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简介和历史沿革二、实验室组成
目录一、实验室简介和历史沿革二、实验室组成三、研究方向与学术队伍四、研究成果与进展代表性成果与研究进展近3获得和承担的科研项目近3年代表性论文近5年获批专利五、实验室工作条件仪器设备基地建设九、学术交流十、人才培养一、实验室历史沿革与简介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在潘瑞炽、莫熙穆、郭宝江等老一辈植物学家半个多世纪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的基础上于1996年成立的,并于1997年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的合格验收。
实验室在植物生理研究方面有较长的历史和深厚的积累。
潘瑞炽教授主编的《植物生理学》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从1958年至今已经发行到第六版,在全国广泛使用,影响深远。
在长期传统的植物生理学特别是植物生长物质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为材料,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同时结合区域生物资源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热带亚热带花卉和经济作物的应用基础和资源保育研究,致力于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学校“211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植物学重点学科的支撑实验室,目前形成了植物生理与生长发育调控、植物基因工程、植物繁殖与保育生物学、植物次生物质代谢以及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等5个研究方向,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现有教授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7人,专职技术管理1人,在站博士后8人。
重点实验室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总值约2,000万元的仪器设备。
在校内外建成3个科研与成果推广基地。
重点实验室注重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5年来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198名,为国家和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输送大批科技人才。
2004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培育项目1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参加“973”子课题项目3项,“863”子课题1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4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4项,广东省科技计划24项,科研经费达到2600多万元;发表SCI论文73 篇;获批发明专利12项;出版著作教材5部;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油茶林和桉树林下套种牧草的筛选
油茶林和桉树林下套种牧草的筛选林正眉;侯琼昭;罗刚跃;董川宏;麦荣臻;陈树耿【摘要】在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和桉树(Eucalyptus spp.)林林下套种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糙毛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onvar.strigosum)、大叶山蚂蝗(Desmodium gangeticum)、大翼豆(Macroptilium lathyroides)4种牧草,用株高、分支、冠幅等参数表征其生长状况,检测它们的生长情况的变化.结果表明:桉树林下葫芦茶的株高、分支、冠幅分别为:(81.7±5.5)cm、(9.4±6.2)条、(5685.6±3452.1)cm2,生长良好;而油茶林下糙毛假地豆的株高、分支、冠幅分别为:(20.2±3.4)cm、(44.6±24.6)条、(3673.3±2675.2)cm2,生长状况最好;大叶山蚂蝗在两种林下的成活率低,生长不良;大翼豆容易攀附于上层植物中,不适合在林下种植.葫芦茶和糙毛假地豆都可套种于林下,但葫芦茶更适于桉树林下套种;糙毛假地豆更适于油茶林下套种.【期刊名称】《广东林业科技》【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油茶林;桉树林;牧草;套种【作者】林正眉;侯琼昭;罗刚跃;董川宏;麦荣臻;陈树耿【作者单位】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生部,广东广州 510650;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广东省江门市四堡林场,广东鹤山 529700;广东省江门市四堡林场,广东鹤山 529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4.3研究表明,林草间作是一种合理的林地经营模式,不仅能节约管理成本,获得林地早期收益,提高林农收入,还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改善生态环境[1-3]。
石斛兰SIZ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Ⅲ : 一Aq "T 5 3C AGAGG GA CC GGC GGC AC G —d CG AT
石斛 兰 ( edoim) D A 由华 南 师 范 大 学 生 D n rb u cN
TGACCATr GTC 一3 .
同时构建 了过表达载体转化 Asl突变体 , tz i 为研究 DnI 1 因的功能, eSZ 基 探讨该基 因与植物生长和各种
非生物 胁迫应激反 应之 间的机 制奠定基 础.
1 3 D n J基 因的 克隆 与测序 . e
1 材 料 与 方 法
( ) 0 N 一3 , eSZ T 3V D n I 1基 因 特 异 引 物 : e SZ D n I 1一
F: 一 G 5 C C GG C AT A r GGC AT AG T 一3 C C T G : De S Z1 一 R:5 nI 一 GC T CC CAC AGT AT T AG AAGAC . T
中 间 特 异 引 物 : eSZ D n I 1一G P :5 S 1 一 G A A — C A G
C AAGGA AAGAA GCG GG 一3 :De S Z1 一 GS 2: 5 nI P
一
的关 键 调节 者 , 是 S 也 A途 径 和 受 P D ( 酰 基 精 A4肽 氨 酸脱 亚氨 酶 一4 调 节 的 R基 因信 号 传 递 途 径 的 ) 关键 酶 , 2条 途 径 与 拟 南 芥 的初 级 免 疫 相 关 ; 这 此 外 ,tI1还参 与 植物 生长 调节 、 ASZ 干旱 和低 温耐 受 应 激 响应 . 本研 究首 次 从 石 斛 兰基 因组 中克 隆 到 1个 与拟 南 芥 SZ I1氨 基 酸 序 列 高 度 同 源 的类 SZ I1基 因 , 名 为 D nI1 D nrbu I1 . 用 生 物 信 命 eSZ ( edoim SZ )运 息学 软件 , 其蛋 白 的理 化 性 质 、 构 组成 、 级 结 对 结 二 构、 功能 结构 域与 亚细 胞定 位等 进行 了分 析 与预测 ,
植物的繁殖
二、植物的性别类型(性表达)
1、花的组成 2、花的类型 3、植物的性别类型(性表达)
1、花的组成
2、 花的类型
(1)按花对称性分:
①辐射对称花 ②两侧对称花 ③不对称花
(2)按花组成部分具备情况分:
①完全花 ②不完全花
(3)按花被的具备情况分:
①两被花 ②单被花
③无被花
(4)按雌雄蕊的具备情况分:
植株上既着生雄花,也有两性花; ▪ 雌花、两性花同株(雌全同株)(gynomonoecy):
植株上既着生雌花,也有两性花; ▪ 雌、雄、两性花同株(三性花同株)(trimonoecism):
植株上同时着生雄花、雌花和两性花;
居群层次
单型: ➢ 两性花:居群内只有两性花的植株 ➢ 雌雄同株:居群内只雌雄同株的植株 ➢ 雄花、两性花同株:居群内只有雄花两性花同株的植株
(1)传粉的概念 ——成熟的花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到雌蕊柱头上
的过程, 称为传粉。 (2)传粉方式
① 自花传粉: 花部特征? ② 异花传粉: 花部特征? (3)传粉媒介 ① 虫媒:虫媒花特征? ② 风媒:风媒花特征?
姜科植物的传粉动物
(4)传粉系统、交配系统和繁育系统
①传粉系统 传粉系统组成部分:
①两性花 ②单性花(雄花、雌花) ③中性花(无性花)
3、植物的性别类型(性表达)
▪ 植物性表达类型(雌雄功能的时空表达)
——雌雄两性器官在植物中的分布有多种情况,不同 性表达在被子植物中所占比例不同。
(1)单花层次 (2)单株层次 (3)居群层次
单花层次
▪ 两性花(hermaphrodite): 同一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远交的缺点: 远交的植物本身对雄性投资加大,受环境的影响比较
柱层析提取法提取青蒿素的工艺研究
柱层析提取法提取青蒿素的工艺研究罗嘉玲;李青嵘;张雅文;陈亚飞;倪贺;李海航【摘要】研究开发了一种柱层析提取法提取青蒿素的新工艺.将干燥粉碎的黄花蒿植物材料用提取溶剂V石油醚∶V95%乙醇=2∶8按m料∶V液=1.0∶3.5湿法装入层析柱中,静置lh后洗脱.少量和放大提取实验都显示:收集3.50、4.75、7.00和10.50倍体积洗脱液时,青蒿素的提取率分别超过90%、95%、97%和99%.结果表明:该提取方法工艺简单、提取率高、溶剂用量少、节能环保、设备和生产成本低,适合工业上提取制备青蒿素.%A new column chromatographic extraction (CCE)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he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misia annua.Dried material was loaded into a column using 3.5-fold (V/m) extraction solvent of petroleum ether:95%ethanol (2∶ 8).After 1 h when artemisinin is fully dissolved,the column was eluted with the extraction solvent.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in both small-scale and enlarged-scale experiments reached more than 90%,95%,97% or 99%when collecting 3.50-,4.75-,7.00-or 10.50-fold eluent,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CE method is simple and highly efficient;and the extraction process can be completed in a column at room temperature at low equipment and production costs.It can be used for industrial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50)002【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黄花蒿;青蒿素;柱层析提取;混合溶剂【作者】罗嘉玲;李青嵘;张雅文;陈亚飞;倪贺;李海航【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9青蒿素(Artemisinin)是20世纪70年代从菊科艾属的草本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1]. 青蒿素是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之一,具有高效、速效和低毒等特点[2-5]. 也有研究[6-7]通过青蒿素的结构修饰,合成出了系列活性更高的青蒿素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乙醚和青蒿琥酯等.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除抗疟疾外,还有抗肿瘤、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和弓形虫等寄生虫、抗心律失常和治疗各种皮肤病等作用[8-9].青蒿素主要是从青蒿植物材料中提取. 青蒿素在青蒿中的含量很低,不同产地青蒿中青蒿素含量差异显著,最高可达干质量的1%~2%[5]. 目前提取青蒿素通常采用有机溶剂浸泡法,超声或微波辅助的浸泡提取法,也有用超临界CO2 萃取法. 王轶[10]以青蒿叶干粉为原料, 用95%乙醇搅拌提取青蒿素,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 原料粒度0.25 mm,溶剂量60 mL/g, 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120 min,青蒿素提取率可达78.2%. 黄荣岗等[11]用 70%甲醇在5 ℃下低温提取青蒿素3 h,青蒿素的提取率最高达到82.5%. 钱国平等[12]用超临界CO2提取法提取青蒿素,提取率达到95%以上,提取物纯度可达10%以上. 赵兵等[13]在50 ℃下用超声波辅助的石油醚提取青蒿素,提取率可达83%. 郝金玉等[14]用乙醇、三氯甲烷、环己烷、正己烷、石油醚、120#溶剂油和6#溶剂油等不同溶剂提取青蒿素,比较了微波辅助提取与索氏提取、超临界CO2提取和加热搅拌提取法的效果,表明微波辅助萃取可大大提高提取速率,6#油的提取率最高,达到92.1%.目前工业上提取青蒿素主要以汽油等为溶剂加热提取,存在溶剂用量大、能耗高、提取率低和安全性差等问题. 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提取天然药物的柱层析提取新方法[15-16],本研究利用该柱层析提取法开发和优化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工艺,旨在为青蒿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更安全、低成本的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与试剂干燥粉碎的黄花蒿植物材料和青蒿素标准品由广州斯威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HPLC所用甲醇为色谱纯,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购自本地试剂公司.1.2 青蒿素HPLC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用95%乙醇将青蒿素标准品配成质量浓度为312.5 mg/L的溶液, UV759分光光度计(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测定青蒿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吸收峰. 以实验确定的紫外吸收峰为检测波长,用LC-20AT高效液相色谱(日本岛津公司)系统对青蒿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所用色谱柱为C18 柱(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V甲醇∶V水=75∶25,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10 μL. HPLC分析样品经过0.45 μm的膜过滤. 样品中青蒿素的保留时间为青蒿素标准品保留时间. 用10mg/mL的青蒿素标准品溶液,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的溶液[16],制作青蒿素质量浓度与峰面积之间的定量曲线,计算样品中青蒿素含量.1.3 柱层析法提取青蒿素方法的优化柱层析提取法是将植物材料用最少体积的提取溶剂装入层析柱中,待成分充分溶解后,用同样的溶剂、按柱层析洗脱的原理和方法,将材料中的青蒿素从层析柱中洗脱出来,整个过程在室温下进行. 