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
毛毛雨 鉴赏心得
对流行歌曲《毛毛雨》的鉴赏(一)歌曲《毛毛雨》的地位:《毛毛雨》为我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
这首于一九二七年创作的歌曲,是黎锦晖「大众音乐」中的「爱情歌曲」之一,《毛毛雨》的内容集其多年投身儿童歌舞乐曲经验之大成,更实践了他对于音乐亟需「中西合璧」的想法。
在此之前,并未有人创作以大众口味为导向的歌曲,加上以《毛毛雨》为首的一系列乐谱卖座奇佳,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渐渐被开启。
(二)歌曲《毛毛雨》的赏析:1、音乐:黎锦晖在创作《毛毛雨》之前,对于音乐的要求:声乐方面,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戏曲方法,采取民族音乐的特点行腔;伴奏部份,延续其附小歌舞部分时期之主张「西乐所有乐器,都应该为国乐服务」,以小提琴拉小调、西皮二簧,并保有民间风味。
明显的,黎在这段时期坚守传统的民间风味。
但是,当时间往后推移,在黎锦晖手中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渐渐自儿童歌舞曲中脱胎换骨出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他对于西洋音乐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感到中国的音乐要兼收并蓄,主张容纳大众音乐,并建议上海艺术大学设立『中西合璧』音乐系」。
或许是每星期至公共租界聆听的交响乐起了作用,这个微妙心态的产物正是之后产生的《毛毛雨》唱片(而非乐谱)。
歌曲《毛毛雨》一开始,铜管模仿国乐单音齐奏一个五声音阶旋律的乐句,造成了相当新鲜奇特的印象,然后接续以强弱变化夸张的铜管合奏,这对于音量单薄的国乐器而言,是难以达成的效果。
音量增强的短乐句一毕,中国钹立刻响起,下一段乐句以张力紧绷的全音阶构成,而全音阶常被视为印象乐派一个明显的特征。
等到小喇叭吹奏的主旋律出现,低音顺势转为摇摆节奏,还配上了丰富的和声进行,最后过门以木鱼的叩叩声「有板有眼」地连接到歌唱旋律。
以上短短十余秒,多种音乐元素像是烟火一样骄傲的展示,铜管乐队的强势劲道使「中国传统」的元素变成了一种色彩,像是装饰性的符码或咒语,甫出现便足以使人明了其中的意涵。
一九二七年,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异风格展开了老上海流行音乐,并且还影响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巧具心思的歌曲持续出现着。
20世纪初西乐学堂乐歌为我国早期“流行歌曲”考论
20世纪初西乐学堂乐歌为我国早期“流行歌曲”考论———兼谈歌曲《毛毛雨》的歌曲归属问题摘要:20世纪初期由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配歌或作歌的西乐学堂乐歌是我国早期的“流行歌曲”。
它是在“维新”强国思潮的影响下,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对当时旧有的国乐进行自觉改良的产物。
在音乐改良上,引进欧美音乐名曲取代我国固有的曲调,这是国乐改良的核心;在歌词和内容上,以通俗化的歌词或古诗词名作取代高深难懂的文言歌词,以健康向上的学堂乐歌以正社会歌曲的淫靡之风。
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学校唱歌集二集》、曾志忞的《教育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中的西乐学堂乐歌都是早期学堂乐歌的代表作。
1927年问世的歌曲《毛毛雨》(黎锦晖词曲,黎明晖演唱)是一首作曲民歌,不是音乐体裁意义上的“流行歌曲”。
关键词:20世纪初国乐改良西乐学堂乐歌流行歌曲沈心工李叔同《毛毛雨》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徐中原1980年代以来,学界随着“流行歌曲”的盛行,开始对我国的“流行歌曲”进行研究。
“流行歌曲”产生于何时?诸多研究者认可这种说法: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1927年问世的《毛毛雨》(黎锦晖词曲、黎明晖演唱)标志着“流行歌曲”的诞生。
很遗憾,他们均未能给出这一说法的依据。
笔者遍检清末民国时期的音乐史料认为,《毛毛雨》不是“流行歌曲”,也不是第一首“流行歌曲”;而20世纪初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当时作歌(作词)或配歌的西乐学堂乐歌才是我国早期的“流行歌曲”,它们是“维新”思潮文化背景下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音乐改良的产物。
希望本论文有助于廓清我国“流行歌曲”产生的背景、时间等历史真相,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
一、何谓“流行歌曲”?欧美的“Popular Music”即“流行音乐”,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北美。
我国的“流行音乐”或“流行歌曲”之名是否由“Popular Music”一词译来,不得而知。
海上歌调钩沉录(十)时代新曲畅心声
492023.12海上歌调钩沉录(十)Exploring Past Musical Life (Ⅹ)时代新曲畅心声文字_俞一帆Voices of the New Era’s Tunes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地讲,就是指那些易于被普罗大众接受而广泛传唱的音乐类型。
与西方音乐以精英阶层主导的历史不同的是,中国的流行音乐是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自诞生伊始就没有所谓“经典音乐”这个对手,论资排辈的话,流行音乐的资格可能还要老一些呢。
1926年黎锦晖创作《毛毛雨》时,上海国立音乐院尚未建立,人们唱的主要是一些根据外国歌曲填词改写的学堂乐歌。
当时,黎氏已经创立“明月社”,意在“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并为此首创了时代曲,借以满足人们用歌声唱出内心感受、陶冶情操、热爱生活的需要。
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西方流行音乐大事件——1935年电台演出后对歌伶进行投票,活动为期十五天,最终白虹、周璇、汪曼杰夺得前三名。
这一时期的上海,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家唱片公司已成鼎立之势,广播电台四十余家,出版传媒行业已相当繁荣。
在以“明月社”为首的诸多歌唱团体、歌咏社、歌剧社的培训运作下,歌星与摩登时代曲层出不穷。
明星表演者同时出现在电影、广播和唱片录音中,歌曲的创作和流行的运转加速,媒体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大批反映平民生活、都市情感的舞曲小调成为老上海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时代特征,《蔷薇》《蝴蝶》《夜来香》成为人们无法忘却的记忆与回味。
