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术(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和鲁军以弱胜强的缘故.(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适当的特点.2.进程和方式(1)增强朗诵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忠心耿耿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适当的特点.2.难点明白得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假想采纳朗诵法,培育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明白得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朗诵能力是超级重要的,既能够培育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能够引导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能够通过朗诵加以积存明白得。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腕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硕。

字文句方面,依照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明白得。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熟悉精品,喜爱精品,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踊跃性,采纳圈点批注、朗诵、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窗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确信了解了很多的知识,你明白历史上闻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你明白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今天咱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形的一部纪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以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的战争观和战略思想。

2.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性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战争观的阐述。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进而引入《曹刿论战》一文。

2.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的战争观,如战争的性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等。

(3)讨论曹刿的战略思想,如“知彼知己”、“避实击虚”等。

3.文本分析(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智慧、果断等。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对比、悬念、对话等。

4.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争的认识,以及对曹刿战争观的理解。

(2)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拓展延伸(1)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

(2)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战争的经典文献,如《孙子兵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文本,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对曹刿战争观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改进(1)在讲解文言文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如词义辨析、句式分析等。

(2)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3)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道德的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课题曹刿论战单元第六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重点2、3、4难点1、5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历史上以以弱胜强、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大家知道哪些战役?请列举。

牧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战争、淮海战役历史上还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那就是发生在齐鲁的长勺之战,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准备课堂笔记课堂导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作家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

一说左丘为复姓。

双目失明。

春秋时有称为瞽(gǔ)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

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即齐鲁长勺之战前鲁国的战前准备和谋略。

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曹刿论战》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理解《曹刿论战》故事的情节和主题;3. 分析曹刿和司马懿的思想和言辞,探讨论战的艺术;4.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以及主题;2. 理解曹刿和司马懿的思想和言辞,分析论战的艺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导入《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例如:你们知道《曹刿论战》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过程。

学生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关键点和不理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3. 分组探讨(15分钟)学生按照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同学做组长,其他同学提出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问题,组长带领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问题。

4. 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结果,逐一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和拓展相关的知识点,如作者的背景、《曹刿论战》的艺术特点等。

5. 分析论战的艺术(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和司马懿的言辞和思想,探讨论战的艺术。

例如:曹刿和司马懿在论战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策略?他们的言辞中透露了哪些思想?6. 小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曹刿论战》的文本材料;2.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3. 小组分享及讨论的板书。

五、教学评估: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问答情况,检查学生对《曹刿论战》故事的理解和善于思考的能力;2. 学生可以准确地阐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主题和论战艺术;3.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官场风云背景,进一步明确《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2.能够熟悉曹刿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以及他所作出的举棋不定的智谋之举。

3.能够理解“战略”的含义,并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将来拓展思路而奠定基础。

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智谋之举。

2.准确把握“战略”一词的确切含义。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曹刿论战》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入地了解曹刿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以及他的智谋之举。

2.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曹刿论战的故事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归纳总结法:通过对课堂内容的归纳总结,总结出曹刿的成功策略与历史价值,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

四、教学内容1.了解古代“官场风云”背景,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2.讲解曹刿的性格和处事态度。

3.介绍曹刿的智谋之举以及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课:《曹刿论战》课文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的典籍,让学生对曹刿论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阅读课文,理解《曹刿论战》的整个故事情节。

3.介绍《曹刿论战》背景、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第二节课:曹刿的处事态度1.结合《曹刿论战》中的对话和情节,让学生逐步了解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性格。

2.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性格的相关细节,加深对曹刿的认识。

第三节课:曹刿的智谋之举1.介绍曹刿的智谋之举。

2.引导学生分析曹刿的智谋之举的内在实质和常识。

3.分别讨论曹刿的智谋之举和谋略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当中进行解析。

第四节课:评价曹刿的成功策略1.对曹刿的成功策略进行总结与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曹刿成功背后的意义与历史价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曹刿论战》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曹刿的处事态度和智谋之举。

同时课程中有交流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鲁国名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劝说鲁庄公治国安邦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及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深入理解曹刿的治国理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忠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智谋策略,理解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智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智谋策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战争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曹刿的画像,简要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对话的语气和神态,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曹刿为什么能够说服鲁庄公、曹刿的战争策略有何特点等。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段落大意
第一段总述了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以及曹刿对战争取胜条 件的看法;第二段叙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通过曹刿与 鲁庄公的对话,阐明了曹刿对战局的分析和取胜的原因。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关键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情。他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自荐请求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曹 02 刿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2024/1/28
17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0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02 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 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语句赏析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他提出 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时指挥方面,他善于把握战机,果断采取“敌疲 我打”的方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2024/1/28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1/28
1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背景、展示历 史文物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概述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曹刿论战》。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曹刿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理解忠诚、勇敢、智谋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曹刿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中比喻和寓意的把握。

