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委夜蛾研究

合集下载

二点委夜蛾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和示范

二点委夜蛾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和示范
的防治技术体 系, 防治效果达到 8 5 %r ; t 2. 。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c h a n g e t h e s i t -
u a t i o n o f p r e v e n in t g l a r v a e b y c h e mi c M
i o n T e c h n i qu e s o f P r o x - 姜 京宇 , 李 素平 , 陈立涛 。 , 马建英 。 , 张小 龙 , 张志英 s , 李彦青 6 , t
e n u s l e pi g o ne
JI ANG J i ng - y u e t a 1 f He b e i P l a n t
安 新 县 植 保 站 , 河 北安 新 0 7 1 6 0 0 ; 5 .河 北 省 石 家庄 市 正 定 县 植 保 站 。河 北 正 定 0 5 0 8 0 0 ; 6 . 河 北 省 邢 台市 宁晋 县植 保 站 , 河北宁晋 0 5 5 5 5 0
Re s e a r c h a n d De mo s t r a . . t i o n o f E c ol o gi c a l Re g u l a -
t e ma t i c ll a y s t u d i e d d u in r g 2 0 1 3. 2 0 1 4 .
T h r o u g h a p p l y i n g t h e v a r i o u s s i n g l e
中图分类号 : ¥ 4 3 5 .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2 0 9 5 — 3 3 0 5 ( 2 0 1 5) 0 3 — 0 0 7 — 0 3

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作者:田彩红 王瑛 封洪强 刘顺通 邱峰 李国平来源:《植物保护》2015年第01期摘要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

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

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且雌雄之间存在差异。

鳞形感器为雌蛾特有,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多于雌蛾,腔锥感器少于雌蛾。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扫描电镜中图分类号:S 435.132文献标识码:A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属[1]。

2005年7月我国首次发现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为害玉米[23],此后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北京等省市相继发生为害[4]。

该虫是我国耕作制度(麦收后免耕和贴茬播种)变革后玉米田新发生的重要害虫,为害范围逐年扩大。

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苗期为害,咬食玉米茎基部和新生气生根。

在玉米2~6叶期主要咬食植株茎基部,形成3~4 mm圆形或椭圆形孔洞,致玉米心叶萎蔫枯死。

在成片的玉米田地块,幼虫主要咬食植株根部,造成玉米倒伏,地上部分心叶萎蔫直至枯死。

在玉米产区,一旦大量发生,常造成缺苗断垄、大片死苗,导致玉米补种和毁苗现象[5]。

幼虫畏强光,喜阴暗潮湿环境,常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为害,因此,在田间难以发现幼虫,防治困难。

二点委夜蛾作为一种新发害虫,相关生物学研究较少,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录组测序研究[6]、监测预报、田间发生规律、生物学特征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79]。

鳞翅目昆虫能够感受寄主植物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并将此作为交配、觅食和寻找生殖场所的信息,根据这一特性可以用来监测和诱杀或者驱避二点委夜蛾成虫。

丰县玉米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研究

丰县玉米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研究

丰县玉米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研究摘要二点委夜蛾是近几年丰县发生的新害虫,因种植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变化,逐年加重并暴发成灾。

丰县首次发现在2011年,当年在夏玉米产区暴发,给夏玉米造成严重损失。

自2011年以来,丰县充分利用虫情测报灯、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的成虫发生期进行诱测观察,通过对诱测成虫的历史数据和田间幼虫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摸清了丰县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江苏丰县江苏省丰县自2011年发现玉米新害虫二点委夜蛾以来,该县植保站在凤城、华山、梁寨、范楼等镇部署了监测网点,并在华山和凤城2个镇安装并起用了2个佳多虫情测报灯,同时,在华山大程庄安装了二点委夜蛾性诱捕器。

按照测报工作规范要求,每年虫情灯从4月1日开灯至9月底结束,诱捕器于4月中下旬麦收前置于田内,至9月下旬玉米收获后结束。

每日调查、分拣并记录当日诱测到的二点委夜蛾成虫数量,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每世代全代累积数量达到16%、50%、84%的日期分别为发生始盛期、高峰日、盛末期,得到发生时期数据,同时统计每代成虫始见日、末见日、蛾峰日、盛期、全代累计成虫数量、蛾峰次数、最高蛾峰及其蛾量等,分析二点委夜蛾在丰县的消长情况,推测出其年发生世代数、越冬及幼虫发生为害情况。

1 始见蛾期按照《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规范》要求,华山镇和凤城镇虫情测报灯每年4月1日开灯收集的虫情数据见表1。

可以看出,二点委夜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蛾峰日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不同年份和地点存在差异。

2 各代成虫发生动态如图1、2所示,2012、2013年在同一地点(凤城镇)用虫情测报灯诱测二点委夜蛾成虫量,2012年4月中下旬有一定蛾量,数量最高值在4月23日,为18头/灯;2013年,在4月13日,最高值16头/灯,以后蛾量下降,5月上旬虽有成虫,但均低于10头/灯。

