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合集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思考车辋中学刘波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1. 课堂教学评价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

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语言苍白。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有情,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

但在课堂中有些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

滥用表扬。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

过多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

评价形式单一。

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2. 小组合作讨论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不当:讨论内容不合理。

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

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

讨论时间不合理。

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

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

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

老师成了旁观者。

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

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3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程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困惑与对策论文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困惑与对策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对策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做了较多探索。

一、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1.“穿新鞋,走老路”——无奈。

面对新课程,拿到新教材,怎么教呢?除了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分析写作),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还有什么呢?我也曾试过用别的方法,主要是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成了无所事事,学生讨论成了聊天,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成了“摆设”。

这样一来,教师若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得花双倍的时间,全学期的工作任务又怎么能完成?还有,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么教?这些内容,有些是属于校外活动的,怎样去开展?又在什么时间去开展呢?而且,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地、认真地去做呢?最后,说去说来,可能还是只有照本宣科。

2.“带着镣铐跳舞”——尴尬。

按照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那么,现在还需不需要考试呢?答案是肯定的——要考。

因为,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哪一种选拔方式能比考试更客观、更公正。

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并不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因此,不管教育怎样改革,考试始终是少不了的。

既然要考,那么是“考什么教什么”,还是“教什么考什么”?课程虽然改革了,新课程虽然实施了,但是,通过教学和考试,我还是感到困惑。

还有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

如今,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特别是老师要求的作品,就是有学生喜欢阅读的,那不是武打,就是言情。

这该怎么办?除非是你要考的。

但我们又哪里知道出题者要考什么呢?如果为了应考而去阅读,那么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呢?再有,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变革的问题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变革的问题与反思

一、概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但与此新课程标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对初中语文教育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变革1. 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之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学习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语文知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这种学习方法的改变对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3. 评价体系的调整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将发生变化,不再只以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为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体系的调整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在新课程标准下,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2.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一些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学校和老师仍然倾向于用传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潜力的评价。

四、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反思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改中遇到的困惑(1)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改中遇到的困惑(1)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语文课改中遇到的困惑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中。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教学更精彩。

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与困惑,其中困惑之一就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

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

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

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

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困惑之二就是: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

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三就是: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初中语文教研中的困惑(3篇)

初中语文教研中的困惑(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研工作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然而,在教研过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困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研中的困惑。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脱节近年来,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符。

虽然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但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 教学方法单一。

尽管课程改革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需求不匹配1.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

然而,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2. 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能力。

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能力不足。

3. 教师科研能力欠缺。

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部分教师对科研缺乏兴趣,导致科研能力欠缺。

三、学生语文素养与实际需求不匹配1. 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阅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兴趣,阅读能力不足。

2. 学生写作能力欠缺。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然而,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思路,写作能力欠缺。

3.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足。

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然而,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缺乏自信,表达能力不足。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1. 学校与家庭沟通不畅。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困惑与反思一、新课程教学的困惑(一)课外阅读方面我把目前学生课外阅读概括为“三多三少”。

阅读快餐文学的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的学生少;让孩子做试卷的家长多,让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少;学校有像样的阅览室及图书馆的少;社会上不规范的小报刊亭小书屋及网吧多。

也许这就是影响学生正常、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的因素。

希望家庭、学校、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多与好书为伴。

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记得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课外阅读方面的仿写题,以四大名著之一为由头仿写,大部分仿写较生硬,有的根本仿写不出来。

仿写如此,更谈不上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

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语文教师就能做到、就能做好的,还要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大环境。

要想教育呈现良性循环,照我看,最为简便易行、效果也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推动学生多读好书,让学生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教师面临的是很多操作方面的困难,有时教师处于欲行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

客观上的问题主要来自教学环境条件、设备等方面,而主观方面的问题则主要是我们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新的教学设计等准备不足。

如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会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一次参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活动。

没办法在校内进行,干脆我就改成:学会利用新华书店,开展一次参观新华书店,购买图书的活动。

或参观一位藏书爱好者的书房,借阅图书资料的活动。

或参观自己家的书房,制作读书卡。

只能是口头上布置,若深层次落实,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离开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基础,这一项活动是开展不出成效的。

