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铸辉煌科学发展谱新章——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前瞻

改革开放铸辉煌科学发展谱新章——湖北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前瞻
户 国有 骨 干 企 业 转 制 为 民 营 企 业 ,l 0户 民 O
要 是 进 行 现 代 企业 制 度 试 点 、推 进 股 份 制 改
造 、实 行 “ 大 放小 ” 抓 、实施 “ 改 一加 强 ” 三 。
营企 业 转 变 为 湖北 经 济发 展 排 头 兵 ”的 任务 。
经 过 全 省 上 下 的共 同 努 力 ,国 企 改 革 步 伐 明
口 湖 北省 国


第 三 个 阶 段 是 改 革 脱 困 和 结 构 调 整 阶 段 ( 9 8年 一 2 0 19 0 2年 ) ,主要 是推 动 “ 四创新 一 配套 ” 、实 现 “ 年 两 大 目标 ” 三 、推 进 中小 企 业 产权 制 度 改 革 。第 四阶 段 是 新 一 轮 国有 企 业 改 革 阶 段 ( 0 2年 至 今 ) 20 ,主 要 是 以 新 的
下 放 省 属企 业 5 0户 ,这 些 下放 企 业通 过 改 制 重组 获 得 了新 生 ,成 为 地方 经 济发 展 新 的增 长 点 。
— —
破 产 退 出盘 活 一 批 。 到 目前 为 止 .我 省 共 有
5 7个 项 目 ( 1 径 统 计 )列 入 全 国兼 并 破 产 计 划 , 8 全 2 1 共 核 销 金 融 机 构 不 良债 权 1 2亿 元 ,安 置 职 工 5 .3 3 97 万 人 。其 中 在 2 0 0 4年 一 2 0 0 8年 四 年 政 策 性 破 产 计 划
— —
实施 脱 钩 改 制 一 批 。省 直 机 关 所 属 国 有企 业
除 了劳 动 关 系 ,占职 1总 数 的 9 %。武 钢 、东 汽 等 中 二 3
央在 鄂 企 业 中小 学 和公 安 机 构 移 交 地 方 管 理 工 作 基 本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经验总结摘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而从1984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就被认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的得失,对于进一步推进改革这一未竟的事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承包制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

国有企业改革既是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

一方面,由于缺乏前人的经验可鉴,使改革本身始终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不断试错;另一方面,改革也在正式制度安排下以渐进式路径不断前行。

在中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现今一切改革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30年国有企业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在也必将继续给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带来更为深远的变革,国企改革的成败将制约甚至决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改进微观激励机制的“放权让利”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权层面的改革,至今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

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以及随后的“利改税”、“拨改货”改革。

改革之初,政府已经意识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而“放权让利”也就成为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点。

但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机制的改革不配套,经济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竞争的市场,所以政府无法通过企业外部的经营指标来判断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好坏。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普遍都承担着政策性负担,所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会导致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一旦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就有动机和可能侵占国家应得的利润,并往往以所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作为企业经营不善或亏损的借口,这就导致了“放权让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工资侵蚀利润”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与改革孙晖史后擘孙建成王凌骁吴申昊薛超薛林伟杨志鹏张冬阳张雪寒(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2010级会计4班 225300)[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历来备受瞩目。

我们要正确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状况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1 引言1978午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械厂、四川化工厂、新都县氮肥厂和南充钢厂6户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由此启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走过34年的历程,在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在各种改革举措探索中前行。

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倒在改革的路上,但毕竟也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突出重围”,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之路。

今天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同于往昔的国有企业,这种变化使我们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2 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有企业能否增强活力,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企业经营机制健全了,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才会发生根本好转。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1 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0年以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从来没有超过1000亿元。

到了2000年,3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结束,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上升到2390亿元,2002年是2630亿元,2003年达到4951.2亿元。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

2.2 国家财政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的亏损补贴曾经是我国财政的一个大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财政收入中,对亏损的国有企的补贴首经达到了20%,即五分之一的财政收人要用来补贴企业。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

