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论路德维希·蒂克的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

合集下载

蒂克的艺术观初探——以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为例

蒂克的艺术观初探——以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为例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05.143蒂克的艺术观初探 以小说‘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为例冯菲菲㊀张㊀莹(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㊀辽宁㊀沈阳㊀110004)摘要:‘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一书描绘了青年画家跟随自己的内心,进行了一场自然和艺术心灵上的游历㊂他一路上领略了欧洲美丽的风景,与此同时,也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一起谈理想㊁艺术㊁人生,这也正是作者蒂克艺术观的展现㊂关键词:自然;意大利;德国;艺术家中图分类号:J0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5-0147-01㊀㊀路德维希㊃蒂克是德国早期浪漫派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㊂洪堡曾把他和歌德㊁席勒并称为 德国三雄 ㊂他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有喜剧㊁诗歌㊁文学评论㊁艺术童话㊁书信体小说㊁艺术家小说等㊂本文选取的‘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是德国浪漫派的第一部艺术家小说㊂小说讲述的是:十二年来,主人公弗兰茨㊃施特恩巴尔德一直生活在纽伦堡,作为学徒跟随丢勒学习绘画,算得上是他的得意门生,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经常在脑子里描绘罗马的豪华㊁意大利的辉煌 ,于是,收拾行囊出发,开始了学艺游历,一路上,他遇见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先回到家乡,再向北来到佛兰德斯㊁安特卫普,再向南,继续朝意大利进发 这部小说多以第三人称的 他 视角进行叙述,蒂克借弗兰茨和一个尼德兰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态度和观点:首先,关于自然: 他还从未怀着这等欢愉观看过风景 发现自然中层次不同的多种多样的色彩,宁静的甜蜜,树形的效果,如他此刻在清澈的池水里所看到的㊂最使他高兴的,是自行构成的奇异的景色,夹在中间的天空及其云图,在杂乱的图形和摇曳的树叶间浮动的蓝天白云 (S38),常在室内作画的弗兰茨在游历的过程中,领略到了自然的美和自然的伟大,唤醒他的创作灵感,也启发了他对艺术的感悟㊂弗兰茨的游历可以说,既是一场回归自然的游历,也是一场艺术心灵上的游历㊂人㊁艺术与自然和谐一致,从而获得更多灵感㊂在弗兰茨游历的途中,他回到了家乡,看到了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同时他的内心也进行了一次 返乡 ,也就是回到浪漫派作家们提倡的 回到内心 ㊂ 黄昏降临了,蟋蟀在厨房灶边唱起了平安曲,水渠旁桦树上一只夜莺在啼鸣,弗兰茨还从未如此近地感受过寂静的家庭生活的幸福,有限的安宁的幸福 (S21)㊂此时,读者也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同弗兰茨一同分享这傍晚的温馨㊂虽然蟋蟀和夜莺在欢唱,此刻,弗兰茨的内心真正地回归宁静,他也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享受自然,艺术心灵得到了升华,此刻正是蒂克所追求的:回归自然,回归人的自然天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㊂其次,这次游历对弗兰茨而言,就好比一只雏鸟离开巢,准备飞向更广阔的的天空一样㊂ 千百种声音从远处召唤我,帮我下定决心 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催促我向前 (S8)㊂在纯净的大自然中,人的内心变得宁静,他也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看看意大利的艺术!蒂克崇尚意大利的古典艺术,也曾想同瓦肯罗德共游意大利,可惜没有成行,他借丢勒之口说出, 你可以沉湎于所有的美之中,看到的美越来越多,体验到的美就越来越多 , 备受称赞的罗马人的国度,曾是英雄们确确实实活动的地方 (s8)㊂他建议尽可能多看,仔细地观察意大利的艺术品㊂他也相信,意大利的艺术会为德国艺术家提供养料,他们一定能够领会到意大利艺术背后的古典文化底蕴,这一点在他从意大利回国后创作的‘方塔苏斯“得以体现㊂再次,关于德国:1793年的夏天,蒂克与他的好友瓦肯罗德一同参观德国中东部的波茨坦㊁哈雷㊁德累斯顿㊁萨尔茨达鲁姆,南部地区的波麦斯费尔顿㊁纽伦堡㊁埃尔兰根㊁班姆贝格㊁卡塞尔等地,他们不但领略到了德国怡人的自然风光㊁天主教文化㊁中世纪的艺术,还了解了并非 黑暗 的中世纪㊂在结识了弗里德里希㊃吉利和辛克尔后,出于对德国和德国艺术的无比热爱,他们重新发现了古代哥特式建筑;他们在老师科赫的影响下,对德国中古高地德语文学产生兴趣;在结识赖歇特以后,他们痴迷于德国音乐;斐奥里洛又给予他们在德国艺术史很多的帮助 ②蒂克他们在崇尚意大利文化的同时也深深地被德国文化所震撼,继而更加热爱: 在尖耸的穹顶 哥特式的塔楼同样繁衍着真正的艺术! 正如蒂克对祖国的表达: 这是我永远珍爱的,永远,永远!最后,关于艺术家:弗兰茨在与铁匠的谈话中,后者认为,绘画这门艺术没有一点用处!这让弗兰茨大为恼火,在与铁匠深入交谈后,他认为,人们虽然经常能看到绘画这样的艺术作品,但是并不了解它们,铁匠后来得知绘画艺术的历史是这么久远,感到很惊奇㊂蒂克认为,艺术家应该贴近世俗生活, 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始终只有十字架㊁受难故事为什么您不认为也值得下功夫去画人呢?画我们眼前所见的㊁处在寻常的变化中的人,甚至带着他们滑稽可笑的样子和古怪的表情手势的人 ㊂他认为,艺术家应当去农夫和儿童那里学习,不只是去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更要贴近人们最淳朴的生活,从生活中中汲取灵感,获得养料㊂伟大的艺术并不是炫耀高水平的技艺,而是要学会用心去感受㊂只有这样,普通的人们也可以在最崇高的艺术品面前 凝神而思 ㊂总之,这就是蒂克的艺术观,近三百年前,他的思想超前于那个时代;时至今日,他伟大的思想也并不过时,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参考文献:[1]‘从天上到人间 瓦肯罗德和蒂克的艺术灵感比较“曹霞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2]‘瓦肯罗德与蒂克的艺术思想“w.韦措尔德洪天富译美苑2005[3]‘论瓦肯罗德艺术与现实的矛盾“袁筱凤余美慧文学教育2018[4]‘施特恩巴尔德的游历 蒂克小说选“胡其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㊃741㊃。

金发艾克贝尔特读后感

金发艾克贝尔特读后感

18世纪末,和整个欧洲文学一样,德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文人的主要特点是对现实生活不满和厌倦,崇尚自然,追求虚幻飘渺的神秘世界。

德国浪漫派运动中的许多作家,都是创作童话的高手, 因为童话这一形式最能表现他们所钟爱的幻想和梦境。

蒂克是德国近代艺术童话的奠基人,《金发艾克贝尔特》是蒂克艺术童话的代表作,这本书使蒂克创立了德语文学中童话小说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这篇短篇童话小说体现出独特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故事情节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情节引人入胜。

这篇童话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蒂克浪漫主义艺术思想的体现,充满了德国浪漫主义元素。

1 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反对理性,崇尚某种超自然力量,追求神秘。

这一特点在《金发艾克贝尔特》得到了集中体现。

《金发艾克贝尔特》写的是女主人公倍尔塔和她丈夫艾克贝尔特骑士的悲剧性命运。

这个故事以神秘开始,最终又以难以解释的神秘结束,处处笼罩着一种神秘的、幽灵般的力量。

蒂克将故事情节与自然景物,主人公的亲身体验和回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处处蕴涵着神秘气息,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拨动了读者的每一根心弦。