因此,需要筛选出溶解青蒿素的最佳溶剂,然后测定青蒿材料吸收该溶剂达到饱和时所需要的最小体积的溶剂(Minimum Volume,MV)[15],材料中青蒿素充分溶解(达到溶解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已事先测定为0.5h.1.3.1 提取溶剂最佳配比的确定干燥的黄花蒿茎叶粉末过42.5 μm筛,作为提取材料. 提取溶剂为不同比例的V石油醚∶V95%乙醇混合溶剂(10∶0、8∶2、6∶4、4∶6、2∶8、0∶10). 在5 mL提取溶剂中加入1 g材料,浸泡0.5 h后,离心取上清液,HPLC测定提取液中青蒿素的含量,选择青蒿素含量高的溶剂作为提取溶剂.1.3.2 材料饱和吸液最小体积(MV)的确定在10 mL提取溶剂中加入1 g提取材料,在25 ℃下、200 r/min分别震荡浸泡0.5、1.0、2.0、3.0、4.0、5.0 h,过滤,测定剩余提取液的体积(V余),1 MV=10-V余.1.3.3 柱层析法少量提取青蒿素方法的建立称取青蒿材料9 g,按比m料∶V液=1.0∶3.5加入提取溶剂,按柱层析湿法装柱的方法,装入层析柱. 静置0.5 h,待青蒿素充分溶解后,以1.0 MV/h的流速洗脱. 依次按1.0、0.5、0.5、1.0 MV的体积收集洗脱液,共收集4份、总体积3 MV 的洗脱液. 残渣用10倍体积的提取溶剂超声辅助的浸泡提取1次,超声功率为240 W、频率为40 kHz,时间为1 h. HPLC测定每份提取液中青蒿素的含量,计算提取率(以收集的3 MV和残渣中的青蒿素总量作为100%,计算各部分的提取率). 每个实验重复3次,结果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计算重复之间的标准差(Standard Error,SE).1.3.4 柱层析法大量提取青蒿素方法的建立用直径为8 cm,柱高为80 cm的层析柱放大80倍进行实验,填料质量为750 g. 青蒿素的提取及检测方法与柱层析少量提取法相同.2 结果与分析2.1 青蒿素定性定量分析青蒿素在190~400 nm的紫外光范围内只有一个显著的吸收峰(图1A),吸收峰波长为208 nm,选择该波长为HPLC的检测波长. 图1B为青蒿素标品HPLC图谱,根据青蒿素标准品的保留时间,确定提取液中青蒿素保留时间为8 min. 在质量浓度为1~6 g/L范围内,青蒿素与其峰面积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图1C). 在采用的实验分析条件下,提取液中的青蒿素能与杂质达到基线分离(图1D),可准确测定溶液中的青蒿素含量.图1 青蒿素HPLC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Figure 1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rtemisinin by HPLC2.2 柱层析法提取青蒿素的最佳条件确定2.2.1 提取溶剂的筛选通过浸泡实验测定了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与95%乙醇组成的混合溶剂对青蒿素提取的影响. 结果表明(图2),在V石油醚∶V95%乙醇在10∶0到0∶10范围内,青蒿素的提取率随 95%乙醇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在V石油醚∶V95%乙醇为2∶8时,青蒿素提取率最高;此后再增加提取液中95%乙醇的比例,青蒿素提取率逐渐下降. 因此,确定青蒿素在该溶剂系统中的最佳提取溶剂为V石油醚∶V95%乙醇=2∶8.图2 提取液不同配比对青蒿素提取效率的影响Figure 2 Effect of ether and ethanol proportions in the extraction solvent on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artemisinin2.2.2 植物材料饱和最小吸液体积的测定植物材料1 g在浸泡0.5~5.0 h后,吸收的提取液体积基本一样,介于3.0~3.5 mL/g之间(图3),表明材料吸收提取溶剂的速度很快,浸泡0.5 h已达到吸收饱和. 因此,确定青蒿材料对最佳提取溶剂的饱和吸液时间为0.5 h,材料的饱和最小吸液体积为3.5 mL/g,即1 MV=3.5. 根据以上结果,确定从植物材料中提取青蒿素的条件为:提取液V石油醚∶V95%乙醇=2∶8. 按m植物材料∶V提取液=1.0∶3.5将植物材料装入层析柱中,放置0.5 h后,再用该溶剂将层析柱中的青蒿素洗脱出来.图3 植物材料饱和吸液最小体积(MV)的确定Figure 3 Determination of minimum volume (MV) of solvent for the plant material fully absorbed2.3 柱层析法提取青蒿素条件的优化及其放大提取实验收集的4份(1.0、0.5、0.5、1.0 MV)提取洗脱液和残渣浸泡提取液其青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92.3%、4.3%、1.4%、1.8%、0.2%(图4A). 结果表明:收集前1.0、1.5 MV的提取液(分别为材料干质量的3.50倍和4.75倍体积的溶剂),青蒿素的提取率可分别达到92.3%和96.6%. 收集3 MV体积的提取液时(即材料干质量的10.5倍体积提取液),青蒿素的提取率可达到99.8%,残渣中的青蒿素质量分数只有0.2%.实验室条件下,将以上提取实验放大80倍,步骤和试剂不变,收集前4份、总体积3 MV的提取液和残渣的浸泡提取液,分析结果如图4B所示. 前1.0 MV和1.5 MV 的提取液中青蒿素提取率分别达到90.2%和95.1%,收集3 MV体积的洗脱液,青蒿素的提取率可达到99.4%,植物材料中残留的青蒿素为0.6%. 为了减少提取液的体积和节省提取时间,生产中可以只收集前1.5 MV提取液,青蒿素的提取率均可达到95%以上.图4 柱层析法提取青蒿素的提取效果Figure 4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artemisinin by the columnchromatographic extraction柱层析法提取的青蒿素,经过减压浓缩回收溶剂,蒸干后得到提取物. 实验所用的植物材料中青蒿素的质量分数为1.85%,经柱层析浓缩后,提取物少量提取实验和放大提取实验中青蒿素的质量分数达22.5%.3 讨论与结论传统的青蒿素提取方法主要是用有机溶剂浸泡或加热回流提取,或同时加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通常需要经过多次提取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提取率. 这些方法存在溶剂用量大、操作复杂、能耗高等问题[17]. 而超临界CO2萃取法的设备成本和提取物生产成本高,在工业上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用最新开发的柱层析法提取青蒿素,具体工艺流程为:干燥粉碎的黄花蒿植物材料用提取溶剂(V石油醚∶V95%乙醇=2∶8)按m料∶V液=1.0∶3.5的量,湿法装入层析柱中,静置1 h后,用提取溶剂洗脱. 收集前1.5 MV提取液,青蒿素的提取率可达到95%以上. 文中选用的青蒿素提取的溶剂为石油醚与 95% 乙醇组成混合溶剂系统. 该系统可通过 2 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之间的不同比例,配制从低极性的石油醚到高极性的95%乙醇呈不同极性的混合溶剂. 该提取液可直接或加入少量水后即可使石油醚相与醇水相自动分离,达到不同目标成分的分离;同时,2 种有机溶剂都可以分离回收和重复使用[18]. 此外,柱层析提取法的所有操作都在室温下完成,避免了青蒿素的受热分解,降低了能耗.综上所述:用柱层析提取法提取青蒿素,工艺简单、提取率高、溶剂用量少、节能环保、设备和生产成本低,适合工业上大量制备青蒿素.参考文献:[1] HSU E. The history of Qinghao,in the Chinese materia medica[J].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Hygiene,2006,100(6):505-508.[2] 张海惠. 黄花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工艺优化、含量测定及细胞培养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ZHANG H H. Artemisinin of extrac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content determination and cell culture from Artemisia annua L.[D]. Ya’an: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3] 张馨莹. 黄花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测定方法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Zhang X X. Study on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s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misia annua L. [D]. 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2013.[4] 徐溢,范琪,盛静,等. 青蒿素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药物分析杂志,2013(9):1465-1470.XU Y,FAN Q,SHENG J,et 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methods for artemisinin [J].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13(9):1465-1470.[5] 何玉娟. 黄花蒿植物中青蒿素的提取分离过程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4. HE Y J.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misia annua L.[D]. Tianjin:Tianjin University,2004.[6] HAYNES R K. From artemisinin to new artemisininantimalarials:biosynthesis,extraction,old and newderivatives,stereochemistry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requirements [J]. Current Topics in Medicinal Chemistry,2006,6(5):509-537.[7] 路娟,陈莉,房碧晗,等. 青蒿素类衍生物结构修饰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14(4):181-187.LU J,CHEN L,FANG B H,et al. Advances in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artemisinin derivatives [J].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4,31(4):181-187.[8] 周洁芸,朱焰.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26(6):975-981.ZHOU J Y,ZHU Y. Progress in antitumor effects of artemisinin and its derivatives [J]. Natural Produc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2014,26(6):975-981.[9] 张楠. 青蒿素类药物的主要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评价,2013,30(1):13-16. ZHANG N.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rtemisinin drugs [J]. Chinese Journal of Drug Evaluation,2013,30(1):13-16.[10] 王轶. 青蒿素最佳提取工艺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2007,36(7):84-86. WANG Y. Studies on the optimum technology of artemisinin extraction[J].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2007,36(7):84-86.[11] 黄荣岗,杨家庆,詹利之,等. 不同工艺提取青蒿中青蒿素的对比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2012(3):4-5.[12] 钱国平,杨亦文,吴彩娟,等. 超临界CO2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研究[J]. 化工进展,2005,24(3):286-290.QIAN G P,YANG Y W,WU C J,et al. Supercritical CO2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misia annua L.[J]. Chemical and Industrial Progress,2005,24(3):286-290.[13] 赵兵,王玉春,吴江,等. 超声波用于强化石油醚提取青蒿素[J]. 化工冶金,2000,21(3):310-313.ZHAO B,WANG Y C,WU J,et al.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enhanced with ultrasonic wave[J]. Engineering Chemistry & Metallurgy,2000,21(3):310-313.[14] 郝金玉,韩伟,施超欧,等. 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微波辅助提取[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8):385-387.HAO J Y,HAN W,SHI C O,et al.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artemisinin from Artemisia annua L.[J]. Chinese Journal ofPharmaceuticals,2002,33(8):385-387.[15] NI H,ZHOU X H,LI H H,et al. Column chromatographic extraction and preparation of cordycepin from Cordyceps militaris waster medium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9,877(22):2135-2141.[16] WANG L,GONG L H,CHEN C J,et al. Column-chromatographic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polyphenols,caffeine and theanine from green tea [J]. Food Chemistry,2012,131(4):1539-1545.[17] 廖巧,龙世平,杨春贤. 青蒿素提取与检测工艺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631-1636.LIAO Q,LONG S P,YANG C X. Research progresses on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artemisinin [J]. Journal of AnhuiAgriculture,2012,40(28):1631-1636.[18] HAN H B,LI H,HAO R L,et al. One-step column chromatographic extraction with gradient elution followed by automatic separation of volatiles,flavonoids and polysaccharides from Citrus grandis [J]. Food Chemistry,2014,145(4):542-548.。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验收流程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验收流程???????? ?1、实验室建设期满,由省科技厅通知各实验室依托单位验收。
