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合集下载

国士无双:杨振宁这位“兄弟”的一生会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沉默

国士无双:杨振宁这位“兄弟”的一生会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沉默

国士无双:杨振宁这位“兄弟”的一生,会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沉默......左边这位略显瘦弱的便是杨振宁,纵然年轻时的杨振宁,算得上是一名眉清目秀的男子,但是和右边的人相比,也是显得相形见绌!一米八的个子,眉宇间透出的逼人正气,这或许就是他给人的第一眼印象▼命运弄人!此刻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同乡、同校、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可谓“好兄弟”的彼此,在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会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位放弃中国,选择美国,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物理科学家!一位选择中国,被世界所遗忘,成为了享誉中国的“两弹元勋”!他叫“邓稼先”。

是他,带领中国迈出了核工业的第一步!是他,主持了30年间中国的诸多核武器试验!是他,为了心中挚爱的祖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病逝于核辐射所引发的癌症!邓稼先他的故事,世界不知;他的事迹,中国熟知!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诞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世家之中。

其父邓以蛰,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手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并在书法方面有着颇深的造诣....邓以蛰借助父亲北平大学教授的身份,年幼的邓稼先在很小的时候便得以接触“西学”!清华园的童年中,邓稼先和杨振宁成为了一同成长的“发小”。

12岁那年,小杨振宁两个班的邓稼先考入了“崇德中学”,在结束懵懂之后,年幼的邓稼先正式开始了自己一生的求学之路。

1934年在北平,右一为邓稼先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入学之后的短短一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年幼的邓稼先碍于父亲的重病,只能选择滞留在日本占领的北京地区,也是在这一年,邓稼先第一次体会到“亡国奴”的滋味!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活的有尊严!日本占领北平这曾经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以真切的人生经历,烙印在了他年幼的心中。

在忍无可忍之下,年仅16岁的邓稼先再也不愿意做“亡国奴”!16岁那年,怀着逃离和求学的双重目的,邓稼先依然选择了前往昆明“西南联大”的漫漫长途!临行之前,邓稼先的父亲,坚定地对着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

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

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

精心整理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

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

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

有一段,他和洪朝生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

”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

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中先,腼腆,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邓稼先优秀课件ppt

邓稼先优秀课件ppt

句段赏析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
无垠,敻不见人。河 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
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
邓稼先
作者—杨振宁
课文导入
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
背景透视
他们是同乡、同学亲如兄弟 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 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 28载
邓稼先和杨振宁即是同学,又为同乡。邓稼先为中国的 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的这么多年,中国并没 有对他进行宣传、表彰。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视了他。 从医院出来后,杨振宁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这些对国家、对 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他找到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 的看法。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
亭长告余曰:“此古 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
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 闻!”
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 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 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 会听得更加清楚。”
句段赏析
9.第34段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句段赏析
3. “鲜为人知”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本题运用词语能否删除(替换)答题法。不可以。一 位贡献巨大的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这看似矛盾, 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邓稼先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将一 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的高尚品德,愈见其人格的伟 大。

邓稼先的小故事修辞

邓稼先的小故事修辞

邓稼先的小故事修辞
两弹元勋邓稼先像一块坚实的基石,奠定了中国核武器的研究的基础。

你是一盏明灯,引领中国核武器的研究,你是一面旗帜,带领新中国成功研制氢弹,原子弹。

你是一颗明星,在中国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卓越的贡献。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

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
晚年邓稼先的感人故事: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

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

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

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

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

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

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

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

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

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

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第一篇:《跨越时空的握手》那天,我翻开了历史书,无意间看到了两张熟悉的脸庞,杨振宁和邓稼先。

他们俩,一个是在海外扬我国威的物理巨擘,一个是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英雄。

这两个人,看似人生轨迹完全不同,却因为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杨振宁,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传奇。

他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发现让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惊,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奖。

但是,杨振宁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他曾经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这句话,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

