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
周围性面瘫——牵正穴的深浅刺激的观察
21 疗效标 准 痊愈 :症状及体 征完全 消失,面部外观 . 正常 ;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面部外观 大致正常 , 笑 时口角略有歪斜 ;有效 :症状及体征有好转 ,面部外 观不如正常 时;无效 :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 2 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 中痊愈 2 0例 , 占 8 . . 2 4 1 75 %; 显效 14 , 占4 . 0例 3 %;总有效 9 . 3 71 %。
食 物残 留颊 间 。 患侧 不 能皱 眉 、 抬 眉 、 闭眼 、 鼓 腮 、示
齿、吹 口哨等 。③ 可见前额无皱纹、眼脸扩大 、鼻唇沟 变 浅、 口角下垂 、歪 向健侧 ,患者闭眼时,眼球转 向上 方 ,露 出巩膜 。④可伴有 味觉 障碍、听觉过敏 、耳廓或 面部感觉减退 、乳突后剧痛等 。
曰眼歪斜 主要 是风 寒之 邪侵 袭面 部 阳明经 或少 阳 经 ,以致经 气运行 失 常 ,气 血不 和 ,经筋 失去濡 养 , 纵 缓不 收而 发病 。西 医认 为该病 多 由面神 经炎所 致 ,
病 理 变 化 早 期 主 要 为 面 神 经 水 肿 ,髓 鞘 与 轴 突 有 不 同 程 度 的变性 。通过 局 部给 予 的有效刺 激 ,重点 掌握在
则疗 效 差 。
表 1 发病 1 d至 1 临床疗 效表 周
11 一般资料 2 0例 患者中,男 19例 ,女 11 ; . 4 2 1例 年龄最小 l ;最大 6 2岁 5岁;病程最短 1 ,最长 5 。 d 年
均 已排 除颅 内病变 。 1 诊断标 准 ① 发病突然 ,病前多有受凉、吹风或感 . 2 冒病史,少数 患者在发 病前数 日有耳后或耳下部疼痛 。 ② 患者 自觉面部 发紧、动作不灵活 ,口角流水 ,流泪 ,
1 治疗方 法 . 2
周围性面瘫的评估及治疗概况
周围性面瘫的评估及治疗概况摘要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的临床疾病,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上的双重痛苦,总结其致病原因、临床症状、评估及其治疗方法能够帮助医务工作者更有效地解除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ABSTRACT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which has brought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ouble pains to the patients. Summarization of causes,clinical symptoms,assessments and treatment therapies can help medical workers relieve effectively the pains for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ir rehabilitation early.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assessment;treatment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在目前的临床神经科,康复科门诊中较为多见。
周围性面瘫好发生于春秋季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岁至40岁最为多见。
病因仍存在争议,但外界因素和心理刺激,如气候骤变,环境恶化,身体虚弱、疾病干扰,精神紧张,工作疲劳、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都会诱发此病。
本文对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评估、临床治疗措施等进行讨论。
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其分类周围性面瘫与面神经损伤有关。
面神经位于骨管中,容易受到损害,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复杂,以下是根据其病因做出的基本分类。
1.1 特发性面瘫特发性面瘫是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类型,又称Bell面瘫,几乎超过半数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都被诊断为Bell面瘫,但其诊断一定是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才能作出明确判断。
浅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之 间。 符 合病例 选择 标准 , 随机 分为 两组 , 即治疗组和 对照组 , 治疗组6 4 例, 对照组3 2 例 。治疗组采 用针灸 配合 口服 药物治疗 , 对 照组采 用
口服 药治 疗 , 7 天 为1 疗程 , 共3 个疗程 。结果 : 治 疗组6 4 例 中痊  ̄ 2 , r 5 2 例, 占8 1 . 2 5 %, 对照 组3 2 例 中痊 愈 1 8 例, 占5 6 . 2 5 %, 治疗组 明显优 于对 照 组 ) < 0 . O 5 ) ; 而 总有 效率 两组 间无明显差 别( p 如. 0 5 ) ; 治疗组 有症状 明显减轻 和病程 缩短 的优 势 ; 不 同性 别、 年龄 、 病程 之 间疗效无显著 差异
1 取 穴
4 讨 论
针灸 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 取 穴 以手 、 足 阳 明经 穴 和足 少 阳 经穴
针 灸治 疗周 围性 面 瘫需 注 意两 点 : 第l , 西 医学 认 为 , 面瘫 大
为主 , 常 固定使 用 地 仓 、 颊车、 翳风 、 太 冲、 风池、 合谷 六 穴 。重点 多 数是 病 毒感 染 面部 神经 引 起 的 ,起 病 后 面肌 不 主张 作被 动 运 在 麻 痹 部位 取 穴 , 配 合远 部 取 穴 , 目的在 于疏 通 阳 明 、 少 阳经 脉 , 动, 以防止 面肌 内的神经 中级 结构 因受 到 机械 刺 激而造 成 不可 逆 祛 风 散寒 清 热 , 调 和 气血 , 使 筋 肉得儒 润 温煦 , 则 面 瘫 自可 痊 愈 。 转 的损 害。 笔者在 临床 实践 中体 会到 , 凡病 人过 多刺 激面 部者 , 其 若 目不 能合 加 阳 白、 攒 竹 或 申脉 、 照海 ; 鼻 唇 沟平 坦加 迎 香 、 禾 髂 疗效 便差 , 反之 效佳 。因此 , 不 宜让 缺 乏按 摩知 识 的人 自行 按摩 , ; 鼻 中沟 歪斜 加 水 沟 ; 唇 沟歪 斜 加 承浆 ; 舌 麻 味觉减 退 加 廉 泉 ; 面 即使 是 用湿 毛 巾热 敷 , 也要 嘱 咐病 人 不要 用 毛 巾在 脸 上 擦 , 毛 巾
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松弛 , 不能作皱额、 目、 闭 耸鼻 、 鼓颊等动作 , 口角向健 侧歪斜 , 病侧露 睛流 泪、 额纹消失 、 鼻唇 沟平坦 , 数病 少 人初起 有耳后 、 下 及 面部 疼 痛等 。如 治疗 及 时得 当 耳 则很快 恢复健康 , 则 留有 后 遗症 。现 将 近年 来针 灸 否 治疗 该病 的诊疗 情况综 述如下 。
