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诗作鉴赏
全清诗郑板桥集原文与解析
全清诗郑板桥集原文与解析《全清诗郑板桥集》原文与解析郑板桥(1693年-1765年),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乾隆朝廷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位钟爱古典诗词的艺术家。
他的诗作以清新婉约、意境深远而闻名,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全清诗郑板桥集》。
《全清诗郑板桥集》是一部汇集了郑板桥所作诗歌的文集。
全书分为多个卷,收录了他的作品近千首,以及各种诗体和题材的作品。
下面,我们将选择一些诗歌原文,并进行解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郑板桥的诗词艺术。
篇一:《题梅》【原文】雪压梅梢低且曲,纤枝慢挥千娇翠。
林间晴昼洒幽香,深院高秆朝眠一群鸟。
别有幽芳未讶然,落英缤纷遍林泉。
【解析】这首诗以梅花为题材,展现了梅花在冬天的柔美和坚韧。
诗中用“雪压梅梢低且曲”来描绘梅花在雪压之下的姿态,表现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
接着描述梅花的枝条慢慢地挥动,如千娇翠一般美丽。
在晴朗的白天,梅花洒下幽香,引来一群鸟儿在高秆上唱歌。
整首诗意境深远,以形容梅花的幽香和美丽。
篇二:《秋思》【原文】连山秋色隔帘栊,千里丹霞满旧峰。
遥思故国空销恨,独立寒江明月中。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借助连绵的山脉、缤纷的秋叶和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他用“连山秋色隔帘栊,千里丹霞满旧峰”来形容远离故国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最后,用“独立寒江明月中”来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悲凉。
篇三:《听雨》【原文】飞沙远岫接青霄,宝剑金钗又劈脑。
失却江舟水一方,世间好事知几个。
【解析】这首诗以雨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态度。
诗中描绘了雨水连绵不断的景象,用“飞沙远岫接青霄”形容雨水之势如何庞大。
接下来,用“宝剑金钗又劈脑”来比喻人们被世俗之事所扰,不能自由发展。
最后两句“失却江舟水一方,世间好事知几个”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无奈的感叹。
整首诗犀利地剖析了社会的险恶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郑板桥昨夜西风动寒竹完整诗句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和绘画家,也是文学家。
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留有重要的地位。
而他的一首诗《昨夜西风动寒竹》更是不朽传世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被誉为现代人草书能手,书法、绘画均有很高成就。
对于这首诗,有许多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解读郑板桥这首诗。
1. 诗词背景《昨夜西风动寒竹》是郑板桥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在清代秋色诗中,构成了一种主题化的意象体系,它揭示了竹在风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品格。
诗中描绘了“西风动寒竹,一夜之间,竹子可谓是独自承受了风雨的考验。
2. 诗词撰写郑板桥的《昨夜西风动寒竹》选用了七言绝句,字句简练,行文紧凑,取意字斟句酌。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作者将大自然中的风雨与生活中的坎坷比拟,深刻而富有哲理。
3. 诗词主题《昨夜西风动寒竹》传达了郑板桥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对人生风霜的感慨。
诗中“昨夜”、“动”、“寒竹”等意象都非常传神地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同时也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生活的画面,使人不禁为之一振。
4. 诗词意境郑板桥用“昨夜西风动寒竹”这样简短的语言,表达了大自然的威严和生活的沉重,而寥廓中的唯美,胡鸿钧之造瘠。
在诗中,竹子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在风雨中依然挺然而立,这种顽强的品格激励着我们不畏风雨,坚韧不拔。
5. 诗词意义郑板桥的《昨夜西风动寒竹》由于其格调高远,情思悠久,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使这首诗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它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像竹子一样,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品格。
这也是能够鼓舞人们不畏艰难,保持乐观心态的哲理所在。
6. 诗词影响《昨夜西风动寒竹》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也被广泛收录在各种文学选本中。
它以它简洁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感染了许多文学爱好者。
郑板桥道情十首全文
