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一、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县(含县级市、区)建设指标(一)基本条件1.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党委、政府领导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人大审议并颁布实施 4 年以上;国家和上级政府颁布的有关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实施系列区域性行业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和全社会共同遵循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生态文明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2.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
所辖乡镇(涉农街道)全部获得国家级美丽乡镇命名。
辖区内国家级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0%以上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县级市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总量控制考核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
矿产、森林、草原等主要自然资源保护、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安全监管等达到相应考核要求。
严守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生态红线。
4.环境质量(水、大气、噪声、土壤、海域)达到功能区标准并持续改善。
当地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环境信访得到有效解决,近三年辖区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区域环境应急关键能力显著增强,辖区中具有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实现无害化处理。
新建化工企业全部进入化工园区。
生态灾害得到有效防范,无重大森林、草原、基本农田、湿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海岸线等人为破坏事件发生,无跨界重大污染和危险废物向其他地区非法转移、倾倒事件。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或持续好转。
5.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红线并严格遵守。
严格执行规划(战略)环评制度。
区域空间开发和产业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产业结构及技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绿色发展程度的标准和指标,它涵盖了许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则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准和指标,它主要关注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等方面。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1. 环境质量。
衡量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状况,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量指数、土壤质量评价等。
2. 资源利用效率。
衡量资源利用效果和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物资利用率等。
3. 生态修复与保护。
衡量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情况,包括湿地保护面积、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4. 低碳经济。
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等。
5. 循环经济。
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循环经济产值占比等。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1. 生态环境质量。
衡量生态环境的质量状况,包括生态系统健康度、水土保持状况等。
2. 生态保护与修复。
衡量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包括湿地保护面积、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3. 生态建设。
衡量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包括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园区划定等。
4. 生态公益性工程。
衡量生态公益性工程的开展情况,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
5. 生态经济。
衡量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
这些指标和标准被用于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表现,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参考,指导他们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目标的实现。
同时,这些指标体系和考核目标体系的制定和应用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通过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可以有效地衡量和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水平和进展情况,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指导。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1.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自然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指标。
评价时需考虑各地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2.经济发展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指标。
在评价中需要关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3.环保行政管理指标:包括环保法规制定和执行、环保标准及监测等方面的指标。
评价时需关注政府部门和行业自律机制的运作情况。
4.公众参与度指标:包括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行动等方面的指标。
评价时需关注公众对环保事业的认同度和参与能力。
评价模型: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因此常用多元评价方法来构建评价模型。
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层次分析法:将各个指标按照重要程度分层,然后进行比较和判断,最终得出总体评价结果。
2.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各个指标的权重和数值用模糊数表示,通过计算和运算得到总体评价结果。
3.因子分析法:将各个指标归为若干个因子,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个因子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因素,最终得到总体评价结果。
4.熵权法:通过熵值法将各个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出来,然后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总体评价结果。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来制定评价模型。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结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考核评价办法的设计十分重要,以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指标:1. 空气质量:考核各地区空气质量是否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并对超标的地区进行惩罚性措施。
2. 水质状况:考核各地区水体质量是否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3. 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考核各地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情况,包括保护区面积、植被恢复情况、保护物种数量等指标。
4. 固体废物处理:考核各地区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理情况、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等指标。
二、生态经济发展方面的评价指标:1. 节能减排情况:考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节能减排情况,包括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
2. 绿色产业发展:考核各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绿色能源、环保科技等方面的投入和创新,以及绿色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
3. 农业可持续发展:考核农业生产中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等指标,推动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
三、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评价指标:1. 城市规划和建设:考核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包括绿化率、城市公园建设情况、交通拥堵程度等指标。
