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营养治疗常规

合集下载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分析消化系统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机能系统之一,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同时排泄不需要的废物。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日益普遍。

在中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被认为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者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1. 中医对胃肠道功能失调的辨证分析胃肠功能失调常见的表现有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

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多数归属于脾胃虚弱和寒湿困滞两种情况。

(1)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佳、大便稀软、舌淡苔白等。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和运输水谷精微,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提供营养。

如果脾胃受损,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治疗时可以采用理气健脾的方法,如服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和进行针灸穴位刺激。

(2)寒湿困滞:常见于冬季或食物摄入不当导致胃肠受寒。

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稀软等。

中医认为,寒湿困滞会阻碍胃肠的正常运行,导致消化不良和排泄功能紊乱。

治疗时通常采用温阳祛寒、化湿通腑的方法,如服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和进行温针刺激。

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等。

根据中医理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与湿气内蕴、毒邪外袭有关。

(1)湿气内蕴: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湿气内蕴。

湿气郁于肠道,容易引发炎症反应。

治疗时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服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和进行灸法排毒。

(2)毒邪外袭:中医认为,体内的毒邪侵袭结肠,会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

此时需要通过清除毒邪、消炎止血等方法来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针刺局部穴位。

二、中医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措施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选择的中药方剂会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而有所调整。

常见的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朮、茯苓等;具有温阳祛寒作用的中药包括附子、干姜、肉桂等;具有清火解毒作用的中药包括黄连、连州赤小豆等。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一、饮食护理:1.温和易消化:给予患者温和、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馒头、面条等,避免给患者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姜等。

2.少食多餐:建议患者少量多餐,每天进食4-6次,控制好每餐的量,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饥饿及胃肠道不适。

3.忌咖啡和茶:由于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的刺激作用,可以增加胃酸分泌,容易引起胃肠不适,因此要避免喝咖啡和茶。

4.低盐低脂:减低食物中的盐和脂肪摄入,避免高盐和高脂食物的摄入以减轻病情。

5.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酌情调整饮食,使患者获得最佳的营养物质。

二、药物治疗:1.按时服药:指导患者按照医生的嘱托,按时服用药物,不要停药和随意更改剂量。

2.药物禁忌:告知患者不要滥用抗生素和镇痛药,这样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依赖性。

3.注意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有关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及如何处理或停药时需就医的不良反应。

三、生活习惯调整:1.合理休息: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和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禁烟限酒:告知患者吸烟和饮酒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建议患者戒烟限酒,以减轻病情。

3.加强运动:适量参与运动活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加快康复进程。

四、心理支持:1.倾听和安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倾听患者的病情和困惑,以及对治疗的不安和恐惧,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2.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如呼吸放松法、音乐疗法等,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调整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正确的饮食搭配、按时按量服药、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整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提高康复效果。

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与健康指导

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与健康指导

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治疗: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并发症: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影响:影响食物消化和吸收,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
03
营养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营养治疗的意义
营养治疗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实施营养治疗:根据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营养补充剂或食物,进行营养治疗
监测和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疾病进展,根据需要调整营养治疗方案
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营养治疗相关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04
针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营养治疗
避免高脂肪、高糖、辛辣刺激性食物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与健康指导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03
营养治疗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04
针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
05
健康指导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06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复
01
添加章节标题
易消化饮食: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
避免不良饮食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运动与休息指导
适量运动: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避免剧烈运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休息指导: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疾病治疗。
定期复查与监测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消化系统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和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及方法

消化系统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和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及方法

消化系统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和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及方法
(一)消化系疾病对营养代谢的主要影响
1.食欲差或疾病消耗量大,能量和蛋白质摄人量不足。

2.肠粘膜病变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利用,易发生水、电解质失衡。

3.胃肠动力障碍引起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4.易发生营养不良。

(二)消化系疾病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
1.减轻胃肠负担。

2.帮助粘膜修复。

3.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纠正营养不良。

(三)消化系疾病营养治疗的基本方法
1.急性期禁食或无渣饮食
2.禁止食用刺激性的,多纤维的,坚硬的,油煎炸的食物和调味品。

3.病情缓解后饮食过渡方法是从清流食一流食_厚流_+无渣半流_软食一普食。

4.餐次应从少食多餐逐渐过渡为一日三餐。

5.必要时,定期作营养评价,纠正营养不良。

6.注意发现和评价微量营养素缺乏病症,及时给与营养补充。

7.加强对病人和家属的营养指导。

胃肠道疾病营养调理和饮食安排

胃肠道疾病营养调理和饮食安排

胃肠道疾病营养调理和饮食安排胃肠道疾病是指影响胃和肠道正常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炎、肠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健康。

