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读解 分析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作品读解/分析复习题
1、影视作品读解是欣赏者进入影片,打破影片原本的完满、自足的状态,使影片在欣赏者的干预下被分解并重新组合的过程。

因为读解需要对影像文本进行分解,这将削弱文本的整体感,因此超越读解的方法是:整体观照,综合评判。

2、《一个国家的诞生》是D·W·格里菲斯导演的影片。

格里菲斯开创的剪辑技巧,后来也成为美国电影一直沿用的技巧,从分类上说是属于“叙事蒙太奇”的一支。

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念较为接近。

3、在电影诞生初期,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写实主义传统,梅里爱开创了技术主义传统。

4、早期美国电影中拍摄《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的是埃德温·鲍特,他也被公认为发现镜头是影片最小组成单位的人。

5、世界上第一部包含对白的有声片是1927年的《爵士歌王》。

6、著名的乌发公司,又名“宇宙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是德国政府支持下,由德国各大卡特尔集团支持建立的。

因此德国的电影运营方式与其他欧美国家都不同,反而类似苏联的国家支持和控制的形态。

7、1962年,一批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宣称要“创办德国新电影”,他们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奥伯豪森宣言”。

德国评论界将“新德国电影”比作一个人,法斯宾德是头,斯隆多夫为四肢,文德斯为眼睛,赫尔措格为意志,克鲁格是心脏。

9、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具体表现:(1)制造表面和局部的真实幻觉;(2)对灯光、道具、服装等方面的追求有唯美主义倾向;(3)以内景为主的时空蒙太奇处理;(4)流畅的连续性追求。

10、法国“新浪潮”开篇作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与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后者启发了后来的“新好莱坞”发轫作之一《邦尼与克莱德》,这部美国影片是根据三十年代两个令人心悸的抢劫犯邦尼·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生平改编的。

11、电影中涉及三种时间:现实时间、放映时间、电影时间(心理时间)。

最影响观众和电影节奏感的是最后一种时间,这也是蒙太奇最关键的作用之一:人为分割时间,调节影片节奏。

12、“左岸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阿仑·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1959年,获当年度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第2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阿仑·罗伯·格里叶导演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年);阿涅斯·瓦尔达导演的《从五点到七点的克列奥》(1962年);亨利·科尔皮导演的《长别离》(1961年);玛格里特·杜拉导演的《音乐》(1966年)、《恒河女人》(1972年)、《印度之歌》(1974年)、《卡车》(1977年)。

13、叙事学电影清理方法包括格雷玛斯动素模型和符号学矩阵。

14、《邦尼与克莱德》是警匪片、公路片和爱情片的类型综合。

15、影片《卡萨布兰卡》的基本情况介绍和角色分析:
影片《卡萨布兰卡》是1942年华纳兄弟出品,由编剧朱里叶斯·爱泼斯坦根据舞台剧《人人都去里克酒店》改编,迈克尔·柯蒂斯导演。

角色分析:(1)一般采用一对主角,1~2配角。

(2)配角对主角造成的作用是:阻碍——由于配角的存在,主角不能随心所欲。

他们之间一般是敌手的关
系,尤其是在爱情片中。

然而由于此片力图用宏大主题置于个人之上,因此,敌手的关系并未发生直接冲突。

(换言之,如果是普通的三角恋爱影片,男主角和配角之间一定会有直接交锋。

)其他再有3组以上的次要人物作为陪衬。

(3)男主角:沧桑、冷硬外表下有一颗多情的心,外表只是掩护。

关键时刻能够抛开个人情感。

女主角:温柔美丽。

对感情忠贞,有强烈的责任感,但是其外表存在大于其精神,她在片中没有太多自主权的典型女性形象。

(4)黑人:典型的少数族裔表现方式:饶舌、感情丰富、善于歌唱。

身兼仆人与表演家二职。

(孩子气)。

(华人:男性气质缺失:要么模范族裔形象:彬彬有礼、富于智慧、然而缺乏男性气质,要么代表“黄祸”,阴险毒辣、神秘莫测。

女性要么充满东方意象的妖女,要么是驯服的被征服对象。

)(5)雷诺:扁平人物加上一些转折面:不乏小智慧的坏人,充满权衡能力,最后被迫发挥关键的作用。

16、类型电影的定义和基本元素:
①类型电影的定义
类型电影——“~是艺术创作商品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制片厂商为了攫取最大利润而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影片制作模式——类型。