??? 2、各实验室依托单位向省科技厅报送验收材料,验收材料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情况总结及相关的证明材料和附件。
实验室建设情况总结应对应其批准的实施方案和签定的合同,分别进行阐述和自我评价。
??? 3、省科技厅初审相关材料后,决定验收与否并安排验收时间。
??? 4、验收形式以现场验收为主,验收组专家原则上由5—7人组成。
验收会议议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总体情况汇报、现场考察、答疑和核对相关材料、专家组形成验收意见。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立项、验收汇总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简介二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已成为我省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创新基地;成为聚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推动我省科技进步和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建设基本情况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始于1984年,我省则从“七五”期间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开展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1986年12月,省科委和省计委共同建设第一家省重点实验室,拉开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序幕。
随后,我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经过20年的建设,我省重点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从“七五”的8家发展到目前的94家,其中70家已建成验收。
与兄弟省市相比,北京有市级重点实验室66家,上海54家,江苏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9家,浙江40家,我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模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分布领域日益广泛。
我省的重点实验室分布在科研机构的有41家,在高校的有49家,在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有4家,分别占%、%和%。
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ipt研究进展(综述)
2005,34(2):66-69.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王再花李 玲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摘 要也是限速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存在特殊时空表达来调控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途径关键词异戊烯基转移酶Q946.885+.4; Q789 文献标识码1009-7791(2005)02-0066-04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Cytokinin Biosynthesis ipt GeneWU Ji-lin, WANG Zai-hua, YE Qing-sheng, LI Ling(Guangdong Key Lab of Biotechnology for Plant Development,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Abstract:Isopentenyl-transferases catalyze the first and rate-limiting steps of cytokininbiosynthesis, and the corresponding genes have been cloned. A family of genes from Arabidopsiscoding for cytokinin biosynthesis enzym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a bioinformatic approach. It isspeculated that these genes might be expressed in distinct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toregulate cytokinin biosynthesis. This review specially introduced the functions and advances ofipt in cytokinin biosynthesis.Key words: cytokinin; isopentenyl-transferases; ipt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行使重要功能光合作用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次分离获得天然细胞分裂素——反式-玉米素以来天然细胞分裂素N6-取代基腺嘌呤衍生物一般包含一个类异戊二烯基或芳香环衍生物侧链已研究了几种与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有关的酶的特性编码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限速步骤合成酶异戊烯基转移酶的基因首先在根癌农杆菌中得到鉴定后来称为ipt2000年Arabidopsis为ipt的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拟南芥的异戊烯基转移酶是被一个小的多基因家族编码进行基因产物的生化分析还揭示了ADP和ATP是反应的优先底物[5]本文简要介绍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ipt编码酶的特性及其与细胞分裂素合成的关系一类修饰腺嘌呤的tRNA EC.2.5.1.8修饰的核收稿日期吴吉林湖南涟源人从事植物发育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叶庆生为通讯作者第2期吴吉林,等影响转录的保真度及其效率dimethylallyl diphosphate的异戊烯基转移到前体tRNA分子的腺嘌呤残基上另一类催化形成iPMP IPT其结构与tRNA-IPT相似多年来人们推测细胞分裂素可能来源于tRNA分子顺式-玉米素核苷异戊烯基腺苷顺式-甲硫基-ZR 及反式-甲硫基-ZR因此推测它源于tRNA的降解发现tRNA降解不是细胞分裂素的主要来源主要是由于顺-反异构酶参与互变过程[2]Akiyoshi等鉴定了根癌农杆菌中的ipt/tmr基因产生根状肿瘤在一些细菌中也发现ipt基因在拟南芥中已经证实编码该酶的基因家族有9个成员进化系统树分析表明AtIPT2和AtIPT9与tRNA-IPT更相似其编码基因与细菌ipt/tmr基因同源性更大[10]其余7种AtIPT基因的重组蛋白除皆能使E.coli产生具活性的细胞分裂素[6]这与根癌农杆菌ipt过表达的结果一致[9]AtIPT1和AtIPT3iP t-Z从而证实了IPT的活力并鉴定出它们具有催化合成细胞分裂素的活性[6,9]此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能弥补MOD5缺失突变体的抗抑制因子表型[5]随后转化到酵母突变菌株MT-8中表达表明拟南芥IPT cDNA编码的蛋白可替代MOD5蛋白的功能说明植物IPT蛋白识别酵母tRNA前体的效率低于MOD5说明植物IPT对底物的要求有所不同了解细胞分裂素从头合成至少存在3条途径运用快速的IPT 测试法测定放射性元素标记从AMP融合到了iPA中[4]细菌IPT酶催化DMAPP上的异戊烯基侧链转移到AMP的N6位点[9]第34卷 ﹒68﹒3.2 ATP/ADP 途径生化分析揭示了AtIPT4重组酶优先利用ATP 和ADP 这与细菌IPT 不同[9]随后通过羟化作用形成玉米素类型的细胞分裂素[9]该基因活性显著抑制可能是由于放射性标记的AMP 和未标记的ATP 和ADP 之间存在底物竞争[9]这可能为细胞分裂素的产生部位提供新的见解[6]alternative pathway iPMP在内源羟化酶活性促进下也能转化成ZMP [12]后来证实ZMP 的主要前体不是胞质中的iPMP直接通过IPT 从AMP 合成ZMP 目前不知如何识别侧链前体 目前对植物中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对根癌农杆菌模拟系统的研究在转基因植物中ipt 过表达导致细胞分裂素水平的增加因此推测植物细胞细胞分裂素合成机制与根癌农杆菌细胞分裂素合成机制相似大麦Takei 等报道N 首先刺激玉米中iPMP 的积累在拟南芥中观察到重新提供硝酸盐时这表明N-诱导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是高等植物的普遍特性除了N 例如外源细胞分裂素反作用于根这些发现提示细胞分裂素合成可能受许多大量元素的有效性变化的调节受到具生物活性的细胞分裂素降解速率和互变途径的影响[18]从矮牵牛和拟南芥中获得影响细胞分裂素合成的突变体SHO(shooting)和PGA22(plant growth acticator)[19,20]可观察到SHO 和PGA22突变体表型PGA22类似AtIPT8具IPT 活性[21]但hoc 以隐性突变出现可能对细胞分裂素合成进行反向调节[20]从而导致一系列反常的发育延缓叶片衰老在地塞米松诱导的启动子调控下但构建的ipt转化株很第2期吴吉林,等从而可能导致植物在遗传上可传递的畸变[26]在太阳花茎块再生期间从而促使茎块再生效率与茎中标记基因表达恢复的效率同时得到提高[27]因此作为标记基因对建立和优化转化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发现ipt基因的过表达有利于转化植物的再生表明有可能凭此策略得到转基因植株Endo等运用GST-M A T载体系统而GST-II启动子作为特异位点重组系统的R基因的启动子ipt和iaaM/H基因能导致转化组织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产生结果表明充当选择标记时iaaM/H比单独使用ipt效果更好iaaM/H和ipt基因的联合更有效地产生转基因植株和无标记的转基因植株[30]﹒80﹒第34卷 [9] 牛俊玲,等. 果园生草对果树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20(4): 353-355.[10] 李国怀,等. 生草栽培对桔园环境和柑桔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1997, 18(4): 18-21.[11] 韩素英,等. 山地丘陵旱地苹果园覆草技术经济效益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 1995,(1): 55-58.[12] 肖润林,等. 红壤旱坡地桔园覆盖的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J]. 生态学杂志, 1996,15(5): 16-22.[13] 巩传银,等. 沙地梨园生草模式及效应试验[J]. 河北果树, 2002,(5): 10-11.[14] 丁玉川,等. 山楂园的百脉根生草覆盖效应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1996,11(增): 181-184.[15] 严毓华,等. 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对于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1988,15(1): 23-26.[16] 杜相革,等. 苹果园混合覆盖植物对害螨和东亚小花蝽的影响[J]. 生物防治通报, 1994,10(3): 114-117.[17] 于毅,等. 东亚小花蝽的发生和扩散与苹果园和邻近农田植被的关系[J]. 中国生物防治, 1998,14(4): 148-151.[18] 陈川,等. 生草苹果园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生态位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02,11(3): 78-82.[19] 左华清,等. 柑橘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及根际效应的研究[J]. 生态农业研究, 1995,3(1): 39-47.[20] 黄韶华,等.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初报[J]. 新疆农垦科技, 1995,(3): 6-7.[21] 姚政,等. 施用不同有机物后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J]. 上海农业学报, 1997,13(l): 47-48.[22] 洪坚平,等. 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6,16(1): 19-21.[23] 张丹,等. 四川紫色土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相关性初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18(2): 173-175.[24] 马玉珍,等. 旱地秋季深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 土壤, 1997,29(6): 311-314.[25] 张成娥,等. 黄土源区果园套种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 2001,10(2): 121-123.[26] 高美英,等. 秸秆覆盖对苹果园土壤固氮菌数量年变化的影响[J]. 果树科学, 2000,17(3): 185 -187.[27] 高美英,等. 覆盖对果园土壤氨化细菌数量年变化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0,31(6): 273-274.[28] 曾明,等. 桔园生草对丛枝菌根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26(2): 105-107.[29] 李国怀,等. 果园生草栽培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 浙江柑桔, 1997,14(4): 5-6.(上接第69页)[18] Horgan R. Cytokinins[A]. In: Wilkins M B (ed) . Advanced plant physiology[M]. Longmans, London, 1984: 89-101.[19] Zubko E, et al. Activation tagging identifies a gene from Petunia hybrida responsi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ctivecytokinins in plants[J]. Plant J, 2002,29: 797-808.[20] Catterou M, et al. An Arabidopsis mutant overproducing cytokinins and expressing in vitro organogenic capacity[J]. PlantCell, 2002,10: 1 009-1 019.[21] Jiaqiang S, et al. The Arabidopsis AtIPT8/PGA22 gene encodes an isopentenyl-transferase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novocytokinin biosynthesis[J]. Plant Physiology, 2003,131: 167-176.[22] Smigocki A C, et al. Cytokinin gene fuses with a strong promoter enhances shoot organogenesis and zeatin level intransformed plant cells[J]. Proc Natl Sci USA, 1988,85: 5 131-5 135.