2 治疗方法
22 针刺与其它疗法结合 . 针 刺 疗法 常 与 其 他疗 法 结 合起 来 , 以增 加疗 效 。 针刺与 电针 结合 治疗 最 为 常见 , 外 还 可 与 灸法 、 另 拔 罐、 推拿、 梅花针、 超短波等疗法结合起来 , 以达到更好 的疗效 。 22 1 针刺配 合 电针疗 法 孙 氏【将 病 人 按 一般 型 .. 9 J 和顽 固型分为 2 。一般 型 为 6 例 , 内针刺 用轻 组 3 7天 手法 , 以病人有感觉为度 , 天后用中度刺激 , 7 电针以
采用浅刺法进行治疗 , 治疗 9 例 , 显率为 9 .%。 6 愈 58 徐氏[采用半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 例 , 个 ] 0 2 疗程治愈率为 9 .%, 00 有效率为 9 .%。于 氏[ 采用 80 ]
病人耐受为度。顽 固型 2 例 , 7 针刺采用 中等强度刺 激, 常规电针; 同时针刺双侧足三里 , 用补法, 1 i 每 0 n m 行针 1 , 次 针感 传 至 足 跟 为佳 。结 果 : 般 型痊 愈 5 一 9 例 (66 %)好 转 4例 ( .5 )总有 效 率 10 顽 9 .5 , 63% , 0 %; 固型痊愈 1 例(07 %)好转 1 例 (70 %)无效 1 4. 4 , O 3. 4 , 6 (22 %) 总有效率 7 .8 例 2. 2 , 77 %。瞿氏[J 10 1 将 2 例 0
论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远道取穴
J I NS h u a n g , Z H E N G 伽 g a n g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T i a n j i n 3 0 0 1 9 3 , C h i n a ; 2 F i r s t T e a c h i n gH o s p i t a l o fT i a n j i n U n w e r s i t y o fT C M
S e l e c t i o n o f Di s t a n t Ac u p o i n t s i n t h e Tr e a t me n t f o r Pe r i p h e r a l Fa c i a l Pa r a l y s i s
Ac u p u n c t u r e wa s e f e c t i v e i n t r e a t i n g t h e d i s e a s e , t h e a c u p o i n t s we r e s e l e c t e d a r o u n d t h e h e a d a n d t h e f a c e i n c l i n i c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t a g e s a n d d i fe r e n t s y mp t o ms o f f a c i a l p a r a l y s i s , s e l e c t i o n o f d i s t a n t a c u p o i n t s c o u l d o b ai t n s a t i s —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
浅谈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马显军【摘要】"阳白四透"是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理论中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经筋刺法明确指出: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凡面部与经筋有关的疾病皆可从经筋论治.此穴位具有补气血、通经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加速神经水肿吸收,从而是使面肌恢复其功能.而周围性面瘫正是由于正气不足、劳累过度等原因,使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闭阻,经筋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在基层临床工作中,此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阳白四透"为主的经筋刺法治疗此病,临床效果显著.【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31)011【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阳白四透;经筋刺法理论;周围性面瘫【作者】马显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糖尿病心血管科,天津 30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阳白四透”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是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筋刺法明确指出: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散布结聚之处,凡面部与经筋有关的疾患皆可从经筋论治。
周围性面瘫在西医学中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石院士指出本病发病责之于经筋病变,病本在经脉,病标在经筋,正气内虚、腠理疏松、经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手足三阳经脉,经气阻滞,致使气血失和、经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发为本病[1]。
1.1 阳白穴起源、含义有学者研究认为阳白穴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经》,书中论述了阳白的定位、治法及主病[2]。
另有学者认为阳白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3]。
综合各家记载,得出阳白穴的含义:阳对阴言;白,明也。
因其位高,为日光所照之处,善治头面疾患,故名阳白。
1.2 阳白穴的定位《医经理解》记载“在眉上1寸,直瞳子,足少阳、阳维之会,四面光白之地也”。
西医解剖位置:本穴位于额肌中,面神经颞支支配之处。
而额肌起于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眉弓处皮肤,由面神经颞支支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四关穴的临床观察
, o ~ . ,牵 正穴 向前下 斜刺0 ~ . ,配 合患侧耳后乳 突部T P j6 寸 L. O8 . 0寸 5 8 D 照 射 。每 次治疗 3r n 0 0 i,1次为 1 a 个疗程 ,疗程 间休息3 。5 d 个疗程 后
统 计疗效 。
1 . 对照组 .2 5
[ 潘 咏梅 , . 灵注射 液 治疗上 呼 吸道 感染 18 例 [ . 2 ] 李敏 清开 2 0 J中外健 J