因此,营养调理和饮食安排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胃肠道疾病的营养调理和饮食安排进行探讨。

一、胃肠道疾病的营养调理1. 消化系统的保护:胃酸和胃蛋白酶是胃中的两种最重要的消化液。

在胃肠道疾病期间,胃酸分泌可能增多或减少,从而导致消化不良或溃疡形成。

为了保护消化系统,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辛辣食物、酒精和浓茶等。

同时,饮食中可以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和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2. 蛋白质的补充: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对于胃肠道疾病患者来说,蛋白质的补充尤为重要。

在胃肠道炎症或溃疡时,对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能会下降。

因此,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蛋白质食物,如鸡蛋、鱼、豆腐和瘦肉等。

此外,可以选择高蛋白、低脂的乳制品,如低脂牛奶和酸奶。

3. 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对于胃肠道疾病患者来说,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重要来源。

因此,患者应当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米饭、面包、土豆等。

避免过量的摄入,以免造成胃肠道负担。

4. 膳食纤维的补充:膳食纤维对于胃肠道的健康非常重要。

它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并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患者可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食品、豆类、水果和蔬菜等。

逐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以免引起肠道不适。

二、胃肠道疾病的饮食安排1. 小而频的进食:胃肠道疾病患者应该改变以往的饮食方式,每天进食3-5次,每次食量适度。

这种小而频的饮食方式有助于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同时还可以帮助促进消化。

2. 温和的烹饪方法:对于胃肠道疾病患者来说,选择温和的烹饪方法可以减少食物对消化系统的刺激。

建议使用蒸、炖、煮和烘烤等烹饪方式,避免油炸和辛辣食物。

消化系统疾病与营养学

消化系统疾病与营养学

炎症性肠病(IBD)营养治疗
低渣饮食
限制高纤维食物摄入,如全麦面包、坚果、种子等,以减少肠道刺 激和炎症。
高蛋白饮食
提供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蛋类等,以补充肠道损失的 营养。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增加维生素A、C、D、E及钙、铁等矿物质的摄入,有助于缓解 IBD症状。
胰腺癌等恶性肿瘤营养支持
D
果。
谢谢聆听
03
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包 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合理膳食结构建议
01
02
03
均衡膳食
建议患者遵循均衡膳食原 则,适量摄入各种食物, 保证能量和营养素的充足 供应。
少食多餐
对于消化功能受损的患者 ,建议采用少食多餐的进 食方式,以减轻胃肠道负 担。
避免刺激性食物
C
患者营养教育的加强
未来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消化系统疾病患 者的营养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营养知 识,合理安排饮食,促进康复。
营养支持治疗的优化
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包 括制定更合理的营养剂配方、给予时机和 剂量等,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 量。
B
多学科协作的深化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消化科、营养科、心理科 等多学科之间的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 诊疗服务,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整体治疗效
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 素,以满足身体需求并维持肠道健康。
02
01
保持水分充足
适量饮水有助于维持肠道润滑和正常蠕动, 促进消化和排泄。
04
03
营养教育与心理干预在消化系 05 统疾病中的应用
提高患者对营养知识的认知度

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处理的一般原则

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处理的一般原则

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处理的一般原则
消化系统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分解食物并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然而,由于饮食不当、生活方式不良、应激等原因,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遭受消化系统疾病的困扰。

针对这些疾病,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一般原则:
1、遵循正确的饮食原则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首先要对患者的饮食加以控制和管理。

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同时要注重饮食安排的时间和顺序,不得过度食用,以免加重病情。

2、发现病因,制定合理的诊断方案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必须要了解病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首先要通过一些常见的检查手段,例如内窥镜、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发现并分析出疾病的病因,进而制定出诊断方案。

3、选对药品,理性用药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目的,来选择适合患者需求的药品。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药品使用的原则,特别是注重剂量的控制,以防止药品的过度使用而导致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发生。

4、注重调整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方面的调整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每天睡眠时间应该保持在7-8小时,不要过度疲劳,避免过于运动,不吸烟、饮酒等,这些措施都能够减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身体的负担。

