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影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时机和预后分析
周 围性 面瘫 亦 称 面 神 经麻 痹 、 围性 面 神 经 炎 , 周
退 加廉 泉 等 , 随症 补泻 。
中医亦称 “ l ” 多 由卫源自阳不 固 、 E僻 。 脉络 空 虚 , 寒 之 风
邪乘 虚 侵 袭 阳 明 、 阳经 络 , 少 以致 经 气 阻滞 , 血 运 气 行迟 涩 、 经筋 失养 而 发 病 。其 临 床特 点 为 发 病 突 然 ,
0 ) C nls n 5 .[ o c i ]Acp n tr admo iut ncni rv f ciert i auefc l aa s . uo u u cue n xb si a o mpo ee et ae n ct ai rl i f v ap ys
K e r s:f ca r l ss; a ut e id;a up y wo d a i lpa a y i c e p ro c uncur nd m o bu to t e a xi s in
疗 ; 照 组 6 急 性 期 仅 口服 西 药 , 急性 期 之 后 开 始 局 部 针 灸 治 疗 。[ 果 ] 疗组 总 有 效 率 明 显 优 于 对照 组 , 两 组 7 疗 对 3例 至 结 治 且 d后
效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意 义 (P< o o )。 [ 论 ] 瘫 急 性 期 即进 行 针 灸 治 疗 可 以提 高 疗 效 。 .5 结 面
m e tg o P wa e t rt a o to n , h fe tdfe e c t i a swa fs a i i a m e n n e we n b t r u s n r u s b te h n c n r l e t e ef c i r n ewi n 7d y so t ts c l a i g b t e o h g o p (P< 0 o f h t .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中药164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介 思 汪 溪 徐和伟绵阳市骨科医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摘 要】目的:应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
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以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肌电图检测结果以及Portmann评分。
结果:治疗组患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Portmann评分在治疗后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针灸治疗与康复功能训练联合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康复功能训练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麻痹疾病,诱发因素较多,如病毒感染、细菌,或免疫力较低等,以面神经麻痹或水肿比较多见,典型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出现表情肌迟发性瘫痪,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可导致面肌痉挛、口角歪斜等不良后遗症。
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在面瘫治疗中应用针灸具有临床效果好,康复期较短,不良后遗症较少等诸多优点[1]。
康复功能训练可通过刺激面部神经的兴奋度,促进周围性面瘫患者恢复。
笔者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39例,给予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进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18-67岁,年龄平均(46.98 16.24)岁,病程1.5-7d,病程平均(4.03 1.88)d;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年龄平均(45.87 15.91)岁,病程1-6.5d,病程平均(4.18 105)d。
浅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之 间。 符 合病例 选择 标准 , 随机 分为 两组 , 即治疗组和 对照组 , 治疗组6 4 例, 对照组3 2 例 。治疗组采 用针灸 配合 口服 药物治疗 , 对 照组采 用
口服 药治 疗 , 7 天 为1 疗程 , 共3 个疗程 。结果 : 治 疗组6 4 例 中痊  ̄ 2 , r 5 2 例, 占8 1 . 2 5 %, 对照 组3 2 例 中痊 愈 1 8 例, 占5 6 . 2 5 %, 治疗组 明显优 于对 照 组 ) < 0 . O 5 ) ; 而 总有 效率 两组 间无明显差 别( p 如. 0 5 ) ; 治疗组 有症状 明显减轻 和病程 缩短 的优 势 ; 不 同性 别、 年龄 、 病程 之 间疗效无显著 差异
1 取 穴
4 讨 论
针灸 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 取 穴 以手 、 足 阳 明经 穴 和足 少 阳 经穴
针 灸治 疗周 围性 面 瘫需 注 意两 点 : 第l , 西 医学 认 为 , 面瘫 大
为主 , 常 固定使 用 地 仓 、 颊车、 翳风 、 太 冲、 风池、 合谷 六 穴 。重点 多 数是 病 毒感 染 面部 神经 引 起 的 ,起 病 后 面肌 不 主张 作被 动 运 在 麻 痹 部位 取 穴 , 配 合远 部 取 穴 , 目的在 于疏 通 阳 明 、 少 阳经 脉 , 动, 以防止 面肌 内的神经 中级 结构 因受 到 机械 刺 激而造 成 不可 逆 祛 风 散寒 清 热 , 调 和 气血 , 使 筋 肉得儒 润 温煦 , 则 面 瘫 自可 痊 愈 。 转 的损 害。 笔者在 临床 实践 中体 会到 , 凡病 人过 多刺 激面 部者 , 其 若 目不 能合 加 阳 白、 攒 竹 或 申脉 、 照海 ; 鼻 唇 沟平 坦加 迎 香 、 禾 髂 疗效 便差 , 反之 效佳 。因此 , 不 宜让 缺 乏按 摩知 识 的人 自行 按摩 , ; 鼻 中沟 歪斜 加 水 沟 ; 唇 沟歪 斜 加 承浆 ; 舌 麻 味觉减 退 加 廉 泉 ; 面 即使 是 用湿 毛 巾热 敷 , 也要 嘱 咐病 人 不要 用 毛 巾在 脸 上 擦 , 毛 巾
周围性面瘫治疗无效临床研究
者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向愈也有一定关系。在无效病 例中, 有的是在罹病后表现极度忧虑 , 甚至失眠、 饮食 骤减 、 经常哭泣等 ; 有的求愈心切 , 自 私 寻方多种治疗 , 配合治疗较差 ; 有的属神经类型敏感 , 轻微刺激亦难以 忍 受 , 法配合 治疗 。 无 治疗方法 : 对此类病人 。 在采用针灸理疗治疗的同
维普资讯
针灸 临床杂志 2O 年第 2 O8 4卷第 6 期
半衰期似乎多在 2h 内。根据这样 的基本结论 , 之 笔 者认为从获取最佳疗 效的角度来讲 , 将针刺频 次确定
为每天 1 次并 不 是 最 合 理 的选 择 , 每天 针刺 2次 比 而 每 天针刺 1 次则更 具 有科 学性 。需要 指 出的是 针刺频
维普资讯
J A .u 2 O , 12 , O. C M Jn,0 8 Vo.4 N 6
变性。面神经变性越严重 , 临床体征越明显 , 痊愈的可
能性 也就越 小 。亨 特 氏面瘫 主要 损 害在 膝 状 神 经 节
血管疾 病多年 , 罹患 面 瘫 , 又 多属 难 治 , 效较 差 。患 疗
出版社 ,94 19 17 :1
