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5、叠韵对

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对。

6、同类对

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

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

8、借对

借音

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

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

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

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

9、掉字对

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易流于文字游戏。如: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

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11、交股对

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二、琢句对仗法

12、实句对

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蔼)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13、虚字句对

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如:

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黄庭坚)

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又称串对

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15、倒装对

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平序颠倒过来用。又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

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

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错综对主要是解决手法。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

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如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18、意对

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

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

1、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中的两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

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本身不构成对仗。

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

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倒装。

3、衬豆对

我在《填词的对仗简述》中叙述过。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阕第四、五、六、七句: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

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对。又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式。《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连璧对:四句对者是。鼎足对:三句对者是。联珠对:多句对者是。隔句对:长短句对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4、鼎足对

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

山花红雨鹧鸪啼,

院柳黄云燕子飞,

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

和露摘黄花,

带霜分紫蟹,

煮酒烧红叶。

5、连璧对

四句对仗。如无名氏《叨叨令》: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

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

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

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7、叠句对、叠字对

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

8、鸾凤和鸣对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邓玉斌《叨叨令》道情,有衬字)9、回文对

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对一般过来作为下联,如: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

数学精心精学数

文语通顺通语文

10、工对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11、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便是宽对。

12、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3、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14、合掌对

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食,未免合掌。”

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以上是诗、词、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在同类词上,可分为十四类:天文、时令、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虫鱼、形体、人事、人伦。当然还的颜色对颜色、数目仗应极力避免同字对。

1、名词。举例:武江《七律.惊蛰随笔》中的颔联和颈联对仗“旧陌弯弯高柳睡,平湖静玉,浪打风摇万盏灯。”

其中,“旧陌”对应“平湖”;“ 高柳”对应“ 小舟”;“千堆玉”对应“万盏灯”。皆名词。(1)专用名词。专用名词是指地、人、物、事等专用之名称。例如对仗诗联:“司马乘攻。”此外,借以代指普通事物的专用名词可与普通名词相对应。例如:“千条弱柳垂青其中,“青琐”乃普通名词,本指宫门上被染青了的浮雕连环花纹,此处借指宫门;“建殿名称,此处借指宫殿。实际上,仍属普通名词对应。另有,并列名词与专用名词对应鹞子翻身撞九天。”其中,“星月”为并列名词,“九天”乃天空,“星”和“月”二者为并列关系这种对法可谓典型。

(2)代名词。代名词在对仗中出现的比较少,但亦不乏其例。例如:“顾我无衣搜尽箧中,“我”与“他”相对应,均为代名词。“我”是第一人称,“君”此处作第二人称,都是代中起限定修饰作用时,可与形容词对应。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其中代词“与形容词“旧”对应。都是名词辅助成分。

(3)天文气象。主要词语有:天、空、日、月、星、风、雨、露、霜、雪、冰等。例如柳絮池塘淡淡(风)。”、“(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4)岁月时令。主要词语有:年、岁、春、夏、秋、冬、月、日、昼、夜、晨、暮、时等

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5)地理山水。主要词语有:地、山、水、河、江、湖、塘、池、州、邑、城、乡、村径、阡、陌等。例如:“(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蓝(水)高倂两(峰)寒”。

(6)花卉竹木。主要词语有:松、竹、梅、菊、桃、杏、梨、李、兰、桂、莲、蕉、等。例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7)鸟兽鱼虫。主要词语有:龙、虎、凤、鸾、麒麟、犀、象、马、牛、龟、鲸、鱼燕、莺、鹂、鹭、鸥、蝉、蛩等。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蛛网)添丝屋角晴。”

(8)宫宅建筑。主要词语有:宫、殿、楼、阁、台、榭、亭、廊、房、宇、馆、舍、门茔、冢等。如:“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妆(楼)翠幌教春住,(9)衣饰珍宝。主要词语有:衣、裙、巾、冠、钗、环、簪、佩、珠、宝、翡翠、玛掩(袂),夜来微雨已沾(巾)。”、“(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10)器物用品。主要词语有:物、舟、车、辇、旌、旗、钟、鼓、刀、枪、剑、戟、席、簟、被、衾、枕、褥、炉、香、帏、帐、幕、帘等。例如:“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11)宴饮馐蔬。主要词语有:炊、烹、筵、宴(燕)、膳、食、酒、肴、馐、蔬、羹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12)史传歌赋。主要词语有:史、传、诗、词、文、赋、语、言、歌、谣、舞、乐等(传),情怀小样杜陵(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13)书琴文宝。主要词语有:琴、棋、书、画、纸、墨、笔、砚等,这类词本相对罕例如:“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画图)省识春风面