据此分析,此高峰为越冬代成虫。

进入6月,蛾量开始上升,2012年6月14日达到最高,为78头/灯;2013年,在6月17日达到最高,为69头/灯,以后蛾量下降,一直至6月底7月初蛾量均低于40头/灯,分析此高峰为一代成虫。

新暴发害虫——二点委夜蛾的识别、危害与防控

新暴发害虫——二点委夜蛾的识别、危害与防控
新暴发害虫-----二点委夜蛾的识 别、危害与防控
湖北仙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世界分布
国外
• 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等 地。 • 2005 在河北省发现该虫危害夏玉米幼苗。
国 内
• 2007年在山东省宁津发现, • 2008年7月在河南省新乡市发现成虫, • 2011年发生面积大、范围广、虫口密度 高、为害程度重。
成虫形态特征


属鳞翅目夜蛾科,学名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 (异名thetis lepigone), 体长10—12mm,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 白点、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幼虫形态特征
+
老熟幼虫体长14—18mm,最长达20mm,黄黑色到黑褐色;头 部褐色,额深褐色,额侧片黄色,额侧缝黄褐色;腹部背面有 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各体节背面前缘具有一个倒三 角形的深褐色斑纹;气门黑色,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下线白 色;体表光滑。有假死性,受惊后蜷缩成C字形。
发生规律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麦秸、枯草下,或 玉米叶背,或土缝间,夜间活动。 成虫喜于麦秸较多的玉米田活动,将卵散产于 麦秸上、麦秸下土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 卵期3-5 d,孵化后的幼虫躲在玉米根际还田 的碎麦秸下或2-3 cm的土缝中为害玉米苗,1 株少则有虫1-5头,多则20头以上。麦秆较厚 的玉米田发生较重。
喷雾法化学防治
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一是 小麦收割时收割机上挂 土旋耕灭茬装置,粉碎 小麦秸秆;二是麦田施 用腐熟剂,既可恶化害 虫生活环境,有效减轻 二点委夜蛾危害,又可 提高玉米的播种质量, 齐苗壮苗。 (2)种子处理:用毒 死蜱、甲基异柳磷、乙 酰甲胺磷和氯虫苯甲酰 胺等药剂进行拌种。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白雪峰 ,李国强,刘书义,王鹏,王延玲(滕州市植保植检站,山东滕州277500)摘要:采用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今年在夏玉米上突发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初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活动和蛹的羽化相关特性,并研制了二点委夜蛾麦麸人工饲料,为该虫的预报防治及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夏玉米;二点委夜蛾;人工饲料;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S435.132Preliminary studie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xenus lepigoneBAI Xue-feng, LI Guo-qiang, LIU Shu-yi, WANG Peng, WANG Yan-ling(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Tengzhou, Shandong, 27750)Abstract:The indoor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were used to stud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xenus lepigone erupting in Summer Maize this year. Th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Proxenus lepigone was illuminated about the adult laying eggs, egg hatching, larvae activities and pupation, and artificial diet wheat bran was also developed. This will be a base for the pest control and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Summer Maize; Proxenus lepigone; artificial die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属鳞翅目夜蛾科,2005年在河北石家庄地区首次发现,国内姜京宇等2008年首次对其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过报道[1],但至今有关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的报道较少,为此我们结合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对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二点委夜蛾的预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点委夜蛾为害特点与防控技术

二点委夜蛾为害特点与防控技术
蛾科 害 虫 的显著 特征 , 要为 害夏 玉 米 、 主 豆 类 及 红 薯 等 作 物 。2 1 0 1年该 虫 在 黄 河 故 道 一 带 发 生 早 , 生 范 围 广 , 害 发 为
识别及 其生物学特性 研究 ,做 好虫情
预 警 , 立 有 效 防 治 技 术 体 系 , 于 最 建 对 大程 度减 轻 灾 害损 失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1 形 态 特 征 及 识 别
wa e p s i h n , ih b ln e sn w e t n C i a wh c e o g d
t No t i a a d o p d p e a a d i o cu d e n fLe i o tr , n t
m an y d ma e u i l a g d s mme ie e n , r maz ,b a s s e oa o a d S n I e e t e r , we t tt , n O o . n r c n a s p y
e) Da g c aa trs c Bilgc l r: ma e h rce t ; oo ia i i
c a a trsi; o to c n lg h rce t C n le h oo y i c r t
图 1 21 0 1年 7月中旬二点委夜蛾发生趋势
作者简 介
11 形 态 特 征 .
ti at l At t pgn Moc l ) hs rc , h i l i e( she ie ese o r
wa s mma z d r m mo p o o ia s u i r e fo r h l gc l
c a a trsis a g a d b o o i a h r c e t ,d ma e n i l gc l i c c a a trsi,a d t e c n r lt c n l - h rce t i c n o to e h o o h g e r l n o u e ,i r e o i s we e a s i t d c d n o d r t o r p o i e s in i c b ss a d t e r t a r v d ce t a i n h o ei l i f c g ia c o fe t e c n r l fAt ei u d n e f re f ci o to v o ht s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含多图片)2011-07-06 08:21一、形态特征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1860)]属植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分布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等地,国内未见报道。

