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读书笔记
美学朱立元读书笔记
以下是一些关于美学朱立元读书笔记的内容:
1.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社会学等
多个领域。
2.朱立元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主张审美活动
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和谐互动,是身心合一、内外协调的愉悦体验。
3.朱立元认为,审美不是一种孤立的主观感受,而是与人类文化、艺术、社会制度、
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审美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审美的形式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4.在朱立元的美学思想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将自然
和社会的现实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相结合,所形成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5.朱立元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愉悦的重要性,认为审美活动应该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
感受。
审美愉悦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与人的情感、认知和道德境界提升相互关联。
审美愉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上是部分关于美学朱立元读书笔记的内容。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相关美学书籍或参考朱立元的美学著作。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究竟什么是美?美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视觉感受,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能够触动心灵的体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满心期待地走进了那家位于市中心的艺术馆。
展览的主题是“现代艺术的多元表达”,说实话,刚进去的时候,我心里还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懂那些所谓的“艺术”。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画面上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碰撞,有浓烈的红色、深邃的蓝色,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色彩。
起初,我只是站在远处,皱着眉头试图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可看了半天,除了觉得色彩鲜艳之外,啥也没看出来。
于是,我决定凑近一点仔细瞧瞧。
这一凑近,不得了!我发现那些看似随意涂抹的线条其实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有的地方颜料堆积得厚厚的,摸上去还有些凹凸不平;有的地方则是薄薄的一层,透出了画布的底色。
我不禁想象着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情景,他是怎样激情澎湃地挥舞着画笔,怎样全神贯注地调配着色彩。
在这幅画前站了好久,我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
它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虽然我听不太懂,但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让我心动不已。
继续往里走,我看到了一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的形态各异,有的扭曲,有的舒展。
其中有一个雕塑特别吸引我,它是一个人形,但身体的比例被夸张地拉长了,四肢纤细得像面条一样。
一开始,我觉得这也太奇怪了,怎么会有人把人做成这样?但当我绕着它转了一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从正面看,它显得孤独而脆弱;从侧面看,却又有一种奋力向上的张力。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美不一定是符合常规的、完美的,它也可以是独特的、甚至是怪异的,只要它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再往前走,是一个影像展示区。
屏幕上播放着一段没有台词的短片,只有音乐和不断变化的画面。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学有着一种朦胧的好奇和向往。
总觉得美是一种神秘而迷人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比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那温暖的感觉,那柔和的光线,就是一种美。
这种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
书中还讲到,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
就拿绘画来说吧,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我想起有一次去美术馆参观,看到一幅莫奈的《日出·印象》。
站在那幅画前,我仿佛被带入了那个朦胧的清晨。
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中的色彩如梦如幻。
我凑近去看,能看到画家笔触的痕迹,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光影的变化。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那种美让我陶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再说建筑之美。
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建筑。
有些建筑只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有些则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成为了美的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它那独特的造型,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
我曾经在一个傍晚时分,远远地看到了埃菲尔铁塔。
夕阳的余晖洒在它身上,铁塔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周围的人群都在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钢材的堆砌,它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美的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
就像有人喜欢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有人则钟情于摇滚乐的激情。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听音乐会,我陶醉在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中,而朋友却觉得有些枯燥。
后来又去听了一场摇滚演唱会,朋友兴奋得手舞足蹈,而我却觉得过于喧闹。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美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书中关于自然美的描述也让我感触颇深。
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
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
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美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1《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读书笔记2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散步》读后感。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一、引言
阅读《美学原理》让我深入理解了美的本质,美的感受以及美的创造。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导我走进美学的世界,探索美的奥秘。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包括对主题的思考、与自身经验的关联,以及书中的精彩内容。
二、美的本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交织
《美学原理》指出,美的本质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和谐交织。
美既体现在个体的独特性,又体现在整体的和谐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尊重他人的差异,欣赏世界的多元,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三、美的感受: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书中强调,美的感受是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一方面,美的感受受到个体审美观念、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美的对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如比例、色彩等。
