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_鲁迅_详细解析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祝福》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第六单元《祝福》知识点总结——认知决定高度,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祥林嫂活在祥林嫂的世界观里,封建礼教就是她的世界观一、文学文化常识1、作者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等16部2、白话小说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

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古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发展源流①发祥期:唐代,市民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②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

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

③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④全盛期:明、清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

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

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3、三纲五常三纲五常通称纲常,是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赏析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祥林嫂没有抵抗的力量,最终悲凉的死去,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吃人”的人操控着,她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她没有做错什么!因为她的改嫁完全是被这些人所逼迫的,可这些人还无情的把她杀死,他们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一群社会的怪胎罢了。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鲁迅《祝福》重点难点解析

鲁迅《祝福》重点难点解析

鲁迅《祝福》重点难点解析鲁迅《祝福》重点难点解析1、课文开头关于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何特点?有何作用?理解: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具体形象,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有什么含义?理解: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3.怎样理解祥林嫂被迫改嫁时闹得出格?理解:祥林嫂的闹,是她的自发本能的反抗,维持现状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受封建的节烈观毒害很深,她的闹不是为了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是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

4.你怎样认识祥林嫂死前的疑问?理解:祥林嫂的三个问题的核心是,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

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

这是困扰在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

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本能怀疑。

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祝福课文精讲

祝福课文精讲

祝福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全文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1. 序幕:1~2段,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2. 开端:3~33段,祥林嫂初到鲁镇。

3. 发展:34~53段,祥林嫂被卖改嫁。

4. 高潮:54~65段,祥林嫂再到鲁镇。

5. 结局:66~110段,祥林嫂寂然死去。

6. 尾声:111段,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情节和主题,通过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文章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以及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作品通过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的女性,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的命运却异常悲惨。

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又因为无法生育而被婆家赶出家门。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只能再次回到鲁家做工,但却因为曾经的经历而备受歧视和排斥。

最终,她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既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不公和残酷,也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作品通过鲁四老爷、鲁镇人等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在祥林嫂遭受不幸时,鲁四老爷等人并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同情和帮助,反而将她视为不祥之人,加以歧视和排斥。

这种冷漠和无情的社会风气,使得祥林嫂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而这种社会风气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还通过祥林嫂的反抗和不满,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

祥林嫂虽然身处困境,但她并没有放弃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曾经试图通过自杀来摆脱困境,但最终还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祥林嫂的反抗和不满,既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也启示了人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和权利,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在旧历年底的夜晚,鲁迅回到了他的故乡鲁镇。

虽然已经没有家,但他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鲁四老爷是他的本家,比他大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们寒暄之后,谈话并不投机,于是鲁迅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第二天,鲁迅很晚才起床,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变老了些。

家中却忙碌不止,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的好运气。

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杀鸡、宰鹅、买猪肉,女人们绞丝银镯子,洗肉的时候臂膊都浸在通红的水中。

煮熟后,插上筷子,称为“福礼”,五更天陈列起来,并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前来享用,男人们拜完后放爆竹。

这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今年自然也如此。

当天下午,天色阴暗,下起了大雪,雪花大如梅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回到四叔的书房里,瓦楞已经雪白,房间也显得明亮,朱拓的大“寿”字挂在墙上,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另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桌子上放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鲁迅觉得无聊,决定第二天就离开。

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情让我无法安心。

我在镇东头探访朋友,走出来时,在河边遇到了她。

她的变化非常明显,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已经全白,脸色黄中带黑,消失了先前的悲哀神色。

她提着竹篮,里面只有一个破碗。

她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看起来像一个乞丐。

我以为她会向我要钱,但她却问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安,因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但她似乎很在意,希望有,又希望没有。

我觉得不必增加她的痛苦,所以我说:“也许有吧,我猜。

”她又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很吃惊,只好支吾着回答,但我知道自己是个愚人,无法回答她的问题。

最后,我只好说:“我说不清楚,究竟有没有魂灵。

”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转身就走,匆匆回到了四叔的家。

鲁迅《祝福》解读 篇6

鲁迅《祝福》解读 篇6

鲁迅《祝福》解读篇61、鲁四老爷书房里的对联有没有上联?《祝福》第二段中这样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里留下了许多疑问:鲁迅先生为什么没有写出全副对联?有没有上联?如果有,上联是什么?我查阅了《四书集注》,认为其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之所以不写上联,一是暗示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二是暗示鲁四老爷品节和德性并不怎么样。

留下的下联,讽刺了鲁四老爷处事并非“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是一个脾气粗暴的人。

他和“我”一见面就大骂其新党,在祥林嫂死的时候骂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卫老婆子合伙抢劫祥林嫂时,大怒说:“可恶!”如此等等,足见其心浮气躁也。

2、祥林嫂死的时候到底多少岁?小说里,祥林嫂死之前的最后一次肖像描写写她四十上下,但究竟是四十以上,还是以下呢?通过细读小说,可以拟出祥林嫂的“大事年表”:二十六~二十七岁第一次到鲁镇二十七~二十八岁再嫁(做了三个多月的工,被抢回家)三十~三十一岁第二次道鲁镇(生了阿毛,两岁被狼叼去)三十一~三十二岁捐门槛三十二~三十三岁头发花白起来(捐门槛后不到半年)三十七~三十八岁死在祝福声中(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所以,祥林嫂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七八岁。

