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三月》:在追忆中怀念,在琐碎中伤感
【摘要】《小城三月》是凄哀的才女作家萧红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的绝唱。在这个弥留之际的中篇里,她通过家乡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给读者亮出了作家亲身感受过的一段伤感、一段在异乡凄苦中剪不断的怀念,可以说这是笼罩着整个《小城三月》的情感氛围。而萧红本是文学界公认的‚风格‛作家,如所周知,她的文字总是放臵在琐碎之中,好像永远都有叙说不尽的丝丝怀念和鲜明的悲剧意识,她坚守自我,在文学创作中至死忠于自己的人生情感,表达着一段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忧怨和对命运的诉求……本文将结合《小城三月》所透露出的种种迹象和萧红本身的生命体验特点对这所有略作分析,其中重点还是放在对《小城三月》作品本身的解读上面。不管行云流水也罢,断断续续也好,如果能给人们一点启示,那么文章的基本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关键词】《小城三月》;萧红;悲剧意识;怀念与伤感.
东北籍女作家萧红从1931年出生到1942年在病榻上离去,其一生只有短暂的31年,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也仅仅是十年左右。在这短短的十年里,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清丽绝伦、富有深意的作品,像《生死场》、《商市街》、《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人们并不陌生。而《小城三月》则是作家在生命弥留之际的最后一篇作品,可能算不上是萧红笔下比较著名的代表作品,但因为它是绝笔,因而身份比较特殊,具有独特的论述价值;《小城三月》最初发表于1941年7月1日出版的《时代文学》杂志上i[i],其叙事风格则更像是她在生命即将终了时的绝唱。
萧红的作品一贯都是于平静的叙述中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她总是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串联起一段段故事情节,到后来终于串出了一个个令人神伤的悲剧。《小
城三月》是萧红这种风格的典型体现,尽管它的篇幅与故事本身都很‚短促‛。我们知道,小说于春意浓浓、诗情画意中开篇,这样恬静淡雅而又不失喜庆的开场却讲出了那么伤感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为什么‛?其实,从作家的叙事心理上来讲,这是一种因长期生活在凄凉悲苦中而孕育出的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什么样的作家创作什么样风格的作品,这是理所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是:一个作家其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的生活感受、或者说是生命体验所结出来的果实,而萧红自然无法脱离其踪。但是要说明白这个很宽泛的问题是需要一番心血的,笔者下面将分出几个小段落,对《小城三月》的悲剧性意识、翠姨的生命底色、作家意欲表达的主题思想、还有作品本身的情感基调及其萧红自身的风格做一些探索。
一、三幕悲剧
围绕翠姨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小城三月》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悲剧,但是若要留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大的悲剧之下还潜藏着包含了翠姨的悲剧之内的三个‚小悲剧‛,那就是:翠姨的爱情悲剧,翠姨妹妹的婚姻悲剧、我的‚堂哥‛的悲剧。同时,这三幕小悲剧之间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翠姨的性格是那样的内敛,在没有遇到‚堂哥‛之前的她总是和‚我‛谈一些只有纯真无邪的少女才去关心的问题,比如说衣服应该怎样的穿、穿什么样颜色的、穿什么样的料子、走路时应该慢还是快,甚至买一个别针也要拿给我看,这很具典型的反映了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少女在正在受教育的‚我‛面前的矜持,矜持的背后初步显示了翠姨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一个少女很羡慕接受教育的同龄人、又很渴望自己也能受到如此的教育,那么当她的所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的生命感受无疑是很悲凉的。另外,正因为翠姨的性格比较内敛、矜持,所以
她把很多自己本来愿意做的事情却不愿意讲出来让别人知道,用作品中的原话讲就是‚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这样的性格特征在‚买绒绳鞋‛事件中简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她其实早已经喜欢上了绒绳鞋了,但是她却一直不说,等到这件东西已经不再流行的时候,却突然提出来自己想去买,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她其实也知道这样不好、她的命由此看来是‚不会好的‛,但仅仅只是这点觉悟而已,甚至到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刻她也没有把自己的心里话完整的讲出来。这种欲说还羞、心里头喜欢,嘴角上却不说的性格弱点是造成翠姨生命悲剧的根源之一。对于堂哥,他很喜欢,却一直不说出来,最后的酿成的结果是大家都对翠姨的死很莫名其妙。在悲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又没有人能够理解,何其悲哉!第三,严格的说,翠姨并不是没有觉醒过,比如她慢慢的开始了解到别人拥有的美好自己也可以去享受,但这些都是被外界刺激的结果,她自己只是被动的模仿了一下罢了;因为缺少了主动性,她的那些表面觉醒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与翠姨的悲剧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翠姨妹妹的婚姻悲剧。为什么说这只是个婚姻悲剧呢?原因在于,翠姨的妹妹压根就没有去爱过什么男人,无所谓爱情。看起来似乎我们的翠姨妹妹很开放,外面流行的很多东西她都是第一个试验,在没有结婚以前他的人生是喜剧的,消受尽了作为一个少女的舒心,而在婚后她的生命却是毋庸臵疑的悲剧色彩。一旦结婚,她就会掉进一个守旧的牢笼里边,被粗鲁的丈夫欺打,从此就会和幸福绝缘。说深一点,这种人的悲哀在现实中不见得就比那些因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爱情的人浅些。事实上,她(翠姨的妹妹)最后还是被惨烈的现实吞没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为这种女性命运的改变创造出条件,一方面还和她们本身的因素有关:爱慕虚荣,满足于
眼前利益,没有人性角度的彻底觉醒,其人生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尾的。这样的看似‚弃陈出新‛,实则是悲哀的前奏,在读者的眼里,因了这样的前期喜庆,就更鲜明的衬托出了后期的悲剧性;而在作家自己的叙述中,也是一种由喜入悲的、由衷的哀叹。
如果说翠姨和翠姨妹妹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的堂哥‛的悲剧则是隐形的,可能一般人不会去关注他的悲剧性。本质上,这里所说的‚悲剧性‛属于那个时代受过改良教育的青年的悲剧。悲就悲在他自己其实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开放了的或者是觉醒了的新人,他只是形式上(比如穿着、谈吐等)的醒悟和变化。其心理深处依然是旧时期的内敛与保守,如小说中所讲的在翠姨父亲的面前他竟然不知道究竟应该是维护自己还是维护翠姨。在传统与新潮之间,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并不十分懂得争取主动。他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却没有因此而改变身边的一幕幕悲哀,甚至他对那些我们现在谈的、古时候的人性的悲哀全然没有察觉,今天说来,无疑是悲哀至极的。
我们一般谈论萧红的时候都会挖空心思的去想一些辞藻去形容她的独特风格,比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比如‚诗化的抒情‛,又比如‚以乐景写哀情‛等等,这些看起来都很新奇,也确实真有其事。其实这里面尚有一个为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底色:悲剧意识。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性一般是没有人怀疑的,这是我们真真切切能在其作品中读出来的情感基调之一。上述的三段悲哀不仅是流露在作品中的凄凉,更是作家本身的哀叹。不管是再现也罢,是表现也好,不变的是浸透了作品、作家、读者的三位一体的悲剧意识。
二、两处折磨(现代VS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