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和国内不同的教育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区别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美家庭教育的不同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那么注重公正和自由。
中国家长多数喜爱“塑造”小孩,希望小孩按自己的意愿去进展。
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与小孩们的自然进展,因此专门大程度上剥夺了小孩自由选择的权利。
美国家庭那么更重视小孩们的自主权,让小孩学会在社会许诺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碰到的各类问题。
其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我国家长老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父母总感觉小孩永久长不大,对小孩的教诲会持续到小孩长大以后许连年。
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必然能够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小孩慢慢适应了在多重规那么下生活。
但是最近几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小孩成了中心。
家长老是对小孩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在中国,小孩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小孩的要求确实是听话懂规矩。
国家长更注重与小孩自由平等的相处。
在小孩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小孩个人自主权,让小孩学会在社会许诺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碰到的各类问题。
他们把小孩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小孩尊重和明白得。
让小孩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舞小孩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小孩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小孩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小孩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
美国父母大多可不能替小孩选择,他们主若是引导小孩如何进行选择,或站在小孩的身后,给小孩信心,鼓舞小孩。
因此,小孩有独立的时刻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制造性活动(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国家庭很重视小孩以后是不是有前程,可否找个好工作。
国外家庭教育观
国外家庭教育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方法和实践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探讨国外家庭教育观,包括美国、日本和瑞典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实践。
一、美国家庭教育观美国注重培养孩子的个人独立性和自主性。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主张和决策权。
因此,他们倾向于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家庭教育中,美国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此外,美国家庭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注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鼓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二、日本家庭教育观日本的家庭教育观念强调纪律和责任感。
在日本家庭中,孩子们被教导要尊重长辈,遵守家庭规则和传统价值观念。
家长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家务和社区活动。
教育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勤劳、谦逊和努力奋斗的品质。
在日本家庭中,长辈的意见往往被视为权威,孩子们常常听从父母和祖父母的建议和规定。
三、瑞典家庭教育观瑞典的家庭教育观强调平等和尊重。
瑞典家长倡导让孩子在一个平等、尊重和民主的环境中成长。
重视孩子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待遇和权益。
在瑞典,孩子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父母更多地采取协商和合作的方式来处理家庭事务。
认为孩子要从小学会独立和自主,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瑞典也非常注重性别平等教育,鼓励男女平等对待,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
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实践受到文化、教育体系、社会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每个家庭和个体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没有一种家庭教育观可以适用于所有情况。
关键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结合国内外的经验,灵活地运用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法。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健康、快乐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教育通常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强调学术优秀和
稳定发展。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和指导的方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
决策进行严格控制。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倾向于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教育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考试
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交技能、情感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
4.教育期望: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和稳定的工作。
而西方家庭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过分强调传统的成功标准。
总的来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内容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
主流教育观 国内部分
主流教育观(国内部分)一、综述主流教育观是指在当今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是还未形成深刻的普遍价值观念的一种观念,我国的主流教育观迎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流,并且融入本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
(本人定义)二、分类(一)终身教育观(lifelong education)1. 定义: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百度定义)2.成人教育对终身教育的影响:成人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点。
一定的教育思想背后总存在其社会历史背景;成人教育目标和终身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根据国外成人教育家的观点,成人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促进发展和推动改革几个方面。
着眼于未来,我们将特别注重研究终身教育观念对成人高等教育全方位的影响。
在稳定成人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找准传统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明确终身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拓宽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职能。
找准新的办学激活点,拓宽继续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领域,使成人教育真正为成人服务。
(摘自《当代国际主流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沈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臧志玲,检索工具:读秀学术研究时间: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二)大教育观1.定义: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
(谷歌定义)2.怎么做(四个走出):第一,走出灌注。
有更多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第二,走出课堂。
增加选修课、各种知识讲座和报告,看各种科教电影、录像以及课外读物就显得更为重要。
让孩子们更灵活地学习最新知识,开展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学习,这不仅能学到知识,更是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
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
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
”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
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
”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
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
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想的更高处。
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
"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
”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
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
国内外教育理念
国内外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差异。
面对现今多元化、复杂化的教育环境,国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呢?