郑板桥道情十首全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字景岳,号拱翠,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含蓄内敛、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被誉为"石头古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郑板桥道情十首》是郑板桥在感悟人生、抒发情怀的借道情谱写的十首诗歌,展示了他对自然、人生、爱情的独特理解,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温暖。
1.《春溪望山》春溪暗绿水,深深石上流。
翠崖生远岫,碧树隔平畴。
游丝几度断,征棹空拖忧。
我欲因桥遇,归来空憔悴。
这首诗描述了春天溪水碧绿,溪水石上流淌,远处青山苍翠,树木掩映,游丝频断,征途漫长,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归程的期盼和忐忑。
2.《湖边怀古》黄菰青蒲苑,清湖万里篇。
晴烟披浩壤,孤翠上高峦。
不知无限事,正是此心痊。
匣中樽不酌,君命巾弥先。
这首诗以湖边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蒹葭黄菰、湖水碧蓝的景象,借此凝聚了对过往历史的思考和怀念之情。
作者对诗人们无限的创作事业充满敬仰,表达了自己心灵的升华和超脱。
3.《岳阳楼宿雨》倚柱余亭坐,仰看白云流。
清风房壁冷,明月屋梁秋。
蝉鸣花影散,虫噪草声幽。
凭谁归逐吏,千里一家愁。
这首诗写出了在岳阳楼上宿雨的情景,作者坐在亭柱旁,仰望飘动的白云,感受着清风乍起的凉意,明月在房梁上投下苍白的光影。
这种幽怀之情,把离愁之思与家乡之思交织在一起,令人读来心生无限感慨。
4.《林中过故地》竹阴无友迹,流水有穷踪。
幽人籍葱霭,禅客积翠篁。
林藏生古乐,泉隐语遗容。
侬事呼相识,还同一处逢。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林中过去的历史遗迹,竹林幽深,流水潺潺,幽人在竹影中嬉笑,禅客在林间静坐修行。
林中生活着古老的欢乐和废墟,山泉中传递着历史的声音。
作者希望与身边的人共同感受到这份历史的气息和情感的犹存。
5.《秋夜枫林》远山连古木,丛叶映斜疏。
马足深无际,人行静有馀。
看月云深处,闻风叶萧绪。
是非良自寻,心在枫林隅。
郑板桥诗词赏析5篇有名
郑板桥诗词赏析5篇有名郑燮,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诗清新脱俗,朴实泼辣。
著有《板桥全集》。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郑板桥诗词赏析,来欣赏一下吧。
咏芭蕉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翻译/译文芭蕉叶是那样多情,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
(芭蕉叶初生多卷曲,到一定程度才舒展开,诗人认为就像相思之情那样绵绵不断。
)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
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缱绻多情。
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沁园春·恨词牌名:沁园春|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上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是说花也不知道人之恨事,月也不能助人解除心中郁闷,就连平时能消愁解恨的酒也不灵了。
接下来“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
连夭桃这般艳丽的春花也要砍断,鹦哥这样可爱的灵鸟也要煮熟了下酒吃,砚书琴画文章都要统统毁掉,一切虚名也都不要了。
古人常以“焚琴煮鹤”来形容煞风景,这里更是大大逾越,几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怀念的东西,都成了发泄的对象,以解心中之痛。
艺术张力之强达到极至。
郑板桥十首名诗
郑板桥十首名诗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深沉、豁达著称,被誉为“郑谷”。
他的诗作以山水、自然为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表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郑板桥的十首名诗:1.《画竹诗》此诗写竹,以竹为友,表现出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竹的崇敬。
他通过描绘竹的风姿,表达了对清幽、深邃的追求。
2.《清明雨中行》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景,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表现了郑板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3.《渔家傲·柳》此诗以柳为主题,描绘了柳的风韵和傲骨。
作者通过柳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4.《野渡》此诗描绘了作者在野渡的景象,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命运的接受。
5.《朝雨》此诗描绘了朝雨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展现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6.《梅花诗》此诗以梅花为主题,描绘了梅花的风姿和傲骨。
作者通过梅花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7.《山行》此诗描绘了作者的山行经历,表现了郑板桥对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敬畏。
8.《江行》此诗描绘了作者的江行经历,展现了郑板桥对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9.《秋思》此诗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10.《观潮》此诗描绘了作者观潮的情景,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郑板桥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通过欣赏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风采和思想,领略他的诗词之美,体味他的诗词之意。