康 文摘 , 0,( ) 97 . 2 9 3:- 0 6 47 9 [】 李 建华 , 3 冯丕敏 , 建 国, . 沈 等 清开灵 注射 液治 疗上 呼吸 道感 染疗 效
观 察 [ . 宁中医药 大学 学 报,0 8 03: ・ . J辽 ] 20, ( 7 7 1 )2 2 [ 严 华 . 开灵 及有 效 成 分对 培 养大 鼠缺血 损 伤神 经 胶质 细 胞分 4 】 清 泌NG 的影 响[ . F J 中国中医基础 医学杂 志, 0,( : — . ] 2 3 23 3 0 9 )1 3
1 . 3纳入标准
E 起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小于7,所有单侧发病的患者。 d 1 排除标准 . 4 中枢性 面瘫 ,双 侧周 围性 面瘫 ,耳 源性面瘫 ,肿瘤所 致的周 围性 面瘫 ,手术或外伤造成 的面神经损伤等 。 1 治疗 方法 . 5
践B , 1, () 0 —0 . 版 2 01 5: 7 6 8 0 9 6
呼 吸道患者 可以在治疗上 优先 考虑使用 ,同时药物 的制剂 比较稳定 ,
并且 疗效也 比较可靠 ,对上呼 吸道感染患者 的退热 和临床症状 改善方 面的作用 比较迅速 ,可以明显 的缩短患者 的病程 。综上 所述 ,清开灵 注射 液在治疗 上呼 吸道感 染方 面具有确切 的临床疗 效 ,同时安 全性 比 较高 ,值 得临床广泛 推广 使用。
针刺配合砭石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举隅
痛,且左侧颈项不舒 ,左眼畏光流泪 ,进食 时左 口腔 内易留食 物 残 渣 ,畏 寒 恶 风 ,纳 少 眠 差 。 面部 神 经 检 查 :抬眉 左侧 额 纹 消失,左眼 闭合露睛 5毫米 ,左侧鼻唇沟平坦 ,左侧 口角鼓腮 漏气 ,口角歪向右侧 ,左耳后乳 突有压痛 ,左侧颈部肌 紧张 ,
经脉 ,患侧肌 肉失养不用 ,导致 口眼喁斜:气虚不能升举阳气, 肌 肉 、筋 脉 失其 固 摄 ,则可 见 患侧 面部 、眼睑 肌 肉下 垂 、疲 乏 无
力 等症 状 。此 类 病 人较 难 恢 复 ,易 留有后 遗症 。针 刺足 三 里 、气 海 、 阴陵 泉等 穴 ,可 健脾 益 气 ,升 提 固摄 , 局部 穴 可通 经活 络 。 而 配合 砭 石局 部 刮拭 , 经 络 腧穴 产 生一 定 的 良性 刺激 ,以达 到 对 激 发经 气 ,鼓 舞 正气 ,扶 正 祛 邪 ,促进 神 经肌 肉的 快速 恢 复 。
程 。 当天做 完 治疗 后 ,患 者 即 觉 左侧 面 部 轻松 、舒 适 ,且 左侧
案3 :张某某,女 ,3 6岁。主 因右侧 面部 口眼喁斜 2 5天 , 于 20 0 7年 1 1月来我科求治。患者 2 5天前 因感受风寒 ,右侧 面部 口眼喁斜 ,在 某医院被诊为右侧 面神 经麻 痹 ,并在住家附
每 天 1次 ,十 次 为 1个 疗程 。治 疗 五 次后 病人 即 感 面部 坠重 减
治疗不 同时期 的面瘫 , 取得满意疗效 , 兹举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 案 1 :荀某 ,男,5 6岁,干部 ,主 因左侧 面部 口眼喁斜一 天 ,于 2 0 0 8年 3月 2 日来我 科 就 诊 。患 者 于前 一 天晚 上 饮 酒 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方法和配伍规律研究
龙源期刊网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方法和配伍规律研究作者:苑丽兵刘明军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摘 ;要】针灸是治疗面瘫的优选疗法已得到广泛认证。
影响针灸临床效果的因素,如选穴方法、介入时间、针刺手法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古代经验选穴、经络经筋理论指导下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取穴、腹针组合选穴、肌电图和红外热像等新型仪器引导下选穴等不同选穴配伍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做出综述。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选穴方法;配伍规律【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163-01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僻”范畴,每年有15~30/10万人发病,其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关系。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面瘫,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工作[1]。
针灸在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影响针灸的疗效方面,穴位的选择和腧穴的配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选穴方法和配伍规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古代经验取穴孙天晓等[2]全面收集先秦至近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资料,构建数据库分析提出: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选穴多为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内庭、合谷、足三里、列缺、上关、二间之间的相互配伍;位置多分布在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上,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正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经验取穴规律与基础理论的日趋完善,才逐步形成了近现代诸多主流的选穴理论和方法。
2 经络经筋理论指导下选穴从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来看,其发生多与风邪直中面部经筋,阻滞局部气血,经筋络脉功能失调有关,故治疗多从多气多血的手足阳明经论治,使其气血流通,疏调面部经筋络脉。
孟宪璞等[3]根据“在筋守筋,在络守络”原则,第一次取阳白和太阳,刺激足太阳经改善抬头和闭目肌肉功能,取地仓和颊车,刺激足阳明经改善鼓腮功能;第二次治疗注重肌肉附着点取攒竹、牵正和丝空竹,改善面肌拘急状态并取得良好疗效。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和研究近况
炎 , 床上 以贝 尔氏面瘫多见 , 中医 “ I 临 属 口僻 ” 范 作者指出, 根据中医五轮学说 , 眼胞在脏属脾 , 为肉 畴, 称“ 亦 吊线 风 ” 1 喁斜 ” “5眼 。该 病 在 中医 古籍 轮 ; 主 肌 肉 , 虚 则 肌 肉失 养 , 脾 脾 眼胞 失 收 而 不 闭 中早有记载 ,灵枢 ・ 《 经筋》 : 足阳明之筋…… 合。针刺补益脾气 , 载 “ 使脾 胃功能恢复 , 水谷得化 , 气 其病……卒 口僻 , 急者 目不合 , 热则筋纵 , 目不开。 血得生 , 肉、 皮 筋脉得养 , 继而眼睑得以闭合。 颊 筋有寒 , 急引颊 移 口; 热则筋 弛纵 缓 , 胜收 1 2 配合 艾灸 则 有 不 .
