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词律(包含词调、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句式、词的对仗的讲解)
词律包含词调、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句式、词的对仗的讲解。
一、词1、词的由来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又称为曲、曲词、曲子。
后来又有诗馀、乐府、长短句等名称。
2、填词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
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3、词是长短句,但它与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1)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
(2)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
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二、词调1、词调的来源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
(1)来自民间音乐。
(2)来自域外音乐。
(3)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
(4)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
(5)其它来源。
2、词牌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1)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
(2)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
(3)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明词题或小序。
如:苏轼的《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3、词调的分类(从字数多少来看)(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
(3)长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4、词调的分类(从分段看)词的一段叫做阙,又叫片。
(1)单调——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
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
(2)双调——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阙,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
一般情况是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阙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转载]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转载]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原⽂地址: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作者:江南独夜⼈诗词押韵的⼀般规则: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什么是押韵呢?先看看下⾯的诗:蒹葭苍苍。
⽩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诗经.蒹葭》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崔颢《黄鹤楼》以上两诗,每逢偶句句尾都有⼀个同韵母的字。
霜、⽅、央,四字的韵母是uang,ang,iang,除去韵头u、i,都是ang:楼、悠、洲、愁,四字的韵母是ou,iou,除去韵头i,都是ou。
像这种情况,就是押韵。
概括地说,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
上两例的同韵母字,是在偶句的句尾这⼀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
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称为韵脚。
第⼀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
有的诗词,第⼀个韵脚在⾸句出现,这称为⾸句起韵。
如《蒹葭》的⾸句句尾“苍”,韵母是ang,和霜、⽅、长、央同韵母,是⾸句起韵。
近体诗的押韵:近体诗的押韵,是很严格的。
诗词格律的⼀个内容,即明确规定了近体诗押什么韵和怎样押韵。
格律规定,只能押平声韵,即:只能在三⼗个平声韵中选择韵脚字。
在律诗和绝句中,任意找两个例⼦,便可看出,其韵脚字是平声的。
如五律的例⼦: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惧⿊,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这⾸诗的“⽣、声、明、城”四个韵脚字,都属下平⼋庚韵。
再如七绝的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陆游《⽰⼉》格律规定,⼀是两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尾,有⼀部分是⾸句起韵的。
⼆是必须⼀韵到底,不能换韵。
三是必须在⼀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句起韵的可⽤邻韵。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学习诗歌,我们重点讲律诗,因为从唐朝的律诗开始,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
唐之前的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严密的格律,这里不讲。
唐以后的诗,看似不受格律的限制,但也有很多讲究,所以讲得很少。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形式去了解它的内容,了解诗词的美。
为了方便学习诗词格律,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一、韵现代人写诗,已经不要求严格押韵了,但诗词中出现押韵,会让诗词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那什么是韵呢?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中用韵,叫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押不押韵,大多数人都读得出来,但是押什么韵,讲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采用熟悉的汉语拼音来说明,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诗词中的韵,相当于拼音中的韵母,比如“看”,拼音为“kān”,韵母就是“ān”,一般来讲,韵母相同的字叫同韵字。
比如“书”“数”“数”“树”,他们的韵母都是“u”,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诗词格律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不管声调如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们所说的押韵,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相同的位置。
诗词中习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举个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李白的《春晓》,“晓”、“鸟”、“少”押的是“ao”,是押韵的。
