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工程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工程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工程素质教育心得体会引言工程素质教育是我校高中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开展一系列工程素质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和工程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参与工程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收获。

下面,我将从工程素质教育对我的影响、我在工程素质教育中的收获以及我对工程素质教育的思考和展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工程素质教育对我的影响1. 培养了创新思维在参与工程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培养了创新思维。

在科学实验中,我探索自己的观察力与创造力,不断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我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寻求创新的设计方案,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了动手能力工程素质教育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工程实践活动中,我亲自动手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学会了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

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我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工程素质教育中,学生常常组成小组合作进行实践项目。

这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小组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学习与他人良好沟通和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我在工程素质教育中的收获1. 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在工程素质教育活动中,我亲自动手进行实践项目,锻炼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设计电路、组装零件、进行实验,我学会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2. 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素质教育活动中,我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合作,我学会了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忍耐力和毅力。

3. 培养了创新意识在工程素质教育活动中,我学会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参与各种工程设计项目,我锻炼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工 程教 育创 新 、 人才 培养 质 量 等 指标 仍 与世 界 水 平 相
差 较远 。其根 本原 因是 大多 数工科 院校课程 体 系过分 侧 重工程 科学 知识 , 轻视 工程 实践 训练 ; 重专业 知识 注 的传授 , 视综 合 素质 与能力 的培 养口 。结果 导致 许 轻
1 建 立 完 善 的 创 新 实践 活 动 培 养 系统
ma d frin v tv ae t ,h ih re gn eig e u a in mu tc ryo h o t u l e d sme ta dt e n o n o a ietlns tehg e n ie rn d c t s a r nt ec n i a a j t n n h o n r u
IS S N 1002 4 56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2 7卷
第 8期
21 0 0年 8月
CN1 — 2 3 / 1 0 4 T
Ex e i nt lTe hn o y a d M a a e e t p rme a c ol g n n g m n
t ani r i ng quaiy s ilha he bi i p rt . Be au e ofChi l tl t s t g d s a iy c s na’ ndu t ilt c nolgy de lpm e nd he d — Si s ra e h o veo nta t e
中图 分 类 号 : 4 . G6 2 0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 0 2 4 5 ( 0 0 0 — 1 3 0 1 0—9 6 2 1 ) 8 0 2 — 2

工程教育总结

工程教育总结

工程教育总结引言工程教育是一种培养工程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教育中,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本文将对工程教育进行总结,并探讨其中的优点和挑战。

优点实践导向工程教育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验、实习等实际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团队合作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共同完成项目或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习与他人协作、沟通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这种团队合作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激发创新工程教育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培养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开阔思维、拓宽视野,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更多可能性。

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工程师至关重要。

挑战教育资源工程教育需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和器材,以支持学生的实际操作。

然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包括设备、场地和人力。

在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或学校,这可能成为工程教育普及的难题。

教师培训工程教育需要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指导学生。

然而,这样的教师并不容易招募和培养。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将其传授给学生。

加强教师培训是工程教育发展的一大挑战。

考核评价由于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可能不足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工程教育需要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能力。

结论工程教育是一种注重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的教育模式。

通过工程教育的培养,学生能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工程教育面临教育资源、教师培训和考核评价等挑战。

对工程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对工程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最早的工程教育开始于18世纪初的法国,法国的工程教育强调理论基础,英国的工程教育强调实践精神,而美国的工程教育的成功缘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概言之,过去的工程教育十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变化,为适应21世纪的需要,这种变化仍要继续。

工程教育的主要趋势如下:●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专业的工程师——工程学作为一个独特的专业,早期的工程专业致力于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型训练。

而科学知识和数学建模也慢慢地受到重视。

●20世纪下半叶:科学式工程师——到20世纪中期,成功的核能源技术以及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研制所带来的技术进步,要求工程师精通科学和数学理论。

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这种需求而变。

其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虽然逐渐增加了一些设计的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除了注重科学理论之外,许多学校开始注重非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团队工作和沟通能力。

●21世纪:企业家型工程师——世界的飞速发展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工程教育变化,导致工程教育的重大变革。

