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
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典的诗词要求,方便大家学习。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可以帮助用户掌握诗词对联中的对仗规
则和技巧,提高用户的诗词创作和对联能力。
以下是一些参考信息: 1. 对仗要求字面要相对,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2. 常见的对仗词汇类型包括有对无、青对白、一对千、三对一、雨对风等。
3. 名词还分若干小类,传统的习惯中对联往往要按照小类相对,如现代汉语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依照传统的说法,分并总结出名词的门类。
4. 对仗词汇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例如在网上搜索对仗词汇查询,或者查阅相关的诗词对联书籍和资料。
5. 对仗技巧的学习和应用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用户的诗词创作和对联能力。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3)借义对与借音对
借义对指的是借字词含义里它义而构成对仗。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因“玄”有“黑” 义,所以借来与“ 义,所以借来与“白”相对。 借音对指的是借字词的谐音二成对。如: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羊”,借来与“鸡”相对。 ,借来与“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楠音同男,借与 母相对;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为 酒名,借叶音与花相对。
四联全对仗
这比绝句全对仗更少见,所见到也是五言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后二句使用对仗的情况
后二句使用对仗也叫对结。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复愁》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甫《复愁》: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五言绝句机和七言绝句后二句对仗的情况比较少见,因 为对结不易,尤其是并肩对,往往给人以未终篇之感。 所以绝句末尾二句的对仗一般多使用流水对。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阳向洛阳。 杜审言《渡湘江》 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张巡《闻笛》颈联) 深。(张巡《闻笛》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 。(王湾《次北固山下》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 遥。(许浑《 楼》颈联)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上诗颔联)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李商隐《晚晴》颈联) 明。(李商隐《晚晴》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颔联) 轻。(王维《观猎》 形体对:上例。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根本要求对仗 ,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 ,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 ,两两相对 ,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 ,也是要求两两相对 ,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 ,诗中的对仗 ,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 ,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 ,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 ,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 ,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根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 ,相对的字词 ,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 ,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 ,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 ,是相连的两个句子 ,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 ,绿对青 ,树对山 ,村对郭(城郭〕 ,边对外 ,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 ,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 ,往往形成对仗 ,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 ,虽都相连 ,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 ,大致是这样。
下面 ,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根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 ,相对的字词 ,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 ,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 ,又一致 ,又不同 ,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 ,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 ,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 ,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 ,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其中的花对草 ,人对马 ,眼对蹄 ,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
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 ,自成一类。
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 ,有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 ,其中的宗泽对岳飞 ,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 ,其中的黄河队太行 ,河山名对河山名;登宝钗楼 ,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 ,其中的宝钗楼对铜雀台 ,楼台名对楼台名。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平仄对仗:对对联的平仄对仗是必不可少的,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
平仄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基础的一个概念,是诗词对仗的基础。