2005年在我国河北省发现该虫危害夏玉米幼苗。

经饲养鉴定,结果该虫在形态学上与地老虎等存在明显区别。

现将该虫的形态特征和发生危害的情况简述如下:卵馒头状,上有纵脊,初产黄绿色,后土黄色。

直径不到一毫米。

成虫体长10 ~ 12毫米,翅展20毫米。

雌虫体会略大于雄虫。

头、胸、腹灰褐色。

前翅灰褐色,有暗褐色细点;内线、外线暗褐色,环纹为一黑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有一白点;外线波浪型,翅外缘有一列黑点。

后翅白色微褐,端区暗褐色。

腹部灰褐色。

雄蛾外生殖器的抱器瓣端半部宽,背缘凹,中部有一钩状突起;阳茎内有刺状阳茎针。

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灰黄色,头部褐色。

幼虫1.4-1.8厘米长,黄灰色或黑褐色,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个体节有一个倒三角的深褐色斑纹,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

蛹长10毫米左右,化蛹初期淡黄褐色,逐渐变为褐色,老熟幼虫入土做一丝质土茧包被内化蛹。

二、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方法发生规律:该虫在夏玉米,尤其以小麦套播的玉米田发生重,主要以幼虫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碎麦秸下或在2 ~ 5厘米的表土层危害玉米苗,一般一株有虫1 ~ 2头,多的达10 ~ 20头。

在玉米幼苗3 ~ 5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 ~ 4毫米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切断营养输送,造成地上部玉米心叶萎蔫枯死。

在玉米苗较大(8 ~ 10叶期)的地块幼虫主要咬断玉米根部,包括气生根和主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危害株率一般在1% ~ 5%,严重地块达 15% ~ 20%。

由于该虫潜伏在玉米田的碎麦秸下危害玉米根茎部,一般喷雾难以奏效。

棉田倒茬玉米田比重茬玉米田发生严重,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比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严重,播种时间晚比播种时间早的严重,田间湿度大比湿度小的严重。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河北省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主要为害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

在河北省每年6~8月主要以幼虫钻蛀或咬食玉米幼苗根茎部危害,轻者造成玉米苗倾斜、倒伏或形成枯心苗,严重的造成植株枯死,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之一,如不及时防控,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1形态特征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具有趋光性,体长1~1.2cm,前翅黑灰色,上有白、黑点各1个,后翅银灰色,有光泽。

成虫昼伏夜出,喜于麦套玉米田活动,白天隐藏在玉米下部叶背或土缝间,特别是麦秸下。

老熟幼虫体长1.4~2cm,灰黄色,体背侧线黑色,胸节无此线,喜阴暗潮湿的环境,怕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尤其喜聚集于麦糠麦秸下,受到惊扰时,呈“C”形假死性。

老熟幼虫在土中吐丝做茧,并于其内化蛹,蛹长1cm 左右,淡黄褐色至褐色。

卵馒头状,黄绿色至土黄色,直径不到1mm,上有纵脊;卵多散产于麦秸基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中,卵期3~5d,即可孵化为幼虫。

单头雌蛾可产卵数百粒,产卵期可持续1个月。

2发生规律二点委夜蛾幼虫在玉米幼苗周围有秸秆覆盖的根部或浅表层土壤处活动,钻蛀或咬食玉米茎基部或浅表层根,在玉米幼苗3~5叶期,蛀食玉米茎基部,形成3~4mm的圆形或椭圆形孔洞,造成玉米地上部心叶萎蔫枯死;在玉米苗8~10叶期,咬断玉米主根、气生根,造成玉米倒伏,严重者枯死。

幼虫为害玉米的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一般顺垄为害,具转株为害习性;有群居性,多头幼虫常聚集一起为害;在小麦套种的玉米田,棉田倒茬的玉米田,高麦茬或麦秸覆盖厚、播种时间晚、田间湿度大的玉米地块该虫发生重。

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中南部1年发生2代,田间幼虫虫龄不整齐,世代重叠发生。

幼虫随虫龄增大,食量增大,抗药性增强。

每年6月上旬~8月上旬,为越冬代成虫及第1代成虫高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尤其是在6月底~7月初这段时间,此期越冬代成虫产卵孵化出的幼虫主要集中在玉米田为害,为防控的关键时期。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方案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方案

