物种形成模式 ppt
合集下载
29 植物多样性的进化PPT课件
15
2.苔藓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 在长时间内上部藓层逐渐扩展,下部死亡,腐朽部 分愈堆愈厚,可使湖泊、沼泽干枯,逐渐陆地化, 为陆生的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创造了生活条件, 从而使湖泊、沼泽演替为森林。
❖ 因此,如果空气中湿度过大,上述一些藓类,由于 能吸收空气中水湿气,使水长期蓄积于藓丛之中, 亦能促成地面沼泽化,而形成高位沼泽。
16
❖ 如高位沼泽在森林内形成,对森林危害甚大,可造 成林木大批死亡。
❖ 因此,苔藓植物对湖泊、沼泽的陆地化和陆地的沼 泽化,起着重要的演替作用。
17
3.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 苔藓植物没有真根,只有假根(是表皮突起的 单细胞或一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 ❖ 茎内组织分化水平不高,仅有皮部和中轴的分化,
❖ 从早期的维管植物产生了现代的蕨类植物、裸子植 物、被子植物。
❖ 后二者统称为种子植物。
7
2.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1)配子体占优势,配子体是光合自养的,孢子体 寄生在配子体上。
(2)有性生殖时,有鞭毛的精子,需要借助在水中 游泳去和卵会合。
(3)配子体是矮小的植物体。孢子体一般无叶绿体。 孢子无鞭毛。
没有真正的维管束构造。 ❖ 叶多数是由一层细胞组成,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
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
18
4.苔藓植物的特征:
(1)体形细小,多生长于阴湿的环境里, 常见长于石面、泥土表面、树干或枝条。
(2)部份完全没有茎,根、叶的分化 (苔类),部份则有茎及叶的雏形(藓类)。
❖ 1.植物和多细胞藻类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的 多细胞真核生物。
❖ 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多细胞藻类是水生的,而植 物则是陆生的。绝大多数植物属于维管植物,它们 具有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性。
2.苔藓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 在长时间内上部藓层逐渐扩展,下部死亡,腐朽部 分愈堆愈厚,可使湖泊、沼泽干枯,逐渐陆地化, 为陆生的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创造了生活条件, 从而使湖泊、沼泽演替为森林。
❖ 因此,如果空气中湿度过大,上述一些藓类,由于 能吸收空气中水湿气,使水长期蓄积于藓丛之中, 亦能促成地面沼泽化,而形成高位沼泽。
16
❖ 如高位沼泽在森林内形成,对森林危害甚大,可造 成林木大批死亡。
❖ 因此,苔藓植物对湖泊、沼泽的陆地化和陆地的沼 泽化,起着重要的演替作用。
17
3.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 苔藓植物没有真根,只有假根(是表皮突起的 单细胞或一列细胞组成的丝状体)。 ❖ 茎内组织分化水平不高,仅有皮部和中轴的分化,
❖ 从早期的维管植物产生了现代的蕨类植物、裸子植 物、被子植物。
❖ 后二者统称为种子植物。
7
2.苔藓植物的生活史:
(1)配子体占优势,配子体是光合自养的,孢子体 寄生在配子体上。
(2)有性生殖时,有鞭毛的精子,需要借助在水中 游泳去和卵会合。
(3)配子体是矮小的植物体。孢子体一般无叶绿体。 孢子无鞭毛。
没有真正的维管束构造。 ❖ 叶多数是由一层细胞组成,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
能直接吸收水分和养料。
18
4.苔藓植物的特征:
(1)体形细小,多生长于阴湿的环境里, 常见长于石面、泥土表面、树干或枝条。
(2)部份完全没有茎,根、叶的分化 (苔类),部份则有茎及叶的雏形(藓类)。
❖ 1.植物和多细胞藻类都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的 多细胞真核生物。
❖ 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多细胞藻类是水生的,而植 物则是陆生的。绝大多数植物属于维管植物,它们 具有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特性。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共34张PPT)
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这就是遗传平衡 定律,也称哈代—温伯格平衡。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根据亲本基因型频率推出配子的基因频率
AA(30%) Aa(60%) aa(10%)
A(60%) a(40%)
(2)通过配子结合算出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
A(60%) a(40%)
卵细胞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为什么说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呢?