[] 中医研 究院针灸研 究所生理一室 . 5 针剌 抑制 内腔痛原理 的研究
[] M ∥张香桐 . 针灸针麻研究 . 北京 ; 科学 出版社 , 8: 2 1 61 9 6
次的增加 , 随之出现 的问题是穴位 的疲劳性也相应地 增加,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 , 笔者主张临床取穴实行 2 ~ 4 分组的方法 , 几组穴位交替使用 , 确保 同一组穴位在 12 ~ 天内只取用 1 次。另外 , 为了解决针刺频次与穴
京: 科学 出版杜 。96 54 18 :8
李保有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及分析
疗面瘫的首选穴 位。 正 如 《灵 枢 · 九 针 十 二 原》所 言:
部轻触按摩,重点按摩头部及左侧面部,至患者左侧面
“刺之 而 气 不 至,无 问 其 数;刺 之 而 气 至,乃 去 之,勿 复
部热 感 明 显;针 刺 单 穴 颊 车,或 配 合 颧 髎、印 堂、手 三
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
程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应用李保有医师
根据临证经验总结的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
者 10 余例,疗效显著。该文对典型病案进行分析并总
结治疗经验,以抛砖引玉,探讨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
方案。
【关键词】 针灸综合疗法;
周围性面瘫;李保有
中图分类号:
R246
.1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
.19621/
服中药联合应用为主,注重对患者面部微循环的改善,
紧绷到极限,过则不用,即出现痿软不用,发生面瘫。
疗法。笔者 总 结 其 治 疗 经 验,临 证 时 以 针 推-贴 敷-内
卫气不固,则易 被 外 邪 侵 袭,使 面 部 肌 肉 进 一 步 收 缩,
以针灸综合疗 法 提 高 治 疗 效 果,并 辅 以 心 理 治 疗。 本
论》云:“偏 风 口 㖞,是 体 虚 受 风,风 入 于 夹 口 之 筋 也。
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
筋偏急不调,故令口㖞僻也。”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
发生与体 虚 及 足 阳 明 经、手 太 阳 经 感 受 风 寒 有 关 [3]。
李 保 有 医 师 认 为 ,外 因 是 周 围 性 面 瘫 发 生 的 诱 发 因
l
r
i
针刺人迎穴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
针刺人迎穴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
高颍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7(25)1
【摘要】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与多发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针灸是周围性面瘫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针刺方法不一,从而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显著,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状况。
本院通过针刺人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高颍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治疗时机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
2.血压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
3.血压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的影响
4.大秦艽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及对面神经肌电图的影响
5.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2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面瘫(指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些患者用此治疗仍延延数月而无效。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们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并总结出一些治疗经验。
今简介如下。
1 分期论治1.1 早期(急性炎症期):本期常在发病后7~10天,面神经处于水肿炎症状态。
患者面部肿胀,且多伴有耳前后疼痛。
治疗时要注意,应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采取循经远端取穴,局部取穴宜少,可选太阳、下关、颊车、合谷、外关、足三里、太冲、风池。
除风池采用点刺,其余诸穴多为浅刺、平刺,手法宜轻,留针30分钟。
又,重用灸法,穴选患处耳后翳风和耳前区为主,灸至皮肤红晕为止,时间20~30分钟。
1.2 恢复期:逐渐增加局部取穴,远端仍以疏通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并且须加用电针,波型选疏密波。
针刺选穴为阳白透鱼腰,太阳透鱼腰,四白透地仓,迎香透地仓,地仓透颊车,以及承浆、牵正、下关、合谷、足三里、风池,有痰加丰隆。
风池仍点刺。
此外仍可以加用灸法。
1.3 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者,如皱眉肌、额肌、口角肌等仍未出现活动,可结合絮刺火罐法,用七星针叩打上额、口角旁、下关处,或用三棱针在阳白、太阳、地仓等处放血,然后拔罐,每周2次左右。
2 体会我们曾对针灸治疗2~3个月病情无好转者调查分析,发现针灸治疗乏效者,除患者的自身因素外,治疗方法或治疗时机选择不当等是主要原因。
一是早期局部取穴过多,刺激过强;二是电针波型选择不当;三是没有采用透刺、灸法治疗。
如早期面瘫,常见风寒型为主,现代医学认为此期多为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故不宜较多地在面部上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须采用灸法来达到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
为消除水肿,还可适当地配合运用牵正散加减之类中药,以及消炎、扩张血管和营养神经肌肉的西药。
只要及早控制面神经炎症渗出,使水肿尽快吸收,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在恢复期选用电针刺激,波型用疏密波。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
怎样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针灸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就是周围性面瘫,该病发病较急,属于单纯性一侧面颊肌肉弛缓病症,该病症状中并无半身不遂、神智不清等,所以诊断较容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中要想准确判断该病的预后,难度较大,特别是在一般医院中,更是难以实现准确判断目的,且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医院来说,即便其能够进行神经肌肉电兴奋的监测,但却需要患者花费较多费用。