主人公骑士艾克贝尔特和他妻子倍尔塔生活在寂静的哈尔茨山的城堡里,几乎与世隔绝。

艾克贝尔特总是深感恐惧,感到有一种神秘力量威胁着他,所以他想把一切告诉他的朋友瓦尔特。

一天,瓦尔特在他们家留宿,艾克贝尔特让妻子讲述了她的童年故事。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开始了,作者只交代了艾克贝尔特忧郁的心情,却没透露它的原由。

读者很好奇,主人公究竟受到何种神秘力量的压迫呢?接着倍尔塔讲述了她是怎样从父母那逃离出来,在山谷里被一位老妇人接纳,她负责照看老妇人的小狗,随后她偷走了老妇人会下珍珠蛋的小鸟偷跑回现实世界;那只鸟自从离开森林后,成天唱一首《林中静寂》的歌,以表达对林中生活的怀念。

倍尔塔不堪忍受小鸟的折磨,将它勒死。

之后,她遇到艾克贝尔特并与之结合。

此时主人公那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好像有了答案:偷窃、杀害小鸟以及共同享用偷来之物压迫着这个骑士的心灵。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摘要:浪漫主义重视民族文学,崇尚非理性的主观世界,用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勾勒他们的理想幻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完美载体,童话集中体现了这些浪漫主义元素。

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从民族特色、处理方式、艺术手段和审美世界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德国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关键词:民间童话;浪漫主义;文学理想;格林童话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Abstract: The romantic always take attention to national literature,advocateto the irrational subjective world,outline their ideal fairyland with nonreproducted art means,and as the perpevt carrier of German Romanticism’s literature ,the fairy tale concentratly reflects these romantic elements.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Green Fairy Tale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from four aspects: nationality,processing mode, artistic means and the ideal state.Key Words:Folk fairy tales; Romanticism; Literature ideal; The Green Fairy Tales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随着第一批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童话这种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也首次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勃拉姆斯的《美丽的玛格洛涅》:文学与音乐的融合实践

勃拉姆斯的《美丽的玛格洛涅》:文学与音乐的融合实践

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1种经过调整润饰的叙事歌风格,这是勃拉姆斯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擅长用的手法,《四首严肃的歌》(Vier ernste Gesänge ,op121)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这些歌曲主要是通谱创作的,根据诗歌的情绪和意义的变化而自由变换织体和音型。

钢琴伴奏往往富有戏剧性,并带有适度的描绘性,其大跨度的音型也是在勃拉姆斯的键盘独奏音乐中就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声乐部分几乎不见叙事歌所有的那种宣叙调般的朗诵性,更近似具有组织结构性的咏叹调,其中语词有时会大量重复,而这种冗长的重复性对于德语歌曲的任何传统而言都是陌生的。

这部套曲中最给人带来满足感的是变化最少、戏剧性最弱的第9首歌曲《安静些,小宝贝》(Ruhe, Sussliebcken),在这首摇篮曲中,勃拉姆斯悦耳的织体和悠长的踏板音营造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抒情性⑧。

《美丽的玛格洛涅》这部作品存在着矛盾与争议,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它?勃拉姆斯为这部作品起的标题是“选自蒂克的玛格洛娜的15首浪漫歌曲”(Romanzen aus L. Tiecks Magelone),标题并未暗示这是一部具有独特性和广泛性的作品。

约翰·约瑟夫·达维里奥⑨(John Joseph Daverio,1954-2003)借鉴了十九世纪早期文学理论,尤其是施莱格尔的体裁理论,认为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正如蒂克的诗歌介于抒情诗和“浪漫式的”之间,结合了传统歌曲套曲和浪漫歌剧的元素。

但勃拉姆斯在给朋友的信中对套曲的统一性及其与蒂克的诗歌的关系提出了相互矛盾的观点。

勃拉姆斯坚持认为人们不应该把《美丽的玛格洛涅》看作一个整体。

在写给出版商的信(1875年)中,勃拉姆斯进一步坚称:“我只是给歌词配上了音乐,人们不应该关心其他任何东西。

”这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勃拉姆斯对自己及其作品的矛盾心理。

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论路德维希·蒂克的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

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论路德维希·蒂克的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

对 于奇 幻世 界 的隐性 需求 。 德 《 话 》 出现 , 认 为是 歌 童 的 被 现代 艺 术 童话 发展 的起点 , 这 种 体 裁 在路 德 维 希 ・ 克 而 蒂 那 里 才 找 到 了 它 的 基 本 形 式 。 也 正 是 在 这 个 时 候 ,艺 术 “ 童 话 ” 一 概 念 才 浮 出水 面 。 这 浪漫 主义 时期 是艺 术 童话 发 展 的黄 金 时期 。浪漫 派 偏 爱 黑 夜 、 奇 、 悚 、 幻 的 色 彩 。 国 浪 漫 主 义 分 为 三 神 惊 虚 德
于 莎 士 比 亚 的 戏 剧 内 容 研 究 与 诗 歌 研 究 , 应 进 一 步 加
近 1 年 我 国 核 心 期 刊 刊 载 莎 士 比 亚 研 究 成 果 情 况 ,有 一 0
定 局 限性 . 果仅 供 参考 。 结
强 与 国 外 莎 士 比 亚 研 究 人 员 的 合 作 , 宽 视 野 , 入 了 拓 深 解 国外 人 文 背 景 、 会 背 景 及 作 品创 作 的 时 代 背 景 , 社 在 这 些 基 础 上 深 入 解 析 莎 士 比 亚 及 其 作 品 , 推 动 莎 士 比 亚 研 究 的 国 际 化 及 深 入 化 , 以 期 带 来 莎 士 比 亚 研 究 的 新 高潮 。
个 阶 段 : 拿 浪 漫 主 义 ( 期 浪 漫 主 义 )海 德 堡 浪 漫 主 义 耶 早 、 ( 期 浪 义 ) 早 期 中 和 后 。
关 键 词 :艺 术 童 话
童 话 创 作
路 德 维希 ・ 克 蒂
早期 浪 漫主 义
艺术 童 话是 一 种特 殊 的文 学体 裁 , 童 话 的 范畴 中 , 在 它 是 与传 统 的 民间 童话 相 对 比而 产 生 的一 个 新 的概 念 。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

德国民间童话中的浪漫主义元素分析摘要:浪漫主义重视民族文学,崇尚非理性的主观世界,用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勾勒他们的理想幻境,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完美载体,童话集中体现了这些浪漫主义元素。

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从民族特色、处理方式、艺术手段和审美世界四个角度集中探讨了德国民间童话中蕴含的浪漫主义元素。

关键词:民间童话;浪漫主义;文学理想;格林童话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Abstract: The romantic always take attention to national literature,advocateto the irrational subjective world,outline their ideal fairyland with nonreproducted art means,and as the perpevt carrier of German Romanticism’s literature ,the fairy tale concentratly reflects these romantic elements. This thesis will take The Green Fairy Tales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romantic elements in German folk fairy tales from four aspects: nationality,processing mode, artistic means and the ideal state.Key Words:Folk fairy tales; Romanticism; Literature ideal; The Green Fairy Tales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随着第一批浪漫主义诗人的出现,童话这种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也首次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浪漫主义文学欧洲最大的思潮、流派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两大思想流派可追溯到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为浪漫主义先驱,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则是现实主义先驱。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达到顶端的原因:(1)外在:①十九世纪独特的社会环境,社会极其动荡,浪漫主义内核来自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思想打破种族出身的壁垒,浪漫主义除了是一种流派,还是时代风尚与艺术风格,人们对远离现实,美好地方寄托愿望;让你们喜欢古希腊,异域风格,喜欢回到中世纪。

②另一个外在原因是对工业革命的反叛、对启蒙主义的反叛。

(2)内在:①文学发展到19世纪需要自由、要反叛,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针对的是古典主义的禁锢。

