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模式建构_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新领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7期下

[作者简介]成长小组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的重要形式,已在许多领域和机构得到运用,并且取得较好效果。青少年群体是一个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变化、是人的一生中最不稳定的群体,其充满了发生灾祸的可能,也有着对未来最乐观的憧憬。将成长小组的优势与青少年群体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借助小组同伴群体力量,促进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的改变,无疑是现阶段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手段。

一、成长小组概述

(一)成长小组内涵界定

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权威的界定,刘华丽将成长小组界定为:凡通过小组形式,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与彼此成长的活动,都可称为成长小组(刘华丽,2003)。该定义界定的较为宽泛,本文所指成长小组,侧重于强调小组成员的主体性以及其对小组成员的发展性和教育性功能等方面概述。

(二)成长小组实施原则1.社会工作者角色的主导性

在成长小组开展过程的始终,包括从小组策划、组员筛选、活动实施,再到效果评估等方面,社工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所说主导性,并不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小组过程中要具备强有力的控制力,也并非指他们处于中心地位,它指的是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社工人员,在专业价值观

的指导下,以有经验的方式引导和带领组员互相沟通、互动、融合,促成组员发现自身问题,并通过集体或他者的力量走出困境,最终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小组成员地位的主体性

在小组过程中,特别强调组员的主体性地位。成长小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社会,而是小组成员;服务手段不是治疗,而是自我探索。成长小组的最终目标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成长(刘梦,2003)。因此,强调组员的主体性地位,即是指要尊重每一个组员的独特性,要以每一个组员的自身潜力和价值为源泉去寻找改变组员现状、

实现其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3.活动内容的专业性

成长小组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面向更多的群体,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保证活动内容的专业性。其主要活动内容集中于人际交往、问题解决、沟通方式、价值观念、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等成长性主题之上,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了解自我、发掘潜能、实现自我。因此,在准备活动内容时,社工人员需要精心设计,以保证所设计活动内容更加适合其面对的小组成员。专业的活动内容既可以保证成长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发挥其专业价值和功能,又可以保证成员之间更好的互动和沟通,进而促进组员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

4.评估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摘要]成长小组是社会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其具有特殊的优势,与青少年群体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紧密结合。本文从这一潜在契合点出发,首先对成长小组相关知识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社会特征,进而阐述了成长小组运用于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所具有的优势,最后探索了一条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成长小组的实践模式和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成长小组青少年社会工作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0)07-0053-03

社会工作成长小组模式建构

———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新领域

徐选国陈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徐选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陈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工

社工方法

社会工作

s ocial w ork

53

社会工作s

ocial w ork

成长小组的开展必须保证活动评估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有效性是指,社工人员要借助合适的工具对所开展活动的全过程、组员参与活动的变化情况、组员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小组整体目标的实现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性是指,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实施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目标评估。只有及时、有效的评估,才能保证小组活动开展的价值和功能所在。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社会特征

(一)同伴群体作用巨大。青少年期被喻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这一时期,青少年个体呈现出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

—青少年逐渐地疏远了与父母的交往而更多地走到同伴中去。原因在于,同伴群体间有着共同的亚文化、有着相似的话语体系、有着相近的思维方式等,这些方面的存在,使得同伴关系成为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群体交往具有以下功能:同伴关系的文化传递和行为发展功能,同伴关系的认知发展功能,同伴关系的情绪性功能(张茜,2003),同伴交往对个体的发展性功能等。因此,在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务必需要注意到同伴群体的功能。但同时也需注意的是,不良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也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对同伴群体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同伴群体的正面功能。

(二)自主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群体在心理上逐渐成熟,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的主体性意识不断提高,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也愈加强烈,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各方面自主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根据青少年自主能力不断增强这一显著特征,可以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巨大潜力。

(三)社会化显著发展。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郑杭生,2003)。社会化伴随每个人的一生,青少年群体以预期社会化为主要任务,这一时期的社会化是青少年以后人生的指路石。因为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青少年群体所具有的社会化目标是塑造其健全人格的关键要素。因此,这种从初始社会化向预期社会化发展转变的过程,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发展的显著特征。

(四)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与青少年社会化显著发展相对应的是,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群体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行动能力,要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设计和规划,并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实际生活中创造条件来验证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由于青少年不断探索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为实现人生和价值创造条件,因此,才显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充满生机的姿态。

三、成长小组运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优势分析

克莱因(Klein)提出小组工作具有八个方面的功能和目标: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社会运动、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黄梅,2008)。成长小组作为一种重要的小组工作形式,同样具有这些功能,笔者结合青少年群体的心理——

—社会特征,归纳出成长小组对青少年群体具有以下功能:(一)成长小组可以发挥同伴教育功能

所谓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近年龄、相同性别、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徐刚,2002)。同伴教育具有以下功能:(1)比其他方法成本低,效果更好;(2)同伴是信息的可靠来源;(3)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进步;(4)它应用人们习以为常的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方法,非常自然;(5)同伴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因为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6)同伴能充当正确的行为典范,影响受教育者;(7)也同样会使同伴教育者受到教育;(8)能实现其他一些教育方法难以被接受的教育;(9)用来教育那些运用传统教育方法难以接近的人群;(10)同伴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能强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C.Tumer,J.Sepherd.,1999)。成长小组的一大特征就是将具有相似年龄、相似经验和背景的人组织起来开展活动,以期实现个人和集体目标。对青少年群体开展成长小组活动,可以起到同伴教育的功能,能促成青少年群体的归属感,有利于培养较高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因此,对青少年群体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来说,开展成长小组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成长小组可以推动青少年进行自主教育

自主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在国内尚未得到普遍推广。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条件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把自身当作教育对象,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培养和增强自己独立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张寿,2007)。笔者曾经将自主教育所具有的特点总结如下:自主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教育的双重教育功能、自主教育吸取了同伴教育的诸多优点、自主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品质、并为其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徐选国、王荣、姜峰等,2009)。成长小组以组员为主体,以组员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主要焦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性特征和地位。因此,成长小组这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的新型教育形式是适合现阶段该群体特征的可行手段。

(三)成长小组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成长小组可以为组员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许多青少年由于意识觉悟能力受限,不能正确对待其所面对的纷繁社会环境,因此容易走向歧途;通过成长小组活动,组员可以学到焕然一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青少年个体成功的欲望和动机,也可进一步增加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行动力。由此,这种成长小组活动,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青少年通过成长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改变自身困境,帮助周围人群走出窘境,而且

社工方法54

2010年第7期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