本文科普中简单阐述了一些周期性面瘫预后转归的判断方式,仅供参考。
1.周围性面瘫脑干面神经核、由其发出的面神经损害所产生的面肌瘫痪就是周围性面瘫。
大约50%的周围性面瘫都属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症,该病可发病于任何季节,冬春及秋冬交替季节最常见,且在任何年龄及性别的人群中都好发,周围性面瘫在20-40岁人群中多发。
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类型可分为两种,即特发性、继发性,一般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特发性的周围性面瘫;而受脑梗塞及肿瘤、外伤等原因造成的周围性面瘫属于继发性。
2.病因及诱发因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病因,外伤为其次,其他如感染及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属于病因所在。
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诱发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是以寒冷及冷风侵袭、病毒感染等为主要诱发因素,此类因素会致使人们局部神经营养血管出现痉挛现象,最终神经缺血及水肿等问题会随之产生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转归判断方式3.1发病时面神经损伤程度及面神经损伤部位、范围、面瘫所表现的证型、治疗是否及时得当等都是周围性面瘫预后转归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通常来说,周围性面瘫在经过恰当治疗的情况下,病情恢复于起病1-3周内局部开始时,患者多数都能够逐渐痊愈;而在患者的恢复是以4周-2个月内局部开始时,多数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对于2-4个月局部才开始恢复的患者来说,大多数都不能够得到完全恢复。
从年轻患者方面分析,通常仅需要较短的疗程,且大约七成患者能够在几周内达到基本恢复正常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预后;而针对老年人来说,则需要较长的疗程,且在老年人伴随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症的情况下,大多数都不能够完全恢复。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造成面部表情不对称。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灸已经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随着对中医药和针灸疗法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中医药结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传统观点,总结其疗效和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2. 探讨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深入理解针灸对面瘫病理产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分析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对患者的影响和疗效,为日常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规范治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分析,我们希望为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展望其未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1.3 研究意义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进一步总结和完善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操作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影响周围性面瘫治疗若干因素
浅谈影响周围性面瘫治疗的若干因素【摘要】目的:浅要分析影响周围性面瘫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方法:共综合了10篇相关文献内容,从概述、面神经损伤部位、面神经损伤程度、腧穴及手法选择4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
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容易受到临床各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更好地把握面瘫的针刺治疗。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72-011 概述定义: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亦称“口僻”。
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
[1,2]疗效观察: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容端正,眼睑闭合如常,笑时口角无歪斜;仅在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或皱眉时额鼻健侧浅者为显效。
自觉症状好转,外观与健侧面颊都有轻微不对称,患侧眼闭合不紧,口角轻度歪斜者为好转。
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1,2]2 面神经损伤的部位面神经的损伤部位对针刺疗效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夏晨[3]等人在对116例周围性面瘫早期临床表现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面瘫合并眩晕(前庭神经段受损)、耳部疱疹(膝状神经节段受累)、泪液减少(岩浅大神经段受累)、听觉过敏(镫骨肌神经段受损)及味觉减退(鼓索神经段受损)的顺序和多少,实际显示了面神经损伤部位的高低及范围的大小。
仅有面神经鼓索段以下受损者,部位最低,针刺疗效最好;合并泪液减少或耳部疱疹或眩晕的岩浅大神经段及以上的受损者,部位越高,预后越差。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4 . 0 2 . 0 7 4 【 摘 要】 目的 观察周 围性 面瘫 急性期 即接受 针灸治疗患者和恢复期开始接受针灸治疗患者 的疗效差异 , 探
确切 评价 者 ; 不能 坚持 本方 案或 接受 其他 治疗 方法 , 影 6 0岁 , 平均( 3 9 . 9 0 + 1 2 . 6 0 ) 岁。 将 符合 入选 标准 的患 者 , 以就诊 先 后顺 序 及 发病 时间 ,分 为 A、 B两组 , A组 为
面部 阳性体 征 消失 , 面瘫 完全恢 复 ; 显效 为 患侧 面部表 情肌 的随 意运 动 , 症状 及 体 征有 明显 好 转 , 额纹稍浅 , 眼 睑 闭合 功 能 明显 恢 复 , 鼻唇沟略浅 , 口角 歪斜 明显 改善 . 或 以上 4项 中 1 项 完全 恢 复 ; 有 效 为额 纹 消 失 、 闭 目不全 、 鼻 面沟消 失 、 口角歪 斜 4项 中 1 项 或多 项轻 度恢复: 无效 为 经治疗 症状 和体 征无 明显 变化 。 1 . 4 统 计 学处理 应 用 S P S S 1 6 . 0统 计 软 件 。计 量 资