②迷狂主义,神秘主义。

③受17世纪巴洛克文学(写人生幻灭),18世纪感伤主义(卢梭《新爱洛伊丝》,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主题方面类似,最重要的区别是对个人的认识,浪漫主义是个人膨胀,现实主义是个人渺小。

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P166)(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P166)(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提倡想象。

情节曲折、跌宕,情感自由狂放。

德国浪漫主义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一、耶拿派充分的自由、幻想,人伦道德的反映,某种程度的病态。

代表作家作品:诺瓦利斯《夜的颂歌》路德维希·蒂克《民间童话集》二、海德堡派创作→收集民间文学与拿破仑战争有关特点:挖掘、重修、整理、改写德国民间故事,希望重铸一个民族的灵魂,重视民间文化。

代表作家作品:格林兄弟《灰姑娘》艾兴多尔夫《一个无用人的生涯》(1)格林兄弟:(重要的语言学家,对现代德语的确立有贡献。

童话:一个德国的概念

童话:一个德国的概念

童话:一个德国的概念语言和文化背景无疑会影响人们对许多概念的认知,比如“童话”这个中文概念。

很多人想当然地把“童话”当成一种讲述冒险和魔法故事的儿童文学体式,但童话并不一定讲述冒险和魔法故事,也不是一种完全隶属于儿童文学的文体。

最初的童话脱胎于荒蛮时代的神话和民问故事,被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驯化为高雅精致的仙女故事,经由十八世纪末德国浪漫派的重新发现,被誉为诗的典范(诺瓦利斯),又在十九世纪随着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间童话和霍夫曼、豪夫及安徒生等人的作品逐渐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成为市民家庭炉火旁和儿童卧室里的必备书——这种文体的意义在千百年问不断变迁,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百年正是关键时期,这段历史的主角无疑是几代德意志文学家和学者。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童话”一词一般指的是民间童话。

这是一种特殊的叙述作品,其前身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民间故事,是无法阅读书写的百姓口口相传的简短故事,给人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内容离奇,可信度不高。

童话一般被视作一种口头流传的文学形式,但鉴于流传至今的民间童话多是有文字记录的,我们能够读到的民间童话篇目只是多少保留了一些口头文学的特征。

十八世纪末,一些德意志文学家和学者看到,自十八世纪上半叶启蒙主义在欧洲兴起以来,拘泥于书本的教条式理性横行跋扈,他们为此忧心忡忡,担心人类细腻的情感和瑰丽的想象力被过度的理性所排挤。

于是,文学家兼理论家弗雷德里希·施莱格尔及其兄长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诗人诺瓦利斯、小说和剧作家路德维希·蒂克等人开展德意志浪漫派运动,号召人们把目光转向一个理想化的古代黄金时代,即一个用诗和童话代替教条和公式的虚构年代,以求用诗和幻想中的无限代替书本上的有限,用懵懂时代天真无瑕的完整无缺代替现代世界分门别类的支离破碎,用反思的理性和艺术的诗意重建一个更高级的黄金时代,让艺术精神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导——在这场回溯过往的浪漫派大潮中,许多德国文学家、学者收集整理各地的民间文学,希望在文化中找到德意志人的精神根源,从民间文学中重塑日耳曼神话,将名存实亡的神圣罗马帝国下属的三百多个小公国用文化凝聚在一起,恢复中世纪统一帝国的荣光。

童话国王和他的城堡——德国浪漫之路(下篇)

童话国王和他的城堡——德国浪漫之路(下篇)

童话国王和他的城堡——德国浪漫之路(下篇)
张志雄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站在德国巴伐利亚州荷恩施万高地区,皮拉特深谷上的玛丽桥,我们被对面建在陡峭岩石上的新天鹅堡的童话色彩所震撼。

城堡宏伟而纤秀,带着尖塔和城垛,仿佛是一个雕刻出来的石头之梦,若联想到它的主人和原创
【总页数】9页(P80-88)
【作者】张志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6.33
【相关文献】
1.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论路德维希·蒂克的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 [J], 高筱菲;李晓婷
2.童话国王和他的作曲家 [J], 苏君宜
3.天折的自由童话——天鹅骑士和他的梦幻城堡 [J], 袁媛;齐冰
4.德国菲森·新天鹅堡“童话国王”未竟的梦幻城堡 [J], 熊仔
5.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 [J], 刘文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著名作家——路德维希·蒂克

德国著名作家——路德维希·蒂克

德国著名作家——路德维希·蒂克
德国著名作家——路德维希·蒂克
路德维希·蒂克,德国作家。

他的作品构成了狂飙运动时期文学与浪漫主义运动的纽带。

蒂克的小说、民间故事及戏剧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相信世界可以通过高尚的艺术得到救赎。

他的作品以反讽为特色,并经常描述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蒂克流行的民间故事《金发的艾克贝尔德》,塑造了一位在幻觉和现实之间迷失自己的角色。

小说《弗朗茨·斯滕巴漫游记》中,他描述了一位年轻艺术家天真率直、无忧无虑的生活及旅程。

蒂克通过其讽刺喜剧使德国戏剧恢复活力,比如《穿靴子的猫》,嘲讽了多愁善感的人。

浅谈德国童话的分类和特点

浅谈德国童话的分类和特点

浅谈德国童话的分类和特点
张文艳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童话分为民间童话和艺术童话。

民间童话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通过口头或者写作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童话涉及不同的民族文化领域,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文化财富。

艺术童话是指由作家创作的带有奇幻情节的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是带有作家本身意识的创作成果,更能够体现作家本人的艺术风格。

了解德国童话的分类和特点对德语教学和研究德国民族文化特色有很大帮助。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张文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86.7
【相关文献】
1.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论路德维希·蒂克的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
2.论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明讽特点
3.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童话与中国童话特点分析
4.一群“老鼠”的童话——说说《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的阅读分享
5.童话之林的珍品——浅谈格林童话的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

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

来自德国的艺术童话作者:高筱菲李晓婷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摘要:艺术童话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民间童话的特殊文学体裁。

与民间童话相比,艺术童话的叙述风格更加文学化、复杂化,角色的刻画也更加着重心理学的层面。

本文将有关艺术童话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论知识和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对德国浪漫派作家路德维希·蒂克在浪漫主义早期所创作的艺术童话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童话路德维希·蒂克早期浪漫主义童话创作艺术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童话的范畴中,它是与传统的民间童话相对比而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

与传统民间童话,如《格林童话》相比,从来源上看,民间童话是由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有着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版本的变化;艺术童话是由某一知名作家创作出来的个人成果,其中带有作家自身的文学意向和个人创作手法的烙印,往往是作为作家的个人财产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

从写作手法上看,民间童话的叙述结构单一而浅显,艺术童话的叙述风格更加文学化复杂化,角色的刻画也更加着重心理学的层面,因此对读者的文学素养和接受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在情节设置上,艺术童话没有民间童话里一贯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而是往往陷入一种无法解决的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中。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影响下的德国社会对童话世界持分裂的态度,一方面,理性被认为是通往哲学世界的唯一工具,另一方面,童话又迎合了这个过于理性化的社会对于奇幻世界的隐性需求。

歌德《童话》的出现,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童话发展的起点,而这种体裁在路德维希·蒂克那里才找到了它的基本形式。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艺术童话”这一概念才浮出水面。

浪漫主义时期是艺术童话发展的黄金时期。

浪漫派偏爱黑夜、神奇、惊悚、虚幻的色彩。

德国浪漫主义分为三个阶段:耶拿浪漫主义(早期浪漫主义)、海德堡浪漫主义(中期浪漫主义)和柏林浪漫主义(后期浪漫主义)。

早期浪漫主义从1795年持续到1804年,是由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在耶拿组成的文化圈所推动和发起的,代表人物有施雷格尔兄弟、布伦塔诺、蒂克等。