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多灾多难让社会的歌声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美国电台首档音乐节目“流行金曲榜”(Your Hit Parade )开始为明星单曲排行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展过一场轰动的“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了。
1934年5月,听众可在每天刊登在《大晚报》上的“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50 MUSIC LOVERMUSIC TALK音乐坛外谈代曲的婀娜风格与当时抗日歌咏的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了“靡靡之音”的代表。
音乐基础要点
布鲁斯布鲁斯,又叫蓝调,意思是情绪低调、忧伤、忧郁。
19世纪,“种植园歌曲”(Plantation song)的出现,为布鲁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布鲁斯的发展与演变布鲁斯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布鲁斯时期”(19世纪末到二战以前),主要以乡村布鲁斯、古典布鲁斯和城市布鲁斯三种风格为代表;第二阶段是“节奏布鲁斯时期”(二战以后四五十年代盛行);第三阶段是“摇滚布鲁斯时期”(六七十年代)第四阶段是“现代布鲁斯时期”(80年代以后)1、乡村布鲁斯(Country Blues)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南方的农村。
是最早的一种布鲁斯形式,为后来的布鲁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代表人物:雷蒙·杰斐逊(Lemon Jefferson)2、古典布鲁斯(Classic Blues)古典布鲁斯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由女性布鲁斯歌手演唱的一种商业化布鲁斯,兴起于美国北方城市,与乡村布鲁斯相比,虽被叫做古典布鲁斯,但却显得较为流行。
代表人物:妈咪·史密斯(Mamie Smith)布鲁斯历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歌手。
妈·莱尼(Ma Rainey)3、城市布鲁斯(Urban Blues)从狭义上看,是指1930年代兴起的,以北方的芝加哥和南方的孟菲斯为代表。
带有都市特征的、区别于乡村布鲁斯的风格。
城市布鲁斯主要反映城市黑人的生活,不再像乡村布鲁斯那样忧郁和哀怨,甚至为了取悦白人听众,还唱一些调侃的内容。
其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它是一种快速的、敲击式的布鲁斯钢琴演奏形式,是城市布鲁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不仅对后来的节奏布鲁斯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爵士乐、摇滚乐的钢琴演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T-B·沃克(T-Bone Walker)4、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节奏布鲁斯是一种节奏强劲的、带有推动性的布鲁斯风格,兴起于“二战”后,盛行与1950年代。
中国流行音乐史
中国流行音乐史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等。
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第二发展阶段: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
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
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
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
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
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
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
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
其标志是谢雷的《曼丽》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
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
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概括,讲述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从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背景看中国社会发展,上海是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来源。
从最早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
爵士乐的引入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代表。
从五四运动以后世界一些知名的音乐家也纷纷来到中国演出,使西洋乐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创始人黎锦晖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流行乐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起源1.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因为由各国的租界,日本未敢贸然占领,使它一度处于“孤岛”状态。
此时,上海的畸形繁荣正在逐渐滑坡,报纸上租售空房的广告比比皆是,旅馆、酒楼、舞厅等服务行业也日渐萧条。
“八一三”炮火的打响,迅速改变了上海经济萧条的景象。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面对日军的进犯,立即宣布“中立”。
住在闸北、虹口等地的欧美侨民和中国实业家纷纷涌进苏州河南岸,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大地主、大富豪也为了躲避战火,也一起涌进了上海租界。
一时间,租界人口急剧上升,空房、旅馆很快被填满。
同时,上海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也都跑来避难。
仅一天就有六万多名难民涌入租界,个体劳动者和小商贩也大量涌现在上海街头。
人口的迅速集中,使租界的“畸形”繁荣再度复兴,旅馆、舞厅、电影院人山人海,茶楼酒肆人流不息,各种商店也都生意兴隆于是,上海租界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十里洋场”的租借地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消费需求空前增长。