料 以( ± s ) 表示 , 计数 资料选用 x 。 检验、 t 检 验 。P< O . 0 5为差异 有 统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响疗 效观 察 者 。其 中男 性 3 8例 , 女性 2 2例 ; 年龄 1 6 — 2 . 1 两组 临床 疗 效 比较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不能皱眉、鼓腮等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
尽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增加,但其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评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现状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在过去的研究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包括电针、温针、穴位注射等。
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随访6个月至1年,复发率较低。
然而,也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与安慰剂无差异,甚至可能引起不良事件。
因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纳入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针灸组接受电针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4周的治疗,针灸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口眼歪斜、不能皱眉等症状均有显著好转。
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善。
随访6个月至1年,针灸组复发率较低,仅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7%。
在安全性方面,针灸组有2例出现轻度皮肤过敏反应,对照组无不良反应报告。
本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点包括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患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同时,针灸治疗的疗效可能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的最佳方案和技术参数,以增加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普及性。
本研究未对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神经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如面部肌肉电活动、神经传导速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6-02-01T11:18:40.7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作者:沈红军[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中医医院151900 使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实施刺针治疗应当尽早进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中医医院1519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观察组实施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则先药物后温针灸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愈显率及痊愈率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评分分级差异较明显(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其评分分级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得到有效的治疗,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愈显率及痊愈率均明显较优(P<0.05)。
结论:使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有很好的疗效,且实施刺针治疗应当尽早进行关键词:温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针灸法是治疗急性期周期性面瘫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临床中针对何时开始介入针灸治疗急性期周期性面瘫却没有广泛的定论【1】。
有很多专家认为实施针刺治疗急性期周期性面瘫的时间不宜过早,但患者确急于见到针刺的实际效果。
为了研究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介入时间对效果的影响,笔者选取了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温针灸治疗。
先对其进行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9到50岁,平均年龄(39.92±2.24)岁,病程为(1.22±1.71)天;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0到52岁,平均年龄(40.14±1.78)岁,病程为(1.26±1.41)天。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
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突然无力或麻木,导致面部表情失调,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表和生活质量。
目前,西医学通常采用口服药物或物理治疗等方法来治疗周围性面瘫,但效果并不理想,且易出现药物的副作用或耐药性。
而中医药与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临床疗效。
中医药理论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表情神经受到外邪侵袭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针灸治疗则可以调节经络气血,恢复面部神经功能,从根源上治疗面瘫的病因。
中药的药物成分可以促进面部神经再生和修复,加速康复过程。