侧照海 、 申脉 、 足三里及对侧合谷穴 , 结果治疗组患 均匀涂抹患部 , 用小号玻璃罐 以小火力走罐 , 在额 者 的面 神经 功能 积分 、 显效 率 、 愈 时 间 均 明显 优 部 从 眉毛 自下 向上推拉 至发 际 , 口周从 水沟 和承 痊 在 于对照组 。作 者认 为 , 申脉 、 照海二 穴是跷 脉之 根 , 浆 自内向外 推拉 至 地 仓 , 面颊 部 从 地仓 向颊 车 、 在
故 僻 。 中医学 认 为 , 病 因 正 气 不 足 、 络 空 虚 , ” 本 脉 艾尼 玩 ・ 合曼 等 针 刺 配 合热 敏 点灸 治疗 热 风寒或 风热 之邪 乘 虚侵 袭 面 部 阳 明 、 阳经 络 , 少 以 急性 期 贝尔 氏面瘫 , 部 常 规针 刺 , 面 同时 手持 点燃
针灸 治疗周 围性面瘫历史悠 久 , 最早可见于 《 黄 的压 迫 , 而促使 面神 经功能 恢复 。 从
位透 刺 , 刺结束 后 , 针 在风池 穴 、 大椎 穴 、 门穴 、 风 肺 穴。近年来 , 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和机制研究 俞穴拔罐。其指 出, 在周 火罐的热刺激 和负压作用 , 可 方 面取得 了较大 的进步 , 文就此综述如下 。 本 加 速 面部血 液循 环 , 进 面 神 经 炎 症 和水 肿 的 吸 促 1 临床研 究 收 , 善 面神 经 缺血 、 压 状 况 , 改 受 以达 到舒 筋 活 血 、 1 1 单 纯的 毫针 针刺 . 赵辉 等 ¨ 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 患侧 取 穴 , 合 双 配 祛 风通 络之 效 。杨 腊 芝 针 刺配 合 走 罐治 以液 态 石蜡 为 介 质
周围性面瘫针灸时机的临床观察
按 语
结果 : 治疗 组 1 7例 , 愈 1 2例 , 效 9例 , 5 痊 4 显 有效 6 , 效 0例 ; 照 组 4 例 无 对 3例 , 愈 2 痊 4例 , 效 1 显 O例 , 有效 7 , 例 无效 2 。 例 两组 痊愈 率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P< 0 O , 疗 组 疗 效 . 1治
何 改变 。
患者 , , 岁 。发 热 2天 , 侧 腮 部 胀肿 热 痛 。查 男 9 左 体: 温 3℃, 体 9 左侧 耳垂 周 围肿胀 明显 , 缘 不清 , 硬 边 坚 拒按 , 咀嚼吞 咽 困难 。用上 法点 灸患侧 角 孙穴及 阿 是穴 1 , 2天 局 部 肿胀 大部 消 失 , 热 已退 。第 3天 症 次 第 发
- 薛 13 立 功 .经 筋理 论 与 临床 疼痛 诊疗 学 .北 京 : 国 中医 药 出 1 中
版 社 ,0 2 I 2 0 :.
E3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 2国 中医 病 症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 京 : 京 大学 南 南
出版社,9421 19 :0 .