而邓稼先呢,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如杨振宁那么响亮。

但在我心里,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邓稼先带领团队在戈壁滩上默默工作,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那段时间,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但邓稼先从未放弃,他说过:“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要站出来。

”这种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两个伟大的科学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

后来,杨振宁回国访问,特意去看了邓稼先。

两人紧紧握手的那一幕,被定格成了永恒。

那一刻,不仅是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两颗爱国心的碰撞。

他们的故事,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每次想到他们,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力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如果我们都能够像他们一样,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就能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篇:《科学与爱国,两颗心的共鸣》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代表着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杨振宁,这个名字,几乎每个学理科的人都耳熟能详。

他年轻时就去了美国学习,后来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每当谈到中国,杨振宁总是充满深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简短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简短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简短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传奇。

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1915年出生于南京,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1945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理论,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还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其他重要贡献,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巢县,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1958年,他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的奠基人之一。

此后,他还在核物理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其他重要贡献,为中国的核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和邓稼先,一个是理论物理学家,一个是实验核物理学家,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但是,他们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光荣。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光荣。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故事,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光荣。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奋斗。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Yang Zhenning and Deng Jiaxian are two prominent Chinese scientists who have shared a close friendship that has lasted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Their friendship began in 1930, when they both enrolled at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to study physics. 1930年,他们一同进入南京大学学习物理学,从而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 Yang was known for his quiet and introverted nature, while Deng was more outgoing and charismatic - the two men quickly formed a strong bond based on their shared passion for physics and their mutual desire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 尽管两人性格迥异—杨振宁以沉默内敛著称,邓稼先则更加外向和有魅力—但是他们很快根据对物理学的共同热情和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共同愿望建立了一种牢固的纽带。

As they progressed through their studies and embarked on their respective scientific careers, Yang and Deng continued to supportand inspire each other, exchanging ideas and collaborating on research projects that would ultimately lead to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physics. 随着他们的学业的进展和各自科学事业的开始,杨、邓继续相互支持和激励,交流想法并合作研究项目,最终取得了核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初中素材关于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的名人故事

初中素材关于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的名人故事

关于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的名人故事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名人故事: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名人故事: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

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

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

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

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

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

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

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

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

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

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

感动的友情故事_故事大全

感动的友情故事_故事大全

感动的友情故事友情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友情不是一个敷衍的拥抱,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感动的友情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感动的友情故事篇一:邓稼先与杨振宇的珍贵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务。

他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宇从小就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是清华大学的老师,都住在清华园。

很小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块儿玩,后来还在一个中学。

他们俩都很聪明,但是性格不同,杨振宇比较机灵,邓稼先沉稳老实。

可是他们都很敬重对方,比对方的优点为榜样互相。

这样两人成了好朋友。

长大以后,他们都在美国留学,并且都学习理论物理学,搞原子核物理研究。

邓稼先毕业后不久返回祖国,支持祖国的科技建设,杨振宇则继续留在美国搞科学研究。

邓稼先回国以后,被派去领导和组织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1964年10月2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

杨振宇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很为自己的祖国高兴,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是否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但他知道这是国家机密,如果问邓稼先,会让他为难的,所以就一直没问过。

感动的友情故事篇二:“元白”友谊情深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感动的友情故事篇三:只想陪你坐一坐一九六二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

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有的人,前面加什么样的缀饰,都不如直呼其名,更具万钧之力,显其伟岸身躯。

简单的三个字:邓稼先,在国人心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某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山河的霹雳光照。

2001年夏,我带摄制组走进邓稼先家,邓夫人许鹿希说,这是她首次接受采访拍摄。

2002年春,我采访杨振宁,这位科学的巨子侃侃而谈,但当说到邓稼先时,神情立刻凝然。

今年9月22日,杨振宁发表了百岁生日演讲,在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向国人再提“稼先”:“……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再见!”“稼先会满意的”,这位科学巨子的灵魂里有着一座圣坛,让人们更加理解了他。