监测技术手段
田间观察
通过定期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 状况、叶部和根部的虫害症状 等,及时发现二点委夜蛾的为
害。
灯光诱捕
利用二点委夜蛾的趋光性,设 置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等诱 捕设备,监测其活动情况。
化学或生物试剂检测
使用特定的化学或生物试剂检 测二点委夜蛾的排泄物、蜕皮 等残留物,判断其发生密度和 分布区域。
生物防治
天敌引入
在田间引入二点委夜蛾的天敌,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以控制其 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核多角 体病毒等,对二点委夜蛾进行防 治。
化学防治
药剂拌种
在玉米播种前,使用内吸性药剂进行 拌种,使玉米种子具有抗虫性。
喷洒农药
在二点委夜蛾发生严重时,喷洒适合 的杀虫剂进行防治。需要注意的是, 要选择针对性强、渗透性好的杀虫剂 ,以确保防治效果。
和利用Bt等
04
化学防治措施包括使用杀虫剂
和杀菌剂等
05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防控策略,
可以有效控制玉米田二点委夜
蛾的为害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如开发更加高效的种植方式和 品种选育等
深入研究生物防治的机制和效果 ,为推广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依 据
积极探索和应用新型的化学防治 药剂,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 负面影响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 防控方案
汇报人: 2023-12-08
目 录
• 引言 • 二点委夜蛾的危害及影响 • 玉米田二点委夜蛾的防控策略 • 具体防控措施及实施方案 • 防控效果评估及监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与致谢
01
引言
背景介绍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田的主要害虫 之一,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威

二点委夜蛾治理主推关键技术

二点委夜蛾治理主推关键技术
造成 为害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清 洁播种行麦秸 玉米播种 时,将 播种机 的开沟器 与施肥 器之 问 的水平距 离调整 到 l O厘 米左右 ,达 到 定 向排除 围棵秸 秆的作用 。粉碎秸秆 后再结合清洁播 种 行麦秸措施 ,效果更佳 。若缺乏 以上机械 ,或播种 机 马力较小 ,也可采 用人工清洁播种行 麦秸 ,保证玉 米 出苗后不被 麦秸 围棵 。具体技术 为:小麦收获玉米 播种 后 ,灌溉 蒙头水后第二天 ,人 能够进 地时 ,用铁 耙 子把播种行 的麦秸耙到行 间的垄 背上 ,这 时土表和 麦秸潮 湿 ,容 易操作 ,使 玉米 出苗后不被麦秸覆盖 。 重 点抓好成虫和低龄幼 虫的早 期防控 小麦收获后 ,没 有采取农业预 防措施 的 田块 ,可 以采 用成虫和低龄 幼虫期防控 ,同时兼治同期 的其他 害虫,如粘虫 、土蝗 、蟋蟀 、飞虱、蚜虫等 。 成 虫 防控 小麦 收 获 时若 田间可见 二 点委 夜蛾 成 虫 ,夏 玉米播种后 ,可 以选用有机磷或有机 磷复配制 剂 ,如 4 8 %毒 死 蜱 乳 油 8 0 0~ 1 0 0 0倍 液 、3 0 %乙酰 甲胺 磷乳 油 6 0 0倍液 、8 0 %敌 敌 畏乳 油 1 0 0 0~ 1 5 0 0
力推 改进秸秆还 田方式为 主导 的农业预防措施 改进小麦秸秆还 田方式 ,不仅 能够 有效预防二 点 委 夜蛾 的发生 ,同时,还有利 于提高 玉米播种质量 , 使苗齐 苗壮 。 旋耕灭茬 小麦 收获后 ,利用灭茬机将 田间麦茬 、 麦秸 等与表土混合 均匀 ,然后再播种 , 以减少 田间麦 秸 悬浮量 ,不利 于二点委夜蛾成虫 隐蔽、产卵和幼 虫 的生长发育 ,可减 少为害 。有条件 的地方可采取深旋 耕或翻 耕 ,更有利于控制二 点委 夜蛾的为害 。 粉碎秸秆 小麦 收割时加挂秸秆粉碎机将 秸秆粉碎 还 田并压实 ,或 小麦收获后 ,再用秸 秆粉碎 机将 田间 麦秸粉碎还 田并压实 。该技术破坏 了高麦茬上覆盖麦 秸造成 的遮 阴环境 ,成虫难 以集 中在 其 内栖息产卵 ,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