新的教育体系将继续以科学和数学理论为基础,而更注重培养工程师的职业角色和新的素质能力以适应新世界的需求。

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有几个很重要的动向第一是工程向着综合性、系统化发展。

比如汽车制造,以前说到汽车似乎就是发动机与驱动行驶机构,但现在它涉及汽车安全、电子设备、卫星导航、节能、环境等各个方面,从纯机械工程转变成现代化的机械系统工程。

第二,纳米、信息、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和工程技术相结合。

工程人员要利用高科技进行研发,并转化成生产力。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拥有了非常好的开端。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采用的工程教育策略是“占领”创新性工程这个高端,而把加工制造和劳动力投入比较大的工程转移给其他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成为他们的转移地。

但中国不能只做这样的转移地。

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拥有高端的创新性工程,同时也要服务于制造加工类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程。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工程思维是指以工程方法和工程技术为基础,运用系统、综合、创新、协作等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类复杂的工程问题也愈加频繁地出现。

在现代社会,面对这些复杂的工程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2 问题意识在进行工程思维教育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对复杂问题的敏锐感知能力,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在工程领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制定解决方案。

通过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工程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

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更加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地解决问题。

在现代工程领域中,问题意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工程师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作出决策,并且将解决方案落实到实际操作中。

引入工程思维教育中强化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意义工程思维教育的研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现实工程问题时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解决方案。

通过强化工程思维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工程问题的本质,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程思维教育的研究意义还在于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促进工程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使其更加符合工程实践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工程思维教育的意义,可以不断优化工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更加贴近工程实践的需求,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人才,为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工程教育心得体会

2024年工程教育心得体会

2024年工程教育心得体会标题:____年工程教育心得体会引言:作为一位即将踏入社会的工程师,经历了____年到____年的大学工程教育,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四年的成长和变化。

这篇文章将总结并体会____年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发展方向和我个人的收获。

一、____年工程教育的重要性:1.提升国家发展:工程教育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____年,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起点,工程教育在推动创新创业、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工程技术竞争更加激烈。

优质的工程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提升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

3.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工程师:____年,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成为工程技术发展的重点。

工程教育要紧跟时代的需求,培养具备新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工程师。

二、____年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1.软实力培养:传统的硬实力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需求,工程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师。

2.跨学科融合: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工程师需要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____年的工程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融合的学习和研究,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工程师。

3.实践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核心。

____年的工程教育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项目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和创业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____年的工程教育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三、个人工程教育心得和收获:1.学科知识的扎实学习:在____年至____年的工程教育中,我充分学习了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2.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训练,我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还学会了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十年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三十年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 8 年1 月 ,在 国家科委 科技干部局的 领导 下 , 97 0 全 国继续 工程 教育发展规 划研究课题组 成立 。上海 第 二 工业 大学 为课题 组长 单 位 , 广东 、陕 西 、四川 、
家 中长期教 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为继续 工程 教育 天津 、上海 等六省市和 电子部 、农业 部 、中 国石油总
继馕 礴l别 划 特 策
W .bc Wjjo Wjbm x. y
三十年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田慧 君。 王 孙 禺。
( . 华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北 京 10 8 1清 0 0 4;2 清 华 大学 人 文 学 院 , 北 京 10 8 ) . 0 0 4
是 “ 工程 师和 技 术 员的 ,是 大 学 以后 的教 育 ” , 对 了较大 的推动作 用。
从 国际继续 工程 教育协会I E 成立以来 ,浙江 AC E 并且 指 出 “ 是补 充 知识 、更新 知识 满 足生 产 的需 它 要 ,是满足 工程 师和技术 员的就业 、转 行以及 提高的 大学校 长路 甬祥教授 、中国继续 工程 教育协 会副理 事 需要”n 。 长张 寿荣教授 、北京 理工大学 冯长根 教授 、清华大 学 随 着 国家一 系 列政 策 和规 定 的 出台 ,继 续 工程 继续教 育学院院长 胡东成教授 、清华 大学副校长 余寿 教育的组织结构 基本建成 ,在 中 国继续 工程 教育协会 文教授 先后担任理事 会副主席 。同时 ,中国专家和 学 的统一指导 下 ,全 国协 会和地 方或部 门协会组 织有 了 者积极参与协会活动 ,提供论 文 ,参Jl E 的国际 /I IAC E 快速的发展 ,各 部门 、地 区和 基层单位开 展了形式多 会议 。中国石油化 工总公司韩丛艾 高级工程 师的论 文 “ 建立继 续工程教 育与知识管理全面 互动的体 系”获 样的活动 ,定期 组织 了全 国继 续工程教 育研讨 会 ,积