愿我们能够在诗的海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领略诗的力量,感悟诗的情感,感悟诗的哲理。
[郑板桥爱画什么]郑板桥《桃叶渡》的诗作赏析
[郑板桥爱画什么]郑板桥《桃叶渡》的诗作赏析《桃叶渡》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注释管领春风:韦康赠薛涛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夷光:西施的别名。
倾城哲:《诗经.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赏析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当地:名字的由来是: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准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
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
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诗句: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意境:潺潺流淌的秦淮河与商贾云集、风花雪月的夫子庙、隐含着深邃的文化历史、凭栏观赏秦淮河中荡漾的游船、多么美丽的一番景象啊。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对此良辰美景的喜爱之情!。
郑板桥诗词赏析5篇
郑板桥诗词赏析5篇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
自称板桥居士,清代画家、文学家。
汉族,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郑板桥诗词赏析,来欣赏一下吧。
竹石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渔家傲·王荆公新居词牌名:渔家傲|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积雨新晴江日吐,小桥著水烟缠树。
茅屋数间谁是主?王介甫,而今晓得青苗误。
吕惠卿曹何足数,苏东坡遇还相恕。
千古文章根肺腑,长忆汝,蒋山山下南朝路。
这是一首怀古词。
上阕对王安石新法表示反对,而下阕对其诗文则表示首肯。
郑板桥对王安石变法持保守的看法,却对王安石的人格与文学表示敬佩,所以他认为政治分野是一时的和不足为据的,而人格分野才是最终的和根本的。
新竹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本诗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翻译/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注释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著称。
以咏兰为题材的诗歌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描绘了兰花的风姿和品性,表达了他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更融入了他对人生境界和人格追求的思考。
郑板桥咏兰诗《山中兰花》山中兰花翠叶丛,一阵幽香远万重。
幽深洞口无人到,凉露无声静夜中。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兰花的幽静神秘之美。
郑板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兰花的清雅和妩媚,将兰花与山水相互融合,表现出了它的高洁灵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郑板桥借兰花之美,抒发对生活宁静美好之情怀,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向往宁静生活的理念。
兰花美丽脱尘尘,别离时节几时春。
倩人湔衣披锦绣,安得湖心放瑶琴。
这首诗表现了郑板桥对兰花之美的赞誉和惜别之情。
他将兰花比喻为“美丽脱尘尘”,将其置于尘世之外,高雅超然。
在别离时节,郑板桥对兰花的离别感到无限惋惜,希冀倩人能继续欣赏兰花之美,传承兰花之灵性。
这首诗流露出郑板桥对美好事物的珍藏之心,反映出他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追求。
晨起散步花间过,缓缓清风绕兰蕊。
红妆玉质花如梦,何惧尘埃污朱楼。
这首诗刻画了清晨散步时咏兰的情景。
在细腻的笔触下,兰花鲜艳娇媚,仿佛红装玉质,梦幻般的美丽令人心驰神往。
郑板桥通过晨光照射下的兰花,表现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展示了他对清雅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充满了纯粹、高雅的意境,展现了郑板桥对精神追求的热爱和心系自然的情怀。
兰之真气肃如冰,千里不变应先灵。
夜半霜凝香悄悄,台前燕子声长鸣。
这首诗写出了兰花清冷高洁之气质和超然不群的品性。
郑板桥通过对兰花的描写,表现了其高贵典雅的气质和不俗的品性。
他认为兰花有着不变的真气,秉承着先灵之所见。
在静夜中,兰花幽香袭人,凝结如霜,散发着淡淡清香。
这首诗通过兰花的形象,传达了郑板桥对高洁品格和清雅气质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纯洁高尚境界的追求。
兰翠皆如玉,檀珠照波痕。
空庭绕琴声,翠叶伴清风。
郑板桥七言诗
郑板桥七言诗郑板桥(1693年-176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字伯温,号伯温、鹤洲居士。