类型电影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受艺术创作规律和商品生产规律双重制约,但后者起主导作用。

2、有固定的构成元素,背景、人物、情节大多雷同;有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语法,人物造型、道具运用都有特定的含义; 3、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表现他们的理想或情绪,能反映某一时期居主流地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但它并不严肃正面地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娱乐性的。

美国类型电影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

故好莱坞又有‘梦幻工厂’之称;4、为刺激观众,它往往直接诉诸画面的表现力和动作性,用直观的画面来吸引观众,如西部片中的决斗,音乐片中的歌舞,恐怖片中的鬼怪等。

类型电影注重的是作品的共性。


类型电影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类型电影不受国家地域限制,包括中国武打片、日本武士片、印度歌舞片等,各自具有民族和地域特征,也包括美国类型片。

狭义类型电影仅指20世纪3、40年代,美国好莱坞盛行的在制片厂制度下遵循严格的创作方法和生产程序制作出来的多种类型的影片。

这是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必然产物,完全从商业和票房价值出发,把电影生产规范化、程式化,将电影艺术商品化的一种独特现象。

当时八大电影公司在1930-1945年间,每年按固定模式生产500部左右的影片,绝大部分都是类型电影。

从而将类型片生产推向极致,到50年代才逐渐衰落。

大公司出于最大盈利的需要,对观众欢迎的类型反复仿制,直到这种类型为观众所厌倦为止,再换另一种曾经流行过的类型片进行生产。

所以说经典好莱坞的影片生产是工业化、流水线化而非艺术化的。

在故事片项目下,大家较为熟悉的类型片有西部片、强盗片、歌舞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灾难片、战争片、体育片等,各种类型之间也可能有交叉。

②类型影片的基本要素
类型片一般说来有三个基本元素:1、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里的铁骑救美,英雄解围,强盗片里的抢劫成功,终落法网,科幻片里的怪物出世,为害一时等;2、定型化的人物,如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仇视人类的科学怪人;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如代表邪恶的森林,象征危险的宫殿或塔楼,象征灾害的实验室里冒泡的液体等。

这些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都是人们所熟悉并乐于重复观看,从其中得到超然的乐趣。

当然在细节上每部影片都会有不同,但
主干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我们在大多数类型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中都能找到这些被反复重复的特征。

17、《邦尼与克莱德》是如何对传统类型片进行套用和改装的?
①首先,《邦尼与克莱德》在情节上套用了常规警匪故事片。

警匪片一般的套路是大盗横行,终究伏法,歹徒不能有好报。

《邦》在表面上遵循了这种套路,然而却对此进行了全面改装,置换了当中关键性的因素,人物、主题和价值指向完全与当初背道而驰,这是好莱坞由旧向新的重要转变标志:在不改变传统套路的前提下,灌输进新的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新观念。

旧瓶装新酒是改装的主要手法。

人物:代表正义的国家机器银行等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其执法者警察,被描绘得猥琐而卑鄙,尤以德州骑警法兰克为突出,他以警察之特权,来追求个人私利。

以他为首的警方通过欺骗、设伏等阴险手段,最终击毙了主人公。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传统的坏人被描绘为富于感情和正义感、为小民出头,心地善良,充满青春朝气,值得同情的对象。

主题:传统影片中犯罪分子因利益铤而走险,本片中女主人公出于对日常平庸生活的厌恶、男主人公出于对女主角之爱而犯罪,而其犯罪行为,客观上指向传统秩序,包括社会阶层划分、中产阶级道德规范等。

其犯罪动机不明确,是60年代美国青年反叛思潮的普遍折射。

价值取向:传统影片中,维护核心家庭、追求名利进取、维护宗教尊严等为主流取向,而在此片中,象征传统经济秩序的银行、传统政治秩序规范维护者的警察、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的清教及牧师家庭、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中产阶级,以及配合传播这一切的媒体机构,统统成为嘲讽的对象。

