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美丽中国——秦岭山脉生态状况调查报告

美丽中国——秦岭山脉生态状况调查报告
省人民政府应当拨出专款用于秦岭的飞播造林。 2、水资源保护 (1)第三十三条 秦岭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植被,涵养水源, 防止水资源枯竭和水质污染,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
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2)第三十五条 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粪便 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通过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通过饮用水地 表水水源保护区;确需通过的,应当采取有效安全防护措施,报公安部门依法办理有关 手续,并通知水源保护区管理机构。
(图为幼年羚羊群)
三、被调查者的愿望(期望、期待、梦想)
(一)一名牛背梁清洁工的愿望:希望以后来牛背梁玩的人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把垃圾 扔进垃圾桶。 (二)一名宠物主人的愿望: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活动,让宠物或者流浪狗们 都有机会体验人类对他们的爱。 (三)一名动物园驯兽师的愿望:希望游客们不要乱扔那些野生动物不吃的食品,他们 不喜欢吃,就算吃了也对他们身体不好甚至导致生病。
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活动中比较有意思的环节是一个比赛类游戏,让家庭宠物和动物园收养的流浪狗进 行比赛,内容大致是指定狗狗去一个地方取东西回来,比谁用时最短,第二项是执行一 些作揖、打滚、摇尾巴之类的简单行为,根据准确度来评分,最后得分最高的人获得一 张宠物医院储值卡。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 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报告
的行为,道德素养必须怀疑。 上山的路不算太长,也不算太险,甚至都是平坦的道路,总长度应该也就十几里,
下午四点多,我们家这些体力一般的人也顺利到达山顶,到达山顶以后我们乘坐景区大 巴下山。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撤并部分议事协调机构的通知-陕政办函[2010]202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撤并部分议事协调机构的通知-陕政办函[2010]202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撤并部分议事协调机构的通知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撤并部分议事协调机构的通知(陕政办函〔2010〕20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省政府决定,撤并89个议事协调机构,撤并机构承担的任务,撤销的交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并入其他机构的由并入机构负责,撤并机构印章自本文下发之日起作废并送交制发机关。

现将撤并机构通知如下。

1.省西咸一体化协调指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已成立陕西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委员会。

2.省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入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工作小组。

3.陕西省与神华集团战略合作推进领导小组,并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4.省推进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并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领导小组。

5.省政府部门工作督查考评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已成立省目标责任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6.世行贷款、英国国际发展署赠款陕西农村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项目领导小组,并入省农村饮水工程指挥部。

7.省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并入省服务业领导小组。

8.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并入省民生八大工程领导小组。

9.省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分别并入省促进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

10.陕西秦岭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项目领导小组,并入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

11.省直机关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入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领导小组。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方案
05
CHAPTER
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发挥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等手段,加强秦岭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通过研发和推广节能、节水、节地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降低秦岭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利用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秦岭地区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配备先进的监管设备和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
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秦岭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环境问题。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监管格局。
落实监管责任
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采取河道治理、土壤修复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治理
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推进固体废物处理
0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01
发展绿色产业
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0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主题班会PPT课件下载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主题班会PPT课件下载

在家庭中注重环保行为
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垃圾分类,循环利用
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在社会中倡导环保理念
宣传环保知识和理念 参与环保活动和倡议 监督企业和政府的环保行为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实 践案例
陕西省内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案例
西安市长安区秦 岭违建整治工作
秦岭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威胁秦岭生态安全的主要因 素
秦岭的生态环境现状
改善秦岭生态环境的措施与 建议
秦岭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后果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资源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气候变化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
秦岭生态环境对气候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涵养水源:秦岭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调节气候:秦岭的生态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具有调节作用,使周边地区的气候更加适宜。 保持水土:秦岭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秦岭的生态环境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秦岭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提供自然资源:秦岭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食物、药材等。
维护生态平衡:秦岭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维护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调节气候:秦岭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对于保障周边地区及全球气候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秦岭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措 施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秦岭生 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____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亲历者,我深深感受到了秦岭生态环境日益恢复和提升的变化,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以及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分享我对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观察到秦岭的植被恢复了很大程度的生机。