好对联中的平仄对仗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形式相对应,如上联有“仄”平仄韵脚,则下联应该有“仄”平仄韵脚。
例如:“上联:春风吹满大地”,“下联:万物复苏滋长”。
二、字音谐趣:好对联的字音应该谐趣悦耳。
字音的谐趣是指上下联的字音相似或者押韵,形成互相呼应的效果。
好的对联往往能够通过运用字音的谐趣来达到一种声音的美感。
例如:“上联:明月当空照”,“下联:清风送爽到”。
三、意义呼应:好对联上下联的意义应该相互呼应,构成完整的思想内容。
上联和下联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呼应,不是简单地平行并列。
好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语义关联,并且能够形成完整的意境。
例如:“上联:五穷六绝世红尘”,“下联:十年磨砺铸辉煌”。
四、结构工整:好对联的结构应该工整美观,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或者相差不多,避免出现上下联长短不一的情况。
好对联的结构应该整齐划一,字形规整,字数合理,尽量避免错落不齐、悬挂断句等问题。
例如:“上联:日出东南隅”,“下联:月落西北楼”。
五、用典成趣:好对联可以运用典故或者成语、谚语等来增加趣味性。
运用典故可以使对联更具文化底蕴,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成语、谚语可以使对联更符合语言表达习惯,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上联:鱼龙混杂夺风头”,“下联:乌鸦一窝各自飞”。
六、表达得体:好对联的表达应该得体,不应该出现低俗、庸俗、猥亵等不雅的表达方式。
好对联应该充满智慧和艺术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好对联的表达方式应该得体,不刻意追求炫技和华而不实。
例如:“上联:积极向上谱新篇”,“下联:珍惜时光抒心田”。
总之,好对联的必备条件包括平仄对仗、字音谐趣、意义呼应、结构工整、用典成趣和表达得体。
这些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好对联的基本要素,使得好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艺术和美感的统一。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诗词中的对仗问题⼆、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是指对仗的诗句或句子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和要求,使得其结构和韵律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具体来说,对仗要工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韵对仗:在古代诗词中,音韵对仗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即使在现代诗歌中,音韵的协调也仍然被重视。
对仗要工整就要求诗句中的音节、声调、韵母等方面要相互呼应、和谐统一,形成悦耳动听的音韵效果。
2. 字词对仗:对仗要工整还要求诗句中的字词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是意义相近、相反、相补、相对等。
这种对仗关系可以在整篇诗歌中起到烘托情感、增强表达力的作用。
3. 结构对仗:对仗要工整还要求诗句的结构要有一定的对称性或平衡感。
例如,在对仗的句子中,前后两个部分的长度、语气、节奏等方面要相对称、相协调,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显得整齐有序。
4. 形式对仗:对仗要工整还涉及到诗歌的整体形式和结构。
例如,在对仗的诗歌形式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的长度和结构要相对一致,使整首诗歌呈现出整齐的布局和和谐的整体效果。
对仗要工整可以提高诗词的艺术性和美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对仗要工整也是诗歌创作中的一
项技巧和要求,对于诗人来说,能够熟练地运用对仗手法可以提升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学习对仗要求,熟记对仗口诀,你也可以吟诗作对
学习对仗要求,熟记对仗口诀,你也可以吟诗作对学习对仗要求,熟记对仗口诀,你也可以吟诗作对文/@成长新视点诗词和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重视格律,讲究对仗。
在对仗上,有字数相等、字意相对、词性相同、节奏相应、结构相称和内容相关等六个要求。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之为对仗。
对仗口诀,是古人创作诗词和对联的基础工具,熟记理解后可以灵活运用。
古人常用对仗口诀,按平水平声韵部顺序排列,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各十五个。
其中,上平声为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为先、箫、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一、对仗要求。
古典诗词,在对仗上要求严格,主要有字数相等、字意相对、词性相同、节奏相应、结构相称和内容相关等六个要求。
1.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字意相对。
所谓字面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在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面意义都是两两成对;动词“连”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面意义也是相对。
3.词性相同。
所谓词性相同,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一致。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
4.节奏相应。
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
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5.结构相称。
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6.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都对称,“桃李春风”对“江湖夜雨”,“一杯酒”对“十年灯”,追忆和抒怀都在诗中了。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
古诗的音韵声律及诗词曲的对仗要求一、古诗的音韵声律古代诗词讲究音韵声律。
我们在阅读鉴赏时,就需要懂得一点音韵声律的知识,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趣。
古代诗词的音韵声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押韵是诗词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所谓韵,就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
而押韵,就是在某一诗句句末用一个韵母相同的字来收尾。
因为押韵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韵的地方叫韵脚。
古代诗歌一般都是逢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词则不同,有时两句押一次韵,有时三句押一次韵,也有少数逐句押韵的,押韵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韵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⑴双声叠韵。
双声(两字声母相同)和叠韵(两字韵母相同)的字,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对意思的表达也有积极作用。
⑵重言叠字。
古诗中常见叠字,既双声又叠韵,深得声韵之妙。
