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1]
德国、法国国有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
德国、法国国有经济: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作者:郎昆冯俊新来源:《法国研究》 2020年第4期郎昆冯俊新【摘要】作为传统西方国家的代表,德国和法国的历史实践为我们客观认识和评价国有企业提供了重要研究素材。
二战后,为恢复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两国政府都有规划地成立并发展国有企业:联邦德国政府在汽车、钢铁等支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行业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法国在二战前后也进行了多次国有化运动。
此后,国有企业对于重振国家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两国先后进行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但至今国有经济仍占有相当比重。
本文梳理了两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并在历史数据支撑的基础上,总结了两国国有企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国有经济德国法国经济史国有企业应该如何布局和发展,是一个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资产总计210万亿,是GDP的两倍以上,成为最重要的公共资产。
同时,近年来国有企业以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规模贡献了近一半的税收,成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公共财政的支柱。
如何发展利用好国有资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和法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启示。
德国、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两个传统大国,其经济发展历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战结束后为恢复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受福利社会思想影响,两国都有规划地成立并发展国有企业:战后西德联邦政府在汽车、钢铁等支撑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行业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同时期的法国戴高乐政府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
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对于重振国家支柱产业、带动战后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国企运营效率和解决亏损问题,德法两国先后进行了私有化改革。
尽管如此,在今天的德国和法国,国有企业仍在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定比重:截至2017年底,德国国有企业总营业额为5718亿欧元,占GDP之比为17.6%;法国国有企业营业额占GDP之比也长期稳定在10%左右。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和借鉴作者:杨志芬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国家几种比较典型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几点比较典型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国有企业都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以及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怎样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一直是各国政府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国也是如此,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很多特有的经营以及管理模式,如何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我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国有企业管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这些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能够为我国建立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宝贵的经验。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西方国家中,不同的国家对于其国有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往往具有本国的特色。
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三种比较典型的管理模式,分别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一、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一)法国的计划管理模式法国的国有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众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的国有化程度最高,它长期以来实行的一直是计划管理的模式。
法国的国有企业包括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两类。
由于这两类企业具有不同的经济目标,针对各自的经济目标,法国政府对其采用了不同的较为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
对于垄断性国有企业,由于其垄断性很强,法国政府为了进行合理的管理,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种控制程度比较高的管理模式,采用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比较严格,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较少,主要权利掌握在法国政府中。
但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政府基本上是采取不直接控制的方法,让其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使得国有企业可以同私人企业一样进行平等的竞争, 从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下册课时作业-期末检测-含解析
期末检测一、选择题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伤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
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物做出赔偿即可。
”这说明()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袒护贵族利益的倾向D.保护奴隶权利不受侵害2.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
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A.东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西欧D.日本3.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B.意大利、法国、荷兰C.英国、意大利、荷兰D.西班牙、英国、法国4.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
这三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C.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5.“人们已经被革命的巨浪搞得筋疲力尽,认为只有独裁才能维持法国的秩序。
”材料说明拿破仑夺取政权()A.维护了法国的封建统治B.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C.顺应了法国当时的形势D.加速了法国对欧洲的征服6.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为2:3,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B.大量吸收外来移民C.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布局7.1871年6月,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工人阶级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
马克思这一理论主要得益于()A.第一国际B.三大工人运动C.巴黎公社D.法国大革命8.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Vision
西方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弥补 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的先易后难 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
国外一些国家国有企业改革浅析
文=陈 功
从俄罗斯的叶利钦和普京改革的效果对比看,全面的私有化并没有形成企业的有效所有者 和产权结构的合理化,因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激励机制;而普京通过重新国有化增强政府的 调节作用后,俄罗斯经济逐渐走出危机,步入复苏增长期。由此可见,大规模私有化并不必然 促进经济改善,政府仍需保持对经济的战略指导作用。
88
现代国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面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得一些具有战略性质的大企业落入 少数财阀手中,形成了寡头企业,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
