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I. 内容概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首先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基本概念、病因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诊断依据。
其次本文将详细阐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原理,包括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手法、刺激强度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等。
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同时本文还将讨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未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抑郁症的概述和流行病学数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我评价降低以及对日常活动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抑郁症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因此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2017年美国约有的成年人口患有抑郁症。
在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
这些数据表明,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等。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神经递质失衡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与应用引言: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关注。
在中医针灸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和按压等手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一、中医针灸疗法的历史与发展中国是中医针灸的发源地,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就有了相关的记载和实践。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叙述了针灸的原理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二、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五行学说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调节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三、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逐渐揭示了针灸对各种疾病的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此外,针灸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四、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传统药物治疗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内科领域,针灸被用于治疗慢性疾病、调整内分泌功能等;在外科领域,针灸可以缓解术后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在妇科、儿科等领域,针灸也有独特的应用。
五、中医针灸疗法的争议与展望尽管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收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部分人士对于针灸的疗效持怀疑态度,认为其难以科学解释。
此外,针灸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未来,应加强对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并加强对针灸师的培训与管理,确保针灸疗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
针灸中医学术研究与前沿动态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自古以来一直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现代医学领域仍然保持着活跃的研究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动态。
一、现状分析1. 针灸在中医学中的地位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经络学说。
在中医学中,针灸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特别是慢性病方面的疗效显著。
2. 针灸研究的现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针灸研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研究者们通过临床实验、生理学探索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手段,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进展1. 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神经影像学技术等手段,揭示了针灸对大脑活动的调控作用。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刺激可以调节疼痛信号通路,从而缓解慢性疼痛。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2.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针灸逐渐与其他医学领域相结合,形成了一些新的综合疗法。
例如,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针灸与康复医学相结合可以促进康复过程。
这些新的治疗模式为针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前沿动态1. 针灸的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应用,针灸研究正逐渐朝向个体化治疗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个体的遗传信息和生理特征,研究者们可以精确评估患者对针灸治疗的反应,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针灸的临床应用拓展除了常见的疾病治疗,针灸在一些新兴领域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方面的应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探索。
这些新的临床应用领域将为针灸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挑战。
总结:针灸中医学术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针灸的作用机制、探索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关注针灸的前沿动态,可以更好地发挥针灸治疗的优势,并推动针灸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对针灸的研究与应用
中医对针灸的研究与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医对针灸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针灸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针灸技术由神农氏发明,并流传至今。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针灸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疗效验证,并成为中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
二、中医对针灸的研究进展2.1 针灸的理论基础中医学对针灸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的针灸理论,包括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针灸的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近年来,一些现代科学研究也对针灸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机制。
2.2 针灸疗效的验证中医学界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验证了针灸在一系列疾病上的疗效。
例如,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障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一些现代研究还证实了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为其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3 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医生开始将针灸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此外,一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针灸的安全性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三、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针灸在疼痛管理、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障碍等方面的应用。
3.1 疼痛管理针灸在疼痛管理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针灸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3.2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有效改善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进展脱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近年来,针灸治疗脱发的疗效逐渐受到。
本文综述了针灸治疗脱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脱发,中医,刺激部位,针刺手法,穴位贴敷脱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根据病因的不同,脱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遗传性脱发、斑秃、脂溢性脱发等。
目前,治疗脱发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近年来,针灸治疗脱发的疗效逐渐受到。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脱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认为,脱发是由肾气不足、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原因所致。
治疗脱发需从补肾养肝、益气养血等方面入手。
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脱发的目的。