这使我意识到,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自己的主观感受,也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象的客观美。
四、美的创造: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美学原理》认为,美的创造是创新与传统的结合。
创新为美注入活力,传统则为美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创新与传统的重要性。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美。
五、结语
通过阅读《美学原理》,我对美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如何欣赏和创
造美。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启迪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敏锐的感受力,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美学,这门看似抽象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对美的思考和感悟。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籍,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是什么,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都试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有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人的感受和评价。
而作者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既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形式和属性,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同样的山川河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美感。
有的人会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而有的人可能只是匆匆一瞥,毫无感触。
这正是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不同,从而对美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在探讨美的形式时,书中提到了比例、对称、和谐等元素。
比例和对称在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被运用,它们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稳定、平衡的美感。
比如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其建筑结构的比例和对称堪称完美,展现出了一种庄严、肃穆的美。
而和谐则是指各种元素之间的协调统一,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和谐,还包括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和谐。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往往在色彩的搭配上十分和谐,让人赏心悦目。
音乐也是如此,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和声能够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书中还强调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性。
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感受,它不仅仅是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知,更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共鸣和精神的升华。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它的线条、色彩和构图,更是在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烦恼,进入一个纯粹的美的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
在谈到审美对象时,作者指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美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礼物,山川湖泊、花鸟鱼虫都蕴含着无尽的美。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1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__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__。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己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__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__,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__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__。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
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
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
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2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__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后来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
虽然《美学》不是黑格尔亲笔所写,而是他的学生H。
霍托根据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课的学生笔记和黑格尔本人的部分讲稿加以整理而成,但这部书也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看法观点。
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
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__整体”。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美学原理的书,这可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对“美”这个看似熟悉实则深奥的概念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提到,美并非仅仅是表面的好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听说市中心的美术馆正在举办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抱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我决定去一探究竟。
刚走进美术馆的大门,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敞明亮的展厅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挂在墙上,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独特的故事。
我慢慢地走近一幅油画,画中的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洒在上面,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画家在描绘麦浪的时候,笔触非常细腻,每一根麦秆都清晰可见,而且色彩的过渡也极其自然,从深黄到浅黄,再到微微的绿色,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麦田中那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接着,我又被一座雕塑吸引了目光。
这是一座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人像,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沉思。
雕刻家巧妙地运用了大理石的纹理和质感,使得人物的肌肤看起来光滑而有弹性,衣服的褶皱也显得非常逼真。
我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那冰凉而又光滑的触感让我心头一颤,仿佛与这座雕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交流。
在摄影作品展区,有一张照片让我驻足了很久。
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清晨的阳光刚刚洒在石板路上,一位老人正牵着他的狗慢慢走过。
照片的色彩非常柔和,温暖的阳光、古老的建筑、老人和狗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我盯着这张照片看了好久,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小镇,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祥和。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发现周围的人们也都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有的人静静地站在一幅画前,目不转睛地欣赏着;有的人则三五成群地低声交流着对作品的看法。