伴随着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展开,以及对乱采乱伐、破坏性开发行为的严厉制止,秦岭山脉上的植被种类逐渐丰富,植被覆盖率也明显提升。

我曾在秦岭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当我站在山顶俯瞰山脉时,我看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与我之前在这里的印象完全不同。

现在,秦岭山脉上的植被已经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热门景点,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生态福利。

其次,我注意到秦岭的水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改善。

多年来,秦岭山区的水资源一直受到工业排污、农业用水和城市垃圾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质恶化严重。

但是,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秦岭山区的水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用水的监管力度,实施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积极参与到秦岭水质保护中来,开展水源地保护、湖泊治理和河道整治等活动。

如今,秦岭山区的许多河流和湖泊水质明显改善,供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再次,我看到了秦岭的野生动物种群开始恢复和增多。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过度捕猎和生境破坏,秦岭的许多野生动物种群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一些珍稀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但是,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野生动物的生境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相应的物种数量也开始逐渐回升。

最近,我在一次旅行中亲眼目睹了秦岭的一个保护区里的几只大熊猫在竹林中游荡的景象。

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和欣慰,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另外,我注意到秦岭的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旨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高歌大秦岭——写在“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之际

高歌大秦岭——写在“2010大秦岭生态论坛”之际
态保 护 。
原 陕西省 副省长 原 陕西省 人大 常委会 副主任巩德顺 :
近年来 ,陕西省人大 常委会通过 了 《 西省 秦岭生 态环境保护条 例 》,从 而使秦岭 陕
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第一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的立法 ,也是我 国第 一次为

座 山脉立法。这次论坛是一次高规格、高层次 的文化盛会 ,必将为保护秦 岭的生态环境
2 1 年9 日在西岳华 山举行 ,与会代表就保护大秦岭的生态环境 ,达成如下共识 : 0 0 月4
— —
大秦岭是 陕西 的 ,也是 中国的 ,更是世界 的。大秦 岭是 陕西的 圣 山,也是 中国 的圣 山,更是 世界 的圣
山。关注大秦岭不仅是陕西人的责任 ,也是国人的责任 ,地球人的责任。
做 出科学的应对之策,让 华 山再次吸引世界 的 目光。
I 西部大开发. 0 0 9 l SlC N I 21 .期 WE HI A l ! ’ ’
》 Ml T p e N
7 7
特殊视角
陕西 省社科 院道学研 究中心 主任樊光春 : 中国古人在追 求人与 自然 的和谐道路上进行 了长期探 索,发展 到老 子在秦岭脚下创作 的
道 教 、 佛 教 生 态 思 想 的 专 家 学 者 、 环 保
管理 专家 和 各级 要 员、新 闻媒 体记 者达 1O 5 余人云 集华 山,共同宣读 “ 大秦岭宣 言” ,为了大秦岭的绿色未来出谋划策 ,
这 无 疑 将 弹 响 时 代 的最 强 音 。论 坛 将 大秦 岭 的 生 态 与 和 谐 发 展 、 保 护 和弘 扬 历 史 、 绿 色 同低 碳 生 活 等 研讨 推 向 了时 代前 沿 ;
景 区积极创建 国家5 景区,不仅 是 自身创 品牌 、强实力 、营造和谐 的过程 ,更承担 了把 “ A 秦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2篇)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2篇)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心得体会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具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秦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在长期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从中汲取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种自觉行为,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才能真正改变现状。

例如,减少用纸、用塑料袋、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行为,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的小事,但对于秦岭的生态环境保护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秦岭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生态系统,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方案来保护。

政府应该加大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区和景区的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同时,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也应该对秦岭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另外,我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宣传和教育的力量。

只有当更多的人了解到秦岭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才能真正让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

同时,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最后,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秦岭的生态环境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和责任,需要各方共同协作才能解决。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形成合力。

只有形成多方合作的局面,才能真正解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我的参与和实践,我深刻领悟到生态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需要宣传和教育的力量,更需要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