二点委夜蛾防治技术
上。
非 常 明显 。老熟 幼虫 体长 1 4~1 5 mi l l ,灰黄 色 ,体 背 侧线 黑色 ,从腹节 开始 ,胸 节没 有此 线 ,腹 背每 节 有一倒 “ V”字 型 斑 , 幼 虫 受 惊 扰 呈 “ C”形 , 类 似地 老虎 。
2 发 生和防 治情 况
平 山县 常 年 种植虫
“ 一 喷 多防 ”的 综合 防 治 技术 ,使 平 山 县 二 点委 夜
减 少 虫源 基 数 。在 小 麦 收获 后 ,及 时 清 理 田问 麦 茬 ,粉碎 秸 秆 后 压 实 再播 种 , 以减 少 田间麦 秸 量 ,
创造不利于二点委夜蛾成虫隐蔽、产卵和幼虫生长
发 育 的环境 。 3 . 2 实施 “ 一喷综防” .
3 . 2 . 1 防 治成 虫 。 结 合 玉 米 田封 闭 除 草 喷施 杀 虫 剂 ,每 亩 用 7 2 . 4 %乙 ・ 莠悬 浮剂 1 5 0 ml 和 4 8 %毒
死蜱乳油 4 0~6 0 ml 地 表 均 匀 喷 雾 ,亩 用 3 0~4 5
蛾 的危 害得 到 了有 效遏 制 。
1 0 % ~l 3 %,对玉 米 的安 全 生产 构成 很 大威 胁 。 2 0 1 1 年 ,在 河 北 省 植 保 植 检 站 的指 导 下 ,平 山县 开 始 了 二 点委 夜 蛾 防治 技 术 研 究 和 示 范 ,在 2 0 1 2 年 二 点委夜 蛾 防治 关键 时 期 ,积极 发动 群 众 ,大力 推 行 二点委 夜 蛾综 合 防治技 术 ,使 二 点委 夜蛾 发 生 面积 降低 到 7万 亩 ,平 均 百 株 有 虫 8头 ,最 高 3 6 头 ;2 0 1 3年 发生 面积 降 为 5万亩 ,平 均 百株 有 虫 6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属鳞翅 为潍坊、临沂、莱芜和聊城,较之前二点委夜蛾的发
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委夜蛾属。我国最 生范围有所扩大,说明整个山东省都是二点委夜蛾 早于2005年7月在河北省首次报道危害玉米[1-2],之 的适生区。
更为有利的指导。
害,可采用毒土、毒饵围棵保苗或有机磷类药剂喷施
4 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技术
根部保苗,效果好过全田喷雾,药剂用量较少,对环
由于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以暴发的形式出现 境友好。在已经用过除草剂烟嘧磺隆的田块,要尽量
的,对其还没有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且该 避免使用有机磷类农药,如必须使用,要确保两者使
省17个地市均有发生,其中烟台的发生最重,其次 能发现二点委夜蛾幼虫。可见,只要温度条件适宜,
作者简介:张艳(1992-),女,本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6]伍山林.中国粮食生产区域特征与成因研究——市场化改革 以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10):38-45,79.
[7]赵龙飞.玉米花期高温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玉米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更客观详细的 齿苋等。
揭示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和危害规律,控制其在农作
幼虫喜欢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场所活动,如玉米
物上的为害,本文作者总结了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 田上茬小麦麦茬堆积处,或地表1~2cm的疏松土层
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
中,通过咬食根或者钻柱根茎,导致其倒伏甚至萎蔫
虫本身具有皮厚、世代重叠严重、幼虫潜伏为害的特 用间隔期为7d以上,施用时注意避免喷施到玉米 性,使得防治工作比较困难[4]。目前对该虫基本采取 叶片上[7]。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越冬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越冬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越冬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点委夜蛾 (Agrotis segetum Denis & Schiffermuller) 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常被称为农田夜蛾。

成虫和幼虫均能对多种农作物造成重大危害,如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

在寒冷的地区,两点委夜蛾的幼虫会越冬,过冬后的幼虫体重较大,生长较快,繁殖力也更强。

而防治措施往往是在幼虫阶段出现后进行的,因此了解其越冬代谢特性及越冬规律对于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向本研究拟从两点委夜蛾的越冬代谢特性和越冬规律,以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 两点委夜蛾越冬代谢特性研究。

了解两点委夜蛾在低温和无食物状态下的代谢特性及存活机理。

2. 两点委夜蛾越冬规律研究。

通过实验和观测,探讨两点委夜蛾幼虫在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越冬规律和越冬适应机理。

3. 两点委夜蛾防治技术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和调查分析,总结两点委夜蛾的防治技术,包括化学药剂、生物控制等防治手段,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两点委夜蛾越冬代谢特性研究。

采用生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其代谢特性,包括呼吸率、脂肪酸代谢、氧化应激反应等指标。

2. 两点委夜蛾越冬规律研究。

通过实验室观察和田间调查,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如传感器、温湿度记录仪等),分析两点委夜蛾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越冬规律,如越冬深度、越冬时间等。

3. 两点委夜蛾防治技术研究。

通过田间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探讨不同农业生产区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综合评估不同防治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四、预期研究成果1. 对两点委夜蛾越冬代谢特性和越冬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入,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对两点委夜蛾防治技术的全面掌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防治手段,并提出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3. 为解决农业害虫问题提供学术支持和技术指导,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我国是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作物的种植大国,这些作物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丰收的的战略物质,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恶劣与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病虫的危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以黄淮地区为例,二点委夜蛾的虫口密度有90年代初的每平方5-10头,上升到目前35-45头,缺苗断垄现象严重。

夏播玉米受害尤为严重,主要原因是秸秆还田。

专家针对消灭二点委夜蛾的建议是秸秆焚烧。

但是随着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国家政府部门已严禁秸秆焚烧。

二点委夜蛾的危害在麦糠麦秸覆盖面积大比没有麦秸麦糠覆盖的严重,播种时间晚比播种时间早的严重,田间湿度大比湿度小的严重。

二点委夜蛾主要在玉米气生根处的土壤表层处危害玉米根部,咬断玉米地上茎杆或浅表层根,受危害的玉米田轻者玉米植株东倒西歪,重者造成缺苗断垄,玉米田中出现大面积空白地。

