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

合集下载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

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

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

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

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

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

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

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

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

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

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

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权威资料]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权威资料]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摘要:文章分析了卢梭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关注主体等方面的差异及在阶级立场、教育理念、教育中心、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共性。

二者的教育思想均与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相一致,深深镌刻着西方“尊重人性”“注重实践”“主体参与”的文化烙印。

关键词:卢梭;杜威;教育思想;比较G40-01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7)01-0170-03卢梭与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的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对西方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学界关于二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十分有限,仅在思想基础、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梳理,翔实分析了两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期望借此深入把握二者教育思想之旨趣,借鉴吸收二者教育思想之精华。

一、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时代背景不同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显著差异,卢梭教育思想产生于启蒙运动迅猛发展的法国,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则产生于资本主义巩固发展阶段的美国,但二者均是应时代发展需要所产生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18年)是法国伟大的启蒙者,资产阶级教育家。

18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者愚弄和欺压人民,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与僧侣和贵族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斗争,这一斗争首先出现在思想领域:即法国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高举人的价值、理性等旗帜,对压迫人权的封建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扼杀天性的文化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卢梭作为百科全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主张把人从封建神权思想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追求平等享有自然赋予的发展权利。

该主张与人性解放思想相契合,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斗争具有极大启发,成为推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卢梭,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杜威,蒙台梭利的主要教学观点

卢梭,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杜威,蒙台梭利的主要教学观点

卢梭,福禄贝尔,夸美纽斯,洛克,杜威,蒙台梭利的主要教学观点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因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一切人的堕落都是由于社会的负面影响。

卢梭在《爱弥儿》这一本书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

因此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是自然教育。

2.福禄贝尔:学前教育。

福禄贝尔认为:“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勤恳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

”在教育中他主张要适应儿童的发展,遵循儿童的本性,而且注重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主,教师只为儿童提供条件,而不干预儿童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体性,并且重视各种游戏。

3.夸美纽斯:首先,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其次,关于“泛智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应该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夸美纽斯还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而在此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教学制,但这种形式存在面对对象少、教学过于随意等弊端。

而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授课制则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弊端,他指出班级授课制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

而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受关注,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

自然主义视域下的儿童教育观

自然主义视域下的儿童教育观

自然主义视域下的儿童教育观作者:刘欣然来源:《幸福家庭》2021年第13期儿童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生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教育方式教育儿童,找寻儿童教育的发展路径。

自然教育是把大自然的环境视为教育背景,让每一个幼儿在正确、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下融入和亲身感受大自然,帮助幼儿有效收集和处理大自然的各类信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过程。

(一)国外的儿童自然教育观国外的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按照其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1.卢梭的儿童自然教育观。

著名教育家卢梭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所著的《爱弥儿》一书中体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提出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卢梭认为,教育者要学会正确认识、理解并善待幼儿。

他提出自然后果法,主张对于某些出现错误和过失的幼儿,不能只是单纯地给予口头教训或体罚,而是应该让其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会带来的后果,从而自觉地更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幼儿学会了自主体验和承担后果,会更容易接受自己反思后得出的道理。

2.杜威的儿童自然教育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自然教育观主要反映在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中,他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认为,幼儿的成长不单单取决于外部的教育,还取决于幼儿自身的天性。

杜威强调,学校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真正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成为自己的主人。

3.蒙特梭利的儿童自然教育观。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强调要发掘幼儿真正的内在潜能,要顺应其自然天性的发展,而不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强加给他们。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期终作业课程: ___中外教育名著选读____学号: ___********___姓名: ___***____任课教师:__**__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钱曹倩03100241【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为的儿童观。

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家杜威对卢梭的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育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其中略有不同,将卢梭与杜威的儿童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观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杜威儿童观自然人社会人卢梭和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能够与柏拉图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人们成为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儿童教育观。

在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两本著作之后,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起源之比较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教育家。

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人禀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人的天性,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罪恶便笼罩人间。

「1」”卢梭在《爱弥尔》中讲到“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而人赖于示威,便成为丑恶了。

”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强调“顺应自然”。

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自恃为天之骄子,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天性冥顽的贱种,都是低下的。