有关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叙述

有关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叙述

有关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叙述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一、引言秦岭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其南北坡地形和气候条件差异显著,因此植被覆盖度在两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以保护大秦岭为核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以保护大秦岭为核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以保护大秦岭为核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保护大秦岭已经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大秦岭的重要地位、生态保护的现状、保护大秦岭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秦岭的重要地位大秦岭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中国第二大山脉,是水源的重要保护区,极具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还是广大人民的生态家园和休闲旅游胜地。

由于地形特殊、植被丰富、气候温和,在这里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风光,也是生态贡献的重要区域。

二、生态保护的现状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和污染,大秦岭的生态状况日趋恶化,严重危及到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近年来,大秦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土地资源的疯狂开发,大批的群众转入的时装,别墅等行业的发展,要求大量开发渐渐当成了富民的一种方式。

同时,由于人类过度利用水资源,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地区的整体生态中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问题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众多媒体开始报道表现问题。

三、保护大秦岭的措施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干预:1.强调生态共享理念,打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割,增加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多量的说服企业在对生态的各方面贡献存留可持续性。

2.优化生态环境标准,并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

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在生态环境品质保持一定的情况以内,不能接受任何企业引起的环境破坏,同时相关部门应该会立即在任何时候进行调查并采取行动。

3.引导公众保持环保意识,从我们自身出发,不能因为我们单纯的利益而破坏大自然,我们需要共同来让资源得到保护,同时大众还应当多次亲身感受到山区草甸植物、动物和生态等的价值,重塑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4.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政策部门应当不断的在秦岭地区执行适合当地情况的管理制度,以保障秦岭丰富的生态环境。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全民保护秦岭的意识。

2. 加强管理措施:制定更加严格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强对秦岭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严格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3. 加强生态修复:积极推进秦岭的生态恢复和修复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恢复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加强联合保护: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跨部门、行业、地区的联合保护机制,加强对秦岭各方面的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秦岭生态环境的健康和无损。

5.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为秦岭的生态保护提供经济和制度上的保障。

如开展公益募捐、发放政策补贴等措施,提高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率。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一、背景介绍秦岭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被誉为“华夏龙脉”,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秦岭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和措施。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制定并实施《秦岭生态保护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的目标和重点区域,规划了秦岭的功能分区,确保各地区具体的保护措施得到落实。

2.加强对秦岭地区的巡查,建立了一支专业的巡查队伍,定期对秦岭地区进行巡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3.严厉打击非法砍伐和盗采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砍伐和盗采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增加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

4.加强对秦岭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

5.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工作成效和效果评估1.已经实施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秦岭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增加。

2.砍伐和盗采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非法砍伐和盗采的次数大大减少,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得到有效控制。

3.秦岭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受损的生态系统得到了部分恢复,对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特殊保护区域的危害减小。

4.通过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秦岭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

四、未来工作展望1.继续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对秦岭地区的巡查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深化秦岭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开展更多的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工作,进一步恢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

3.加强对非法砍伐和盗采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降低违法成本,提高违法行为的查处率。

4.继续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通知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通知

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宝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4.28•【字号】宝政发[2008]18号•【施行日期】2008.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宝鸡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通知(宝政发〔2008〕1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省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审议通过,2008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省政府对全省贯彻《条例》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省政府《通知》,陕政发[2008]1号)。

为认真贯彻实施《条例》规定,依法加强我市境内秦岭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将贯彻实施《条例》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重大意义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嘉陵江、汉江及其支流的源头和渭河等多条支流的主要水源地,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

近年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矿山、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违规建设和城镇建设的不规范,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方道路建设随意开挖山体,造成河道淤积,产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森林植被资源减少和秦岭生态功能下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一部综合性的专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规,一些部门的保护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对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许多行为缺乏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

《条例》的颁XXX实施,对于全面规范秦岭地区的开发利用活动,依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为我市、我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市贯彻实施《条例》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一)认真搞好《条例》的宣传、学习和培训工作。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4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7年1月5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 2019年9月27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二次修订)商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秦岭办)2019年10月翻印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三章植被保护第四章水资源保护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章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城镇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旅游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改善秦岭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以下简称秦岭范围),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秦岭山体东西以省界为界、南北以秦岭山体坡底为界的区域,包括商洛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的部分行政区域。