在自然界,个体都会死亡,个体的表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决定表型的基因 却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研究个体 和表型是不够的,还须研究群体中基因组成的变化。
种群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 (2)特点: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 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举例: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 ); 一个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 ) ;
a( 40% ) aa( 16%)
a( 40%) aa(16%)
a( 40% )
(1)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频率等同配子的比例,基因型频率等同基因型的比例 (2)P(AA)=p2 P(Aa)=2pq P(aa)=q2 (3)不可能同时存在,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不能 控制是否发生基因突变,会变。
A=p
A=p AA=p2
a=q
Aa=pq
a=q Aa=pq
aa=q2
AA的基因型频率=p2 aa的基因型频率=q2 Aa的基因型频率=2pq
• 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也 说明了在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根据亲本基因型频率推出配子的基因频率
AA(30%) Aa(60%) aa(10%)
A(60%) a(40%)
(2)通过配子结合算出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
A(60%) a(40%)
卵细胞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为什么说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呢?
在自然界,个体都会死亡,个体的表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决定表型的基因 却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研究个体 和表型是不够的,还须研究群体中基因组成的变化。
种群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 (2)特点: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 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举例: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 ); 一个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 ) ;
a( 40% ) aa( 16%)
a( 40%) aa(16%)
a( 40% )
(1)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频率等同配子的比例,基因型频率等同基因型的比例 (2)P(AA)=p2 P(Aa)=2pq P(aa)=q2 (3)不可能同时存在,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不能 控制是否发生基因突变,会变。
A=p
A=p AA=p2
a=q
Aa=pq
a=q Aa=pq
aa=q2
AA的基因型频率=p2 aa的基因型频率=q2 Aa的基因型频率=2pq
• 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也 说明了在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备考202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2讲 生物的进化(共71张PPT)
【备考202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7单元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素养目标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
原始的共同祖先
生物进化
适应的形成
物种形成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
(2)比较解剖学
共同祖先
答案 AB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有差异,故可以作为 分子指标来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A项正确;已知细胞色素c氨 基酸序列表现为高度的保守性,说明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B 项正确;位于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细胞色素c可 能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项正确;细胞色素c从线 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后,会激活凋亡程序,间接控制细胞凋亡,D项错误。
生物 黑猩猩 恒河猴 兔
差异 0
1
9
牛、羊、猪 10
果蝇 小麦 酵母 27 35 4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色素c可以作为分子指标来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B.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高度保守性说明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 而来 C.细胞色素c可能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D.细胞色素c直接控制细胞凋亡
易错辨析 基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 (2)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 (3)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发生进化。( √ )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 ) (5)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素养目标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
原始的共同祖先
生物进化
适应的形成
物种形成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
(2)比较解剖学
共同祖先
答案 AB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有差异,故可以作为 分子指标来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A项正确;已知细胞色素c氨 基酸序列表现为高度的保守性,说明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B 项正确;位于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细胞色素c可 能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项正确;细胞色素c从线 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后,会激活凋亡程序,间接控制细胞凋亡,D项错误。
生物 黑猩猩 恒河猴 兔
差异 0
1
9
牛、羊、猪 10
果蝇 小麦 酵母 27 35 4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色素c可以作为分子指标来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B.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高度保守性说明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 而来 C.细胞色素c可能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D.细胞色素c直接控制细胞凋亡
易错辨析 基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 (2)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 (3)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发生进化。( √ )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 ) (5)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ppt优质课