(一)西欧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 1979年,英国开始私有化运动,法国、意大利和 德国的私有化运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英法意德的私有化改革均是按照先易后难,先竞
争性部门和盈利企业、后垄断性部门和亏损企业的顺序 进行。四国的私有化均起到了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作用,但同时伴随着高失业率。
四国之中,英国的私有化范围最大,国有经济占 比已降至2%以下。英国政府采取奖励本企业员工购买 股票的政策来缓解员工对私有化的反对。法、意、德的 国有经济比重在改革之后保持在10%左右,在能源、公 共事业等领域保留了国有控股地位。
(二)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放松管制 美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结合。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快速出售了大部分军工企业。 里根政府时期将一些联邦政府公司售给了私人经营,之 后美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案例较少。截至目前,美国的 国有企业还有17家联邦政府公司及5家政府资助公司。 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放松管制改革。美国 政府取消了对国有通讯业及公共汽车业的管制,取消了 对绝大部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以及电子计算机的电 讯服务方面的限制,并在电力、天然气、铁路、航空、 公路、电信、金融等领域放开价格、放松市场准入及退 出。放松管制导致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下降,有利于提高 企业的竞争力。 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明,即使是在市 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国有企业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 控、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媒介;员工持股是减少企业内 部私有化阻力的有效措施;由竞争性领域到垄断性行业 的先易后难方式有利于私有化的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 私有化与企业重组相结合是促进私有化顺利实施、提高 私有化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市场发育成熟、私人资本实 力雄厚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供给可采取国有企业与私
法国等西欧市场经济中政府怎样管理国有企业
法国等西欧市场经济中政府怎样管理国有企业引言在法国等西欧市场经济体中,国有企业是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这些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角色。
然而,由于其与私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区别,政府需要采取特定的措施来管理和监督国有企业的运营。
本文将探讨在法国等西欧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如何管理国有企业的。
国有企业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义。
国有企业是指由政府全资或主要持股的企业机构。
根据西欧市场经济的特点,国有企业在一些关键领域中起着垄断或重要的市场影响力。
这些领域包括电力、交通、通信等。
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1. 设立国有企业的法律法规法国等西欧国家的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立国有企业的地位和功能。
这些法律法规包括有关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经营范围、决策程序等的规定,确保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有效监管。
2. 提供政府指导和监督政府为国有企业提供指导和监督,确保其按照国家战略目标和规划进行经营和发展。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委员会,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3. 配置专业管理团队政府注重配置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运营国有企业。
这些管理团队通常由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组成,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管理国有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
4. 注重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政府致力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效益和运营管理。
政府会要求国有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并且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政府还通过改革、重组或私有化等措施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5. 加强透明度和公正性政府加强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其决策和运营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接受社会监督。
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公开其财务报告和决策结果,向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
6.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平等竞争政府促进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政府放宽对私有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公平地竞争。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以沃尔玛本土化经营为例资料
x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以沃尔玛本土化经营为例]学生姓名: x x学生学号: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年级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 xxx 讲师助理指导教师:二〇xxx年五月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壁垒的减少,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向国际市场进军,很多世界零售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取得的巨大的成功。
本文基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存在着缺乏规模经济、竞争优势不可持续、企业文化欠缺的问题,紧接着以沃尔玛本土化经营为例,对沃尔玛的本土化经营战略进行剖析,借鉴沃尔玛成功之处。
我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国际分工有利的一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积极开展本土化战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等方面,这些,对于研究跨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现阶段的中国零售业走出国门具有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沃尔玛,启示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to reduce trade barriers, large retail compani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 lot of world retail giants such as carrefour, wal-mart, metro have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Based 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alyzes the condition of the our country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found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economies of scale in our country,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lack of enterprise culture problems, followed by wal-mart localization, for example, localization strategy for wal-mart, wal-mart success, China's enterprises to go out to do the overseas market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ket, choose the appropriate international goal and path, actively carry out localization strategy, focus on building core brand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is, to study transnational retail enterprise business strategy, has the certain representative, for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retail business has its import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Multinational companies; Localization strategy; Wal-mart; revelation目录摘要 ................................................................................................................................. ABSTRACT. (I)绪论 0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概述 0(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0(二)本土化战略的定义 0(三)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动因 01、降低成本 02、解决市场准入问题 03、实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1)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2)(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 (2)(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2)1、缺乏规模经济 (2)2、投资结构尚待完善,核心竞争力不足 (3)3、企业文化的欠缺.......................................................... 错误!未定义书签。