3、鲁四老爷的两次皱眉和两个“可恶,然而……”鲁四老爷在文中着墨不多,但性格鲜明,且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他的肖像描写很传神,其中写他的两次皱眉颇有意思。

第一次皱眉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文章写道:“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第二次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文章又写道:“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祝福》复习讲义

《祝福》复习讲义

《祝福》复习讲义文学常识(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

(2)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文集》《且介亭文集二编》《且介亭问题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选几部记记即可)散文诗集:《野草》(3)课文与其作品集《祝福》出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写于1924年。

这是鲁迅在革命低潮时期,于苦闷的彷徨中荷戟战斗,在孤寂中探索前进而作的名篇。

(4)明确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刻画人物性格;二是推动情节发展;三是表现主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总结: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字词积累钝(dùn)响老监(jiàn)生瓦楞(léng)朱拓(tà)本分(fèn)瘦削(xuē)拄(zhǔ)着拐杖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躇(chóu chú)少不更(gēng)事谬(miù)种俨(yǎn)然雪褥(rù)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è)草窠(kē)驯(xùn)熟桌帏(wéi)讪讪(shàn)怔怔(zhèng)咀嚼(jǔ jué)渣滓(zhā zǐ)器皿(mǐn)拗(niù)不过蹙(cù)缩旋(xuán)转再一强(jiàng)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歆(xīn)享牲醴(lǐ)蹒跚(pán shān)醉醺醺(xūn)寒xuān(暄) xuān(喧)哗烟ǎi(霭)和ǎi(蔼)走tóu(投)无路形hái(骸)惊hài(骇)弹hé(劾)课文梳理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全文概括为五个部分的情节:序幕:(一)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二)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三)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四)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五)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阅读理解1.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鲁迅的《祝福》全文解析

鲁迅的《祝福》全文解析

鲁迅的《祝福》全文解析鲁迅的《祝福》全文解析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以下是鲁迅的《祝福》全文及相关解析,感兴趣的可以继续浏览哦!鲁迅《祝福》原文: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高中语文祝福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祝福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祝福课文知识点解析结构网络一、内容详解本文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1.序幕部分(开头至“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低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揭示了悲剧主人公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发展,提供了背景。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再看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墙上挂着陈抟老祖写的朱拓的大“寿”字,半边对联,窗下桌上放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

蛰居在这种环境中,必然是个迂腐不堪、没落了的封建卫道士。

本文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环境描写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视觉、听觉和嗅觉⎪⎪⎩⎪⎪⎨⎧忙碌的人们幽微的火药香爆竹的钝响晚云的闪光环境依旧(祥林嫂生活的环境)写鲁四老爷(环境衬托显其性格)2.结局部分(“况且”至“至此也联成一片了”):祥林嫂寂然死去。

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

鲁迅作文之鲁迅《祝福》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鲁迅作文之鲁迅《祝福》叙事结构及叙述语言艺术分析

鲁迅《祝愿》的叙事构造及表达语言艺术剖析【纲要】《祝愿》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到的叙事构造与表达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现了当时乡村的真切相貌,本文主要从“返乡”模式的应用、第一人称表达方式的应用、多语叙事模式的应用、叙事构造的变化来剖析鲁迅《祝愿》的叙事构造及表达语言艺术。

【重点词】《祝愿》;叙事构造;表达语言艺术叙事构造是一部小说布局的大纲,叙事构造的形式关于小求情节的思想主题与睁开方式有侧重要的影响。

《祝愿》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之一,在这一作品里,鲁迅应用了独到的叙事构造与表达语言为读者深刻的展现了当时乡村的真切相貌,下边就针对《祝愿》的叙事构造与表达语言艺术进行深刻的剖析。

一、“返乡”模式的应用“返乡”模式是鲁迅作品中最为常用的一个叙事模式,在《祝愿》中,以主人公回到鲁镇的角度来描绘小说的主体时间。

在文章的开篇中,写到了“我”回到了鲁镇,此次回来并不是是为了《故土》中提到的“寻梦”,而是“早已信心要走”,究其根来源因,是由于故土关于“我”而言,是这样的陌生,“我”没法融入此中。

在鲁四老爷的眼神里,“我”看获得了自己的不合时宜,所以,不会在这里久留,在信心要走的时候,却不测的碰到了祥林嫂。

在接下来,作品经过两条主线来为读者表现出旧社会的乡村,一方面,祥林嫂的提问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涛,另一方面,文章经过“我”旧时的回想串连起了祥林嫂的一世。

最后,“我”开始对祥林嫂的一世进行回首,固然文章的主线是以次序的模式来进行睁开,可是却穿插了倒叙的模式,这其实不会影响文章的主体,反而表现出一种激烈的对照,为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称表达方式的应用在《祝愿》中,采纳了第一人称的表达模式,向来以来,鲁迅小说与传统小说模式最大的差别就是表达方式的差别,他的小说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表达,进而将表达人与作者显然的剥离。