2. 教育和科技创新:考核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
3. 公众参与度:考核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包括公众的环保意识、参与环保行动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
4. 居民生活水平:考核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情况,包括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健康水平等指标。
四、考核评价机制方面的内容:1. 考核指标权重分配:将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一、资源消耗指标1.1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比例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
数值越低,表明该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消耗越少。
1.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消耗下降比例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值越低,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水资源的消耗越少。
二、资源保护指标2.1 森林覆盖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森林覆盖情况。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好。
2.2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情况。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越高,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越好。
三、生态治理指标3.1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例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越多,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越好。
3.2 生态修复工程比例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工程实施力度。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工程实施越多,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越好。
四、环境保护指标4.1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越好。
4.2 水质达标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水质情况。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水质越好。
五、生态文化指标5.1 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方面的力度。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在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方面的工作越到位,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越高。
5.2 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数值越高,表明该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越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越合理。
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标6.1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情况该指标用于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力度。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指标

约束性指 标
11 河塘沟渠整治率
%
≥90
约束性指 标
12 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
生活富 裕
14
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的农户比例
村风文 明
17
遵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村规民约的农户比例
18 村委公开制度执行率
%
元/年 % % % % %
≥80
约束性 指标
1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生态良
林草覆盖率
好
13 山区
%
≥95
约束性 指标
≥80 约束性
丘陵区 平原区
≥50
指标
≥20
14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
平方米/ 人
≥15
约束性 指标
15 居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
≥95
参考性 指标
16 农民人均纯收入
生活富 裕
17
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比 例
≥95 高于所 在地市 平均值
≥80
100
≥80
≥95
100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约束性指 标
100
参考性 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建设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 色食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60
约束性指 标
2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折纯 千克/公
顷
<220
约束性指 标
生产发 3 农药施用强度 展
折纯 千克/公
顷
<2.5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

如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推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方案。
一、优美的生态环境
要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首要条件就是要建立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采取改善工业制造过程污染物排放、推广环保型绿色生产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
同时,推广城镇绿化、增加公园绿地面积、发展环保型旅游等也是关键步骤。
二、文明的生态理念
文明的生态理念也是建设示范区的必要条件。
在实施过程中需坚持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另外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科学的生态保护
科学的生态保护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不可或缺的因素。
实施生态保护与城市更新、规范土地使用、加强物质循环利用相结合
的措施,将环保特色和公德意识注入到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推广符合生态环保标准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
以上三点是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必要条件,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建设示范区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久的能量和切实的实效。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对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评价的一套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这个指标主要是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监测数据来进行评价。
二、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这个指标主要是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进行评价。
三、生态经济发展指标。
这个指标主要是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包括生态产业的发展情况、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经济数据来进行评价。
四、生态文明教育指标。
这个指标主要是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教育数据来进行评价。
五、生态文明法制指标。
这个指标主要是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情况,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环境执法的力度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法律数据来进行评价。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评价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解读

国家⽣态⽂明建设⽰范县、市指标(试⾏)解读强化顶层设计体现提档升级考虑区域差异——《国家⽣态⽂明建设⽰范县、市指标(试⾏)》解读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态⽂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指导和推动各地以市、县为重点全⾯推进⽣态⽂明建设,2016年1⽉28⽇,环境保护部正式印发《国家⽣态⽂明建设⽰范县、市指标(试⾏)》(以下简称《指标》),打造区域⽣态⽂明建设“升级版”。