叠字在诗歌里有多种表达功能:①摹声,使声感更强;②状物,使物更加生动形象;③叙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浓度。
⑶按词定韵。
选择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调作用很大。
一般地说,韵字开口度越大则愈容易表现昂扬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则愈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平声韵切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构成古典诗词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诗词十分注重平仄。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讲诗词的格律,就是讲平仄的格式和规律。
平,就是平声,指的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不升不降;仄,就是仄声,就是某个字的读音的声调或升或降。
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
四声,是汉字音律的具体表现,是汉字的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诗词格律中的名称。
所谓四声,就是汉字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五言诗的平仄有这样四个基本句型: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所谓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为第二个字是节奏点(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节奏点),节奏点的平仄是不准更动的。
什么是对仗如何理解对仗在诗歌中的运用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对仗的基本概念 3 对仗在诗歌中的运用 4 对仗的运用技巧 5 对仗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对仗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对仗的基本概念
对仗的定义
突破方法:适当运用对仗,保持诗歌的创 新性和独特性
突破方法:适当运用对仗,保持诗歌的韵 律感和节奏感
局限性:对仗过于死板,容易导致诗歌缺 乏情感性和感染力
局限性:对仗过于刻板,容易导致诗歌缺 乏创新性和独特性
突破方法:适当运用对仗,保持诗歌的情 感性和感染力
对仗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对仗的起源:古代诗歌中的对仗形式
对仗的发展:现代诗歌中的对仗运用
对仗的创新:打破传统对仗规则,创造新的对仗形式 对仗的探索:对仗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与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对 仗创作诗歌
THANK YOU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对仗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对仗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 染力。
对仗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对仗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使诗歌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不同诗歌流派的对仗运用特点
唐诗: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押韵,注重意境的营造 宋词:对仗灵活,注重情感表达,多用比兴手法 元曲:对仗自由,注重口语化,多用俚语、俗语 现代诗:对仗较少,注重自由表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仗的作用:对仗可以使诗歌形 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同时也可 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心雅韵】诗词对仗32法
【诗心雅韵】诗词对仗32法运用对仗,是诗词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对仗的知识点:律诗的结构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
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
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
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
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
承,是指颌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
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
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
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
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
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
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
对仗的基本含义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举例: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
领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
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绝句不要求用对仗。
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
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
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
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
导读:对仗(诗词中的“对偶”)
修辞里的“对偶”,在古代诗歌里叫“对仗”。
对是相对,仗是仪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对偶。
对偶就是把同一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整齐的美。
例如“任重致远”,“任重”与“致远”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任重致远”是句中自对,“任重致远,居安思危”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矩,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我们还是以“任重道远,居安思危”为例:“任(担负)”、“致”、“居”、“思”都是动词相对,“重”、“远”、“安”、“危”都是形容词相对。
诗词中的对仗的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因此,温庭筠的《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雨如烟碧草新。