一、国内教育理念
国内教育理念倡导以应试教育为主,重视学生在学术考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以此来证明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记忆,较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学生,并忽视了学生的情商、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国外教育理念
国外教育理念强调质量教育。
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力求培养出具有复杂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学生。
国外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个人发展,重视个人自信心、开放性心态、自我认知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学习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分离问题。
总结来说,国内外教育理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是,即使在各自的理念下,国内外都在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努力,目标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发展,能够拥有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国内外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如何把握教育发展的
方向,以及如何把握教育理念的本质,才能够实现教育的有效发展。
什么是有效的教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未来的教育质量的改善,必将由这种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引领。
国外幼儿园教育与国内幼儿园教育的区别
国外幼⼉园教育与国内幼⼉园教育的区别这是⼀个⽇新⽉异充满⽣机和活⼒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所有地球上的⼈感到世界变⼩了,地域和疆界已不再成为⼈类⾏动和交往的阻隔。
原来不属于东⽅传统和⽂化的东西已渗透到我们的⽣活中了。
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接触到国外的幼⼉教育,并与之⽐较取长补短,下⾯我们来看⼀下中、西幼⼉园教育的不同吧。
⼀、⼉童教育观的不同1、社会对教育⼉童的不同观点早在⼋⼗年代⽇本幼⼉教育便进⾏了改⾰,提出幼⼉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准备⼀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活的体验来促进幼⼉⾝⼼的发展。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了重⼤的令⼈注⽬的变化。
原六⼤领域(健康、⾃然、社会、⾳乐、美⼯、语⾔)改为五领域,健康、语⾔两领域不变,其余三领域是:⼈际关系、环境、表现。
这就是说原培养良好的社会⽣活习惯、个⼈⽣活习惯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为⽬标的“社会”领域现被“⼈际关系”代替。
其诸⽬标将统帅在培养⼈际交往能⼒这⼀中⼼的⽬标之下。
“⾃然领域”扩⼤为环境,以培养幼⼉“对物关系”能⼒为⽬标,在与家庭、幼⼉园、社区以⾄更⼤范围的社会环境和⾃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让幼⼉学习、认识、改善环境。
原纲要的“⾳乐”、“美⼯”合⼆为----“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对美的兴趣感受⼒,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我表现能⼒、创造能⼒放到了第⼀位,⽽这正是⾳乐、美术等⼀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来说中国的幼⼉教育⼩学化、成⼈化的倾向⽐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进⾏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教育⽅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童游戏对⼉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集中在幼⼉的智⼒开发上⾯,忽视幼⼉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
2、教师对教育⼉童的不同观点知识的获得是个能动的过程,⼉童的学习必须成为⼉童主动探索、⾃我思考、提问、⽐较、争论的过程,为⼉童提供这样的机会、创设这样的⽓氛和环境是教师的职责。
比较国内外家庭教育育儿观念的差异分析
比较国内外家庭教育育儿观念的差异分析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每个家长关心的话题。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和习惯可能会导致家庭教育方式和育儿观念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家庭教育育儿观念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目的国内的传统教育目的是为了考试和升学。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通常鼓励孩子们取得好成绩并进入名校,这也成为了家长们评价孩子们成功与否的标准。
这种观念会导致孩子们过度追求成绩和升学,并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长。
而许多西方国家则强调教育的非学术目的,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责任感、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等,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家长角色在国内,家长通常被视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同时也要求孩子尊重长辈、言听计从。
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更多扮演着孩子的辅导员和指导者的角色,他们会尽可能地让孩子自主发展、体验和尝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
三、家庭互动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教育往往是单向的,家长们在孩子成长中起主导作用,孩子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相反,在西方家庭中,家长会与孩子建立起双向的沟通,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们的反馈,并根据孩子的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
这种互动促进了家庭和谐与孩子的积极成长。
四、惩罚方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惩罚是家长约束孩子行为的一种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体罚和口头训斥。
然而,这种惩罚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并可能破坏家庭关系。
在西方,父母更多倾向于正向激励,通过奖励和鼓励孩子来提高他们的动力。
他们也往往通过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五、社会责任感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个人素质,而在西方社会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很重要的教育目标。
这种教育理念是表明他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家庭,还应该考虑社会和他人。
总的来说,在国内和西方家庭教育中都存在一些优点和不足。
对于家长来说,应该以自身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循序渐进地改变和调整教育方式,营造积极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
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区别——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
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
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
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
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
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
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
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
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
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人才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业更加突显出来。