卢梭则不以为然,高唱人人性善以此来反抗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

他的这种“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的儿童观的哲学渊源。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言人,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国家公民_自然人和社会人_柏拉图_卢梭和杜威儿童观简介

国家公民_自然人和社会人_柏拉图_卢梭和杜威儿童观简介
柏拉图认为,幼儿最容易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 响。“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 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从小养成的习惯 会成为其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 不会褪掉。”[1]因此他很注重儿童的学前教育。尤其 是文艺教育,“教育就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 冶心灵”。柏拉图认为要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 用,尤其是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他要求不强迫儿童学 习,主张“寓学习于游戏”中。但是强调游戏要有选 择,必须符合法律的精神。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 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 子看做孩子。卢梭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儿童当成管教的 奴仆,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正是基于对自然 的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卢梭提出了自然人的观 点。
卢梭称那种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儿童现在 的教育、那些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的教育为野
当然,杜威从不讳言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 因为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那么培养民主社会 的新的社会人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种新人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 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道
德品质,有合作意识,服务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 养,能为社会发展尽力。”[4]
2008年7月(总第68期)
18
特别关注
蛮的教育,这种教育会让本应快乐的童年时光在哭 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教育最大的成果 将是,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卢梭对当时贵族之家将男女儿童打扮成小绅士、小贵 妇的样子极其反感,称之 为荒谬的时尚。不适合儿 童活动的衣着会使他们在 漂亮的衣服下面失去自由 和快乐,养成奢侈的习惯 和贪图虚荣等不良心理。 那种把儿童当做大人的 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也 是对自然人的扭曲。因为 儿童有自己的看法、想法 和感情,如果用成年人的 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 感情,是最愚蠢的事情,是把教育引入歧途的原因。

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可照搬照抄)杜威教育思想评价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进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1、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

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他的理论在20世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非文字广为流传,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3、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存在一定问题的。

他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

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他的教育理论着重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可以说是困扰每个时代教育家们的问题。

同时,度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他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如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对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而且杜威在具体论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观点,如要求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克服教学中知识与相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对立等,对我们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评价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地民主性和革命性,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规律,是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

但由于时代及他自身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

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
uc a t i o n.
杜威是 2 0世纪美 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当 时美 国社会需要 的是具有创 新思维的人才 ,而非 经学院教 育模式下 复制 的人 才。杜威 认为传统教育忽视 了宇宙处于 变化 之中的事 实 , 过分追求那种绝对 的 、 标准 的、 权威 的 、 具 有确定性 的知识 , 而真理不是 神赐之物 , 不 是绝对 的 、 永恒 的, 传 统哲学家所认 为 的那种 先验 的 、 绝对 的 、 永恒 的真理 是不存在 的 , 所 谓绝对 、 所谓标 准和所谓 权威 , 都须 经受社 会生活 的鉴定和考验 , 提 出要 用经验解放力量 , 用经验挑 战 传统 。同时杜威十分认可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 , 认 为儿 童应处于教育 的中心 , 教育应顺应儿童 的 自然 , 而不是 教师 灌输 。在实用主义经验论 和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的基础上 , 杜 威提 出了“ 教育 即 自然发展” 的理论。
D e we y ’ S a n d Ro u s s e a u ’ S c h i l d h o o d e d u c a t i o n i d e o l o y g s t i l l ma k e s
i mp o r t a n t i m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 r o l e 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i l d r e n ’ S e d —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a l p u r p o s e s t h e me t h o d a n d ma n n e r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t i l l h o l d a d i s t i n c t i o n .C o mp a i r n g wi t h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期终作业课程:___中外教育名著选读____学号:___03100241___:___钱曹倩____任课教师:__魏峰__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钱曹倩03100241【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为的儿童观。

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家杜威对卢梭的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育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其中略有不同,将卢梭与杜威的儿童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观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杜威儿童观自然人社会人卢梭和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能够与柏拉图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人们成为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儿童教育观。

在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两本著作之后,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起源之比较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教育家。

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人禀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人的天性,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罪恶便笼罩人间。

「1」”卢梭在《爱弥尔》中讲到“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而人赖于示威,便成为丑恶了。

