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改革目标和进一步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 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 改革目标和进一步创新
讲座内容: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 制度 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目标 三、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制度创新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相适应的就业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劳 动就业制度。高度集中的劳动就业制 动就业制度。 度存在很大的弊端。我国劳动就业制 度存在很大的弊端。 度改革的目标是, 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劳动者自主择 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 新型劳动就业制度。 新型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力流动中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 劳动力流动中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主要包 括搜寻成本、签约成本和履约成本。 括搜寻成本、签约成本和履约成本。在市场 经济体制下, 经济体制下,政府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促进劳动力流动中的交易费用的降低。 是促进劳动力流动中的交易费用的降低。政 府要通过培育市场中介机构, 府要通过培育市场中介机构,加强信息化建 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搜寻成本; 设,降低劳动力流动的搜寻成本;通过各种 制度安排保证劳动契约的履行, 制度安排保证劳动契约的履行,降低劳动力 流动的履约成本。 流动的履约成本。
等级就业制度形成了各自独立、 等级就业制度形成了各自独立、自我循环的就业 体系, 体系,使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处于割据的非 开放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 开放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各个等 级的制度属性要求同一等级人群实现等级内就业; 级的制度属性要求同一等级人群实现等级内就业; 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劳动力主体又要求突破等级实现跨等 级就业。 级就业。等级就业制度不但使社会劳动力市场分 壁垒森严, 割,壁垒森严,阻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 建立, 建立,而且使各等级就业群体内部事实上存在着 劳动力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 劳动力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
2.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弊端 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弊端
(1)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模糊 (1)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模糊 统包统配 的劳动就业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现, 的劳动就业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体现, 长期以来消除了失业现象。但是, 长期以来消除了失业现象。但是,统包统配的劳 动就业制度难以充分顾及劳动者个人的从业意愿 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人力 资本的积极性, 资本的积极性,难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优配 就业问题事实上完全成为政府的行为, 置。就业问题事实上完全成为政府的行为,充分 安置从业人员必然成为首要考虑。 安置从业人员必然成为首要考虑。由于就业由计 划安置,而制订计划的又是政府,因此, 划安置,而制订计划的又是政府,因此,劳动双 企业和劳动者)不可能签订契约 方(企业和劳动者 不可能签订契约,明确各自的 企业和劳动者 不可能签订契约, 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模糊 不清,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 不清,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劳动者没有择 业自由。 业自由。
政府要在土地制度、企业制度、 政府要在土地制度、企业制度、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户籍制度、 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制度 创新, 创新,从而建立城乡统一的平 等竞争的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制 度。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
1、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 劳动就业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 不同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 分。不同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劳动 就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就业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入, 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制度已基本建 立。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这种行政性控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体制, 与这种行政性控制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体制, 是高度集中的劳动就业制度。 是高度集中的劳动就业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劳 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这种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二元就业 结构, 结构,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 “社会”,一个“社会”由城市居民组成, 社会” 一个“社会”由城市居民组成, 一个“社会”由农民组成。 一个“社会”由农民组成。在最广泛的范 围内将从业人员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等级, Baidu Nhomakorabea内将从业人员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等级, 然后又将城市居民按所有制和行业分为若 干等级。各等级形成了一个相互分割、 干等级。各等级形成了一个相互分割、自 我循环的就业体系, 我循环的就业体系,如果要跨越等级特别 是从低等级向高等级就业则存在制度障碍, 是从低等级向高等级就业则存在制度障碍, 进入成本高昂。 进入成本高昂。
(4)单位就业制度和单位福利主义 单位就业制度和单位福利主义
a.单位就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 单位就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单位就业制度 动者一旦就业就很难变更工作单位。 动者一旦就业就很难变更工作单位。单位 就业制度建立在低货币报酬与高福利保障 基础之上, 基础之上,从业人员只从单位获得较少的 劳动力价值的货币收入, 劳动力价值的货币收入,很大部分劳动力 价值以福利保障的形式隐性地留在单位这 一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 一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从业人员如果退 出单位,也就失去了福利保障。因此, 出单位,也就失去了福利保障。因此,劳 动者就业后很难再次选择单位,不得不依 动者就业后很难再次选择单位, 附于单位,全社会的劳动力流动性很差。 附于单位,全社会的劳动力流动性很差。