欧洲文学史 备用

欧洲文学史 备用

欧洲文学史第二卷19世纪欧洲文学二战前欧洲文第三卷20世纪文学二战后欧洲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俄苏文学现代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分期初期:18世纪80年代~19世纪30、4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兴盛期中期:19世纪30、40年代年代~19世纪6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为主流后期: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多种文学流派共存第一节概述从辞源上看,“浪漫的”一词最早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者作为贬意词汇使用的,专指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的英雄美人的故事(即所谓的中古冒险传奇作品)。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不符合理性、规范、和谐等美学标准的。

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浪漫的”一词也成为了一个肯定性的语汇。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社会基础经济: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政治:法国大革命的回声思想基础自由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社会心理耽于好梦和幻想理想破灭、失落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文学基础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文学)狂飚突进运动欧洲民间文学创作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的“反作用”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德国。

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第一个浪潮。

英国的“湖畔派”诗人(The Lakers)、法国的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和斯塔尔夫人(Madame de stael)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浪潮从英国的拜伦(Byron)开始,他的诗在1815-1825风靡欧洲,雪莱(Shelley)、济慈(Keats)紧随其后。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此时成为欧洲的顶峰,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国的霍夫曼(E.T.A. Hoffmann)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第三个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V ictor Hugo)为代表。

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金发艾克贝尔特》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元素

《金发艾克贝尔特》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元素
为 最终 必然 导致毁 灭 。 主 人 公倍 尔 塔 和 她 丈夫 艾 克贝 尔 特 骑 士 的 悲剧 性 命 运 。 这个 故事 以神 人 就不 得不 为金 钱而 奔波 , 功利 而追 逐 , 秘 开 始 , 终 又 以难 以解 释 的 神 秘结 束 处 笼 罩 着 一 种 神 秘 的 、 灵 最 处 幽 3 真 与幻 的统 一 与对 立 般 的 力量 。蒂 克将 故事 情 节 与 自然 景物 , 人 公 的亲 身 体 验 和 回忆 紧 主 密 地 连接 在 一 起 , 处 蕴 涵 着 神 秘气 息 , 达 了人 物 的 内心 情 感 , 动 处 表 拨 浪 漫 主义 并 不 像 现 实 主义 文 学 那 样 注 重 对 生 活 对 象 的 如实 摹 写 , 了读 者 的 每 一根 心 弦 强调 文 学 的真 实 性 和 客 观性 , 是 竭 力 表 现理 想 , 现 主观 愿 望 , 现 而 表 表 主人 公 骑士艾 克 贝尔特 和他 妻子倍 尔 塔生 活在 寂静 的哈 尔茨 山的城 向往 理 想 的激 情 , 此浪 漫 主义 作 品 所 描 写 的 生 活往 往 带 有 幻 想 的 特 因 堡里, 几乎 与世 隔绝 。艾克 贝尔 特总 是 深感恐 惧 , 到 有一种 神 秘力 量威 点 。但 德 国 浪 漫 主义 并 不 是 一 味 的 空 想 , 感 而是 以幻 想 世界 的 美 好 来 衬
作 童 话 的 高 手 ,因 为 童 话 这 一 形 式 最 能 表 现 他 们 所 钟 爱 的幻 想 和 梦 来 。 林 中静寂 ” 示浪 漫派 对孤 独 的渴望 , 孤独 之感 , 是艺术 的 酵术 , “ 表 这 便 这篇 童话 虽然 表面 上看 , 尔塔 因偷 了并杀 害 了 倍 境 。 蒂克 是 德 国 近 代艺 术 童 话 的 奠基 人 ,金 发 艾 克 贝 尔 特 》 蒂 克 艺 或者 可 以说是 艺 术本身 。 《 是

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童话之初实践

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童话之初实践

《德国浪漫主义艺术童话之初实践》摘要:[3]蒂克.金发的艾克贝特.谢芳,译.//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奥·施勒格尔.启蒙运动批判[M].李伯杰,译. //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5]蒂克.金发的艾克贝特[M].谢芳,译.//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冯忆溪摘要:艺术童话作为浪漫主义最成熟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浪漫派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理念,因为其中包含的“无限”意蕴和打破现实界限的瑰丽幻想本身就十分“浪漫化”。

本文以蒂克的艺术童话《金发的艾克贝特》为例,通过分析其叙事结构,阐述其浪漫主义艺术童话特征,体现艺术童话所蕴含的浪漫派艺术理念和审美意趣。

关键词:艺术童话;浪漫主义;《金发的艾克贝特》童话与浪漫主义联系密切,是因为它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最好的实践形式,而受到浪漫主义作家的青睐。

童话是想象力的国度,在童话中无论何种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都能成立,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鸿沟在这里也可以被打破,童话所体现的非理性和无限性与浪漫派的追求不谋而合。

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说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必将成为童话——它将回到最初状态。

童话是诗的典范——一切诗意的必将是童话般的。

”[1]“艺术童话”多出自作家之手,面向的读者也不再局限于儿童,更多偏向于成人,“其素材与内容打破与现实的界限,纳入生活中的多维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歧义和暧昧。

童话被陌生化,其情节结构被心理化,内容随之也被深化。

”[2]本文将选取第一部浪漫主义艺术童话,蒂克的《金发的艾克贝特》,通过叙事结构的具体分析,阐述其浪漫主义艺术童话特征,体现浪漫主义的审美意趣。

一、叙述模式从结构上来看,童话《金发的艾克贝特》采用了框型的叙事结构,类似于《十日谈》,在一个故事的框架中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艾克贝特与贝尔塔的婚后生活是外部框架,以全知全能视角进行叙述,贝尔塔的童年森林奇遇是嵌套在其中的第二层故事,也构成了这篇童话的主要情节。

诺瓦利斯

诺瓦利斯
他的抒情诗代表作有《夜之赞歌》(或《夜颂》)(1800),《圣歌》(1799)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海因里 希·冯·奥弗特丁根》,书中以蓝花作为浪漫主义的憧憬的象征,非常著名。他也因此被誉为“蓝花诗人”
基本概况
人物简介
爱情婚姻
诺瓦利斯
诺 瓦 利 斯 ( N o v a l i s ) 德 国 诗 人 。 早 期 浪 漫 派 代 表 人 物 。 原 名 格 奥 尔 格 ·菲 利 普 ·弗 里 德 里 希 ·弗 莱 赫 尔 ·冯 ·哈 登 贝格。
可 是 , 计 划 的 实 现 被 延 迟 了 。 11 月 初 , 诺 瓦 利 斯 才 得 到 选 帝 侯 的 批 准 文 书 , 1 7 9 7 年 1 2 月 1 日 , 他 终 于 离 开 了 魏 森 费 尔 斯 。 行 前 的 几 周 时 间 被 工 作 和 对 荷 兰 哲 学 家 弗 兰 斯 ·黑 默 斯 特 尔 胡 易 斯 作 品 的 研 究 占 满 了 。 很 显 然 , 诺 瓦 利 斯 在 耶 拿 大 学 学 习 期 间 已 研 究 过 黑 默 斯 特 尔 胡 易 斯 , 因 为 弗 里 德 里 希 ·施 莱 格 尔 称 他 和 柏 拉 图 是 诺 瓦 利 斯 最 喜 爱 的 作 家 。 特 别 是 经 由 赫 德 尔 和 弗 里 德 里 希 ·海 因 里 希 ·雅 各 比 , 他 们 翻 译 过 那 位 荷 兰 人 的 著 作 , 其 思 想 在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年 代 被 介绍给德国公众。一种德译本全集出版于1797年,但诺瓦利斯看的是他的法文原作。
哲学为诺瓦利斯提供了力量和内心的自由。在他内心深处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1796年7月8日他致信弗里 德 里 希 ·施 莱 格 尔 , 其 中 提 到 : “ 我 最 爱 的 研 究 归 根 到 底 与 我 的 未 婚 妻 意 指 相 同 。 她 叫 索 菲 ( S o p h i e ) — — 哲 学 (Philosophie)是我生命之灵魂和了解我自己本身的关键。”自1796年2月初以来,哈登贝格又长住魏森费尔斯。 与索菲·封·屈恩结婚的打算,促使他尽快寻找一个稳定的职位和一份有保障的收入。由于在普鲁士任国家公职的 计划越来越变得遥遥无期,身为盐场场长的父亲最后只好致书萨克森选帝侯,为长子申请一份盐场文字工作,这 申请在1795年12月30日得到了批准。格吕宁根那边欢腾起来,索菲的未婚夫要到图林根呆下来了。在跟随朗根 萨尔察很有名的化学家和药剂师约翰·克里斯蒂安·威格雷普(Johann Christian Wiegleb)短期地学习了一些化 学和盐业知识以后,弗里德里希·封·哈登贝格与1796年2月就职担任萨克森盐场的公务员。他终身都将这份职业 视为他的主要工作,并带着认真态度和献身精神从事着这一工作。