”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强调“顺应自然”。

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自恃为天之骄子,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天性冥顽的贱种,都是低下的。

卢梭则不以为然,高唱人人性善以此来反抗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

他的这种“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的儿童观的哲学渊源。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言人,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解读杜威儿童中心理论

解读杜威儿童中心理论

解读杜威儿童中心理论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

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正因为杜威本身在这三个领域都有着很大成就,使得他对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本来应具备的面貌更加的了解。

杜威再教育领域中有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教育及生活、学校及社会、儿童中心论和教育无目的论。

其中,儿童中心理论是最受争议的理论,人们对儿童中心理论也有着许多误解。

那么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到底是什么呢,?又给当今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我们知道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理论的首创者,杜威所提倡的儿童中心理论的思想源于卢梭。

追溯“儿童中心”观的历史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至今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从“人的发现”到“儿童的发现”,这也是儿童中心观确立的前提。

当时的代表人物伊拉斯莫斯和拉伯雷,都主张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为基础,革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断儿童。

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不是成人的雏形。

夸美纽斯则是从“人的发现”走到“儿童的发现”的第一人。

在其之后,卢梭将其继续发扬。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就在于使儿童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这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大转弯,它确立了近代教育的原则。

而杜威也将卢梭的教育思想概括为“教育及自然发展”。

后来逐步发展,人们把儿童放在世界的中心,后又逐步走向科学化。

但是在十八世纪,儿童中心观又走向了弱化,当时由于对效率的极大关注,人们认为教育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杜威并不反对教育为未来做准备。

“并不是说教育不应该预备将来”,然而“预备将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不是教育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教育应该是无目的的。

接着就到来了杜威的时代,他的儿童中心观是现代教育的旗帜,那么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

杜威的儿童中心理论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杜威与卢梭教育思想之比较

杜威与卢梭教育思想之比较
第 7卷 第 4期
20 0 8年 7月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o e Vo aina c n l y Colg o r a fLu h c t o lTe h oog le e
V0 . N0 4 17 .
J12 8 u . 0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 威 与 卢 梭 教 育 思 想 之 比 较
发 展 脉 络 , 好 地 发 掘 杜 威 和 卢梭 教育 思 想 的现 代 价 值 。 更


杜威 和 卢 梭 教 育 思 想 哲 学 基 础 及 时 代 背 景
发展 过程 绝对 化 。利用 这 种 哲 学观 思 考 教 育 问题 时 , 杜威 不再 把 教育仅 仅看 成是 实现 某 一 目的 的工 具 , 育更 是 儿 童 不 断生 教
在 教 育 目的 观 上 , 梭 以儿 童 本 位 价 值 取 向提 出 了 自 己 卢 的鲜 明 的教 育 目的— — 培 养 “自然 人 ” 卢 梭 提 出 的 “自然 。 人 ” 先 是 相 对 于 公 民 而 言 的 。 在 卢 梭 看 来 , 制 主 义 社 会 首 专 里 人 的 自然 本 性 受 到 了 扭 曲 , 好 的 社 会 制 度 可 以 改 变 这 种 但
代 意 义 的 人 物 。卢 梭 的教 育 专 著 《 弥 儿 》 杜 威 的 《 主 主 爱 、 民 义 与 教 育 》 柏 拉 图 的 《 想 国 》 称 为 人 类 教 育 史 上 三 部 与 理 并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标 志 性 著 作 。 卢 梭 的 自然 主 义 教 育 观 完
补足 , 使天性善美 了。 便
长 的过 程 , 是经 验 的不 断改 造 的过 程 。教 育 的过 程 成 为 杜威 首

试比较杜威和卢梭的儿童观

试比较杜威和卢梭的儿童观

试比较杜威和卢梭的儿童观[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与哲学家卢梭和杜威各自提出了自己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传统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略有不同,这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对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现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杜威儿童观作为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和哲学家,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它们的儿童教育论,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最终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地位。

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

一、儿童观概述及其发展历程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认识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观念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和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儿童观作为人类观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体系的一部分,对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儿童的态度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儿童观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革的。

在18世纪以前,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那时的儿童观基本上是一种“小大人”的儿童观,认为儿童与成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儿童就是一个微型的成人。