本文试以美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与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等进行了比较思考,寻找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方法0 引言在我国,思想教育一般指人们口中的德智体美的素质教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一些政治法制类教育、生命健康类的教育。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而被称为公民的基本教育。
根据公民教育的发展史,分为古希腊公民教育、近代公民教育、和现代教育。
古希腊公民教育主要进行无私奉献和爱国主义精神内容的教育;近代公民教育主要是培养有责任心和自觉履行义务得人;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厚,意义也更为深远,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等。
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和西方国家的公民基本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实际上公民教育浅层的教育指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等。
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名称形式不尽相同,但实质及性质都是相同的。
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学生必须修够政治学分才能拿到学位证。
在日本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有的国家还在社区、学校单位设置了专门的道德委员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传统,学校和各地方党委高度重视。
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公共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都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直接管理。
中国语言文化课论文-中英对照版-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西大-外国语学院浅析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Analysis of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Home with Kids and Modern Family摘要: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影响。
它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同时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探索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为中国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ways that parents educate their children, which exerts influence on children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playing a key role in shaping children’s val ues and world views. In this paper, TV series Home with Kids and Modern Family are cite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xpecting it can work as a reference for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一、引言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每一种文化都衍生出其带有民族特色的家庭价值观。
由于思想观念的基础以及文化传统的迥异,中美家庭文化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中外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述【精选资料】
中外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述评摘要: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当前国内外理论界与实践界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概述国内外学者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认识基础上,对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特征; 环境教育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同。
随后,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进一步肯定,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在提高人口的素质、合理开发资源的能力、环境保护的意识水平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拟就当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教育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认识在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界定方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维度、层面进行了阐释。
早在1990年,论者赵中建就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中指出:“教育,尤其是全民教育在受到各种人口、环境、发展、贫穷等问题影响的同时,在解决人类困境之间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米欧(Meal)也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由四部分组成,即人、环境、经济和技术”。
这里,全民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提法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把人的教育置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
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咨询委员会则从人的终身学习和全球战略角度重新审视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一种终身学习的过程,它培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与人文素质,以及承诺参与负责任行动的世界公民。
”柯沃达(Timothy O’Kioradar)则作了概括性的表述:“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要在全人类中培养一种意识,培养全球公民的实践。
”蒂布利(Tibury)从方法论和意义两方面概括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建立在综合以前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但其结果是指向未来的。
”西特茨(Sitarz)则是从学科的综合性方面考虑,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细致地做了论述:“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一种新的课程,也不是一种新的内容,而是了解各门学科是如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这一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各级教育者应该与参与教育的学生家长、工业、社区以及政府合作”。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基于四个视角看中美幼儿教育观的异同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基于四个视角看中美幼儿教育观的异同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性教育,是儿童未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基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在对美国的幼儿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观察,并对北京市内幼儿园进行参观访谈后,对比了中美两国幼儿教育在课堂氛围、课堂评价、课堂教学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现象、比较异同后提出中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索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美对比;幼儿教育;基础教育;基本观念一、中美幼儿教育课堂情况比较(一)课堂氛围——freedom在常识和印象中,国外的教育是非常自由和放任的,通过视频深入到美国的幼儿园课堂后,会发现自由和放任并非全部。
视频中的孩子们围坐成一圈,地上铺的小毛毯方便他们席地而坐,没有中式课堂的固定桌椅板凳,只需依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包括对人际关系的判断,来选择自己的位置。
例如,善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和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会选择紧挨着老师;但在国内,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幼儿园,上课的教室座位都是固定的,有些课上老师还会要求把手放在桌子上或者背后。