我不禁感叹,艺术的魅力真是无穷的,它能够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相聚在这里,共同感受美、欣赏美。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读黑格尔的美学,就像是闯入了一座神秘而宏大的艺术宫殿。
这座宫殿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珍宝,都让我流连忘返,惊叹不已。
一开始接触黑格尔美学的时候,我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理论,感觉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关卡。
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越要弄个明白。
黑格尔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可把我给绕晕了。
啥是理念?啥又是感性显现?我就盯着这句话,反复琢磨。
后来我发现,他说的理念,其实不是啥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画里有山有水,有人物有风景,这表面上的东西就是感性的。
但画家通过这些元素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比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性的思考,这就是背后的理念。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画展。
一幅画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幅描绘乡村风光的油画。
金黄色的麦田一望无际,麦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远处是几间错落有致的农舍,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
蓝天白云下,一个老农牵着一头老牛,慢慢地走在田埂上。
一开始,我只是被画面的美丽所吸引,觉得色彩鲜艳,构图巧妙。
但当我站在那幅画前久了,我开始感受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仿佛能听到麦浪的沙沙声,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老农的辛勤与满足。
这幅画不仅仅是展现了乡村的景色,更是传达了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劳动的尊重,这可不就是黑格尔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嘛!再说说黑格尔对于艺术发展阶段的论述。
他认为艺术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
象征型艺术,就是用一些神秘的、模糊的形象来暗示某种理念;古典型艺术呢,则是理念和形象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浪漫型艺术则更注重表现内心的情感和精神。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卧虎藏龙》。
在这部电影里,那些精彩绝伦的武打场面,飞檐走壁的侠客,神秘的江湖恩怨,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就是象征型的,充满了神秘和未知,让你忍不住去猜测背后的深意。
而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含蓄而深沉的爱情,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表达,又有着古典的韵味,理念和形象融合得恰到好处。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
美学黑格尔读书笔记读黑格尔的美学著作,就像是开启了一场奇妙而又充满挑战的冒险。
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书页,没想到却被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黑格尔对于美的定义,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可不像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美,比如一朵漂亮的花,或者一幅好看的画那么简单。
他说的美,是更深层次的、更抽象的东西。
就拿我最近参观的一次艺术展览来说吧。
展览里有各种各样的作品,有油画、雕塑、还有一些装置艺术。
其中有一幅油画,画的是一个破旧的小镇街道。
街道上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两旁的房子也是摇摇欲坠。
一开始,我真没觉得这幅画有啥美的。
心想,这破破烂烂的场景有啥好看的?但当我仔细看的时候,发现了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
那石板路上的每一道裂痕,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小镇的历史。
房子的墙壁虽然破旧,但上面的色彩却透露出岁月的沉淀。
画家通过他的笔触,把这些看似平凡甚至破败的元素组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
这不就是黑格尔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吗?画家心中对于这个小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他的画笔,以一种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还有一个雕塑作品,是一个扭曲的人体。
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这啥呀,这么难看。
”可当我围着它转了几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才发现其中的奥妙。
那扭曲的身体线条,其实是在表达着某种内在的力量和情感。
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挣扎,但这种情感通过雕塑的形式被直观地呈现了出来,让我能够感受到。
再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
比如说,夏日里的一场暴雨。
那倾盆而下的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找地方躲雨,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看似混乱的场景,其实也有一种美。
它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这种力量面前的反应。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吗?大自然的规律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场暴雨,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读黑格尔的美学,让我不再仅仅用表面的眼光去看待美。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在西方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阅读西方美学史,就如同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让我领略到了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对于美的独特见解和深邃思考。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美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这种对美的超越性和绝对性的追求,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他在《诗学》中探讨了悲剧和史诗等艺术形式,提出了“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模仿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充满了对世界本质和人类精神的探索,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世纪的美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深刻影响。
在那个宗教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美被视为上帝的光辉和恩赐。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完整性、和谐性和鲜明性,而这些都是上帝创造的体现。
艺术作品被视为传达宗教教义和激发宗教情感的工具。
虽然这一时期的美学受到宗教的束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学的内涵,使其与宗教信仰紧密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达芬奇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提出了“镜子说”,主张艺术家要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
他强调绘画中的比例、透视和光影效果,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完美性。
此外,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还注重对人体美的表现,展现了对人类自身的赞美和热爱。
17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强调理性和秩序。
布瓦洛主张以理性来规范艺术创作,认为艺术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典范。
这种对理性的崇尚,使得艺术作品更加注重形式的严谨和结构的清晰。
然而,过度的理性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创造力和个性表达。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带来了美学观念的变革。