一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始于十八世纪。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旧的儿童观的基础上,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

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及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作为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对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杜威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早期教育的独特方法就是利用儿童的自由冲动和本能,并且利用它们扩大和加深认识,促进行为和控制能力的发展。

二、杜威和卢梭的儿童观共同之处(一)抨击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儿童实际生活,提出要尊重儿童的童年生活,卢梭看来,童年是儿童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去剥夺这笔财富,童年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因此,卢梭提出:“既然是不能肯定目前的痛苦能够解除将来的痛苦,为什么又要他遭受他现时承受不了的那么多灾难呢?”杜威从反对传统的儿童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适应眼前的生活。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期终作业课程:___中外教育名著选读____学号:___03100241___:___钱曹倩____任课教师:__魏峰__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卢梭与杜威儿童教育观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钱曹倩03100241【摘要】: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儿童观起源于十八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为的儿童观。

到了十九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与哲学家杜威对卢梭的儿童观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教育是儿童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者的观点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于旧式教育进行了批判,但是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其中略有不同,将卢梭与杜威的儿童观进行比较对于我们认识和构建恰当的儿童观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杜威儿童观自然人社会人卢梭和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能够与柏拉图齐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是被人们成为教育史上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

卢梭和杜威都从反对传统的旧教育出发,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儿童教育观。

在阅读了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两本著作之后,本文试图将二者的儿童教育观的异同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时代背景与哲学起源之比较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教育家。

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人禀赋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人的天性,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无奈罪恶的社会扼杀了人的天性,罪恶便笼罩人间。

「1」”卢梭在《爱弥尔》中讲到“上帝创造万物都是善的,而人赖于示威,便成为丑恶了。

”正因为如此,卢梭才强调“顺应自然”。

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们无不自恃为天之骄子,认为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是天性冥顽的贱种,都是低下的。

卢梭则不以为然,高唱人人性善以此来反抗当时的传统思想和观念。

他的这种“天性论”给他的进步的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他的自然主义的儿童观的哲学渊源。

杜威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资产阶级进步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言人,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忏悔录》、《爱弥儿》等书,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卢梭是西方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开一代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教育。

他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

2、感官教育。

他认为应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

3、性教育。

他反对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骗儿童的做法,强调应使儿童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有发泄的出路。

4、德育。

他是一位性善论者,提出“天赋良心说”,主张“博爱”,认为道德教育应经历“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三个情感阶段。

5、“自然后果律”。

他主张用“自然后果”去教育儿童,即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福禄贝尔(也译成福禄培尔)德国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

福禄培尔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主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培养万物统一的人生观。

基于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

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的和任务,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1、体育卫生。

他既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要的卫生习惯。

2、游戏活动。

外国教育史【定稿】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

外国教育史【定稿】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

约翰·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目录一、学界对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 (3)1.文献观点简述 (3)2.文献评析 (4)二、关键问题:对于杜威“儿童中心论”的讨论 (6)1.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观点的背景 (7)2.学界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批判 (7)3.为杜威的儿童中心观点辩护 (8)三、杜威儿童观与他人之比较 (10)1.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10)2.杜威与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11)3.杜威与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比较 (11)4.杜威与尼尔的儿童观比较 (12)5.杜威与陶行知 (13)四、杜威儿童观的启示 (14)1.杜威儿童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14)2.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4)五、小结 (15)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称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名词,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和民主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创办人。

杜威关于儿童的教育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根据搜集到的文献所分类梳理的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

一、学界对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约翰·杜威有关儿童的观点的论述,主要反映在其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之中。

1.文献观点简述首先,将所搜集文献中对杜威儿童观本身进行解读的文章进行述评。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篇:胡碧霞(2008)在《重新解读杜威的儿童观》1中,以儿童的“生长”为着眼点,从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和习惯四个方面对杜威的儿童观进行解读。

她认为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生长”,也是我们理解杜威儿童观的关键概念.而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和习惯这四个概念成为了“生长”的具体表现形式。