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通过对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评价和优势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推广这种传统疗法的价值,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疗效与推广价值,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有效性和优势,通过分析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和病理生理,中医药治疗的理论基础以及针灸治疗的应用情况,进一步评价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并为该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旨在推广中医药与针灸联合治疗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中医药治疗配合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评价探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引起的一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症状,但是效果有限且易复发。
中医药配合针灸治疗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备受关注。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
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摘要:目的: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对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疗程为4周。
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早期组恢复效果最好。
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分期治疗能有效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早期治疗效果最佳。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分期治疗;面部肌肉功能导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居于较高水平。
面瘫患者因为面部肌肉功能受损,会导致表情不自然,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其中中医治疗中的针灸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最佳治疗时间点仍然存在争议。
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有研究认为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旨在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对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对象选择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58例。
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9例。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包括29例患者。
入选标准:1. 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2. 年龄在18~60岁之间;3. 患者在发病24小时内来院就诊为早期组,发病24小时后至7天为中期组,发病7天后为晚期组。
排除标准:1. 合并其他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2. 患有严重的心脏、肺功能不全;3.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激素和物理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方案:选取阳明、足太阴、阳明阳分、太阳四通、足少阴、阳陵泉、阳关、承泣、曲池、合谷、地仓、环跳、迎香等经络穴位,采用毫针进行针刺,每次15~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102内蒙古中医药第40 卷2021 年3 月第3 期丨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〇1.40 No.3 2021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普虹丽(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云南蒙自661199)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实施分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丨丨月一 2017年丨丨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 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的不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分期针灸 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疼愈率、面神经功能评分和House-Brackmann量表(H-B量表)计分、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 标。
结果:①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实验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治疗前,两组周围性面瘫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 ),实验组House-Brackmann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
③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00%(49/50),与参照组的78.00%(39/50)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④实验组的风寒、风热以及外伤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
⑤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低于参照组的20.00%( 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通过分期针灸的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 好的效果,神经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改善临床症状广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针灸疗法;疗效观察;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B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以及理疗科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发生。
浅谈中医针灸治疗面瘫
浅谈中医针灸治疗面瘫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的方法。
方法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确诊为急性面神经炎(周围型)患者30例,采用中医针灸理论辩证施治,分别进行针灸治疗。