论《金发艾克贝特》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艺术童话特征

论《金发艾克贝特》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艺术童话特征

论《金发艾克贝特》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艺术童话特征作者:王翼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7期摘要:约翰·路德维希·蒂克的《金发艾克贝特》作为德国第一部艺术童话,在人物刻画上大大超越了传统民间童话的范畴,体现了作者浪漫主义艺术思想,充满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元素。

《金发艾克贝特》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和象征意义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拓展了故事情节,有助于作者阐释浪漫主义主题思想与审美旨趣。

本文试以《金发艾克贝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着重阐述其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艺术童话特征,分析浪漫主义与艺术童话的关系,以及艺术童话与民间童话在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金发艾克贝特》;艺术童话;浪漫主义;双重性;功利主义批判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42-03童话作为德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一直被浪漫派视作“最高的诗意”①。

童话体裁的特点契合浪漫主义的需求,因为童话可以通过奇幻的想象和神秘的联系超越实际生活,尤其是由某个特定的作家创作的艺术童话,通过书面的形式能够传达出心理学、哲学层面上的含义。

②约翰·路德维希·蒂克是德国早期浪漫派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领域广泛,涉及长篇小说、戏剧、童话等体裁。

他在艺术童话创作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包括德国第一部艺术童话——《金发艾克贝特》。

这部出版于1797年的童话,尽管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民间童话元素,但它并非民间童话的简单模仿,而是打破了民间童话简单的思维模式,阐释了浪漫主义作家独特的审美旨趣与艺术追求。

一、《金发艾克贝特》的内容概述《金发艾克贝特》讲述了骑士艾克贝特和他的妻子贝尔塔的不幸故事。

两人在哈茨地区的一座城堡中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贝尔塔向朋友瓦尔特讲述了她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贝尔塔童年时因无法忍受父亲虐待逃到了一座森林里,在森林里遇到了一位老妇人并被她收留。

十九世纪德国与东北欧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德国与东北欧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德国作家作品一览表德国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1845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论美的文学和艺术》1801-1804 文学理论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 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2-1829德国作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

《路清德》1799 长篇小说《断片》1800 论著《阿拉尔柯斯》1802 悲剧《论现代史》1811 文学理论诺瓦利斯 Novalis 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

《圣歌》1799 诗歌《夜的颂歌》1800 诗歌《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1800 长篇小说路德维希·蒂克 LudwigTieck 1773-1853是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中创作思路最宽泛,技艺又最精湛的作家、批评家。

《金发的艾克贝尔德》1796 短篇小说《穿靴子的猫》1797 喜剧《弗朗茨·斯滕巴漫游记》1798 长篇小说弗里德里希·谢林 Friedrich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哲学家。

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

《哲学与宗教》1804 文学理论《对人类自由本质的研究》1809 文学理论恩斯特·西奥多·阿玛迪斯·霍夫曼 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 1776-1822德国短篇故事作者及小说家,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卡罗特式的幻想篇》1814~1815 短篇小说集《昂丁》1816 歌剧《谢拉皮翁兄弟》1819~1921 中短篇小说集《小查克斯》1819 短篇小说《跳蚤师傅》1822 长篇童话小说克莱门斯·布伦塔诺 Clemens Brentano 1778-1842德国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海伦堡”诗派的创始者。

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

三、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英国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罗伯特·彭斯(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

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擅长抒情与讽刺,《苏格兰方言诗集》(1786)揭露了贵族的贪婪残暴、荒淫无耻,赞颂了农民的纯朴、勤劳、善良,风格清新刚健,语言通俗,音韵响亮,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布莱克的《天真之歌》(1783)和《经验之歌》(1794)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革命的热情,前者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后者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长诗《四天神》(1804)揭露统治者对外掠夺、对内压榨的反动本质。

他也运用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写诗,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因而受到20世纪评论家的重视。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2)。

“湖畔派”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蛰居到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

柯勒律治与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作,提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点。

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即收入其中,这两首诗写出东方古代的景色,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赋予大自然以强烈的魅力。

骚塞的短诗《书斋咏怀》在故纸堆中寻找知音,发思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

这三位诗人对大自然的歌咏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拜伦和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

雪莱生于贵族之家,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因发表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

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1813)表达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点。