第三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利用、严格监管、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确定本行政区域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划定和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辖区内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设立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实施本条例。

2010年中国十大环保事件

2010年中国十大环保事件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2010年的:刚过去的2010年,是中国环境灾难频发的一年,也是环境污染事件持续影响人民生活的一年。

多年来中国重经济轻环保的发展方式所积累的多重矛盾在近几年来不断的被爆发,而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透明公告和媒体对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也越来越强烈,国家对未来环境保护的投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规划。

在此选取了年度十大环境新闻,并加以点评,以此来回顾这一年环境问题。

一、紫金矿业工业废水泄漏2010年7月3日,紫金矿业集团所属资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

9100立方米的废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造成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187.71万元。

然而,紫金矿业将这一污染事故隐瞒了9天才公众于世。

对此,福建省环保厅开出了956.313万元的罚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罚数额最高的一次环境执法行动,甚至被誉为“我国环境执法的里程碑”。

但与此同时,紫金矿业“被罚款”的信息披露后,该股高开后迅速被封住涨停。

点评:灾难的掩盖与公众的知情权、污染的监管与权力的保护、环境代价与经济罚款等博弈,在此重大污染事故中得到了赤裸裸的呈现,表明了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中国环境保护任务的任重道远。

二、气候谈判天津会议2010年10月4日至9日,联合国今年第四次气候变化谈判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AWG-LCA)第12次会议和《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继续减排承诺特设工作组(AWG-KP)第14次会议在天津举行。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岭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长期以来,秦岭生态环境一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面临着重要的生态保护难题。

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秦岭是我国著名的生态屏障,在保护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岭地区的植被种类繁多,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东部和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过渡地带。

秦岭还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对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二、秦岭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秦岭生态环境一直受到损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乱砍滥伐、乱开矿、乱排污等问题屡禁不绝,严重危害了秦岭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为了有效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一方面,加强了对乱砍滥伐、乱开矿、乱排污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消除了部分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完善了生态保护体系,促进了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尽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方面,由于地区内部分地方政府政绩观念浓厚,环保工作难以得到有效推进,导致环保意识不足。

由于生态环保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难以取舍,导致环保工作受到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环保工作的落实情况,确保环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国家秦岭生态保护的措施

国家秦岭生态保护的措施

国家秦岭生态保护的措施秦岭作为中国的重要山脉,拥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下是具体的介绍: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限制开发利用为了确保秦岭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政府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限制了对秦岭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红线内涉及到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重要湿地等,这些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开发、采矿、建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2.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为了保护秦岭的生态系统和物种,政府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

3.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地方保护积极性为了鼓励地方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

对于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的行为,政府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偿。

4.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针对已经受到破坏的区域,政府开展了生态修复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环境治理、土地复垦等,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生态环境。

5.强化监督执法,打击违法行为政府加强了对秦岭区域的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会给予严厉的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了对秦岭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秦岭的责任感。

相关部门也会定期组织活动,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岭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7.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生态变化为了及时掌握秦岭生态的变化情况,政府建立了监测预警系统。

该系统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秦岭的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

这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保护。

8.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修订)-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3届]第18号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修订)-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3届]第18号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修订)正文:----------------------------------------------------------------------------------------------------------------------------------------------------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十八号)《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于2019年9月27日经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9年9月27日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11月24日陕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2017年1月5日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订2019年9月27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三章植被保护第四章水资源保护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六章开发建设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交通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城镇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旅游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改善秦岭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以下简称秦岭范围),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秦岭山体东西以省界为界、南北以秦岭山体坡底为界的区域,包括商洛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的部分行政区域。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尽快报送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尽快报送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通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尽快报送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8.13•【字号】陕发改规划〔2010〕1293号•【施行日期】2010.08.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尽快报送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通知省林业厅,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市发展改革委:为充分用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000万元),做好项目的落实与建设工作,现就申报2010年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投资领域与重点1、沿江沿河堤岸生态建设。