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一是增强了国有资本 的保值增值。截至20 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2 06 9万
03年底增长 4.%,年均增长 1.%。此外, 57 34 6.4 15%和 6.5 第二,推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造。 亿元,比20 32%。 [ 收稿 日期]20 —1 — 1 08 0 0 [ 作者简介]汪海波,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学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国有企业向有关国
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等领域集中。 目前,中央企业 股票期权制;9.% 的企业集团有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制度, 45 8. %的资产集 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 7 %的企业集团有财务总监委派制,6.%的企业集团有产 28 7 05
里 堡 堂 堕 堂 墼 Q 璺 鱼 Q:
经 济 改 犀 与 发 展
中 0改 开 的 顾 国3年 革 放 回
汪 海 波
( 国家行政学 院经 济学部 ,北京 108 ) 0 0 9
[ 摘
要 ] 中国 3 0年改革开放初 步建 立并 正在 完善社 会主 义市场 经济 体制 ;我 国社会 经济 面貌 已
18 9 年公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 % ( 7 9 其中国有经济和集
体经济分别占5%和4 %) 6 3 ,非公有制经济 ( 主要是个体经 机制和决策、监督等项制度趋于完善。截至 20 06年底 ,在全 济)仅占1 %。目前公有经济比重下降到不足 23 / ,非公有经 部企业集团中,有 9.%的企业集团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 67 济上升到13以上。 可见,以公有制位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9.%的企业集 团实 行按 时足 额缴 纳社会 保 险费 制度, / 57 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已经大体形成。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国有企业改⾰三⼗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国有企业改⾰三⼗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1978年12⽉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的号⾓,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的序幕。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初期存在着两种改⾰思路的争论:⼀种是从宏观体制改⾰⼊⼿,即所谓先按照⼀定的⽬标建⽴和完善宏观经济体制,然后再“开闸放⽔”;另⼀种则是从改⾰微观机制的企业改⾰⼊⼿,即“企业本位论”的思想。

1984年10⽉,党的⼗⼆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的活⼒,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

《决定》肯定了国有企业改⾰的重⼤现实意义,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为中⼼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新航程。

毫⽆疑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的国有企业改⾰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度重视,这都清晰地体现在党的⽅针、政策和历次党中央的决议,以及⼀系列法律法规中。

国有企业改⾰也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30年的国有企业改⾰不仅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机与活⼒,也使国有⼤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标,初步建⽴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特别是使⼀些⼤型⾻⼲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柱,开始担负起增强我国综合国⼒和国家竞争⼒的重任,并逐步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

国有企业改⾰成效的取得与最初的改⾰思路设计密不可分。

因此,在国有企业改⾰3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之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具有⾮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改⾰历程回顾(⼀)扩权让利改⾰开放以前,我国⼀直采取的是⾼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为⾏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主权;⽽统收统⽀的分配关系⼜限制了对企业和职⼯的激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济活⼒不⾜、甚⾄停滞不前。

1978年12⽉,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和⼯农业企业在国家统⼀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主权,最初的改⾰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11月12日来源:统计局网站【字体:大中小】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3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3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起来 , 特别是 18 年 l 月以后实行的第二步利改税, 94 0 由于 了工业企业利润从 18 年 8 95 月至 18 年 3 97 月连续 2 个月 O
滑坡的严重后果。于是, 中国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国有企业改
收稿 日期 :0 8 1- 4 2 0 — 1 2
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努力使之
20 年 第 8 09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0NOMI C C RES ARC GUI E H DE
N ., 0 9 o8 2 0 S ra o4 e i来中国国 O 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分析
陈 强 胜
( 中南 民族大学 , 湖北 武汉 ,30 4 407 ) 摘 、 :0年来 , 要 3 中国的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经历 了“ 扩权让利” “ 、 两权分 离” “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战略调整” 等阶段 , 其产权 的宏观与微观 结构发生着历史性的 变化, 完成 了由“ 政府权威” 企业权威” 由“ 到“ 、 计划配置” 市场 到“ 交易” 由“ 、 战略 工具” 法人 实体” 到“ 的跨越 , 这一跨越以市场化为方向 , 沿着“ 政府退 出” 市场进入 ” 与“ 的路 径运行。
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 而作为中国国有企 主要内容。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战略调整阶段(93 三) 19 年至今) 。
业改革的 核心和主要内 容的国有企 业产 权改革, 经历着深刻
的历史变迁。

1 3 l 月, 9 年 1 党的十四 9 届三中全 会通过了 关于建立社会主 《 义 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中国国有企 , 业改 革