7.西欧社会和经济的新发展
西欧社会和经济的新发展中国驻欧共体使团经济组祝宝良内容提要:70年代以来,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欧洲大陆步美英的后尘开始对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实行改革,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通过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政府应利用市场的力量服务于公共利益;把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经济放在更高的地位上,重视企业的作用,强调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竞争;改革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商业养老金制度,政府优先考虑对人力和社会资源的投资,促进机会均等,不再过分强调结果平等;股东文化在欧洲兴起;宏观调控政策由需求管理为主转向增加供给为主。
1.欧洲大陆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欧洲大陆实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一模式1948年起源于德国并流行于欧洲。
它有四大特点,一是在坚持私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核心,鼓励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二是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运行建立制度和法律框架,规范经济和市场行为,对经济进行必要的干预,防止垄断和贫富分化,实行充分就业;三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不断完善面向社会各阶层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安全,这正是在“市场经济”之前冠以“社会”的主要原由;四是建立稳定的社会伙伴关系,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缓解劳资矛盾,在行业、地区、国家和欧盟等各级社会经济事务中社会各方进行合作。
显然,这一模式与美国实行基本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差别。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欧洲大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 70年代以前的黄金时代,欧洲大陆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美国。
以西德为例,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达到7.8%,60年代为4.5%,而同期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5%和4.2%。
但1970-2000年30年内,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而德国仅为2.1%。
世界国企调整浪潮与中国国企改革方向
世界国企调整浪潮与中国国企改革方向作者:任真来源:《企业文明》2012年第07期从历史看,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官办企业,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几乎与民族国家的历史一样久远。
国有企业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桓宽的《盐铁论》。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重要的组织经营形式,国有企业要反映和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般需要;作为一国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国有企业要反映和满足一个国家占统治阶级的特殊需要。
国有企业的这两种客观属性,既为当代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国有企业进行比较研究,提示其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也为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国有化浪潮综合各种研究资料,虽然有国家就有国有企业,但各国国有经济的规模、比重和配置结构受各个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民间资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能力和调节方式、国家资源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随之而变化,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国有化浪潮与私有化浪潮。
从世界史角度看,国有化作为一种浪潮首先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联。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以及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在世界幅员最大国家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国有化浪潮,也不能不受到它的重大影响。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先后诞生及其采取的大规模国有化政策,相继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从此,世界出现了东方和西方两大阵营。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初期,国有企业只存在于一些私人资本所不能承受的公共部门,规模较小。
西方国家的第一次国有化浪潮源于1929年经济大危机激发的“凯恩斯革命”。
为克服市场失灵造成的重大困扰,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经济困境,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各国进行了国有化运动。
欧洲国企改革及对中国启示
( ) 方各 国奉行凯恩 斯主义政府 干预经济理论 。在经 历了 12 - 13 年 的经济危机 1西 99 9 3 后, 西方各 国普遍认识 到光有 “ 看不见的手” 来调节经济 Leabharlann 不够 的, 必须有政府的适度干预。
在这种背景下 , 凯恩斯 1 3 年 出版 了《 96 就业, 利息 , 货币通论》 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系统 ,
维普资讯
欧洲 国企改 革及对 中国的启示
刘 明礼
内容提要 : 国有企韭作为一种社套化走生产的组织彤式普遍存 在于世界 各国. 是各 国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但经济效益差 , 政府 负扭过重令各国政府痛 0疾首 , 也是 7 0年代末 8 O年代初欧洲 国有企业私有化浪 潮兴起 的直接原目。尽管各 国在政 治体制 , 意识形 态, 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诸 多差异 , 但经济增长却是各 国 的共 同目标 。本文从经济 学角度浅析 了欧洲 国末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厦 变革. 希望对我 国国有企业改革 有所裨益
理论和政策措施 , 批判传 统的 自由经 济理 论, 人们称之为“ 凯恩斯 革命 ” 。凯恩斯 的经济理论 很快被西方国家所采纳。凯恩斯强调在经济萧条 、 资源闲置和未充分 就业 的情况下 , 各国应
通过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货币政策 主要是降低利率 、 刺激投资和消费。 财 政政策则主要指增加政府支出 、减少税收。国家投资建立国有企业便是执行财政政策的主
①张五常 .经济解释》 第 2页 , 《 , 商务印书馆 ,0 0年版。 20
一
32—
维普资讯
况下 , 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即使 自己的一些 企业 不得不倒 闭时 , 也是等到劳动力市 场可 以吸纳这些雇员时才解雇他们 。 很显然 , 是没有一家私营企业会对实现这一社会 目标感
论诺斯经济增长论对中国的启示作用
论诺斯经济增长论对中国的启示作用陈玉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进行两次制度改革,先是经营权的改革,包括扩权、让利和实现责任制,后是所有权的改革,包括抓大放小、调整布局和实行股份制。
当前,中国各个社会群体暴力倾向的涌动,表明社会矛盾激化,其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因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各类需要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利益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在一个社会中由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法律制度决定的社会具体利益制度安排不合理。