在这类表达模式中,表达者为小说中的“我”,“我”其实不是与故事离开的作者,而是实实在在经历这些事物的人。

【公开课经典课件】《祝福》(鲁迅)结构详解文本详析经典课件

【公开课经典课件】《祝福》(鲁迅)结构详解文本详析经典课件

7.文章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从情节安排来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 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 死去,而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 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 封建的主题,奠定了小说的主基调。
课堂小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 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 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 被愚弄、被鄙视,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 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 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 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情节梳理
1.读课文,复述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历程。 2.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六部分, 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祥林嫂命运的变化历程
1.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2.被婆家卖掉
林 嫂
3.再婚
的 命
4.再次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文学常识
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是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 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白话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发祥期:唐代,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 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 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宋末及元代,在白 话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鲁迅《祝福》教案(精选10篇)

鲁迅《祝福》教案(精选10篇)

鲁迅《祝福》教案鲁迅《祝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祝福》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祝福》教案篇1(课前)1、到今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传播着、阅读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2、今天,我们读小说《祝福》,就能读出这种浓烈的情怀来。

3、小说篇幅较长,将近一万字。

课前组织同学们做了认真预习,要求同学们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做点个性批注,并完成自学案。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效果。

4、大家通读并初步研究了这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予以明确) 同学们看看,从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倒叙!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有个特点,即前有序幕,(和同学一起讲)后有尾声。

小说讲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惨遭遇: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街头乞丐,而且只四十来岁,就悲惨死去,在寒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其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令人悲伤。

5、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

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些表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中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鲁镇的未曾改变。

那么,这“变”和“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6、先来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

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等下参与分享。

《祝福》(上课用)解析

《祝福》(上课用)解析

环境描写——祝福
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 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 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以“祝福”为题的深刻 含义
1、“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 ,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 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 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包含了辛辣的反讽意味。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 “最重要之点,是性格必须善良”。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jiàn jiàn
gēng hái
监生 间或一轮 不更事 形骸
zhēng jiàng zhuì líng lì shàn 新正 强 惴惴 怜悧 讪讪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 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 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 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 的一面。
❖合作·探究·讨论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害死祥林嫂的“凶手”到底是谁呢?要弄清 这个问题,首先弄清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鲁四老爷?
祥林嫂也不是被鲁四老爷逼死的。就算没有鲁四老爷,也会有张 四老爷或者是王四老爷逼死祥林嫂的。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 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但是,鲁四老爷的凶残以 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_鲁迅_详细解析祝福3、文体知识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你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说说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布局有什么作用?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活动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请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谈谈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所以说她最好的女人。

(2)但是,我们又说她是一个最苦的女人。

肖像描写找眼睛论特点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语言描写找对话论特点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行动描写•找行动论特点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着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轻视祥林嫂,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失子的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他无情地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

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

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4.“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与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小说中除了祥林嫂这个主人公之外,还涉及到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何理解这些人,也可以说是本文的一个关键所在。

应该清楚的是,文章中的祥林嫂只是社会底层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她的麻木绝不是个性的,而是具有共性的,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毒害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毒害是根深蒂固的。

像文章中的“短工”、“柳妈”、“听故事的人”、“庙祝”、“贺老六”,甚至还有“卫老婆子”等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都和祥林嫂一样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有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如卫老婆子)。

如果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典型人物的话,那么,作品中的其他小人物则是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具有普遍性的个体,只不过,这种毒害在祥林嫂的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5、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开篇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下文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忙碌的新年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

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

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6、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7、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本文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旧中国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祥林嫂的反抗性格该怎样理解?祥林嫂有一定的反抗性,改嫁时的“吵闹”,为改变处境捐门槛等等。

但她的反抗是自发的,带有封建礼教的痕迹。

她反抗的是不公正的命运。

但命运又是社会造成的。

小说以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出吃人的本质。

3、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作品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对祥林嫂进行摧残的四条枷锁:政权(以鲁四老爷为代表对祥林嫂的歧视和压迫)、族权(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屋)、神权(迷信思想——捐门槛)、夫权(婆婆有支配她人身自由的权力)。

4.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 B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关键是对“即使”的理解,“即使”是“就使得”的意思,不是假设连词的“即使”)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我”的愤激之辞,“我”同情祥林嫂的不幸,憎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但又无能为力,是一个软弱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6.祥林嫂去土地庙求捐门槛,写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用的是什么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用的是反衬手法,写庙祝执意不允许,来突出祥林嫂捐门槛的“自觉性”,从而反映她受毒害之深,控诉封建道德对人的戕害。

7.丧夫失子,祥林嫂经受过多次打击,但精神被彻底打垮的却是这一次的祭祀活动。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丧夫失子以后,她仍顽强求生,说明她精神并未完全垮掉。

捐了门槛以后,满以为可以赎清自己的罪过,获得做“人”的资格,但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似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基础知识题1.下列句子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原来她家里还有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

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3.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