重点是已完成堤岸护坡工程建设的县城段两岸,完成生态绿化配套工程。

2、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建设。

重点资助省级以上珍稀濒危动物活动区内的生态修复,对植被破坏严重、影响动物活动的区域,实施植被恢复和生态走廊建设。

3、城镇水源地保护。

重点为县城或重点镇供水水源地涵养和环境保护项目。

4、重要湿地保护。

重点资助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

5、执法检查能力建设。

年度内拟安排适当时间组织环保、林业和水利等执法队伍对重点区域开展执法检查。

二、申报要求1、申报数量及投资额:每市和省级各有关单位均不超过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需明确配套资金。

2、所有申报项目必须附有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设计单位编制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编制深度须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并符合相关规定,科研报告要以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为核心确定项目建设任务。

三、申报时间为保证今年项目资金的顺利安排,请各市发改委抓紧组织项目筛选工作,并于2010年8月31日前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报送省发改委规划处。

联系人:熊兴华************139****9335邮箱:****************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秦岭,横亘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天然氧吧。

陕西秦岭地区,更是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秦岭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切实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特制定本纲要。

一、秦岭生态环境现状秦岭拥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栖息着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

然而,当前秦岭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部分区域的树木遭到无序砍伐,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水资源方面,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水质受到污染,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非法采矿、采石等活动屡禁不止,不仅破坏了山体和地表植被,还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建设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给秦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二、保护目标与原则(一)保护目标短期目标:通过加强执法监督,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中期目标:在未来 5-10 年内,逐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水质,增加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

长期目标:实现秦岭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二)保护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要服从于生态保护的需要。

预防为主原则:加强源头防控,提前规划,避免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综合治理原则: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对秦岭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治理。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秦岭的良好氛围。

三、保护措施(一)加强生态修复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加强对新造林地的养护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概况古堰集镇位于石泉县城南部,距县城5公里。

在石泉水坝库区左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8′~108°14′,北纬32°52′~32°57′。

区域内主要包括汉江右岸的赵家沟、汉阴沟、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以及汉江干流右岸9km的江岸,除风沟直接汇入汉江外,其它五条支沟均汇入中坝河。

古堰总面积49.74km2,水土流失面积29.23km2,占总面积的58.8%。

主要治理区地处南部巴山区,在人口较集中的沟边、公路旁,海拔高程在340m—1381m之间,相对高差1041m。

1.1.2 地质、地貌⑴地质古堰在我县水土保持区划中划分在巴山中度流失区。

地质构造为巴山大断层属杨子地台边缘,构造以褶皱为主,裂隙发育。

山顶普遍剥蚀严重但比较平缓。

裸露岩石较多,土薄石厚,岩石破碎。

出露岩性主要有黑云母片麻岩、石英岩、花岗岩和硅质岩。

⑵地貌古堰小流域地处汉江下游喜河库区上游,地貌类型为巴山山系,山峦迭嶂,沟坡纵横,沟壑交错,沟谷外窄内宽,流域地势呈东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山体比较宽厚,山顶较为平缓,山势多呈浑圆形山脊,坡脚多出现局部山间坝子和宽阔河谷。

沟内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自然坡度在5°—60°之间。

小流域内土地总面积49.74km2,其中坡度小于5°的土地面积397hm2,只占总面积8%;坡度5°~15°的土地面积 422 hm2,占总面积8.5%;坡度15°~25°的土地面积 1212hm2,占总面积24.4%;坡度25°~35°的土地面积 1818hm2,占总面积36.6%;坡度大于35°的土地面积1125hm2,占总面积22.5%。

1.1.3 土壤、植被⑴土壤根据石泉县农业局土壤测肥实验报告,古堰集镇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黄棕壤、棕壤三类。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沟两岸的河漫滩阶地上(一级阶地),是本流域的高产农业土壤,PH值为6.5,土层厚度大于70cm,水稻土中有机质如氮、磷、钾含量丰富,土壤养分结构合理,适宜水稻生长;黄棕壤分布在沟、河两岸(二级阶地)的梯坪地及缓坡(10°—15°)耕地上,是主要旱作物和林、草宜生土壤,PH值在7左右,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仅次于稻田,但高于陡坡耕地,土层厚度20—50cm;棕壤分布在流域的支毛沟内,其氮、磷、钾含量低于水稻土,但也适合水稻生长,产量低于主沟、河道两岸的河滩地稻田,土层厚度15~40cm。