危害严重地块甚至需要毁种,二点委夜蛾喜阴暗潮湿畏惧强光一般在玉米根部或者湿润的土缝中生存,遇到声音或药液喷淋后呈“C形”假死,高麦茬厚麦糠为二点委夜蛾大发生提供了主要的生存环境,二点委夜蛾比较厚的外皮使药剂难以渗透是防治的主要难点,世代重叠发生是增加防治次数的主要原因。

目前,该害虫正处于低龄幼虫取食阶段,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害虫食量将不断加大,发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如不能及时控制,将会严重威胁玉米生产。

防治方法:防治工作中要掌握早防早控,当发现田间有个别植株发生倾斜时要立即开始防治。

1、农业措施: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消除其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

一定要把覆盖在玉米垄中的麦糠麦秸全部清除到远离植株的玉米大行间并裸露出地面,便于药剂能直接接触到二点委夜蛾。

只是全田药剂喷雾而不是不顺垄灌根的防治几乎没有效果,不清理麦秸麦糠只顺垄药剂灌根的玉米田防治效果稍差。

对倒伏的大苗,在积极进行除虫的同时,不要毁苗,而应培土扶苗,力争促使今后的气生根健壮,恢复正常生长。

馆陶县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馆陶县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河北农业科学,2012,16(12):18-20,27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 杜晓东馆陶县二点委夜蛾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马建英1,郝延堂1,周 霄2,陈立涛1,张大鹏1,张 龙1(1.馆陶县植保站,河北馆陶 057750;2.河北省植保植检站,河北石家庄 050011)摘要: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馆陶县夏玉米区新发生的一种害虫。

由于对其认识不足,错过了防治适期,使得为害面积进一步扩大,为害程度进一步加重。

为了摸清二点委夜蛾在馆陶县的发生规律,降低其为害程度,作者通过对二点委夜蛾的田间调查及监测数据,详细阐述了二点委夜蛾在馆陶县的发生为害特点、发生代数和越冬情况等。

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馆陶县小麦⁃玉米连作区1a 发生4代,主要为害3~6叶期的玉米。

该虫主要以作茧后的老熟幼虫在当地越冬,越冬地点为枯黄的花生秧和大豆秧下以及杂草枯叶下。

根据二点委夜蛾的发生特点,分别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2个方面制定了针对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发生为害特点;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2)12⁃0018⁃03Det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Measurements of Athetis lepigone in Guantao CountyMA Jian⁃ying 1,HAO Yan⁃tang 1,ZHOU Xiao 2,CHEN Li⁃tao 1,ZHANG Da⁃peng 1,ZHANG Long 1(1.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Guantao County ,Guantao 057750,China ;2.Plant Protection and Guarantine Station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Abstract :A.lepigone was a new summer corn field pest in Guantao ck of related knowledge lost the proper control time ,and it leaded to the expansion of occurrence range ,the damage was more serious.To explorethe regularity of outbreak of A.lepigone in Guantao County and reduce the damage range ,the det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tions ,overwintering ways of A .lepigone were clarified in detail by field investigating and monitor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generations in wheat⁃corn fields in a year and it was mainly harmful for 3-6leaf⁃stage corn.It overwintered mainly with earth⁃cocooned mature larvae under the withered peanut ,soybean and the dead leaves of weeds in the locality.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epigone ,the measurements of agricultur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were planed to control its detriment.Key words :A .lepigone ;Morphology ;Detrimental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measurements收稿日期:2012⁃11⁃24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项目(11220301D)作者简介:马建英(1982-),女,河北曲周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病虫害测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江苏响水县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

江苏响水县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
, ,
2
头 峰 期 比 2 0 12 迟 2 一 3 天 蛾 量 是
,
年 同期 的 1 1
6

是重 要的 农 业 害虫
,
6

,
2 1 日盛 末

20 12
.


2 7
天 月
,
;
6
月 份一 代 灯 下 累 计 蛾 量 6 2 9
,
〕。
2
1 0
1

7
月 上 旬在 响 水 县 夏 玉
,


2 0 12
,
2 年的 1
,
1 0
)

2 日始 见 一代 成 虫 一代 虫量 低 月0 3 日设 盆 6 月 1
,

0 2
2 1 日出 现 2
个小 峰
14 9
.
峰 期 蛾 量分 别 为 3 6 头和 3 头 头
;
7
月份
7


3 日始 见
全 代单 盆 累 计 2 6
,
9

无 明显 峰 期

二 代单 盆 累 计 蛾 量
别为
20 8 20 14
日开 灯
, 魂 2 孟 工 3 工
,
6

j
日始 见一 代成 虫
,
6

成虫
峰 期 不 明显
全 代单 灯 累 计


铂 O o 父 阅 5 c C 8
2 0 12
2 0 13
20 1 4
20 15
年 黑 光 灯诱 测
-

Z C 工2

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中期报告

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寄主间转移规律中期报告

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世代
寄主间转移规律中期报告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分子标记方法分析了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Ctenopseustis obliquana)遗传多样性及其在不同世代寄主中的转移规律
的初步结果。