( 收稿 日期 2 0 -81 ) 0 90 -0 周 围性 面 瘫 , 称 面神 经 麻 痹 , 又 临床 上 较 为 常 见 。 针 灸治疗 效 果确 切 , 是针 灸 时机 的选择 很重要 。笔 者 但
灯火 灸 治疗 流行性 腮 腺 炎
赵 江 尹 士 军 பைடு நூலகம்
自20 0 7年 3月 以来 , 不 同 时期 的周 围性 面瘫 患 者 采 对
用 针灸 治疗 , 现介 绍如 下 。
一
( 疆 哈 巴河 县 人 民 医 院 , 3 7 0 新 86 0 )
般 资 料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综述发表时间:2013-04-16T14:09:34.7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徐美芳[导读] 针刺为主治疗面瘫的取穴,大多以面部腧穴及合谷、太冲、风池等为主。
徐美芳(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 214400)【摘要】目的:介绍近10年来针灸治疗面瘫的状况。
方法:从辩证分型、分期治疗等方面对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报道做一综述。
结论:针刺治疗面瘫时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分期、辩证、随症相结合,选择合理适当的针法选穴,是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综述【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06-01 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口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是在急性期应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或神经封闭等,严重者早期可行手术治疗,但临床疗效难以肯定,尤其是急性期后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治疗本病独具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费用低廉的优势。
现将近10余年来国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面瘫[1]是人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呙噼”。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针灸推拿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44例临床观察
中 图分 类 号
R7 51 0 4 .2 . 5
近年 来 . 者采 用针 灸推 拿方 个 疗 程 。 笔
法治 疗周 围性 面瘫 4 4例 .并设 针 3 疗 效观 察
1 J 临 灸组 4 2例作对 照 . 得较 好疗 效 , 31 疗效 标 准l 治 愈 : 床症 状 和体 征全 部 消失 , 取 . 面 肌功 能恢 复 正 常 . 口眼歪 斜 消失 , 眼睑 闭合 良好 ; 现报告 如下
4 体 会
面基 本穴位 行艾 炷灸 , 每穴灸 3壮 。每 日治 疗 1 , 次
l 为 1个 疗 程 0次
医 ,0 8,6( ) 1 8 20 2 3 :1
【】 邱 茂 良. 灸学 . 海 : 海 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9 3 2 7 3 针 上 上 19 :1
第 一作 者 : 固林 ( 9 5 ) 本 科 学历 , 主 任 医师 . 灸 阎 16 一 , 副 针
2 推拿 以“ . 2 以痛为腧 ” 为查灶 原则 重 点查 找额 和肌 肉的交叉 点 , 可触及 条索状 或磨 砂样 的病 灶点 、 压痛点 , 以点 、 、 、 施 弹 拨 揉手法 , 度 由轻 至重 . 激 力 刺 强度 以患者 耐受 为宜 , 力求病灶 点 软化 、 松解 及局 部 压痛减轻 , 施术 约 2 mi ̄ 0 ni Z 。每 日治 疗 1 .0次 为 1 次 1
注: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 .5 P O0 。
收而 发病『 故 而针灸 常规 治疗 以手 足 阳明为 主 . 3 1 手 足少 阳为辅 .采 取近取 与远 取相 结合 的方 法为 主治 组 仅 作 针 灸 疗。 笔者 在针灸 常规治疗 的基础 上 , 采用 “ 以痛 为腧 ” 21 针 灸 ( ) 穴 : 侧 阳 白 、 . 1选 患 的选穴 特点 , 结合 经筋 疗法 , 病 灶点 ” 以点 、 、 对“ 施 拨 太阳 、 听会 、 正 、 车 、 仓 、 牵 颊 地 水 弹 、 的推拿 手 法 . 揉 以松解 相 关 肌 肉 , 发 经 脉气 血 激 沟 、 风及 健 侧 合谷 、 冲 为 基本 翳 太 运 行 .取得 了消灶 解结 及唤 醒废用 之筋 肉的理想 作 穴 位 。鼻唇沟 平坦 配迎 香 . 唇 沟 颏 用嘲 。观察结 果表 明 , 灸推 拿并用 疗效 明显 优于 单 针 歪斜 配 承浆 .脸颊板 滞 配 四 白等 纯 针灸 治疗 .故推 拿应 列为治 疗本 病 的重要 方法 之 () 2 针灸 方法 : 白平刺 透鱼 腰 . 阳 太 阳平 刺 透 角 孙 . 听会 直 刺 05 1 .~ 5 参 考 文 献 寸, 牵正 平刺透 颊车 , 颊车 、 水沟 均平刺 透地 仓 . 翳风 【】 陶天 遵 . l 临床 常见 疾 病诊 疗标 准 . 京 : 京 医科 大 学 中 国 北 北 直 刺 08 1 .~ . 2寸 , 谷 直 刺 05 1 . 冲直 刺 05 合 .~ 寸 太 .~ 协 和 医科 大 学联 合 出版 社 .9 5:8 19 9 08寸 。 . 留针 3 m n 每 lmi 0 i , O n行针 1 次 出针后 选颜 [1 粱树 勇. 筋疗 法治 疗 周 围性 面 瘫 5 临床 观 察 . 川 中 2 经 0例 四 治 疗组针 灸 与推拿 并用 . 照 对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近况
每 日1次 , 1疗程。结果 : 5次 5个疗程后 ,0例患者治愈 4 例 , 6 1 显效 1 5例 , 有效 3例 , 无效 1例 , 总有效率 9 .3%。贺氏 单 33
纯 以针 刺 合谷 穴 “ 至 病所 ” 主 , 疗 周 围 性 面 神 经 麻 痹 患 者 气 为 治
医学认为 , 本病主要是 因正气 不足 , 络空虚 , 寒之邪乘虚 侵 脉 风
氏 以电针治疗 面瘫 4 8例 , 愈 4 痊 4例 , 显效 4例 , 有效率 总
10% 。戴 氏 针 灸 治疗 周 围 性 面瘫 8 0 4例 ,0d内痊 愈 5 2 6例 ,
占6 .7% , 个月内痊 愈 2 66 1 2例 , 2 .9% , 占 61 2个月 内 8 4例全
部 痊 愈 。杨 氏 ” 电针 治 疗 周 围 性 面 瘫 临 床 观 察 , 7 将 5例 随 机
3 灸 法
万 氏” 采用 艾灸 治 疗 5 O例 周 围性 面瘫 患 者 , 有 效率 总
9 .0% , 60 并发 现 病 程 短 、 纪 轻 者 易 治 愈 , 程 长 、 老 者 治 愈 年 病 年 困难 且 恢 复 缓慢 。范 氏等 还 观 察 了 隔 姜 灸 与 常 规 针 刺 法 治 疗 周 围 性 面瘫 的 临床 疗 效 , 明 隔姜 灸 组 临 床 疗 效 为优 。 证
-
5 4・
Junl f x ra T e p f C p 00 1 ( ora o t n1 hr yo T M A r 1 ,9 2 Ee a 2
针 灸 治 疗 周 围性0 0 ) 3 00
( 肃省 第二 人 民 医院 , 肃 兰 州 甘 甘
神 经 的病 变 , 由茎 乳 突 孔 的 急 性 非 化 脓 性 炎 性 水 肿 压 迫 面 神 多
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
两组皆治疗 10 d 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后评定 疗效。 3 康复护理