2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交配;即 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思考:
1 这群鼠被大河分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2 几千年后大河干涸;两群各自都发生了变化的鼠会合在一 起时;不能再自由交配;产生后代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种 鼠分化成不同类型的新品种呢
现实证据 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分析 讨论课本中的问题
2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 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3 对生物进化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自然选择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课堂小结
隔 离
1物种的概念
与 物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种 的 形
隔离的类型
生殖隔离 实 地理隔离 例
成 3物种的形成方式
1 鉴定牧场的马和由国外曾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
野马是两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
B 野马比牧马存在地理隔离
C 野马比牧马存在生殖隔离
D 野马比牧马更适应野生环境
1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 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 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 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 殖隔离;
造成生殖隔离的原因:季节隔离
行为隔离 杂种不活 杂种不育等;
2地理隔离:
生活在这两个鱼塘 的鲤鱼;它们属于一个 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两 个鱼塘的鱼能够发生基 因交流吗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高山 河流 沙漠等;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 象;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思考:
1 这群鼠被大河分开后它们是一个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2 几千年后大河干涸;两群各自都发生了变化的鼠会合在一 起时;不能再自由交配;产生后代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种 鼠分化成不同类型的新品种呢
现实证据 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分析 讨论课本中的问题
2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 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3 对生物进化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D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自然选择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课堂小结
隔 离
1物种的概念
与 物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种 的 形
隔离的类型
生殖隔离 实 地理隔离 例
成 3物种的形成方式
1 鉴定牧场的马和由国外曾送返回原产地放养的
野马是两个物种的主要依据是
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野马比牧马更善于奔跑
B 野马比牧马存在地理隔离
C 野马比牧马存在生殖隔离
D 野马比牧马更适应野生环境
1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 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 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 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生 殖隔离;
造成生殖隔离的原因:季节隔离
行为隔离 杂种不活 杂种不育等;
2地理隔离:
生活在这两个鱼塘 的鲤鱼;它们属于一个 种群还是两个种群 两 个鱼塘的鱼能够发生基 因交流吗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高山 河流 沙漠等;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 象;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ppt课件
第七章 隔离和物种的形成
一、隔离和隔离机制
一)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 后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因所处地理环境不 同而造成的,称为地理隔离。例如同一种陆生螺类, 生活在好几个山谷中,它们原则上是杂交能育的, 因相互间为高山所阻隔,不能自由交配。因生物学 特性差异所造成的,称为生殖隔离。例如马与驴杂 交,通常不能产生可育的杂种。 隔离的类群继续累积变异,经自然选择的作用, 可逐渐分化形成新种。
二、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 2.物种的结构
▪ 由个体组合为种群,由种群组合为亚种,由亚种组合 为种。在亚种和种之间,有时也有中间性质的形态,如 半种等。这样的组成称为物种的结构。
▪ 个体 个体是物种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物种由许多个体 组成。不同个体组成不同种,但同一种内的个体有性别、 年龄的差异,有些还有群体分工(如蜜蜂、蚂蚁等)的 不同,这是个体存在的不同形式;同时,由于遗传和环 境的原因,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
二、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二、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 (2)目前,渐进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两方面的实例或证据 都有,渐变进化与断续的进化两种模式的证据也都不少。问 题不在于哪一种理论对错,而在于哪一种模式在自然界更普 遍。哥德斯密特认为,高级分类群是通过大突变(系统突变) 产生的,大突变产生出一个不同于同种其他个体的怪物,这 个怪物有可能是有利大突变的携带者,它成为一个新的分类 群的祖先,如始祖鸟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怪物它成为鸟类的祖 先。
▪ 反对哥德斯密特的人也有许多理由。大突变发生的几率很低, 有利大突变就更少了。在同一种群内同时发生两个以上相同 的有利大突变的几率就更加微乎其微。如果大突变产生出一 个“有希望的怪物”,而它却找不到同类配偶,则这个怪物 就没有希望了。
一、隔离和隔离机制
一)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 后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因所处地理环境不 同而造成的,称为地理隔离。例如同一种陆生螺类, 生活在好几个山谷中,它们原则上是杂交能育的, 因相互间为高山所阻隔,不能自由交配。因生物学 特性差异所造成的,称为生殖隔离。例如马与驴杂 交,通常不能产生可育的杂种。 隔离的类群继续累积变异,经自然选择的作用, 可逐渐分化形成新种。
二、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 2.物种的结构
▪ 由个体组合为种群,由种群组合为亚种,由亚种组合 为种。在亚种和种之间,有时也有中间性质的形态,如 半种等。这样的组成称为物种的结构。
▪ 个体 个体是物种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物种由许多个体 组成。不同个体组成不同种,但同一种内的个体有性别、 年龄的差异,有些还有群体分工(如蜜蜂、蚂蚁等)的 不同,这是个体存在的不同形式;同时,由于遗传和环 境的原因,同一物种内的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
