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二节 意志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王进一、教学目的:了解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及意志教育,掌握意志的概念、特征及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行动的过程;重点掌握动机斗争的三种形式及意志的品质。

二、教学时数:2学时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内容: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意志的概念:1、意志:是人为实现预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1)自觉的目的性(2)行为调节功能(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与认识情感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2)意志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

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

(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和支持作用时,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人行动的动力。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和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

总之,认识情感和意志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一)复杂意志行动过程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1)动机斗争人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对象。

人的行为动机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并且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动机。

几种动机相互矛盾,就形成了动机斗争。

从形式上看,可把动机斗争分为三类,1)双趋式动机斗争。

(双趋冲突)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称双趋冲突。

2)双避式动机斗争(双避冲突)指必须有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

例如3)趋避式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幼儿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幼儿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幼儿意志的发展与教育本章主要内容:●意志的定义、意志的品质●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幼儿意志的培养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例如,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努力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这中间会遇到来自外部的或自身的种种困难(如社会工作多、家务忙、孩子小、健康欠佳、文化水平低等),可是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

这种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不断与困难作斗争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意志和行动是分不开的。

人在行动之前,总是根据需要先确定目的;目的确定以后,总要拿出具体行动,并在行动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

因此这种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人的意志行动有三个极其明显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明确的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首要特征。

意志总是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没有目的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例如,盲目的和偶发的行动就不是意志行动。

行动的目的愈明确、愈远大、愈高尚,意志水平就愈高。

(二)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人的行动是由动作组合而成的。

动作可以区分为随意动作和不随意动作两种。

不随意动作主要是指那些没有意识、没有目的、不由自主的动作。

例如,眼球受强光刺激时,瞳孔立即缩小;手碰到火,立即缩回等。

随意动作是指有目的的、由意识指引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的动作。

例如,握笔、弹琴、打球、开电视机、打电话等人能随意发动或控制的动作。

有了随意动作,人就可以按照预定的目的,去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将其组合成为复杂的行动,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此,随意动作的掌握程度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容易表现。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随意动作都是意志行动。

随意动作是否属于意志行动,还需看它是否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例如,看电视、吃东西虽然也是随意动作,可是,在正常情况下,它无需任务努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完成,所以这不是意志行动。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情感概述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为多情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事,这些人和事有时会使人高兴、快乐,有时会使人忧愁、痛苦、悲哀、愤怒,有时又会使人感到恐惧、担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的情感的表现。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情感表现,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一)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情感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内在的。

(就象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恨忧怨,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感受不到)这种体验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总是在一定事物影响下产生的;即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客观事物:包括人身体以外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天晴—心怡,阴天—忧愁),也包括人身体内部的各种状态(人体健康则心情舒畅,一旦身体的某个部位受损伤则烦恼)。

2.情感的产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例,车声、铃声在一般情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但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很讨厌;但当你急切地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伫立等候来车时,铃声和车声又会使你感到愉快、高兴。

)这说明客体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的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3.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而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认识过程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是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与情感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叫情绪,它是情感的外部表现。

(二)情感与情绪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第一,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

它往往由某种情境引起,一旦发生,冲动性较强,不易控制,而事后情绪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与情绪相比,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的态度体验。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意志与教育

意志与教育

第二节意志与教育意志及其品质,(一)意志的概念(名解、选择)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二)意志的特征(判断、选择)1、意志行动是人所持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首要特征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三)意志过程的规律1、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积极情感是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情感是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控制人的情感,例如“胜不骄败不馁”。

2在没有人监督下自觉完成作业属于意志的()A自觉性B自制性C独立性D自觉性意志行动的过程(一)准备阶段(采取决定性\确定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2)双避冲突: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如进退两难(3)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如有些同学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但又怕耽误时间影响学习。

(4)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大学毕业择业时多种选择的冲突是这类冲突的典型实例。