[23] Schmlling T, et al. Construction of a heat-inducible chimeric gene to increase the cytokinin content in transgenic planttissue[J]. FEBS Lett., 1989,249: 401-406.[24] Smigocki A C. Cytokinin content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it plants transformed by a reconstructed isopentenyl transferasegene[J]. Plant Mol Biol, 1991,16: 105-115.[25] Gan S, et al. Inhibition of leaf senescence by autoregulated production of cytokinin[J]. Science, 1995,270: 1986-1988.[26]Kunkel T, et.al. Inducible isopentenyl transferase as a high efficiency marker for plant transformation[J]. Nat Biotech.,1999,17: 916-919.[27] Molinier J, et al.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ipt gene enhances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rates of sunflower shoot apices(Helianthus annuus L.) [J]. Plant Cell Rep., 2002,21: 251-256.[28] Gatz C, et al. Promoters that respond to chemical inducers[J]. Trends in plant Sci., 1998,9: 352-358.[29] Endo S, et al. The isopentenl-transferase gene is effective as a selectable marker gene for plant transformation in tobacco(Nicotiana tabacum cv. Petite Havana SRI) [J]. Plant Cell Reports, 2001,20: 60-66.[30] Endo S, et al. A new GST-MAT vector containing both ipt and iaaM/H genes can produce marker-free transgenic tobaccoplants with high frequency[J]. Plant Cell Reports, 2002,20: 923-928.。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考评名单
附件一: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考评名单(160家)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材料学(7家)1 广东省稀土合金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钢铁研究所2 广东省显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3 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4 广东省新型涂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5 广东省电子有机聚合物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6 广东省高分子材料环境适应性评价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7 广东省超材料微波射频重点实验室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资源环境(11家)1 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地理研究所2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3 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4 广东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5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6 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7 广东省稀土开发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8 广东省水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所9 广东省矿物物理与材料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10 广东省水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1 广东省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工程学(20家)1 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2 广东省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3 广东省现代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自动化工程研制中心4 广东省汽车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5 广东省水动力学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6 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7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8 广东省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9 广东省消防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广东省公安厅10 广东省农产品干燥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11 广东省传感技术与生物医疗仪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工学院12 广东省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3 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4 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5 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16 广东省地震监测预警与重大工程地震安全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震局17 广东省制造装备数字化重点实验室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18 广东省光伏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19 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20 广东省现代几何与力学计量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9家)1 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2 广东省现代表面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3 广东省工业表面活性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石油化工研究院4 广东省化学危害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5 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6 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7 广东省低碳化学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8 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9 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信息(16家)1 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 广东省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3 广东省智能交通系统(ITS)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4 广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5 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6 广东省软件共性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有限公司7 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商学院8 广东省数字音频重点实验室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9 广东省数字电视系统重点实验室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10 广东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计算中心11 广东省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2 广东省短距离无线探测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13 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14 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15 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16 广东省微纳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农学(40家)1 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 广东省激光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4 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5 广东省畜禽育种与营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6 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7 广东省食品添加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食品工业研究所8 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9 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10 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1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12 广东省功能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13 广东省农业害虫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昆虫研究所14 广东省农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15 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16 广东省蔬菜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7 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18 广东省果蔬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19 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20 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21 广东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22 广东省动植物与食品进出口技术措施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3 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24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25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26 广东省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27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28 广东省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29 广东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30 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1 广东省农业动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32 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 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34 广东省特色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35 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36 广东省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37 广东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38 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39 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40 广东省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与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医学(57家)1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 广东省运动测试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3 广东省呼吸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4 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5 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研究所6 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广东药学院7 