②其次,在人物设置上套用了常规爱情片模式,男女一见倾心,感情日渐发展深入。

但在此片中,男女主人公彼此倾慕,但其感情却是在偏离日常轨道的犯罪过程中不断加深的。

雌雄大盗的人物设置,成为对传统爱情故事甜美内核的反讽和背离。

而女主角对男主角的精神影响和启发模式,也是对传统爱情故事男女角色功能的颠覆。

传统电影中,女性是被动的、被启发的、被拯救的对象,而男性是启发与拯救行为的主动的发出者。

而在本片中,女主角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为明显的就是第一次杀人后,男主角克莱德气急败坏地责备助手摩斯,相当在意杀人这桩罪行,而邦尼却对他们嘘声,嫌他们打扰了自己看歌舞片。

③第三,在镜语形式上套用了经典好莱坞模式,比如枪与男性能力与气质的关联,红唇、女性身体与男性观看视点的关联,最后一分钟的快速蒙太奇等等。

关于枪,传统电影中,默认的两性关系立足点均为男性中心主义,枪直接成为男性主导权,进而男性性能力与男性阳刚气质的视觉象征。

然而在本片中,对这种视觉象征进行了套用和改装:一开始,邦尼受枪的诱惑,以枪的特写,邦尼对枪情不自禁的抚摸,达成对这种传统设置的沿袭。

然而克莱德接下来的性无能,便体现了本片与传统模式之间的背离——拥有枪的男人,却没有男性最基本的性能力。

后来,二人抢劫日渐出名,也日渐走向自己的穷途末路,当已被警方追捕到走投无路,枪无用武之地时,克莱德因邦尼诗歌(阴性的,柔美的,精神性的)的激发,而找回了自己这种能力——因而在本片中,枪与男性能力之间是背离的,从而达成了对这种传统视觉模式设定的反讽,从而赋予了本片新的人物关系隐喻。

其后是60年代在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对两性关系进行反思和重设的背景。

影片开场,有两组镜头的对照组接值得重视:首先一组镜头便是邦尼触目惊心的红唇的大幅特写,接下来是邦尼在镜中审视自己,接下来一组镜头是邦尼裸
露身体的展示,然后是邦尼焦躁莫名的精神状态的刻画。

这两组方向相反的镜头,应该理解为既是编导下意识男性观看习惯的流露,也是当时女性思潮带来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影响下的产物。

红唇与枪一样,在传统电影中,默认为是女性性感的视觉象征物,是男性从观看中获得性快感的来源之一,但接下来邦尼镜中的自我审视,则打破了这种快感,因为女性自我审视镜像的行为,是一种破除男性观看惯性,表露自我主体意识的行为。

这对镜头的组合对照,便构成了对传统镜语方式的套用并加以改装的效果,也就意味着编导表面遵循传统实质上加以破除的真实意图。

同样,邦尼裸体的肉体展示和其焦躁的精神展示,再度构成了类似的套用与改装。

这两组遵循与破除,是传统男性观看惯性与时代影响下尊重女性主体意识双重思想的不自觉流露。

如果说,传统男性观看习惯是身为男性的编导自身的无意识,那么女性主义就是他们当时遭逢的强有力的意识,提醒他们尊重异性的主体存在并在片中加以表现。

警匪双方对峙将近尾声时采用的镜语为蒙太奇交切频繁,十足经典好莱坞常规情节片做法。

最后一段的快速交替蒙太奇,全景枪击场面,造成视听效果极度夸张的枪击段落。

每个人都难以忘怀邦尼的一头金发的特写,如同秋风中的秋叶般飘摇,唯美的表现构成这段哀伤而又华丽的色调。

表面上套用了传统好莱坞镜语手法,实质上却表现了与传统好莱坞相背离的思想内涵,创作者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和认同,不言而喻——面对无法反抗的男女青年,警方的子弹将他们打成筛子,死去的身体不住地颤抖,令人从树丛中畏缩走出的警察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暴力,生起一种深深的厌恶。