这对旷世之友的最后一张合影是在医院病房的走廊上,离邓稼先离世没有几天了,杨振宁带了花束去探望。

邓稼先对妻子讲:“这是西方的风俗,振宁是来送我的。

”照片上身患绝症的邓稼先嘴角渗血,但他依然微笑着。

邓稼先嘱咐夫人将家中一块古砚送给杨振宁,说:“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留下遗言:我死而无憾。

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信上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回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今后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现代人说“极简”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可是每听到这个词,我却总是想起邓稼先的家。

那个家,在许鹿希的北大医学部职工宿舍楼里。

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邓稼先与杨振宁_友情故事

邓稼先与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

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

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

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

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

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

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

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

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

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

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

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行前,他征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

杨振宁与邓稼先名人轶事的读书笔记

杨振宁与邓稼先名人轶事的读书笔记

杨振宁与邓稼先名人轶事的读书笔记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和杨振宁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展示历史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

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

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邓稼先一封短信杨振宁泪如雨下

邓稼先一封短信杨振宁泪如雨下

邓稼先一封短信杨振宁泪如雨下
杨振宁与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孩提时代,他们是中学和大学同学。

1971年,杨振宁去国多年后第一次回到祖国。

下飞机后,他开列了一张希望见到的人名单。

名单上第一个名字是:邓稼先。

当时,邓稼先正在核试验基地,他的处境并不好,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邓稼先等科学家。

杨振宁的名单报到中央后,邓稼先立刻被召到北京会见杨振宁。

此举,解救了邓稼先。

后来,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在回忆文章中说,“虽然杨振宁不知道他与邓稼先的会见对邓有着怎样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

他到了国内,很想问邓稼先,但是没有启口。

直到上飞机时,他问了:“有没有美国人?”邓稼先迟疑了一下,说:“你先走吧。

”邓稼先回家立即请示周总理,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


邓稼先立即写了一封信,送信的人就等在桌边,信写好后立即拿了送上飞机。

到了上海赶到给杨振宁的送别宴上,亲手交给他。

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振宁止不住泪水,他从宴会桌上起身到洗手间去了。

作为一个宴席的主宾,突然地泪流满面,人们的惊讶可想而知。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邓稼先,一束鲜花让邓感慨万千,没想到两人的成了诀别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邓稼先,一束鲜花让邓感慨万千,没想到两人的成了诀别

杨振宁到医院看望邓稼先,一束鲜花让邓感慨万千,没想到两人的成了诀别1986年6月,杨振宁到医院看望“两弹元勋”邓稼先,带了一大束鲜花。

杨走后,邓稼先平静的对夫人许鹿希说:“外国人习惯在朋友的墓前送上一束鲜花,振宁知道我不行了。

”这可能真的是两人的诀别。

邓稼先和杨振宁在病房里拍了他们的最后一张合影,照片上邓稼先努力保持着微笑。

这两个挚友、同学、老乡在此诀别。

7月,邓稼先的生命接近了终点。

他已经没有力气做任何事情了,只能平静从容的躺在床上,和妻子一起回忆过往:“我今年62岁了吧,很好了,我记得赵尔陆上将也是62岁没的吧……”邓稼先说的很自然,但是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许鹿希的心上。

他叮嘱同事们在尖端武器研究方面要更加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后的太远。

”在邓稼先去世前一个月,国家决定对他解密,公开他的身份,宣传他的光辉事迹,表彰他数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核事业做出的贡献。

1958年,邓稼先受命制造“大炮仗”,自此之后他消失了28年,他带着28名大学生开始了“大炮仗”的第一步工作:盖房子。

白天他是工地上的“工头”,晚上他是“扫盲班”的教师……谁曾想到中国的核工业是从一片高粱地上扫盲班开始的。

没有理论教材,邓稼先就自己翻译和撰写。

没有数据,就自己带人计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前苏联专家撤走了,他们断定中国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成原子弹、氢弹的,并且还挖了一个“坑”等着。