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院8 广东省天然药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医学院9 广东省鼻咽癌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0 广东省中医证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院11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2 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13 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14 广东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基础部15 广东省肾脏病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 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17 广东省药用功能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18 广东省应急病原学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 广东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 广东省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21 广东省中药新药研发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22 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3 广东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24 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25 广东省医学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26 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7 广东省热带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28 广东省肾功能衰竭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29 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30 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31 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32 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33 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及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4 广东省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35 广东省化学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6 广东省神经科学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7 广东省男性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38 广东省营养膳食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39 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0 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药学院41 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43 广东省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4 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医学院45 广东省中医治法与中药创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46 广东省分子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药学院47 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州医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8 广东省法医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广州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49 广东省新药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药学院50 广东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51 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52 广东省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成像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53 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54 广东省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医学院55 广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56 广东省新发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57 广东省医用电子仪器及高分子材料制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
光、糖与激素影响植物花色素苷合成与积累的研究进展(综述)
光、糖与激素影响植物花色素苷合成与积累的研究进展(综述)程海燕;李德红【摘要】次生代谢物质花色素苷存在于植物的叶片、花、果实和种子的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是一类使这些器官呈现从红色到黑色等系列颜色的水溶性色素.其合成过程不仅受到基因的调控,还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光通过信号转导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相关酶基因表达的过程;其次是糖,常与光相互作用协调控制花着色;激素也是影响花色素苷合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通过影响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植物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花色素苷的合成和积累.本文综述近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亚热带植物科学》【年(卷),期】2010(039)003【总页数】5页(P82-86)【关键词】花色素苷;光;基因调控;糖;激素【作者】程海燕;李德红【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1花青素是植物体内一类次生代谢物质,广泛存在于开花植物(被子植物)中,据初步统计,27科73属植物中含花青素。
目前已知有20种花青素,但应用于食品的仅6种,即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花翠素(delphinidin)、芍药花苷配基(peonidin)、矮牵牛苷配基(petunidin)和锦葵色素(malvidin)[1]。
花青素与糖形成花色素苷(或称花色苷)。
花色素苷的合成途径已比较清楚,大约有15种结构基因参与,还有调节基因调控花色素苷的合成。
即使同种植物,所生成的花色素苷种类,或与之结合的糖的种类及数量也会发生变化。
花色素苷无毒、无特殊气味,具有多种营养、药理和保健功能,是一种珍稀的天然食用色素,在食品、化妆、医药方面有着巨大应用潜力[2]。
植物花色素苷合成除了受糖、激素、pH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温度、光照、氮、磷等环境因素所支配。
1433蛋白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228
生命科学
第 16 卷
侧的氨基酸残基则变化很大 螺旋 3 5 7 9 有较大的一致性 形成了沟的内侧 螺旋 1 2 则 构成沟的底部 Lys-49 Arg-56 Arg-127 Tyr- 1 2 8 在沟内 沟侧形成 结合口袋 ( b i n d i n g pocket) Yaffe 等的研究考虑了磷酸化配基情况 这更能展现 14-3-3 蛋白与靶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 他测定了与14-3-3蛋白结合的靶蛋白所必需具有的 序列 指出几乎所有已知 14-3-3结合蛋白都具有两 种结合修饰序列 RSXpSXP 和 RXY/FXpSXP 序 列 RSXpSXP 和 RXY/FXpSXP 的存在对 14-3-3 蛋白 结合的高亲合性十分重要 Muslin 等[12]和 Ku 等[13] 的研究也表明 14-3-3 蛋白与靶蛋白作用时 它与 靶蛋白上一小段共有序列上的磷酸丝氨酸结合 但 Aitken 等[14]研究发现 14-3-3蛋白的分子作用机理 比最初发现的与磷酸化的配基结合要复杂得多 非 磷酸化修饰的结合配基也可以同 14-3-3 蛋白结合 特异位点磷酸化的14-3-3蛋白可以对这种相互作用 进行调节 3 14-3-3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四种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的生长特性研究
四种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的生长特性研究赖闻玲;王玉彬;彭长连;陈章和【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10(018)003【摘要】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风车草(Cyperus flabelliformis)、芦苇(Phrogmites australis)和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4种植物的根生物量和生长量、根系分布、地上部分的生长情况.风车草、香根草和水鬼蕉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节律相似,9月或10月前生长较快,以后生长减慢甚至停止;芦苇则不同,7月以前生长缓慢,以后生长加速,冬季也保持较快的生长.全年根生长量和根生物量以水鬼蕉最大,显著高于其它植物(P<0.01),香根草最小,显著低于其它3种植物(P<0.01).香根草的根系垂直向下生长,分布较深,而其它3种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浅层土壤中.风车草分株最多,叶面积指数最大.香根草叶面积指数最小.结果表明,在构建多种植物人工湿地群落时,可以考虑将芦苇与大多数湿地植物搭配以保证湿地全年保持较好的净化效果;水鬼蕉可以作为底层植物,和风车草等生长早、植株较高的植物构建多种湿地群落.【总页数】7页(P238-244)【作者】赖闻玲;王玉彬;彭长连;陈章和【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5.3【相关文献】1.四种植物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研究 [J], 王全金;李丽;李忠卫2.植物浮床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风车草生长特性比较 [J], 徐婵枝;靖元孝;杨丹菁;王忠正;吴方猛;吕改云3.以粉煤灰陶粒为基质的人工湿地中植物的生长特性与去污机制研究 [J], 曹世玮; 荆肇乾; 王祝来; 黄新4.沙田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特性及除污能力的研究 [J], 石雷;王宝贞;曹向东;王进;刘正应;吕炳南5.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氮磷富集能力研究 [J], 刘霄;黄岁樑;唐婷芳子;刘学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OsMYB80下游基因鉴定及其在调控花粉育性中的作用分析
OsMYB80下游基因鉴定及其在调控花粉育性中的作用分析李挚爱;黄小燕;王昌健;李永红;杨晓怀;李平东;丘式浚;陈舒静;吴建新;许纯珏;唐晓艳;陈子晟【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56)1【摘要】OsMYB80是水稻花药和花粉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其下游靶标基因的相关研究仍有待补充。
该研究从可能受OsMYB80直接调控的基因中筛选出24个可能参与信号转导、泛素化修饰、囊泡运输和未知功能的候选基因,利用qRT-PCR验证其表达模式,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其中7个基因(LOC_Os06g11930、LOC_Os09g26470、LOC_Os01g04409、LOC_Os06g35160、LOC_Os06g11135、LOC_Os05g13650、LOC_Os01g14880)加以敲除。
经I2-KI花粉染色分析和结实情况考察发现,上述7个基因敲除后对植株育性影响都不显著,说明上述7个基因并非OsMYB80下游调控花粉育性的关键基因。
这些结果也暗示某些受OsMYB80调控的下游基因及其参与的生物化学反应可能在花药花粉发育过程中功能冗余或者只发挥微效作用。
【总页数】14页(P78-91)【作者】李挚爱;黄小燕;王昌健;李永红;杨晓怀;李平东;丘式浚;陈舒静;吴建新;许纯珏;唐晓艳;陈子晟【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深圳市农业科技促进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相关文献】1.马铃薯杂种无性株系的SSR鉴定及花粉育性和染色体构型分析2.小麦花粉育性检测和花粉致死基因携带种质的鉴定3.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鉴定及育性调控机理4.梨STP基因家族鉴定及PbrSTP11调控梨花粉管生长的功能分析5.华南农业大学揭示自噬在调控拟南芥花粉管极性生长和育性中的重要功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拟南芥多效性基因CPR5转化水稻中花11的研究
SuhC iaN r a U i ri , u nzo 6 , hn ) ot hn om l nv sy G a gh u5 0 3 C ia e t 1 1
A s a t hs td v sgtdtet nf ai f li rpcgn tP 5it Z o g u 1 ( r— b t c :T i s yi et a a s r t no eo o i e e C R o h nh a1 Oy r u n i e h r o m o p t A n
1 0 % a d t e p r d o d c in c u d b h r n d u d r t e c n i o fc n i u u i h n 2 o 0 n h e i fi u t o l e s o e e n e o d t n o o t o s l t d 3 C o n o t h i n g a
第5 0卷
21 年 01
第 4期
7月
中山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AC A S I T ARUM NAT RAL UM UN VER I T S S YAT E T C EN I U I I S TA I UN S NI
V0 _ O No 4 I5 .