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中国式严格的规则课堂,这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遵守秩序、规则的品德习惯,但在学习上必然是被动的,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幼儿的天性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反,美国幼儿教育却从小特别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充分开发儿童的潜力,发挥其天性,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性人才[1]。
在国内幼儿园,孩子们从小班起就是以老师为中心,围着老师转,上课有疑问时,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方能提问;但在美国幼儿园,孩子并不是以老师为绝对权威,而是以规则和准则为中心,当代课老师跳过平时的固定流程,会有孩子接连发声“反对”和“抗议”,这在国内几乎不可见,因为我们“习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自主性和自主判断能力已被大大减弱。
(二)课堂评价——encourage(praise and punishment)由于美国的文化特点,通常认为美国幼儿园的老师们给予孩子们的评价肯定都是积极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幼儿园却是“奖惩结合”。
国内外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观点
国内外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观点学前教育的师德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观点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而且在国际教育界也被广泛接受。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重要性。
首先,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观点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作为学前教育的从业者,教师们承担着教育孩子们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和引路人。
良好的师德不仅能够影响到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还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们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以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观点对于保障学前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第一环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而教师的师德不仅体现在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还体现在他们对每个孩子的关心和关爱。
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坚守教育的公正与公平,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公平而优质的学前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外,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观点对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行业地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学前教育是一个需要高素质教师参与的领域,而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会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也能够获得同行的尊敬和赞誉。
同时,教师们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教育使命。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师德为先的观点在国内外教育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教师们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理想和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和谐、健康、富有活力的学前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未来人才。
国内外早期教育理念和发展趋势
1、早教历史发展概要欧美学前教育教学发展经历了: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启始及传统自然教学→蒙特梭利与皮亚杰教学系统的兴起→感觉统合与布鲁纳学习理论修正蒙氏及皮亚杰开0-3岁早教先河→优化脑建构、开发脑功能的四个阶段。
我国早教事业发展现处第二阶段的中期和第三个阶段的早期。
第一个阶段: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启始及传统自然教学福禄贝尔是幼儿园的创始人,不仅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均有极大的贡献,而且对于整个教育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他这种对儿童的垂爱与关怀,使全世界的儿童深受其惠;故世人尊称他为「幼儿之父」。
时至今日,幼儿教育已被公认为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且也已成为绝大部份儿童幼年的必经教育阶段。
第二个阶段:蒙特梭利与皮亚杰教学系统的兴起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从儿童临床医生起步,成为一位著名的开发儿童早期智力与人格培养的教育家。
蒙特梭利把科学带进幼儿教育领域,是一位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与改革家。
提出“尊重儿童”“敏感期”“等一系列理论和教学改革。
她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根据儿童身材、体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制作感觉和运动训练的多层次的系列教具,供儿童独立操作、自动练习、自我调整、自行修正和自我教育。
缺点缺少童趣。
缺少想像和创造力,呆板----尊重蒙氏超越蒙氏三优开智对蒙氏教育的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实践者,可以说蒙氏宝宝有的一些动作能力,认知能力及情商和智商学习,在三优开智智慧宝贝课程里都能见到.三优开智“平等尊重、互动共赢”的儿童理念就来源于蒙氏教育爱和自由的影响!但是由于蒙氏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蒙氏长期是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所以蒙氏教育的缺点缺少童趣、缺少想像和创造力,呆板----皮亚杰(1896-1980)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近代认知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皮亚杰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发展心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发生认识论”对儿童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国内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国内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摘要】现代德育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这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
本文对国内外德育教育的概念、培养目标以及德育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力求今后更好地研究德育教育。
【关键词】国内外;德育教育;德育概念;培养目标现代德育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
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
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
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
由此可见,现代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字梳理,以供今后对德育教育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国内外德育概念比较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西方国家的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
西方的德育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开始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国外教育的理念和观点
国外教育的理念和观点
1. 个性化学习:许多国外教育体系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学习风格。
他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和方式,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调整。