《指标》从⽣态空间、⽣态经济、⽣态环境、⽣态⽣活、⽣态制度、⽣态⽂化六个⽅⾯,分别设置38项(⽰范县)和35项(⽰范市)建设指标,是衡量⼀个地区是否达到国家⽣态⽂明建设⽰范县、市标准的依据。
《指标》体现了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要求,尤其是⼗⼋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开放、共享的五⼤理念。
《指标》编制过程中,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达性和前瞻性原则,以国家⽣态县、市建设指标为基础,充分考虑了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
《指标》以促进形成绿⾊发展⽅式和绿⾊⽣活⽅式、改善⽣态环境质量为导向,内容侧重于优化国⼟空间开发格局、全⾯促进资源节约、加⼤⾃然⽣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度、加强⽣态⽂明制度建设等重点任务。
《指标》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达性和前瞻性⾃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态省建设以来,环境保护部⼤⼒推动,各地积极响应,⽣态⽰范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改善区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态县、⽣态市、⽣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各地按照指标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前全国已有福建、浙江、等16个省(区、市)正在开展⽣态省建设,超过1000多个市、县、区⼤⼒开展⽣态市县建设。
114个地区取得⽣态市县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命名,涌现了⼀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
随着⽣态⽂明建设⽇益深⼊和各地⼯作的深⼊开展,原有指标体系与⽬前⼯作现状已不太适应,不能完全有效指导各地⼯作深⼊开展,迫切需要按照中央关于⽣态⽂明建设的最新要求进⾏提档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机制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机制保障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建立机制保障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阐述。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情况和进展状况。
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维度。
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成本等指标。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环境税收收入等。
其次,社会维度。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人民的福祉和公平问题。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和卫生资源的平等分配等。
再次,环境维度。
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大气、水和土地的质量、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等。
最后,制度与政策维度。
评价指标应包括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情况。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环境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情况等。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意味着指标应该能够客观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全面性意味着指标应该覆盖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可操作性意味着指标应该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
与评价指标体系相辅相成的是建立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可以包括立法、监管、教育和激励措施等。
首先,立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强化执法力度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其次,监管是保障机制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和环境保护机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有效地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教育和激励措施也是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建立机制保障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这可真是个热乎乎的话题啊!我们说到生态文明,首先要明白这可不是简单的环保口号。
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咱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
想象一下,阳光洒在绿油油的田野上,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着,那种感觉,真是美得让人心醉。
建设示范区,顾名思义,就是要树立一个榜样,让大家都能看到什么叫真正的生态文明。
就像家里的灯光,亮得才舒服,暗了就觉得没劲。
得说说空气质量这块,大家都知道,呼吸新鲜空气是多么重要!在示范区,空气清新得让人想深呼吸,像是在山顶上一样,脑袋都清爽了。
大家都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心情自然就会变好。
还有水质,水是生命之源,喝上干净的水,那滋味,啧啧,真是绝了。
示范区里,水清得像明镜,鱼儿在水中自由嬉戏,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谁不喜欢呢?再说说绿化。
这可不是让树木成排站岗,绿化得有情调,得有设计感。
想想看,公园里开满了花,满眼都是绿,走在小径上,鸟儿在歌唱,这种生活简直就是诗一样的存在。
示范区要有公园,有绿地,有可以散步的小道,大家一家老小都能在这里享受自然的馈赠。
每天早上起来,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都是树叶的清香,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两者可不是对立的。
示范区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经济腾飞,又不让生态受损。
这就像打太极,讲究的是一个“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绿色产业的发展,像是生态农业、环保科技。
这不仅能给大家提供就业机会,还能让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简直是一举多得。
让人忍不住想,谁说经济发展就得牺牲环境呢?示范区可不是仅仅依靠相关部门的努力,大家的参与也很重要。
咱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份子,随手捡个垃圾,种棵花,都是在为这个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这个示范区更加出彩。
朋友们,有时候小行动也能带来大改变哦。
教育也得跟上。
未来的主人公就是现在的孩子们,得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珍惜环境,爱护自然。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

5.乡风文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邻里和睦, 勤俭节约,反对迷信,社会治安良好,无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 件。历史文化名镇(村)、古街区、古建筑、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 乡镇政务公开、管理民主。
类别
序号
指标
7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 质达标率
8 生活污水处理率
9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态良好
林草覆盖率
山区 10 丘陵区
平原区
11 河塘沟渠整治率 12 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生活富裕 村风文明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
14
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比 例
1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16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的农户比例
—6—
(二)建设指标
表 2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食 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2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生产发展
4 农药施用强度
5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6 农膜回收率
7
畜禽养殖场(小区)粪便综 合利用率
8
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 业通过审核比例
9 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10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 标率
11 生活污水处理率
12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单位
%
折纯, 千克/公顷 折纯, 千克/公顷
% %
%
%
%
%
% %