千万工程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千万工程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千万工程教育心得体会范文近年来,中国着力推进千万工程教育,通过提升教师素质,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千万工程所带来的变化和作用。

首先,千万工程教育重视教师培养,提高了教师素质。

在过去,教师培训较为单一,很难满足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而千万工程教育改变了这一现状。

通过开展多样化、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潜力。

每位教师都能得到系统化、个性化的培训,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千万工程教育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学生学习环境。

在旧时,很多学校设施简陋,教育资源有限。

而现在,随着千万工程的实施,学校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硬件设施大幅提升。

学生们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提高了学习效果。

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等一应俱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异的条件。

另外,千万工程教育还注重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

过去,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而千万工程的实施,使得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到基层乡村学校。

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打破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千万工程教育倡导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总之,千万工程教育在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助力教育事业的发。

关于大工程观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的思考

关于大工程观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的思考
高教 研 究 ,0 3 ( ) 20 ,5 .
高校教育 的美好 明天。
参 考 文献 :
[ 张学秋. 4 】 关于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U. 】 教育界 ,0 5 ( ) 20 ,1 .
【 韦巧燕 , 1 】 陶靖. 高校考 试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I高教论坛 , 1
共识 。
我 国大工程观意识 培养方面刚刚起步 , 如何充分利 用现有 的科学技术手段 和教学 资源 , 最大化 、 最有效地 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 大工程” 意识 , 是一个富有挑 战性
的研 究课 题 。 二、 大工程观 指导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

人类对 自然的发掘和利用造福 了自我 , 却不幸地引 发出许多危及后代 的问题。 资源枯竭 、 环境恶化 、 生态失 衡, 面对这些整体性和综 合性 的问题 , 必须用科学 、 技术 和人文相结合的方法才能解决 。 科学 、 技术 、 人文的融合 是时代 的趋势 , 也是我们解决工程问题 的法宝。现代工 程的科学性 、 社会性 、 系统性等特点 日渐突出 , 工程活动 对生态环境 、 人类社会生活的影 响十分巨大。大工程观 教育理念强调 以人 为本 , 要求理性地认识 和合理改造 自 然, 追求人 、 自然 、 社会之间 的和谐统一 , 按这一理念培 养工程技术人才 , 适应 了时代 的需要。 ( ) 三 大工程观是伴随工程教育实践产生的 美 国工程教育经历工程经验 到工程 科学再到工程 实践 的发展历程 , 大工程观就是伴 随这一历程而生成的 指导工程教育 的理论体 系。 工程教育 的改革 方向是要使 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 回归其本来含义 , 更加重 视工程实际 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 这种思想 就是大工程观视野下的教育观 。这种观点反映 了科学 、

关于构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思考

!教育与教学期六第年六""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关于构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思考#$吴坤君,包杰![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摘!要:国内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

对于高等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其区别于其他学科毕业生能力结构的主要标志就是必须具备科研和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设计安装和施工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来实现。

因此,如何构建我校符合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工程教育;工程教育教学体系;实践;创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其中,工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体现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

首先,工程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

对综合性多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组织安排中首要的是要突出具体的工程对象。

按照我校的办学定位,本科生的培养也应重点突出工程性。

其次,综合性是高等工程教育的趋势。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综合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地反映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各个层面。

例如,现在的通信与信息类专业反映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专业名称上就十分明显地反映了生物学与医学两大学科的综合趋势;除此之外,系统工程方法所考察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之间,以及事物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也给我们提出了综合考虑工程问题的要求。

例如,工程与设备、工程与材料、工程与环境、工程与安全、工程与经营、工程与管理等,都是现代工程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_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_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思考摘要:新工业革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中国的工程教育将如何发展?本文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期的实施情况与当前我国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阐述了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卓越计划2.0”的主要思路为支撑新时期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要积极探索并实施“融合创新”范式、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专业设置逻辑和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一带一路”工程教育的深度合作和新的专业评估和认证制度,加强和改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新工业革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工程教育范式,卓越计划2.0一、为什么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卓越计划”回顾。