第三单元“调查社会用字情况”。

我们学校曾经安排学生上街调查清扫不文明不规范用字情况。

可学生查到了,有的却难以落实到位。

虽然活动开展并不太如意,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全社会关注。

初中语文教研困惑(3篇)

初中语文教研困惑(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研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个人的教学效果,也对整个语文教学团队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教研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一、教学理念更新困难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固守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如何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更新,成为我的一大困惑。

1. 教师对新型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不高。

许多教师在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时,往往表现出抵触情绪,认为这些理念过于复杂,难以操作。

2. 教师缺乏对新型教学理念的理解。

在教研活动中,我发现部分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有效运用。

3. 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支持不足。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关注不够,导致教师更新理念的渠道不畅。

二、教学方法单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枯燥,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意识不足。

在教研活动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缺乏创新意识。

2. 学生对单一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对于创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性较差。

3. 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关注不够,导致教师难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三、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教材内容是教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

1. 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部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匹配。

教材内容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过高或过低,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和理解。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最近的语文新课改带来了许多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

然而,随之而来的困惑也让人感到十分犯难。

首先,语文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多样化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有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始阅读和写作,这给他们带来了困惑。

其次,语文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学生需要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这是对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一次考验,但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惑。

学生可能会面临合作时的意见不合或者角色分配不明确的情况,这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另外,语文新课改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学生需要进行创意性的写作和表达,做出独特的思考和观点。

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他们可能对如何进行创意性写作感到困惑,无从下手。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会因担心自己的创造能力不足而压力倍增。

最后,语文新课改注重文化传承和核心价值的培养。

学生需要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然而,由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产生困惑,不知如何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语文新课改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困惑和挑战,但同时也给了他们机会发展和提升自己。

这些困惑可以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来解决。

同时,学生也应该勇于尝试和创新,相信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迎接新挑战。

继续给您写相关内容,涵盖1500字的篇幅:此外,语文新课改还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将多个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用。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相对陌生,缺乏经验。

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提供相关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惑。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第1篇】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

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

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探索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伴随着新理念的成长,在实施和交流过程中,新的困惑逐渐浮现,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困惑之一:教师知识与教材有矛盾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的开放性,教材的难度看起来是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高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教法上既要注意过程和方法,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要求使多数教师难以适应,力不从心。

教师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和磨和,教师中还存在着差异性。

我认为教材编排者高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困惑之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听过许多“新课改的公开课”、“新课改展示课”、“研究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本来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偏偏要合作,只把其当成了课堂教学的插花去点缀,以显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表面气氛的热烈。

在课堂上我们却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规则,乱哄哄一团,“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讨论没有实质性,而流于形式。

往往是学生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答案,就被教师止住而又安排下一项内容。

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这种实际的学习效果,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

困惑之三: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实施新课程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

许多教师依然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惟一的标准。

因为教育部关于“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的精神目前在本地区无法得到真正落实,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又“后果自负”,所以在新课改中,这些教师根本不敢放开手脚去实施新课程,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即使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论所描绘的美好境界十分向往,也不敢置学生的考分于不顾,更不敢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好应付行事。

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在慢慢地摸索,期间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现就自己在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及思考,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困惑一: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我可以把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状况概括为“三多三少”。

阅读快餐文学的学生多,阅读经典文学的学生少;让孩子做试题的家长多,让孩子看课外书的家长少;社会上不规范的小报刊亭小书屋及网吧多,学校有像样的阅览室及图书馆的少。

也许这就是影响学生正常、有序、有效的课外阅读的因素。

记得一次语文测试,有一道课外阅读方面的仿写题,以四大名著之一为开头仿写,大部分学生仿写得较生硬,有的根本仿写不出来。

仿写尚且如此,更谈不上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了。

困惑二:新教材对文体的淡化,对语法的忽视,会不会对学生的写作和文言文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困惑三:怎样才能引导大班额师生的互动?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这给师生们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初中段的大班额问题却给教学实施出了难题。

大班额班级学生人数多,程度不一,师生交流很难顾及全体。

不管教师如何鼓励学生“善思质疑,挑战教师”,如何组织生生互动,大班额班级中总会有少数学生很难动起来,他们或重理轻文,或性格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弱,在课堂学习中老是甘做旁听者。