治疗期间嘱患者避风寒,患侧面部用温热毛巾 热 敷 ,日 3 次 ,每 次 20 min,并 注 意 对 镜 锻 炼 ,每 次 20 min,日 2~3 次。 4 疗效标准[1]
针刺配温针灸治疗,对照组 21 例,采用常规针刺配电针治疗,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 组总有效率 96.7%,对
照组 76.2%,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电针治疗。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电针;温针灸;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77.751.2
周围性面瘫病因不甚明确,多认为与神经的脱 髓鞘病变有关,治疗多用激素和维生素。 中医认为 是面部络脉空虚,外感风邪乘虚而入,而致筋脉失 养,故弛纵不收而致。
《 针 灸 大 成·杂 病 中 风 》 曰 : “ 中 风 口 眼 歪 , 听 会 、 颊车、地仓”;“凡口歪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
左,各歪陷中”[2]。 据此,笔者以为陷中即为颊车,结 合周围性面瘫多有耳后乳突部疼痛,故翳风穴亦用 灸法。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659X(2012)01- 0047- 02
1999 年冬至 2004 年秋,笔者采用温针 灸 法 治 疗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 断 标 准 [1] ①起 病 突 然 ,春 秋 为 多 ,常 有 感 冒病史或有一侧面颊、内耳、耳后乳突部疼痛或发 热,部分患者伴有耳、眼周及口角疱疹。 ②一侧面部 板滞或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 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③一侧不能做闭眼、鼓腮、 露齿、皱眉等动作。 ④肌电图有异常表现,头颅 CT、 核磁共振、空腹血糖、血脂分析等检查有助诊断。 1.2 纳入标准 发病 1 周内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 52 例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及 对 照 组 ,治 疗 组 31 例 ,男 15 例,女 16 例;年龄最大 58 岁,最小 5 岁。 对照组 21 例,男 8 例,女 13 例;年龄最大 61 岁,最小 9 岁。 两 组 年 龄 、性 别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P> 0.05),具有可比性。 1.3 排除标准 排除 Hunt’s 综合征、中枢性面瘫、 脑梗死等。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疗法的概况
【 摘
要 】 目的 : 综述 近年来治疗周 围性面瘫最常用的针灸治疗 方法。方法 :从针刺治疗方 法等方面对 近年来针灸 治疗面瘫 的研究
进展做简单综述 。结论 :针刺治疗面瘫方法众 多,经验丰富 ,疗效满意 ,是 目前治疗面瘫公认的较有效的疗法之一。
穴为一组 电针输 出单位 。接 通 G 85型电麻治疗 仪 ,调 至 G0 疏密 波位 ,频率每分钟 2 0次左 右 ,电流强度 以患者感 到舒 适 ,面部肌 肉可见 明显 向后上 牵拉 为度 。本组 10例 中痊 5 愈 18例 ,占 9 % ;总有 效率 为 10 。田桂梅 观察 电 3 2 0% 针配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 5 8例中 ,痊 愈 4 2 例 ,占 7 . % ,显 效 1 24 1例 ,占 1. % ,好 转 3例 , 占 89 5 2 ,无效 2例 ,占 3 5 ,总愈率 为 9 .0 ,总有效率 .% .% 13 %
选 穴 以手 足 阳 明 经 和、
刘兴勤 嘲取患侧攒竹 、阳 白、丝竹空 、太 阳 、四白、 迎香 、下关 、地 仓 、颊 车 、翳 风 、健 侧合 谷 。其 中下 关 、
少 阳经循行之 处 ,又 因阳明经 为多气 多血 之经 ,故取 穴 以 阳明经为主 。主穴 :下 关 、地仓 透 颊车 、太 阳、颧 髂 、四 白、攒竹 、风池 、翳风 、合 谷 、足三 里 。配 穴 :迎 香 、阳 白透鱼腰 、水沟 、承浆 、牵正 、太 冲、承泣 ,每次 6— 8个
中 国 民 族 民 f'医 药 a l
・
论 著
Tra i et s
28 ・
C ieeju lo tn m dcn n tnp am c hns oma fe o eiiead e ohr ay h h
基于现代文献探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
2019Vol.20No.5面瘫是以口、眼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多见。
现代医学中本病多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类疾病[1],好发于冬季和夏季。
其发病常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患侧皱眉、闭目、露齿、鼓颊等困难[2],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妨碍,还会使其产生心理负担,甚者引发情志类疾病,如此恶性循环,而影响病情恢复[3]。
针灸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是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方法。
在取得与西医药治疗相同疗效的前提下花费更少[4],因而更受到患者的信赖和推崇。
因此,系统地了解其取穴规律对进一步认识该病、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文献来源笔者以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作为信息检索工具,分别以“面瘫”“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贝尔麻痹”“口”“卒口僻”及“吊线风”等为检索关键词,系统查阅2014年至今近5年与周围性面瘫相关的文献资料。
1.2纳入标准所选用资料均为对临床治疗的记录,包括临床报道和名医验案等,治疗中所涉及选穴均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
1.3排除标准检索到的文献是对动物实验的研究和记录,[基金项目]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项目(2016ZYYZ13)[作者简介]王彩霞,副主任医师,E-mail :1257052639@ [通讯作者]郝重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基于现代文献探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王彩霞1,潘伟娟2,郝重耀1(1.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摘要目的:系统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规律。