郑板桥擅长文学、绘画与篆刻,且三者兼长,尤以绘画和书法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郑板桥的七言诗作品很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他的诗以山水诗和咏物诗为主要创作方向,既有清新淡雅的山水意境,也有直观独到的对物的描绘。
以下是郑板桥的一首七言诗《观山寺图》的赏析。
《观山寺图》观山寺的殿阁旁,翠竹高梢云影凉。
白石绿波清溪水,千盏红灯夜色长。
夜静星稀闻梵语,钟声余音入耳房。
忆昔僧侣行者迹,人间世事已非常。
这首诗表达了郑板桥游览观山寺时的景象与感受,通过对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寺庙、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相关参考内容的分析和赏析。
首句“观山寺的殿阁旁,翠竹高梢云影凉。
”描绘了寺庙旁的翠竹,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受。
既有翠竹高耸的形象,也有流动的云影,通过字里行间的描写,展现了郑板桥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喜爱。
接下来的两句“白石绿波清溪水,千盏红灯夜色长。
”描绘了溪水旁的白石和灯火,形成了明暗对比的画面。
白石与绿波交相辉映,清澈见底的溪水在夜晚显得更为美丽。
而千盏红灯的点缀,给夜晚带来了独特的色彩,让人陶醉在美丽而神秘的夜色之中。
倒数第二句“夜静星稀闻梵语,钟声余音入耳房。
”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法喜。
夜晚的静谧,星星点点的繁星,使人感受到一种遥远而神圣的氛围。
梵语的传来和钟声的余音,更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净化心灵的氛围。
最后一句“忆昔僧侣行者迹,人间世事已非常。
”则反映了郑板桥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观山寺的游览,他回忆起了古时僧侣的行迹,暗示人间世事已经变得非常不同。
可以从中看出郑板桥对于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以及他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郑板桥的七言诗《观山寺图》通过对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寺庙、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既有自然山水的清新意境,又有对夜色、灯火和梵语的描绘,带给读者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古诗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赏析
古诗郑板桥开仓济民翻译赏析文言文《郑板桥开仓济民》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无留牍(dú ):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
之:的。
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迁到。
值:遇,遇到。
或:有的人。
谴:谴责、责备。
任:承担责任。
活:救活。
岂:怎能。
其:他,指代郑板桥。
去:离开。
余:空闲。
为:作为,当。
食:吃。
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或:有的人。
尝:副词,曾经。
值:遇到。
生:使……存活。
【翻译】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
”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郑板桥咏雪的诗句解释
郑板桥咏雪的诗句解释
导读:《咏雪》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写一篇古诗。
本诗是
使用数字文学来表达脍炙人口诗歌,描写极为清楚简单,通俗易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咏雪诗句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咏雪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诗文释义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创作背景初到扬州郑板桥,穷困潦倒,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
其后,三人结伴游观小玲珑山馆以雪花为题即兴作诗《咏雪》。
赏析这首诗歌主要表达意思是雪花多、白和美。
诗句之中一三五等,这些数字都是一个虚数,并不是真只有那么几片雪花,郑板桥使用数字,主要是通过这样方式来告诉人们,雪景美妙以及美好,在人们眼前展现一幅大雪纷飞美好景象。
在郑板桥使用数字作出《咏雪》这样朗朗上口数字诗之后,这种简洁表达方式也渐渐被人们所喜爱,在郑板桥之后也有着很多人模仿着郑板桥这首《咏雪》来作诗,如在后来比较出名由乾隆皇帝所作《咏雨》还有不知道是谁做作《数星星》,以及后来《咏书》《咏林》等。
可以说是郑板桥开创了数字
诗鼻祖,不过虽然在后来有很多人模仿郑板桥咏雪诗,但是在数字诗上成就,却没有一个人达到郑板桥高度。
因此那些所作诗歌流传程度,更是不及郑板桥咏雪。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山中雪后》郑板桥(郑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雪后》郑板桥(郑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借此诗作托物言志。
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此诗也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作品原文:山中雪后①郑燮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②,一种清孤③不等闲④。