结论针灸是治疗面瘫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针灸面瘫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55例,男30例,女25例。
病程最短者10小时,最长者18天;其中风寒证19例,占63.3%,风热证5例,寒热并见证6例1.2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往往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2.病情分析2.1 55例患者中,寒证19例,占63.3%,风热证5例,寒热并见证6例。
2.2 辨证分型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病。
2.2.1 风寒型: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克于面部经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侧面患侧面部肌肉痉挛且自觉发紧感,怕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2.2 风热型: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感受风邪,经脉痹阻,郁而化热,气血失和不能濡养筋肉而致面瘫,发病前可有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及轻微外感等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红,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之热象。
2.2.3 寒热并见证:系指寒热之邪同时或先后侵袭空虚之脉络而发病,面部表现为拘紧、疼痛、怕冷、抽搐等经寒证,同时伴有性急、口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证。
针灸治疗面瘫浅谈
针灸治疗面瘫浅谈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面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本人多年来临床实践工作经验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对面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结果在应用针灸方案治疗面瘫患者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静脉和经筋的病位;了解患者病史且需注意寸口脉诊;局部配穴与远道取穴有机结合;对病程在三个月以上的顽固性面瘫可应用火针治疗。
结论我国针灸对面瘫的治疗已经有悠久的传承,且其临床应用价值在无数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和最新的医学医理相结合,在患者临床实际情况基础上针对性治疗,可取得突出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灸面瘫体会【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284-02面瘫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侧表情肌瘫痪,如眼睑闭合不全,或/和泪液分泌减少,或流泪面颇多,皱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示齿、噘嘴、鼓腮、吹哨任意一项不能或不全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
面瘫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但要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和避免后遗症发生,提高针灸临床治愈率,亦非易事。
本人临床多年来作一回顾性总结,提出自己肤浅的诊治思路。
1.病位在经脉和经筋经脉方面:《内经》中的记载:“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唇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经筋方面:足阳明之筋,上挟口,合于鼽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鼽”。
“手太阳之筋,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颌,属目外眦,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颌,结于角”。
针灸治疗面瘫心得体会
案例三:气血不足型面瘫治疗过程
患者症状
面部肌肉萎缩、皮肤松弛,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等气血不足症 状。
治疗方法
采用补气血针灸法,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配合益气养血 的中药内服。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患者面部肌肉逐渐丰满,皮肤紧致有弹性,气血不足症状 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患者整体精神状态也有所提升。
针灸治疗原理
01
02
03
调和阴阳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 阴阳平衡,改善机体功能 。
疏通经络
针灸可疏通经络,使气血 运行通畅,促进面部肌肉 功能恢复。
扶正祛邪
针灸能扶助正气,祛除病 邪,提高机体免疫力,对 面瘫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常用穴位介绍
01
02
03
04
合谷穴
位于手背,具有疏风解表、通 经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面
03
04
针灸治疗面瘫的基本理 论
针灸治疗面瘫的操作技 巧
针灸治疗面瘫的案例分 析
针灸治疗面瘫的注意事 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02
面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 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 疾病。俗称面神经炎、面神经瘫痪、 “歪嘴巴”、“吊线风”。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面 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由上行 面神经通路受损引起,周围性面瘫则 由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针灸治疗面瘫的优 势和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接受 度。
提高技能水平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针灸技术和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开展临床研究
积极参与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研究, 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外治技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亦称“口僻”。