越是娴熟运用传统好莱坞镜语技法,这种技法越是高超,就越加体现出技法与其背后习惯性思想内核的分离,套用与改装构成的背离与反讽意味就越加浓厚。

18、从“意识流”角度解读影片《野草莓》:
①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艺叙事手法,首先于20、30年代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50年代开始进入电影创作。

由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野草莓》是公认的最早的意识流电影。

②西方文学在经典时期的主流一直是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遵循客观时间与作品时间的统一。

早期电影也遵循了现实主义原则。

经过战争的洗礼,人们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原则发生了怀疑,更关注人的深层内在。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哲学家柏格森和威廉·詹姆斯三人的学说促发了“意识流”理论的生成。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相关的“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学说,促使梦境、幻觉等非理性因素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认为本能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

柏格森则扩展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分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两种时间,并认为通过直觉体验到的时间是“心理时间”,表现为绵延状态,这才是意识的真正状态。

威廉·詹姆斯则将他们的成果运用到文艺理论的角度,提倡“意识流”的创作原则,强调意识的不可分割,认为意识如同飞翔在时间河流中的鸟儿。

认为人的内心意识与无意识的体验,才是最真实的现实,对它们的描述才是比传统外在的现实主义更高的真实,应被提升为文艺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

③同时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巨大转型,两次大战对人性恶和科技高度发达带来的工具理性高高在上产生的恶果,西方人开始对传统宗教、科学、理性和与此相关的一套社会价值系统产生了怀疑,转而追求非理性、内心真实这些以往被忽视的内在领域。

这也促成了“意识流”的流行。

④受“意识流”思潮的影响,小说领域率先产生了诸如《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意识流作品,深入表现人的潜意识、无意识领域。

紧接着,电影艺
术界也做出反应,主张表现梦境、幻觉、本能等无意识心理状态。

这首先体现在先锋派电影中。

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思潮的影响开始进入电影表现手段的内部,体现在以伯格曼的《野草莓》为代表的现代电影中。

⑤《野草莓》当中大量地穿插了梦境、想象与回忆,可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一次银幕展现。

A、以梦境来表达的主题:主题包括死亡、失恋、审判(对爱情、家庭、事业乃至整个人生的审判)、救赎。

B、意识流的手法:梦幻与现实的过渡没有明显的转场,而是交融无间,充分体现意识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充分发挥心理想象的自由能力,并大量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将虚构与现实自由穿插。

最终以充满全片的几大梦幻段落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哲理思考。

19、《大都会》中包含的电影母题元素与互文本现象:
1、① “母题”是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持续存在传统中,能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②《大都会》作为一部早期电影,包含了相当多的视觉化母题,后来反复在其他电影中出现。

如妖女、城市空间、机械对人的异化、情欲等。

③各类互文本的出现:大都会(巴别塔)-不停转动的机器图景:发动机、转轴、齿轮、传送+时钟镜头+汽笛→构成了工业文明的典型景象。

工人换班景象:韵律、节奏、机械奏鸣曲,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与大量的西方表现工业文明景象的影片构成呼应,典型的互本文为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工人进入地下:配合光线变化、字幕运动。

与后现代文本《迷墙》构成了互本文。

“儿子俱乐部”段落中用柔光镜头表现的健康男性与莱尼·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意志的胜利》等影片构成了互本文。

工人的悲惨景象与富人奢华的生活景象形成的鲜明对比蒙太奇,与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十月》等构成了互本文。

玛利亚带着儿童进入,如同救世主,其中鸟儿的接近的场景,与《白雪公主》构成了互本文。

大都会繁忙的立体交通景象与《第五元素》构成了互本文。

正是《大都会》所包含的诸多视听母题元素,造成了本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20、新好莱坞电影与《邦尼与克莱德》:
新好莱坞的诞生有这么几个因素:①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的启发和冲击下,②在5、60年代商业影片制作的后劲不足,③电视对电影的强烈冲击④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和观念动荡,也为电影革新提供了社会土壤。