2 — 4
济比 重在改 革开放后有较大幅度下降, 但中、 西部地区的国 全控制。 这种不合理的 产权 关系使传统国企经营机制呆滞、 有经济比 仍然过大。所以, 重 一方面 要大 力加强中西部地区 僵化, 窒息了企业的活力, 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主动性和 非国 有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 国家应减少在中西部地区建 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出 来。为了 扭转以上弊端, 党的十一届 立国有 企业, 将对中 西部地区 转移支付的资 金更多地投向 三中 基 全会以 拉开了国 后, 有企业改革的 序幕。 特别是党的十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


其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当前的国有企 业改革。完善民主与法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 样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因为国有企业的国有性 质,其很难以政企分开的形式完全划清与公共权力的关系, 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公共权力部门的某些性质与特 点。既然完全的政企分开不可能,国有企业带有相当程度的 公共权力色彩,那么,对其的监管与制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 上涵括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因而也就必然属于政治 体制改革的内容。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包括对其不当延 伸经营领域的监管、对国企高管收入的监管、对国企预算的 监管、对垄断国企员工收入的监管、对其服务质量与价格的 监管之所以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对国有企业反垄断的举 措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与制约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更深层的是一个政治 体制改革与民主体制完善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的政治成就 三、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政治成就的原因 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整体推进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 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 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递增 7.9%,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 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 世界第四位,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 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 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 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2008年09月17日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宏大的工程 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

宏大的工程 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

经过 3 O年 的改革 ,国有企业自 行机 制发生 了根本 性的变化 ,国 量和 发展速度有 了显著提高 ,国
和 影 响力 大 大 增 强 。
囝 右 仓 p诼 成 市 场 帝 争 {
有工业企业 资产总额 占全部 工业企业资产 总额的
9 % 。改革开放 以后 , 体、 营经济分布领 域不 2 个 私 断拓宽 , 外资企业逐 步进入 ,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的局面 开始形 成。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 济体
初 期到党的十 四届三 中全会 , 了 1 时间。 用 5年 改革 中央 、 国务 院带领 国有企业实施 了改革脱 困 3年攻
开放 以前 , 国家对 国有企 业实行 计划统一下达 , 资 坚 , 通过债 转股 、技改贴息、政策 性关闭破产 等一
金 统贷统还 , 物资统一调配 , 品统收统销 , 产 就业 系列政策措施 , 轻企业负担 , 动企 业技 术进步 减 推 统包 统揽 , 亏 都 由 国家 负 责 , 有企 业 没 有 经 营 和产业升级 , 盈 国 促进 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 , 实现 了国
立性和创造性。 经过 3 0年 的改革 , 国有企业 已经逐 想 ,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 的步伐 明显加快。 步成 为市场 竞争主体。 国有经济比重趋于下 降, 总量不断扩大 , 但 国 国有企 业的社 会定位发 生 了深刻变化 , 已经 家综合 实力增强。 以国有及 国有控股 工业企业为
营 自主权、利 润递增包 干和 承包经 营责任制 的试 发展 阶段。 这个 阶段 以党的十六大为开端。 针对长
点, 整 了国家 与企业的责权利 关系, 调 进一步明确 期制 约 国有 企业 改革发 展 的体 制 性矛 盾和 问题 ,
了企业 的利 益主体地 位 ,调 动 了企 业和职工 的生 十六大提 出深 化国有 资产 管理体 制 改革 的重大任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点思考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接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牵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在全球经济变革的大环境中,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在近年来更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仅因为它们关系着我国经济实力,更在于它们关系着广大人民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国企改革具体进程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9月,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1984年10月至1991 年底,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1992 年至1997 年,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阶段;1997 年至2002 年,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改革阶段;从2003 年至今,以股份制为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形式的改革阶段。

1) 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阶段:中国国有企业演化到20世纪70年代,已充分暴露出其缺陷,本应归企业行使的各项权利被高度集中在各级政府手中,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属物,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在这种情况下,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成为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由此进人第一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

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较大局限性。

2) 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阶段:经过第一阶段放权让利的改革,国有企业活力有了一定的增强。

由于许多扩权措施没有落实,特别是由于这些改革本身的局限性,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并没有真正活起来。

针对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这一阶段是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但是并没有摆脱国有企业困境。

浅谈国企改革30年

浅谈国企改革30年

浅谈国企改革30年风雨历程——法学0902 高舒4098205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激发出了强大的企业活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经济效益实现了持续增长。