针灸刺激部位针灸治疗脱发的刺激部位主要包括头部穴位、局部穴位和全身穴位。
其中,头部穴位如百会、神庭、本神等,可调和气血、滋养头皮;局部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可改善头皮血液循环;全身穴位如肾俞、脾俞、足三里等,可调理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
针刺手法包括补法、泻法和平刺法。
补法适用于肾气不足、肝肾阴虚的脱发患者,可采用重刺、长刺、捻转等方法刺激穴位;泻法适用于湿热内蕴、气血瘀滞的脱发患者,可采用轻刺、短刺、提插等方法刺激穴位;平刺法适用于气血两虚、脏腑功能失调的脱发患者,可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刺激穴位。
穴位贴敷是针灸治疗脱发的另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贴敷特定的中药方剂或生发膏等物质来刺激穴位。
如采用补肾养血的中药方剂进行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肾虚血虚型脱发的症状。
另外,有些研究还尝试利用生物制剂、基因工程等技术制备生发膏,并通过穴位贴敷的方法刺激头皮,以达到治疗脱发的效果。
针灸治疗脱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方式达到治疗脱发的目的。
然而,针灸治疗脱发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有关针灸治疗脱发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
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一、引言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对中医经络理论及其在针灸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而准确的介绍,以增进对这一传统医学领域的了解。
在本文中,将首先对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整体概述,然后重点关注针灸疗法的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
二、中医经络理论的概述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指人体经脉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特点。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密布的经络网络,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生物信息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经络的系统性、连续性、循环性,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密切关联等。
在经络理论中,经络被分为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条络脉。
经络的走行路径沿着人体表面和内脏器官,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通的网络系统。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其中经脉是运输气血的主要通道,络脉则是分布于皮肤、肌肉、腱膜等组织中的辅助通道。
中医经络理论认为,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状态,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三、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利用针刺或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经络和恢复人体平衡。
针灸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而今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针灸疗法中,医生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缓解疼痛等。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针灸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均有应用,例如疼痛病、内科病、妇科病等。
对于一些慢性病,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针灸疗法还可以与传统草药治疗相结合,形成中医药综合疗法体系。
这种结合治疗可以综合利用中药的药效和针灸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由于其丰富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明显,针灸疗法得到了许多国际学术界和患者的认可和推崇。
四、中医经络理论与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持续不断。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给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本综述旨在概述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和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一、面瘫的概述面瘫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其特征是面部肌肉的麻痹或无力。
面瘫可分为两种类型: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或脑干的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而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麻痹。
面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面部一侧的肌肉麻痹或无力,导致面部表情失常,眼睑无法完全闭合,口角歪斜,咀嚼和说话困难等。
面瘫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神经损伤,肿瘤,中风等【1】。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作用、血液循环调节作用、炎症抑制作用和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节作用:针刺特定穴位可以通过神经反射、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调节周围受损神经的传导功能。
针灸刺激可以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的张力失衡,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恢复面部表情的正常功能【2】。
血液循环调节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机制,改善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问题。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促进组织的氧气和养分供应,加速组织的修复和恢复过程。
炎症抑制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减轻面瘫患者患侧面部的炎症症状。
炎症的抑制可以减少局部组织的水肿和纤维化,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3】。
神经肌肉再生促进作用:针刺穴位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节细胞的再生等机制,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神经肌肉的再生可以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和表情,改善面瘫患者的症状。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1. 介绍中医针灸疗法(200字)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以达到平衡、调节、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针灸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健。
近年来,针灸疗法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2. 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300字)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涵盖了各个医疗领域。
在内科领域,针灸可以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在外科领域,针灸可以用于疼痛管理、手术前后的康复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辅助妇科、儿科、神经科等其他专科的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治疗原理和灵活的操作方法。
3.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800字)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方面,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一些研究者正在深入探索针灸的作用机制。
研究现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变脑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4.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方法(600字)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方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者通过使用红外线成像、功能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来观察针灸治疗时人体的生理变化。
此外,基础研究还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针灸疗法的疗效。
5. 中医针灸疗法的挑战与前景(400字)尽管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针灸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导致其难以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契合,这给其研究和推广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针灸治疗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针灸师的技术、穴位的选择等,这也对针灸疗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失眠症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从中医角度解读其治疗原理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中医理论对失眠症的解释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情绪不稳定、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内脏和经络系统紧密相连,通过针灸刺激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方法1. 穴位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阙、心俞、神门等,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安神、养血、调节心脾等作用。