而作为新经济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93年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斯的经济增长论,对现代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精辟地解释了制度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将新古典经济学中作为外生变量的制度看做内生变量,特别是他将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国家、伦理道德等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极大地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经济现实和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可以得出诺斯的制度演化理论更注重对制度短期内的调整研究,强调连续性的变革,及制度变革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是“体制内”的致富理论,这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相适合。
在今天,国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贫穷后,寻求富裕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求富的理论,成为在中国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可以得出诺斯的可借鉴之处。
由于诺斯理论较强的解释力,又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现实的需要,诺斯的制度变迁思想受到了中国学者的欢迎。
吴敬琏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了初步的介绍并就其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对于中国改革的意义作了分析。
此外,还有易宪容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归结为一种合约理论,并对之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国外学者福格尔概括了诺斯在利用经济史发展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在于提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形成的交易成本对制度安排有重要影响,明确区分组织和制度,提出偶然性在制度变迁中可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
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关于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大家都知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推动,在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中,有哪些不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企业文化的对比分析篇1一.经营理念的差异经营理念方面,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最大差异,就是先要市场,还是先要利润。
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够长久,为了弥补过去的损失,国内企业总是强调以盈利为最大目的,一定要有盈利,否则没法做生意,比较急功近利,很多都是一锤子买卖。
而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培训出来的是始终把抢先占领市场放在第一位,循序渐进,宣传企业,宣传产品,抢占市场。
一旦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就能迅速收回前期投资,并且不断发展企业自身,做大做强。
对于跨国企业先占领市场,后获取利润的经营理念,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也意识到其重要性,开始纷纷效仿,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要么是学的皮毛,难得要领,要么是后劲不足难以为继。
主要原因虽然还是我国的市场机制没有完全成熟,历史遗留的“人治”和浮躁作风还根深蒂固,很多国内公司的经营理念都是拍脑袋,抱着赌徒心理,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以这样的经营理念做指导,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结果往往不是相互倾销,大打价格战,就是脱离客观规律,盲目扩张,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笔者曾在十年前就职于某欧洲知名媒体集团,当时国内的传媒行业中所有的媒体都是事业单位,虽然有初步市场意识,但并不自负盈亏,主要收入靠国家拨款。
该欧洲媒体集团入住中国,也是和国内的媒体合作,从广告经营人手,但和吃皇粮的竞争媒体相比,没有丝毫的盈利优势,反而障碍重重,作为中国雇员也是满腹疑虑,觉得长久这样岂不是岌岌可危?但外方总经理甚至总部大领导都非常坚定地表示,即便是在中国,媒体行业也是有放开的时候,现在进入,不是为了盈利,还是为了培养市场,一旦市场化进程成熟,盈利发展是必然的,但是一定要先占领市场。
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国内媒体市场尚未完全开放,但也能看出市场化进程已是必然趋势,众多媒体纷纷转型,向国外媒体经营理念,而众多国际媒体集团也在中国生根成长。
【doc】国有企业的职能及其对市场失灵的弥补
国有企业的职能及其对市场失灵的弥补0fFinance&Accourl一,国有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的产生在于弥补市场机制配置掩源的缺陷.因此.国有企业本质上是反市场"的.如今.我们正致力于建立社告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反市场丰质与市场经济环境不相客.于是,我们重新审视国有企业的职能一国有企业是一个"超经济性质"的组织,它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帝.所毗.国有企业应充当政府的角色,其主要任务应是克服市场失灵.以发挥其它所有制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国企改革的中心话题就是政企分开.事实上,一个真正的国有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政企分开.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不控制国有产权(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项权力.如收益权)是不正常的,更何况政府主办国有企业,往往并不以赢利为目的,园而只控制收益枫并不能体现它的初衷.暖在现代私有公司中,出资者所有权与财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也不是所有扳与经会营权的分离.而是来源于个别资本所有扳与联合资本所有枫的分离法人=财产权与企韭经营枫的分离也只是所有权与经营极的内部分离关系.这种艟分离状态下的经营祝并不是一种独立二和完整的财产权.由此,可以认为.国文/俞杰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与非市场领域相关,其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应是政府和市场分工的体现.政府主办国有企业.与其说是进行产业经营,不如说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手段,用以弥补市场缺陷.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应该兼有政府和企业双重性,企业化是其外表,贯彻政府的政策意图才是它的实质.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粹的产业经营不属于政府的职责,哪怕政府仅仅只是作为该产业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实现私有企业不愿或难毗实现的社会经济目标.在强调效率时考虑公平性的实现.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一些公有部门,或兴办一些国有企业.如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在二战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恢复性的建设中.普遍加大了政府投资的力度加重了这些国有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由此也可阻看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化现象,也仍然是将国有企业定位于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经济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这一点上的.国有企业非纯粹性质的企业.二,国有企业弥补市场失灵的深层原因当今,人们已逐步形成一种共识, 即"市场能干的政府不要去干".并且人们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做.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确去干了大量市场能干的事情.而由于其惯性影响.我国各级政府厦其机构至兮还大量地插手和介入市场曰常活动范围之内,因而"市场能干的政府不要去干"直到兮天还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努力目标之一.事实上.国有企业的比重过大意味着国家干预过于严重.在这种情形下.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标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说需要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国家不必再对其拥有所有枫,需要保留的只是一些名副其实的国有企业——有着弥补市场失灵功能的企业.'-3然,这种变革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但总的趋势应该是这样.当国家对庞大的国有企业队伍已无能为力的时候,将一部分管不好的企业分离出去,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为国家减负首先要从国企的分流开始.