作品注释:①山中雪后: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诗。
②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
③清孤:凄清孤独。
④等闲:寻常、一般。
作品译文: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
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创作背景: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为忌者所嘱不得入试”,曾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
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他经常在诗词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
作品鉴赏:《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
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简介《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翻译/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注释咬定:咬紧立根:扎根。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赏析/鉴赏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竹石》原文及翻译
《竹石》原文及翻译《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竹石》是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石》原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注释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
3.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4.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5.坚劲:坚强有力。
6.任:任凭,无论,不管。
7.尔:你。
创作背景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jiǒng)生活。
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做官期间,鞭挞奸吏,力争赈济,后被诬告罢官。
在他离职时,只有三头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
可谓“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
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
竹石鉴赏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古诗词:郑板桥《七言诗》赏析
【导语】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学家。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号板桥,⼈称板桥先⽣,江苏兴化⼈,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年举⼈,乾隆元年(1736年)进⼠。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诗词:郑板桥《七⾔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郑板桥《七⾔诗》 原⽂: 不风不⾬正晴和,翠⽵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壶新茗泡松萝。
⼏枝新叶萧萧⽵,数笔横皴淡淡⼭。
正好清明连⾕⾬,⼀杯⾹茗坐其间。
【赏析】 ⾕⾬时节品新茶,天⽓晴朗⽆风,看院⼦⾥的亭亭翠⽵,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中,画⼏笔⼭⽔⽵枝。
⾕⾬是⼆⼗四节⽓的第六个节⽓,也是春季最后⼀个节⽓,源⾃古⼈“⾬⽣百⾕”之说。
中国古代将⾕⾬分为三候:“第⼀候萍始⽣;第⼆候呜鸠拂其⽻;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后降⾬量增多,浮萍开始⽣长,接着布⾕鸟便开始提醒⼈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这天的茶喝了会清⽕,辟邪,明⽬等,所以南⽅有⾕⾬摘茶习俗,⾕⾬这天不管是什么天⽓,⼈们都会去茶⼭摘⼀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茶也就是⾬前茶,是⾕⾬时节采制的春茶,⼜叫⼆春茶。
春季温度适中,⾬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怡⼈。
⾕⾬茶除了嫩芽外,还有⼀芽⼀嫩叶的或⼀芽两嫩叶的;⼀芽⼀嫩叶的茶叶泡在⽔⾥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芽两嫩叶则像⼀个雀类的⾆头,被称为雀⾆;与清明茶同为⼀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学家。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号板桥,⼈称板桥先⽣,江苏兴化⼈,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年举⼈,乾隆元年(1736年)进⼠。
官⼭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为“扬州⼋怪”重要代表⼈物。
郑板桥⼀⽣只画兰、⽵、⽯,⾃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万古不败之⽯,千秋不变之⼈”。