艺术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童心创造观

艺术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童心创造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Dec.2023  收稿日期:2023-09-19 作者简介:张克芸(1973-),女,副教授,博士㊂主要从事德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和文化研究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14ZDB091);2023年度同济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德国文学与思想;2022年度同济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德语文学史艺术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童心创造观张克芸(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092)摘 要: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至上论造成了人与自然㊁身体与心灵的二元对立,技术创造渗透进人类的精神领域㊂德意志诗人霍夫曼回溯到人类的本真存在,以艺术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宣告浪漫主义的童心创造观,即:儿童更接近更高智慧的本源,由 童心”创造㊁由 童言”讲述的 童话”中隐含着世界本质和诗性真实,‘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为技术理性统辖下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诗意存在的方案㊂关键词:霍夫曼;‘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艺术童话;童心创造;诗性真实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2-0024-05On the Childlike Creativity in the Artistic Fairy Tale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ZHANG Ke -yu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e supremacy of rationalism in the process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has created a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humanand nature,body and mind,and technological creation has begun to penetrate into the spiritual field of mankind.The German poet Hoffmann traced back to the tru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proclaimed the romantic concept of childlike creation with the artisticfairy tale 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 .The concept is that children are closer to the source of higher wisdom.The fairy tale”created by the childlike heart”and with children’s words implies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and poetic reality.In this sense 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 provides a poetic existence for modern people under the rule of technological reason. Key words :Hoffmann;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 ;artistic fairy tales;childlike creation;poetic authenticity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E.T.A.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Nussknacker und Mausekänig)自问世后,对它的翻译㊁改编和配图作品数不胜数㊂由柴可夫斯基作曲改编后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更令这则童话家喻户晓㊂剧中绮丽梦幻的糖果王国㊁女孩与胡桃夹子经受考验战胜鼠王的情节,既是适合圣诞节上演的合家欢剧目,也是蒙童爱听的睡前故事㊂霍夫曼原作‘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本就是为友人希齐格(Julius Eduard Hitzig)的一双儿女所写,并用两兄妹的名字分别命名了故事中的主角弗里茨和玛丽;[1]13411816年作品首刊于霍夫曼亲自参与出版的‘儿童童话“文集㊂因此,无论从作品的内容㊁起源㊁见刊类别和改编情况看,这似乎就是一部标准的 儿童童话”(Kindermärchen)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霍夫曼原作远比改编本复杂精巧得多,德语版首发之后,评论界尤其是教育学家纷纷质疑其是否适合儿童阅读,甚至认为,这是霍夫曼发烧状态下写出来的 荒唐之言” 癫狂之作”㊂[1]536殊不知,这篇童话绝非世俗意义上成人写给儿童的 童话”,而是一部极具德国浪漫主义特色的艺术童话㊂文学史上,人们通常用 艺术童话”指称那些 艺术性高”㊁ 幻想虚构”的童话作品㊂[2]5德语的 艺术童话”(Kunstmärchen)本身是个复合词,其限定词Kunst 在德语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与自然生成且以口头流传为主的民间童话不同,艺术童话是合成的(Synthetisch)人造的(artifiziell),是人工产品;另一方面,与民间童话的简单性相比,艺术童话是源自艺术家被自然赋予的创造力的复杂产品㊂[3]1-2一言以蔽之,神秘非凡的创造力是艺术童话得以产生的根本源泉㊂欧洲艺术童话的成就尤其归功于诺瓦利斯㊁勃伦塔诺㊁富凯㊁蒂克㊁霍夫曼等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贡献㊂他们以现实为原料,在幻想之国编织出绮丽的艺术童话㊂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以下简称‘胡桃夹子“)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在作家的精心布局下,整篇童话本身显现为七岁女孩童真幻想的产物,它以诗性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世界的本质,在理性主义主宰的世界图景中嵌入灵动奇妙的人类心灵拼图㊂一㊁艺术童话的一体两面霍夫曼的艺术童话兼有早期浪漫主义童话的诗意理想㊁晚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荒诞惊悚和现实主义特征㊂奇幻与现实的交融产生出 现实童话”(Wirklichkeitsmärchen)[5]146的二元维度㊂这种二元性首先体现在‘胡桃夹子“的谋篇布局上㊂全篇共十四章㊂前三章:交待主人公玛丽的成长环境,介绍家庭密友罗色美耶教父及其精巧的手艺,以及玛丽在圣诞前夜选中丑陋的胡桃夹子小人作为礼物㊂第四章和第五章:当晚玛丽目睹胡桃夹子小人带领玩偶大军抗击鼠王军队,慌乱之下玛丽撞翻柜子,划伤手臂,昏倒在地㊂第六章:翌日,玛丽在床上醒来,大夫为她医治伤口,父母不相信玛丽讲述的夜间战斗,此时教父前来探望㊂第七章到第九章:教父为玛丽讲述 铁核桃童话”,补充了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玛丽夜晚奇遇的前情,交待了胡桃夹子小人变丑的原因,同时为后续情节做好了铺垫㊂第十章:玛丽康复,认为 铁核桃童话”中的胡桃夹子小人就是自己手中的胡桃夹子,教父告诉玛丽,只有她的坚定和忠诚才能帮助胡桃夹子恢复原样㊂第十一章:夜晚,胡桃夹子终于打败鼠王,他把鼠王的七顶王冠作为战利品送给玛丽,并邀请玛丽随他前往玩偶王国㊂第十二和十三章:胡桃夹子携玛丽游历奇幻的玩偶王国,玛丽得知胡桃夹子是王国的继承人,在杏仁糖宫玛丽与胡桃夹子的姐妹们聊天,因疲倦入睡㊂第十四章:玛丽在自己现实中的床上醒来,父母把她讲述的经历当作梦境,但玛丽坚信玩偶王国真实存在,据说一年后她当真被胡桃夹子接去玩偶王国当上了王后㊂总体来看,发生在现实层的共六章,发生在奇幻界的共八章,含教父讲述的 铁核桃童话”在内㊂奇幻界的比重略大于现实层,并且,现实层和奇幻界无缝衔接,界限模糊,玛丽的遭遇从两个层面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㊂读者必须暂且搁置这个令人抓狂的问题:胡桃夹子和鼠王的战斗以及玛丽在玩偶王国的经历究竟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还是玛丽的语言虚构?