国有资源是有限的,将有限的国有资源从低效运转的领域抽出来, 投入到国有经济应该加强的领域是真正切实可行的.政府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对经济领域的各项事务面面俱到.于是政府与市场的这种分工就显得极为重要.而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可近似地理解为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分工.毕竟私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参与市场竞争.而国有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宏观调控.从费用,成本的角度上来看,与非国有经济相比.国有企业具有极为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在非竞争性行业,实行国有经济会存在委托一代理成本更大,企业内交易费用极为昂贵的问题但不同的是.非竞争性行业是私人不愿意涉足的.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而且这些行业有成本递减和规模效益的特征由政府承担比之于没有人承担能取得显着的社会性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因而能抵消其委托一代理成本过高的缺硌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就对市场失灵而言.国有企业对社会的福利远远超出其付出的成本这种成本得以最小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因为当国有企业驮伍缩小后.政府有充足的精力去管理从鼓率的角度而言.国有企业弥补市场失灵是有鼓的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对整个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国有企业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可以完成这一使命.当然,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各占合适比重是经济运行有效率的前提.私营企业的精力大多放在了市场竞争方面,而国有企业应着重调节市场有条不紊的运行.所.我们有必要对目前的国有企业进行清理分类, 界定清楚哪些应当国有,哪些不应当国有做这种界定,除考虑委托一代理咸本外,更要立足于政府的市场的分工.国有企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真正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因而并非任何产业,产品都可国有一般地说.国有企业主要应定位于非竞争性(或弱竞争性),非盈利性(或低盈利性),高风险性,酉外部性的产业,承担这些市场不愿意涉ForumofFinante&Accounfin足或经营不好的部分.按照这小标准我国现存的许多国有企业都应当非国有化,这是效率的要求.不是退步是进步.是真正的,也是最街底的政企分开事实上,中国十几年改革的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皋制手向体制内的推进.归功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精后, 经济复苏和振兴也初见曙光.发展中国家在遇到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类似的问题后.也纷纷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重市场,重戒业,重教育,重开放.同时也大规模地进行了私有化运动,这些均是出于对效率的考虑我国当前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就是源于没有深入地对国有/止业进行分类,界定三.国有企业如何弥补市场失灵随着现代国家职能的日益强化和扩大.与政府休戚相关的国有企业.无论在范围,质量与地位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有企业的功能与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表现更为具体.第一,国有企业承担和兴建经济利润低,耗资大,风险高的基础产业,为私人资本提供社会不变资本,降低私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私人资本的利润率.除了国有企业提供巨额社会固定资本之外,私人资本也因之得到巨大节约.由此可队看出国有企业的发展对私营企业或者至少对某些私营企业的盈利具有贡献.国有企业无盈利地甚至是亏损地为私人企业提供廉价的原料,燃料,动力,运输服务.增强了私人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第二,国有企业发挥技术先导和新兴部门开拓者的作用技术先导作用是国有企业在整个产业群体中的重要特征.这在发达资五主义国家体现得尤为充分.国有企业对技术开发的重视.保证了本国先导产业在国际上的科技领先地位.国有企业同时也是新兴工业企业部门的开拓者. 新若工业部门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射志.宇航,原子能,电子工业部门都是随着}i学技术革命而形成的新兴工业部门.一些国家就曾在原子能利用和原于武器研制中开发了新技术并带动了其它工业部门的发展国有企业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由于开发试用期长需要巨额投资,而且风险很大,所以是迫求高额利润的私人资本不愿甚至也无力承担的.国有资本满足了经济运行中某些重大科技创新的资本需求.第三.国有企业弥补了私人资本实力的不足.从而增强某些行业的生存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私人企业倒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某些大企业对整个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其倒闭带来的危害大大超过企业倒闭本身这时国家可以出面买下这种濒临危机的私人企业,加以整顿改造,等企业恢复活力,运行正常后,再转让给私人经营国有企业或国有投资公司完全可以凭惜国家的强大资本,对处于困境中的私人企业进行救助,帮助私人企业脱离田境.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工具,发挥着其他政策调节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国家调控的延伸和具体化其一,国有企业致力于加强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经济的独立性.由于资本的国际化日益加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建巨型国有公司.这无疑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佳体现其二+国有企业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实施地区倾斜政策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我国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国家投资兴建各类国有企业以带动西部经济发展是一种务实的做法.总而言之,国有企业肩负着众多社会目标.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如在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压力,提供福利性的产品和服夯等方面.国有企业都责无旁贷.四国有企业必须退出竟争领域竞争性行业与非竞争性行业的区分,不是依据是否存在竞争.而是依据竞争因素是否起主导作用.市场的兰一一特区时廿艟彗I功能对企业选择的界定以厦国有经J济实质上所具有的政府经济属性.决r定了国有企业必颊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施"退i出".是一比较好的选择.目企退出竞争性行业后,在非竞争性行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目企退出竞争性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免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裁判员应是政府的真正角色.只是政府必频杜绝"黑哨"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政府机构与国有企业区别在于国有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而政府机构则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是在于"公共性"方面,它们都是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都受政府所控制其所有权都归国家,因而从"公共性"方面看,国有企业更接近政府机构.所以说,国有企业应行使政府的某些职能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即使在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目这家. 国有企业也难以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更不能自负盈亏.这主要是由于国有企业从经济关系上来说就是国家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作为所有者,国家必然享有对企业管理的权利,享有保证国家资产保值,增值的权力.从这个角度上看,国有企业只好政企不分.正是因为政企不分,使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不可能像私人企业那样去经营和运作.因此国有企业难以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难衄直接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证券市场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是可行的尽管中目的证券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但这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从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最初的功能一般J 也是筹资,而其综合功能的发挥是要假『以时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证券市场也会逐步完善和成熟起来,我们没有理由对中国的证券J 市场的前景表示悲观.o文/张爱民所谓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作用下,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盎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日益融合,使得资率的国际化流动趋势日益加剧.