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艾灸通过燃烧艾草,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灸热刺激,以改善失眠症状和促进睡眠。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内关、足三里等。
3. 脉络精油疗法:这是中医结合传统穴位按摩和精油疗法的创新疗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并结合具有安神、舒缓压力等效果的精油进行治疗,可以改善失眠症状,促进睡眠。
三、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能够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相对安全,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然而,针灸治疗在个体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妊娠妇女)需要谨慎使用。
四、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发展趋势随着针灸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针灸在治疗失眠症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新的疗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激光针灸、电针灸等。
这些创新技术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丰富了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手段。
此外,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还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等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强度的增加,颈椎病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疾病。
许多患者寻求中医针灸作为一种替代疗法来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病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疗效和机制。
一、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历史背景中医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理论与实践基础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针灸治疗颈椎病方面,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经典文献记载了针灸的疗效,说明其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现状目前,针灸治疗颈椎病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例如,一项对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此外,一些其他的研究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椎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疼痛程度。
三、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机制研究虽然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显示针灸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颈椎病的症状。
首先,针灸可以改善颈椎周围的血液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减轻炎症和缓解肌肉紧张。
其次,针灸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疼痛和缓解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改善颈椎病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失调,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
四、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优势和注意事项相比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其次,针灸疗程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针灸治疗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例如避免在感染部位施针,避免在出血倾向较高的患者使用针灸等。
五、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前景展望随着针灸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机制,并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
此外,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疗程和穴位选择也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
近五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近五年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原发性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和早醒等症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原发性失眠症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因此人们开始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不仅在临床试验设计上有所创新,还在疗效评估和机制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对于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针灸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和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包括研究针灸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的影响,以及针灸对失眠症相关信号途径的调控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旨在揭示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具体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推广针灸治疗失眠症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还包括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优势和局限性,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可靠的证据支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健康水平。
1.3 研究意义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意义在于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相比传统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不仅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和成瘾性,而且可以调节患者的生物节律和神经系统功能,从根本上促进睡眠的恢复和调整。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机制和临床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针灸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针对失眠问题的疗效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广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还有望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失眠症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针灸美容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美容的临床研究进展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愈发强烈,美容方法也层出不穷。
针灸美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在美容领域崭露头角。
针灸美容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调节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近年来,针灸美容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美容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针灸美容的原理针灸美容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血充盈,则肌肤得以滋养,容颜焕发。
同时,脏腑功能的协调对于美容也至关重要。
针灸能够调节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内在的生理功能,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美容问题。
例如,调理脾胃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善面色萎黄;调节肝肾可以缓解黑眼圈、脱发等问题。
二、针灸美容的方法1、针刺美容针刺美容是针灸美容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根据美容需求,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包括面部的攒竹、丝竹空、瞳子髎、迎香、地仓等,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
针刺的手法和深度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穴位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艾灸美容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扶阳固脱等作用。
在美容方面,艾灸常用于改善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虚寒症状。
常用的艾灸方法有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等。
例如,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以补充元气,使肌肤红润有光泽。
3、耳针美容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耳针美容通过刺激耳部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内分泌系统。
常用的耳穴有肺、脾、肾、内分泌、面颊等。