特别是电影院的繁荣和舞厅的兴旺,促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流行音乐发源地——上海。
上海,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自《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放以后,它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外资纷纷涌入,设立码头、开设银行。
后来,又先后被英国、法国和美国划定租界。
上海慢慢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特征,从而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
回声中的革新:黎锦晖与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回声中的革新:黎锦晖与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在20世纪初的中国,音乐的风潮正悄然发生着变革。
1927年,上海,这个东方的巴黎,孕育出了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毛毛雨》。
这不仅是一首歌曲的诞生,更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黎锦晖:音乐的先驱者黎锦晖,这个名字在今天可能并不广为人知,但在那个时代,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儿童歌舞音乐的开创者。
他不仅创作了《毛毛雨》,更以其独特的音乐才华,将西方的爵士乐与中国的民族音乐完美融合,推动了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
《毛毛雨》:时代的印记《毛毛雨》的诞生,不仅是音乐上的创新,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这首歌曲由黎锦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她的声音如同那个时代的一缕清风,吹拂着中国音乐的新篇章。
歌曲的流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渴望和接纳。
儿童音乐的启蒙黎锦晖不仅在流行音乐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对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同样深远。
他创作的儿童歌曲,如《可怜的秋香》和《老虎叫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音乐生活,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明月歌舞团:星光璀璨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和明月歌舞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
周璇、白虹、严华等中国第一代歌星,以及聂耳等音乐作家,都是从这里走出,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音乐的国际化黎锦晖的音乐不仅在中国本土受到欢迎,更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黄色音乐》一书中,他本人也被誉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音乐国际地位的肯定。
结语:黎锦晖的音乐生涯,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个缩影。
他的作品和理念,如同那个时代的回声,至今仍在中国音乐的长河中回荡。
他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聆听那些经典的旋律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音乐人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长春工程学院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长春工程学院第一章测试1.中国流行音乐何时产生?参考答案:20世纪20年代2.中国流行音乐诞生地在哪个城市?参考答案:上海3.中国的第一首流行音乐叫什么名字?参考答案:《毛毛雨》4.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的创作者是谁?参考答案:黎锦晖5.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的演唱者是谁?参考答案:黎明晖6.鲁迅评价《毛毛雨》为“人间仙乐”。
参考答案:错7.《毛毛雨》的伴奏中只使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参考答案:错8.《毛毛雨》的伴奏中只使用了西洋的爵士乐器。
参考答案:错9.《毛毛雨》的歌词创作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参考答案:对10.《毛毛雨》是用上海话演唱的。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下面哪些音乐作品是黎锦晖的创作?参考答案:《毛毛雨》;《小兔子乖乖》;《妹妹我爱你》;《桃花江》2.下面哪些音乐团体属于黎锦晖?参考答案: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中华歌舞专门学校3.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参考答案:电影配乐创作;流行音乐创作;儿童音乐创作4.下面哪些音乐作品是许如辉的创作?参考答案:《永别了我的弟弟》;《离别了,姑娘》5.下面哪些歌曲属于进步歌曲?参考答案:《到敌人后方去》;《铁蹄下的歌女》;《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6.中国早期流行音乐都属于流行音乐。
参考答案:错7.中国早期流行音乐都属于进步歌曲。
参考答案:错8.黎锦晖以“子夜社”的名义在电台推出流行歌曲。
参考答案:错9.《渔光曲》体现了旧社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
参考答案:对10.《渔光曲》是用上海话演唱的。
参考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参考答案:唱片;电影;歌舞厅;广播电台2.下面哪首音乐作品是爱情题材的经典作品?参考答案:《月圆花好》;《夜来香》3.“上海时期”流行音乐中,民族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参考答案:《天涯歌女》;《拷红》;《四季歌》4.“上海时期”流行音乐中,西洋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参考答案:《哪个不多情》;《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得不到的爱情》5.“上海时期”流行音乐中,艺术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参考答案:《恨不相逢未嫁时》;《夜半歌声》6.《夜上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作。
