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第20课时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例1、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八和第1—3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法与学法: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剪刀1把、三角尺1块、白纸1张;直尺、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步骤: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1)感知生活中的角。

①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②找一找以上实物中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将角比画出来。

③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2)揭示课题。

通过探索,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1)画一画,剪一剪。

学生自己选择工具画角剪下来。

集体交流。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3)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还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1)找一找。

①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盒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②反馈摸出的图形。

③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④用手势反馈。

(2)做一做。

①交代活动要求。

②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③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④学生质疑,评价。

四、总结提升(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多少?(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画法:课后反思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种飞跃。

因此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要从生活中抽象出角。

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发展教学思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课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同学们认识角,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角,以及如何用角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角的定义,了解生活中的各种角,并能够用角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向同学们介绍角的定义,通过实物和图片来展示各种角,让同学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角的概念。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角的特点。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来表示角的定义和特点,以便同学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学习。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角的练习题,让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同时,我还会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各种角,并尝试用角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角的概念,是否能够用角来描述物体的形状。

同时,我还会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内容。

这就是我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

希望通过我的教学,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角的定义和特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学们需要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了解各种不同的角,如锐角、直角和钝角等。

这是同学们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我需要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同学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角的概念,并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角的理解。

如何用角来描述物体的形状也是一个重点。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用角来描述,例如剪刀、钳子和三角板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理解什么是角;–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能够用适当的工具测量角的大小;–能够灵活运用角的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角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角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直角、锐角、钝角的概念,引导学生善于用角来描述几何图形。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直尺、圆规、铅笔、橡皮、量角器等。

2.教学素材:图形、图片等相关角的示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角的基本概念1.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起点构成的图形。

2.角的分类–直角:两条射线互相垂直,形成90度的角。

–锐角:小于90度的角。

–钝角:大于90度但小于180度的角。

3.角的表示方法–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标记顺时针角或逆时针角。

第二课时:角的测量1.角的测量方法–使用量角器,将零刻度放在角的顶点,然后读取量角器上的刻度值。

2.角的测量单位–角的常用单位是度,1度等于一个圆周的1/360。

第三课时:运用角解决问题1.例题讲解–基于前两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练习训练–分组让学生相互测量角,解决给定的几何问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的概念和分类,学会了利用工具测量角的大小,并尝试运用角解决简单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勇于思考,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观察周边环境中的角,并记录下来,进行角的分类。

3.找出生活中角的应用场景,写一篇短文描述。

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互动,充分体验角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角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初步认识和直角、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角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3.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

2. 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

(二)教学难点。

1.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 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区分与判断。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4课时。

1. 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2. 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六、分课时教案。

(一)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一)1. 教学目标。

-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 难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3. 教学过程。

- 导入。

- 多媒体展示校园生活场景图(如操场、教室等),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1~100之间的数字。

2.能够简单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应用数学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4.了解“早晚”的概念。

5.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1~100之间数字的读法。

2.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2.理解“早晚”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黑板、彩色粉笔/白板、马克笔。

2.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3.数字卡片、小学生钟表模型。

4.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读数1.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

2.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法。

3.学生互相读数,加深印象。

第二节比较大小1.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用手指比划,表示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3.老师让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第三节早晚概念引入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早晚”的概念。

2.利用小学生钟表模型演示早晚的概念。

3.帮助学生理解早晚的时间概念。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时间顺序,理解“早晚”在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家庭成员的年龄大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七、教学反馈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字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掌握。

2.收集学生作业,及时进行批改与反馈。

八、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入“早晚”概念,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也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教师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案,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乘法、乘法的意义、表内乘法以及乘法口诀。

这一单元是学生从加减法向乘除法过渡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概念、口诀以及初步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乘法相对于加减法来说,概念更加抽象,需要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此外,乘法口诀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记忆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进行表内乘法运算。

2.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的意义和概念。

2.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3.学生能够将乘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准备乘法口诀卡片和实物模型。

3.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乘法的概念。

如:“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一共分给了几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的意义和表内乘法运算。