土壤多呈中性至弱酸性,通透性能较好,土壤质地以壤土层居多,保水、供肥能力较差,有机质含量中等,肥力基础较好,土壤保肥性总体属中等水平。

山体裸露岩体较多,地块零散,夹杂分布较多的坡积土,因此,土壤的理化性状较好,适宜各类植物和农作物生长。

详见表1-2。

表1-2 古堰集镇土壤理化性状表⑵植被古堰集镇内没有规模性的连片森林,近年在石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蚕桑大县、旅游兴县、城市靓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指导下,兴桑养蚕、新农村建设示范等项目相继在部分村、组试点实施,村落、民居、沟边营造了一些美化环境、发展庭院经济的四旁林,在公路边划定了一些退耕还林封禁区,现有植被类型多样,山上主要为灌木林和针叶、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以人工栽植、飞播的松、栎、柏为主,在沟谷及浅山、近村地带的坡地、地埂上,非规模性的分布着桑树、板栗、桃李杏、毛竹等经果林。

流域内现林地面积3398hm2,其中用材林653hm2,占林地面积19%;栎类薪柴林611hm2,占林地面积的18%;疏、幼林地较多2134hm2,其中疏林926hm2,幼林1208hm2,占林地面积的63%。

还有以桑树为主的经果林为242hm2。

森林覆盖率为31%。

就林木结构分析,用材林面积较小,灌木林面积大,疏幼林比重大,经济林面积小。

流域内是“远看绿油油,近看水蚀流”,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亟待加强提高。

1.1.3 气象、水文⑴气象特征古堰集镇紧靠县城,石泉县气象站资料显示流域内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6℃,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10.2℃,四季分明。

多年初霜期始于11月中旬,终霜期止于来年3月中旬,无霜期多年平均242天。

大于10℃积温3507℃,年均日照时数1812 h,夏季日照总时数为658.8h,光照充足。

全年多东南风,年均风速1.4m/s,年均大风日数11.8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自然降水受季风影响,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多年平均春季占21.8%,夏季占43.5%,秋季占32.1%,冬季占2.6%。

历年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最大降雨量1359.5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仅575.5mm(1966年),月、季、年分配极不均匀。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77.1mm,雨量相对充沛。

充足的光照、丰富的降水和宜人的气温非常适宜作物生长。

(表1-1)。

表1-1 古堰集镇气象特征表⑵水文古堰集镇属汉江南岸支流,包括赵家沟、汉阴沟、中坝河、南沟河、荒山沟、邓才沟和风沟共7条支沟,比降在20.0‰—80.0‰之间。

流域地处安康市“第一暴雨区”,按照《安康地区水文手册》和流域洪水调查资料,结合石泉水文站实测年最大24h暴雨资料系列,经计算:中坝河小流域1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39.4mm, 6h最大点雨量值为95.7mm; 20年一遇24h最大点雨量值为165.7mm , 6h最大点雨量值为114.3mm,只要合理调节利用,正常降水可以满足区内各项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

流域内频率P=10%、P=5%的1h、3h 、6h、、12h、24h,多年平均最大降雨量结果见表1-4。

表1-2 古堰集镇1h、3h 、6h、24h暴雨量计算成果表由于各支沟无实测暴雨、流量资料,由《陕西省水文手册》中汉江干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17.2/(F0.015)、汉江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27.3/(F0.1),汉江北岸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0=62.8/(F0.156)。

按照本地《安康地区水文手册》查得:古堰集镇划分在“任洞区”,各项水文参数查表、查图计算结果如下:中坝河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380mm,地表径流量为0.19亿m3,径流模数17.61t/年.km2。