首先,研究共收集了来自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5个不同采集地点的二点委夜蛾个体样本,采用Microsatellite DNA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显示,这些地理种群的多态性指
数均较高,且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来自中国东北地
区的芦苇种群具有最高的多态性指数,而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毒麻种群
则具有最低的多态性指数。

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也较高,遗传距
离值在0.046-0.438之间。

其次,针对二点委夜蛾对寄主的广泛适应性,本研究还设计了试验,通过将二点委夜蛾在寄主红松、水曲柳和苎麻之间进行3代传代繁殖,
分析了不同寄主间其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结果显示,虽然在不同寄主间
进行了多代传代繁殖,但二点委夜蛾在这些寄主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
没有显著下降,说明其对不同寄主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且不容易因适应
过程中的瓶颈效应而导致遗传波动。

总之,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地理种群二点委夜蛾的遗传多样性及
其对寄主的适应性,为更深入地了解其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机制提供
了一定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物 灾 害 科 学 2013, 36(1): 95­99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 ol. 36, No. 1, 2013 swzhkx@收稿日期:2012­11­26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02)作者简介:王静,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E­mail: wangjing2005@ ;* 通讯作者:李丽莉,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E­mail: zbsli3@ 。

DOI :10.3969/j.issn.2095­3704.2013.01.023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王 静,于 毅,赵 楠,张安盛,周仙红,庄乾营,门兴元,李丽莉*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摘要: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是夏玉米苗上的新害虫,本研究综述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 饲养技术、预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讨论二点委夜蛾迁飞的可能性,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 出建议。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寄主;生物学习性;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3704(2013)01­0095­05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xenus lepigone in ChinaWANG Jing,YU Yi,ZHAO Nan,ZHANG An­sheng,ZHOU Xian­hong,ZHUANG Qian­ying,MEN Xing­yuan,LI Li­li* (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Virology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Ji’nan 250100, China)Abstract: 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 is a new insect pest damaged summer corn which was initially reported in Hebei Province in 2005, and broke out in the summer corn region in the Yellow River, Huai Hai Rivers in 2011. In this paper, bionomics, breeding with artificial diet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Athetis lepigone were reviewed, the possibility of migration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were made on the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Proxenus lepigone ; host; bionomics; artificial breeding; integrated control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属 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委夜蛾属。

据报道分布在日本、朝鲜、西伯利亚等亚洲地区和 瑞典、芬兰等欧洲地区 [1]。

我国始于 2005年 7 月在 河北省发现二点委夜蛾危害玉米 [2­4] , 此后该虫在山 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北京等省市相继发 生 [5],耕作制度的改变尤其是免耕和秸秆还田导致 其为害程度有进一步加大加重的趋势[1­2],由于二点委夜蛾是我国近几年才相继发生的一种玉米害 虫 [2],其相关报道较少,主要集中在监测预报、田间发生规律、生物学特征以及防治技术等方面[6­8],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和危害规律, 有效控制其在农作物上的危害,本文就国内二点委 夜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该害虫的防 控提出合理建议。

1 形态特征及与其他相似种形态区别1.1 形态特征2011 年二点委夜蛾在华北成灾后,马继芳 [9] 、江幸福 [10] 、李耀发 [8]等人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96· 生 物 灾 害 科 学 第 36卷第 1 期观测,为识别和开展二点委夜蛾的研究工作打下了 基础。

卵: 馒头状或圆球形, 直径可达 0.5~0.6 mm [10] 。

幼虫: 共 5龄或 6龄, 1~2龄幼虫腹部 3、 4 节 的第 1、2 对腹足缺,仅有 1对,3 龄后第 1、2对 腹足发育完全;老熟幼虫黑褐色或灰褐色,体长 15.1~19.6 mm,头壳宽 1.5 mm [9] ;田间幼虫体色大 多为土黄色或灰褐色,幼虫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各体 节背面具有一个倒三角形深褐色斑纹 [10] 。

蛹:纺锤形,蛹长 7.0~10.6 mm,宽 2.8~3.0 mm [9] ,雌雄蛹的生殖孔形态和位置差异明显,雌蛹 生殖孔稍凹,在第 8 腹节中央形成一纵裂缝,离腹 部末端距离较远,而雄性生殖孔周围凸起明显,在 第9腹节中央形成一纵裂缝,离腹部末端距离较近 [10] 。

成虫:雌成虫体长 8.1~11.0 mm,翅展 20.5~ 23.5mm;雄虫体长7.8~10.5mm,翅展18.4~20.0mm [9] , 体灰褐色, 上有白点和黑点各 1 个; 环纹为 1 黑点; 肾纹小, 有黑点组成的边缘, 外侧中凹处有1个白点 [8] 。