为了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加速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奋进的步伐,2010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从设计理念上看,卓越计划具有三大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5年9月,中国工程院对“卓越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四年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和变化。

[1]“卓越计划”将于2020年到期。

应该说,“卓越计划”对引导高校将工程人才的培养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激励和引导高校再次将注意力和重心转移到工程人才的培养、转变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对于扭转当时我国工程教育“科学范式”进一步深化的势头、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从总体上看,“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并没有完全实现当初的设计理念,我国的工程教育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由于“卓越计划”自2013年10月第三批公布以后没有再批准新的学校或专业,近年来关于“卓越计划”的“声音”少了,大有被忽略的风险,使得到目前为止“卓越计划”惠及学生的比例不足工科学生的5%,并没有达到“卓越计划”预期10%的目标[2];许多困扰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比如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经营管理、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际动手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如故。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工程思维是在解决工程问题时所需要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养,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强化工程思维教育的必要性1.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思维主要是应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工程思维中,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做好准备。

2.注重实践教学在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多地引入工程实践环节。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们体验到工程思维的实际应用过程,进而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和优势。

3.提高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互动,通过讨论和问答,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其思维方式。

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激励学生利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的潜力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的潜力和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实践,通过不断地实践,提高其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可以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工程思维教育的实施,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课堂互动,激励学生的潜能,进而有效地提升工程思维能力。

关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社 会 和大 工 程 时代 的工 程 教 育 .在 国 际 化 的环境 中进 行人 才 培 养 . 教 育 理 念 、 学 模 式 、 养 目标 、 从 教 培 培养 途 径 、 学 手 段 教
实践 为基 础 .以培 养 学 生 的 实践 意 识 和 实践 能 力 作为 其 立 足 的 根本 。近 年 来 .虽 然 工科 院校 一 再 呼 吁要 加 强 实践 教 学 环 境 . 括 实 验 、 习 、 训 、 程设 计 与 毕业 设 计 等 , 由于 各 包 实 实 课 但 种 条件 的限 制 .学 生 的 实践 教 学 环 节 占整 个 教 学 环节 的 比重
2忽视 创 新 能 力 的培 养 .
工 程 的综 合 性 、 杂 性 不 断 增 强 , 作 内容 也 在 不 断 扩 展 , 复 工 迫 切需 要 改 变传 统 的工 程 观 . 立信 息 时代 新 的工 程教 育 观 . 树 即
大 工程 观 。所 谓大 工 程 观 . 是要 适 应 未来 社 会 发展 , 就 在全 球
程教 育必 须考 虑 这 种 特 性 .既 要 根据 一 般 工程 技 术人 才 的成 长规 律 来 组 织教 学 . 要 在 大科 学 、 又 大工 程 观 的视 野 中进 行 未
来工 程 师 必不 可少 的关 于科 学 方法 和 创 造性 思 维 、科 学 技 术
的 明 显为 了应 试 .这 种 教 学模 式 培 养 出来 的学 生 普遍 存 在 高 分低 能 的现 象 。3 重 知 识 占有 , () 轻知 识 创 新 。 堂 教学 以教 师 课
已越 来越 不 适应 时代 的 需要 。 文通 过分 析 当前 工程 教 育人 才培 养 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出 了加 强 我 国工程 教 育 人 才 本 提

