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要养成勤学习爱思考善总结勇创新的习惯培根在《论习惯》一文中指出:“一切天性与承诺都不如习惯更有力”;“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在他看来习惯可以驱动生活,习惯可以控制行为,习惯可以产生力量,习惯可以主宰人生。但培根只是强调了习惯威力之大,却未言明一个人究竟应养成哪些影响人生之习惯。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感受,我逐渐体味总结出了四句人生箴言,置于座右,并致力于使其付诸实际,养成习惯。这将影响我终身的四句箴言是勤于学习、乐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之所以选择了上述四句箴言,我的理解和体会是:勤于学习的习惯可以丰富人生,乐于思考的习惯可以感悟人生,善于总结的习惯可以提升人生,勇于创新的习惯可以完善人生。
勤学习的习惯
中国古代有很多名篇名言都是讲学习的。《荀子》一书开宗明义,首篇就是《劝学》,指出“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孔子讲“学而优则仕”,子产曰“学而后入政”,如出一辙,都说明了当干部必须先学习,必须讲学习。学习是从政的一个必备条件,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央开展“三讲”教育活动,第一就是“讲学习”;中央提出在党内形成四种风气,第一种风气就是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组织部门开展争创“五型”部门,第一个就是争创“学习型”部门;在组工干部队伍中争创“五好”干部,第一好就是争创学习型干部。这就是说学习是第一位的,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邵、管人才的人才,学习显得更为迫切。如果一个组工干部,自身知识掌握就不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能使人明白呢?江泽民同志在建党75周年前夕,作了《努力建没高素质的干
部队伍》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关于干部学习的问题;在1997年全国组工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再次提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知识水平。”还提出了“经常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这些关于学习的理念,概而言之提出了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四个必要”: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学习是一种政治责任,学习是一种生活习惯,学习是一种工作动力。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是一种乐趣,学习是一种嗜好,学习是一种享受。一是“填空”的必要。知识无穷尽,就像填空一样,有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空白,要填这个空白就需要学习。二是“补充”的必要。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对在职干部教育动员会上的讲话:“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磬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下去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人们的知识就像小卖铺一样,本来进货就不多,稍微卖一下就告罄了,如果要继续开下去,你必须再进货,这个进货就是补充,就是充电。三是“巩固”的必要。“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随着时间流失会被淡忘,所以得巩固。四是“更新”的必要。当代知识日新月异,很有必要及时更新。
怎么学?归结起来就是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是“明与立”的关系。“明”是明白,要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不学习之危害。林语堂先生讲学习可以起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的作用。“立”是立志去学。俄罗斯文学家卡耐基就“志气”做过这样的解释,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结合
就是志气。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学不如古人不足为学,才不如今人不足为才”,这个志向就是“唯我”,要立下雄心壮志,天下才能唯我独尊,所以“立志”非常关键。
二是“博与精”的关系。博大精深,“博”与“精”都是学的程度,用英文字母讲就是“”,一横一竖。一横就是博,代表了广度,一竖就是精,代表了深度,广为博,深为精。“博”要博到无所不知,“精”要精到唯我独尊,要有个人特色,要学有所成,学到“博与精”就算是学到一定境界了。胡适是当代著名学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读书》一文中就读书方法问题提出了“两个要素”,即第一要精,第二要博。他认为“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把博与精比作埃及的金字三角塔,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依次递减,代表那旁搜博览的专门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他强调要坚持博与精的统一,如果专工一技一艺,其它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好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而一味强求博大,一无所长,这一类的人也好有一比,犹如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三是“勤与恒”的关系。学习没有捷径,书山高耸入云,只能以勤为径;学海浩瀚无际,惟有以恒作舟。一切都要靠勤,“勤能补拙”,学习中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脑勤。享有“中兴第一名臣”之称、被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独服”的曾国藩,曾有两句修身名言:“‘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他把勤列为道德修养的“八德”之首,把“恒”作为刻苦向上的“五箴”之一。就学
习而言,曾国藩将读书视为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对他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可以没有,甚至女人也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不能中断写作。在他自订的“修德十二课”中,读书学习就占五条,即:读书专一,阅读史书,每天都应获取新学问,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写字。尤其是自他29岁那年开始养成了写日记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自1858年6月6日至1872年2月3日,长达近14年从未中断,一直写到临终的前一天。“无一朝一夕之间,无一点一画之苟”。由李翰章编纂、李鸿章校勘的《曾文正公全集》,就收录了曾国藩日记、家书、奏稿、书札等文章多达156卷、500万字左右。由此可见,曾国藩学习之勤奋,意志之顽强。恒就是要有恒心,毛泽东同志有幅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同志就是凭着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坚持终身学习,实现了自己“我决心学习,至死方休”的誓言。做到勤和恒,就能达到“三所”,即“日有所得,月有所获,年有所成”。
四是“思与问”的关系。思维是人类属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虑熟,则得事理”;“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合而已”。这些无不说明思考对人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思考,也就等于失去了灵魂。无论古代、现代和将来,思考都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问”即请教,“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不耻下问”等是阶级社会中士大夫虚心请教的态度。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不异义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教育家陶行知的亲身体会是:“发明千千家,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