(14)社会政治。主要词语有:国、家、社、世、州、县、乡,朝廷、官吏、祠堂、庙治等。如:“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身经(两世)太平日,眼(15)人伦身份。主要词语有: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儿、孙、亲、朋、帅、兵、卒、佛、道、仙等。例如:“(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渐与(骨肉)(16)人事情感。主要词语有:功、名、宴、游、才、情、爱、怨、恨、抽、醉、迷等。落日故人(情)。”、“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17)人之形体。主要词语有:身、心、怀、胸、首、项、手、足、腕、指、容、姿、魄、胆等。例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18)生死祸疾。主要词语有:生、死、病、疾、灾、祸、运等。如:“身多(疾病)俸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只是对名词细分的小类,但并非只能在对仗中按小类对应。实际上,由于诗意的要类不同小类名词对应。例如:“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云江春”。“天地”“风云”乃天文气象、地理山水类对天文气象“云霞”“梅柳”乃天文气象类对2、形容词。

通常,对仗中形容词要与形容词相对,也有例外,譬如形容词还可以与动词对应(参看例如下列诗对联: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低照暮空。

其中,“漠漠”与“阴阴”乃形容词对应。“簌簌”“离离”也是形容词对应,作补语。“断续”作“萤焰”的补语,亦是形容词对应。

3、数量词。对仗中,通常数量词要与数量词相对应,数词包括定数词和概数词。

例如诗对联: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烟雨中。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

其中,“三”“二”“半”“中”就是数词。这里所说的数词亦包括“概数词”,如“几”“几个”“数的“中分”起到“二分”的作用,故“中”可以与“半”字对应,词性属“概数词”。“五”与“九“几”与“一”相对应,“几”是概数词,“一”是定数词“经”与“两”相对应。这里“经年”就是“用,故可与“两”对应。“寻常”与“七十”相对应。“寻常”也被算作数词,这是因为“寻”与一寻,两寻为一常,故“寻常”被借用古字面意,算作“数词”了,因而可以与数词“七十”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其中,“双双”与“点点”乃量词重叠相对。

4、颜色词。古人把表颜色的词归为一类,单独用于对仗。

例如诗对: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其中,“白”对应“红”,是颜色词;“翠”与“金”对应,亦是颜色词;白”与“黄”对应,颜色词中“偏”的成分,这种对应也必须词性相合。

5、方位词。方位词乃指表示方向与相位的词,其中包括时间顺序词。如东、西、南、下、中、外、里、边、内、表、间等词,都是方位词。通常,对仗中方位词要与方位词

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其中,“上”与“中

6、动词。凡表示人、物、事行为或状态的词,均属动词。对仗中一般动词要与动词相

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纸灰飞作白蝴蝶,泪与“入”为动词对应。“落”与“分”亦动词对应。“飞”与“染”亦为动词对应。

另外,对仗中,动词还可以与某些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对应,或曰这类形容词被用碑在,荒城鲁殿余。“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其中,“在”与“余”相对应,则是具有动词意向的形容词,此处乃“剩下”“剩余”之意。“去”“来”,都是动词;而“亲”容词,或曰,形容词作动词用。这里,“自去自来”与“相亲相近”又是各自句中对仗,又对仗中,动词还可以与作动词用的名词相对应。这种名词谓之动词化名词。例如:“江卧麒麟。”其中,“巢”与“卧”相对应,这里“巢”字乃一动词化了的名词,其含义转化为在古文中常见。名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用作动词,在诗词中乃一常见之现象。