第三句中“声”是不押韵的,因为它的韵母是“eng”,与上面的字不是同韵字。
按照诗律,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韵母可能会出现双韵母的情况,比如:ia,ua,uai,iao,ian,uan,iang,ie,iong,ueng等。
其中i,u,ǖ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在诗词中算同韵字,也是可以押韵的。
比如“鸟”(niao)、“晓”(xaio)、“少”(shao)虽然韵母不同,但是押起韵来时和谐的。
平仄对仗的详解
平仄对仗的详解
平仄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也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之一。
以下是对平仄对仗的详解:
1. 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高低升降,其中平声是指声调平直的声音,而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的升降变化构成了平仄的关系。
在格律诗中,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出现,且要符合一定的规律。
2. 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诗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和乐感,从而增加诗句的表现力。
对仗的具体要求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主谓结构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要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等。
当然,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完全相同,但要求字面要基本相对。
第三,要求词语所属的词性(词类)要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若同是名词,他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例如:天文、地理、宫室、动物、人体、动作等等,同一意义范围的词才可以对仗。
格律诗中的对仗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流水对等类型。
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名、地名等。
宽对则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它上下两句内容相连,像流水一样不能分开,所以称为流水对。
以上就是平仄对仗的详解。
在格律诗中,平仄和对仗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和谐、富有节奏感。
诗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诗词的平仄、用韵及对仗一、关于平仄了解平仄的知识是写诗填词的基础。
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仄的区分是基于汉语中音调的高低起伏。
所有汉字的音调可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
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即第一声)和阳平(即第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即第三声)和去声(即第四声)。
古汉语中的平声没有阴平、阳平的区别,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
大致说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对应于现代汉语中的上声和去声。
但古汉语中仄声还包括入声,而在普通话中已消失了。
去哪里了呢?归到普通话中阴阳上去四声中了。
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中,“一、六、七、八、十”在古汉语中就是入声,其中“一、七、八”在普通话中归入阴平,“十”归入阳平,“六”归入去声。
“六”归入去声问题不大,因为去声本就属于仄声,但“一、七、八、十”现归入阴平和阳平,如不能识别,就会搞错平仄的归属。
如何识别入声?如果你会江浙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山西、内蒙古等地方言中的一种,也好办,只要在上述方言中发音特别短促、有爆破音效果的便是入声,如“屋北鹿独宿”这句话中,在古汉语中每一个字都是入声,试着用方言念一遍,细心体会一下其音调的特点。
如这些方言都不会,就要麻烦一点了,办法只有一个:硬记。
好在古入声字并不太多,不到1000字。
且其中相当部分在普通话中已归于上、去两声。
而按前述上去两声为仄声的规则,并不影响对其平仄归属的判断,可不管它。
剩下的古为入声今为阴平或阳平的汉字,是最大的干挠源。
粗粗统计了一下,至今仍在用的大概还有500多字。
而这500多字中,今天常用的不过二三百字。
不妨对照韵书,将常用的、今为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划出来(从最常用的开始,逐步扩大范围),空闲时化整为零,有意记一下,应该不需要化太多时间。
(据说西南方言中古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会西南方言的只需对现阳平字作一辩别即可,可少作很多功课。
)下面列举今为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205个,可供优先记忆(当然,也可从中先挑几十个最最常用的,再一步步扩展):一画:一二画:七八十三画:兀孑勺习夕四画:仆曰什及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九画:觉(觉悟)急罚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十七画:擢蟋檄十九画:蹶二十画:籍黩嚼二、关于用韵诗和词都讲求用韵,但用的是旧韵(平水韵),不是新韵。
诗词知识: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诗词知识: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一、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来的样子:菩萨蛮(四十四字。
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重叠金)李白平(可仄)林漠(可平)漠烟如织(韵),寒(可仄)山一(可平)带伤心碧(叶)。
瞑(可平)色入高楼(换平),有(可平)人楼(可仄)上愁(叶平)。
玉(可平)阶空伫立(三换仄),宿(可平)鸟归飞急(三叶仄)。
何(可仄)处是归程(四换平)长(可仄)亭连(可仄)短亭(四叶平)《词律》在词牌下面注明规定的字数,词牌的别名;在词中注明平仄和叶韵。
凡平仄均可的地方,注明'可平'、'可仄'(于平声字下面注明'可仄',于仄声字下面注明'可平');凡平仄不可通融的地方就不加注,例如林字下面没有注,这就表明必须依照林字的平仄,林字平声,就应照填一个平声字。
'织'字下面注个韵字,表示这里该用韵;'碧'字下面注个叶字,表示这里该叶韵(即与'织'字押韵)。
当然并不规定押哪一上韵,但是要求一个仄声韵。
'楼'字下面注'换平',是说换平声韵。
'愁'字下面注'叶平',是说叶平声韵'立'字下面注'三换仄',是说在第三个韵又换了仄声韵;'急'字下面注'三叶仄',是说叶仄声韵;'程'字下面注'四换平',是说在第四个韵又换了平声韵;'亭'字下面注'四叶平',是说叶平声韵。
万树是清初时代的人;在万树以前,词人们早已填词,那又依照谁人所定的词谱呢?古人并不需要词谱,只要有了样品,就可以照填。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韵律与格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作品,本文将对古代诗词的韵律与格律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指其语言的音节组织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韵律起着押韵和节奏美感的作用,使作品更加婉转动人。