二、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二、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 (2)目前,渐进种形成和量子种形成两方面的实例或证据 都有,渐变进化与断续的进化两种模式的证据也都不少。问 题不在于哪一种理论对错,而在于哪一种模式在自然界更普 遍。哥德斯密特认为,高级分类群是通过大突变(系统突变) 产生的,大突变产生出一个不同于同种其他个体的怪物,这 个怪物有可能是有利大突变的携带者,它成为一个新的分类 群的祖先,如始祖鸟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怪物它成为鸟类的祖 先。
▪ 反对哥德斯密特的人也有许多理由。大突变发生的几率很低, 有利大突变就更少了。在同一种群内同时发生两个以上相同 的有利大突变的几率就更加微乎其微。如果大突变产生出一 个“有希望的怪物”,而它却找不到同类配偶,则这个怪物 就没有希望了。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ppt课件
南美洲 地雀
4.不同种群的基因库 形成明显的差异
5.逐步出现生 殖隔离
6.形成不同 物种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1:物种形成的机制1
种群1 变异1 自然选择1 变异种群1
新物种1
原 物
地 理 隔
种离
种群2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基因库的 差异积累
变异2 自然选择2 变异种群2
P
浅色桦尺蛾
ss
× 黑色桦尺蛾 SS
F1
黑色桦尺蛾
Ss
(雌雄互交)
F2 黑色桦尺蛾 SS、Ss
浅色桦尺蛾
ss
浅色桦尺蛾和黑色桦尺蛾 仍然是同一个物种。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①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 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总结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生殖隔离出现
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可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隔离
①生物进化是新物形成的前提 ②新物种形成则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总结3:完成下面概念模型 多方向
定向
方向
方向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提供
4. 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思考•讨论: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是说明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著名实例
1.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不 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6章 第3节 第2课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课件ppt
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排 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除地理障碍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区别与联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
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导
联系
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如下图:
【归纳提升】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比较项目 物 种
种群
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
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范围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
多种群组成
的全部个体
判断
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间 种群具备“两同”:同一地
标准
存在生殖隔离
D.传粉者在传粉时被捕食的概率较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同颜色的花由不同的动物为其传粉,该 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两个物种的差异与基 因数目的关系;传粉者的不同,导致二者的基因无法进行交流,从而形 成生殖隔离;传粉者的体色与被其传粉的花颜色相近,不易被捕食者发 现,群基因
频率定向改变 亚种
新物种
2.“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比较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
二者关系
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生物进化不
2.甲岛分布着A、B两种鸟,乙岛分布着C鸟,C鸟是A鸟的迁移后代,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生活在乙岛上的C鸟的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B.A、B两种鸟中出现的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自然选择导致A、B两种鸟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C鸟与A鸟产生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共35张PPT)
思考·讨论
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基因型为Aa或A2A2),也就是产 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吗?基因A2的 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若种群产生新基因A2,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 的频率增大还是减少,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体有利还是有害。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幼虫叫桦尺蠖)。它们夜间活动, 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 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几乎都 是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 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 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 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子代种群的基因型频率:A占60%,a占40%
思考·讨论
(4)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想一想,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 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
亲代基因型的 比值
配子的比值
子代基因型频率 子代基因频率
AA(30% )
Aa(60%)
A(30% )
A( 30%)
a( 30%)
AA(36% )
Aa(48%)
A基因的数量是2×30+60=120个; a基因的数量是2×10+60=80个; A基因的频率为120÷200=60%; a基因的频率为80÷200=40%。
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种群 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那么A和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生物的进化PPT(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频率变化的影响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ZHONG QUN HE ZHONG QUN JI YIN KU
01
基础梳理 ·夯实教材基础