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周围性面瘫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等。
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否则留有后遗症。
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穴位、施以科学的针灸手法,才能做到预后更明确、疗效更肯定。
1面神经麻痹发病原因及病理多数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复感风寒,导致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收缩,使神经缺血水肿受压而中风,最终脱髓鞘及轴突变性改变,神经失去应有功能不能支配相应肌肉运动而瘫痪。
按中医理论,以单侧为例,阳明内蓄痰浊,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遂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运行,相对而急,缓者为急者所牵引,故口眼歪斜,治宜去风痰逐瘀血,止痉挛,通经络。
则痛可愈。
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亢。
再次是七情六欲,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耳廓带状疱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神经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2选穴原则面部属于阳明、少阳经循行之处,又因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循经取穴,激发经络之气。
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
选穴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穴位为主。
张林昌选取主穴:牵正、翳风、禾髎、地仓,均取患侧;眼不能闭合配阳白、太阳,流泪配睛明,鼓腮困难配颊车,久病体虚加足三里。
刘萍根据面神经出入走行部位和经络循行治疗周围性面瘫,腧穴主治作用取穴,即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颊车、地仓透迎香、下关、太阳、牵正、翳风、风池、健侧合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影响李清华1,刘立安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山东青岛266033)摘 要:影响针灸治疗面瘫的因素众多,文章以文献和临床观察为基础,从针刺的气候因素、介入时机、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等4方面说明时间因素对周围性面瘫预后的影响,强调在针灸临床治疗中,要多种因素共同分析,重视时间因素,因时制宜。
关键词:时间因素;面瘫;预后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779(2011)06-0061-02作者简介:李清华(1984-),女,2008级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
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多发于冬春季节。
针灸作为治疗面瘫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得到广泛认同。
影响针灸治疗面瘫预后的因素众多,本文拟从气候因素、针刺介入时机、留针时间、针刺间隔等时间性因素上粗浅分析,供同道参考。
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于面瘫发病影响很大,每逢气候交替气温变化时出现高发病率。
例如笔者所在门诊(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针推康复科)2010年10月1日~11月8日间(为当地秋冬换季时间)新发病就诊面瘫病例达29人,高于六、七、八月3个月的合计新发病就诊病例26人。
气候因素也同样影响着面瘫的预后。
经笔者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导致的面瘫疗程及治疗效果不一。
面瘫患者的针灸疗效与发病的日期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在同一时间段内集中就诊的新发病患者,或者均预后好、疗程短、痊愈率高,或者较密集的出现难治性面瘫,预后差、疗程长、痊愈率低。
许金水等[1]将门诊面瘫病人按发病时间分为春、夏、秋、冬4组,每组随机观察100人,常规针刺治疗。
结果显示在相同的疗程内,春季面瘫患者疗效最差,夏季次之,秋冬季节的面瘫患者疗效最好,其治愈所需平均疗程最短,顽固性面瘫发生率较低。
从上述观察结果可知,面瘫预后呈现的气候性分布趋势与中医六淫学说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僻。
而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见原因有: 每个季节有其多发病及常见病; 礼记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 ,即四时不节; 非其时而有其气[2]。
不同季节周围性面瘫发病各有不同,春夏季多出现难治性面瘫,疗程长,疗效差,多是由于春夏季节湿气渐重,湿性重浊粘腻,为病多迁延不愈。
反之,秋冬季节由单纯性面部受寒引起的面瘫较多见,其平均疗程较短,疗效较好。
但因南北方的气候不同,尚不明确其规律性有无地域的差异。
灵枢 卫气行第七十六 载: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气候因素影响面瘫的预后,在针刺治疗中,宜顺应四时,根据不同气候和发病时令,选取适当的穴位和不同的刺法治疗。
可考虑采用中医的运气学说,重视时相变化对人体五脏六腑产生不同的影响。
朱跃平[3]运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对面瘫病人进行分析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8例患者全部是右侧面瘫,于2006年4月~7月接诊。
针刺除面部常规穴位及合谷、足三里外,按丙戍年太阳寒水司天来选穴,并配合电针断续波治疗,每隔10m i n 行针1次。
30m i n 后取针,7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天。
2个疗程后8例全部有效。
2 针刺时间针刺时间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时间因素。
本文涉及了针刺介入时机、针刺留针时间及针刺的间隔时间等3方面的内容。
2.1 针刺介入时机针刺介入时机是临床医师讨论最多的时间因素,焦点集中在面瘫急性期是否应该针刺的问题上。
对此,长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有部分人主张面瘫急性期(7天内)不宜针灸治疗,建议早期用西药抗炎、抗病毒疗法。
如朱春华等[4]认为面瘫的治疗时机应选在静止期,担心急性期过早、过强的刺激有可能会导致面神经所受压力增大,更易产生变性从而留下后遗症。
位孟元等[5]认为急性期(5天内)不宜针刺,尤其不宜电针,因此时神经正处在急性炎症水肿期,若用电针连续刺激,可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面神经管内压力升高,面神经进一步受61 针灸临床杂志2011年第27卷第6期压,加重变性。