要实现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

一、国企改革简要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权利的奢望,也没有创造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 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由于这一过渡性制度的安排,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979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比1978年增长了10.1%,高于1957—1978年的平均增长率。

国家财政收支也从1978年的财政赤字10.17亿元转为1979年的财政盈余135.41亿元。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

国企改革30年历程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重点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这一阶段的改革试图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通过向企业放权让利来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主权的扩大和利润留成制度的实行,激活了传统体制下作为生产单元的国营企业的盈利意识和发展意识,为逐步适应市场竞争初步奠定了基础。

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仍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受指令性计划的控制,市场体系尚属萌芽状态。

(二)1985年左右,开始以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以及股份制试点,探索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

1984年,出现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公开发行股票,这种股票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邓小平同志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森,这一历史性会晤最具意义的场面是美国客人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枚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会徽,而我国领导人则赠送给这位美国来访者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

这次不寻常的会见和不寻常的赠送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揭开了我国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为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构想,全国的国营企业开始一户一策,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到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全民所有制企业有78%实行了承包制。

虽然承包制仍属于放权让利的范畴,但承包制的普遍实行是计划经济下的国营企业向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化迈出的第一步,使企业初步完成了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承包制所存在的体制缺陷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

(三)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

我国工业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工业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
项 自主 权

部 由拨 款 改 为 贷款 体 制方 面 迈 出 了
蚕 蚝白 锄
30

中国社 会经济发展 战略
年的回顾 与 展 望
文 /周叔莲
周维富

摘要
深 刻 变化

我 国工 业Biblioteka 工50年 改 革 最核 心


最 本 质 的 内容 是 市场 化 改 革
50
即从 传 统 的 计 划
割 司

组 织 多 种 形 式 的联 合体 和 专 业 公
19 8 1
体 制 转 变为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推 动 企 业 的 改组 联 合


的 关 键 环 节 和 迄 今 为 止 改革推进 最 快 改革 的广 度和 深 度最 大 的产 业 部 门
主 要 内容 有 :
条条

块块

各 自为 政


( 1 ) 扩 大 企 业 自主 权
权 力 过 于 集 中的 问题


的 旧 体 制等方 面 发挥 了积极 作 用
由于 我 国 工 业 改 革 开 放 最 真 切 地 体 现
和反映 了我国经 济体 制改革 的丰富 内
19 7 8

(3 ) 实 行 工 业 基 本 建 设 拨 改 贷
用 的弊端
19 7 9

四 川 省 的 宁 江 机 床 厂 等 6 家 大 中型 国
为 了改变传统体制下建设 资金无 偿使

容和艰难历 程 在 改革 开 放
部 门双 重 界 限
组 的专业 公 司 司在北京成立

我国30年改革的回顾

我国30年改革的回顾
步恢 复和 发展 。在 财 税 体 制 方 面 , 行 推
干制 。同时 , 政治 、 技 、 科 教育 、 文化等
领 域 的 改革 也 开 始 启 动 。 开放 沿 海 l 4 个 港 口城 市 , 辟 了一 批 经 济 开 放 区 。 开
2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框 架初
变 加 快 , 以 间接 调 控 为 主 的经 济 调 节 体 系 逐 步完 善 。四是 就 业 、 入 分 配和 收 社 会 保 障 领 域 的 改革 逐 步 深 入 。五 是 开 放 型 经 济 进 入 新 阶 段 , 方 位 、 领 全 宽 域、 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 本形成 。 多
两步“ 改税 ”逐 步推 进“ 分 收支 、 利 , 划
分级包干 ” 的财 政 体 制 改革 。在 流 通 体 制 方 面 , 废 除 了农 副 产 品 的 统 购 统 销 制 度 , 步 培 育 农 产 品 市场 。 1 8 逐 9 0年 ,
步 建 立 阶段 。 以党 的 十 四 大 确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改 革 目标 , 党 的 十 四届 三 中 全 会 通 过 《 于 建 立 社 会 关

是 不 断 解 放 思想 .推 进 理 论 创
匮 别 特 ◆ 一
调 控 职 能得 到加 强 。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方 面 , 的“ 五 大 ” 立 了 公 有 制 为 主 党 十 确 体 、 多种 所 有 制 经 济 共 同发 展 的基 本
我 国 经 济体 制 改 革 的 历 程 和主 要成就