指标值 ≥60 ≥0.6 <220 <2.5 ≥98 ≥90 100 100 100 100 ≥80 ≥95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

生 (八) 27 公众绿色出行率
态
生活方式 生
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
绿色化
活
28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9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30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
31
生 (九)
考核的比例
态 制度与 制 保障机制 3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度
完善
33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
改善
境
严重污染天数
不降低且达到
- 考核要求
%
≥85
约束性指标
-
基本消除
— 15 —
领域 任 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四) 环境质量
改善
地表水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 类比例
12
山区
丘陵区
平原区
劣 V 类水体
土壤环境质量 13
质量改善目标
14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生
15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指标值 100 ≥80 100 ≥80 ≥80 ≥80
指标属性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参考性指标
三、指标解释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 1.生态保护红线 指标解释: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 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 态保护红线区域,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支 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指标是对生态保护红线划 定和落实情况的综合评定。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生态保护红 线,落实管控要求,明确政策措施;红线一经划定,不得随意调整, 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数据来源:环保部门。 2.耕地红线 指标解释:本指标是对国家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情况的综合评定。 耕地红线遵守情况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20 —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建设指标解读

7、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约束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内单位面积工业用地 产出的工业增加值,是反映工业用地利用 效率的指标。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越 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
❖关键:工业用地
❖区域内的工业用 地确定——土地利用现状 类型与数量—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统计,工业增加值采用 不变价核算。
≤50
参考性 指标
中部地区
≤70
≤70
西部地区
≤80
≤80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 值
7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万元/亩
≥80 ≥65
≥80 ≥65
参考性 指标
西部地区
≥50
≥50
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束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 (GDP)的能源消耗量,是反映能源消费 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要求地 方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国家或上级政府下 达的关于区域能源消耗总量控
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约束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域、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 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天然林 、生态公益林等面积占行政区国土面积的百 分比,上述区域面积不得重复计算。
❖关键:执行指标?前置条件相差小于20%才 能加权计算目标值
❖山区≥33% ❖丘陵地区≥22% ❖平原地区≥16%
除行政区内严重污染天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不超过 1%)。 ❖ 问题:部分县没有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仅有人工监测?
12.地表水环境质量
❖(1)质量改善目标
❖指标解释:指依据《水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及省、市制定的关于水 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地方完成国 家或上级政府下达的水环境质量改 善目标任务的情况。要求区域水环 境质量不降低并达到考核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一、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资源利用效果的指标之一。
资源利用效率高意味着单位资源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这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推广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
例如,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二、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衡量环境质量可以从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土壤质量等多个方面考量。
例如,空气质量可以通过测量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来评估;水质质量可以通过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浓度来评估。
为改善环境质量,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依托。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态系统健康可以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实现。
例如,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殊生态环境;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质量。
四、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培养和弘扬生态文明意识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生态文明意识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法律法规等方式引导和塑造。
例如,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法治化。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的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可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指标及填报说明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考核指标及填报说明填报单位:
考核项目内容单位总数新增数
环比增减(%)
村庄内部道路硬化
率村庄总数个达到硬化标准的村庄个硬化道路里程公里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覆盖
率规划社区数量
总数个
农村新型社区个
中心村社区个
基层村社区个
社区综合
服务中心
建设
农村新型社区
已建个
在建个
中心村社区
已建个
在建个
基层村社区
已建个
在建个覆盖率%
说明:
1、村庄是指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行政村。
2、达到硬化标准的村庄,是指村庄主次道路街巷均以不同形式硬化、按要求建设排水沟渠并畅通、完全符合考核标准的村庄。
3、规划社区总数为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社区、基层村社区之和。
4、农村新型社区,是指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
包括小城镇聚合型社区和村庄聚集型社区。
5、中心村社区,是指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
6、基层村社区,是指规划保留的、按“一村一社区”管理的行政村。
7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覆盖率,是指已建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社区、基层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之和除以规划社区总数。
8、环比增减,是指本季度比上季度增减百分比。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压力的过程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良好追求。
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适用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对于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定义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是衡量城市生态文明水平的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的工具。