7、副词。副词乃修饰动词者,对仗中,副词通常要与副词对应。例如对仗诗联:“世事成眠”、“清风略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其中,“难”“独”都是副词,在此分别修饰“自眠”乃动状亲合结构,“自”“成”在此结构中又起副词作用,作状语。“先”“不”亦都是副词乃否定副词。

8、疑问词。通常,对仗中疑问词要与疑问词相对应。如:“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均为疑问词。对仗中,疑问词可以和否定词对应。例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蓝关马不前。”、“紫绶从容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其中,“无”与疑问词“何”相对应。疑问词“何”与否定词“不”相对应。疑问词“争及”对应否字的假借字,疑问词。

对仗中,疑问词还可以和肯定词对应。例如对仗诗联:“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怜时世俭梳妆”。其中,疑问词“岂”对应肯定词“因”,其实,从句法来讲,“岂”字后面正词“谁”与肯定词“共”相对应。

虚词在格律诗中用的较少,而且也不单独成类对仗中并不要虚词与虚词对应。例如:“一“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其中,“哉”乃虚词,“然”乃形容词之名词化词尾。“之子”与的意思,“之”乃虚词,无实意;“王师”为偏正亲合结构,为名词。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它们是「邻韵」。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 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但由於两韵发音相近,所以这仍是押韵 5. 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

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计三十三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

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

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诗基础知识》(对仗) 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全篇无对仗的(特例除外),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也是律句。不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格律诗所要求的一样。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以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如果熟练了格律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格律诗的基础,如果不懂格律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不精通格律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

对仗题练习教师版

对仗题专项练习 出题:王恩翔2017.3.31 1、(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 楼上春容带雨来 D. 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第一步:审读句子,理清结构。“墙头雨细垂纤草”,其结构为“墙头/雨细/垂/纤草”,“墙头”是名词,“细雨”为主谓结构,“垂”为动词,“纤草”为偏正结构。 第二步:对照要求,比较排除。从词性角度分析,“水面”与楼上相对,排除B/D,再从平仄的角度分析,“墙头”平平,须对仄仄,只有“水面”符合。 第三步:联系语意,回读校验。“墙头雨细垂纤草”出自唐代诗人张蠙的七律《夏日题老将林亭》,“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驳陆离。“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上下句句意相承,确定选A。 2、(2016年连云港市高三模拟试卷)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环佩空归月夜魂 B.浅笔终留倩女魂 C.冰雪招来露彻魂 D.笛咽高亭断魂客 【答案】C(题干中诗句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为薛宝钗《咏白海棠》。A句出自杜甫《咏怀古迹》。B句出自陈寅恪《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D句出自清代祖关《金山杂诗》) 3、(2016年盐城市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可作对联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的下联是() A.燕子翻飞一世春 B.五羊献瑞瑞门庭 C.五羊献瑞报佳音 D.百鸟鸣春春盈门 【答案】B上联中运用了对联中常用的顶针手法,A、C选项明显不符。上联中的“新世纪”明显是定中结构,D选项的“春盈门”则为主谓宾结构。 4、(2016年南师附中高三模拟考试)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飞阁排云入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宵雨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下联:花谢白玉落 【答案】A本题考查对仗的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B项,“山光扑面”是主谓结构,“历尽艰难”是动宾结构,不对称;“宵雨”是名词性,“做人”是动词性,不对称。C项,“碧藏楼”与“知真味”结构不一致;D项,两句中的“花”重复。 5、(2016年扬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下面的八句诗句,可组成四幅题写园林景色的对联,选出上下联组合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清石出鱼可数②桃花含露柳含烟③石含太古水云气④竹里登楼人不见 ⑤阑干摇红水摇绿⑥竹带半天风雨声⑦花间觅路鸟先知⑧竹密花深鸟自知 A.⑧①/②⑤/③⑥/④⑦B.①⑧/⑤②/⑥③/⑦④ C.①⑧/⑤②/③⑥/④⑦D.⑧①/②⑤/⑥③/⑦④ 【答案】.C(一看对仗关系,二看平仄关系,可以依据平仄先确定下联,因为对联要求仄起平收。故“①⑤③④”应是上联,“⑧②⑥⑦”是下联,然后再依据对仗的知识进行排列即可。“①水清石出鱼可数”与“⑧竹密花深鸟自知”,“⑤阑干摇红水摇绿”与“②桃花含露