方法: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资料,将所涉及穴位按头面、颈项、上肢、下肢和躯干的身体分部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52]刘喜梅,岳智龄.内外兼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8):51 52[53]何爱敏,郑重燕,凌小燕.超声波导入药物联合双黄连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1,22(18):83 84[54]孙昭辉,孙强三,张秀芳,等.超短波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0):623 625[55]赵丽娟,刘凤杰.热磁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4例疗效观察[J].现代康复,2000,4(12):108[56]东雅杰.高压氧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481[57]孙彦青.肾囊封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15例[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3[58]梁雪.痛泻要方内服配合十一方药渣腹部烫疗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7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5,46(12):913 914(收稿日期2012-09-16)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取穴概况张志国1,张姝2,李慧梅3(1.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健康保健中心针灸科,河北沧州061000;2.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康复理疗科,河北沧州061000;3.广西钦州市中医院,广西钦州535000)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取穴;综述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42-03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研究较多。
但各医家选穴不同、方法多样。
现将临床取穴的概况综述如下。
1按部位取穴1.1近部选穴某些医家针灸治疗本病单纯选取近部输穴。
邵立原[1]针刺“面瘫穴”(锁骨外1/3斜上1.5寸处)治疗本病110例,采用交叉取穴,针尖向颈部方向呈45ʎ角斜刺25 40mm,使患者局部产生麻胀感,并向颈面部放散,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痊愈89例,好转2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
孙伊平[2]以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60例,急性期取患侧阳白、太阳、地仓、颊车、颧&等;恢复期取完骨、天柱、大椎穴;后遗症期取穴以健侧颔厌、颧&,患侧阳白、颧&为主,各期都配合毛刺颈夹脊穴,结果痊愈324例(89.86%),显效24例(6.67%),有效12例(3.47%),总有效率为100%。
胡晓东[3]采用电针太阳、下关穴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结果愈显率为85.3%,与常规针刺愈显率79.4%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阳、下关穴的疗效优于常规组,此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少,值得临床推广。
1.2近部取穴配合上肢远部选穴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临床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评价[4]中筛选出6个常用穴位为地仓、颊车、阳白、下关、翳风、合谷穴。
王星宇[5]经循证医学统计,也得出周围性面瘫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穴位是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
多数医家特别是部分规范教材和文献中,主穴为近部腧穴配合上肢远部腧穴,上肢穴以合谷穴应用频率最高。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中主穴取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杨长森主编《针灸治疗学》[7]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白。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8]治疗本病的处方为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课题中,邢丹等[9]观察200例患者,主穴取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翳风、颧&、下关穴。
采用中心随机分为A、B、C、D、E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灸,C组采用分期电针,D组采用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
结果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古代取穴亦多取局部与上肢穴。
李学智等[10]选取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44部,将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前15位皆为面部与上肢腧穴,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完骨(各7次);下肢远端的穴位为足三里、冲阳、内庭(各6次),行间(4次),照海(2次),太冲、阳陵泉、环跳、绝骨、商丘、申脉、委中(各1次)等。
郭尧杰等[11]运用计算机对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古人取上肢穴与下肢穴的比为1.55:1。
说明古人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其中取上肢穴多于下肢穴。
《针灸甲乙经》记载:“目痛口僻,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
”“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
”《针灸大成·鼻口门》言:“口眼’斜,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二间、地仓、丝竹空。
”《玉龙歌》言:“口眼’斜最可·241·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年第31卷第01期Vol.31,No.01,2013差,地仓妙穴连颊车。
”《针灸易学》载:“口眼’斜:颊车、地仓、人中、承浆、合谷、百会。
”1.3近部取穴配合上、下肢远部选穴此种取穴法临床最常用。
邱茂良主编《针灸学》[12]中治疗本病穴取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石学敏主编《针灸学》[13]主穴为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颊车、地仓、合谷、昆仑穴。
罗和平等[14]将63例面瘫患者按正交设计L9(3)4表随机分组、安排试验,采用A(针刺时机,分1 7天、8 10天、11 14天)、B(选穴配方)、C(刺激量,分轻、中、重)、D(电针时间,分10min、20min、30min)4因素3水平不同组合方案治疗并进行优选。