2.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国外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提出新的想法,并提供资源和环境来支持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索。
3. 全人教育:除了学术知识,国外教育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情感智慧、艺术修养、体育锻炼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
4. 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国外教育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常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
5. 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许多国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他们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语言和观点,以促进全球意识和理解。
6. 实践学习和体验式教育:国外教育强调实践学习和体验式教育。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地考察、实习和社区服务等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念和观点并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国外教育体系,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价值观。
此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因此上述内容仅提供了一些一般性的观点。
中外教育比较
中外教育比较蓬莱市郝斌中学姜善淑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今天的中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建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仍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育文化方面,中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西方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简单加以概括为: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观念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
但是,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在教育思想上,中西教育的差别比较大。
在中国的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希望孩子传承某些东西,特别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内容。
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传承教育都不好。
但是这种传承在更多的时候成为学生的一种束缚,成为他人生的一种框架,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要把自己的某些东西隐藏起来,也就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处世的教育。
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恨不得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孩子“成熟”起来。
在西方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处世的教育,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是去吸纳别人,去尊重别人,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展现自我。
家长也同样鼓励自己孩子保留自己个性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学会去隐藏自己真实的东西,当然这种个性化东西存在的前提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存在的。
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对比起来比较老练,他们可以把前人积累的经验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国人的父母观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人更加含蓄、内在、有的时候这种爱有些沉重;美国人直白、外在、浪漫。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中美不同的父母观: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
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
第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我引用企业形式来说,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各种辅导班、学琴等),有时甚至把作业都包了,双休日都搭在里面,陪孩子上各种班。
想着如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做的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好发展。
家长所有个人的抱负、希望、心愿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
等到这一切都完成的时候,父母的青春年华也逝去了。
当然,我们做父母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心理,等我老了孩子你的孝顺我、照顾我,如果觉得子女照顾的不周到,心里还很不高兴。
我不是说孩子不要孝顺父母、照顾父母。
而是说一种观念或心态。
我在和美国人交流这个问题时他们非常不解:为什么?难道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爱好、追求吗?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
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家长给出,但不是说家长必须提供。
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
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我的。
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
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
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教育什么呢?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
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
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
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美国是个很讲民主的地方,学生上课时很自由的。
从我在美国的感受看,和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学校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要求。
如荷蒙山高中男女生宿舍是两个分别独立的楼,男生要进女生楼必须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许可。
如果没有得到批准就进入,要请家长退宿。
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学生行为规范”,在新学期开学初,学校要组织家长和学生学习“学生行为规范”,并和学生、家长签订一份落实“学生行为规范”的协议,一旦学生和家长在协议上签字,表明学生和家长同意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并愿意承担违反规定所带来的后果。
一般的“学生行为规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考勤及请假制度;第二:考场纪律;第三:课堂纪律要求;第四:着装要求;第五:关于学生使用手机,BP机和收录机等的要求;第六:性行为的要求;第七:各种被禁止的行为,如打架、帮派、抽烟、携带武器、偷窃等。
行为规范中还明确了学生违反这些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
例如,周六到学校上课、请家长、停课一周、转学等。
因为中美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谁也不能照搬谁的具体做法,但不同的观念或心态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态度和做法,因为态度和做法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美国人的父母观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有一些调查统计信息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思考: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父母占54.4%”。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90%。