”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也是同样的标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如何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如何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对仗和押韵的运用给诗词赋予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在写作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也能够为文章增添一种美感和音乐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一、对仗的运用对仗是指两句诗句中的字音呼应和结构平衡。
在古诗词中,常用的对仗包括平仗、仄仗和交仗。
1. 平仗:平仗是指两句诗中的字音完全一致。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即是平仗的运用。
在文章中,平仗的使用可以让文字通顺流畅,增加韵律感。
2. 仄仗:仄仗是指两句诗中的字音不完全一致,但韵脚相同。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出没无常影沉浮”,即是仄仗的运用。
在文章中,仄仗的使用可以让文字富有变化,增强节奏感。
3. 交仗:交仗是指两句诗中的字音呼应,既有平仗又有仄仗。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即是交仗的运用。
在文章中,交仗的使用可以让文字更加丰富多彩,增添视听效果。
二、押韵的运用押韵是指诗词中的句末音节相同或相似。
常用的押韵方式包括平韵和仄韵。
1. 平韵:平韵是指两句诗中的韵脚完全一致。
例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点如麻未断绝”,即是平韵的运用。
在文章中,平韵的使用可以增加文字的整齐感,给人以整体和谐的美感。
2. 仄韵:仄韵是指两句诗中的韵脚相近但不完全一致。
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即是仄韵的运用。
在文章中,仄韵的使用可以让文字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增加节奏感。
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还能够增添文章的美感和音乐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仗和押韵不能过于追求,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保证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除了古诗词中的对仗和押韵,还可以借鉴古人的写作技巧和经验。
古人在写作中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如句式的变化、字音的呼应、音律的变化等等。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古诗词对仗规律
近体诗格律
近体诗“对仗”规律
只有颈联对仗的旧称“蜂腰格”,首联和颈联对仗而颔联不对的旧称 “偷春格”,只有颈联、尾联对仗的旧称“藏春格”。
例9:下第 贾岛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颈联对仗—— 蜂腰格)
例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首联、颈联对仗—— 偷春格)
近体诗格律
近体诗“对仗”规律
一般要求颔联、颈联对仗。也有例外。 例1: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工对:如颔联有人名对、时令对、人事对、动词对、动物对。 借对:如颈联“沧海”对“蓝田”为专名对,“沧”借为“苍”又 成颜色对。此为借音对。
例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后三联对仗)
近体诗格律
近体诗“对仗”规律
近体诗偶有全篇对仗的,也偶有通篇不对仗的。如: 例7: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篇对仗) 例8: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通篇无对)
近体诗格律
近体诗对仗”规律
只有颈联对仗的旧称“蜂腰格”,首联和颈联对仗而颔联不对的旧称 “偷春格”,只有颈联、尾联对仗的旧称“藏春格”。
对仗的原则与避忌
对仗的原则与避忌 在诗词中使⽤对偶可以形成⼀种整齐的美。
那么对仗怎么对,有何讲究,原则要求与避忌是什么,种类⼜是怎样的? 关于对仗的原则与避忌,简单说来,可以归纳为如下⼏条: 1)近体诗中的对仗要求最为严格,声律、字⾯都应是相对的。
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若颔联不对⽽是⾸、颈两联对的,是谓“偷春格”;绝句两联均可对可不对;排律除⾸尾两联外都必须对仗,⾸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古体诗中⽤不⽤对仗没有具体规定,⽤对仗时也只要求字⾯相对即可,半对半不对也可,不必考虑声律相对。
词曲中对对仗基本上没有严格规定,但有些词牌、曲牌的某些句⼦,词⼈们习惯使⽤对仗,并以形成惯例,如《鹧鸪天》上⽚的后两句和下⽚的两个三字句,《浣溪沙》下⽚开头两句,《西江⽉》上下⽚的头两个六字句、《满江红》上下⽚的各两个七字句等等。
词曲的对仗其声律根据词谱和曲谱规定,不⼀定平仄相对,字⾯要求相对也⽐近体诗的对仗宽松。
2)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对连词,数⽬词对数⽬词,颜⾊词对颜⾊词、时令对时令、⼈事对⼈事等。
此外,专⽤名词只能对专⽤名词,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对,⽅位词只能跟⽅位词对,双声可以跟叠韵相对。
3)句法与结构应相对:如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词组对词组等。
在结构上,只取表⾯结构形式相对即可,不必追求内在结构。
4)近体诗的对仗不能⽤相同的字相对:近体诗对于在⼀⾸诗中字重出都是避忌的,对仗中两句间字重出⾃然就更应该避忌了,可以说近体诗对仗中同字重出是不允许的(句中⾃对除外)。
古体诗和词、曲的对仗,不仅可以平仄不⽤对,字重出也是允许的。
5)避忌“合掌”:合掌是诗家⼤忌,应着⼒避免。
⼀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般内容不同或相反。
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忌。
有时上下两句的某个实词意义太过接近,也看作是⼩合掌,也应该避免。
6)上下两联对仗结构完全相同:即紧挨的两联对仗,上⼀联与下⼀联对仗⽅式完全⼀致。
【诗词讲堂】诗词对仗的规则和种类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规则和种类诗词中的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艺术中最直观的形式美。
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
绝句不必对仗,但也有许多著名的绝句都用了对仗的艺术手法来增加诗的艺术效果。
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一、对仗的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
即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4)词性要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5)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像。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二、对仗的种类(1)同类对:“青山羞叶密,白雪避花繁。
”(杜甫)花对叶为同类。
(2)异类对:“小桃新谢后,飞燕恰来时。
”桃是植物,燕是动物,以不同类的事物相对。
(3)联珠对:“轧轧橹声急,苍苍江日低。
”(王安石)叠字相对。
(4)扇对:又叫隔句对,两联中出句对出句,对句对对句。
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5)巧对:“草深留翠碧,花远没黄鹂。