是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进行全局性分析和治理的指标体系。
旨在评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与进程,发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供科学的建设方案和政策对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用科学的数据与方法,全面准确反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2.全面性——充分反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
3.可比性——同等条件下,不同城市之间的数据可比较,便于评估和对比。
4.指向性——指标的设计应该能够提供指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的方向。
5.系统性——指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应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三、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1.经济方面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公平性等方面。
2.社会方面包括城市人口、民生保障、社会和谐等方面。
3.资源方面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4.环境方面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水系、大气等方面。
5.生态方面包括土地、水体、动植物、食物链等方面四、指标体系常用指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常用指标如下:1.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市消费水平。
2.经济可持续性:城市财政收入与支出平衡、城市的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情况。
3.社会公平性:社会融合度、应急管理能力、城市犯罪率。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1.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哎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这事儿,听起来高大上吧?其实啊,咱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概念,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没注意而已。
说白了,生态文明就是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既美丽又健康的环境中,让青山绿水常在,空气清新,生活幸福。
这不,生态文明示范区就是一个咱们学习的好地方,咱们可以把这里当作是“绿色生活的模范生”。
生态文明可不是说说而已,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想想看,没了蓝天白云,咱们的心情能好得了吗?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首先得明白,这可不是单单种种树、修修水塘那么简单的事。
它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就像咱们一起拔河一样,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这根绳子拉得更远。
2. 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指标2.1 环境质量说到建设指标,首先得提到环境质量。
这就像一个人打扮,要想看上去精神,那环境可得靓丽呀!空气得清新,水得干净,土地得肥沃,咱们才能安心地生活。
比如,空气中的PM2.5含量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像咱们要控制体重一样,别让它飙升到让人受不了的地步。
水质呢,更是要清澈见底,别让我们喝水的时候提心吊胆。
记得有次喝了点自来水,味道那叫一个怪,心里直打鼓,真是有点“心惊胆战”。
2.2 生态保护再说说生态保护,这个可得重视。
我们都知道,生物多样性就像咱们的朋友圈儿,朋友多了,生活才有意思。
建设示范区的时候,得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环境,不让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流离失所,咱们可不想成为“抛弃孩子”的坏人,大家心里得有数!而且,要建立一些生态廊道,让动物们可以在这儿“走亲戚”,别让它们只会“孤独终老”。
这就像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3. 生态文明的社会参与3.1 全民参与说到这里,咱们不能忘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全民参与!这可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
就像做一锅好汤,得有好材料,还得有大家的火候。
社区、学校、企业,各种组织都得齐心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
为了指导和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并且能够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套用于监测和测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这些指标应该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一套用于评估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这些指标应该能够反映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评估资源利用的效率,我们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损害。
另外,我们还应该建立一套用于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
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命的基础,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指标,如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和土壤侵蚀等,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还应该建立一套用于评估环境管理效果的指标。
环境管理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其效果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环境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如环境监测、法规制度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数据,以及它们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通过评估环境管理效果,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提高环境管理的效果。
总之,建立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反映生态环境的状况、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环境管理效果的指标,我们可以科学评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评价与分析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优势为最大优势的目标,正式发布了《**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2010年3月适时提出《**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旨在利用三年时间(2010年—2012年)使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的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根据该考核办法,对2010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程度和存在问题作了分析,力求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分析1、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各项子目标进展不一。
**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5个方面,共 33项指标。
从评价的总体结果看,2010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实现程度为69.02%(见附表)。
从5个一级目标的实现情况看,发展不平衡,实现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涵养、生态经济、生态设施、生态集聚、生态文化。
2010年,全市生态涵养实现程度为100.0%;生态经济实现程度为87.85%;生态设施实现程度为73.15%;生态集聚实现程度为42.98%;生态文化实现程度为38.0%。
2、各项评价指标实现程度差异较大。
从各项指标实现情况看,在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33个指标中,2010年实现程度已达到100%的指标有13个,占39.4%。
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单位GDP能耗、COD排放总量、SO2排放总量、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十五年教育普及率。
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的1个指标为财政总收入;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的5个指标,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实现程度在60-80%之间的指标有3个,分别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实施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和创省级生态乡镇。