艺术歌曲赏析
舒伯特《魔王》1、作者:舒伯特国籍:奥地利时期(风格流派):早期浪漫主义2、三部作品:《菩提树》、《鳟鱼》、《摇篮曲》、《小夜曲》、《野玫瑰》3、该作曲家对艺术歌曲的贡献舒伯特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其歌曲词曲结合紧密,旋律简单优美,极具抒情性,调性变化丰富多样。
他把艺术歌曲改编成器乐曲一种新的演奏形式,并建立了声乐套曲的体载。
虽然创作生涯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600多首的艺术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在音乐史上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4、该歌曲的艺术特征这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
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儿子、父亲、魔王以及叙事者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和特定的环境。
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孩子随他而去的故事。
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菩提树》(流浪者)1、作者:舒伯特选自套曲《冬之旅》2、三部作品3、贡献(同上)4、该歌曲的艺术特征歌曲内容是:流浪汉故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他曾在树下度过了幸福的时光。
如今他在凛冽的寒风中流浪,仍仿佛听见菩提树在向他轻轻呼唤。
这首歌旋律朴素、简练,感情亲切,具有德奥民歌的风格特点,于宁静中给人以流浪人悲哀的感受。
第一段是对童年亲切的回忆,旋律基本上是从属到主的上下级进,四个乐句节奏保持一致,而且采用叠句手法,使忧伤的回忆中蕴涵着甜蜜的情调,用明朗亲切的音调叙述流浪者对菩提树的深厚感情和树给予他的安慰。
第二段的前半段侧重于叙述现实凄苦流浪的生活,由E大调转为e小调,在感情色彩上显得较前段暗淡凄凉,与前段形成调式上的对比。
智慧树知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简史》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中国流行音乐何时产生?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30年代C.20世纪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答案: 20世纪20年代2、中国流行音乐诞生地在哪个城市?A.北京B.上海C.香港D.台湾答案: 上海3、中国的第一首流行音乐叫什么名字?A.《夜上海》B.《夜来香》C.《毛毛雨》D.《玫瑰玫瑰我爱你》答案: 《毛毛雨》4、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的创作者是谁?A.黎明B.黎明晖C.黎锦晖D.黎锦光答案: 黎锦晖5、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的演唱者是谁?A.黎明B.黎明晖C.黎锦晖D.黎锦光答案: 黎明晖6、鲁迅评价《毛毛雨》为“人间仙乐”。
A.对B.错答案: 错7、《毛毛雨》的伴奏中只使用了中国的民族乐器。
A.对B.错答案: 错8、《毛毛雨》的伴奏中只使用了西洋的爵士乐器。
A.对B.错答案: 错9、《毛毛雨》的歌词创作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A.对B.错答案: 对10、《毛毛雨》是用上海话演唱的。
A.对B.错答案: 错第二章1、下面哪些音乐作品是黎锦晖的创作?A.《小兔子乖乖》B.《毛毛雨》C.《桃花江》D.《妹妹我爱你》答案: 《小兔子乖乖》,《毛毛雨》,《桃花江》,《妹妹我爱你》2、下面哪些音乐团体属于黎锦晖?A.中华歌舞专门学校B.明月歌舞团C.联华歌舞班D.明月歌舞剧社答案: 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3、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儿童音乐创作B.电影配乐创作C.芭蕾舞剧创作D.流行音乐创作答案: 儿童音乐创作,电影配乐创作,流行音乐创作4、下面哪些音乐作品是许如辉的创作?A.《小兔子乖乖》B.《毛毛雨》C.《永别了我的弟弟》D.《离别了,姑娘》答案: 《永别了我的弟弟》,《离别了,姑娘》5、下面哪些歌曲属于进步歌曲?A.《义勇军进行曲》B.《铁蹄下的歌女》C.《大刀进行曲》D.《到敌人后方去》答案: 《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6、中国早期流行音乐都属于流行音乐。
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毛毛雨》的审美特征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虽接触了新思想、新文化,但 大多数民众还保留着传统守旧的封建思想,对直接描写情、 爱的作品难以接受。《毛毛雨》自出现以来饱受争议,长期 被指责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如果抛开观念的束 缚,客观分析《毛毛雨》的词、曲,就会发现它所遭受的指 责过于苛刻。
一、旋律美 曲是歌的灵魂,在中国听众的心里,歌曲应该是柔和、 自然、敦厚的,最好余韵十足,让人回味无穷。而《毛毛 雨》恰是这样的一首歌曲。 此曲旋律多级进,起伏不大,音域跨度只有十度,最 高音在“哎哟哟”的“哎”,短暂停留便转向下行。悠扬婉 转,舒缓优美,中国风味十足。歌曲共四段,旋律相同,歌 星在演绎时细微处略有变动,随歌词内容作适当调整,既保 持统一又不至单调。它最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国民谣风歌的旋 律配以西洋管弦乐的伴奏。黎锦晖认为所有西洋乐器都应 该服务于国乐,主张“中西合璧”,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首 “新乐”。歌曲一开始,由铜管齐奏的五声音阶旋律乐句就 给人以新鲜另类之感,后由小号吹奏主旋律,低音加入爵士 感节奏,和声进行丰富饱满,加上钹的音响,将一首民谣小 调显得气势磅礴,此效果非国乐所能达成。此曲虽为黎锦晖 的第一首尝试之作,却运用了比较丰富的音乐元素,铜管乐 队与中国传统音乐撞出了美妙的火花。 二、歌词美 词是歌的主体,通常寄托作家的情感期待,显示其人生 价值取向,旋律的创作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歌词提供的意境。 整首歌曲共四段歌词,直白通俗又注重押韵,不失艺术气 息。歌词大量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押韵得当,琅 琅上口。描写了一位女子在等待恋人的过程中的多次情绪转 变,抒发了少女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颂扬了五四运动 后女性敢于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勇敢追求真爱的精神。 首句像白话一样浅显易懂:烟雨朦胧中,微风吹拂着江 边的柳条,翠绿的柳枝随风摇曳,诗意盎然。“毛毛雨”、 “微微风”、“柳青青”,多处运用了叠字,叠字这种词格 主要通过音节的重叠强调事物的某种特性,并形成一种特殊 的节奏,平添了几分俏皮的趣味。“毛毛雨不要尽为难…… 哎哟哟行路难”,这是主人公向风雨做出的“请求”,运用 了 “呼号格”的修辞,即作者在感情急剧之时突然直呼作品 中的人或物来说话。“太阳”、“荷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给听众留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风华正 茂的俊朗青年和一个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的形象。 三、节奏美 节奏是歌曲的骨架,对于曲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 使是《化蝶》这样凄美幽婉的乐曲,一旦把它的速度放快一 倍,也会变成欢快活泼的风格,原来的伤感荡然无存,这时