主要的韵律形式包括平水韵、双音韵和押韵。
1. 平水韵:平水韵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韵律形式。
它以声母和韵母的组合为基础,每个韵母分为三声平、仄、入。
平声的韵母一般以a、o、e结尾,如“芝麻”;仄声的韵母一般以i、u、ü、n结尾,如“疾速”;入声的韵母一般以p、t、k结尾,如“泥土”。
2. 双音韵:双音韵是两个音节为一单位押韵,常见于古体诗中。
常见的双音韵有平声韵、仄声韵和法韵。
平声韵以两个平声韵母组合,如“夜月”;仄声韵以两个仄声韵母组合,如“古今”;法韵以一个平声和一个仄声韵母组合,如“明白”。
3. 押韵:押韵是指诗词中相邻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如“花”、“车”、“唱”、“盖”等。
押韵可以增加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二、格律格律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对字音节律的规范。
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格律起到了统一诗词创作的作用,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约束力。
主要的格律包括平调、平仄、对仗和押韵。
1. 平调:平调是指诗词中每个字的声调保持平稳不变,没有变调的现象。
平调常见于平水韵的诗词中,如“松”、“辭”、“倚”等。
平调使作品朗朗上口,和谐美妙。
2. 平仄:平仄是指古代诗词中字的声调高低变化。
平仄有平声和仄声之分,平声指声调平稳,如“山”、“泉”;仄声指声调上升或下降,如“诗”、“韵”。
平仄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 对仗:对仗是古代诗词中字与字之间在平仄、声母、韵母等方面呼应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仗常见的形式有平仄对仗、声母对仗和韵母对仗。
平仄对仗指诗词中的平声与仄声相对应,如“日”和“玉”;声母对仗指诗词中的声母相同或相近,如“心”和“情”;韵母对仗指诗词中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如“花”和“车”。
诗词的韵律欣赏知识点
诗词的韵律欣赏知识点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智慧。
其中,韵律是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予了诗词以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本文将介绍诗词的韵律欣赏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作品。
一、平仄格律平仄是指文言文中字的音调,主要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而平仄格律则是指诗词的韵部平仄配合的一种规律。
一般而言,五言诗的平仄规律多为"平平仄仄平",七言诗的平仄规律多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通过这种平仄的配合,使得整首诗词在音韵上显得和谐有序。
二、押韵形式押韵是指诗词中具有相同韵脚的字放在同一行或同一句中,通过声音的重复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
根据押韵位置的不同,押韵分为前韵、中韵和尾韵。
常见的押韵形式有仄韵、平韵、跳韵等。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疑”、“声”、“里”四个字就是押韵的例子。
三、律诗和绝句律诗是指按照韵律进行创作的诗歌形式,它包括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
五言绝句由于字数短小,表达简练有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形式。
而七言绝句则通常用于抒发较为深沉、内敛的情感。
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都要求严格遵守平仄和押韵规则。
四、词牌和曲调词牌是指词的固定调子和韵脚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词曲时所遵循的一种规则。
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奏,它们配合着曲调,使得词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著名的词牌有如花词、水调歌头等。
在欣赏词曲时,理解词牌的韵律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五、对仗与运用对仗是指诗词中字句之间的音、形、意上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仗的巧妙运用,使得诗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对仗分为平仄对仗、平平对仗、平仄交替对仗等多种形式。
诗词中的对仗不仅仅是对音韵的追求,更是对意境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六、调子的意义诗词的调子是指其中的音乐元素,它通过音高、音长和音调的运用,为诗词赋予了特定的情绪和表现力。
诗词格律——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
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
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
从前遵用的人颇多。
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诗韵大致合并,和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
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平声支微齐,又灰半;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1)屋沃。
(2)觉药。
(3)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5)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
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
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
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
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经开始了。
(二)词的平仄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
有些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
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个律句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平仄、押韵、对仗。
格式:
1、五绝:仄起、平起。
2、五律:仄起、平起。
3、七绝:仄起、平起。
4、七律:仄起、平起。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诗词格律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诗词格律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中国格律诗之美包含四个方面1、音韵回环流转之美2、声调交替抑扬之美3、句式骈散变幻之美4、词语形象精炼含蓄之美。
不讲格律就会失去古典诗词艺术上的神韵。
古典诗词格律有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基础是四声。
“四声”是由于字音高低、升降、长短的不同而形成的。
古汉语中,阴平、阳平统称平声,比现在多了一个入声。