为了计算临界值一直算了7次,得到的数据都是“52”,以为算错了,这是计算机已经3台趴下了2台,还有1台也快不行了,计算纸已经用了几十吨,算盘也打坏了,还是和前苏联给的数字对不上。

邓稼先总算明白不光核原理要自己整明白,数据也得自己算,而前苏联要想不让中国人搞原子弹最直接的办法不是撤走专家,而是给你一个错误方向或者数据,而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回国参与,困难迎刃而解。

1961年,周光召等中国留学生纷纷从苏联回国,他们知道这时需要人。

周光照立马被调到了二机部,他仔细检查了这九次计算结果,认为计算并没有问题,最后他巧用“最大功”原理反证了苏联数据有误,该原理证明了爆炸后不可能达到这样大的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与杨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

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

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

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
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

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

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

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武之一家随校远赴西南大后方。

到了1940年,不愿当日寇“顺民”的邓稼先和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云南昆明。

大姐将邓稼先送到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次年夏,邓稼先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攻读物理系。

此时杨振宁已是西南联大三年级学生了。

在该校,两人又可以经常在一起切磋学业、交流心得了。

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方面得到了杨振宁的具体指导,邓稼先对其姐说:“振宁兄是我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不久,杨振宁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次年,邓稼先考取留美研究生。

行前,他征
求在美国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且理工科水平很高,他在信中还说:“此校离芝加哥很近,我们两人可以经常见面。

”后来,杨振宁还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

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

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院,读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

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与留学美国的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从此,邓稼先便和在美国的杨振宁天各一方,长时间失去了联系。

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投入到原子弹研究工作中来。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
上空爆响。

邓稼先也因此被称为“两弹元勋”。

1971年夏,阔别22年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相见了。

这是杨振宁自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后首次回国访问。

彼时他离开祖国已经26年了。

刚下飞机,在贵宾室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

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正值“文革”中期,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人自危。

即便是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未能幸免。

曾经被作为保护对象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科学家及研究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科学家,都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此时,杨振宁要见邓稼先,几乎无人知道他在哪里!
周总理亲自出面,命国防科研部门找!通过多种途径,国防科研部门找到了正在西北“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指令:火速返京!这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际。

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
无意中也是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当然也等于帮助和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相见,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俩的第一次相见。

期间,杨振宁问邓稼先是不是由美国科学家帮助中国研究原子弹。

邓稼先当时请示了周恩来,是否如实相告,该怎么说。

周恩来让邓稼先如实告知杨振宁。

于是,杨振宁在结束访华的告别晚宴上,收到了一封邓稼先的亲笔信,当看到邓稼先掷地有声的话语化为文字——“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当即离开席位躲到一旁,流下了热泪。

从1964年到1986年,22年间邓稼先一共参与了32次核试验,邓稼先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与实验就有15次。

邓稼先一心扑在核试验研究上,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因工作需要,邓稼先主动身临一线,但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但邓稼先并不后
悔。

早在接到任务之初,他就对夫人许鹿希说:“做好了这件事情(核试验),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1986年五六月间,杨振宁曾先后两次回国,去医院探望邓稼先。

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

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还在病房的走廊上合了影。

但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

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

但是,他的笑容是那样的真实、幸福。

邓稼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加强大了!”杨振宁返回美国后,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症的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听到噩耗,杨振宁立即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杨振宁教授在写给邓稼先夫人许鹿希的信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飞越万里,赶赴北京,为邓稼先扫墓。

扫墓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捧着一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

盒面上的文字写着“振宁,致礼存念”六个字,落款则是“稼先嘱咐,鹿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四个字上停留了。

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的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

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意,将这套坚固且光洁如墨玉的文房四宝留送杨振宁,以表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世长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