总结一下,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处理原则非常重要,具体需要从正确的饮食原则、合理的诊断方案及药物治疗、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与此同时,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并严格遵守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

消化道疾病营养与治疗

消化道疾病营养与治疗
复到正常饮食。伴肠炎腹泻者禁用牛奶、豆浆、蔗糖 等易产气食物
• 禁用各种酒及含酒精饮料、产气饮料及辛辣调味 品,如汽水、汽酒、辣椒、咖喱、胡椒粉、芥末 等。避免吸烟及进食煎炸熏制食品,减少脂肪用 量
• 原则上给予低膳食纤维膳。 • 少食多餐,为了减轻胃肠负担,每日可进5~6餐
慢性胃炎
• 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普查中根据 胃镜检查与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等证明,占 受检总数的75%左右。一般分为两个类型: 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层 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 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 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同一胃内,可同时 存在两种病变。
3.吸收(absorption)的概念: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经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食物的消化
➢ 机械性消化
咀嚼、吞咽 胃的运动 小肠的运动
➢ 化、咀嚼和吞咽: (一)咀嚼(chewing)
口腔通过咀嚼运动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 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 反射性动作。 (二)吞咽(swallowing) 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 经咽、食管入胃--- 食团进入食管后,引起食管蠕 动(peristalsis),将食团推送入胃。返回
二、胃液 胃的外分泌腺有:
贲门腺:分泌粘液; 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
壁细胞:分泌盐酸,产生内因子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胃液的性质: 无色、酸性,pH约为0.9-1.5。 胃液主要成分: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 等,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
胃酸(盐酸)的作用: 1)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
对营养代谢的主要影响

对消化系统疾病处理的原则

对消化系统疾病处理的原则

对消化系统疾病处理的原则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发生在消化道(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以及与消化道相关器官(胆囊、胰腺、肝脏等)中的各种疾病。

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肠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脂肪肝等。

1. 综合治疗原则: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应该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病因、发病机制等因素,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生物反馈、针灸等综合疗法来治疗。

同时还要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营养均衡,防止病情加重。

2. 中西医结合原则: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各有千秋,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并进行合理的结合。

例如:在治疗胃炎时,中医常常采用草药、针灸等手段,西医则常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来治疗。

3. 个体化治疗原则: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应该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例如病人的年龄、病史、体重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治疗时应该根据这些因素进行调整。

4. 预防为主原则:消化系统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非常重要。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方法有:合理饮食,均衡膳食,避免熬夜、过度饮酒和过度用药等不良饮食习惯。

5. 以病人为中心原则: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应该以病人为中心,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让病人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增强治疗的成功率。

同时,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避免在治疗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6. 加强医患沟通原则: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过程中,医患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应该详细告知病人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方法、预后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内容,增加病人的医疗知识,增强治疗的信心。

同时,病人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主动反馈治疗效果,以便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消化系统疾病治疗的原则是多方面的,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单一性的治疗方法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预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预防以及合理饮食,才能有效降低发生消化系统疾病的几率。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规范一、前言为了规范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降低误诊率和病死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本诊疗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依据。

二、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查体,注意腹部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部包块等。

3.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变化。

(2) 尿常规:观察尿蛋白、尿糖、尿酮体等指标变化。

(3) 大便常规:观察大便颜色、性状、隐血等指标变化。

(4)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检查。

4. 影像学检查(1) 腹部超声:观察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器官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

(2) 胃镜、肠镜:观察消化道黏膜形态、颜色、病变范围等。

(3) X线钡餐:观察消化道解剖结构、功能状态等。

(4) CT、MRI:观察腹部器官形态、结构及功能状态。

5. 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参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三、治疗1. 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抗感染、抗炎、止血、护肝、降脂等。

2.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胃肠道肿瘤切除术等。

3. 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1)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及营养需求,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2) 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休克、抗感染等。

4. 并发症处理针对并发症给予相应处理,如出血、穿孔、梗阻等。

四、随访与康复1.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用药等。

2.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及时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康复治疗,如康复运动、心理疏导等。

五、结语本诊疗规范旨在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

3.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

3.消化系统疾病的营养治疗

返回目录
结束
【急性胃炎】
病因
急性感染及病原体毒素

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它们的毒素; 诱因:全身性衰弱、营养不良、感染、胃手术。 严重疾病、大手术、烧伤、休克、精神心理 药物:NSAID 胆汁反流 饮食 留置胃管、胃内异物、放疗
返回目录 结束
应激因素