诗词对仗十七法

诗词对仗十七法(仅供参考) 2013-04-11 13:13:31| 分类:格律诗写作资料 |举报 |字号订阅 本文转载自山林《【引用】诗词对仗十七法(仅供参考)》 论及对仗之方法,不论选择何种对仗形式,皆必须注意如何构思,如何用字、措词、造句,诗意方能贯串。其词意方面,有取其相对者,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等,有取其相似者,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等,有取其相关者,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等。然词性方面,宜取其相同者方能成对。 我国文法上之词性,共分九种,称之为“九品词”。其中名词、代名词为实字类,其它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为虚字类。亦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类者。诗中所用以名词、代名词、动词、状词居多,副词、介词、连词较少,至如叹词与助词等则更少。对偶即是一联两句之中,其句型与词性之排列相同也。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状词对状词。且其词句之组成型态,亦应相同。如单字词与单字词相对,双字词与双字词相对,三字词与三字词相对等。于今且将前人常用之对法,举其可为模范者,说明于下,以为初学者之参考。 一、实字对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 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 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四、连珠对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此即“迭字”对法。 五、人物对 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 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 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要搞那么复杂。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对联的对仗(一)

对联的对仗(一) 第六讲属对精华全对仗 撰联要旨必关联 ──对联的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是对联这一文体区别于其他任何文体的主要标志。 (一)什么是对仗呢? 《辞海》的解释是:“指诗文词句的对偶。”什么是“对偶”呢?《辞海》的解释是:“修辞格上辞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倪宝元编写的《修辞》,给“对偶”下的定义是:“对偶就是把 一对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等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看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对“对偶”已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对仗”就是“对偶”,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呢,二者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存在不同的地方。

首先,从本质上说,“对偶”是修辞格,而“对仗”是诗词、对联创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其次,从包涵的内容上说,“对偶”要求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性相同、意思相关”,“对仗”则要求诗词、对联在“对偶”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声调平仄相对,并且避免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鲁迅《纪念 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两句话完全符合“对偶”的要求,应视为“对偶”。但由于声调的平仄不相对,在相应位置上又重复使用“使我”、“不忍”四个字,所以不能称为“对仗”。还是鲁讯的语句,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除满足了“对偶”的要求外,还满足了“对仗”的要求,没有重复使用字词,平仄也相对,应称其为“对仗”。 再次,从适用范围说,“对偶”可以适用于各种文体,古代诗歌、散文运用尤为频繁;“对仗”则应用于格律文学的诗、词、曲、对联和骈文。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种类

诗词对仗的种类 诗词对仗的种类 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别各异。《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对仗的基础。”[《诗词格律》38页]。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诗词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做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废辞。- -

-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例如毛泽东《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

对联与古诗词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 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对仗,也就是对偶。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 (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人"对"马","眼"对"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有"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宗泽"对"岳飞",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其中的"黄河"队"太行",河山名对河山名;"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宝钗楼"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3)方位词类。表示方位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等。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外"对"前"。 (4)数词类。表示数目的-些字词,自成一类。如"一"、"二"、"五"、"十"、"双"、"两"、"孤"、"半"、"独"、"众"、"百"、"千"、"万"等。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七八个星天外,两 三点雨山前","七八"对"两三"。

古诗基础

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1、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2、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4、《诗经》的诗歌形式:《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5.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6.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7、七言古诗的特点: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8.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9.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10.古体诗的含义: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11.古体诗的所指范围: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12.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13.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14.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一、古诗的音韵声律 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⑴双声叠韵。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七言诗在五言基础上加以变化(每句前再加两个与前两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构成四个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将上述八个基本句型交错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