郑板桥四句诗
郑板桥四句诗
“纸花如雪漫天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如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的这四句诗就形象地说明了当时扬州放风筝的热闹场景。
因为春天的风向风速也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午后),要根据风速的变化及时决定是否放线,又要根据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拉线的方向,这就锻炼了大脑的快速反应能力。
这样的专注投入,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人的内心杂念,同时,极目蓝天,其心胸也会感到开阔;即使是在放风筝的路上,接触到的也是垂柳吐绿、草长莺飞,如同一次与大自然的美好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译文]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
[出典] 司空曙《江村即事》注:1、《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2、注释: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
罢:完了;系:系好。
不系船:《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为无为思想的象征。
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堪:可以,能够。
纵然:即使。
3、译文1: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
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译文2:渔翁垂钓归来,让渔船顺势任意飘荡,索性连船也不想去系。
船停靠在江村,天色已晚,月亮已经落下去了,人或许也有些疲倦了,正是睡觉休息的时候。
这里江岸边长满芦苇,水面清浅,风平浪静,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风吹送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船上睡觉的人是尽可以高枕无忧的。
4、司空曙,唐代诗人。
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治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人。
曾举进士,入剑南节度使韦皋幕中任职,历任洛阳主簿、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或表现幽寂的境界,或直抒哀愁,较长于五言律诗。
有《司空文明诗集》,《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其诗朴素真挚,情感细腻,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诗风闲雅疏淡。
5、这首诗写江村眼前之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江村景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动作及心理活动,反应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恬美的意境。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九二。
下面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吴小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事情,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
‚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
‚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
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
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
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6、司空曙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写羁旅之情,常有名句,欧阳修《新唐书〃文艺传〃卢纶传》中附带提到了他,他和卢纶是表兄弟,有他的《喜外弟卢纶见宿》足以佐证。
《唐才子传》说他‚拓落有奇才‛,‚性耿介,不干权要‛,那么他必定仕途坎坷,家境清寒了,这一点也能从他的《喜外弟卢纶见宿》中读出。
闲传少谝,言归正传,我们来解读这首诗。
第一个问题是《江村即事》写了什么事?答案很简单,诗的前二句写实,一位钓者月落时分钓罢归来,没缆定小船,径直到江边的村子里去睡觉rested。
第二个问题是钓者为什么会‚不系船‛?论者多以钓者为乡村渔业工作者,因为很晚劳作归来,所以累得顾不上系船就要休息去了,他压根儿不在乎船儿被风吹走,因为即便被风吹走了,也不过吹到芦花浅水边而已。
(见《唐诗鉴赏辞典》P651)第三个问题是这首诗可不可以作别的理解呢?我看可以的。
如果这位钓者真是乡村渔业工作者,他劳作到后半夜才归来,那他必定是一位勤劳的渔人,绝不会因一时偷懒而‚不系船‛,第二天又沿江去找船儿,他应该有职业素养的嘛,这是一。
月落时分钓罢归来,必定收获不少,那他所钓的鱼怎么处理?我们替他设想吧,如果‚不系船‛,必定会给当夜或次日的运鱼上岸归家的工作造成困难和负担,如果是一个专业渔人,那他不会想不到这一层,这是二。
事实上,诗人讲得也很明白,叙事主人公是一位‚钓者‛,而不是‚渔者‛,这是三。
所以我们推测,诗人笔下的钓者很可能是一位乡村隐士,他自由自在,悠闲无拘,趁着皎洁月光在江边钓鱼,兴致所至,以至于忘却了回家,直到后半夜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有了困意,他这才将小船划到靠近村子的江岸边去睡觉。