没人能抵抗这一百年前的流行歌曲
没人能抵抗这一百年前的流行歌曲那是一百年前的流行歌曲了。
从来没有这种歌声,让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的上海都进入了黄金岁月。
人们称这些最早的流行歌曲为时代曲,“最纯粹和最正宗的海派国语流行曲”。
这里要提到一个才子:黎锦晖。
他写出了第一首中国的流行歌曲,《毛毛雨》。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张爱玲很喜欢《毛毛雨》,还将它译成英文。
“我喜欢毛毛雨,因为它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却又不是民歌……下着雨,灰色水门汀的弄堂房子,小玻璃窗,微微发出气味的杂物,女孩从小襟里撕下印花绸布条来扎头发,走到弄堂口的小吃食店去买根冰棒来吮着。
有一种传统的,扭捏的东方美。
多看两眼,你会觉得它像一块玉一般地完整的。
”黎锦晖和美国爵士乐小号手巴克·克莱顿一同在上海,两人彼此学习中西方的音乐元素。
他还做了很多事:编写新国语课本,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为《西厢记》、《天涯歌女》等早期电影写了一些插曲。
"东方巴黎",上海一百年前的上海,俨然已是个亚洲现代都市,她拥有第一家现代银行“丽如银行”、西式街道、电话、汽车,还有最发达的城市娱乐。
电影院和歌舞厅林立繁荣,爵士和布鲁斯通宵达旦,使这个城市更加沸腾。
百乐门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百乐门”内,除了常驻歌手以外,还经常请周璇、白虹来演唱。
上海四大舞厅,百乐门,仙乐,大都会,丽都当时的歌坛环境下,歌舞女郎也不乏演唱一些嗲声嗲气,过于露骨的歌词。
张爱玲说,“中国的流行歌曲,从前因为大家有“小妹妹”狂,歌星都把喉咙逼得尖而扁,外国人常常诧异地问中国女人的声音怎么是这样的。
”鲁迅就打了一个很好笑的比喻:“绞死猫似的”。
这些时代曲的爱情观,也或多或少隐喻了当下的爱情观念。
眉来眼去有之、非君不可有之、浓情蜜意有之;总之爱情在女郎的口中,显得轻佻又大胆。
中国流行音乐史:流派、歌手与代表作
创作
的爵士乐发展受限
爵士歌手
• 1930年代,上海爵士乐风
• 1950-70年代,爵士乐在中
• 2010年代,爵士乐在中国
靡一时
国逐渐消失
逐渐复兴
流行歌曲与民谣的融合
1980年代,流行歌曲与民谣的融合
• 以罗大佑、李宗盛等为代表的民谣歌手
• 1980年代,民谣歌曲成为流行音乐的一部分
1990年代,民谣歌曲的多样化发展
等
• 周杰伦的歌曲成为华语歌坛的经典,影
响广泛
04
21世纪的中国流行音乐现状
当代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01
流行音乐的多样化风格
• 流行、摇滚、爵士、民谣等多种音乐风
格并存
• 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风格更加丰富
02
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途径
• 唱片、电台、电影等传统传播途径依然
存在
• 21世纪,网络音乐平台、社交媒体等
复苏
02
中国流行音乐的主要流派
摇滚乐在中国的发展
1980年代,摇滚乐传入中国
• 以披头士、滚石等西方摇滚乐队为代表
• 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成为中国摇滚乐的代表
作
1990年代,摇滚乐的多元化发展
• 以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为代表的中国摇滚
乐手
• 1990年代中后期,摇滚乐市场逐渐萎缩
的流行音乐
1970年代,改革开放
时期的流行音乐
• 以聂耳为代表的抗日歌曲流行
• 以李谷一、朱逢博为代表的红色
• 1978年,邓丽君的流行音乐传入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流行
歌曲流行
中国,影响广泛
音乐逐渐恢复
流行音乐记事——上海1933
流行音乐记事——上海1933作者:张力文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本文介绍了1933年发生在中国的大事,以及在上海的流行音乐事件,对中国早期流行音乐进行分析。
随后,笔者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讨论:中国的流行音乐为什么肇始于上海?新时代的歌舞厅对流行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面对国家存亡的危机,音乐家会做出哪些选择?早期的流行音乐家是怎样走上流行音乐的道路的?关键词:老上海流行音乐百乐门黎锦晖陈歌辛月明星稀,灯光如练。
何处寄之,高楼广寒。
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
这首诗是1933年所作的《百乐门谣》。
那么它描绘的人间仙境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其所处的上海是怎样的形势?这首诗又与流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一、前言1933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已经两年,但东北沦陷后战火还没有扩至全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已习惯于在各个列强势力下寻求平衡。
国家虽处于风雨飘摇间,但动荡之日已久,人心不免麻木。
音乐领域这一年鲜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诸多“小事”中,也可以一窥大事的因果,“小事”即不妨作为重点。
首先来看一下1933年政治和音乐发生的事件。
(一)政治大事1月3日,日军侵占山海关。
1月17日,中共发表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月26日,上海总工会发表《告全国工友书》,提出要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厉行抵货,加紧抗日。
3月4日,日军攻占承德;21日,工农红军打破第四次“围剿”。
5月8日,蒋介石发表攘外必先安内的演讲;26日,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8月1日,全国各界慰劳在东北抗日的将领马占山,捐款达2千万元,马在沪公布仅收到171万元。