讲解乘法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乘法是重复加法的过程。

同时,呈现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初步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乘法口诀卡片游戏,比一比谁记得快、准。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进行解决。

如:“小明有2个苹果,他想把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2023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2023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2023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2023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

2、出示15÷3=5,并说说所表示的意思。

二、探究新知1、出示10根小棒(1)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10除以2等于5表示10里面有5个2.)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怎样分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3份,剩余1根。

)(2)如果每3根一份,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2根或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3)如果把这10根小棒,每份4根、5根或6根,可以怎样分3、汇报:(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那几种4、交流:(1)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问:按要求怎样列式(板书:10÷3),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最后可以分给几人也就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

这个数叫余数。

它的单位名称和总数一样。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二
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执教者
已有知识平面图形的认识已有经验图形中找角的经验
教学目标1.情景与问题:课件展示小刀,钟表,三角板等感知生活中的角的存在。

2.知识与技能:知道角是什么,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思维与表达: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交流与反思:把生活中的经验转换成数学知识
教学
重难点
在直观认识角的过程中,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习活动
一、激活经验,提出问题。

1.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过我们的
校园吗有什么图形吗?
2.指导:现在观察一下图形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3.引导:他们相同的地方就是藏
着的一种图形(看剪刀和中面
钟)
1.说说图中都有什么
2.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新旧关联,产生需要。

1.观察钟面,剪刀,和三角尺您发
了什么?
2还能从校园里面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1.说出你自己发现了什么
2.进一步观察说出他们一样的图

三、明确目标,获取新知1.揭题:这个图形有一个新的名字
大家知道吗?(角:板书角的初步
认识)
2.追问:关于角你想学习哪方面的
内容?
3.亮标:本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
什么是角?角有几部分组成?
1.说出角并探讨角的特点
2.学生观察到教室里面还存在着
很多角
第三课时
第二课时
第四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以及角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基础,对学生形成几何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直角、钝角和锐角的特征,提高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各类角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能正确辨别各类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能正确辨别各类角。

2.难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各类角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角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辨别各类角。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角、钝角和锐角的模型,三角板,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角是什么吗?”、“你们在哪里见过角?”等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直角、钝角和锐角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角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三角板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辨别各类角。

同时,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含有各类角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2024年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三单元

2024年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三单元

2024年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等。

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观察、归纳等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单元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系统介绍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等。

结合实际例子,详细解释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引导学生分析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知识体系。

课堂总结: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晰的认识。

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要求,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并能正确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观察38页的图,在图中找出那些是角?2、观察例1图中角的部分谁能把角各部分的名称也告诉它?生说,师在生刚画的角上标出。

直角是怎么画的?你是怎么画的?(过一点先画一条直线,它和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再过这个点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个线,最后要画上直角符号)3、例2过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角?归纳:过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2条直线第二课时一、教学实施1、观察例3内容(1)在图中找出那些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2)你会用纸折一个直角?2、例4用三角尺画直角3、练习做一做,加强巩固知识二、回顾整理通过大家的介绍小松鼠知道了(师板书:)角(直角)的组成、画法,它们都属于角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讨论:角与直角是一回事吗?生归纳得出:直角一定是角,但角不一定是直角.第三课时一、教学实施1、例5、例6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在图上比一比看这些角都是什么角?2、知道直角、锐角、钝角三种角,什么是锐角、钝角?(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3、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二、复习(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角?(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3课时《锐角、钝角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3课时《锐角、钝角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3课时《锐角、钝角的认
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和理解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2.能够辨别环境中具体的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3.能够理解角的大小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锐角、直角、钝角的区分。

2.角的大小和形状的认识。

教学难点
1.区分锐角和钝角的差异。

2.理解直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材《数学》第三单元教材。

2.黑板、粉笔。

3.角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过的内容,并复习直角的概念。

2.学习角的类型(15分钟)
–讲解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角模型或图片来辨别锐角和钝角。

3.小组活动(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周围环境中有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用记号标出。