古堰集镇近几年通过支农项目扶持资金的倾斜,农田灌溉系统得到基本配套,水源均以沟溪自然引水为主,但标准低、质量差,如土渠渗漏,堰塘严重淤塞,农田防护堤残缺不全的现象比比皆是,流域内现有各类水利设施(塘堰、水井,蓄水池、抽水站)年供水量仅12.04万m3/年,但在旱季,由于降雨少,河沟来水量不足,时常出现沟溪断流无水可引,大部分的农田灌溉难以保障;而在雨季又会出现坝毁渠塌水断的现象。

1.2 社会经济状况1.2.1 人口与劳动力古堰集镇在石泉县城关镇辖区内,含杨家坝村,红岩村、中心村3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756户,2984人,其中农业人口2786人,有农业劳动力1653个,农业人口密度为50人/km2,流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

据县级社保部门调查统计,流域内有40 %的劳动力在农闲进城或外出务工。

1.2.2 土地利用现状古堰集镇耕地面积454hm2,占总面积的18.05%,其中:水田91 hm2,占耕地面积 20.4%;梯坪地 75hm2,占耕地面积16.7%;坡耕地232hm2,占耕地面积63%,坡耕地中25°以下的坡耕地139hm2,占耕地面积 31 %,25°以上的坡耕地143hm2,占耕地面积 32%。

经果林面积121 hm2,占总面积的4.9%。

林地面积1699hm2,占总面积的68.3%。

荒山荒坡 112hm2,占总面积的4.5%。

水域14hm2,占总面积的0.5%。

难利用地76 hm2,占总面积的3%。

居民工矿及交通用地10hm2,占总面积的0.4%。

流域内人均土地0.92hm2/人,人均耕地0.17hm2,其中基本农田人均0.93亩,低于全县人均1.05亩的平均水平,尤其在公路边、集镇旁的村组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古堰集镇内耕地中的大部分水田都分布在各支沟的沟旁滩地及支毛沟的汇流处,梯地与坡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为主的沟旁阶地上;用材林(有林地)653hm2大部分在海拔500 m以上的中山上,村落、沟侧有零星分布,近年栽植的疏幼林2134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的山坡地上;撂荒造成的荒山荒坡分布与疏幼林基本相同。

由土地利用分布现状可以看出,其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是不合理的;流域各支毛沟汇流处坝地土地平整,住户密集,人多地少,近年耕地保存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量的坡耕地种植的主要是农作物,植被覆盖率低、生产扰动大,古堰集镇地处暴雨中心,坡耕地和荒山荒坡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各支沟中上游比降较大,暴雨产生的洪水在中上游形成冲刷,将泥沙淤积在下游沟道,使下游坝地的住户和农田受到极大的威胁。

坡耕地广种薄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浪费了土地资源和大量的劳动力,制约了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为建设高标准的农耕地,并大力发展核桃、桑、油桐等经果林。

1.2.3经济状况⑴产业结构古堰集镇农业总产值95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58.5万元,占总产值35%;林业产值157.8万元,占总产值16%;牧业产值320.4万元,占总产值33%;渔业产值 5万元,占总产值1%;其它产值143万元,占总产值15%。

农村经济总收入108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元。

⑵农业生产古堰集镇内现有耕地面积449hm2,其中基本农田166hm2,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大都种在河谷梯地、水田和缓坡地上。

粮食总产量103.8万kg,平均粮食单产154kg/亩,基本农田平均亩产335kg,人均产粮387.4kg,基本满足生活需求。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只占20%,经济作物主要是在河滩地(一级阶地)上种植蔬菜,在坡地上以油菜、薯类为主。

⑶林业生产林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兴桑养蚕和少量经济林果,产值157.8万元,古堰集镇林业纯收入32万元。

⑷牧业生产牧业收入主要来源是户养的生猪和鸡,另有少量牛羊出栏。

其中:生猪年出栏2050头,鸡4000只,牛40头,羊200头。

各类家畜、家禽以传统模式农户家中散养居多,饲养来源主要是自产的粮食玉米和部分农作物秸秆、茎、叶野菜等,很少购买成品饲料。

通过产业扶持,流域内已发展小规模的养猪专业户6户,投工及饲料用量较大,成本高,相应纯收入较低。

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面积的64%,水土流失严重,地力减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广种薄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