比如分组讨论,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成绩差的学生“袖手旁观”。

困惑四: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怎样才能走出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误区。

很多教师为了顺应合作探究学习的潮流,在课堂上往往是随意组成学习小组,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进行讨论。

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好像离不开讨论,一堂课没讲多少,没读几句,小组合作学习就达三、四次,一个问题一讨论像炸了锅,看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实则是虚假繁荣。

合作学习还没有进入状态,没有探究到问题的深处难处,就因时间所限只好草率收兵;这就使讨论成了形式,根本没有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任鹏昌一、困惑1、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一段时间以后,问题来了:“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2、为了“重视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联系实际,谈谈感悟”等环节,力图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余,通过谈自己,谈人生,谈社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谁知,问题又来了:政治老师向我们提出了“抗议”,认为我们力图占据他们的阵地,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我们自己也感到语文课堂变味了,意境没了,语文味淡了,课上得没劲了。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在课堂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我们让学生信马由缰,畅所欲言,对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说别人所不能说大加赞赏。

对每一篇课文,我们让他们把握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他们的理由就成了我们课堂的“标准答案”,都能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认可。

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与课堂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牵着走,盲目讨论,结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思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字词标点、重点句段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

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同样出来了:学生的作文中别字、病句比比皆是,一学期下来,他们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的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

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收效甚微。

4、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扣住课本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上起了语文活动课,一节课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二、再认通过对课改初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

教学心得-谈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教学心得-谈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谈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困惑与相应的对策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属在不适应阶段,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些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一、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觉察里面的新事物。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怎么样培养?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防止外界干扰, 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日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课堂效率,时间不可以随便浪费的。

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他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开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给学生语文营造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

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

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开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改的困惑与思考迎着课改的东风,我校几次派老师去山东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我也去古蔺复陶学习了课改,回来后,很有信心,但也有许多困惑。

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上帝,课件“一枝独秀”。

为此,我们应该让文本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遗憾。

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我校生源的问题,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去黑板上写的及时字词,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

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大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困惑、思考与对策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困惑、思考与对策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困惑、思考与对策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通过课堂实践、与同事对话探讨、与学生座谈交流,感受颇多。

我将发现或搜集的我校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困惑,并我的思考呈现出来,供同行在应对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时做一些参考。

※困惑与问题一:用新理念上课的进度太慢了,该如何处理教材?思考: 当下大家都熟悉一句时髦的话,语文课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果把教材丢到一边,或者把教材当个摆设,那用什么教呢?教材只是例子,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通过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注重一课一得或一节课突出一点足矣。

一节课一课书只有突出一点,真正让学生学到手,累积起来就是很大的收获。

面面俱到,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会,学不好。

◎对策:1、七年级上册美文多,但大多篇幅较长,要上好此类课文应让学生把握好以下几点:一、应多读(初读:整体感知;品读:揣摩文句与文意)二、要重探究体验,用好文后“研讨”题;三、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与形式特点自然拓展延伸。

2、大胆取舍,敢于放手,突出方法。

我在上《盲孩子和影子》时就这样处理:在重朗读基础上,突出“主题多角度探究”,着眼一点,让学生说,再总结可从哪些角度探究;但有一条要记住:该夯实的基础要夯实,该积累的必须积累。

3、要突破传统教法。

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重点就让学生改编短剧,让学生表演,通过活动让评价人物,领悟寓意,再续尾想象。

再如教学《山中访友》时就要注意这几点:一、初读整体感知。

二、品读发现美表达美并教一点品评的方法。

三、对比找特色学特色写一写诸如《古隆中访友》《家乡访友》等。

4、文言文要把积累(特别是实词)放在第一位,但也要注意学法教法。

※困惑与问题二:新课堂,学生活了,课堂火了,但往往容易流于乱,如何让课堂“活而不乱”?思考: 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反思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与困惑,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反思:语文教师应始终不渝地坚持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创新应与继承携手共进,语文教学改革不能轻易抛弃、否定以前的成功经验;语文课要始终姓“语”,不能失去“语文味”;正确对待接受式学习;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重视并想方设法搞好综合性学习;掌握开展合作学习的要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一堂好课应有适宜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困惑;反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中。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教学更精彩。