2、确定目标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练习:·前怕狼后怕虎,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既想去旅游,又害怕耗费时间和精力,这属于于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既想好好复习准备考试,又想看世界杯球赛,这属于于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执行决定阶段行动计划制定后,执行计划,采取有效的行动,是达到目的的关键步骤。

三、意志品质的发展与培养(一)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了解)(二)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论述)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5.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真题链接2014年济南市中单项选择: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情2014年烟台龙口单项选择: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编辑ppt
(二)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1.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与任务
(1)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提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的第一条就是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展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 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 育活动的兴趣”。具体目标是:通过适适宜的体 育游戏与活动,锻炼学前儿童的身体,增强学前 儿童的体质,提高其身体机能水平、环境适应能 力和疾病抵抗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学 前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第三章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幼儿体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第三节 幼儿德育 第四节 幼儿美育
编辑ppt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指以幼儿身 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 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 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方式、 方法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 质的教育。
编辑ppt
(2)学前儿童体育的基本任务
保证学前儿童的生命安 全,促进其正常发育; 锻炼学前儿童的身体, 增强其体质;培养学前 儿童适宜的运动知识和 运动技能;培养学前儿 童的体育兴趣,锻炼其 意志;培养学前儿童良 好的饮食与卫生习惯。
编辑ppt
2.学前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身体练习 (2)学前儿童体育活动 (3)学前儿童体育教学活动
编辑ppt
幼儿体育的心理基心理础特点:依据人心理发展规律
及心理年龄特征,即决定幼儿期 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 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 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 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 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 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 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 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 耍、游戏、好动教育便是适合幼 儿心理特征,且能设置适宜的教 育环境,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第三章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

第三章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教育

二、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与教育
(一)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 (二) 幼儿自我评价恰当性的发展趋势
三、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一)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1. 自制力 2. 自觉性 3. 坚持性 4. 自我延迟满足
三、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二) 3—6岁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第一,是儿童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 部的、可以直接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 照系统的特点向与其相反的方向发展。 第二,是儿童的自我结构从简单结构发 展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最后才逐渐出现 层次性,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
二、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三是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 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儿童又在 不断地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度逐 步提高。 第四是儿童的自我功能体现出社会适应 性逐渐提高。
(三) 3—6岁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策略 1. 给儿童充分的尊重和良好的教育,帮助其 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2. 给幼儿自我实现和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 其自信心 3. 给幼儿交往和对话的权利与机会,使其学 会自我评价 4. 给幼儿提供多元的、有效的训练,使其学 会自我控制
一、 自我的定义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 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 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 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 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 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与作用等)。
二、 自我的结构

• 自我认识 • 自我的认 知成分
第三节 幼儿自我教育的 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 3—6岁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包括认 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 看法和知识,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

教育理论目录

教育理论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评价第七节教学模式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过程第三节德育原则第四节德育模式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与三结合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第二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气质与性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第三节中小学生人格、社会发展第四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四部分教育政策法规解读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第四节教育法律责任第五节教育法律救济第二章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第一节依法执教第二节教师违法(侵权)行为预防第三章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解读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六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与背景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第二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二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第三节新的教学观第四节学习方式的变革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概述第二节研究性学习第三节信息技术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与要求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生物教材教法第一章生物课程第一节生物课程第二节生物课程的目标第三节生物课程的理念及设计思路第四节科学的本质与生物科学素养第二章生物教学第一节生物教育有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第二节生物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第三节生物学实验及探究方法第四节生物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第五节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第六节生物教育评价概述第七节说课第八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章生物教学设计。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意志发展及其特点一、意志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学业成绩的好坏与意志水平的高低是一致的。

意志坚强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强,并能克服困难,坚持组织自己的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反之,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影响学业成就的提高。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1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仍在发展。

实验中,研究者给各年级学生分别设计一份有相当难度的语文试卷,包括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等客观性试题。