在此情形下,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及时做出新的调整,在谋求生存,发展,获利的基本目标前提下,运用内部监督控制,市场调节等手段,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国际化管理,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一,企业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动因分析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日益临近.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1.传统的会计功能受到较大的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企业的众多业务处理活动都将在网上进行如同上交易,同上结算,电子广告,电子合同等,传统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结算方式等都要进行革帝性的创新,以往的融资,筹资,资金营理等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方面而不再是主要内容,财务管理的重心是全面舟A到产品和市场上.与此同时,财务软件在设计中必颁具备电子货币交易结算系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不仅仅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数据, 更重要的是诸如两络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领导冼策提供全方位服务.2.传统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互联同时代,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普通l企业两样可以拥有原来只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才具有的一些优势和资源.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
论英美新公共管理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共事务管理活动) 、1990年开始的“大效率运 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
作”改革( 目的是提高文官系统的效率和削 共 事 务 并不 完 全 合 适 , 但 企 业 管 理 的 科 学
减预算) , 都具有明显的新公共管理特征。 性 、重 视 市 场 需 求 和 顾 客 的 反 馈 这 些 方 面
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通过将企业管
二 、新 公 共 管 理 的 中 国 借 鉴 意 义
理 的 讲 求 投 入 和 产 出 、讲 求 成 本 核 算 的 精
中国是发展中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 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 可以提高政府
家, 有必要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 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
启
示 率 与 效 能 , 方 法 是 放 松 管 制 、分 权 、私 有 化
2.新公共管理把一 些 科 学 的 企 业 管 理
和引入商业管理模式及市场机制等。1982 方 法 , 如 目 标 管 理 、绩 效 评 估 、成 本 核 算 等
年 发 起 的 “大 手 术 ”改 革 ( 以 分 权 、放 松 管 引 入 公 共 行 政 领 域 , 对 提 高 政 府 工 作 效 率
经济·管理
德国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行政改革采取 划经济体制, 造成权力过分集中, 政府管了
了非连续性渐进主义模式, 即改革具有非 许多不该管, 管不好, 也管不了的事; 由于
论 英
连续性、渐进性和零碎性特点, 但其改革的 组织机构不合理, 机构重叠, 从而使得职责
美 新
基 本 内 容 — ——调 整 公 共 事 业 、“给 国 家 减 不 清 , 互 相 掣 肘、扯 皮 ; 由 于 行 政 法 规 不 健
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和借鉴
少社会不公等方面以及实现 其他社会 目标方面
最 简单 易行 的方法 。
步发展 路径 有所 裨 益 。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 , 笔者发现 , 学者们普 遍认为商业银行 的国有制妨碍 了其 正常经营 , 尤 其是限制了银行 间的正常竞争, 而且 国有商业银 行本身运营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 同时银行体制运 营的好坏对于一个 国家 国民经济有着根本的影 响。那么如何 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 体制经 营方面 的改革 , 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就是关乎全局的 大问题。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 , 银行具有一定的 特殊性 , 为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可能 带来的效应 , 我们首先讨论一般意义的国有企业
反意见 :
一
超员现象 , 且管理不善, 国有企 业经营绩效确实 比私人企业要差。其原因大体如下 : 一是权力寻租。寻租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 一
爪 目卸 拍 刍 相 旦 一 小 县 加 舷l 个 人的 寻 相 由
种意见是赞成企业 国有制 。认 为企业 国
有制可以使企业综合平衡经济与社会 目 , 标 而不
为, 而此行 为往 往 是 扭 曲 的 , 而 有 损 效 益 。政 从 府 掌握 资源 导致 争 夺 这些 资源 的 行 为 和 效 益 的 损失 也是 世 界 各 国的 共 同现 象 。各 国的 差 别 只 是扭 曲的程 度 。 当然 这 种扭 曲 的程 度 是 和 政 府 掌 握 资源 的多寡 成 正 比的 。政府 掌握 资 源不 多 , 人们 就不 会 费 尽 心 机 去 争 取 政府 资 源 。政 府掌
三是行 为扭 曲 。政 府控 制大量 资 源 时 , 会 社
行国有制都相当普遍。其理 由在于 : 1 假设政 () 府是仁慈万能的, 银行国有化可 以为有利于经济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浅谈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经济改革摘要:面对20世纪70年代处于“滞涨”的英国经济,1979年上台的英国撒切尔政府采用货币主义学派的主张,掀起了一场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经济改革,称为“撒切尔革命”。
本文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不同视角对英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进行粗浅地概括和分析,涉及货币政策调整、福利制度改革、对工会的改革和对国企的私有化改革等方面,试图从改革产生的实际效果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字:撒切尔经济福利改革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撒切尔夫人认为只有控制通货膨胀,才能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把货币主义政策作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实行严格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过多的福利开支,用私有化代替国有化,以提高经济效率。
同时着手对英国工会的改革,限制工会的权力,使其“边缘化”,扫清了实行货币主义政策的绊脚石,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复兴的目的。
一、“撒切尔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发源地。
这些政策曾暂时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同西方许多国家一样经济遭遇“滞涨”,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滞涨”是指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高失业率与高物价上涨率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涨”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危害最大。
1950年英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6。
3%。
从1979年6月到1981年6月,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工业生产下降13%,其中制,造业下降17%。
失业人数超过本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250万,最高月份的失业人数高达325万,失业率达到13%的创纪录水平。
英国经济被称为“欧洲的病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安全阀”,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使英国的政局、社会长期以来保持相对稳定。
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
1999年第3期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范锋陈文建一、美国的“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模式美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30年代经济危机曾促使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迅速发展包括竞争性行业在内的国有企业。
但目前美国对待国有企业的原则是:只要私有企业能干的事,政府决不插手,只有私人无法做、不愿做或做不好的,才由政府去做。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邮政、电力、运输、环保、军工等行业。
美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主要采纳了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的做法。