他压根儿就不担心船儿在夜间被风吹去,因为即使被风吹去,也不过会搁浅在生长着茂密芦花的浅水边,可见,这种事他已经有过经验的了。
那么,这夜他睡在儿了?可能是在船上,或者上岸到村子里找地方歇息去了。
真正的中国的隐士,参透了生命的短暂,他们‚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力行‚委心任去留‛,鄙视‚遑遑欲何之‛,所以日常生活中往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或者‚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苇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藉以追求是生命的无拘与自由,如此看来,‚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分明是乡村隐士的飘逸潇洒之举,怎么能说成劳作渔人的闲适呢!真是的!7、‚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读这首诗,直让人赞叹古人那种生命的本真自然,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状态;那种只求宁静安谧温馨恬淡无欲无求无所挂怀!正是天高云淡芦花盛开鱼儿正肥的金秋,‚钓者‛至晚收竿,直到月儿要落了才归来;一不上岸,二不系舟,三不忙着把鱼送回家,或叫鱼贩子来买;月落天暗,江村寂静的时候,就在舟中坦然无忧地睡了。
连船都不用拴系,一不怕船随风飘去,二不怕浪将船打走;因为钓者凭他的经验深知,现在风平浪静,船能稳稳地停在岸边。
即使夜里风起浪生,浪推船走,最后还是飘荡在芦苇丛生的浅水边。
司空曙名列‚大历十才子‛,据《唐才子传》卷四载,他‚磊落有奇才‛,但因‚性耿介,不干权要‛,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
又一个有才华有骨气,因而不会有更好的命运的标本!怎么有才华的文人们要么向权势屈服放弃人格独立抛弃识见思想脱下精神长衫让尊严退席让奴性入座才能活出人样,否则就只能一生磕磕碰碰坎坎坷坷活得灰头土脸呢?这是文人的缩命吗?‚有奇才‛,必然聪明,聪明必能洞穿一切,洞穿一切必然遭遇坎坷。
可见在任何一个时代,文人们若是在他们面对世界时太聪明了,未必是一件好事。
又偏偏‚性耿介,不干权要‛,那就只好交霉运了!‚家境清寒‛,也许司空曙真地需要钓些鱼来充实他和家人的辘辘饥肠,他从早钓到晚,那时生态环境好,一定钓了不少吧?可是他却又不急不忙得如此逍遥如此毫无牵挂!到晚上就在小舟上睡了。
多么从容,多么旷达,多么自信,多么自由自在,多么放浪不羁,多么蔑视风浪波涛!真有任凭风浪起,我自泰然处之的情怀!哦,也许,垂钓只是他选择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让生命让心灵获得自由的生存状态!未必真的就是为了鱼。
文人大多命苦,大约是专制者不喜欢他们的缘故。
而悲剧的根子则在文人自己身上。
布罗茨基说‚他们的悲惨命运反过来证明了他们精神自治的程度。
‛我想所谓的‚精神自治‛,当是指不肯屈从权势,媚俗邀宠,人云亦云,奴颜媚骨,只是一架执行的机器等等吧?也有不少文人在臵身其中的严酷的现实面前退却了,妥协了。
你如果想想笼中的鸟儿,就会同情他们了,因为他们也实在是身不由己。
有许多美丽的鸟儿一旦入了笼中,它们本来用来搏击长空的翅膀却只能在方寸之地扑打鸟笼的栅栏;它们本来用来表达它们对自由的歌颂对爱情的歌唱的轻脆的鸣声,却只能用来取悦喂养它的主人或者按主人的意志学舌,每天重复谄媚的谀词;它们本来漂亮的羽毛,逐渐失去了艳丽的光泽;它们飘逸的神采,反抗的精神,作为唳天高飞的鸟儿的尊严,都再难寻找,有的只是卑劣的奴性,对主子的依附。
鸟儿自由的天性退化了,这种退化应该归罪于驯化。
最厉害的驯化招数是饥饿,让饥饿来煎熬它桀骜不驯的斗志!等饿到一定程度了,再给它充饥活命的饵料。
此时活命要紧,还谈得上什么尊严什么自由什么精神自治!鸟儿就这样被驯化了。
然而总有一些生命是顽强的,他们最终还是保持住了生命独立自由的天性。
之所以能这样的唯一解释是视名利权势之饵为粪土,把尘世的一切羁绊斩断,中止向上爬的欲念。
这样才能冲出牢笼,泛舟江湖,让大自然让青山绿水洗涤心灵的尘垢,让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持心灵的轻松和自由。
‚怕将姓名落人间,买断秋江芦荻湾。
几度招寻寻不得,钓船虽小即深山‛(明〃陈继儒《题秋江渔艇》)。
看看!一只小小的钓船就是一座深山!此中深味,大概只有司空曙们能解吧?8、渔,原本只是一种生存手段,是一种生活常态,但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远到成为一个遗存、一个传说甚至是一个符号,于是它变身为一个参照系,人们用它鉴照现实生活,在两者的差别中反思得失,所以,不同境遇的人笔下的渔翁表像就被赋预了非常不同的内涵,说到底,它是一种被人们理想化了的凝固瞬间,大凡垂钓诗,往往以垂钓为原点,其目的只在映衬我们来路与去处的错失和迷茫,而品读垂钓诗实际上是一种在心智上返回原点的过程,是一种删繁就简、刈除芜杂、洗刷积垢、回归本真的过程,一句话,就是通向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
用‚自在‛的意境再去找寻,许多耳熟能详的旧相识便似有了新意。
陈壁:披蓑荷笠钓鱼矶,钓得鱼儿大更肥。
钓雨钓晴还钓雪,冰心一片已忘己。
赵孟頫: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而这其中自在到趣味盎然的,最属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是一些令人的心绪变得澄澈起来的诗句,如果留心去查你还会发现作者们的名字后边都写了长长的与一个渔翁并无多少关系的履历,他们或朱或紫,不同的仅在于留了一份清醒,渔翁只是他们的一个梦,如悬在暗夜的一粒星,是一种遥远到几乎不现实的存在,不为照亮什么,只为找寻的眼睛提供一个着落。
9、只有在这清澈明净的秋夜,我们才听得见大自然天籁般的歌唱,因为我们离开了白天尘俗的喧嚣,卸下了伪装的面具和盔甲,心灵变得透明和放松,对大自然的感应格外灵敏。
听,好像是鱼儿在水里游动,漾起忽闪忽闪的精灵般的涟漪,又像是鱼儿从水里跃出,激起有节奏的轻轻的泼啦泼啦的嬉水声;芭蕉树叶窈窕的哗啦啦的舞动声,与蟋蟀此起彼伏的鸣叫,交织成一曲秋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