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与困惑,值得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反思。

困惑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了吗?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选文的因素,教材编排多以主题内容为单元,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科教学内容所反映出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致使字词的积累、语法的掌握、文体的了解、语言的感悟等成为教学的薄弱环节。

比如每年的中考作文中“四不象”的文章比比皆是,让阅卷教师很头疼。

高校的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辞不达意,错别字连天。

难怪有些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基础知识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不会提高,还会下降”。

反思: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排在首位,是最基本的。

可见,新课标是重视工具性的。

如果缺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其他两个目标如水上浮萍,表面虽然繁茂,实际却无生命力。

遗憾的是教材编写者也并未提供“两性”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材中甚至还出现了重人文轻工具的误导倾向。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新课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不可否认,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这无疑是全面而有益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平衡这些目标,如何确保每个目标都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成为了一大难题。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既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又要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还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感到顾此失彼,难以面面俱到。

其次,教材的变化也给教学带来了挑战。

新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更加注重时代性和多样性,纳入了许多新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

这固然丰富了教学资源,但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重点。

同时,由于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较快,一些经典作品的篇幅有所减少,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再者,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个困惑。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何避免讨论流于形式,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的问题。

有些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不足,小组讨论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

而且,在追求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是否应该完全摒弃,也是值得思考的。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新课改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虽然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但目前的考试制度仍然主要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为了应对考试而侧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初中语文教研工作困惑(3篇)

初中语文教研工作困惑(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师仍然面临着诸多困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研工作中的困惑。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将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求。

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3. 评价方式不合理。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教师专业发展困境1.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对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掌握不够深入,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 教师培训机会有限。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教师难以参加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受限。

3. 教师职业倦怠。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部分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困惑1. 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阅读量减少,阅读能力普遍下降,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

2. 学生写作能力低下。

部分学生写作水平较低,表达不流畅,缺乏创新思维。

3.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表达不自信。

四、家校合作难题1. 家长对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家长认为语文教育只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2. 家校沟通不畅。

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导致家校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

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变革。

与此同时,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其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解决方案。

问题一:知识与价值的关系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很少探究文本背后蕴含的人文价值。

这导致学生对文化价值的了解较为薄弱,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

而在课改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知识与价值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精神的魅力。

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名著、名诗、名篇等文化经典,引导他们去探究文本的文化背景、文化价值等相关内容。

此外,我们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比如参观博物馆、写作文、作诗文等,从而让学生与文化融合在一起。

问题二:知识和能力的平衡在课改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平衡。

但现实中,传统的教学往往将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让学生背分类,而这并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并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

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全面、综合、创新”的培养。

比如,在阅读中不仅要求学生去理解文本表层的意思,还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同时,在写作中,不仅仅是写得对与错,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问题三: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少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令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还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

解决方案:在课改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独立探究、讲授和演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也面临着诸多困惑。

本文将针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困惑1. 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 教学方法选择的困惑新课改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存在困惑,难以把握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要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 评价方式的困惑新课改强调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评价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存在困惑,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教材与教学资源利用的困惑新课改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多样化。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存在困惑,难以有效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1. 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创新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有效利用教材与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5. 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感悟
任鹏昌
一、困惑
1、为了实施新课标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建议,我们力图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很多老师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通过创设热闹、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来实现新课程的改革,一段时间以后,问题来了:“繁华”落尽,学生的课堂收获却少之又少,纷繁的活动形式吸引了他们更多的注意力。

2、为了“重视语文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联系实际,谈谈感悟”等环节,力图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余,通过谈自己,谈人生,谈社会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谁知,问题又来了:政治老师向我们提出了“抗议”,认为我们力图占据他们的阵地,抢了他们的“饭碗”,而我们自己也感到语文课堂变味了,意境没了,语文味淡了,课上得没劲了。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在课堂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我们让学生信马由缰,畅所欲言,对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说别人所不能说大加赞赏。

对每一篇课文,我们让他们把握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他们的理由就成了我们课堂的“标准答案”,都能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认可。