一方面,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拍卖部分国有土地、出售全国铁路客运系统、联邦铁路货运公司、电力公司等以及取消补助金计划。
按上述计划,仅在1988年—1992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已出售国有资产和削减各项补助金就达250亿美元。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还将一些国有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出租期间,承租者定期向政府缴纳包括折旧费和部分利润在内的租费。
有时国家还将部分国有企业的产品订货任务承包给主承包商,由他们再层层转包。
这些行业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废水处理、供水系统、救护车等。
通过这些出售、出租、承包等措施,引进私营体制,放松市场管制,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二、日本的“渐进民营”模式日本的国有企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重建经济、缓和经济危机、解决就业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自70年代中期以来,其国有企业也出现运转不灵、亏损严重的问题,如,日本国有铁路从1964年第一次出现亏损后,70年代每年亏损8000亿日元,1984年亏损更达到23159万亿日元,这迫使日本对其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但日本的企业改制又有其特点,形成“日本模式”。
日本国有企业改制是先实施国有民营,后逐步走向彻底民营的“渐进民营”过程。
第一步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通过企业重组,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即所谓国有民营阶段;第二步即“彻底民营”阶段,就是在条件成熟时,国家出售国有企业股票,彻底实行民营化。
西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模式及其启示
者, 又是代理行为的实施者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代理人 的法律形式 处于 国有产权管理体系的 中间层 次的机构 , 在政府 与国有企业之间起中 介 的作用。 () 3 作为企业法人 , 国有资产管理公 司与其他的法人实体一样具有 与其代理的资产相应 的资产收益权, 这种收益权是以代理经营 的产权为 限, 从生产企业 中按所 占股份提取所得收益 , 这些收益是代理人替所有 者收取的 , 是纳入政府 国有资产预算 中的。代理成本是 国有资产所有者 对代理人的劳动报酬 , 由政府通过国有资产预算的收入 中留存一定 比例
政府通过拥有其他公 司一定 比例股份 , 而实 进 现对其他公 司控制和管理的公司 ,其主要任务 是从 事对下 属 国有 企业 的产权经 营与管 理职
能。 2 征分 析 。 . 特
() 1 国有资 产管理公 司对 国有资产使用者 ( 国有企业 ) 的管理方式完 全区别于政府对 国有 ●陈加 颖 企业的管理方式 ,它是以明晰的产权关 系为 出 发点 , 以严格的产权约束为基本特征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通过委托或 授权 国有 资产管理公 司代理经 营的方 式来实现对国有资产 的管理和使 用效益 , 减少 了政府对具体经 营行 为的参 与, 利于政府集中精 力于宏 有 观经济调控。 () 2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政府和企业之问的关 系是一种 与财产所有 权密切相关的产权代理关 系。在这种关 系中, 代理人既是代理权的享有
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 济主体的支柱与基石 , 其改革应分清国有 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管理两个层 面的问题。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根 本障碍 , 首先出在宏观 , 然后才在微观体现出来。 如何建立有效 的国有资 产监督管理机制 , 保证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一直是 经济体 制改革以及国 有资产 出资机构需要着重考虑的重大课题 。 经过改革开放 以来的长期探索 , 以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的组织形式经 营管理 国有资产, 已经得到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肯定和采纳。但 由于我 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过程 中, 国有资产 管理公 司的组建和营 运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如何设置才能达到有效运作和管理 好庞大的国有 资产 ?通过对西方国家 国有资产管理运 营模式的比较 , 我 们就会更清楚如何将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打造成 “ 只高规格运营之手” 一 。 因此 , 当前对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 应注重深入分 析西方 国家国 有资产管理体制 与运作机制 , 以及针对我国现实问题进行实证性分析 。 西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特征分析 1 . 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 o igcm ay又可称为资 H l n o p n ) d 产经营公司 、 投资管理公 司 、 控股公 司、 投资控股公 司、 母子公司 、 产权 经 营公 司等。英 国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为“ 认 持有其他公司的控制份 额, 能以最少的投资控制几家公 司的企业组织。它可 以作为单纯的持股 公 司单独存在, 也可 以兼营本身原有的业务” 日本的《 。 大月经济学辞典》 认为“ 以资本 的集中 、 积累为基础 , 利用股份公 司制度通过对其他公 司持 股和参加经营 , 从而支配 、 管理一群公 司的公司 , 其着眼点不是生产 、 流 通、 金融等一般业务 , 而是着 眼于资本集团全体 的资本增值” 。美国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企业体制改革,曾经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未产生过像今天这样的影响力,涉及到各种类型的国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西欧国有企业改革,是这次全球改革大潮中极其重要的一幕。
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国有经济曾一度蓬勃发展。
近二十年来,非国有化则成为一种潮流。
这一潮流的大背景是经济全球化,核心内容是改革国有企业,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企关系,基本特征是国有经济的规模普遍缩小。
各国政府纷纷放松管制,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扩大企业的自由空间。
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创造利润。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而不是对市场取而代之。
在资本主义世界,西欧是国有企业历史最为悠久、发展最为广泛、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典型地区。
国有企业和福利制度,成为西欧经济社会改革中两个最关键的课题,其改革思路、举措和成效,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欧盟各国的改革,领域广、动作大、程度深、影响面宽,而且改革比较平稳、有序,对经济产生的震荡不大。
因此,研究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西欧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问题(一)战后西欧发展国有企业的历史背景从战后初期的经济形势来看,经受大战重创的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和投资大、风险高的部门直接出面配置资源、组织生产,而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则是最直接、最得心应手的工具。
在本国私人资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国有企业可以加速资本集中,抵御外国大企业对本国市场的大规模渗透;为了推动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只有国有企业才会言听计从地向落后地区投资建厂;有些部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无论从生产、管理还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来看,都适合由国家经营;为了避免某个私人大企业在一个部门的垄断,国有企业可以成为其竞争对手;在社会矛盾(如大批失业)尖锐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不裁减冗员、甚至通过扩大招工来缓和社会紧张;为了对付经济危机,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在衰退时期增加投资来缓和或熨平周期波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军火工业)和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产业(如机要通讯),只能由国家直接经营等等。
这些理由皆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所以,战后许多国家的国有化都得到了国民的认同。
(二)战后西欧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二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企业曾出现广泛发展,不少国家都不止一次地出现国有化高潮。
国有化途径主要有:(1)对在战争期间同敌人合作的私人资本家的企业实行无偿没收的政策,把这些私人企业改变成为国有企业;(2)国家通过赎买政策,向一部分私人资本家支付高额赎金,把这些私人企业改变成为国有企业;(3)国家实行参股政策,向一些私人企业参股,把私人企业改造成为国私混合所有的合营企业。
1. 英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英国战后的国有化是西欧各国国有化的一个典型。
1945~1951年,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国有化高潮。