古人为了分辨四声,曾编了一个歌谣: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并入了平、上、去三声。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就是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就是阴平和阳平。
一般来说表现柔婉缠绵或悠扬凄清之情可以多用平声字;表现幽咽沉郁之情可以多用入声字;上声字常用来表现矫健峭拔的风格,去声字常用来表现宏阔悲壮的情调。
格律诗平仄交错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大致分为: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点击加载图片押韵就是诗词中全部或一部分句子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的字,使诗歌具有音乐感。
押韵的要求一般是主要元音和韵味相同,而不要介音一致。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我们现在读古诗好像并不押韵,但是在当时是标准押韵的,如杜甫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韵脚哀、回、来、台、杯。
“回”和“杯”主要元音与韵脚都不相押,但在当时都是属于平水韵中的灰韵,在南方方言中有人把“回”读成“huai',”杯“读成”bai'。
古代读音是一个复杂的语音系统问题,需仔细考辨才能确认,现在读古诗,一般不主张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硬把现在不同韵的古诗读成同韵。
律诗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
律诗三要素:押韵、平仄和对仗押韵1. 押韵的位置固定在偶句。
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五言首句多不用韵,七言首句则多用韵。
2. 必须押平声韵。
如果平仄、对仗都与律诗的要求相合,而押仄声(上、去、入)韵,一般都只视为入律的古风,亦即用律句的古体诗。
押平声韵可能与诗歌本身的性质有关。
诗歌不少是用于吟诵或入乐的,其韵多要求高亢延伸,吟诵或入乐演唱才有舒缓的余地,便于充分表达情感。
韵脚(即用韵的位置)用平声韵则可符合这种要求。
在官话区,平声从隋唐至今的调值都是高而平的;而仄声都是不平或短促的(入声即属一种短促调),不便于吟咏或歌唱。
3. 首句用韵问题。
律诗首句入韵的,首句可以用与其余韵脚的韵相邻近的邻韵。
“邻韵”是指在诗韵韵书(如“平水韵”、《佩文诗韵》《诗韵合璧》等)中位置相邻的韵,且具有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的条件。
李商隐《深宫》金殿香销闭绮笼,玉壶传点咽铜龙。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首句入韵,为东韵;其余韵脚为冬韵。
东、冬二韵为邻韵。
七律首句多入韵,所以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七律中常见。
七绝首句亦多入韵,但盛唐诗人多不用邻韵,而是一韵到底(实际上只三个韵字);唐大历(唐代宗年号)以下稍有首句用邻韵者,至宋代渐多。
律绝只有四句,首句以不用邻韵为妥。
明人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说七言律绝首句“宁用仄字,勿借平字”,即是说首句宁用不押韵的仄声尾,而不要用借韵。
律诗的邻韵主要有八类:(1)东、冬(2)支、微、齐(3)鱼、虞(4)佳、灰(5)真、文、元、寒、删(6)萧、肴、豪(7)庚、青、蒸(8)覃、盐、咸。
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说:“凡唐人诗引韵旁出……必'东、冬’'真、文’,次序鳞比则可,无远借者,然盛唐绝少。
”他是说盛唐时首句入韵的诗也多与其余韵字同一韵,而不用邻韵。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说:“至于首句出韵(即用旁韵)晚唐作俑,宋人滥觞,尤不可学。
词的韵律平仄对仗
第三节词的用韵幻灯片1第三节词的用韵词的韵律可以从韵部和韵式两个方面谈。
总的来说,由于语言的发展、语音的演变,词的韵部比近体诗韵要宽得多;由于音乐的影响、诗体的转变,词的韵式比近体诗要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先谈词的韵部,再谈词的韵式。
幻灯片2●词韵不同于诗韵。
近体诗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因此有官定的韵书,作诗的人都要遵守(实际上也有不少人平日抒情应和等并不严格遵守);而填词则只是文人业余的雅事,没有正式规定过人所公认的词韵。
唐人填词,一般就用诗韵,并参照古体诗那样使用宽韵。
至晚唐五代,语音的实际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填词的人虽然仍参照诗韵,但为使曲词易唱易懂,就根据实际语音加以变通,由于词人的籍贯和创作年代不同,音律水平也有高低,所以在用韵上也显出差异,宽严并不一致,有的作者不免带进一些方言土腔,有的则故意引方言入词。
五代词人的这种用韵情况,影响了后代词人。
幻灯片3●在宋代,有人曾把词韵加以归纳,但这些著作都没流传下来。
●直到明清之际,词韵著作渐多,沈谦《词韵略》、李渔《笠翁词韵》、胡文焕《会文堂词韵》、许昂霄《词韵考略》等相继而出,但其水平高低不一,分韵也不尽相同。
到后来仲恒撰《词韵》、戈载作《词林正韵》,论词的人都用它们作标准。
而实际上,这两部书所定韵部与宋词用韵仍有些出入。
幻灯片4●《词林正韵》分词韵为19部,其中舒声(包括平上去)14部,入声5部。
P1103-1104。
●其中舒声第五、六、七、十各部以及入声第十七、第十八两部要特别注意。
幻灯片5●词韵十九部只是大致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而实际上宋人作词要比这十九部要来得宽泛,今人把宋词押韵的情况做过穷尽性的归纳,得出18部,《词林正韵》的第17、18两部其实很多词人是混押的。
幻灯片6●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脚●物物壁錫雪薛杰薛发月灭薛发月月月●其中“壁”属于锡韵,第十七部,其余的属于第十八部,也可以看出这两部混而不分。
幻灯片7●由于有语言发展、方言影响等因素的作用,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不同韵部的字通押。
中国语文之第四讲 诗词格律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12
B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024/9/14
中国语文
8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 究。其特点:
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 押平声韵; C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长律:超过八句,一般是五言,题目上标明韵数, 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除尾联,或首尾两联外,一 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平仄的辨别:入声的判断是唯一障碍,借助字典 或韵书。
2024/9/14
中国语文
5
4、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 的概念并列起来。“抗美援朝”。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上句: 出句;下句:对句。
对偶规则:同一词类相对。“抗美援朝,保家为 国”
“工对” 作用:形成整齐的美。可以在散文和诗中使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律诗的对仗规则: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对联从律诗中演化而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 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今天来说说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吧!