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与课堂风马牛不相及的观点
牵着走,盲目讨论,结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思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字词标点、重点句段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

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同样出来了:学生的作文中别字、病句比比皆是,一学期下来,他们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的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

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收效甚微。

4、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扣住课本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上起了语文活动课,一节课吹拉弹唱、小品相声、辩论竞赛,热闹红火,学生喜欢,老师得意,可听课的人心中起了疑惑:这莫不是班会课?语文活动课等同于班会?就这样,新的问题同样产生了:综合性学习怎样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难道新课改的诞生竟意味着语文学科知识的没落?
二、再认
通过对课改初期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语文课改首先需要的是革新教学观念。

摒弃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标,我们试图用更新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于是我们运用了大量新颖的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殊不知,在忙于这些形式的同时,我们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在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之后,我们确立了一些新的观念:
1、新课标所提倡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
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即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中何时让学生自主、何时让他们合作、探究,用怎样的形式来实现,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切不可根据新课标要求机械地选择教学形式,买椟还珠。

2、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里的平等不能理解为形式上的平起平坐,更不能在知识水平上与学生划等号,因为教师还肩负着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语文知识的重任,完全尊重肯定学生的言论,不给与适当的点拨和拔高,学生是不会进步的。

因此,抛开了传统课中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教师应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又高于学生,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3、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并非要我们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去生硬地专设相应的学习环节,而是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后落实应是“学生动起来”,动耳、动眼、动口、动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大家都动起来了,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一节课或一个活动,气氛虽不热闹,但只要每位学生的思维一直
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于其中,这就是“动”;相反,学生疏于思考而忙于热闹的形式,“动”也无益。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绝不仅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树立了这些新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就会避免很多误区,得到更大的收益。

三、重构
1、对话——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首先,摆正三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活动,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将教材讲深讲透,很好地挖掘文本是我们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是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

任何课堂的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实实在在,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操作性。

教学活动要讲求实效,防止流于形式,产生“作秀”之嫌。

三是处理好师生互动的关系,要遵循教师角色定位的三个原则:到位不越位。

教师既不能什么都交给学生,也不能做学生的主宰,师生间可共同发问、共同质疑、共同解惑。

参谋不代谋。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
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说精彩、感动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既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严谨性,只是在做低效劳动。

三是朗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老师范读完男生读,男生读完女生读,然后齐读,读不好就反复读,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每节课变来换去,周而复始。

其实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的,脱离了这些,空泛地评价读的好坏及反复朗读都是无效劳动。

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同时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2、综合——活动课程的本质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1)、教师引导,活动课程的保证。

活动课中的教师绝不仅仅具有幕后策划、开场主持及结束总结的功效,在活动课过程中,教师的意义非同寻常。

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总是浅层次的,得依靠
教师的点拨帮助他们引向纵深。

教师应作为课堂的一员参与其中,点在关键处,拨在心弦上,引导学生思考、领悟,把他们掌握的知识引领到教学目标应有的高度,切实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2)、深掘内蕴,活动课程的关键。

很多的活动课仅停留在活动成果的展示,这是远远不够的。

如以《古诗苑漫步》这一活动课为例,应点拨学生:如何积累古诗词?怎样给古诗词分类?为什么这样朗诵?如何为诗配画、给画配诗?赏析诗歌有哪些方法?
这样,学生既拓宽了知识面,学会了与古诗相关的语文知识,也掌握了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课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深远的影响,真正上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3)、问题设计,活动课程的灵魂。

一是需要理清活动课程教学环节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次活动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或是从内容到主题,或是从课内到课外,或是从古到今,或是由浅入深,无论怎样,每一个环节的安排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让整个课堂完整有序。

二是需要设计好活动课的评点与过渡,让每一节活动课不再是拼盘、杂烩,而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堂堂好课,一篇篇好论文纷至沓来,教改成果斐然。

本着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原则,我们创设了多种探究模式:如问题性探究、亮点性探究、比较式探究、专题式探究、求真式探究、品读式探究、赏析式探究、感悟式探究、综合式探究等。

我们还尝试将学生带入网络世界,用网络课堂实现教改的目标,得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当然,我们也知道,
新的问题、新的苦难在等待着我们去克服,去战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