因为这种双重性正是霍夫曼原作有意为之:叙述者刚从玛丽的内视角栩栩如生讲述完玩偶们与鼠王的恶战,随即通过玛丽母亲的理性视角提供了对事件合情合理的解释㊂叙述者通过玛丽视角对胡桃夹子的人格化描写,无声无息地把读者引入童话世界,有意模糊内视角和外视角的界限,令读者不知不觉中把玛丽的幻想体验当作外部客观真实㊂从儿童的天真视角和从文学研究者的视角,文本呈现出不同的情节走向,同时每个视角都得到文本支持且相互包容㊂这种双重编码恰如展现出两种不同图案的双面绣,是霍夫曼叙事艺术的重要特点㊂两个层面甚至连空间位置都几乎重叠:玛丽从家中衣橱就可进入奇幻的玩偶王国,童话因此被从无时间性㊁无空间性中抽离出来,被移置到市民生活的此时此地(Heute und Hier)㊂故事情节本身也可作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㊂一种是冷静的现实主义版本:生性敏感的七岁女孩玛丽在圣诞前夜不小心撞翻玻璃橱受伤晕倒,之后玛丽陷入发烧迷梦中,她不曾离开过自己现实中的家宅,所谓奇遇无非都是她的 内心戏”[2]529,家中确实老鼠猖獗,但老鼠并非被胡桃夹子打败,可能是被捕鼠夹消灭,当然玛丽也并未前往玩偶王国,而是去往了另一个世界,因为现实中,玛丽的原型 霍夫曼好友希齐格的女儿玛丽确实早早夭亡[1]1342㊂与此对照的奇幻版本则是:胡桃夹子和鼠王的恩怨㊁玩偶王国那精致斑斓的玫瑰湖㊁贝壳车,沁人心脾的果酱林㊁糖果屋都是另一维度的真实存在㊂尤其在童话的第十四章 完结”部分,当家人把玛丽讲述的经历视作病童发梦,玛丽却拿出鼠王的七顶王冠来证明自己所述绝非无中生有㊂尽管教父出面解释王冠是他送给玛丽的礼物,但众人对此却毫无印象,这无疑增添了玛丽叙述的真实性㊂教父甚至宣告:玛丽具备远超所有成人的天赋,她是一位公主, 统治着一个美丽明净的王国”[1]284,教父指的无疑是那个浪漫纯真的幻想王国㊂不难看出,在现实之线与想象之丝编织而成的 双面绣”上,浪漫诗人霍夫曼赋予奇幻界更多更高的生命和真实㊂在浪漫哲学中,想象具有普遍的形而上学价值,它超脱我们存在的有限形式, 是向我们揭示出实在意义的唯一线索”, 是创造过程中真正的先验原则”,甚至 整个世界不过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㊂[6]75‘胡桃夹子“正是一部由七岁玛丽的 童心”创造,由她的 童言”讲述的 童话”,它 以诗性的形式向我们显示世界的本质㊂[7]161二㊁童言创造诗性童话从德语中对 童话”(Märchen)的释义来看,Märchen (Märlein抑或中古高地德语的maerlin)是Märe小化形式,是指 短小的叙事”,用于指称那些 虚构的㊁非真实的故事”㊂[3]1这说明,童话自始源起便有运用语言进行创造的特质㊂‘胡桃夹子“中最令人费解的 铁核桃童话”正是语言与想象彼此激发生成的结果㊂这则 童话中的童话”占据三章(第七章到第九章),由教父为病床上的玛丽讲述,补充了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玛丽夜晚奇遇的前情,交待了胡桃夹子小人变丑㊁鼠王大军报复胡桃夹子的原因,同时为玛丽执着爱护胡桃夹子的后续情节做好了铺垫㊂按照查特曼的区分,教父给病床上的玛丽讲故事的当时当下是 话语空间”(discourse -space),即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教父讲述的 铁核桃童话”中的人物和事件所处的场所或地点则是 故事空间”(story-space)[8]128-129㊂叙事过程创造出意义,全身心投入的叙述双方(教父和玛丽)沉浸其间进入 故事空间”㊂教父不仅证明玛丽叙述的圣诞夜奇遇的真实性,他还通过 铁核桃童话”进一步推动了玛丽想象的链条,令她把手中的胡桃夹子与玩偶王国未来的国王联系起来,激发她坚定守护胡桃夹子的决心以及后来与胡桃夹子同游玩偶国的想象㊂讲述在此无异于一个创造性的行为,想象的内容通过叙述进入双方的感知域,进入现实界㊂教父和玛丽的讲述则是双重的创造行为㊂玛丽通过讲述整理出圣诞夜混乱的感觉印象,清晰完整地呈现出胡桃夹子和鼠王大军作战的过程;教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胡桃夹子遇到玛丽之前的经历,这又进一步激发了玛丽的想象力,使她把教父故事中的信息与现实结合起52 第12期艺术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童心创造观来,从而发现平淡现实外的 真实”:她的胡桃夹子就是教父的侄儿,胡桃夹子将成为玩偶国的国王,目前他面临跟七头鼠王的殊死战斗㊂[1]283教父趁机又鼓励玛丽要以自己的坚定和忠诚帮助胡桃夹子取得胜利㊂这之后战胜鼠王㊁游玩偶国的经历虽然不再由玛丽讲述,但霍夫曼采用内聚焦叙事,从玛丽视角铺展她的见闻和感受,使读者身临其境地进入玛丽正在经历的奇异世界㊂对此,叔本华做过精辟的总结:诗(Poesie)就是通过语词促使想象力发挥作用的艺术㊂[9]387在此意义上,‘胡桃夹子“可以视作以 铁核桃童话”为核心的想象与语言彼此促发形成的诗意产物㊂‘胡桃夹子“的这一核心生成机制表明了霍夫曼对 儿童童话”的浪漫主义诠释:想象力丰富的孩童并不满足于成人以 童话”之名提供给他们的内容空洞的废话”,孩童要求 更好的”,他们能在精神上准确生动地领悟到成人全然无法领略到的东西㊂[1]306当玛丽讲述有关胡桃夹子㊁鼠王和玩偶王国的经历,母亲只是把它们当作 傻话”[1]262,当父亲问 这孩子满脑子的荒诞想法来自何处”[1]283,母亲只能解释为玛丽 幻想过于活跃”,且由于发烧引发一系列怪梦㊂[1]284在故事的末尾,父亲甚至禁止玛丽讲述关于胡桃夹子的一切,要求她 停止胡思乱想,停止说那些怪诞可笑的话”[1]303㊂霍夫曼在‘胡桃夹子“之后完成的童话‘陌生孩子“(Das fremde Kind)中,再度提醒人们曾经拥有的神奇自然以及 黄金时代”的和谐与幸福㊂他明确地以 陌生孩子”隐喻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丧失的童心,那个最初的纯真自我㊂霍夫曼对童心的珍视与德国浪漫主义把儿童神圣化的语境有关㊂施莱尔㊃马赫和荷尔德林认为,儿童身上彰显着神性;受到卢梭影响,浪漫主义作家把童年视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生阶段,认为成人应以孩子为榜样,因为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潜力,孩子是天才的艺术家㊂[10]417-418我国明代文学家李贽的 童心说”早有类似阐述,并且指出了 童心”丧失的过程和后果,非常契合‘胡桃夹子“的主题㊂李贽指出:童心即 真心”, 绝假纯真”,是 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去童心, 便失却真人”㊂[11]172随着感性闻见和理性道理入主人的心灵,童心递减,之后追名逐利则使童心进一步丧失殆尽㊂人既然没了童心,便把外部的 闻见道理”当作本心,说话则 言语不由衷”,著文则 文辞不能达”,便是 假人”说 假言”㊁作 假文”㊂[11]172那该如何保持 童心”做 真人”呢?霍夫曼在‘陌生孩子“中给出的应对之策是 牢记初心”,在‘胡桃夹子“中则指出 要找回初心”,这体现在芘尔丽帕公主的例子上:鼠婆子突破王宫的重重护卫,成功接近公主摇篮,触碰了公主,公主随即面目变丑,身体佝偻,内在畸形,且将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严重㊂当公主服下核桃夹子咬开的 铁核桃仁”后立刻恢复了本来的人形㊂果仁的德语词Kern兼有 核心,实质”之意,在这里可被视作凝聚着人性特质的 核”,是 本心”,服用它,意味着找回本心,重新获得被世俗改变得面目全非的原初模样㊂不过,想要获得这颗珍贵的 核仁”并非易事㊂须知,核桃(die Nuss)在德语里还有 棘手难题”的意思㊂德谚Wer den Kern essen will,muss die Nuss knacken.(欲吃核仁,须破核桃㊂)童话中,为咬开那坚硬的外壳,无数青年才俊崩掉大牙㊂霍夫曼在此不仅忠实演绎了谚语的字面意思,更隐喻了这则童话的精髓:死磕难题,才能求仁得仁㊂对儿童读者而言,故事的教益非常明显:玛丽和胡桃夹子与代表邪恶的鼠婆子和鼠大王死磕,最终获得完美结局㊂而成年读者则需解锁 双面绣”的叙事之壳,把握童话所提供的 存在的澄明”,[7]140这种 澄明”直指人类存在最核心的本质和最根本的行为方式㊂三、童心揭示诗性真实那么,‘胡桃夹子“童话所揭示出的是何种人类存在本质呢?