决 定兴办 深圳 、 珠海 、 汕头 、 门 四个 厦
总 的来 看 , 我 国 的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评述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评述




I l

刖 罱
1 .马克思主 义产 权理 论 和计 划体 制 下的 国有 企 业 制度 。产权是经济所有 制关系的法律 表现 形式 。它 财产 的所有权 、 占有权 、 支配权 、 使用权 、 益权和处 收

经济的模式 , 是传统计划体 制下 国有制企业产 权 , 有如下 基本特征 : 一是两权合 一。 国家 是企 业 的唯一 投 资者 , 因而 也
决策权和收益享有权 , 企业追 求利润 最大化 , 促使 国家通 过利税形式获得 一部 分收益 。而 实践证 明 , 第一种 办法
能之间存在着 混淆。所 以 , 上述 行政 层次 并不 是真 正的


理论到 政策、 再到实践,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所有者, 各行政层次的 领导者也不是资产的真正人格化

维普资讯
锯所 专 08 碍宪 考20 年第4 期( 9 总第27 期) 1 7
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 。 改革以前 , 在计划体制 时期 , 国有企业 由国家掌 控经
仅, 国有制的垄断 局面和 思想 领域 的意识 形态 统 治
与不发达 的商品经济 , 商品生产并无 实质性差 异 , 即小 都 是两权合一 、 封闭式的企业组织形式 。虽然近年来承包 制
的两权分 离对传统产权的封 闭性 有一定 的突破 , 但承包制
2 .国有企业 产权 改革 的必 要 性和 契机。我 国在 传 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 国有 企业是 财政收 入和财 政支 出的
上述两次向地方下 放企业 改革包 括 15 98年间放 权
让利改革的积极意义在 于 , 试 了解决传统 国有企 业管 尝 理体 制过于集中的办 法。而且 , 这两次放 权改革 前后 , 即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30年回顾

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30年回顾

制 的 放 权 让利 改 革 , 企 业 开 始 有 一 定 的 活 力 。但 是 承 包 使 制 “ 对 一 ” 谈 判 强 化 了政 企 不 分 , 有 权 不 能 约 束 经 营 一 的 所 权 。经 营 者 滥 用 经 营 自主 权 谋 取 私 利 或 小 集 体 利 益 , 成 形 “ 部 人 控 制 ” 经 理 人 短 期 行 为 , 遍 出 现 企 业 承 包 一 内 和 普 轮, 国有 资 产 流失 一 轮 , 了 和 尚 穷 了 庙 。 富
向 实 行 国家 所 有 权 与 企 业 经 营 权 的 “ 权 分 离 ” 18 两 。 96年 1 , 务 院 提 出 推 行 多 种 形 式 的 经 营 承 包 责 任 制 , 经 2月 国 给
和 非 法 律 规 范 , 括 企 业 法 律 形 式 、 业 所 有 权 结 构 、 营 包 企 经
19 93年 1 月 , 的 十 四 届 三 中 全 会 做 出 了 《 于 建 立 社 会 1 党 关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若 干 问 题 的 决 定 》 第 一 次 明 确 提 出 国 , 有 企 业 改 革 的 方 向 是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 特 征 是 “ 权 其 产 清 晰 , 责 明 确 , 企 分 开 , 理 科 学 ” 19 权 政 管 。 94年 开 始 现 代
企业 制 度 试 点 10家 。 பைடு நூலகம் 20 0 05年 底 , 家 重 点 企 业 中 的 国
业 授 权 经 营 , 要 是 放 权 让 利 , 索 两 权 分 离 。 第 二 阶 段 主 探
是 19 起 到 现 在 , 要 是 以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为 方 向 , 93年 主
不 断 深 化 改 革 , 善 新体 制 … 。 完 11 前 1 . 5年 的 国 企 改 革 : 线 是 放 权 让 利 。 索 两 权 分 主 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年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对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

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年到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年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年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年底,全国共有家股份制企业,其中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家发行了股票,其余家原是集体企业。

年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

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年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

年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

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

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

年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种到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种。

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

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

世纪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

在监管体制上,年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世纪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年)和深圳(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

其后,两地先后于年和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

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年至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亿股,筹集资金亿元。

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

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

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

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世纪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

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

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

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

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

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