这个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相当多的社会与政治变动: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府信用丧失,在社会思想上也出现了很多变革,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青年之中流行,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性解放、吸毒者等新的带有强烈逆反情绪的人群。

①《邦尼与克莱德》上映于1967年,标志着新好莱坞的诞生。

同年,《音乐之声》的热销,但模式重复失败,标志着旧好莱坞类型模式的失效。

因此,本片成为新旧好莱坞之间的分水岭。

②美国社会的政治危机和观念动荡,也为电影革新提供了社会土壤。

这个时期的美国经历了相当多的社会与政治变动: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经济衰退、政府信用丧失,在社会思想上也出现了很多变革,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青年之中流行,出现了“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性解放、吸毒者等新的带有强烈逆反情绪的人群。

这些思潮都在《邦尼与克莱德》中得到体现。

③本片还标志着新好莱坞对传统好莱坞模式的重大突破:包括a、人物形象
突破:邦尼追随克莱德没有非常理性的根据,体现出“垮掉的一代”的气质;;覆传统盗匪形象关系,警察、银行等强势系统被塑造成反面形象,而邦尼与克莱德被塑造成劫富济贫、心地善良、天真热情的正面人物,他们的死因而造成观众的巨大失落感。

b、叙事模式突破:这样的人物结局违背了传统好莱坞的大团圆结局,同时违背了传统经典叙事紧凑的双线结构,拒绝利用转场等无缝连接,突破了原有的叙事模式。

c、性和暴力模式的突破:拒绝传统好莱坞的保守表现,比如片尾主人公被屠杀的夸张镜头,关于性的暗示表现。

D、视听模式的突破:片尾展现暴力美学的高速镜头、班卓琴弹拨的幽默戏谑与警匪枪战的画面对接所造成的声画对位等等。

④《邦尼与克莱德》上映后就被禁映,因其引起观众对杀人犯的同情,在1967年引起了巨大轰动,当年被称为“《邦尼与克莱德》年”,颠覆了好莱坞对原有制片模式的设置,促发了新好莱坞电影潮流的产生。

21、《四百下》的独特之处在于:
①是新浪潮作者理论的代表作,同时属于自传体影片,也是青年电影、细节电影。

同时体现了新浪潮一代的叛逆倾向,尤其对传统的家庭和亲情提出了质疑,与此呼应的是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对爱情提出了质疑。

②忠实地贯彻与实践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较少运用快速零碎的剪辑而较多运用摇摄和长镜头表现包括活泼童趣在内的内容,尤其以片尾安托万的回眸片段为代表。

③抛弃了“优质电影”电影的雕琢与矫饰,带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对生活细节的记录使得故事的发展日常化,充满真实感。

2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对美国“新好莱坞”构成了影响。

23、美国电影史上发现镜头的是埃德温·鲍特,其代表作是《火车大劫岸》。

而建立电影剪辑基本语言的是大卫·格里菲斯,其代表作有《党同伐异》。

24、《正午》这部影片被称为“超西部片”,原因在于:
影片异于传统的善恶对峙的二元格局,在影片中对峙的双方是警长和村民,这两者不管哪一方都不代表绝对善,也不代表绝对的恶,而不是传统西部片的警长和匪徒
影片没有像传统的西部片一样创造了一个“英雄”,而是创造了一个迷茫的“堂吉诃德”,警长自己所坚信的价值观已经被主流抛弃。

影片发生地点不是像传统的西部片一样是一个失序的、浪漫的西部,而是一个已经建立秩序的、规范的、世俗的西部。

影片中的主流价值观不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而是实用主义
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像传统西部片的主人公一样有着一个清晰的价值取向,他的价值观最终陷于迷茫。

25、影片《大都会》的标志系统组成:标志系统由一个核心标志和数个主要标志、众多次级标志构成。

该片的标志系统包括:核心标志—巴别塔。

主要标志—时钟及其衍生物、现代都市景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工厂和地下世界、机器人假玛利亚的舞蹈和眼神身姿、工厂主巨大的办公室等等。

次要标志—实验室的各种器具、罗德王的假手、小屋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