理化因素

【急性胃炎】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病程较短
多有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胃部出血,一般为少量、间歇性、可自止 严重者发热、胃扩张、大出血、休克等
去除病因并经过适当治疗和饮食调理,短期内即 可痊愈。
返回目录
结束
(一)相关营养素
返回目录
结束
(二)营养治疗
1.营养治疗的目的
首先应消除病因,减少理化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返回目录 结束
(二)营养治疗
4.缓解期的营养治疗
( 1 )在度过急性期后,可选择低脂少渣半流食,并逐步过渡 到少渣软食,饮食应无刺激性、少纤维,如大米粥、瘦 肉米粥等,并可适量供给苏打饼干、烤面包片等。 ( 2 )如伴有肠炎和腹泻者,应减少脂肪量,少用或不用易引 起胀气的食物,如牛奶、豆奶、蔗糖及相关产品等。
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对饮食方案随时予以调 整。少量出血者可给予流质饮食以中和胃酸,大出血 者应禁食。 3.食物选择 (1)急性发作期 (2)缓解期 (3)恢复期
返回目录 结束
3.食物选择
(1)急性发作期
①卧床休息和药物治疗。 ②腹痛和呕吐剧烈者,可暂时禁食,由静脉补充足 够的水分、能量及电解质(肠外营养) ③急性炎症稍缓解后,可给予清淡流质如新鲜果汁 、米汤、蛋汤等(肠内经口营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一)急、慢性胃炎1. 急性胃炎的营养治疗原则(1)去除致病因素对症治疗,卧床休息;禁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

大量呕吐及腹痛剧烈者应暂禁食。

(2)补充水分因呕吐腹泻、失水量较多,宜饮糖盐水,补充水和钠,有利毒素排泄;若有失水、酸中毒应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及碳酸氢钠溶液。

(3)选择合理的膳食种类①流质膳食急性发作最好用清流质,如米汤、藕粉、薄面汤等;以咸食为主,症状缓解后,渐增加牛奶、蒸蛋羹等。

然后再用少渣清淡半流质,继之用少渣软饭。

若伴有肠炎、腹泻、腹胀,应尽量少用含脂肪多及易产气及含脂肪多的食物,如牛奶、豆奶、蔗糖等。

②半流质和软食病情好转后可给予少渣半流,继而软饭。

伴肠炎和腹泻时应减少脂肪,少用或不用易产气食品,如牛奶、豆浆、蔗糖等易产气的食物。

少量多餐,每天5~7餐,每餐宜少于300毫升。

③明显糜烂、出血者或呕吐频繁者,应在24~48小时禁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者可采用胃肠外营养。

④胃黏膜充血水肿者,应给予低脂、低盐、无渣、适当增加蛋白质的膳食。

⑤餐次:为了减轻胃肠负担,每日应安排进食4~5餐,每餐约200~300毫升。

⑥食物禁忌:粗杂粮和高纤维蔬菜;。

各种蔬菜、生水果以及煎炸熏制食品,减少脂肪用量;。

刺激性调味品:各种酒及含酒精饮料、产气饮料及辛辣调味品,如汽水、汽酒、辣椒、咖喱、椒粉、芥末等;。

未发酵的面食。

2. 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原则(1)非萎缩性胃炎1)根据病情,临床膳食医嘱是少渣软食、或低脂少渣软食或少渣半流。

2)按平衡膳食配制。

3)疼痛发作期给予与少渣半流或软食。

4)禁用粗纤维、的,坚硬、的,多肌腱的及油煎炸食物。

5)为减少胃酸分泌,脂肪占总能量在20%~25%。

6)应减少食盐用量。

7)可适量增加发酵加碱的食品。

8)避免饮用肉汤、甜饮料、甜点和刺激性食物。

9)发作期应少食多餐,缓解期应一日三餐。

(2)萎缩性胃炎1)临床膳食医嘱是低纤维软食或高蛋白半流。

2)按平衡膳食原则配制膳食。

3)能量供给按126~146kJ(kg•d)[30~35kcal/(kg•d)],蛋白质1~1.5g/(kg•d),脂肪占总能量25%。

4)为刺激胃酸分泌,每餐饮用适量去油肉汤,可适当增加糖醋类菜品。

5)少食多餐。

6)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

(二)消化性溃疡1. 营养致病因素(1)脂肪:脂肪可强烈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间,食物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加强,增加胃酸对黏膜损伤;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增加,易造成胆汁反流,加重对胃黏膜的腐蚀作用,不利黏膜修复。