10月9日,在日本唆使下,内蒙德王在百灵庙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
11月20日,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反蒋抗日。
(二)音乐大事1月1日,《明星日报》创刊,不久后发起了电影皇后选举,词人陈蝶衣任主编。
姚敏流行歌曲创作风格探析
2020·320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中国流行歌曲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展现出惊人的发展,1927年黎锦晖的一首《毛毛雨》将“流行音乐”(当时也有称“时代曲”)1这一体裁引入中国。
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李厚襄等流行音乐作曲家,广泛吸收中外各种音乐的不同元素,创作新型歌曲。
在广播、杂志、电影等现代媒介的推波助澜下,流行音乐成为风靡一时的娱乐形式。
在当时的盛况之下,众多作曲家、歌星开始崭露头角,在周璇、白虹、姚莉等当红歌星的传唱下,流行歌曲迅速发展。
作曲家姚敏就是当时新兴音乐———“流行音乐”的作曲家之一。
姚敏,1917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移居香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高产的流行音乐作曲家,与黎锦光、陈歌辛、梁乐音、严工上并称“中国乐坛五人组”;与陈蝶衣及妹妹姚莉一起,人称“铁三角”,几乎成为当时歌曲、唱片商业行销的保证。
姚敏作品风格多样,作为20世纪早期流行乐坛重要的作曲家,他上百首的歌曲,如《知道不知道》《卖汤圆》《我有一段情》传唱度极高,影响了整个华语乐坛乃至今天的中国流行音乐。
姚敏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影片插曲,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大体展现了当时流行音乐一贯的作曲风格,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姚敏的作品节奏轻盈欢快,在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早期流行音乐创作基础上,增加了个人情感,歌词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还将中国民歌、西方新兴的爵士乐、舞曲等不同类型音乐反复推敲,然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新鲜的,又有时代感的音乐。
■民族风格姚敏的流行歌曲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直接改编于中国民间歌曲或是具有民间歌曲风格的音乐,通过借鉴和运用民歌、民间小调、戏曲等元素进行歌曲创作,旋律大多基于五声音阶或是带有中国民族风味,加上民族乐器的配器,赋予作品浓重的民间传统音乐气息。
《小小羊儿要回家》《蜜意情怀》《初一到十五》《卖汤圆》《兰闺寂寂》《我是一只画眉鸟》《何必旁人来说媒》等等都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
转折在1932——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中西合璧风格形成的动因追溯
转折在1932——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中西合璧风格形成的动因
追溯
李琼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1927年民族音乐风格《毛毛雨》的诞生,首开中国都市流行歌曲之门,1932年百代唱片公司再版《毛毛雨》,首开中国流行歌曲中西合璧音乐之风,完成了文化自身的现代性嬗变.《毛毛雨》爵士舞曲化的音乐形象表征了百代唱片公司为迎合舞厅娱乐市场的需求而采取的商业策略,背后则是上海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社会动力.上海早期流行歌曲这一现代性现象所具有的民族基础印证了民族的现代性音乐必须建立在民族的音乐传统上,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的成功就是这一观念的见证.
【总页数】7页(P185-191)
【作者】李琼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42
【相关文献】
1.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叙事中的教化主题 [J], 王琦
2.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中的非叙事性话语 [J], 王琦
3.解读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艺术价值 [J], 何泽明
4.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开拓者
——"歌仙"陈歌辛 [J], 丁怀夏
5.中国早期左翼电影暴力基因的植入及其历史传递——以1932年的《火山情血》为例 [J], 袁庆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
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作者:洪芳怡毛毛雨(一九二七年黎明晖唱黎锦晖词曲百代34278A)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定微风细雨柳青青唉唷唷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唉唷唷你的心毛毛雨不要尽为难微微风不要尽麻烦雨打风吹行啊路啊难唉唷唷行啊路啊难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年轻的姊荷花刚展瓣莫等花残日落山唉唷唷日落山一、〈毛毛雨〉之前在令鲁迅轻贱鄙夷的「绞死猫似的」嗓声中,〈毛毛雨〉为我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
这首于一九二七年创作的歌曲,是黎锦晖「大众音乐」中的「爱情歌曲」之一,〈毛毛雨〉的内容集其多年投身儿童歌舞乐曲经验之大成,更实践了他对于音乐亟需「中西合璧」的想法。
在此之前,并未有人创作以大众口味为导向的歌曲,加上以〈毛毛雨〉为首的一系列乐谱卖座奇佳,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渐渐被开启。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争议最大、但影响最深入普罗大众生活的,黎锦晖当属头号人物。
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身为语言学家,黎并非如李欧梵为五四文学作家所标明的特点,与艺术领域无涉、而以外部现实展示出个人性格;黎选择自幼热爱的音乐实现他对民族之爱,但创作的结果却与另批同是青年学者与音乐家的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王光祈等接受正统音乐教育者提倡的「新音乐」十分殊异,并且在传统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界在线,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融合。