”(王安石)(6)借对:如“清”借“青”,“子”借“紫”。
如“子云青自守”,本句自对。
(7)蹉对:“春残叶茂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王安石)“茂”对“疏”,“多”对“少”。
(8)句中对: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句中“天”对“地”,“有”对“无”。
(9)流水对:两句相对,可作一句读。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10)辘轳对:上下抽换,可得数联。
精华律诗对仗的3大种类、7条规则
精华律诗对仗的3大种类、7条规则诗作之美,特别是律诗工稳、典雅、精练之美学特点,极大程度通过“对仗”形式呈现,律诗离不开对仗。
谢榛《四溟诗话》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
子美多用实字,高适多用虚字,惟虚字极难,不善学者失之。
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赵子昂所谓两联宜实是也。
”古人论对仗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例举对仗四型:“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释曰:“言对者,双比空词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
长卿【上林赋】云:‘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此言对之类也;宋玉【神女赋】云:‘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此事对之类也;仲宣【登楼赋】云‘锺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此反对之类也;孟阳【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凡偶辞胸臆,言对所以为易;征人之学,事对所以为难也。
幽显同志,反对所以为优也;并贵同心,正对所以为劣也。
又以事对,各有反正,指类以求,万条自昭然矣。
张华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诗曰:【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
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骈枝也。
是以言对为美,贵在精巧;事对所先,务在允当。
若两事相配,而优劣不均,是骥在左骖,驽为右服也。
若夫事或孤立,莫与相偶,是夔之一足,踸踔而行也。
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
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推崇工妙天然,少饰雕琢,力避斧痕。
唐人李淑【诗苑类格】就“词语对偶”之法,引唐上官仪言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徬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就“诗对技巧”云:“诗有八对,一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人"对"马","眼"对"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
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
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有"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宗泽"对"岳飞",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其中的"黄河"队"太行",河山名对河山名;"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宝钗楼"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3)方位词类。
表示方位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
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外"对"前"。
(4)数词类。
表示数目的-些字词,自成一类。
如"一"、"二"、"五"、"十"、"双"、"两"、"孤"、"半"、"独"、"众"、"百"、"千"、"万"等。
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七八"对"两三"。
(5)代名词类。
如"吾"、"余"、"汝"、"尔"、"他"、"谁"、"君"、"子"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我"对"谁"。
(6)形容词类。
如"轻"、"重"、"疏"、"密"、"明"、"暗"、"美"、"丑"、"贫"、"富"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疾"(敏锐)对"轻"。
"(7)颜色词类。
表示颜色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
如"红"、"赤"·"朱"、"丹"。
"白"、"素"、"黑"、"玄"、"青,、"苍"、"翠,"绿"、"黄"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绿"对"青"。
再如"金"、"银"、"玉"、"粉"等,有时也作颜色词用,代表"黄"、"白"等。
(8)动词类。
如"看"、"读"、"耕"、"织","爱"、"恨"、"行"、"归"、"飞"、"鸣"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读"对"报"。
有时,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也被看作同类。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其中的"老"对"飞",形容词对不及物动词。
(9)副词类。
从虚词类分出,自成一类。
如"将"、"已"、"忽"、"渐"、"皆"、"俱"、"频"、"屡"、"只"、"但"、"又"、"复"、"更"、"都"、"不"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送别》),"不"对"又"。
(10)虚词类。
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如"与"、"同"、"而"、"则"、"于"、"为"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崔涂《除夜有作》),其中的"与"对"于",介词对介词。
(11)连用字类。
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为连用字,分同义和反义的两种。
同义的连用字,如"骨肉"、"宾客"、"兵马"、"干戈"、"星斗"、"风尘"、"少壮"."老病"、"战伐"等。
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骨肉"对"童仆"。
又如"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战伐"对"渔樵"。
反义的连用字,如"天地"、"今古"、"前后"、"表里"、"浮沉"."兴亡"、"有无"、"往来"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天地"对"有无"。
同义的连用字和反义的连用字,也可形成对仗。
这样的例子,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其中的"破碎"对"浮沉",同义连用字对反义连用字。
(12)连绵字类。
连绵字与连用字不同,连用字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词运用,而连绵字是一个双音字。
名词性的连绵字,如"苜蓿"、"葡萄"、"芙蓉","鹦鹉"、"鸳鸯"、"蟋蟀"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芙蓉"对"薜荔"。
另外,还有形容词性的联绵字,"磅礴"、"依稀"等,动词性的联绵字,如"踌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