3. 曹刿论战策略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曹刿论战》。

2. 参考资料:关于曹刿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曹刿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自主查找并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和智慧。

5. 案例分析:(1)分析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论战策略。

(2)与曹刿论战进行对比,总结优秀论战的特点。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引导学生从曹刿的忠诚、勇敢、智谋等品质中汲取启示。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论战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文言文学习和理解的注意事项。

8.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熟记《曹刿论战》。

9. 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曹刿论战》这篇古代经典文章,学生能够理解如何以巧妙的策略战胜敌人,并理解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

同时,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2.掌握本文的思想和文体特点;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战略思想;2.如何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讲授 + 练习;2.提问 + 讨论;3.小组合作阅读 + 分享。

教学准备1.课件;2.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和预习1.提问:你们知道《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吗?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2.导入课文:介绍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并简要介绍文章内容。

3.阅读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本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结构和内容。

第二步:整体阅读和理解1.教师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2.提问:你们读完文章之后,有哪些感受和思考?3.逐段解读: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文体特点。

第三步:分析战略思想1.提问:你们在文章中发现了哪些战略思想?2.小组合作阅读和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自主探究文章中的战略思想,并交流分享。

3.总结归纳: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归纳大家的研究结果,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

第四步: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讲解本文中的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并给出例子。

2.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找出本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并交流分享。

教师可以逐组点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五步: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模仿本文的文体和修辞手法,写一篇自己的文章。

2.互评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步:课堂小结1.概括课堂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身处战场,会如何运用本文中的战略思想?3.下一步学习计划:介绍下一课的内容和要求。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2.阅读下一课的内容,并预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很好。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6篇)

曹刿论战教案曹刿论战教案(一):《曹刿论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潜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这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

透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二、解题:1、《左传》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刿(guì)又何间焉(jiàn)鄙(bì)弗敢专也(fú)旗靡(m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轼(shì)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那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优质教案

20 曹刿论战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的技巧。

3.感受先贤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0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爱国之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略思想就受到过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了解作品和写作背景【设计意图】通过介绍作品和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本文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

1.了解作品。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

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

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居然达四百多次,也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役,其次数之频、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

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

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因鲁国接纳公子纠并助其争夺王位之事怀恨在心,于即位次年,率齐军攻打鲁国。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章,是战国时期晋国大夫夏侯惇写给晋景公的一封信。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谋略论文,它阐述了战争胜利的一种思想方法,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

同时,这篇文章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意义。

本篇文章是为九年级中学生设计的语文教学案例,整个阅读课程大概需要分成三部分:导入部分,阅读部分与总结部分。

导入部分需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古代文献阅读能力,阅读部分则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学意义,最后总结部分则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学习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2.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4.了解《曹刿论战》的文学价值。

2.能力目标1.能够自主思考文言文的含义,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2.能够通过文言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文字表达。

3.能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建议。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拓展思路和视野。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1.教师出示一张晋墓左画像,让学生观察画像并回答问题。

例如:画像描绘的是哪个历史人物?此人物平生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学习曹刿论战对于我们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有何帮助?2.教师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例如:晋齐之战、谋略思考方法、古代文化等。

2.阅读部分1.教师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整篇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教师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例如:政治隐喻、多层次的比喻、模拟对话等。

3.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探讨文本的深层意义和隐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曹刿论战》,主要包括:
1. 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
2. 学习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探讨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
4. 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背景知识;
2. 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
4. 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掌握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然后讲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最后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2. 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3. 实践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1. 教师准备:备好课件,准备好教学设备。

2. 教师介绍: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然后讲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20 曹刿论战》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曹刿与齐恒公的论战,展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本课主要内容是曹刿与齐恒公就齐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最后曹刿得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针对本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4.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2.难点:对曹刿政治智慧和远见的分析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3.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讨论观点,让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2、了解本文技术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如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长勺之战。

二、文学常识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实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

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事件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学些史实。

它的有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几种而广泛地棉鞋人物。

《春秋》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题解“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

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创作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五、生字曹刿(guì)间(jiàn)玉帛(bó)未孚(fú)辙(zhé)靡(mǐ)六、词语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可以。

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

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七、疏通课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

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八、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6.<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2.从民弗从(跟从)战则请从(跟随)3.其其乡人曰(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4.以何以战(凭借)可以一战(凭借)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5.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允许)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文言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曹刿。

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第一段(曹刿问战):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二、问题探讨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鲁庄公认为战前能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为什么说“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用户,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壮工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呢?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为。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攻击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5、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曹刿请见。

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意思是“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在未见到鲁庄公之前曹刿就了解到统治者目光短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