狄德罗倡导“美在关系”说,认为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取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说实话,读黑格尔的美学著作,就像走进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
一开始,我满心期待能在其中轻松找到宝藏,可没想到,这一路上那叫一个磕磕绊绊。
黑格尔的美学观点,初看时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他对于艺术、美以及它们与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探讨,就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思维盛宴。
他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听起来好像很深奥,但其实仔细想想,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比如说,一幅画,它不仅仅是颜料在画布上的涂抹,而是画家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把自己内心的某种理念、情感或者想法呈现出来。
这就好像画家在跟我们悄悄地说着心里话,只不过是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的语言。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美术馆的经历。
那天阳光正好,我心情也不错,想着去美术馆熏陶一下自己的艺术细胞。
走进那个宽敞明亮的大厅,一幅幅画作挂在墙上,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世界等待着我去探索。
我在一幅山水画前停住了脚步。
那画面上,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山间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淌。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幅画挺好看的,颜色搭配得很舒服。
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去感受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清凉。
我突然意识到,画家不仅仅是在画山画水,他是在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那种想要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渴望。
这可不就是黑格尔说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嘛!画家把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通过画笔和颜料,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幅人物肖像画。
画中的女子眼神深邃,嘴角微微上扬,似乎藏着无尽的故事。
我盯着她的眼睛看了好久,仿佛能看到她的喜怒哀乐,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和希望。
这一刻,我明白了,画家通过对人物神态、表情的细腻刻画,把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传递给了我们。
还有一幅抽象画,满是奇怪的形状和色彩的碰撞。
一开始,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画家想要表达什么。
但是,当我试着抛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让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飞翔的时候,我好像在那些混乱的线条和色彩中找到了某种秩序,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和激情。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8篇)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8篇)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1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
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
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
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
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
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
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
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
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美学,这一深邃而迷人的领域,引领我们走进人类对于美的探索与思考的漫长历程。
在阅读西方美学史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众多伟大的思想家一同品味美的真谛。
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提出了“床喻”,即认为存在着三张床:理念的床、木匠制造的床和画家描绘的床。
理念的床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美,而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具体的床只是对理念之床的模仿。
这种对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开启了西方美学对于抽象理念和形式的关注。
亚里士多德则与柏拉图的观点有所不同。
他更注重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美在于事物自身的形式和秩序。
他在《诗学》中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强调悲剧能够通过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从而达到情感的净化。
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主张诗歌既要给人带来乐趣,又要有教育意义。
这一观念对于后来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深刻影响。
在这个时期,美被视为上帝的光辉和神圣的象征。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是上帝的属性,世间万物的美都是对上帝之美的分有。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世俗的美。
达芬奇强调艺术应当反映自然的真实,他通过对绘画技巧的研究和实践,展现了人体的美和自然的和谐。
17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和秩序,主张模仿古代的经典作品。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了一系列创作规则,要求作品在结构、语言和情节上遵循一定的规范。
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对人性的重新审视。
狄德罗倡导“美在关系”说,认为美取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鲍姆嘉通则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将美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的表达。
华兹华斯等诗人追求自然之美和心灵的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
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也蓬勃发展,巴尔扎克等作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复杂。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摘抄:
1.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 艺术的任务是以感性形式来表现理念。
3. 艺术的内容是理念,艺术的形式是诉诸感觉形象。
4. 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5. 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
6. 艺术作品的感性因素也非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感性事物的纯粹显现。
换言之,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事物必须经过心灵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呈现给心灵看。
二、感悟: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与哲学、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意味着美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想象中,还体现在我们的理性和观念中。
这种理念与现实的结合,使得艺术
成为了一种能够超越物质局限、表达人类最深刻旨趣和心灵最深广真理的媒介。
此外,黑格尔强调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让我意识到,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其形式或技巧,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意义。