可以采用埋针法、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4、穴位埋线美容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的羊肠线埋入穴位内,通过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来发挥作用。
这种方法具有作用持久、疗效稳定的特点,适用于需要长期调理的美容问题,如肥胖、痤疮等。
三、针灸美容的临床应用1、面部皱纹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出现皱纹。
针灸美容可以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增强肌肉的收缩力,从而减少皱纹的产生。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stroke),即常见的中风,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或血供受到严重限制,导致脑部神经细胞缺氧、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
脑卒中后遗症是脑卒中发作后,患者长期受到不同程度功能损害的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针灸对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在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促进患者恢复。
不仅如此,针灸还对改善患者情绪、减轻疼痛、促进神经再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这些疗效得到了临床观察、基础实验和影像学研究的支持。
二、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对脑卒中后遗症产生治疗作用。
首先,针灸可以促进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针灸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流灌注量,提高氧供应,有利于脑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其次,针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传导,增强神经突触的功能。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功能,对脑卒中后遗症产生治疗作用。
三、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与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穴位刺激、电针、火针、手法推拿等。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穴位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肌张力、运动能力和协调性。
对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选择耳穴针刺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针灸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结合,如中药熏蒸法、推拿按摩法等,提高疗效。
四、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局限性与展望中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针灸学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针灸学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渐增强。
然而,在传统医学领域中,针灸学作为一种古老而特殊的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它独具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推崇。
一、针灸学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针灸学是通过针刺在人体特定部位,调整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消除人体疾病的疗法。
它具有简单、易上手、疗效显著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1、疼痛类疾病通过针灸的方法,在采用有效的体位指导下,让针刺定位准确,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代谢类疾病对于风湿病、肌肉病、痛风等代谢类疾病,通过针灸的方法可以改善病情,促进体内的代谢。
同时,在饮食、作息等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
3、呼吸、心血管类疾病针灸可以改变人体气血的循环,改善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疾病。
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等疾病,都可以通过针灸来进行改善。
二、针灸学研究的进展随着近年来针灸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科研人员不断研究探究,逐渐揭示出一些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
1、针灸与神经调节针灸本身就是通过针刺激发人体的神经系统,促进人体内平衡。
一些针刺穴位,通过针灸的治疗影响大脑,从而产生改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作用;针灸穴位所处的经脉,也与人体神经系统紧密联系,与身体其他系统的正常活动关系密不可分。
2、针灸与免疫调节在正确的应用针灸的治疗方法下,不仅可以调整人体内部平衡,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在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针灸与药物调节在临床上,针灸也可以和药物等传统医学方法相结合使用,进行病情的综合治疗。
相互调节,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三、针灸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针灸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治疗方式,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医学界的关注。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平衡,常被用于治疗失眠等睡眠问题。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神经系统: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恢复睡眠机能的正常调控。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影响脑电图的频谱图,改善睡眠质量。
2. 调节内分泌系统:失眠常与内分泌系统的紊乱有关,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抑制等。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激素分泌,改善失眠症状。
3.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焦虑,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缓解心理压力:针灸可以刺激人体内多种物质的释放,如-内啡肽、血清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和压力等心理问题,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临床研究也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1. 针灸对失眠的疗效:一些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
针灸可以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减少入睡时间和夜间醒来次数等。
2. 针灸与药物治疗的比较:一些研究比较了针灸和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结果显示二者疗效相当,但针灸治疗的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3. 针灸调节脑电图的研究:一些研究使用脑电图 (EEG)技术,观察针灸对失眠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结果显示,针灸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脑电图频谱图,使其接近于正常睡眠者的脑电图。
4. 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研究:一些研究使用动物模型探索针灸治疗失眠的机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和抗氧化系统来改善失眠症状。
针灸治疗中脑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脑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在人体穴位上施加针刺来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胃痛、失眠等。
然而,虽然针灸的疗效被广泛认可,但其作用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神秘的。
全面了解针灸的作用机制对于发展现代医学来说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聚焦于针灸的神经调控机制。
这些研究表明,针灸可能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来达到治疗目的。
在特定部位刺激穴位可能会引起大脑反应,这些反应会在神经水平上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
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下丘脑-中脑-灵活带-前额叶皮质轴是极为重要的。
这个轴参与调节自主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等多种生理系统。
最近的研究也表明,通过针灸在体表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下丘脑区域。
研究发现,针刺可引起体表感受器的兴奋,然后通过传入周围神经系统,达到中枢神经系统。
其中一些信号会进入下丘脑-中脑-灵活带-前额叶皮质轴,导致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和自主神经的调节,并通过这些途径,对整个机体产生调节作用。
针灸对中脑功能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
中脑是一个特殊的脑区,其比较原始、具有高度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
当人体处于应激、疼痛、情绪等状态下时,中脑会对相应神经系统进行反馈和调节。
通过针灸刺激中脑区域,可以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功能的发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另外,针刺还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变中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中脑的代谢、神经调节等作用,从而调整中脑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的状态。
这种通过特定穴位改变中脑神经元兴奋性的方法被称为穴位调控,对于疼痛、神经功能失调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此外,由于中脑神经元直接和下丘脑神经元相耦合,中脑神经元活性的调节将会影响下丘脑神经元的活性。