二十多岁的黎并不满足于平顺的乐歌教员生涯,当他「逐渐感觉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就招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乐友,于一九一七年成立一个「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音乐社,并加入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主张深刻的影响黎日后的音乐发展,再因着研究会内部对于音乐的「雅俗」之争,激发黎发觉「新音乐运动」中「平民音乐」的匮乏,便创办了「人人能欣赏」(黎语)的「明月音乐会」。
“毛毛雨”中的夜上海--中国都市流行歌曲探源
“毛毛雨”中的夜上海--中国都市流行歌曲探源
肖伊绯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22()3
【摘要】【张爱玲对《毛毛雨》偏爱有加】1933年,在上海刚搬进一所新租洋楼
的林语堂,心情颇为愉悦,洋楼后面是一片荒园,看出去枝叶扶疏,林鸟纵横,林语堂觉
着在上海能找到这样的景致,“不能不说是重大的发现”,不由得令他“想到避暑的
快乐了”。
于是他伏案写了一篇《说避暑之益》,文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洋楼租户”们的避暑习惯之一,便是要带上一架留声机,无论是轻便易携的盒式,还是稍显沉重的台式,“由是你可以听到年头年底所已听惯的乐调,如《璇宫艳舞》《丽娃栗妲》之类”。
【总页数】5页(P20-24)
【作者】肖伊绯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叙事中的教化主题
2.都市文化视野中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
3.民国歌词中的契约精神——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与审美现代性研究之一
4.都
市中的乡愁——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叙事中的乡土意识5.上海率先提出发展都
市旅游业促进走向国际化都市──’95中国·上海黄浦旅游节“都市旅游”国际研讨会纪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争议最大、但影响最深入普罗大众生活的,黎锦晖当属头号人物。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身为语言学家,黎并非如李欧梵为五四文学作家所标明的特点,与艺术领域无涉、而以外部现实展示出个人性格;黎选择自幼热爱的音乐实现他对民族之爱,但创作的结果却与另批同是青年学者与音乐家的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王光祈等接受正统音乐教育者提倡的「新音乐」十分殊异,并且在传统与西方外来文化的界在线,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融合。二十多岁的黎并不满足于平顺的乐歌教员生涯,当他「逐渐感觉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就招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乐友,于一九一七年成立一个「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音乐社,并加入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主张深刻的影响黎日后的音乐发展,再因着研究会内部对于音乐的「雅俗」之争,激发黎发觉「新音乐运动」中「平民音乐」的匮乏,便创办了「人人能欣赏」(黎语)的「明月音乐会」。接下来数年,黎锦晖投身国语教学,在上海中华书局编着多部国语课本、儿童文学丛书与期刊,同时担任国语文专修学校校长,并开设设有歌舞部的附小。黎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国语』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用乐律表现」,开拓出一种以旧有民间音乐旋律配上新编白话歌词的歌曲,为附小歌舞部创作的大量「儿童歌舞表演曲」于焉产生。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月刊数百集连载黎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本,使销量居全国之冠,当剧本印行为单行册,光是《葡萄仙子》一剧便在三年半中出了二十二版,可窥见受欢迎的程度。
二、异国情调的想象与生产:流行音乐制造的主客体流动
由于流行音乐的基本特质是非严肃的,是以大众为接收对象,制作与发行需要大量资金,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导向,种种因素使得阿多诺定义的「文化工业」之负面价值观很容易被了解。在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最先提出文化工业之后,已有众多学者重新评估文化工业的定义。当此刻我们重新探讨一九二七至一九四九年在上海的流行音乐,需要格外谨慎的是,「文化工业」一词所隐含对群众的贬抑/贬意:「群众非主要,而是次要…只是计算的物品,只是机械的附加物…」,如前所述,轻忽群众自主性的其实是阿多诺而非文化工业,而阿多诺笔下文化工业的主要目的「为了行复制、补强、固化群众心态,而误用群众关怀之名…」,此一目的与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包括黎锦晖等一干作词作曲者──所怀抱的满腔热忱,产生了根本的矛盾。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时上海流行音乐的兴盛所倚靠的资金几乎来自跨国企业(大中华最小),任何一首歌曲的制造都必须经过外籍管理者的核准,又符合了文化工业中全然以牟利为生产取向的条件,因此又不能把上海流行音乐与文化工业作绝决的切割。文化工业在阿多诺的分析中,还关系到操控决策者的权力,在上海流行音乐的脉络内,涉及资金来源为中国或他国的角力,权力的行使变得更加复杂。多方考虑,本文仍然采用「文化工业」一词来探讨上海流行音乐文化,然必须加上但书:考虑到上海流行音乐身处特殊时空背景,由于创作者与渴求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身分交迭,「文化工业」并非单单导向商业、内容也非为了如阿多诺认为的仅提供刺激与无聊的循环。进一步说,黎锦晖所致力发扬的「大众文艺」流行音乐是种包装精美的现代性思想,这种文化中所使用的语言不同于专属于知识菁英的语汇,是以更加平易亲民、朗朗上口,但不可否认其中却展示了如夏志清所言「爱国主义的地方观念」一样的抱负。
毛毛雨之后:老上海流行音乐文化中的异国情调
--------------------------------------------------------------------------------
作者:洪芳怡
毛毛雨
(一九二七年 黎明晖唱 黎锦晖词曲 百代34278A)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定 微风细雨柳青青 唉唷唷 柳青青
1. 对爵士乐的挪用与迷恋