J 1 2 1 u. 0 1
ge c p l o y,h we e ,t x r s in lv l5 a e di e e ti r n g n c p a tes o v r he e p e so e e r f r n n ta s e i l n lt . f
Ke od :Z o g u 1 ( r a sta L u s .jp nc ;A C R ;pe t pc gn ;gn t y w r s h n h a l Oy ai .sbp a oi z v a) t P 5 li r i e e e e c oo i
人工养殖鳄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研究
人工养殖鳄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研究李慧;张雅文;罗翔宇;赖天斌;李海航【摘要】以人工养殖的鳄鱼脂肪为材料,根据传统淡碱水解工艺的提取原理,采用淡碱水解-乙醇萃取方法,对鳄鱼油的提取和精制工艺进行优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检测精制鳄鱼油成分,结果显示:用优化后的工艺制备鳄鱼油,精制油得率达75%,色素和腥臭味得到有效脱除;鳄鱼油中含2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油脂总量的65.4%,不含铅、汞、砷等重金属.该方法简单、高效,制备成本低,适合大量提取制备.%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mild alkali-ethanol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extraction and refinement of crocodile oil from cultured crocodile fat. The refined oil was obtained at a yield of 75% of the fat materials, without unfavorable and fishy smell;GC-M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refined oil contains 25 kinds of fatty acid and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ccounted for 65.4% of oil, and is free of lead, mercury and arsenic. This work provide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large-scale preparation of high quality crocodile oil.【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9)006【总页数】6页(P71-76)【关键词】鳄鱼油;淡碱水解-乙醇萃取;脂肪酸;提取精制工艺【作者】李慧;张雅文;罗翔宇;赖天斌;李海航【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珍稀动物研究与开发中心, 广州510631;广州汇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410;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珍稀动物研究与开发中心, 广州510631;广州汇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410;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珍稀动物研究与开发中心, 广州510631;广州汇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410;广州汇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410;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珍稀动物研究与开发中心, 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9鳄鱼是2亿多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的、最古老的肉食性卵生脊椎类两栖爬行动物,是迄今生存着的最原始的动物之一. 鳄鱼全身都是宝,鳄鱼皮可制作高级皮革,鳄鱼肉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我国从1993年开始引进外来鳄种进行大量养殖,国家林业局于2003年批准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湾鳄(Crocodylus potosus)和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列入首批54种可商业化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名录. 我国现有鳄类养殖单位约140家,外来鳄鱼养殖场57个. 但鳄鱼的规模化加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1].鳄鱼体内粗脂肪含量为3.5%~7.0%[2],鳄鱼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1.5%,其中主要为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 鳄鱼油脂肪酸组成有深海鱼油的特点,二十碳五烯酸(Eicoso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较高. 本草纲目记载,鳄鱼油脂主治皮肤病和恶疮,是最好的防冻防寒油[3],还具有抗菌、抗炎[4]、促进皮肤烧伤愈合[5]等作用,已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防冻伤和消炎等药品及保健产品.鳄鱼油提取和精制的报道较少. FOLCH等[6]采用有机溶剂提取鳄鱼油,此法仅限于实验室的少量制备,不适用于批量生产. 林珈好等[7]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干法熬制提取鳄鱼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率低,为32.6%;干法熬制虽然提取率较高,但高温加热使油脂的结构遭到破坏. 关于鳄鱼油精制工艺,李华亮等[8]开发了一种去腥除臭工艺,包括磷酸脱胶、碱炼脱酸、真空加热脱臭以及吸附脱色等多个步骤;宇海银等[9]使用硅胶-中草药吸附法对鳄鱼油进行脱臭,将鳄鱼油用有机溶剂溶解后,进行柱层析分离. 2种工艺均操作复杂,且用中草药吸附臭味物质的同时,有可能向鳄鱼油中引入其他成分.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大量提取和精制鳄鱼油的工艺方法.动物油脂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熬制法、蒸煮法[10]、溶剂法[11]、酶解法[1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13]和淡碱水解法[14]等. 淡碱水解法是利用稀碱水溶液水解脂肪组织中的蛋白质,使与蛋白结合的油脂解离出来,是鱼油提取工业中常用的方法[15],具有出油率高、产品色泽浅、游离脂肪酸含量少等特点[16]. 本实验改进了传统的淡碱水解法,采用淡碱-乙醇萃取法对鳄鱼油提取精制工艺进行优化,重点考察对难以除去的色素和腥臭味的脱除效果.实验材料:暹罗鳄的腹部脂肪,由广州汇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海南省万宁鳄鱼养殖场提供. 取鳄鱼新鲜或冷冻保存的腹部脂肪,用40~50 ℃温水洗去表面血迹,除去血管和粘膜等非脂肪组织、沥干,在组织捣碎机中捣碎成脂肪糜备用.实验试剂:95%乙醇为食品级,其他试剂为分析纯,均购于本地试剂公司.脂肪酸成分分析仪器:7890A-5975C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安捷伦公司). 1.2.1 鳄鱼油提取工艺流程鳄鱼脂肪8 g →料液比1∶1加入淡碱-乙醇溶液提取→NaCl盐析分离→鳄鱼粗油→乙醇萃取→60 ℃蒸馏水洗涤→离心→灌装.1.2.2 pH对鳄鱼油提取效果的影响用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配制pH为7.0、8.0、9.0、10.0的淡碱溶液作为提取溶剂,计算得油率,比较不同pH对鳄鱼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提取溶剂的最佳pH.1.2.3 乙醇体积分数对鳄鱼油提取效果的影响配制乙醇体积分数分别为40%、50%、80%的淡碱-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溶剂,以无乙醇的淡碱-乙醇溶液为对照,比较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对鳄鱼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乙醇体积分数.1.2.4 提取温度对鳄鱼油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得到的最佳pH和乙醇体积分数配制提取溶剂,比较提取温度分别为60、70、80、90℃时对得油率的影响.1.2.5 不同提取时间对鳄鱼油提取效果影响用得到最佳提取溶剂,90 ℃水浴加热提取10~90 min,5 000 g 离心10 min,分离油相,计算得油率,得到最佳提取时间.1.2.6 不同质量分数氯化钠和盐析时间对鳄鱼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在鳄鱼油的淡碱水解法得到的提取液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 和4% 氯化钠,时间为5、10、15 min, 盐析后5 000 g离心10 min,分离油相,计算得油率. 确定最佳盐析条件.1.3.1 工艺流程 100 g粗油(预热至60 ℃)→100 mL乙醇萃取2次→60 ℃蒸馏水洗涤3次→离心→灌装(加抗氧化剂,充氮气)1.3.2 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和pH对鳄鱼油精制效果的影响分别用体积分数40%、60%、80%、95%,pH 3.0、6.0、9.0的乙醇溶液对鳄鱼油粗提物进行萃取,根据脱色脱臭效果和得油率确定最佳精制工艺.外观和气味:感官判断酸值测定:参照GB/T 5530-2005.酸值:称取20 g油脂,用热乙醇溶解油脂,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滴定过程中要充分摇动,至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并且保持15 s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 记录滴定终点时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用量,计算酸值:其中:V为所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体积(mL);c为所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mol/L);m为试样的质量(g);56.1为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 (g/mol).过氧化值测定:参照GB/T 5538-2005. 称取4 g油脂,用50 mL乙酸-异辛烷溶液溶解. 加入0.5 mL饱和碘化钾溶液,反应1 min±1 s后,立即加入30 mL蒸馏水. 上述溶液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搅拌滴定. 滴定至溶液黄色接近消失,添加0.5 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终点. 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量,计算过氧化值:其中:V为测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V0为空白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c为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m为试样的质量(g).精制鳄鱼油成分分析:精制鳄鱼油的脂肪酸组成及重金属由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测定. 鳄鱼油得油率随pH的升高而提高(图1A),当pH≥9.0时,鳄鱼油得率不再增加. 在pH 9.0和pH 10.0时,鳄鱼油的提取率均达到76%~77%. 为确保油脂的充分提取,后续实验淡碱提取液pH为10.0. 与对照组相比,含有乙醇的淡碱提取液有利于油脂的提取(图1B). 乙醇体积分数为40%和50%的溶液作为提取溶剂,油脂提取率达到83.7%,比对照高7%. 而体积分数为60%乙醇溶液较40%和50%,得油率有所下降. 因此,后续实验选用pH 10.0、体积分数50%乙醇淡碱溶剂做为水解法提取鳄鱼油的提取溶剂.以pH 10.0、50%乙醇淡碱溶液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分别测定在60、70、80、90 ℃下油脂的得油率,结果如图1C所示. 各温度下油脂的得油率均达80% 以上,但60~80 ℃下提取的油脂较混浊,90 ℃ 提取的油脂为澄清的黄色液体,易与提取液分离. 因此,确定鳄鱼油的提取温度为90 ℃.图1D可知,90℃下提取10 min,提取率达80%以上. 延长提取时间对鳄鱼油的提取率无影响. 确定提取时间为10 min.在得到的鳄鱼油淡碱水解液中,加入质量分数1%和4%氯化钠进行盐析(图1E),实验组粗油得率均为83%~8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但对照组油水界面不清晰,给后面的萃取和分离带来的困难. 加入1%或4%氯化钠后,油水界面清晰.因此,选择加入1%氯化钠进行盐析.比较了盐析时间对油脂提取的影响(图1F),盐析时间为5、10、15 min,油脂提取率为80%~81%,不同的盐析时间得油率无显著差异. 因此,选择盐析时间为5 min.分别用体积分数40%、60%、80%、95%的乙醇溶液萃取粗油脱色脱臭,在乙醇体积分数40%~80%内,乙醇体积分数越高,脱色脱臭效果越好. 体积分数80%的乙醇溶液萃取效果最好(表1). 当乙醇体积分数增加至95% 时,脱色脱臭效果与体积分数80%的乙醇无显著差异,得油率较其他实验组有所增加,但萃取后的油脂有明显的乙醇气味.体积分数80%的乙醇溶液调pH至3.0、6.0和9.0,对油脂进行萃取,结果表明,碱性乙醇的脱色脱臭效果最佳(表1). 考虑到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能发生水解,导致油脂的损失,选择pH 9.0、体积分数80% 的乙醇溶液对粗油进行脱色脱臭. 按料液比(m∶V)为1∶1,对粗油萃取1~3次,萃取1次后的鳄鱼油呈浅黄色,仍有淡鱼腥味;萃取2次即可得到微黄色、无鱼腥味的鳄鱼油. 因此,选择pH 9.0、体积分数80%乙醇溶液按V(乙醇)∶m(粗油)为1∶1的比例对粗油萃取2次,用等量蒸馏水洗涤3次,最后通过离心使油水完全分离,得到的鳄鱼油为微黄色,无腥臭味. 精制鳄鱼油加入0.2%的维生素E,灌装,充氮气,于4 ℃ 避光密封保存.对精制鳄鱼油的外观和气味进行评价,测定酸值和过氧化值,并与精制鱼油一级标准(SC/T 3502-2000)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表2),精制鳄鱼油为微黄色,无腥臭味、无酸败味,符合精制鱼油一级标准. 精制鳄鱼油的酸值为(0.08±0.01) mg/g,过氧化值为0 mmol/kg,远低于精制鱼油一级标准规定的限度值,表明精制鳄鱼油的品质超过了一级鱼油标准.在脂肪糜和精制鳄鱼油中分别中加入质量分数0.2%的维生素E,按优化工艺提取精制,测定所得油脂的酸价,脂肪糜、对照组(无维生素E添加)及实验组的油脂酸值分别为0.465、0.079、0.028 mg/g. 实验组的酸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添加抗氧剂有助于鳄鱼油抗氧化,提高了油脂品质.GC-MS对精制油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精制鳄鱼油含2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5.4%,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5.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9.9%,精制油中未检出铅、汞、砷等重金属物质. 结果表明,该鳄鱼油提取与精制工艺可制备高品质鳄鱼油.本实验研究了淡碱水解法提取鳄鱼油的pH、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pH是影响油脂提取的重要因素[17],实验首先优化了淡碱溶液的pH. 