故事中引人注目的形形色色玩偶(Puppen)是解开谜题的钥匙㊂文中出现了两类玩偶:一类是教父罗色美耶制作的机械自动玩偶,另一类是布娃娃㊁木马㊁黏土玩偶和糖人儿等不能活动的玩偶㊂17世纪以来的机械论自然观把宇宙视作依照固定规律运行的组合机器,人和动物的身体仅被视作运动的物质,国家则被描述为强大的巨型机器㊂[22]172霍夫曼所生活的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上半叶,自动机技术益发成熟,发条人偶㊁活动的机械动物推陈出新,分有上帝智慧的人类凭借已掌握的自然知识进行着大胆的造物实践㊂霍夫曼极为关注自动机㊁人造人技术以及技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他在创作‘胡桃夹子“之前,已在断片小说‘自动机“(1814年创作完成)中探讨过相关问题㊂[13]118-131在‘胡桃夹子“中,自动机主题的意义得到进一步深化:霍夫曼将自动玩偶与普通玩偶进行对比,突出了童真幻想灵动不居的生命力,烛照出被技术理性控制的成人世界单调机械的存在本质㊂故事中,教父罗色美耶是世间能工巧匠的代表,他擅长制作 会转动眼珠和行礼的小人儿,会蹦出小鸟儿的盒子”,[1]242这个圣诞节他打算送给弗里茨一座玩具城堡,送给玛丽一座玩具花园㊂并且城堡外会有攻城的士兵,城堡内则有开炮防守的士兵,花园中则 有一处大大的湖泊,带着金颈带的美丽天鹅游弋其上,唱着动听的歌”,[1]242还会走来一个小女孩逗引天鹅,给它们喂食杏仁糖㊂建造 城堡”与 花园”意味着教父已不满足于仅仅制作单个的自动人偶或人偶组合,而是打造更广阔意义上的社群和社群生活的世界㊂因为 城堡”意味着 对某个区域的统治权”,意味着在堡垒内部最高指挥的统领下 诸多社会关系”的汇合[14]376,城堡拥有自成一体的等级关系㊁军事政治㊁生产和生活关系,俨然一处独立王国㊂而 花园”作为更复杂㊁更综合的系统象征着 世界秩序㊁知识和教育”和 彼岸幸福”,[14]141园内代表自然的湖泊㊁水禽和代表人类纯真童年的小女孩和谐共处,宛如伊甸园般的秩序安排:人类作为神之造物之一,根据神的训诫和禁令替神照管(此处体现为人类女孩喂食天鹅)其他生灵㊂罗色美耶教父试图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为玛丽打造出人间伊甸园,然而直至小说完结,他都没能实现㊂胡桃夹子甚至 带着讥讽神情”对玛丽说:教父 永远造不成如此美景,您自己更有可能”㊂[1]294这暗示了要实现 黄金时代”的梦想,无法依仗人类的机械之工㊂此外, 花园”还是对 女性身体”的隐喻,意味着纯洁童贞又可繁殖生命㊂[14]142这点也可从情节中得到证明:七岁女孩玛丽在与 胡桃夹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从单纯的同情心经喜欢直至爱上 胡桃夹62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子”,最终嫁他为妻,玛丽完成了从小女孩到女性的成长历程,而这一自我成熟过程当然不能假他人之手实现㊂这样一座既意味着伊甸园秩序,又意味着女孩成长的 花园”确实是教父无法完成的㊂因此,他在圣诞夜那天向孩子们展示的巅峰之作唯有 城堡”㊂文中对玩具 城堡”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机械技艺的巅峰:整座 城堡”还不及弗里茨的身高,随着铃响,门窗打开,装扮精致的贵族男女在厅堂内来回转动,另有男孩女童翩翩起舞,这些精巧的人儿只比成人的大拇指高一点儿㊂[1]246对教父这件最完美的机械作品,父母和孩子的态度截然不同㊂母亲赞不绝口,甚至要求拆开城堡以观察驱动人偶的齿轮㊂两位儿童只提出三个 童心”愿望:想要进城堡去看看;想让里面的人儿出来走走;想改变里面人物的运动路线㊂三个愿望均被教父一口回绝,因为 机械构造(Mechanik)做成什么样,就只能一直是那样”㊂玛丽和弗里茨很快厌倦了这些只能 以同样方式” 做同样事”的自动人偶㊂[1]246与自动玩偶相对照,简单人偶㊁木马甚至书页上的平面形象,反而带给儿童更多的乐趣㊂图画书上的花朵和人物在两个孩子眼中 似乎真的在讲话般”㊂[1]245弗里茨还骑在玩具 枣红马”上狂跑, 随心所欲地”[1]246指挥玩具士兵行进后退,急驰狂奔,兴致盎然,甚至最为普通的黏土人偶也令兄妹俩喜不自胜㊂霍夫曼所使用的 随心所欲”一词,正是化平庸为神奇的魔法㊂因为儿童任意驰骋的想象力在静止的玩偶身上才能得到施展空间:木马在弗里茨眼里 野性十足”,[1]245受伤的胡桃夹子对着玛丽 和蔼而凄惨地微笑”,[1]252布娃娃不仅有名字,还各有不同的性格,比如,特鲁琴小姐笨拙,克蕾欣小姐则善良㊂兄妹俩想象出与玩偶的对话,让玩偶做出各种行为㊂反之,自动玩偶只能按照机械装置的预先设定永无止境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从而丧失了一切其他的可能性㊂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在玛丽所 目睹的”与鼠王军队的激战中,参战的全是布娃娃㊁泥人儿㊁木头骑兵㊁面人儿等做成的士兵,唯独没有一个机械玩偶㊂在激发想象与灵性方面,普通人偶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这点在半个世纪后现实主义名家特奥多㊃施托姆的中篇小说‘木偶戏子保罗“中得以延续:木偶戏艺人通过操控木偶的动作,根据舞台场景说出台词, 所有的一切都赋予了这些小小的人儿以神秘的生命”㊂[15]187即使在木偶零件损坏的情况下,凭借幕后木偶戏艺人急中生智的言语行动,台前的木偶同样保持着风趣幽默㊂如此,人类操控者向木偶灌注了自己生动的思想㊁灵魂和性格㊂尤为重要的是,木偶跟主人一起经历世间起落沉浮,主人离世之日,木偶随他一起被埋于地下,归于尘土㊂人类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赋予人偶,人偶成为人类生命之途的陪伴者,命运的共同承担者㊂这绝妙的生命灵性恰恰是自动机械造物无法获得的㊂在人类制作的 城堡”世界,自动人偶不能走出来与弗里茨玩耍,弗里茨也不能走起去与他们嬉戏㊂ 城堡”与人类世界成为彼此隔绝的空间, 城堡”的自动人偶单调重复不变的运动轨迹, 城堡”外的人类观众以造物主的姿态惊叹于逼真的仿制艺术㊂因为 城堡”的装饰跟现实的城堡一样,里面的人偶有着现实人类的面容和衣饰,举手投足合乎现实人类的礼仪,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无休止地重复相同的动作㊂弗里茨甚至发现 城堡”里有个反复探头探脑的绿衣小人就是罗色美耶教父本人!当父母惊叹于仿制工艺的精湛,孩子们却从 城堡”这个人造的微缩景观看到了存在的真实,即:人类的现实处境恰如 城堡”中的机械人偶,受制于各种给定的条件,有规律地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㊂与此同时,‘胡桃夹子“童话也昭示了另一种存在的真实:庸常中寓居着美好的东西,通往天国的阶梯的底脚就固定于生活中,人人都可攀爬,[1]721就如同玛丽在家中的大衣柜里找到前往玩偶王国的小梯子㊂童话并不虚构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也不虚构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世界, 它用真实的信仰㊁把世界在它眼中显现的原样呈现出来”㊂[7]133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看见那通往更高之境的阶梯,也并非所有人都能领悟蕴含于童话中的生命和真实㊂正如霍夫曼在‘胡桃夹子“的末尾点出: 惟有那些独具慧眼之人,方能看见至美奇迹㊂”[1]306综上,‘胡桃夹子“童话写于1816年秋冬,彼时欧洲刚刚结束拿破仑战争,经济和社会生活遭受割裂和重创,又遭逢历史上著名的 无夏之年”,包括欧洲在内的诸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㊁瘟疫甚至饥荒㊂玩偶王国中那诸多以甜食㊁糖果命名的山林㊁溪流和屋舍,曾施予在匮乏中煎熬的孩子极大的心灵慰藉㊂童话在此帮助孩童们诗意地(dichterisch)战胜了世界㊂不仅如此,‘胡桃夹子“从童话的产生机制上说明,儿童的想象力和语言彼此促发生成童话;并且,对浪漫主义诗人霍夫曼而言,这种源自 童心” 童言”的童话中蕴含着更高的真实,成人应去体验并尊重㊂[1]306在此意义上,‘胡桃夹子“是当之无愧的儿童童话㊂此外,‘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标题本身就指向存在的双重性:胡桃夹子是世俗世界的实用之物,老鼠国王则来自奇幻世界㊂书名中的 与”表明两个世界比肩并存,彼此交织,世人若能保持 一念之本心”,凭 精神之眼”[1]309也能在平凡的泥人木马身上看到瑰丽的诗意王国㊂如今,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依然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拉锯战中彷徨,伴随算法与日俱增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早已被嵌套进层层技术框架之中,远离人类曾经的童年天堂㊂因此,阅读童话㊁体验童话将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最本源的滋养,在被技术理性统辖下的秩序中保留一架通往更高存在的阶梯㊂ 参考文献:[1]Hoffmann ,E.T.A.Die Serapionsbrüder [M ]//Ed.Wulf Segebrecht.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 ,2015.[2]Schikorsky ,Isa.Im Labyrinth der Phantasie :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s Wirklichkeitsmärchen Nußknacker undMausekönig [M ]//Ed.Hurrelmann ,Bettina .Klassiker und Kinder-und Jugendliteratur.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Verlag ,1995:520-539.[3]Lüthi ,Max.Märchen[M ].10.Auflage ,bearbeitet von Heinz Rölleke.Stuttgart Weimar :Metzler ,2004.72 第12期艺术童话‘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的童心创造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