李培根:工程教育思考(最终稿)27页PPT文档

李培根:工程教育思考(最终稿)27页PPT文档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不必一概否定其“专 才”培养
从单一的培养模式走向百花齐放
二、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校和社会对知 识重要性的认识
5
并非总是一致
UM(密西根大学)的 调查表明:80年代 4 后期以来,技术和 社会发展对传统的 机械学科有非常大 3 的渗透和影响。学 校对此的意识往往 滞后于社会需求。 2
二、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
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少了一点 在怎样结合方面所进行的实践少了一点 实践如何与理论有机结合 主动实践与被动实践 实践不仅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中 (如优化理论) 非技术的实践也很重要 (如用户调查)
二、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
协作精神---工程教育中尤为重要 现代工程对协作要求越来越重要 不仅是本专业内合作,也有跨专业合作 能否在学校内进行跨专业协作教育 如机&电 协作精神对学生个人发展很重要
专业过度细分的弊端 与机械学科的融合化趋势相悖 与人才市场化趋势相悖
二、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
以生命现象为例: 基因使生命趋同 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 生命在趋同中张扬个性,在变异中达到新的 趋同
不可因“专才”培养的偏颇,而导致千校一面 的“通才”培养
传统的机械专业内涵有了较大的扩充 引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检 测与控制技术和管理工程 知识融合,学科交叉是发展趋势,也 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二、若干需要思考的问题
边界在哪里---清晰与模糊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
现代设 计技术
先进制造 工艺技术
制造自动 化技术
现代管 理技术
全 生 命 周 期 设
一般与特殊---认知的哲学 认知的两种不同途径 一般特殊: 知识系统性好 特殊一般: 学习快、印象深 我们过于强调一般

工程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工程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第 4卷
第 2期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J OURNAL OF S HUI HUANG EDAO AZ TI UNI RSTY( 0CI C ENCE VE I S AL S I )
V ol4 NO. | 2 A u .2 0 g 01
21 0 0年 8月
基 金项 目 : 北 省 高 等教 育 教 学 改革 工 程 项 目( 一6 河 Y2)
作者简介 : 金
龙 (9 7 , , 授 , 究 方 向 : 木 工 程 专业 教 学 与 教 学 管 理 。获 国家 教 学 成 果 一 等 奖 1 , 北 1 6 一)男 教 研 土 项 河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 项 河北 省教 学 成 果 二 等奖 1 。现 任 石 家 庄 铁 道 大 学 研 究 生 学 院 副 院 长 项
我 国的高等 工 程 教 育是 伴 随 着 “ 务 运 动” 洋 、
“ 西学 东渐 ” 而从 西方移 植过来 口 , ] 西学传 人 中 国, 首先传 人 的是关 于“ 造 、 建” 制 修 的工程技 术知识 , 但 这些 知 识 刚 开 始 被 晚清 士 大 夫 看 做 为 中学 之 “ ” 属和 补充 的“ ” 甲午 以后 , 体 附 末 。 在进 一 步 引
于组织 教学 的所 谓 “ 科 、 业 ” 要 是 文 学 、 学 专 主 法 学、 神学 、 医学 、 逻辑 学 、 辞学 、 修 艺术 等等 , 然 ]虽
在 古代也 有工 程建 设 , 这 些 工 程建 设 主要 基 于 但 个人 的经 验和 智 慧 , 于工 程 知识 的传 授 也 主要 关 是师 傅带 徒弟 的方 式 。后 来是 因为 军 事 的需 要 ,
初 的军 事 与 土木 两 个分 支 向着 矿 业 、 机械 、 化学 、

工程教育心得体会模板

工程教育心得体会模板

工程教育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合作精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我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工程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本文将结合我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总结出几点工程教育心得体会。

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项目和竞赛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在我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了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课、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比赛等。

这些实践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

在科研项目中,我通过与导师的合作,学习到了如何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等科研方法和技巧。

在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逐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灵活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经验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锻炼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工程教育强调学生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并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在我大学期间,我曾参与了多个团队项目,在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团队项目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和责任,需要协同合作才能完成项目目标。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我学习到了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冲突和统筹安排等团队合作的技巧,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在团队项目中,我们通过合作解决了许多难题,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拓宽专业视野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工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开设跨学科和综合素质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综合素质。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工程领域的复杂性越来越显著。

工程师们需要不断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且需要通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应对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提高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工程思维教育的一些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并促进工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提高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工程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解决工程问题时所具备的一种理性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系统化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工程问题的本质,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且,随着工程领域复杂性的增加,提高学生工程思维能力也成为了当今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日益重视工程教育,但是在现实中,工程教育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工程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

现有的工程教育模式过于靠近书本,而不是贴近实际情况。

这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

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也有待改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提升,也阻碍了工程教育的改革和进步。

三、加强工程思维教育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工程思维教育。

需要改革工程课程的设置。

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地引入实践性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现在更应该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实践等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工程思维能力。