当所有学生被试答完一半以上的试题时,分别给予暗示或劝告,即主考官指着其中一个答对试题轻轻地对学生说:“这道题答的不对”,或指着一个答错的题说:“你再仔细想一想。

”结果显示:( 1 )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较差。

他们往往容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不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因而不敢坚持自己行动的方向和结果,缺乏自主精神。

( 2 )小学生意志的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中受暗示性尤为突出。

除了二、六年级外,各年级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出受暗示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批判性还不发达,往往屈从于别人的观点。

三年级以后,受暗示性逐渐减弱,而独断性则逐渐增强,这是因为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儿童的思维批判性开始出现并随之发展。

小学生开始喜欢独立思考,并逐渐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行动的正确性,但由于思维的独立批判性品质尚未成熟,还处于萌芽状态,因而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意见。

特别是小学六年级儿童开始进入少年期,其心理发展中独立性和幼稚性矛盾日益突出,极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独断性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可见,儿童的自觉性品质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整个小学时期,这种自觉性品质基本上处于低水平,而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却十分明显。

这说明小学生对行动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还不能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某种目的的行动中充分表露、显示和坚持自己的独立意识。

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1.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和情感的中介。

2.关系:(1)区别: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可以由对事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从表现形式来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

(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分类:根据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分类(社会内容角度划分):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求知欲、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组织(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具有干扰破坏作用)、信号(人际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感染(互相传递和感受,具体表现为“共鸣”和“移情”)、强化、迁移、疏导、协调。

《教育学》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

《教育学》笔记第三章-教育与个人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 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 特性:社会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 内发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2.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他人、学校教育);外部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注意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 顺序性: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个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同运算水平);柯尔伯格揭示道德认知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前世俗-世俗-后世俗)不可逆。

2.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主要矛盾、发展任务;3. 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不平衡(如发育);另一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

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和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更后。

“发展关键期”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发展的可能性有些直接可见有些隐现,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5. 个别差异性:群体角度(性别及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及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个别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因材施教(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内)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 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 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 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4.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

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有无预定的目的, 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随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不随意记忆);(二)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把记忆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三)根据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和编码方式的不同, 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1-2秒)、短时记忆(不超1分钟)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四)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 可将记忆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五)根据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 可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记忆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并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5.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培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能力;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品质;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加强复习防止遗忘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

思维的品质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独创性六个方面。

7.理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指向未来的想象, 是积极的、可实现的幻想。

8.言语是一个人利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小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而稳定性逐步增强;(二)情绪和情感日益深刻;(三)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四)小学生的高级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不断发展。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发展与学习教育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发展与学习教育

第 3 章情绪感情、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 自我防守体制的功能是【】A.信号功能B.保持心理均衡C.正面面对创伤D.指向功能2. “怒气冲天”这个词语所描绘的心理活动是【】A.认知过程B.感情过程C.意志过程D.个性过程3. 有些残疾人经过惊人的努力而变为世界有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为一位说话流畅的演说家。

这属于【】防守体制。

A.抵消B.移置C.反向形成D.过分代偿4. “三天捕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少【】的表现。

A.自觉性B.坚决性C.自制性D.坚韧性5. 快乐时载歌载舞、惧怕时惊慌失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A.面部表情B.姿态表情C.语言表情D.语调表情6. “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

(2013 年滨州阳信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亲密B.情绪是主观意识体验C.情绪状态不简单自控D.情绪为刺激所惹起8. 以下哪一种现象是反应人的心境的情绪状态【】A.画饼充饥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人逢好事精神爽D.反复无常9. “一个小丑进城赛过一打医生。