(2)行政性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城镇就业制度 行政性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城镇就业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居民就业主要通过政府的行 政手段配置。首先,政府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政手段配置。首先,政府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与 政局稳定, 政局稳定,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外国企业和官僚资本 企业的职工, 企业的职工,对一切公私合营企业富余职工的就业全 部包下来,失业人员也由劳动部门负责就业。此后, 部包下来,失业人员也由劳动部门负责就业。此后, 又实行对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实行国家统一分配; 又实行对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实行国家统一分配; 对城镇复员军人实行归口包干,统一安排为固定职工; 对城镇复员军人实行归口包干,统一安排为固定职工; 不再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也包干安置。与此同时, 不再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也包干安置。与此同时,对 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 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个体私营 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形成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和 单一的就业渠道。 单一的就业渠道。
(3)等级就业制度 等级就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是一 种等级就业制度。 种等级就业制度。等级就业就是通过户籍 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劳动者划分为各种 就业群体:城市与农村、国家机关与企业、 就业群体:城市与农村、国家机关与企业、 工人与干部等。工人由劳动部门安排就业, 工人与干部等。工人由劳动部门安排就业, 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调配, 干部由人事部门管理调配,并且工人与干 部的划分是身份性的, 部的划分是身份性的,并不是依据所在行 业或所从事职业而定。 业或所从事职业而定。
为了实现消除失业、全面就业的宏观目标, 为了实现消除失业、全面就业的宏观目标,政府 在实践中采取了宏观就业目标微观化的做法, 在实践中采取了宏观就业目标微观化的做法,即 让单位承担起实现全面就业目标的职能。 让单位承担起实现全面就业目标的职能。在计划 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一所巨大的工厂,生产多少、 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一所巨大的工厂,生产多少、 生产什么、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均由政府 计划统一规定,并以指令方式逐级下达, 计划统一规定,并以指令方式逐级下达,单位只 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需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相反,必须考虑企业规模大小、人员多少、 相反,必须考虑企业规模大小、人员多少、完成 计划状况等直接影响企业级别、地位、权力、 计划状况等直接影响企业级别、地位、权力、报 酬等方面的因素。从业人员吸收得越多, 酬等方面的因素。从业人员吸收得越多,对单位 越有利。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越有利。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人单 位对劳动力具有无限需求, 位对劳动力具有无限需求,其劳动力需求曲线是 一条水平方向的直线。 一条水平方向的直线。
其次,政府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其次,政府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与劳动力 的计划管理和统包就业相适应, 的计划管理和统包就业相适应,国家对企事业单 位的用人数量和招收范围实行严格的审批。 位的用人数量和招收范围实行严格的审批。用人 单位和劳动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劳动者一旦被招 单位和劳动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便以国家职工的身份终身固定下来, 用,便以国家职工的身份终身固定下来,不能自 由流动。再次,政府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由流动。再次,政府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不存在劳动力 市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 市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劳动力平 衡调剂, 衡调剂,组织支援重点项目建设等均依靠统一调 配,即使是对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的调动也有统 一规定。 一规定。
b.单位福利主义。通过建立单位福利制度, b.单位福利主义。通过建立单位福利制度, 单位福利主义 使劳动者在某一单位就业便拥有一切福利 待遇,而一旦失业就失去一切福利待遇, 待遇,而一旦失业就失去一切福利待遇, 并通过这种就业保障机制, 并通过这种就业保障机制,鼓励人们去占 领就业岗位,消除“自愿失业” 领就业岗位,消除“自愿失业”,实现充 分就业。由于失业就没有社会保障, 分就业。由于失业就没有社会保障,政府 严格限制用人单位辞退职工, 严格限制用人单位辞退职工,劳动者也没 有辞职的自由,实行“一次分配定终生” 有辞职的自由,实行“一次分配定终生” 的就业办法。 的就业办法。
单位就业不仅是一种就业制度, 单位就业不仅是一种就业制度,而且也是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从业人员离开单位将 面临巨大的成本, 面临巨大的成本,企业因此承担了社会保 障职能, 障职能,大多数企业由于负担过重丧失了 竞争能力,只是成了执行国家计划的机构, 竞争能力,只是成了执行国家计划的机构, 由此也造成了城镇居民的隐性失业。 由此也造成了城镇居民的隐性失业。
在传统就业体制下, 在传统就业体制下,政府并不负责农村居民的就 业,国家的就业政策是一种向城镇倾斜的就业制 度,这种政策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阻碍和束缚城 乡之间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一方面, 乡之间的劳动力自由流动。一方面,通过户籍制 严格控制农转非, 度,严格控制农转非,农业劳动力不允许离开农 村。通过划分城市与农村户籍身份限制农业劳动 力自由流动。另一方面, 力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在城镇实行粮油等消费 品票证供给和定点供给, 品票证供给和定点供给,城市就业的排他性及医 住房、 疗、住房、子女受教育等手段限制农村劳动力流 入城市。 入城市。
(1)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劳动就业制度 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劳动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 工业为主,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 工业为主,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提供的就 业岗位少,难以满足就业需求。资金积累采取“ 业岗位少,难以满足就业需求。资金积累采取“以农 养工”的方针, 剪刀差”等办法, 养工”的方针,用“剪刀差”等办法,从农村抽走资 用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而对占总人口80% 金,用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而对占总人口 %的农 用行政手段,实行严格的城乡隔离政策, 民,用行政手段,实行严格的城乡隔离政策,形成封 闭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农民控制在城门之外, 闭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农民控制在城门之外,限 制在狭窄的土地上,进行低效劳动, 制在狭窄的土地上,进行低效劳动,致使大量劳动力 长期滞留在农村。同时,农村发展“以粮为纲” 长期滞留在农村。同时,农村发展“以粮为纲”,限 制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发展,生产结构单一, 制多种经营和乡镇工业发展,生产结构单一,农村长 期处于普遍贫困状态。 期处于普遍贫困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