1)未成熟状态是儿童生长的前提。

作者认为杜威眼中的“不成熟状态"具有相当成份的积极因素,未成熟状态所代表的并不是缺乏或一无所有,而是表明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生长的可能性. 2)本能是儿童生长的原动力。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论教育的本质当被问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想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19世纪末,美国兴起了进步教育运动,当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掀起的波澜是壮阔的。

他就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造”三个观念。

(一)教育即生活从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以及儿童的生活这三者的关系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其实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的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子形式。

在这个基础上,杜威又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念。

社会与学校都需要民主平等,要真正实现教育的民主化,培养出走出学校后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优秀公民。

(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其实也是在提出一种全新的儿童发展观,旨在教育过程没有其他的目的,它就是本身的目的。

这一观念受了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的影响,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即儿童天性的发展”。

而杜威相较卢梭,进步的一点在于他对于生长的内涵、条件与特征做出了明确的解释。

(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如果强加教育的外在目的,就会违反儿童内在的需要,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造与重组是教育的需要。

二、论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已经广为人知,然而这个“无目的论”不是真的指教育没有任何目的,杜威表达的是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的目的。

从个人本位论的角度出发,杜威希望学校能培养出生长良好的人。

“只有指向儿童的内在需要、指向儿童更多更好生长的内在目的,才符合良好教育目的特点。

[2]”杜威始终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结合,认为学生在学校中,应充分发挥其本能,无需老师施加的压力,在学习中积累社会经验,以便为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三、论教育方法基于“教育即生活”,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学”,也就是儿童应该在多种活动中获得经验。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前人已经积累好的知识与经验,而是需要习得属于自己的社会经验,因此儿童需要在活动中求知探索,获得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观之比较万承业(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03-0144-02摘要杜威和卢梭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但杜威和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之思想基础、教育主体、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仍有区别。

比较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对当代儿童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比较杜威卢梭The Comparison of Dewey's and Rousseau's Childhood E-ducation Ideology//Wan ChengyeAbstract Though Dewey and Rousseau in respect for children's subjectivity have the same opinion,the respects on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education ideology,the subject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purposes,the method and manner of education still hold a paring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wey's and Rousseau's childhood education ideology still make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role of contemporary children's ed-ucation.Key words children education ideology;comparison;Dewey; Rousseau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态度、看法以及与儿童有关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

儿童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对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前,人们不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成长需要,被当成是“小大人”,在压抑中成长。

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儿童的灵性被人们发现,人们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和发展的可塑性,不再是大人的翻版。

特别是卢梭提出教育应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法则。

20世纪初期至今,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特别是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说。

比较卢梭、杜威的儿童教育观,对于当代以儿童为本位、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和拓展儿童个性的儿童教育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思想基础之比较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观思想来源于自然法学派的思想和性善论。

自然法学派萌芽于古希腊哲学,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盛行于17、18世纪,宣扬人生于自然,人的权利也即来自于自然。

卢梭在此基础上认为自然赋予人人自由和平等,成人与成人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每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

同时卢梭认同性善论,认为万物生于自然,本性都是善良的。

传统教育模式下,成人是强者,儿童只不过是微型的成人,要学习成人的礼节、成人说话的口吻等,成长后会像成人一样都在掠夺他人谋取自身利益,而原本在儿童身上可以体现的天性的善良,被教育抹杀了。

只有对人进行自然教育,延续或者恢复人的本性,才能在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人。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认为当时美国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非经学院教育模式下复制的人才。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宇宙处于变化之中的事实,过分追求那种绝对的、标准的、权威的、具有确定性的知识,而真理不是神赐之物,不是绝对的、永恒的,传统哲学家所认为的那种先验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谓绝对、所谓标准和所谓权威,都须经受社会生活的鉴定和考验,提出要用经验解放力量,用经验挑战传统。

同时杜威十分认可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理论,认为儿童应处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应顺应儿童的自然,而不是教师灌输。

在实用主义经验论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论。

2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教育主体之比较首先,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

卢梭是儿童的发现者,在《爱弥儿》一书中首次使用儿童这一概念,“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2],充分肯定了儿童的价值。

虽然卢梭并未直接提出儿童中心说,但毫无疑问,在卢梭看来,儿童是儿童教育的主体。

杜威在卢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儿童中心说,两人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一脉相承。