”这说明情绪和感情拥有的功能是【】A.信号功能B.调控功能C.激励功能D.健康功能10. 事业心、荣誉感属于【】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心境11. 俗语说“人逢好事精神爽”,这类情绪状态属于【】 ( 济南市中)A.激情B.应激C.心境D.热忱12. 因为缺少准备,不可以办理,不可以驾御或挣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A.快乐B.悲痛C.愤慨D.惧怕13. 信息加工过程中记忆三个过程是指【】A.变换、编码和储存B.编码、储藏和提取C.识记、保持和忘记D.识记、保持和再现14. 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慨,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旁的板凳,把A.压迫B.置换C.升华D.投射15. 以下说法中切合弗洛伊德对于“自我防守体制”的表述的是【】A.它是“超我”的活动体制B.它是一种压迫或控制能力C.绝大多数“防守体制”有踊跃意义D.它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16. 小明既想参加演讲竞赛锻炼自己,又怕讲不好被他人耻笑。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内涵: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作为实践主体所具有的目的 性、预见性、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人的主 动选择。教育需要非常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 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洛克、华生、斯金纳、荀子
精选2021版课件
(三)学校教育及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细的培养人的活 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 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最近发展 区)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精选殊202才1版课能件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马斯洛需求层次说
精选2021版课件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 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 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精选2021版课件
代表人物: ①高尔顿(F.Golton):《遗传的 天才》1869,“一个人的能力是由 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 ,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 细叐遗传决定一样。” ②霍尔(G.S.Hall):“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③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 三等:“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 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 中民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志一、单项选择题1、意志活动以()为基础。

A、无意识活动B、随意活动C、反射活动D、不随意活动2、意志的强弱主要以()来衡量。

A、对活动目的的明确程度B、对活动坚持时间的长短C、所克服困难的大小D、对困难的认识程度3、情绪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

A、动力B、阻力C、动力或阻力D、阻碍因素4、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冲突被称为()。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动力冲突5、当人们遇到挫折时,往往有助于激发人活动积极性的归因是()A、能力B、努力程度C、任务难度D、运气6、在下列三个年龄段中,受暗示性最严重的是()A、小学生B、初中生C、高中生D、大学生7、能体现意志的抑制功能的是()A、自觉性B、坚定性C、果断性D、自制力8、意志行动过程中,动机冲突往往产生于()阶段。

A、开始B、中间C、结束D、整个9.缺乏()品质的人好冲动,总是凭最初的动机来仓猝作出决定,而不大考虑行动的后果。

A.自觉性B.坚持性D.自制力10.()是表现意志果断性的词语。

A.坚忍不拔B.当机立断C.优柔寡断D.独断专横11.几位朋友邀你去看电影,而你却需要准备第二天的演讲。

最后他终于克制了自己,谢绝了邀请。

这主要是一种()A、知觉过程B、思维过程C、感情过程D、意志过程12.一种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能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13.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这是()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14.一般认为意志过程中采取决定的首要环节是()A、确定目的B、制定计划C、动机斗争D、执行计划15.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等,这是()。

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16.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有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完备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他的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

A、果断性B、自制力C、坚韧性D、自觉性17.有的人尽管已证明自己的行动不符合客观规律,但仍然自以为是,一成不变。

这属于意志的()。

A.冒失性B.顽固性C.盲目性18.意志的特点有自觉目的性,调节行动性和克服困难性,这是意志()的表现。

A.能动性B.存在性C.被动性D.转化性19.从两所爱或两趋向中仅选择其中之一的矛盾心理状态叫()。

A.双趋斗争B.双避斗争C.趋避斗争D.回避斗争20.()是受意识支配的动作,他们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

A、不随意动作B、随意动作C、无意动作D、机械动作21.“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22.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水平比较低。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23.一个人在察觉到他人情感后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A、同情B、心境C、迁移D、移情24.与意志果断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A、受暗示性B、优柔寡断C、独断性D、自觉性25.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能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的意志品质为( )。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自制性26.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错误去行动,此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是( )。

A、盲从和武断B、任性和怯懦D、顽固和执拗2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 )品质。

A、果断性B、自觉性C、坚持性D、自制性28.动机斗争、目的确立和方法选择包括在意志行动的( )阶段。

A、采取决定B、执行决定C、制订计划D、自我调节29.个体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能达到的成就目标是( )。