二是更多的针灸临床工作者认为针刺介入面瘫治疗的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方美善等[6]认为在急性期给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可使受压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进而增加了面神经恢复的机会。
陈雪琴[7]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急性期即采用针刺组与急性期末采用针刺组,进行疗效分析,发现急性期采用针刺治疗不仅提高痊愈率,而且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针刺介入时机的选择,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和疗程,是针灸治疗面瘫的关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已经认可了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临床观察结果也表明,针灸的介入越早疗程越短、治愈率越高。
临床医生应该把握好这个时机,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病情,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2 针刺留针时间针灸刺激时间长短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在 灵枢 中即有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的论述。
关于留针,文献记载多以呼吸为度,留针时间较短。
关于面瘫的留针时间临床观察及研究较少。
从目前大量临床报道看,一般都是得气后留针20m i n或30m in。
俞剑虹[8]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具体观察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两组取穴、针法、疗程相同。
观察组得气后留针10m i n后出针,对照组得气后留针时间为40m in,每日1次,30天后统计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高、疗程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因此俞氏认为治疗单纯性面神经麻痹,短时间留针比长时间留针疗效要好。
俞氏的观察结果证明在面瘫的针刺治疗中,不同的留针时间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疗效。
但针灸工作者对此缺乏普遍关注,无类似相关报道,故在临床上暂无统一认识,无广泛认可的统一标准。
笔者认为在面瘫的实际治疗中应当根据患者证型、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差异、心理因素、季节因素等确定针灸时间的长短,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2.3 针刺间隔时间针刺间隔时间与疗效密切相关。
临床实践中发现,长时间、不间断地针刺刺激或持续多日的针刺治疗会使患者有疲劳感,以致得气感及针灸效果下降或效果消失[9]。
面瘫是一种急性发作性疾病,临床所见,在疾病急性期或者静止期就诊者,多为连续治疗,每周5~6次,以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炎症水肿。
待病情明显好转后,可根据个人的恢复情况,改为隔日1次或每周3次治疗。
少数患者在疾病早期因个人原因无法连续治疗者,往往延误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
而恢复期甚至后遗症期的就诊患者,不提倡连续治疗,多为每周3次。
对于面瘫的针刺治疗来说,其最佳间隔时间可能与疾病所处病程及针刺的方式(强度或电针波形的选择)均有关。
目前,针刺间隔时间这一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验研究方面,都严重欠缺。
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性研究、临床报道更少,治疗时多根据医者的经验和习惯。
程立红等[10]选取面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
针刺取穴、操作手法等均相同。
组:每周针刺3次; 组:每周6次; 组:每周12次。
结果显示3组面神经功能的改善程度相当,临床疗效接近。
由此说明,就针刺治疗面瘫(Bell麻痹)来说,并非刺激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据此,程氏认为对针刺治疗面瘫尤其是中、重度面瘫来说,每周3次的治疗频率是适宜的。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效果肯定。
对于针灸治疗此病预后的影响因素(例如面神经损伤部位、面神经损伤程度、年龄及有无并发症等)的研究和记载颇多。
但在时间因素方面,除对针刺的介入时机关注较多外,其它因素鲜有报道,缺乏大样本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气候、针刺介入时机、留针时间、针刺间隔时间均可影响面瘫的预后。
在应用时,要兼顾而不偏废,把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综合起来研究。
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应当进一步重视时间因素的作用,制订包含不同时间要素的个性化针灸处方,优化方案,因时制宜,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只有恰当地对针灸疗法的各个环节进行优选和组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针灸的作用,才是提高疗效的真正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 许金水,聂容荣.周围性面瘫发病季节与针灸疗程疗效关系初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4):38-39[2] 穆俊霞,宋志萍,王平,等.外感六淫学说探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3):9-11[3] 朱跃平.从五运六气分析治疗面瘫8例[J].中国针灸,2007,27(1):65[4] 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55[5] 位孟元,宫子强.针刺治疗面瘫的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4):165[6] 方美善,冯桂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J].中国针灸,2001,21(7):405[7] 陈雪琴.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之我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6):57[8] 俞剑虹.针刺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8):551-552[9] 周桂桐.试论时间与针灸治疗的关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23-24[10] 程立红,缑燕华,谢建平,等.针灸间隔时间与面神经麻痹疗效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4):24-26收稿日期:2010-11-2562JC AM.Jun,2011,V o.l27,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