选穴配方设计的3个水平为:B1远取足三里,近取患侧阳白、瞳子&、下关、巨&、大迎、承浆、颊车;B2远取合谷,近取患侧攒竹、丝竹空、颧&、水沟、地仓、夹承浆、四白、迎香;B3交替使用1、2水平中的两组穴位。
3个水平中具体刺法为阳白向鱼腰透刺,大迎向地仓透刺,颊车向颧&透刺,承浆、夹承浆、地仓、水沟均向患侧水平透刺,其他穴位按常规直刺或斜刺。
每日治疗1次,留针30min,在治疗后第2天和第31天计量面神经功能积分并统计处理。
结果B(选穴配方)、D(电针时间)为显著因素(P<0.05),其中B(选穴配方)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B3优于B1(P<0.01),B3优于B2(P<0.05),B1、B2水平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交替针刺两组穴位效果最佳。
1.4远部取穴单纯选取远端腧穴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少。
刘焕兰[15]单用远端腧穴治疗此病,循经远取曲池、合谷、足三里、冲阳,配合电针、TDP照射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休息3 5天后,再进行第2疗程。
68例患者中,治疗5 7天面瘫症状完全消失11例,8 14天面瘫症状全部纠正者43例,15 21天面瘫症状完全纠正者54例,22 30天面瘫症状完全纠正者60例,经治1个月面瘫症状基本纠正,说话时稍有不自然者6例,发病后3个月以上来就诊者2例,虽有好转,但留有后遗症,总治愈率为82.4%,总有效率为97.1%。
2分期辨证选穴分期选穴基本可归纳为三类:(1)各期以近端腧穴为主,重点强调各期采用的不同针法或治疗方法。
郭景贤等[16]选取牵正、翳风为主穴治疗周围性面瘫156例,配穴选取阳白、太阳、承泣、颧&、地仓、人中、承浆、迎香、合谷,均浅刺,手法宜轻,可配合耳后刺络放血。
恢复期以上配穴渐深刺,可适当配合透刺,如阳白四透(即阳白透攒竹、丝竹空、头维、上星)、承浆透地仓、地仓透颊车等。
后遗症期患侧配穴宜减少,浅刺,刺激量小,配合选用对应的健侧穴位深刺。
结果痊愈145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2)急性期以近部取穴为主,恢复期辨证加取远端腧穴。
一般恢复期加足三里[6 8,12,13]。
辨证配穴如风寒证配外关;风热证配曲池[6];风痰阻络加丰隆[17];肝胆湿热加太冲、阳陵泉[18];肝肾阴虚加太溪、太冲[19];气虚血瘀加足三里、三阴交[17]。
(3)早期选用远端腧穴,后期取局部腧穴。
刘烨等[20]早期采用远端针刺足三里、上巨虚,针尖向上,行烧山火手法,留针90min,留针期间每隔10 20min行针1次;1疗程后,改为留针30min,中间行针1 2次;观察仍不愈者,第3疗程配合针刺局部穴位,配穴1组为地仓、颊车、阳白、四白、太阳、人中、合谷;2组为攒竹、颧&、迎香、牵正、合谷,每日1组,留针30min,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病情顽固者,可配合患部闪罐,温针治疗。
结果108例患者中,第1疗程治愈34例,第2疗程治愈36例,配合局部取穴治愈2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1%。
3小结目前针灸治疗面瘫的报道颇多,方法各异,疗效理想。
应加强针灸临床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探讨各法各穴的作用,为临床优化处方提供依据,使之能够更加简便、快捷、高效地应用于临床,这将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邵立原.针刺“面瘫穴”治疗面神经麻痹110例[J].中国针灸,2009,29(9):758.[2]孙伊平.颈夹脊穴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63[3]胡晓东.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36例[J].中国针灸,2007,S1:48[4]Liang FR,Li Y.Methodological Evaluation on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2003,13(1):3 9[5]王星宇.关于贝尔面瘫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1998:142 145[6]王启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70[7]杨长森.高等医药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6[8]孙国杰.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0 241[9]邢丹,倪姗姗,高旭超,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9 291[10]李学智,梁繁荣,吴曦,等.基于文献数据分析的古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规律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76 2177[11]郭尧杰,顾杰,刘立公.面瘫的古代针灸疗法特点分析[J].中国针灸,1999(4):245 247[12]邱茂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7 218[13]石学敏.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19 221[14]罗和平,林天东,蔡敏,等.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10,30(2):93 96[15]刘焕兰.循经远端取穴治疗面瘫6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39 40[16]郭景贤,张朝霞,刘婧,等.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J].山西中医,2009,25(6):23[17]刘媛媛,艾宙,奚玉风,等.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面瘫321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2):37 38·341·2013年第31卷第01期Vol.31,No.01,2013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18]王莹.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60 362[19]王光明,王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4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3):76[20]刘烨,赵志强.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为主治疗面瘫108例[J].陕西中医,2009,30(9):1209(收稿日期2012-09-16)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王一洲1,刘宇2,赵强1(1.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300193;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摘要:目的:分析了解近年来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进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