最近,研究发现,针刺特定穴位可导致下丘脑神经元的活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下丘脑-中脑-灵活带-前额叶皮质轴的作用,并且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积极与消极平衡。
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近十年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近十年研究进展一、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原理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病理机制多样,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伴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治疗和缓解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腧穴刺激、灸法和耳穴疗法等。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从而对慢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李振华等(2017)利用穴位贴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结肠炎症状和病理指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尹国华等(2019)利用耳针治疗慢性结肠炎,发现耳针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起到治疗作用,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也有许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这些临床研究成果充分表明,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除了临床研究外,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针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针灸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调节免疫功能:慢性结肠炎的发病与免疫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针灸能够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 改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是慢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而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减少有害菌的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肠道环境。
3. 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调是慢性结肠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针灸,作为中医学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而现代医学也开始逐渐关注针灸治疗的疗效及其机制,多项研究证明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将分别从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两个方面来探讨针灸治疗的现状。
一、针灸治疗的研究进展在针灸治疗中,研究其机制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新近的研究逐渐揭示明确证据,即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一些生理学指标并作用于人体内源性物质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比如,通过针刺可以促使人体内分泌β-内啡肽(一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从而减轻疼痛。
此外,研究还表明,针刺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基于这些观测结果,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针刺治疗的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通过使用成像等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针灸治疗的影响。
例如,连续15年的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以通过抑制大脑中的多巴胺信号来减轻慢性疼痛。
通过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疗的机理,还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更为准确的应用。
二、针灸治疗的应用现状针灸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心理、消化、神经、呼吸等疾病治疗。
比如,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提高人体静息时的血糖水平,有利于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而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可通过针灸进行肠胃的调理和改善,对于胃病、肠胃功能紊乱等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针灸在健康保健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以针灸美容为例,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皮肤表皮层来减轻皮肤症状,调节面部肌肉,达到美容的效果。
针灸养生则可以通过针灸刺激,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从而达到保健的效果。
三、结语中医针灸治疗在不断探索中逐渐被当代医学所认可。
通过众多的临床实证,我们可以肯定地指出,针灸作为一种传统非药物治疗方法,其疗效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思考困难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部分患者对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或耐药性,因此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治疗方法。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抑郁症治疗中逐渐受到。
本文将综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不断增多。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通过调节经络和穴位,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针灸辅助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能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焦虑、失眠等症状。
实验研究也证实针灸对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针灸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则主要探讨针灸治疗的机制和原理。
研究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①选材:选择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保研究对象的同质性;②设计: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针灸的穴位、刺激强度和疗程等;③实施:由专业针灸师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规范性和安全性;④评估:采用标准化工具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然而,当前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待验证;同时,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尚不深入,亟需深入探讨针灸对抑郁症的作用途径和靶点。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成果显示,针灸辅助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失眠等,同时还能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和神经递质水平。
然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如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验证其疗效的稳定性和可推广性;同时,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尚不明确,需要深入研究其作用途径和靶点,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中医针灸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并介绍其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中医针灸疗法及其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全身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二、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独特的治疗机制:中医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对某些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2. 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无副作用: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天然疗法,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涉及到多个疾病领域。
例如,在神经内科领域中,针灸疗法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在心血管科中,针灸可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在妇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领域中,针灸疗法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四、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医针灸疗法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脑功能影像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等的应用,为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为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
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
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1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