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同种 生物 全部个体 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_各__自__的__基_ 因 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 全部 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 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123456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不__定__向__的__,经过长期的_自__然__选__择__,其中不 利的变异被不断_淘__汰_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积__累__,从而使种群的_基__因__频__率__发生定向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自__然__选__择__决 定的。
项目 发生范围
类型
结果
生殖隔离
①不能相互_交__配__ 不同物种间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可__育__后__代__
地理隔离
同种 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_基__因__交__流__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
自然选择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 突变 和_基__因__重__组__ ②不同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123456
第6章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举例说明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3.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ZHONG QUN HE ZHONG QUN JI YIN KU
01
基础梳理 ·夯实教材基础
1.种群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同种 生物 全部个体 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_各__自__的__基_ 因 传给后代。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 全部 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 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123456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不__定__向__的__,经过长期的_自__然__选__择__,其中不 利的变异被不断_淘__汰__,有利的变异则逐渐_积__累__,从而使种群的_基__因__频__率__发生定向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自__然__选__择__决 定的。
项目 发生范围
类型
结果
生殖隔离
①不能相互_交__配__ 不同物种间
②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可__育__后__代__
地理隔离
同种 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_基__因__交__流__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
自然选择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 突变 和_基__因__重__组__ ②不同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123456
第6章 第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第2课时 物种的形成、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举例说明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3.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PPT教学课件
【互动探究】 (1)若如D项所说,两鱼不能杂交成功,你更支 持哪个假说? (2)你认为这两种鱼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提示】 (1)假说乙。 (2)由同一种鱼经过长期的地理障碍而达到生殖 隔离。 【探规寻律】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②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隔离。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北京市家庭 装修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在 调查的294户北京消费者家庭中,有近三 分之一居民家中空气环境污染。甲醛和 苯最高污染值分别超出标准值的3.5倍和 50倍。调查发现,消费者自购材料造成 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消费者购 买时注重价格比,忽略了环保因素,图 便宜造成装修污染。
(1)渐变式:经过长期的历史年代逐渐形成。
即:种群
―地―理→
隔离
小的种群
―自―然→
选择
基因频率 发生改变
―生―殖→
隔离
新物种。
(2)骤变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如:自然界中
多倍体的形成。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仍属于一个物种
• 6.尽量不在室内吸烟,以减少香烟烟雾产生的室 内空气污染。
• 7.被褥、毛毯和地毯应经常在阳光下晾晒,以避 免尘螨孳生产生的生物污染。
• 客厅、卧室:是家居核心部位,人员活动 最频繁的区域。污染物以致病微生物及人 体排出和室内装饰材料挥发的有害气体为 主。特点是污染程度白天轻,傍晚及夜间 重。应选择白天气温高、室外大气污染较 轻时开窗通风,每日至少15分钟。晚上一 家人聚集在客厅中,人员密度相对较大, 更需要一个洁净健康的空气环境,这时应 该使用既能消毒杀菌,又有保健功能的产 品"装修"室内空气。为家人创造一份浪漫 与温馨。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生物的进化PPT教学课件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
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做地理隔离(未形成新物种)
2.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或相互交配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16
81
8
遗传平衡定律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2)遗传平衡的拓展题型 • 利用疾病发病率逆推疾病的致病基因频率
例题: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
丈夫正常,他们所生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 B. 9
C. 1
D.1
19
19
19
2
遗传平衡定律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假设上述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遗传平衡状态
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数×2+杂合子个数)÷(总个数×2)
某基因频率=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AA
Aa
aa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数÷该种群个体数
AA
aa
aa
遗传平衡定律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假设上述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遗传平衡状态
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AA、Aa、aa三种基因型昆虫的生存能力完全相同。 ⑤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1)基本概念 1.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能够通过相互交配产生后代 2.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3.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4.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 may be observing the first steps of parapatric speciation in the grass species Anthoxanthum odoratum