同样地,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得作品能够真正地表达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对我自己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我开始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思考它们所表达的理念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形式上更好地呈现这些理念和意义。
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我们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深受其哲学体系的影响。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美学被视为哲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艺术、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和本质。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理念和实在的统一,是人类精神的表现。
二、深入分析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的显现,即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所具有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主观的感受。
这种美的理念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因此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是否符合美的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即能够代表人类精神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因此,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而不是仅仅追求形式上的美。
三、个人观点个人认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情感性和审美性,这使得他的美学思想过于教条化和抽象化。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的审美理论相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与现代审美理论相比,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加注重艺术的哲学性和思辨性,而现代审美理论更加注重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但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五、结论与评分综上所述,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在于,他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认为美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过于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思想性,忽略了艺术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当我沉浸在《美学》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中时,我深深被黑格尔的智慧所吸引。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的深入探索,更是对人类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全面剖析。
首先,黑格尔强调了美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他认为,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人类在感知和创造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
这种观点使我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并认识到美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的。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艺术在美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的过程。
通过艺术,人类能够将内在的理想和外在的现实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这种观点启发了我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意识到艺术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黑格尔还深入探讨了美的各种形态和表现方式。
他分析了崇高、悲剧、喜剧等不同美的形态,并探讨了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美的形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新的视角。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美的哲学理论,还领悟到了美的实际应用。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们的美。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试图将其与黑格尔的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对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探索美的哲学和艺术,努力成为一个更加有品味和鉴赏力的人。
同时,《美学》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美学引论》(一)按照本书的读书的笔记,分三章进行整理,即第一章为外向客体系统,第二章为内向主体系统,第三章为横向连带系统,所以对于读书笔记序言的写作是综合了《美学引论》中的两篇序言和第一章绪论的内容,这样可以便于以下三章能以清晰的条理出现在读者朋友面前。
其实每次当我开始对一本新书进行学习的时候,总是首先学习这本书的提纲也就是“骨架”,因为了解的书的“骨架”,也就了解了这本书所要陈述的主要内容,之后就是热衷于对序言的学习,因为序言总是能表达出作者的写作初衷、构建著作的历史发生以及著作在当代学术界的创新之处。
关于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7月再版这本《美学引论》,是由杨恩寰先生主编的,其书写序言的任务自然由杨恩寰先生担任。
因为本书是对1992年《美学引论》的修订版,所以本书出现了1992年9月和2002年4月两篇序言。
在前篇序言的书写中,杨恩寰先生说明了《美学引论》这本书是美学在“当代语境”建设中自觉的产物,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即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和本书的理论框架。
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发生根基,杨恩寰先生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广泛存在的审美现象或审美实事。
审美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审美现象是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现象其中包括审美现象的最深刻的基础,??作为历史现象的审美现象也只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人化自然说才能得到科学地解释和说明。
??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为基础把认识论同价值论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揭示审美现象的历史根源和本质。
”[2页]一切不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美学体系,针对谈美学体系的“科学”研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甚至背离的现象,如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以唯心主义为根基,对美学问题的阐述多数都是“伪科学”的,是站不住脚的,所以导致了黑格尔美学体系最终解体。
对于本书构建的理论框架,我本人也认为是当代美学的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中是一种最着实有效的理论体系,既能突出重点又能兼顾其它,即“以审美现象(经验的审美对象与对象的审美经验)为起点”[2页],首先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和审美教育八个方面。
之后进行纵横连带的研究,横向连带涉及审美文化的研究,纵向连带涉及审美起源的研究。
可见这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的立体的美学体系。
所以,针对本书的读书笔记也主要从三个章节进行梳理,即客体系统,主体系统和连带系统。
在后一篇序言中,杨恩寰先生针对当今美学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在这里无需进行整理,然而我对其中的一个问题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就是审美领域层次划分的问题。