关于工程教育体系的思考

关于工程教育体系的思考
信息化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泛,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这些 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个 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展趋势
信息化技术将进一步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资源的 共享和优化,实现教育公平。同时,信息化技术还将助力工 程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
国际化视野下的工程教育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交流 与合作成为推动工程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国际工程 教育认证,开展跨国人才培养等方式,可以 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程教育的国 际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未来,我国工程教 育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 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02
工程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
课程设置
总结词
课程设置是工程教育体系的基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
详细描述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强调工程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应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及 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纳入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同时,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 化,避免重复和不必要的课程,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践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更多的实践 基地和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
学生。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与产业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更多的实习
和就业机会。
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 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对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思考
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形成主动学习精神、 锻炼综合素质 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了解国情、 熟悉社会、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重要形式。实践教育与实践教学, 一 字之差, 内涵却不同: 1. 实践教学主要包 括课程试验、 生产实习、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育是指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 的、 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性活动。 2. 实践教育强调素质、 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实践教学强调经验、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3. 实践教育强调主动式、 体验式、 探索式的学习精神。实践教育 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体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践教学则不 能称为一种教学理念。 4.工程的本质是实践, 对工程学科强调实践教育是回归工程的 本质。 二、 以大工程的视野定位工程实践教育改革 工程学科的学生主要面向工程领域,工程的特点和现代工程对 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定位的根本所在。 1、 现代工程的特点。“ 科学研究已有的世界, 工程创造未有的世 界”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自然科学、 。 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技 术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先进 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不断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于是产生了现代工 程。现代工程具有科学性、 社会性、 实践性、 创新性、 复杂性等特征, 愈
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存在不同的理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 校实践教育定位不清。 教育主管部门和权威研究机构应对此进行深人 的研究, 在借鉴国 类标准的 外同 基础上, 从大工程的角度, 根据现代工程的特 点,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标准。 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培养什么人的 问 从而才能在实践教育中 放矢的提高学生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题, 有的 三、 实践教育改革的定位应与高等学校的定位结合起来 工程实践教育改革除了应该从大工程的视野来考察外, 还需要结 合高校的实际。高等院校作为实践教育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其培 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着在实践中应该培养和锻炼学生哪方面的素 质和能力。 高等学校的定位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定位是大前提和小前提 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国内高校可以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 究型大学、 教学型大学和专业型大学(主要是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 高等专科学校)。 工程学科在这些院校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工程学科培 养的人才可以分为从事工程科学研究的人才和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 人才。 工程科学研究又可以分为工程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科学应用研 究。 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又可以分为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和技能型的技术 人才。 因此, 研究型大学可以按照“ 重研究重创新” 的原则, 在实践教育 中强调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就学术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和领军型 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可以按照“ 重实 践重创新” 的原则, 在实践中重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学科综合 能力的培养, 培养专业性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高职高专院校应按照 “ 重基础重实践” 的原则, 在实践中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10月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再思考许灵艳,黄文貌(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收稿日期:2012-08-25作者简介:许灵艳(1983—),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行政管理。

摘要: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肩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文章通过对比、总结德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工程教育的特点,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对策探讨,旨在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西方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8-0118-02Rethinking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 ChinaXU Ling-yan ,HUANG Wen-mao(School of M 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China ,the high requirement for engineering talent is brought up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ponsible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and 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Germany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And aims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implement of “high level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Keyword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western engineering education ;high level engineering education企业技术开发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第31卷第28期Vol.31No.282012年10月Oct.2012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问题,叫做“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个难题与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同一现状。

曾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回答过: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只教我们如何敬上、如何遵守秩序和如何维持传统习惯。

这位物理学家中肯的回答道出了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

我们确实骄傲于中国古代工程的辉煌,过去的一个世纪,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诸如,桥梁专家茅以升、火箭专家钱学森、地质学家李四光等工程大师和工程教育家,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样的人才着实罕见,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工程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科学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出色的工程人才,而出色的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工程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工程教育的模式应该适应全球工程的发展,而不能是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在时代进步的同时,教育也要跟上脚步。

因此,工程教育,特别是能培养适应现代化工程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对我国、乃至世界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西方工程师培养的特点纵观西方国家,如,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其工程教育模式可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典范,且各有特色,如:德国有“文凭工程师”制度;法国有严格的入学选拔制度;美国有“大工程观”理念。