先说词韵:
【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个声,分为十四部,入声有五部,一共就十九部。
对于词韵,没啥正式的规定啥的!
词林正韵的韵表在群文件里貌似有的吧,我不是懒就是……嗯,自己去翻翻……
这十九个部大约只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而对于地方韵,大多是受古代方言的影响。
所以在有些词人的笔下,词林的第六部与十一部、十三部是相通的。
对于入声,则有很强的独立性。
而且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当一个调里规定了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使用平韵,除非有变格!(注释:变格就是原本的格律的衍生。
)
例如:《浣溪沙》的变格之一——《山花子》,也叫《摊破浣溪沙》,还有一个变格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周邦彦的代表作品之一——《浣溪沙慢》
然后说说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者基本上都是律句。
在词中最多的就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甚至是直接从律诗或者绝句里脱离出来的。
比如刚说的《浣溪沙》,就是六个律句组成。
可以说《浣溪沙》是一首不粘的七律删掉第三句和第七两句而形成的词。
正如律诗的颈联要求对仗一样,在《浣溪沙》的下阕,开头两句也要求对仗。
还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那就是词句不粘也不对,这里的不对指的是其平仄不相对立。
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为律句之外,还有三字,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句等等
三字句就是七言律或者五言律的三字尾,共有四种格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就是四种脚。
四字句的情况,是出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
也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情况。
六字句则是四字句的扩张。
具体来说就是把平起变为仄起,然后是仄起的变为平起,这样就拓展成了六字句。
然后是八字句的情况,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意思是说: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第五字就是平声,反之亦然。
之后是九字句,九字句一般分为上三下六和上四下五两种。
九字句大多就由两个律句组成,按照八字句的情况就不难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十一字句,和九字句一样理解,上四下七,上五下六
除了这些在词里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以及一字读(dòu)(也可以记成豆)
豆指的是句中稍有停顿,一字豆不用点断,直接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可以了至于二字句的情况,则一般为平仄,且多为叠句
一字句貌似只有十六字令里有涉及,而且一字读是词特有的特点。
学习一字豆可以方便理解词句的平仄。
因为在某些五字句中,律句实际上为上一下四
接下来说说特种律和坳句
特种律句主要是指比较特别的仄角四字句和六字句。
仄脚四字句一般为中平中仄,但是在特种律中就是中平平仄,且第三个字必须是平。
这就是所谓的特种律。
至于拗句——在大多数的词牌里是没有拗句的,只有少数词牌有。
如《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中平平仄平仄)就是拗句
然后我么讲讲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对仗的,以及自由的三种,这里需要举例子,固定的如《西江月》,《鹧鸪天》,《浣溪沙》等
一般来说自由的和对仗的,如《沁园春》,《念奴娇》
在这里还有个特殊的——《沁园春》,因为它的上阕中四五六七两联和下阕的三四五六两联是相对的,两句对两句。
像这种以两句对两句或者以上的对法,叫做扇面对
在律诗的对仗里,平仄是相对的,并且不可用字,在词里的就不一定了。
比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也是词和律诗对仗的不同之处,比如陆游的《泌园春·孤鹤归飞》
《泌园春·孤鹤归飞》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至于念奴娇嘛,变格有二:
常见的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子
变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韵)。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仄(韵)。
变格二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注释:《念奴娇》此调有平仄韵二体。
《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仄体正格。
一百字。
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
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
另有平韵格,以陈允平词为正体,用者较少。
补充:【平韵格】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