所不同的是卢梭认为儿童的教育者应该是天性,而不应该是人。

他将儿童的自然天性视为第一教育者,随后才是人,最后是事物。

而杜威更强调的是学校教育,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

其次,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具有能力并不断发展。

卢梭认为自儿童出生那刻起,儿童就受自然教育而具有能力并不断发展。

如在婴儿阶段,婴儿的呀呀学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0~12岁的儿童,记忆力和想象力处在静止状态,虽不具有理性思维,但可以通过手、眼睛感觉事物,此时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杜威认为儿童是未成熟状态,具有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儿童是社会的正式成员,要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儿童培养成有能力的和有用的社会成员。

最后,卢梭和杜威都强调儿童是自由的,但侧重点不同。

卢梭在遵循儿童自然天性的基础上,认为儿童期具有儿童期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的,成人不能过多干预或约束儿童自然天性的发展,这里的自由更多是指给儿童自然天性自由。

杜威认为儿童的自由就是生长和发展的自由。

但并不意味教师完全不干预儿童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程、活动形式或内容,引导儿童成为有能力和有用的社会成员。

同时儿童的自由是在社会规范认可下的自由,儿童作为一名正式的社会成员,一样要遵守纪律。

作者简介:万承业(1988-),广东商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下转第146页)3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教育目的之比较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其自然本性的人,偏重于将儿童培养成为自然人。

自然人不是远离文明的原始人,而是强调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是把成人世界的东西强加给儿童,不是让儿童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天赋能力,分阶段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其得以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

自然人不是脱离社会的人,“社会对于人类是自然的,就像衰老对于个人是自然的一样;艺术、法律及政府对于人民是必需的,就像拐杖对于老人是必需的一样:老年状态仅仅派生于人的性质,而社会状态则派生于人类的性质”[3],也就是说“自然人”是社会中的“自然人”,具有社会状态,而不是仅有自然状态。

只不过,卢梭偏向于研究社会中的人如何返璞归真,如何寻找自己自然而然就拥有的天性。

杜威认为遵循自然教育,容易使人误认为自然提供生长的计划和目标,从来否定教育的社会意义,使自然和社会对立。

杜威认为教育不应是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教育目的应蕴含在教育过程之中,不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专门设立一种教育目的。

儿童是正式的社会成员,儿童教育应蕴含在儿童不断生长、发展的要求之中。

儿童教育的目的不是成人设立的、一般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而是要符合儿童固有的需要,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中,不仅意在儿童在经验中成长,更意在培养社会人。

4杜威与卢梭儿童教育观教育方法与方式之比较杜威和卢梭在承认儿童主体地位基础上,都认可分阶段进行教育、活动中教育,环境对教育具有影响力。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对儿童进行与之能力相应的教育。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4],0~2岁,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使其身体健康;2~12岁,卢梭认为此时儿童在智力方面处于睡眠阶段,缺乏思维能力,对其进行感官教育;12~15岁,可以对其进行智力教育;15~20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杜威同样认为儿童教育应时刻关注儿童的实际。

但他认为儿童在2~12岁虽缺乏思维能力,但可以在游戏中、各类活动中学习,而不应是“消极教育”,同时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等到15岁才进行。

在活动中教育。

卢梭主张儿童应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

杜威认为在活动中学,更容易让儿童成为经验的主体,而不是课本知识的旁观者。

杜威和卢梭都重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卢梭偏于强调家庭环境,杜威偏于强调社会环境。

卢梭的《爱弥儿》主要阐述爱弥儿在家庭中接受教育,提出成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儿童。

杜威认为教育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5],更强调社会环境。

注释①(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②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③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美)杜威.杜威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我表达的机会,认真彻底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此,班主任用合理的交往方法,有利于创造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有利于解决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有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

4班主任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灵魂。

爱是教育的根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6]现在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识的活生生的人。

他们在学习、生活、成长中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护、关心和尊重,这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友善之情,才能引起学生对其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出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才能营造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这也恰好证明了“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的道理所在。

5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分寸“所谓掌握教育分寸,是指教师要注意方法、措施、态度和要求上的适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