(2)蛋白质:虽是弱碱性食物,摄人过多反而增加胃酸分泌。

(3)糖类:对胃酸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单糖、双糖可刺激胃酸分泌。

(4)酒: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有文献报道,果酒和啤酒比高度酒刺激性更强。

(5)牛奶:一直作为传统性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食物,现已证实,牛奶是强促胃酸分泌剂。

(6)咖啡:溃疡病发作期,咖啡可加重溃疡病的消化不良症状和胃酸分泌。

(7)食盐:过咸食物可增加胃酸分泌。

2. 营养治疗原则胃和十二脂肠溃疡发生部位和症状有所不同,但膳食治疗原则相同。

最终目的是减少和中和胃酸分泌,维持胃肠上皮组织的抵抗力,减轻患者不适感,促进溃疡愈合,恢复良好的营养状况,并防止复发。

(1)定时定量。

(2)避免刺激性食物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过强食物应避免。

机械性刺激增加对黏膜损伤,破坏黏膜屏障;化学性刺激会增加胃酸分泌,对溃疡愈合不利;易产酸、易产气、生冷、坚硬的食物,以及强烈调味品均属禁忌。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鱼类、瘦肉等。

经加工烹调使其变细软,易消化、对胃肠无刺激。

(4)供给充分的营养物质补充足够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营养素比例为半流质膳食时,糖类为55%,蛋白质为15%,脂肪为30%。

流质膳食时糖类为60%,蛋白质为20%,脂肪为20%。

1)足量蛋白质:蛋白质对胃酸起缓冲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质在胃消化又可促进胃酸分泌。

应供给足够蛋白质以维持机体需要,每天按1g/kg供给,促进溃疡修复。

如有贫血,至少应按每千克体重1.5g供给。

2)无需严格限制脂肪:因其可抑制胃酸分泌。

适量脂肪对胃肠黏膜没有刺激,但过高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抑制胃肠蠕动。

胃食物不易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胃胀痛。

可供给70~90g/d,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乳酪状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黄、奶酪等及适量植物油。

3)多食用糖类:既无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制胃酸分泌,每天可供给300~350g。

选择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面条、馄饨等。

蔗糖不宜过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胀4)供给丰富维生素选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

主食以面食为主,出血时可吃少量流质膳食。

(5)烹调方法溃疡病所吃食物必须切碎煮烂。

可选用蒸、煮、汆、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醋熘、冷拌等方法加工。

(6)其他进食时应心情舒畅、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

照顾患者膳食习惯,配制可口饭菜。

供给细软、纤维少食物,应注意预防便秘。

睡前加餐,对十二指肠溃疡尤为适宜,可减少饥饿性疼痛,有利于睡眠。

(7)溃疡病分期治疗溃疡病病情轻重不一,通常膳食治疗可按病情轻重不同分为4个阶段,即Ⅰ、Ⅱ、Ⅲ、Ⅳ期。

分期治疗是参考奚比膳食治疗方法,根据中国人膳食习惯而修订的溃疡病分期膳食治疗的方案。

1)溃疡病Ⅰ期适用于溃疡病急性发作或出血刚停止后。

进流质膳食,每天6~7餐。

每天2次牛奶,若牛奶不习惯或腹部胀气者,用豆浆代替,或加米汤稀释。

其他可给予豆浆、米汤、蒸蛋羹、稀藕粉、豆腐脑等。

通常牛奶及豆浆加5%蔗糖以防胃酸分泌增加,并注意咸甜相间隔。

并选无刺激性、易消化流体食物。

全天膳食中营养素的供给量蛋白质为52~65g、脂肪40~45g、糖类200~300g、能量5858~7782kJ(1400~1860 kcal)。

2)溃疡病Ⅱ期无消化道出血,疼痛较轻,食欲尚可者,宜进厚流质或细软易消化少渣半流质,如鸡蛋粥、肉泥碎烂面条等,每天6餐,每餐主食50g;加餐可用牛奶、蛋花汤等。

此期以极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并注意适当增加营养,以免发生营养不良,影响溃疡愈合;禁食碎菜及含渣较多食物。