上海90%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不满,7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
34%不喜欢自己的家。
上海调查:对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占86.4%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
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关键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个好父母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一辈子的一门学问。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自信心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与人交往、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
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长从小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平等地看待,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自信是孩子自立、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基础。
我在和美国小孩接触的过程中,就在观察他们和我们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美国孩子表现:遇事积极乐观、好奇欲强、敢尝试、能吃苦、肯动脑。
我国的孩子表现:遇事等待观望、缺乏兴趣、不敢尝试、不能吃苦、不肯动脑什么原因呢?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国人对孩子鼓励多于保护,而我们往往是过分的保护,鼓励孩子做各种尝试,在做中学、做中练,培养了能力、兴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自信心。
我们是过分的保护,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怀疑或失去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切要等父母。
家长怕孩子受伤、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动家长认为危险、脏等不让孩子玩。
第二:美国人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
“我觉得……会好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
“你还小,听妈的。
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眼吃亏在眼前。
”等等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
引导会启发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可能对可能错,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灌输对孩子来讲只需被动接受,这样会束缚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美国人对孩子要求全面,我们常常以学习代一切。
第四:家长语言的作用。
“真笨,这你都不会。
”“你看谁家的孩子就比你强。
”“告诉你多少遍了,就是记不住。
”“念书去,别的都本管”。
“我们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能这样”。
“你能把书念好,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这些我们家长有意无意常挂在嘴边的话,影响甚至摧毁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信心的土壤,鼓励和引导是培养自信心的最佳养料三、热心参与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成长美国家庭从小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参加社区或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而且家长是孩子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服务者。
例如:1、加州大学操场周末小学生足球赛,只有裁判是老师。
2、家长委员会的含义:不同于我国中学的家长委员会,加州各中学的家长委员会都是由家长自愿发起并组织成立的,一个学生社团就有一个家长委员会。
因此,在校内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社团,但在对社团的管理上呈现出不同于我国的特点来。
学校只是在社团成立时,根据社团提交的报告,配备指导教师,提供基本设备、启动经费。
社团一旦成立,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学生和家长委员会来完成了。
家长委员会是由一些热心学生教育工作的家长组成,他们完全是无报酬义务工作,委员会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学校一般情况下不干预家长委员会的工作,除非是家长委员会超出其职权范围时或社团账目出现问题时。
家长委员会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组织功能:协助学生组织安排社团的各种演出或比赛活动、训练和其他外出活动。
2、教育功能:通过组织社团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学会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如何募集资金等。
3、集资功能:学生社团的运转资金主要通过义卖、募捐活动和筹资来解决,这些工作都是由家长委员会来完成或在家长指导下由学生去做。
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尽管工作很忙,但以能为社区和学校服务为光荣,这种方式大大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减轻了学校管理的负担,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家校教育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ALTOS High School学校艺术社团家长委员会组织的名为“国际艺术节”的募捐活动。
活动在校园举行,学校只提供活动场地,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有由学校艺术团的学生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来承担。
活动包括3个内容:(1)在教室展出学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2)学生舞蹈队和管弦乐队分别在操场演出;(3)由热心的家长委员会成员环绕小操场,设12个不同风格的(如日本菜、墨西哥菜、德国菜、中国菜等)食品供应摊位,摊位装饰得丰富多彩,突出民族和地区主题,颇具情趣。
这次活动的策划、实施和主要参与者都是艺术团的学生和家长。
学校只派出了一位老师做协调工作。
请大家品尝的所有的食品和饮料都是由家长无偿提供的,同时参加活动的家长还都要购买门票,成人6美元,儿童4美元。
这些门票的收入就成为艺术团的活动经费,据估计这次活动可筹得约2000美元的经费。
在现场我采访两位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就我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如您是否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家长说他们非常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支持和鼓励孩子更好地参加艺术团的活动,学到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为学校做点儿事,因为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欢这所学校,学校也确实给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所以能为学校服务是做家长的骄傲。
再如您怎么看待家长购买门票来参加活动?家长告诉我们家长为孩子参加艺术团的活动投点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全家来看孩子的表演一共花了16美元(父母和弟弟),这对他们来讲并不是多大的负担,但是如果每个家长都这样做了,艺术团的孩子们就有了足够的经费来组织活动了,这是父母应该做的。
再比如,您对孩子参加社团活动持什么样的态度?家长非常肯定地说:坚决支持,而且鼓励孩子在时间和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多参加社团活动。
家长可能会想,因为美国的大学好上、没有我们竞争那么激烈,所以孩子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美国有2000多所大学,考生没我国那么多,上大学的竞争却没我国那么激烈,这是他们的优势,但要上好大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美国大学入学条件有4个方面:SAT考试成绩(申请美国大学的权威考试)、高中四年的学习成绩、社团活动记录、老师或校长的推荐。
高中四年学习成绩要想都得A并不容易。
给我们的启示:第一:对孩子支持、肯定和帮助。
第二:家长理解孩子的渠道。
第三:家校教育一致的作用。
四、责任教育美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教育,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
家长非常重视孩子高中的毕业典礼。
他们认为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会的标志和起点,所以毕业典礼非常隆重,每个学生大约有十几位包括家长在内的亲友来参加毕业典礼,在学校的毕业典礼后,每个家庭还要组织家庭聚会(Party)来庆贺孩子高中毕业和长大成人,送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