对偶诗句大全

对偶诗句大全 1、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2、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3、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4、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7、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8、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9、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的铁影。 10、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11、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1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昔我往依,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4、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15、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7、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9、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 20、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21、亲贤臣,远小人。 22、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23、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24、满招损,谦受益。 25、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26、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 27、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28、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29、九载拼搏赢佳绩,一朝腾飞写华章。 30、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怒发冲冠,鲁达倒拔垂杨柳。 31、鸿门宴桃园盟。 3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3、过五关,斩六将。 34、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3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6、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37、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38、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39、东风恶,欢情薄。 40、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即 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 ②平平仄仄平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 ④仄仄仄平平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A 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因为粤方言中的几种次方言(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等)都还保留着入声字,同时也保留着阴平和阳平两种调类。由于这些方言中的入声字并未与平声相混,因此只要认识了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的代表字,则与它们同调的就都是中古的平声字了。例如,凡是与广州方言中读“诗、时”“花、华”二字同声调的,就都是古代平声字。 2、利用方言识别古入声字。 有的学生可能识别方言调类的能力差些,一时不易掌握以平声代表字类推的办法。则可教他们利用识别入声字来检验现代汉语中读平声的字是否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字,除了从中古的平声演变而外,还混入了古代的入声字。而这些字是不能视为平声的。如果能把这些字从现代的阴平、阳平字中识别出来,则其余的自然就都是真正的中古平声字了。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音都较好,识别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声调较容易,又由于粤方言中无论是广州方言,还是客家方言、潮州方言都保留着中古的入声调类,依调类推,用方言识别入声字是不困难的。例如: 广州方言的6个(实际是9个)调类:

古典诗词中的对偶句

古典诗词中的对偶句 古典诗词中的对偶句 1、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4、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5、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6、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多登台。

10、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1、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1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13、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1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6、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17、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18、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19、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20、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21、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2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23、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24、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2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26、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27、苦凋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2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9、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3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2、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3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5、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3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7、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浅谈词的对仗

浅谈词的对仗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关于律诗的对仗,一般都比较清楚,但词对仗的特点和原则与律诗有所不同。 一、词对仗的特点 相对于律诗,词的对仗主要有以下不同的特点: 1、没有固定的对仗位置 就整体来说,词没有固定的对仗位置,这是因为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文体,必须在上、下句字数相等的情况下才可能对仗,也就是说,不同调的词,如有对仗的话,位置不一定都是相同的。 对某一个具体的词调,可能规定了在该调的某位置必须对仗,这种位置的规定,也仅仅只适用于该调,而不适用于其他词调。 如:《渔歌子》的第三、四句两个三言句必须对仗;《踏莎行》前、后片起句各两个四言句必须对仗,等等。 2、不限于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 如周密《唐多令》:“丝雨织莺梭,浮钱点细荷。”(前片),“宫柳老青娥,题红隔翠波”(后片),平仄就不全对,这种情况,在词的对仗中称为“字面相对”,也算对仗。 3、允许同字相对 律诗对仗中,同字是不允许相对的,但词的对仗允许。 如辛弃疾《金人捧露盘》:“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 又如毛泽东《沁园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等。 4、因为词中有“领字”的用法,所以有些对仗,看上去两句的字数不相同,但去掉领字后,字数就相同了。 如朱淑真《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去掉“迟迟”二字领,就是五言句对仗。 又如呉文英《高阳台》:“在灯前敧枕,雨外熏炉”,去掉“在”一字领,就是四言句对仗。 二、词对仗的基本原则 为什么诗词歌赋都需要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道理很简单,因为对仗能使字面更美,使语句和节律更具有韵味,使这些特定的文学形式有更强的表现力;但对仗又必须使用恰当,否则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词对仗的基本原则,才能在填词时做到心中有数。 1、凡是规定要对仗的位置,当然就必须对仗。 什么是“规定要对仗的位置”?可参见本文的附录,这个附录基本上包含了常用词调的对仗规定,当然也不能说毫无遗漏,但基本够用了。 其实,目前还找不到一份足够完备的类似资料。所谓“规定要对仗”,无非也就是大量查阅前人的词,凡是在该处都用了对仗或只有个别的没用对仗,就认为是“必须对仗”。 2、凡是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的位置,尽量使用对仗。 什么是“可对仗也可不对仗的位置”?也可参见本文附录。 3、凡是起首两句字数相同,就可考虑使用对仗。 4、凡是词中某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反,就尽可能考虑使用对仗。 5、除规定需要对仗的位置外,如果用散句比用对仗能更好地表达词意,就不用对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