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
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②。
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③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
2 辨证论治中风失语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
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决不应看作是“阴虚阳盛”的症状。
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不失语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
所以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更具显著疗效。
现就以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舌针疗法三方面阐述针灸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的应用。
2.1 舌针疗法2.1.1 纯舌针疗法盂凡秀[1]等…认为舌针不仅可刺激与舌有联系的脏腑经络,起到疏通经气、调整气血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濡养舌体,增强舌的活动功能。
同时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生理功能,从而改变“内结血淤”病理状态。
故临床上常将舌针作为治疗中风失语的主要疗法之一。
李湘力等[2]将60例中风后失语的患者随机分成了治疗组、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应用舌三针疗法,取上廉泉、左旁廉泉、右旁廉泉;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穴哑门、廉泉、通里,经治疗后统计分析娃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73.33%,两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李滋平等[3]将62例中风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和体针组,观察治疗后患者语言能力及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显示:舌针与体针均能很好的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改善脑血流灌注(对比治疗前P<0.01),舌针组与体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66.67%,经比较二者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叶晓翔[4]应用舌体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 l5例,在舌体刺 3针,第 1针沿舌体横刺、第2针在瘫侧舌尖部呈 15。
向舌根部进针,第 3针在舌尖向舌根直刺达舌根部,3针均用泻法不留针,疔后结果显示显效 l3例(87%),好转 2例(13%)。
2.1.2 舌针为主疗法舌针为主配合其他疗法郭翠萍[5]认为中风失语多是由患者平素心、肝、肾、脾等脏腑阴阳失调产生风、痰、火、气、血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故取用舌针的心穴(位于舌面尖部,顶尖后 5分)、肝穴(位于舌面后 1/3处,边缘向内5分)、脾穴(位于舌面中央处旁左右分开 4分)、肾穴(位于舌面叶J央后 3分,外开4分)、聚泉(位于舌面中央)、金津、玉液、中矩(舌上举舌根底与牙齿龈交界处),配合体针辨证循经取穴(如肩偶、膈会、曲池、外关、合谷等)治疗中风失语症 56例,经2—5个疗程的治疗后,结果显示治愈34例(60.7%)、无效 11例(19.6%)、有效 8例(14.3%)、无效 3例(5.4%),总有效率为 94.6%。
李滋平等[6]将70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O例。
治疗组以舌针为主配合穴位注射疗法:舌针取心穴、脾穴、肾穴,用 1-1.5寸毫针,进针0.1-0.2寸,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转 l2次,最好出现舌体抽动,不留针;接着在双侧风池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每穴1 mL。
对照组用单纯体针疗法,取外金津、外玉液、廉泉、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通里。
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
经 2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治愈l0例、显效14例进步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9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进步l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 60%,二者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评分比较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同时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张小英[7]对 44例确诊中风失语症患者应用舌针(上廉泉、海泉、金津、玉液)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30d后,观察疗效显示:痊愈 l4例(31.8%),显效 18例(40.9%),有效9例(20.4%),无效 3例(6.8%),总有效率为93.2%,说明舌针配合语言区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症疗效确切。
米建平等[8]将84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6例和对照组 38例,治疗组以舌针配体针治疗,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治疗 3个疗程后的疗效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语言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观,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0.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68.4%,两组的差异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故得出舌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优于单纯应用体针治疗的结论。
2.2 头针疗法2.2.1 纯头针疗法单纯应用头针疗法头针可以反射性增加皮质的血流量,改善皮质缺氧状态,促进皮质功能的恢复。
孙铭[9]运用头皮针语言区治疗中风失语100例,取头皮针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晕听区,用毫针沿皮分三段刺人帽状腱膜下,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手法,再配合电针以增加刺激量,每日针刺次,10次为 1个疗程,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痊愈5l例(51%)、显效 16例 (16%)、有效 l4例(14%)、无效 19例(19%),总有效率为 81%;并且对比各型失语症的疗效显示,头皮针治疗中风失语对于感觉性失语总有效率为91.67%,而对运动性失语总有效率为 78.26%,二者的差异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
江钢辉等[10]认为通过针刺病灶在头皮的投射区,促进了病变部位侧枝循环的建立和皮质缺血缺氧状态的改善,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通路,即可使患者言语功能得以恢复。
故以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所示病灶在头皮的相应投射区围针(CT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恢复5例(16.67%),显效7例(23.33%),有效14例(46.67%),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为86.67%。
2.2.2 头针为主疗法王素霞等[11]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失语50例为治疗组,对比常规针刺治疗40例为对照组。
治疗组取头针语言三区从耳尖直上1.5cm处沿皮向后水平透刺4 cm,快速捻转2 min,以局部产生麻胀感为度,然后接 C6805电针仪,留针30 min;配合通里、太溪穴常规针刺。
对照组取廉泉、哑门、通里、百会、太溪穴。
经2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疗效显示:治疗组痊愈l0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l2例,总有效率为70%。
二者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陈安亮等[12]取舌根三针、头针言语一区、二区、三区,配合体针肩髑、曲池、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太冲等穴治疗中风后失语症3O例,经5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观察显示:患者的语言障碍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 (P<0.05)。
2.3 体针疗法2.3.1 纯体针疗法石学敏院士[13]认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改善血液凝固性、粘滞性,可以改善中风患者的“三高”状态,降低血流阻力,增加脑循环灌注,使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得以改善,促使丧失或减弱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失语症的目的。
李隽[14]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失语症30例,取用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天柱、上廉泉、金津、玉液穴,先在双侧内关穴进针0.5—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 min,然后针刺人中穴,向中方向斜刺0.3寸,施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成45。
斜刺,进针1—1.5寸,施以体补法,以下肢抽动 3次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结喉,进针1.5—2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上廉泉针向舌根,进针1.5—2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致喉头有酸重感为度;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 mL,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
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疗效评价显示:显效6例、有效l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
魏凤英[15]”根据“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的中医理论,取肺经的原穴太渊及肾经的原穴太溪,配合上廉泉、足三里治疗中风失语36例,临床疗效观察显示:痊愈28例(78%)、好转8例(22%),总有效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