实验证明,鳄鱼油提取率随pH的升高而提高. 进一步探究了提取溶剂对油脂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淡碱-乙醇溶液更有利于油脂的提取. 而且,提取溶剂中含有乙醇能同时萃取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等杂质,提高粗油的品质,有利于后续的除杂精制. 但乙醇体积分数太高会造成油脂的损失,80%乙醇溶液提取时,粗油得率有所下降. 90 ℃下提取10 min,鳄鱼油已被充分提取,提取率达80%以上. 延长提取时间对鳄鱼油的提取率无影响. 为避免油脂在长时间加热下发生水解,确定提取时间为10 min. 加入氯化钠对鳄鱼油的提取率无显著影响,但盐析后的油水界面清晰. 这与文献[18]报道的结果一致,氯化钠可破坏组织残渣和皂化物等杂质形成的乳胶体,使油澄清. 通过优化提取工艺,鳄鱼油得油率达到83.8%±0.9%,较文献报道[7]的提高了23.7%.鳄鱼油的精制包括除去粗油中的游离脂肪酸、胶质、色素和腥臭味成分等杂质. 本实验证实高体积分数的乙醇有助于油脂脱色脱臭,但乙醇体积分数过高可能增加其与油脂的互溶,使油脂中残留的乙醇增加.水产品的腥臭味限制了其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文献[19]报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是导致鳄鱼油腥味的重要因素. 阙婷婷等[20]分析暹罗鳄腥味成分,认为是脂肪分解后产生的小分子醛类物质共同作用构成了较浓的腥味. 因此,提取、精炼过程中油脂的抗氧化十分重要. 因此实验在提取精制过程中加入维生素E作为抗氧剂,有效地保护了油脂,提高了油脂品质.本实验建立了淡碱水解-乙醇萃取法从人工养殖的鳄鱼脂肪中提取和制备高品质鳄鱼油的最佳工艺:新鲜或冷冻保存的暹罗鳄腹部脂肪,用温水清洗,打碎成脂肪糜,按料液比1∶1(m∶V)加入pH10.0、体积分数50%乙醇和质量分数0.2%的维生素E,90 ℃下搅拌提取10 min后,加入1%氯化钠盐析5 min,离心得粗鳄鱼油.粗鳄鱼油按V(乙醇)∶m(粗油)为1∶1,用pH 9.0的80%乙醇萃取2次,除去有机杂质;再用蒸馏水洗3次,离心得鳄精制鱼油. 该工艺操作简单,适用于工业上大量制备油脂.·简讯·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2017年12月14—15日,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恩平市召开,会上举行了“第六届广东省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的评选及表彰活动. 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共评出精品期刊19种、优秀期刊31种、特色科技期刊32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精品科技期刊”.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通过刊发我校“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群”稿件,吸引校外优质稿源,使刊物的影响得到较大提高. 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统计,《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期刊影响力指数由2016年的114.837上升到2017年的246.206,复合影响因子由2016年的0.489上升到2017年的0.686,期刊综合类影响因子由2016年的0.344上升到2017年的0.450.【相关文献】[1] 李海航,罗嘉玲,倪贺. 鳄鱼资源开发和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0-17.LI H H,LUO J L,NI H. Research advances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bioactive substances of crocodile [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4,46(3):10-17.[2] 肖琨,王锡昌. 养殖鳄鱼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4,35(11):355-358.XIAO K,WANG X C. Research progress in nutritional value and medicinal function of the farmed crocodile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14,35(11):355-358. [3] 许东晖,马海萍,梅雪婷,等. 鳄鱼的活性物质及其药理作用、保健功效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药物,2007,26(6):44-47.[4] BUTHELEZI S,SOUTHWAY C,GOVINDEN U,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microb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crocodile oil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2,143(1):325-330.[5] LI H L,CHEN L P,HU Y H,et al. Crocodile oil enhances cutaneous burn wound healing and reduces scar formation in rats [J].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2012,19(3):265-273.[6] FOLCH J,LEES M,SLOANE STANLEY G H. A simple method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lipids from animal tissue [J]. Journal of BiologicalChemistry,1957,226(1):497-509.[7] 林珈好,潘思羽,李耀武,等.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与干法熬制提取暹罗鳄鱼油的比较[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105-107.LIN J H,PAN S Y,LI Y W,et al. Analysis of CO2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and decoction methods to extract Crocodylus siamensis oil [J].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2012,18(14):105-107.[8] 李华亮,廖龙兴,董欣,等. 一种鳄鱼油去腥除臭的方法:CN103468401A[P]. 2013,12.[9] 宇海银,王亮,李媛媛,等. 鳄鱼油除腥方法:CN 102304419 B[P]. 2012,1.[10] 鲍丹,陶宁萍,刘茗柯. 宝石鱼油的提取、精制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宝石鱼油的提取、精制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分析[J]. 食品科学,2006,7(27):169-173.BAO D,TAO N P,LIU M K. Extraction and refinement of fish oil from Scrotum barcoo as well as analysis of its fatty acids [J]. Food Science,2006,7(27):169-173.[11] 高娟,楼乔明,杨文鸽,等. 超声辅助提取鱿鱼肝脏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2014,29(2):53-56.GAO J,LOU Q M,YANG W G,et al.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of oil from squid liver and analysis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2014,2(29):53-56.[12] 邵娜,刘学军. 胰蛋白酶法提取草鱼内脏鱼油工艺优化[J]. 食品科学,2013,34(2):110-113. SHAO N,LIU X J.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fish oil from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viscera using trypsin [J]. Food Science,2013,34(2):110-113.[13] 许艳萍,梁鹏,陈丽娇,等. 超临界萃取鱼卵鱼油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15(10):270-274.XU Y P,LIANG P,CHEN L J,et al.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fish roe oil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J].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10):270-274.[14] 涂宗财,张朋,王辉,等. 草鱼鱼油钾法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2,36(4):367-372.TU Z C,ZHANG P,WANG H,et al. Extraction of fish oil from grass carp using KOH hydrolysis and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fatty acids [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2012,36(4):367-372.[15] BORAPHECH P,THIRAVETYAN P. Trimethylamine (fishy odor) adsorption by biomaterials: effect of fatty acids,alkanes,and aromatic compounds in waxe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5,284:269-277.[16] CHUNG K H,LEE K Y. Removal of trimethylamine by adsorption over zeolite catalysts and deodorization of fish oil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72(2/3):922-927.[17] 高加龙,郝记明,刘书成,等. 罗非鱼内脏鱼油提取与精炼工艺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0):4-6.[18] 谭汝成,熊善柏,刘敬科,等. 提取条件对白鲢鱼油性质的影响及鱼油脂肪酸组成分析[J]. 食品科学,2008,29(2):72-75.TAN R C,XIONG S B,LIU J K,et al. Effects of extraction conditions on properties of oil from silver carp and analysis of fatty acids composition [J]. Food Science,2008,29(2):72-75. [19] SÉROT T,REGOST C,PROST C,et al. Effect of dietary lipid sources on odour-active compounds in muscle of turbot (Psetta maxima) [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2001,81(14):1339-1346.[20] 阙婷婷,谢妍,郑家闻,等. 暹罗鳄肌肉营养及腥味成分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39(2):122-132.QUE T T,XIE Y,ZHENG J W,et al. Analysis of nutritional and odor components in muscle of Siam alligator (Crocodylus siamensis)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2013,39(2):122-132.。
植物SUMO化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
植物学通报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08, 25 (5): 608−615, www.chinbullbotany.com收稿日期: 2008-03-17; 接受日期: 2008-07-06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0770201)和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No.2007B020701005)*通讯作者。
E-mail: yangchw@scnu.edu.cn.专题介绍.植物SUMO化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 徐庞连, 曾棉炜, 黄丽霞, 阳成伟*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摘要 SUMO化修饰是细胞内蛋白质功能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植物中的SUMO化修饰途径由SUMO分子和SUMO化酶系组成。
SUMO化修饰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
SUMO前体蛋白在SUMO特异性蛋白酶的作用下成熟, 随后通过SUMO活化酶、SUMO结合酶和SUMO连接酶将靶蛋白SUMO化, 最后SUMO特异性蛋白酶将SUMO与靶蛋白分离, 重新进入SUMO化循环。
初步研究表明, 植物SUMO化修饰参与植物花期调控、激素信号转导、抗病防御以及逆境应答等生理过程。
关键词 生长发育, 植物, 胁迫, SUMO化修饰徐庞连, 曾棉炜, 黄丽霞, 阳成伟 (2008). 植物SUMO化修饰及其生物学功能. 植物学通报 25, 608−615.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调节机制, SUMO化修饰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
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是一类结构上与泛素相似, 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保守蛋白家族。
SUMO化修饰通过异肽键与靶蛋白连接, 介导靶蛋白分子定位和功能调节。
SUMO化修饰参与广泛的细胞内代谢途径, 在核质运输、信号转导、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离子通道及生物节律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泉和施蕴渝,2004)。
Plectranthus madagascanensis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简报)
姆
, z
( . u n d n rvn il e a fB oe h o0 y frP a t V 1p n, ol eo i c n e S u h C iaNo a 1 a g o g P 0 ic y L b o it n 1g 0 ln De e me t C 1 g f f S i c , o c hn m 1 G aK c o e L e e UnV riyGu n z o l 6 1 Gu n d n ia 2Brt Nu sr’ 8Ra n oRd, tl n o c 6 o S uhAfia iest' a g h u5 O 3 , a g o gChn ; . i rey 2 mig .S e1 b sh7 0 , o t rc ) s e
+NAA 1 。以上 培养基 均加人 3 . O %蔗糖 及 08 .%琼脂 , H58 .。 p .—60 培养 温度 (6 1c 光 照时间 1hd 2± ) c, 6/,
光 照强度 2 0 x 01。 0 3生长 与分化情 况
31不定 芽诱 导 .