琼斯在他的书中,描述他偶然间买到周璇演唱的〈特别快车〉,引发了探究爵士音乐在全球文化中流动的兴趣。39包括此曲,当时黎锦晖创作的歌曲都让明月团的女歌手们演唱,首唱是在一九二九年,王人美于胜利唱片灌录,此版本并无唱片留存至今,而一九三六年明月团的周璇同样在胜利灌录的唱片倒是能听见。40我同意琼斯把此曲的爵士特色归因于全球化音乐语汇的「功能同步」(functional simultaneity),也同意他所判断出其中的音乐元素是「融合西洋爵士乐、本土民间曲调,外加好莱坞『电影插曲』」,却不同意他所下的结论「(〈特别快车〉是)在都市大行其道的中国音乐所留下来的罕见实物迹证」。41倘若罕见,琼斯的〈黑人国际歌:中国爵士年代纪事〉一章难以完成,更模糊了当时流行音乐的特征。然而爵士乐作为老上海流行音乐不可或缺的成份,的确是长期受到音乐史学者的忽略与压抑,众史书不约而同在提倡「高雅音乐」──国乐或西乐均可──的音乐家,如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等人身上大加着墨,换句话说,正统音乐家的正统思想盖过了实际上音乐散布的状况,以及大众所熟悉的音乐内容。
以上约略爬梳了黎锦晖创作流行音乐的背景。不论我们今日称〈毛毛雨〉之后的通俗歌曲为大众文艺、流行音乐、爱情歌曲或黄色音乐,或者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工业,这些歌曲都摆脱不掉黎锦晖身为五四知识分子所定下的基调,也使流行音乐与五四文学一样地同样摆荡在对现代化的向往、与对中国现实的担忧之间。另一方面,就现今的研究看来,五四知识分子所遗留大量的文学作品供后人探讨内含的意识形态,并知识分子在变动颠簸的年代各种自处的姿势,这些显然成了当今学界所关心注目的焦点之一。然而我认为流行音乐的内蕴更为繁复,不但如五四文学般反映着知识分子的理想,由于文化工业具有商业性、通俗性的本质,因此能更多地揭露知识分子、唱片公司与大众的拔河,以及十分关键的,大众透过流行音乐对于「西方」的想象。本篇论文欲探讨一九二七至一九四九年之间,在黎锦晖手中奠定了基础的上海流行音乐所反映的异国情调,以及这种跨国文化如何反身强化、介入流行音乐的运作,并探讨流行音乐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所扮演的催化性角色。
至此,三四○年代流行音乐的雏形已慢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民间旋律、白话歌词、加上中西混合乐队,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仍未确立:乐队内部西乐与中乐的比重。先列出黎锦晖在创作〈毛毛雨〉之前,对于音乐的要求:声乐方面,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戏曲方法,采取民族音乐的特点行腔;伴奏部份,延续其附小歌舞部时期之主张「西乐所有乐器,都应该为国乐服务」,以小提琴拉小调、西皮二簧,并保有民间风味。明显的,黎在这段时期坚守传统的民间风味,与赵元任认为必须先学好「音乐」(指的当然是欧洲古典音乐)再在其上添加个人或中国的风味,是截然不同的。当时间往后推移,在黎手中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渐渐自儿童歌舞曲中脱胎换骨出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他对于西洋音乐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感到中国的音乐要兼收并蓄,主张容纳大众音乐,并建议上海艺术大学设立『中西合璧』音乐系」。或许是每星期至公共租界聆听的交响乐起了作用,这个微妙心态的产物正是之后产生的〈毛毛雨〉唱片(而非乐谱),但黎似乎并未清晰意识到这个转变,他的回忆仅止于描述混合了「外国爱情歌曲的词义和古代爱情诗词」的歌词、加上「旧的音乐形式」──旧?的确,在无声的乐谱中,旋律为五声音阶宫调式,歌词分上下两阕,理当被划归为中国传统的延续;然而,当它实现为有声之时,黎明晖的俚俗唱法几乎被淹没在爵士乐大乐队(Big Band)的铜管与西洋和弦之中,而前奏到主旋律之间的铜钹和木鱼只是轻微不过的点缀声响,在此「被西乐服务」的气势几乎已消失无踪。
我们暂且放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所呈现出的如爵士荒漠般的上海,直接从流行音乐下手,观察当时的爵士音乐普及的程度。当时电影最卖座、歌曲数量极大的影歌双栖的女明星,周璇,自三○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品牌蓓开唱片灌录歌曲,之后陆续在胜利唱片录制了数十首歌曲,包括〈蔷薇处处开〉。42这首歌曲主要的配器是钢琴,以小喇叭和乌克丽丽(Ukulele,或称优克李林)领奏,而旋律借自欧美童谣,溯其根源,必须回到清末时,为提升教育,在学堂「乐歌」科目中灌输各种进步思想,包括民主革命、民族觉醒、智能知识、修身强身等,这股「选曲填词」的风气持续到三○年代,虽学堂之名早已改为学校、「乐歌」也更为音乐,且歌词质量不一、配上曲也不全通畅,但因着学堂乐歌在各地学校中的使用,这些取材自欧美与日本歌调的「舶来音乐」随着教育所到之处广泛流传,音乐学家钱仁康在《学堂乐歌考源》的开头写着:「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43学堂乐歌最后无疾而终,我们却在黎的〈蔷薇处处开〉见到了学堂乐歌的模式,44并且与其余的「爱情歌曲」一起灌录、并排贩卖。比轻快旋律与高昂嗓音更值得注意的是,〈蔷〉的节奏模式则是爵士乐的狐步节奏,并且铜管多次地吹奏主旋律,黎锦晖摆明了在这种「培养高尚情操的乐歌」之上另辟门路,大胆地以这种被萧友梅讥为「西洋音乐中的不良好者」──爵士音乐作为歌曲的骨干与风味,使得这首歌曲有着继承教育的外表,骨子里却是种反骨的革新。换言之,撇开歌词分析,不论是主打爱情的〈毛毛雨〉、或劝君莫采花的〈蔷薇处处开〉,黎锦晖持续地让爵士乐成为大众音乐中的主导角色。
1. 死路一条的流行音乐?
一直到一九八二年的回忆录写作,黎锦晖仍坚持:「…为了反对全盘欧化,提倡大众文艺,主张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以民间音乐为重点…我的创作和明月社的活动,都是照这个主张…」20在黎原来的构想中,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与中国乐器没什么不同,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演奏出中国音乐的神韵,这个理想到了「大众音乐」之中「爱情歌曲」的写作时,已无法继续维持。对于西方音乐──不论是古典音乐或爵士音乐─的欲拒还迎,实际上承载了黎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的抱负与包袱,他与同时代的有志之士一样在中西文化交界之处徘徊不定,为中国带进一种夹杂着对「西方」既抗拒、又渴盼的冲突,此外,因着他所采用的「通俗」手段,虽获得一般大众的共鸣,却也惹来了左右不讨好、音乐家与读书人皆鄙视的困窘。21这个景况,恰恰相似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文中所言,娜拉只能有两种选择,回家或是堕落,黎锦晖心中的大众音乐好像也只能二择其一,民族传统或是全盘欧化。如同娜拉,流行音乐有别种出路吗?在音乐学家判断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为「悦耳、健康」与爱情歌曲「不健康、品味差」的二分法之外,流行音乐文化是否没有其余的内涵?黎锦晖在一九三六年结束与明月社的关系之后,上海流行音乐变成了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