1.2 与其他相似种的区别李立涛等 [11] 比较详细的描述了二点委夜蛾与 其他相似种的区别,可以作为我们鉴定和区别的参 考依据。

1.2.1 成虫的区别形态特征:二点委夜蛾的环纹 为一黑点,肾纹小,有黑点组成的边缘,外侧中凹, 有一白点,翅外缘有一列黑点,7~8个,非常明显; 黄地老虎的环纹、肾纹明显,均围以黑边,中央有 暗褐色点;小地老虎的翅前端部分夹白特别明显, 肾纹、环纹暗褐色,边缘黑色,肾纹外侧有 1 个尖 朝外的三角形黑斑, 还有尖朝内的 2 个黑色剑状纹 相对,非常明显 [11] 。

体长体色:二点委夜蛾的成虫个体最小,体长 10~12 mm,黄地老虎稍微大点,14~19 mm,小地 老虎最大,16~23 mm。

二点委夜蛾、黄地老虎、小 地老虎同属于夜蛾科,体色均为褐色。

二点委夜蛾 灰褐色,最浅;黄地老虎淡褐色,次之;小地老虎 暗褐色,最深 [11] 。

1.2.2 幼虫的区别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较好辨认, 二点委夜蛾腹部、 背面、 侧背线为两条灰白色纵带, 每节对称分布有 4 个白色,中间有黑点的毛瘤,每 节有倒 V字斑 1 个;黄地老虎多皱纹,臀板具 2大 块黄褐色斑,中央纵断;小地老虎体表粗糙,满布 龟裂状皱纹和大小不等的黑色颗粒,臀板黄褐色, 有 2 条深褐色纵带。

在田间开始发生的往往是低龄 幼虫,个体更小,体线和斑块更难辨认。

从整体看, 二点委夜蛾瘦小,体表光滑,头比胸窄;地老虎粗 胖、皱褶多,头与胸同宽 [11] 。

体长体色:从大小看,二点委夜蛾最小,体长 20 mm 左右;黄地老虎较大,33~43 mm;小地老 虎最大, 41~50 mm [11] 。

二点委夜蛾灰褐色和黑褐色; 黄地老虎淡黄褐色;小地老虎灰黑色。

2 生物学特性2.1 地理分布据报道,二点委夜蛾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日本、 朝鲜、西伯利亚远东、哈萨克斯坦、芬兰、瑞典、 爱沙尼亚、波兰、保加利亚 [1] 。

截止 2011 年 8月 3 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北京共 7 省(市)48 个 地(市)、298 个 县(市、区)均发 现了二点委夜蛾的危害 [2] 。

2.2 各虫态发育历期在恒温(26±1) ℃、湿度(RH)70%~80%和光 照黑暗比(L:D)为 14:10 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 期约 3~6 d, 平均为 4.25 d; 幼虫期最快的仅需 13 d, 最长为 23 d,平均为 18.28 d;蛹期最长为 9 d,最 短为 6 d,平均为7.69 d;成虫羽化时,头先从蛹壳 中破壳而出,整个过程约持续 15 min,展翅需要 20 min 左右,在雌雄配对(1:1)饲养下,成虫产 卵前期为 2~7 d, 平均为 3.29 d。

产卵可持续3~14 d, 平均产卵期 9.13 d [10] 。

李立涛等 [12] 对二点委夜蛾雌 性成虫生殖系统的发育进行分级,明确了该虫卵巢 的发育盛期也是产卵盛期,即发生在雌蛾羽化后的 第 3~6 d。

2.3 寄主及为害情况二点委夜蛾食性杂,寄主范围很广,其幼虫主 要为害夏玉米苗,还可取食花生、小麦、大豆幼苗 [13] 、枯落在地面上的豆叶和棉叶 [5] 、高粱、白菜、 萝卜、苋菜、马齿苋 [14] 等。

幼虫喜欢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场所活动,如玉米 田上茬小麦麦茬堆积处,或地表 1~2 cm 的疏松土 层中 [5, 13] ,通过咬食根或者钻柱根茎,导致其倒伏 甚至萎蔫枯死 [1] 。

2010 年对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 生情况进行综合普查,发现该虫在河北中南部玉米 产区均有为害,其田间为害率高达 30%~50% [11] 。

2013 年第 1期 王静等: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 ·97·山东省植保总站专家在 2011 年对枣庄和临沂两地 市二点委夜蛾发生情况调查统计发现,田间玉米虫 株率为 20%以上,严重地区达 20%~40% [15­16] 。

全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监测结果表明,截至2011 年 8 月 3日,全国二点委夜蛾的发生为害面积已达 214.8 万 hm 2 ,其中被害株率在 30%以上的为 12.6 万 hm 2 。

2011 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的系 统调查数据显示,各地的夏玉米二点委夜蛾的被害 株率在 1%~40%,严重地块缺苗率高达 70%以上, 虫口密度为(1~28)头/m 2 , 出现了玉米补种和毁种现象 [2] 。

2.4 发生规律由于二点委夜蛾是玉米上的新害虫,只在山东 和河北有危害报道,目前发生代数尚不明确,各地 区报道的发生危害规律还有所差异。

在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年发生 4 代,其中第 3 代与第 4代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