实现程度在60%以下的指标有11个,分别是山区农民异地转移人数、整村搬迁人数、城市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六城联创达标率、创省级生态县、创建卫生强县、创市级生态文明村、4A级以上景区建设和园区及功能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
其中城市化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创建卫生强县、六城联创达标率、创市级生态文明村4A级以上景区建设和园区及功能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7项指标实现程度均在20%以下,离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甚远。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全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44.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2.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8.97亿元,分别增长4.0%、15.7%和10.7%,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7:47.8:41.5调整为9.8:50.0:40.2。
人均生产总值27754元,增长11.7%,仅用一年时间,突破4000美元,达到4100美元。
财政总收入76.84亿元,增长17.2%,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1.9%。
城乡居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93元和6537元,分别名义增长10.9%和14.6%。
一个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新**正在蓬勃兴起。
2、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市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的目标任务。
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分别累计削减16%、16.69%。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7.7%;全市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357天。
省统计局2010年度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继续位居首位,已连续三年获得第一。
生态建设成效突出。
2010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124个。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0.79 %。
全市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含自然保护小区)82 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44.96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9 %。
2010年,我市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森林城市”,是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命名为“浙江省森林城市”的地级市。
3、生态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201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20.38亿元,增长14.8%。
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7.96%,比上年提高5.06个百分点,实施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覆盖率由上年的21.8%提高到39.6%,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16%,提高11.6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4.99%。
4、生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完成了380个村庄的整治任务,全年异地转移农民2.19万人,整村搬迁1.2万人。
2010年度**市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为81.6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名列全省第一。
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1543家,比上年增加405家,共有社员6.43万人,带动农户42.94万户。
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0家,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79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农产品19个,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
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全市10个工业园区企业实现产值比上年增长30.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4.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2.1%。
旅游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07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为116.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和34.2%。
并于2010年成功创建青田石门洞、景宁云中大际、遂昌千佛山3家4A级景区,同时省政府批复设立**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及建议根据2010年的监测显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程度仅为69.02分,距2010年的100分还差30.98分,如何在今后的两年中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抓住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与重点,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为主线,齐心协力,迎难而上。
1、加快经济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经济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战略推动下,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但经济发展不足、人均水平偏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各市的排位多数依然居后。
2010年,**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3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的53.3%;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的57.8%;地方财政收入占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7%,并呈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要继续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不动摇,以大项目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扩总量与提质量、保增长与促调整相结合,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切实增强全市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生态文化扎实推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难点。
2010年,全市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程度仅为38%,是5个子系统中实现度最低的。
在涉及的7项指标中,有5项指标的实现程度低于60%,其中创建卫生强县的实现程度为0。
生态文化建设能否实现预期目标,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全市必须以《纲要》为目标,切实加强文化繁荣工程建设,推进文化精品工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力争至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
同时,各部门要以“六城联创”为契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
3、生态集聚平台的形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
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逐步形成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要行业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响“山水古文明,**好风光”的旅游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促进我市旅游业由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使**成为长三角地区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附表:2010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注:该表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