但他们的教育模式有其共同特点。

①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法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科目的学习,基础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比较长,学生的专业方向划分得比较晚;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很注重基础学科,教育课程的每次改革,都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美国的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学生所必须学习及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工程技术、实验课程等;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的德国工程师教育,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取得相应的学位。

②注重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技日益发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根源其实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力的竞争。

因此,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法国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测验,题目不是就课本的内容简单提出,而是学生大多没有见过的、新颖而复杂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美国的高等工程院校也同样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方案的调第31卷第28期整,教学方法、理念的改进,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等,都是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基点的。

③注重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共同培养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

法国工程师的培养非常注重与企业的结合,他们的教学大纲包含有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

每位法国工程师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年里,有两段长达4或6个月的企业实习经历。

实习结束时,他们一般都要写报告,企业里的相关人员会被邀请来对报告进行评价。

在德国,工程师教育目标是培养“成品工程师”,除了严格的理论学习,他们非常重视实践,特别是企业实践经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

2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2.1工程教育规模庞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较快。

据资料统计,高等工程院校1949年为28所,1953年为38所,1988年高达281所,1993年达到292所。

特别在近几年里,我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数量迅猛增长,2003年,中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院校达到1303所,2006年,我国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为1653所,至2009年,我国办有工程教育的普通高校有2200多所。

2.2教育设施、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从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全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各大高校,积极扩大校园面积,设立多个分校区,有的高校建立的新校区面积甚至超过原校区的几十倍,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大学城。

随着学校面积的增大,教学设施、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工科类院系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购置了实验仪器及设备,一些工科院校甚至建立了校内外合作工程教育平台。

2.3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学习增强经济全球化造就了教育的国际化。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增强了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和学习,例如,举办和参加各种国际研讨会、互派交换生、留学生等。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78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方面的合作。

3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探讨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高等工程教育更是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军。

但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工业化的贡献率不高。

一项国际洛桑学院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的能力的排名是最后一位,该调查反映出我国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方面的矛盾。

3.1社会导向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对我国的高等工科院校办学思想、观念等缺乏适当的指引,使得高等院校出现了盲目攀比的风气。

首先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科学校想尽方法去除“职业”、“专科”的帽子,后是普通高校想法设法向研究型大学迈进,再有是重点高校努力向垂涎三尺的“世界一流”进军。

当然,进步是件好事,但是,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特别当自己的办学特色与追求的“进步”有冲突时,应认真思考以牺牲自己的特色而换取冠冕堂皇的“外衣”是否值得。

重点工科院校正在为其实现的“综合化”而欢呼时,是否意识到他们在工程领域中的优势也正因此而削弱。

一些高职、专科学校也正在丢掉自己原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特长,努力追求专升本。

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沈士团教授曾指出,“过去有很多专业性的工科大学和综合性的工科大学,现在工程教育的意识有所退化和减弱,而且比较严重”。

西方一些国家,如法国,其明确指出工程师高等学校与综合性大学分别扮演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两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是两种并列的教育类别,而不是层次高低的关系。

毕业生就业以后,工资待遇也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同的教育背景而有太大的差异,因此,两种教育各自发挥特色,和谐发展。

在我国,不管是高等技术学校、高等工科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必须明确他们各自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同时,明确他们的教育目的,各尽其责,各施所长,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3.2学校实施的问题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实践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科学知识,忽视实验课程,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同时,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学生实习重参观、轻参与,毕业设计脱离生产实际等。

国外一些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科学校,其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如美国工程教育界提出的“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要重视工程的实践特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在教学方面,基础学科的教授和实践教学的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应合理安排好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才能使其并行不悖。

②师资队伍缺乏工程背景,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交流较少。

近几年来,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非常重视教师的海外经历,殊不知教师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些有着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里面能够胜任高级工程师职位的人才,到了高校里面只能是普通的“工程师”,甚至只是“助理工程师”。

待遇悬殊,使得企业里资深的高级工程师不愿进入高校,高校对引入有着企业经历的人才也并不是很重视,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或者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对理论知识了解很多,而对生产实践了解甚少,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导致其教导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