取 幼嫩茎 段 ,常规 方法 消 毒 ,切 成20 . m 带 顶芽或 带节 小段接 种 于芽增殖 培养 .~4o c
诱 导 率达 6 %。 5
关键词 :P 曲硎 “ 幽g 22 ;组 织培养 ;快速繁 殖 口叩,, e
中图分类号 :Q9 31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O —7 1 0 80 一0 5O O97 9( 0 )4O 5 一1 2
1植 物材 料
尸 cm
以 ∞,盯 植 株 来 自南 非 比勒 陀科亚地 区。 譬 z 芽增 殖培养 基 :()1 Ms 2 /Ms+NA . /( 下 同) 3 12 1 / 、()1 2 2 A O5 L单位 mg 、() /MS+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术 问题 ; 研究生物 活性物质 、 白和 多糖 的提取 与纯化 工艺流程 , 蛋 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在 以往研究 工作的基础上 , 进行 热带 亚热带地 区园林绿化 、 环境净化 、 水土保持 、 植被 恢复等 方面 的植物资源研究及 开发 利用 。( 周仁 超 )
责任 编辑 : 冬 花 孙
维普资讯
植 物 学通报
2O ,1 5 :4 O 2 9( )6 0
C . ̄eB / a oay h, u/ no / n e fB t n
广 东 省 植 物 发 育 生 物 工 程 重 点 实 验 室 简 介
广 东 省植 物 发 育 生 物 工 程 重 点 实 验 室 是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 1 工 程 ” 点 学 科 — — 发 育 2 1 重
卉 产 业 化 提 供有 力 的 技 术 支 撑 与 指 导 。 同 时 , 用 组 织 培 养 、 胞 工 程 和 基 因 工 程 的 手 利 细 段 , 究 植 物 药 用 活性 成 分 的 产 生 规 律 、 高 中药 有 效 成 份 , 决 工 厂 化 生 产 的 一 系 列 技 研 提 解
几种天然材料对茶多酚与咖啡因的吸附与特性分离
)
引言
利用 化 学 合 成 的 树 脂 吸 附 和 层 析 分 离 物 质 的 方 法 广 泛
用于化工和天然活性物的生产 ! 虽然 " 树脂吸附法与溶剂萃 取 法 # 特 别 是氯 仿 等 有 毒 溶 剂 $ 或 金 属 离 子 沉 淀 法 相 比 对 环 境和健康比较安全 " 但仍可能存在树脂聚合不完全和有害残 基或降解物被洗脱的危险 " 对食品和药品原料生产仍存在一 定忧虑 % 与 BCD- 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方法相比 " 设备和 生产成本较低 & 但天然提取物的成分复杂 " 树脂容易污染 " 使 用次数有限 " 特别是对一些价格不太高的天然产物生产 " 树 脂的价格仍然过高 & 茶叶是世界上除水以外的第一大饮料 " 作为解渴饮料已 有数千年的历史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 茶叶中含有多种高含 量的药用和保健成分 " 是开发价值最高的植物材料之一 & 茶 叶中 的 生 物 活 性 成 分 包 括 茶 多 酚 # 儿 茶 素 等 $’ 咖 啡 碱 ’ 茶 氨 酸 ’ 茶多糖和茶黄素等 EFGHI! 茶多酚具有多种药理功能和显著 的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其含量占茶叶干重的 HKL!
收稿日期 " TXX^LXTLXQ
基金项目 " 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TXXQ‘TXWXWXXR $% 广州市科技支撑项目 &TXXZfWLKR^W $ 作者简介 " 欧阳振 ! 研究方向为植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电子信箱 "*&ZM]WgWQM[3"B % 李海航 & 通信作者 $! 教授 ! 研究方向为植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电子 信箱 "*&h2+&2+’DgC+2""[3"B
中国设施园艺领域研究机构介绍
中国设施园艺领域研究机构介绍20国际设施园艺大会为世界各国的设施园艺人提供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大家可以充分交流学习,共享设施园艺发展的新成果,而这些成果都是世界各个科研团队的辛苦结晶。
在中国,也有很多长期致力于设施园艺领域研究机构,WTT整理了部分科研机构的介绍,以飨读者。
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始建于1910年。
学院设有园艺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园艺学于20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园艺专业20年获批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的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
拥有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农业机械化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始建于199年。
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2个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
在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型肥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推广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始建于1921年。
学院现有园艺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学院被认定为江苏省园艺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园艺科学与应用”在“211工程”三期进行重点建设,“现代园艺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始建于1923年。
园艺学科形成了园艺植物发育生理与品质调控、设施园艺与高效栽培技术等优势和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
目前,园艺学院承建有农业部“园艺作物营养与生理”、北京市“设施蔬菜生长发育调控”等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
学院牵头建设了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拥有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简介 !
广东省植物发育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华南师范大学 “!"" 工程” 重点学科— — —发育 生物学、 植物学省重点学科、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 植物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支撑实验室。 "##$ 年立项, "##% 年通过合格验收, "### 年广东省科委评估成绩优良。实验室现有固定 人员和兼职人员共 !& 名, 其中, 教授 "" 名, 副教授 "" 名, 具博士学位人员 "’ 名, 实验室高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郭宝江教授。 级管理人员 " 名。实验室主任为王小菁教授, 多年来, 实验室为广东省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了大量中、 高级人才。"##( 年以来共 培养博士后 "& 名, 博士 !$ 名, 硕士 &’ 名, 为广东省各高校培养教师 )* 余名。 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科委 #$ 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省自然科学基 "##( 年以来, 金、 省攻关等课题 (* 多项, 经费约 %** 万元。发表论文 !(* 篇, 其中有 )* 篇被 +,- 收录。 申报专利 $ 项, 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 项, 产品开发 " 项, 成果转化 " 项, 创直接经济效 益 $* 多万元。 目前, 实验室设备总值达 "*** 万元以上, 其中有高效毛细管电泳仪、 高效液相色谱 仪、 气相色谱.质谱仪、 超速和高速冷冻离心机、 人工气候箱、 /01 测序 2 差异显示系统等价 值 "* 万元以上大型进口精密仪器近 )* 台。实验室面积达 "$** 平方米。有一个初具规 模的实验基地。实验室全方位对外开放。 实验室主要围绕植物生长发育、 生物活性物质、 植物生理生态等方向开展具有重要理 论意义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与加拿大、 日本、 新加坡、 南 非、 德国等国家多所大学的相关实验室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植物生长发育研究是 !" 世纪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我们的优势和特色是研 究与农业、 园艺和药物生产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 直接和间接为广东省和全国 的经济发展服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的资助下, 在整 体、 器官、 细胞和分子水平开展植物生长发育、 光和植物激素对发育的调控作用研究; 特别 是以推动广东省花卉产业发展为目标, 从调节花期、 控制花的颜色和发育、 提高花卉品质、 延缓花卉衰老和繁殖亚热带木本花卉等方面入手, 开展花卉的发育生物学研究, 并利用转 基因技术在改善花的品质和调控开花和延缓衰老方面做出有特色的研究工作。注重花卉 生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 力争获得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为推动花 卉产业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指导。同时, 利用组织培养、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手 段, 研究植物药用活性成分的产生规律、 提高中药有效成份, 解决工厂化生产的一系列技 术问题; 研究生物活性物质、 蛋白和多糖的提取与纯化工艺流程, 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在 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进行热带亚热带地区园林绿化、 环境净化、 水土保持、 植被恢复等 方面的植物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 (周仁超)
植物学通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