A、期望B、抱负水平C、选择与决策D、意志30.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就是(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1.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3.一个人做事满怀信心,始终不渝、排除万难,实现目标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力34.具有明确目的的行为( )意志行为。

A是B不全是C不是D以上都不是35.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A.果断性B.坚韧性D.自觉性36.当个体面临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中动机,但又必须作出取舍时发生的动机冲突叫做: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冲突37.善于把已经开始了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A、意志的坚韧性B.遗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觉性D.意志的自制性38.既怕考试不及格又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式冲突。

A.双趋B.双避C.趋避D.多重趋避39.在确定活动目的的过程中,拿不定注意来作出决策时就产生()A.挫折B.焦虑C.动机冲突D.愤怒40.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

A.自觉性B.坚韧性C.果断性D.自制力4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接近—回避B.回避—冲突C.多重接近—回避D.接近—接近42.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却只能选择其一时引发的冲突叫()。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3.一个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受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冲突情境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4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的意志缺乏()。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45.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B.散漫性C.顽固性D.动摇性46.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

A.果断性B.坚韧性C.自制性D.自觉性47.完成意志活动最重要的阶段是()。

A.确立目标B.动机斗争C.采取决定D.执行决定48.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哪种冲突的表现?()。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多重趋避式冲突49.一个人分在事业上既渴望成功,又害怕失败,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接近—接近冲突B.接近—回避冲突C.回避—回避冲突D.双重接近—回避冲突50.“想吃鱼,又怕腥”是哪种冲突()。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单向冲突51.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果敢性C.坚韧性D.自制力52.在意志的四种品质中,( )是其他三种品质的综合表现或总结。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5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

A.克服困难B.随意运动C.兴趣爱好D.意志自由1.意志具有的品质有( )。

A.独立性(自觉性)B.果断性C.坚定性D.自制力E.决定性2.意志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A.有目的行动、克服困难的行动、随意运动B.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实现目标C.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D.知、情、意E.以上都不是3.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与克服困难相联系B.以随意运动为基础C.有目的D.受无意识支配4.意志的品质包括()。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制性5. 意志行动()A.要克服困难B.有目的性C.是有意识的行为D.取决于当前需要6.()是意志的品质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内隐性7. 意志行动中的准备阶段,包括()A.动机斗争B.确定行动目的C.选择行动方案D.克服困难8.()属于意志的品质A.自觉性B.自制性C.自信性D.果断性9. 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有()的方面A.发动B.抑制D.压抑10. 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中,包括动机斗争()A.克服困难B.目的确立C.执行决定D.方案选择11.意志的三个特征是有()A.明确的目的性B.克服困难C.随意动作12.意志品质主要有()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持性三、判断题1、认识、情感、意志这三个过程统一在人的具体活动中,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对)2、意志必然与克服困难相系。

(对)3、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意志行动。

(错)4、青少年学生自制力的发展过程和情感稳定性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对)5、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活动难度越高,就越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错)6、初中生的意志品质仍表现出较大的受暗示性。

(对)7、在同样的外部情境下,抱负水平高的人更能感受到挫折。

(对)8、人的一切有目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错)9、意志是人所特有的。

(对)10、意志活动的中心环节是采取决定阶段。

(错)11、认识是意志产生的前提。

(对)12、情绪只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错)13、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没有决定的执行采取的决定就没有任何意义。

(对)14、所有的意志行动都是指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

(对)13、小军既怕学习又怕受到老师惩罚,两方面都相逃避,这属于趋避冲突。

(错)14、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还是比较低的。

(对)15、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是意志果断性的表现。

(错)16、不管任何情感状态对于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对)17、一个人能克制自己即将爆发的冲突,这是理智感的表现。

(错)18、情感和感知一样,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身的反映。

(错)19、挫折会使人的调适能力降低,对人总是产生消极影响。

(错)20、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