Evolved different flowring times due to natural selection from waste
Modes of speciation II: Peripatric
• An isolated group is severed from the original population • Rare genes move to fixation • If these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on, sexual selection takes over, then speciation has occurred as they may not mate with the original population
Modes of speciation III: Parapatric
• In parapatric speciation there is no specific extrinsic barrier to gene flow. • The population is continuous, but nonetheless, the population does not mate randomly. •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mate with their geographic neighbors than with individuals in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population’s range. • In this mode, divergence may happen because of reduced gene flow within the population and varying selection pressures across the population’s range.
Non-Evolutionary Ap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aches III
• • • • • Nominalistic Only Individuals exist There are no “real” universals Popular in France in late 1800s Nature produces individuals and nothing more…no species. • Species are only mental constructs
Species Concepts and Speciation
Non-Evolutionary Approaches I
• Typ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species are a 'type' of organism…Plato • Existenc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universals • No regard to variation in a species • "Species are as many as were created in the beginning by the Infinite." (Linnaeus, 1758)
Other criteria (concepts)
• Cohesion species concept: A species is the most inclusive group of organisms having the potential for genetic and/or demographic exchangeability. (Templeton, 1989) • Ec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A species is a set of organisms exploiting (or adapted to) a single niche (Ridley 1993). • Recognition species concept: A species is the most inclusive population of individual biparental organisms which share a common fertilization system. (as defined by Paterson, 1985; in Templeton, 1989). • Isolation species concept: Species are systems of populations: the gene exchange between these systems is limited or prevented by a reproductive isolating mechanism or perhaps by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such mechanisms. (as defined by Dobzhansky 1970; in Templeton, 1989)
Phylogenetic species criterion (concept)
• A species is the smallest diagnosable cluster of individual organisms within which there is a parental pattern of ancestry and descent (Cracraft 1983).
Problems with the BSC
• What do you do with asexual organisms, and what do you do with organisms that occasionally form hybrids with one another? Other difficulties include: • What is meant by “potentially interbreeding • Fossils---for example, it is not really possible (or very meaningful!) to figure out whether a trilobite living 300 million years ago would have interbred with its ancestor living 310 million years ago.
Evolutionary species criterion (concept)::
• Evolutionary species concept: A species is a single lineage of ancestor-descendant populations which maintain its identity from other such lineages and which has it own evolutionary tendencies and historical fate (Simpson, 1961; Wiley, 1981). • Difficult to apply, so we use the following:
Modes of speciation IV: Sympatric
• Unlike the previous modes, sympatric speciation does not require large-scale geographic distance to reduce gene flow between parts of a population. • How could a randomly mating population reduce gene flow and speciate? Merely exploiting a new niche may automatically reduce gene flow with individuals exploiting the other niche. • This may occasionally happen when, for example, herbivorous insects try out a new host plant.
Species Concepts Based in Evolution
• The lineage species concept. • A single species forms an evolutionary lineage separated from other species. • They are not in genetic contact with other species • Therefore, the concepts you may have learned are actually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the split between species.
• In this mode of speciation, something extrinsic to the organisms prevents two or more groups from mating with each other regularly, eventually causing that lineage to speciate. Isolation might occur because of great distance or a physical barrier, such as a desert or river, as shown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