每天营养素供给量为蛋白质78~91g,脂肪78~91g,糖类200~300g,能量7531~10042kJ(1800~2400 kcal)。

3)溃疡病Ⅲ期病情稳定,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者,膳食仍以细软易消化半流质膳食为主。

每天6餐,每餐主食不超过100g,可食粥、面条、面片、小馄饨、小笼包、清蒸鱼、软烧鱼、汆肉丸等。

避免过饱、防止腹胀、仍禁食含纤维多的蔬菜,避免过咸等。

4)溃疡病Ⅳ期病情稳定,溃疡基本愈合并渐康复的患者。

本膳食为食物细软、清淡少油腻、弱刺激、营养全面易消化的抗溃疡病膳食。

主食不限量,除3餐主食外另增加2餐点心。

此时仍不宜进食油煎炸及含食物纤维多的食物。

除溃疡前3期可食用食物外,还可用含纤维较少的瓜菜和水果,要切细煮烂或做成泥状。

其营养素供给量为,每天蛋白质为85~95g、脂肪为85g。

(8)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膳食治疗1)大量出血:若患者不伴恶心、呕吐和休克,均可给少量冷流质,这样可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的刺激。

冷流质以牛奶为主,亦可用豆浆或稀薄藕粉代替。

每日进食6~7次,每次100 ml~150ml,出血停止后改为消化性溃疡I期流质膳食。

以后根据病情,按消化性溃疡膳食分期治疗。

2)幽门梗阻:初期,胃潴留量少于250毫升时,只可进食清流质,如少量米汤、藕粉等。

每次限30ml~60ml,逐渐增加到150ml。

待梗阻缓解后,按急性期膳食调配。

对脂肪加以限制。

凡有渣及牛奶等易产气的流质均不可食。

梗阻严重者应予禁食。

3)穿孔:急性或慢性穿孔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均需禁食。

(三)炎性肠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病变围广泛,黏膜受损引起吸收不良,重症患者活动性发作,消化道症状严重,营养物质摄入减少而丢失增加。

因此,IBD患者往往存在营养缺乏和负氮平衡。

对于IBD患儿,可引起生长迟缓,甚至停滞。

由于儿童生长代谢旺盛,而IBD又属高分解代谢性疾病,营养需求增加。

若常规膳食中营养摄取不足、又经胃肠道大量丢失,必然导致营养障碍而使生长停滞。

成年IBD患者由于食物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腹泻及出血等,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且多为蛋白质一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

表现为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贫血、水及电解质紊乱、维生素缺乏等。

而进行性营养不良使人体抗感染能力、创伤愈合能力和闭合瘘管能力均减弱。

在防止和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恶病质方面,营养治疗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因此,营养治疗是IBD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能起到阻止病情恶化、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的作用,可以为病损组织修复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并为争取手术成功赢得时间。

1. 溃疡性结肠炎(1)营养致病因素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缺乏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从肠丢失大量的蛋白质等,可发生低蛋白血症和营养障碍。

(2)营养治疗原则1)高能量高蛋白膳食给予足够的能量,每天以10.46~14.64MJ(2500~3500kcal)为宜,蛋白质每天100~150g,以补充肠丢失的蛋白质和满足机体的需要。

2)给予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应补充足量的B族维生素、铁、钙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3)补足水分每天应供给水分1200ml~1600ml,若腹泻失水过多者,应辅以输液治疗。

4)选择适当膳食急性发病期给予流质膳食,以免刺激肠黏膜。

病情好转后,供给营养充足、无刺激性、少渣半流质膳食,逐步过渡到使用少渣软食,以少量多餐为宜。

5)高蛋白食物高蛋白食物宜选用瘦肉、家禽、鱼类、蛋类及适量奶类。

严重腹泻者宜提供煮过的牛奶、蒸发奶等,禁食产气、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2. 克隆氏病由于肠道受损面积较广泛,影响吸收,因而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为贫血、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等。

由于缺钙,可出现骨质疏松、生长发育期生长延迟。

(1)营养治疗原则1)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因患病系慢性过程,故易出现负氮平衡。

每天应供给高能量10.88MJ(2600kcal)以上;蛋白质100g左右,50%应为动物蛋白。

因疾病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和维生素B12吸收。

故应注意补充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维生素C等。

2)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除补充钾、钠、钙、镁、铁等,现认为生长延缓和皮肤病变与缺锌有关,因而还应补充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