4.角的比较(15分钟)
–讲解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比较角的开度来确定大小关系。

5.练习(20分钟)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锐角、钝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概括(10分钟)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锐角、直角、钝角的不同之处。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辨别和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和形状。

在以后的学习中,将进一步深化对角的认识,为以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文介绍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锐角、钝角的认识》的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认识》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组成元素;2.能够用符号表示角;3.学会如何通过角的大小来比较大小;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描述不同的角。

二、教学重点1.角的概念及组成元素;2.角的符号表示;3.角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2.黑板、粉笔、书写笔;3.角度模型;4.角的图片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教室内角度明显的物体引入角的概念,例如窗户上的木棂等;•让学生围绕这些角度物体观察并描述不同的角度。

2. 角的认识1.引入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线段共同的起点和终点所围成的图形。

2.角的组成元素–角由两条线段(称为角的两边)和起点(称为角的顶点)组成。

3.角的符号表示–用字母表示角,如角A表示角的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通过角的大小来比较不同的角,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角的大小。

3. 实践演练1.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不同大小的角,并用符号表示;2.出示角度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角的大小;3.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并比较所绘制的角。

4. 拓展活动1.让学生观察环境中的不同角度物体,并尝试用角的语言描述;2.让学生分组,在班级环境中寻找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记录。

五、教学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角绘制和描述情况进行评价;2.学生互评,分享自己在发现角方面的体会和困惑。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练习角度的判断和比较;2.观察家中或学校中的角度物体,尝试描述并记录不同的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并掌握角的概念、组成元素及符号表示,培养学生从环境中发现和描述角的能力,为日后学习几何学打下基础。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什么是角。

2.能够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认识不同类型的角。

3.能够用角的大小来比较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角。

2.角的类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2.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角。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

2.教具:实物模型、图片、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出角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并描述
这些角的特点。

2.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角,并通过比较和讨论来
总结角的类型及特点。

3.练习:让学生互相比较身边物体间的角度,通过测量角度大小来检
验他们的判断是否准确。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对物体位置关系有何影响,让他们
尝试用角度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角的重要性及应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角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运用角度大小来比较物体的位置关系,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角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

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学习角的相关知识。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

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

)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

(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初步认识锐角、钝角,会判断锐角、钝角。

4、学会用三角尺拼角。

过程与方法:借助三角尺完成对角的初步认识,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角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3、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突破重难点。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纸张、吸管等。

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1、感知生活中的角(1)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吸管、手帕、三角尺)(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随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3)找找生活中的角A、老师交代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时间(2分钟)B、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C、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画出角)2、揭示课题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3、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桌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

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课件)7、闭眼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三、巩固练习: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出示图一)2、考考你的眼里:数角(出示图二)师: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里?每个图形有几个角?(抓住第三个图形这个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1、学习用尺子画角。

师: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尺、剪刀、积木)(1)要求: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

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4)老师也来画一个。

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5)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

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2、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

第2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尺、课件、活动角、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2、展示。

谁能展示你所制作的角,并说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3、感知生活中的直角课件出示:国旗、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谁能说说,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别?4、揭题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

(板书)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3)、学生动手操作(4)成果展示:(5)、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

并汇报。

3、画直角(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

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

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第3课时锐角和钝角教学内容第41页的例5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实践。

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突破方法:实际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1、出示游乐场图片,谈话激趣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引入“角”。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二、主动探索,获得新知1、请小朋友画一个你喜欢的角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

(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2、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合作交流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3、汇报,说明分的理由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类验证、渗透方法(1)验证直角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肉眼直接能看出的就直接判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德尔直角比一比)(2)验证其他两类角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3)给角取名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

(板书)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数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钝角。

(板书)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补充板书:锐角<直角<钝角)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1、做角:请小朋友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同学说说:它是什么角?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这些角?3、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4、找角(五角星)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5、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书第41页做一做2)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第4课时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教学内容:课本P42的例6、做一做和练习八地13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比较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突破。

难点: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突破方法:操作、比较、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纸张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说明】用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学生汇报: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