政府把国有化作为其基本政策,先后通过了八个国有化法令,从银行、能源到交通运输和冶金业,实行了大规模国有化,使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20%。
1974~1976年英国又掀起了第二次国有化高潮。
两次国有化高潮使国有工业在英国重要工业部门中的比重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英国《经济学家》1978年12月30日的统计数字,国有经济在英国重要工业和交通部门中的比重是:石油25%,汽车50%,钢铁75%,航空75%,煤炭100%,电力100%,天然气100%,造船100%,铁路100%,邮政100%,电信100%。
2. 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法国战后的国有化也具有典型意义。
法国在战后曾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
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主要涉及自然垄断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则明显地向金融和竞争性行业倾斜。
这两次大规模的国有化大大提高了国有经济在法国经济中的比重。
到1982年,政府控制的家用和办公用电子工业、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军火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
国有工业企业营业额在法国工业企业营业总额中的比重达到40%,国家控制的银行数在注册银行总数中的比重达到90%,存款额在全国银行存款总额中也达到90%。
3.意大利国有企业的发展意大利的私人企业国有化有自己的特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接管了大批私人企业和重要的投资银行。
战后,意大利政府除了接管前政府的国有企业之外,还将铁路、航论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杨皎洁 吉林省长春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 吉林 长春 130022空、天然气、电信和邮政全部收归国有。
在其他行业,意大利政府则主要通过参与制向私人公司参股,以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据统计,在50年代,意大利国有企业大约控制了全国20%的机械产品,40%的发电量,50%的钢产量,75%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品,100%的天然气和煤炭。
1962年,意大利政府通过高价赎买政策,将私人电力公司国有化。
到70年代,意大利的煤气、铁路、航空、邮政、电信等全部都是国有经济,钢铁、造船和金融业大部分是国有经济。
4.奥地利国有企业的发展战后初期,奥地利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推行国有化。
一方面,将战犯、通敌分子的企业和法西斯德国在奥地利的企业收归国有;另一方面,通过赎买或补偿政策将重要行业的私人企业国有化。
到1978年,国有企业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汽车、铁路、航空、邮政、电信等行业中的比重全都高达100%。
私人企业主要存在于农业、食品加工、林业、造纸、纺织和服装、饮料、批发和零售商业。
在所有西欧各国中,奥地利是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5.德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国有企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作用,战后德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德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调整改革是交错进行、稳步推进的。
80年代之后,总的趋势是转向私有化、自由化,直到90年代,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维护就业和科技地位等方面的考虑,采取了加强国有企业权限的政策。
此外,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也都有为数众多的国有企业。
西班牙国有企业占全国造船业的80%、交通和通讯业的59%;希腊电力工业、铁路运输和邮电部门几乎全部由国有企业经营。
(三)战后西欧发展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西欧曾经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有化的典型地区。
在理论上,混合经济理论盛行,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混合经济制度的主要手段。
在社会思潮方面,西欧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发祥地,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刻的影响,建立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主张。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国有化看作是矫正市场失灵的一种手段。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矫正市场失灵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国有化,由政府来配置资源。
斯蒂格利茨说:“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可以干脆由自己负起责任来。
例如,如果政府认为,在提供医疗保健方面存在市场失灵,它可以对医疗部门实行国有化,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所做的那样。
如果政府认为,在空运和铁路行业中存在市场失灵,它可以对这些行业实行国有化,或者,对这些行业中令人不满的部分实行国有化,由政府来经营。
”(四)西欧企业国有化实践及理论差异及管理模式西欧各国实行国有化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是有差异的。
在实践中,除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没收敌产之外,往往是政府通过高价赎买或提供补偿的政策,将亏损严重、技术落后、濒临破产的私人垄断企业转变为国家所有。
此外,为了控制资源消耗率,对资源消耗型的私人企业也广泛地实行了国有化。
而在理论上,经济学家则往往从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来论证国有化,认为国有经济比私有经济有效率,也比私有经济公平。
或从反垄断的原则来论证国有化,认为国有化是防止私人垄断的最好办法。
二战结束后不久,西欧各国通过多种途径把一部分私有企业收归国有,依据西欧各国的宪法和法律,政府成为这些企业的所有者,享有重大决策权、收益权、经理人员任免权等权利。
政府设立部、局等机构管理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是受政府委托的代理人。
西欧各国在确定国有企业存在领域上一般遵循两条原则:一是遵循市场有效性原则,凡是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则由政府投资组建国有企业去提供产品;二是追求社会公平原则,凡是容易导致社会分配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行业(如垄断业),由国有企业去经营。
二、西欧各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一)西欧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战后,西欧各国的国有企业开始时运行良好。
战后的第一个十年被认为是国有企业运行最佳时期。
第二个十年运行欠佳,引起很大争议。
消费者抱怨大型国有企业在规模、权力、趋势、对顾客态度等方面同私营大公司并没有什么两样。
7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是通常所说的私有化,同原先的国有化一样,也并非随心所欲,它是各种因素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1974-1975年世界资本主义严重经济危机,第一次表现出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特点。
深究起来,战后以来国家干预过多、资本主义矛盾日积月累、经济周期进程出现变异,则是其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的持续“滞胀”,使人们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开始探索如何掌握和运用国家干预的力度、形式和手段。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最直接的手段,新的形势使人们不得不对其功能重新加以思考。
其次,如果说80年代西欧各国在私有化方面还决心大小不一,甚至有的国家还犹豫观望、举棋不定的话,那么,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则使这些国家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私有化道路。
第三,客观形势的变化使原有的国有企业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性。
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原有国有企业的部门分布已陈旧过时;一些历史上资本积累不足的国家,现在私人资本实力已明显壮大,不再需要国有企业这根拐杖;由于技术进步,一些本来具有自然垄断特点的行业越来越成为竞争性行业(如电信部门),无须再由国家直接经营以谋求强化竞争和社会公平;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竞争更加普遍化,已无须国家为某一个部门设置竞争对手;即使没有国有企业,通过欧盟的地区发展基金鼓励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同样可以达到地区开发的目的;经济的政治化、政治的经济化以及经济的虚拟化趋势,使经济危机越来越和政治、社会、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前复杂的特点,因此对现在的经济周期波动实施熨平手术,远非国有企业一种手段可以奏效,需要全方位配合、多种因素发挥作用,等等。
第四,“第三条道路”思潮的兴起,对西欧国有企业私有化进一步推波助澜。
左翼“叛逆继承者”既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控制和福利国家思想,也反对完全取消政府的有效干预;他们既反对通过再分配来单纯实现结果的平等,主张使人们获得机会上的平等,又不主张听任市场制造新的贫穷和扩大贫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