这篇序言中指出“审美经验层次分解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超越畅神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三层次,??审美经验被划分并表述为观照性愉快、领悟性愉快、畅神性愉快三个层次或环节;审美对象被划分并表述为表象层、情致层、意味层三个层次;审美客体被划分并表述为感性形式层、形象图示层、意味潜在层三个层次”,这让我想起了李泽厚先生在谈艺术产品的历史积淀问题时也谈到了三个层次,即与原始积淀相对应的形式层、艺术积淀相对应的形象层和生活积淀相对性的意味层,在有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的《艺术学》中杨恩寰、梅宝树两位先生认为艺术产品也有三个层次,即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在艺术欣赏的层次划分上两位先生认为应当分为“感官观照、心意领悟、神志彻悟”,庄子也曾说过“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耳听之以气”,宗白华提出“直观感像层、活跃生命层、最高灵境层”,李泽厚对于艺术欣赏阶段提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也有学者提出“应目、会心、畅神”的提法等等,纵观这些“三个层次”可以发现第一个层次基本上都与感官、表象、感性、感相、耳目等提法分不开,可以推论出基本上是在说明对表象的感官观照的耳目之乐而已,这是一个比较低一级的层次;第二个层次基本上都与领悟、情致、意象、心等概念分不开,可以推论出这是一个基本上有情感触发心意领悟之乐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中间层次是超越耳目之乐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基本都与畅神、神志、意味、意蕴、彻悟、气等概念有关,可以推论出这最高一级是可以被称为哲学的层面,是关乎人的宇宙感、沧桑感、历史感、生命感的最高一级的人生哲学问题,是对人生、对宇宙、对生命、对历史大彻大悟的神志畅游之乐,如果主体心意机能上升到这一阶段就可以与天地同在与??,如果艺术作品上升到这个层面就可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不朽的传世珍品。
当然对于审美(或艺术)对象(或产品)以及审美(或艺术)欣赏由于参与出发点不同、心意参与机能、审视的客体等等各方面的不同,所以不能简单的进行这样罗列式的比较,然而这样简单罗列式的比较只是针对三个层次的关系而言,基本上可以证明三个层级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问题。
在《绪论》中关于“美学的历史和现状”、“美学对象的历史回顾及现实观点”和“美学理论框架的几种模式”这三个命题都是与美学史相关,对这些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将在做美学史相关专题的时候再进行梳理,这里并不做过多整理。
这里只需记住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凡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所进行的研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偏差甚至背离。
但在前三节中仍然有以下五个知识点需要记忆:一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是在西方实现的而不是在东方,“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1页]察看以前的页数标记都属于序言部分,所以又有了第一页的标记这虽然属于美学史的知识但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知识点放在这里也是需要记忆的。
二是美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历史阶段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美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为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人化自然说。
三是“审美关系就是审美活动关系??美学应以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整合统一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以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24页]。
审美现象有以下四个运动环节组成:“⑴审美活动(自由观照与创构意象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包括经验的审美对象和对象的审美经验)⑵审美主体(具有审美素质并在审美活动着的主体)⑶审美客体(具有审美性质的客体)⑷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建构起的主体与对象的形式情感关系)”。
[25页]这四个动态环节的辩证关系可以参考讲重要的问题以黑体字的形式呈现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活动中才能构成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是核心决定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二者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又是审美活动的条件”[25页],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彼此相互制约而又相互肯定,最终审美活动以审美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四这体现的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这关系是在运动中进行的。
四是美学理论体系构架的动态过程即:美学研究的起点是对审美经验(或活动)的研究,美学研究的中间过程是同时向客体和主体两个方向延伸,外向客体方向的延伸,论及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内向主体方向延伸,论及审美经验、审美机制、审美个性、审美欣赏、审美批评、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并且“扩及审美文化,追溯审美起源”,美学研究的最后归宿是落实到对个体的审美教育上,“锻炼和培养个体自由创造形式的能力,陶冶和塑造个体自由超越的态度(境界),从而引导个体走向一种审美的人生”[25页]。
其实除了对个体审美人生的塑建之外,美学的研究还应当落实到社会文明的建设中,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社会走向和谐、有序,推动历史文明的进程(需要展开)。
五是阐明了美学学科的四方面性质即美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性质美学属于哲学领域的“感性学”研究范畴,所以美学的哲学性不言自明,美学的科学性是指如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审美教育学等交叉审美学科的研究,这固然又带有了科学研究的性质;美学学科的综合性是指“以哲学为基础容纳了多学科知识,综合而成一门独立的学科”[30],这里的综合又不是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凑组合,“而是利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新的系统综合”[30]。
美学学科的思辨性是指“美学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针对大多数形而上的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存在思辨性。
美学学科的实证性是指美学是“具有科学性质的学科,必然要对大量的审美现象、审美事实??给以经验实证,??经验实证是美学走向科学的标志”,当代美学不能离开科学性,否则就成为纯粹的思辨,所以要将经验实证和理性思辨相结合。
在杨恩寰先生对于美学任务和方法的论述中,对于美学的三项任务只需使用十二个字表达即可,即:描述(审美)现象、揭示(审美)规律、指导(审美)实践。
但是我还认为在第二项任务和第三项任务中间应该在加上阐释(审美)功效的任务,对于审美功用的阐释其实就是对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阐释,这是一种范导性审美价值理论,审美活动除了具有完善个体心性建构的功能和效应之外,还具有对人类群体进行审美范导的作用,这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制度的有序,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和谐发展。
杨恩寰先生对于美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既是坚持一种“一元、两统一、多样综合”的方法,具体表述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把宏观研究(哲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和微观探究(心理学的)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选择运用最佳的研究方法。
读书笔记——《美学引论》(二)第一章外向客体系统按照《美学引论》中关于构建当代美学体系框架的理论指导,其美学外向客体系统的研究应当包括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存在和美本体四个方面的研究。
下面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进行整理学习。
一、审美对象在审美对象这一部分的论述中,主要撰写人梅宝树先生主要从审美对象的概念和审美对象的建构两个大方面进行论述,而我认为在学习的时候还应该针对这两个大命题下面的小命题进行掌握,对于审美对象的学习需要重点弄清楚以下五个问题:即,什么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独特性是什么?如何对审美对象进行构建?审美对象的结构应怎样划分?怎样理解审美对象的变异?弄清楚了这五个问题,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也就全面了。
对于审美对象的概念界定,梅宝树先生从三方面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审美对象是“由审美客体转化而来的对象[44页]”。
存在于社会、自然、艺术、科学、形式等领域内审美客体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属性,是构成审美对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审美客体处在审美主体的经验中时,客体潜在的审美价值属性转化为既成事实的审美价值属性,此时审美客体转化为审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