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三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概念题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
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
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①血缘关系的功能a.正功能。
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
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1.3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列举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探讨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二、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类型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2.2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介绍家庭、群体、阶级、国家等基本社会组织分析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作用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介绍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制分析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3 个体社会化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四、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形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类型4.2 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介绍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劳动关系等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4.3 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分析社会合作的意义、机制和挑战五、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5.2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析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现代化与全球化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六、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6.1 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理论6.2 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层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分析社会正义的理念和实践七、第七章:文化与符号7.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7.2 符号与象征介绍符号和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中的重要性7.3 文化变迁与全球化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八、第八章: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8.1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目标解释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社会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8.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挑战8.3 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平探讨社会政策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分析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九、第九章:家庭与性别9.1 家庭的社会功能与类型解释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类型探讨家庭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9.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不平等分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9.3 性别研究与性别平等介绍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性别平等的意义和挑战十、第十章:宗教与社会10.1 宗教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宗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探讨宗教的类型和特点10.2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分析宗教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宗教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关系10.3 宗教变迁与世俗化分析宗教变迁的动力和影响探讨世俗化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十一、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11.1 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1.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分析教育在缩小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11.3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二、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的概念与影响解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科技与社会进步分析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讨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12.3 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介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十三、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的概念与问题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类型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13.2 环境与社会互动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实践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绿色治理的实践和挑战十四、第十四章:健康与社会14.1 健康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解释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14.2 公共卫生与社会健康介绍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社会健康政策和服务体系14.3 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促进分析健康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探讨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实践十五、第十五章:社会理论及其应用15.1 社会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15.2 经典社会理论家及其思想介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15.3 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应用探讨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文化与符号、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家庭与性别、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健康与社会以及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等。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基本内容●社会有机体和一般生物有机体的异同●社会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个人主义社会观的核心内容●斯宾塞和孔德社会学观点比较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也是一位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曾被誉为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和孔德一样,斯宾塞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他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并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闻名于世,在社会领域宣扬“适者生存”的原则。
本章在简介斯宾塞的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第一节生平及著作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其中唯一活过幼儿期的孩子。
斯宾塞的父亲是个信奉新教的教师,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
斯宾塞的母亲是一个温和而又虔诚的美以美会教徒,她与脾气暴躁的丈夫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太美满,这恐怕也是成人后的斯宾塞对婚姻怀有戒备心理的一个原因。
斯宾塞从小体弱多病,没上过什么正规学校,主要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
13岁时,他离家到做牧师的叔父那里继续求学,叔父向年轻的斯宾塞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激进主义的哲学原理和与英国国教相背离的新教思想。
斯宾塞自感不适合接受大学的正规教育,因此没有像父亲那样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是另谋发展。
1837年他被录用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但1841年铁路完工后他被解雇了。
以后几年,斯宾塞试图挤进激进派报刊和激进派政治组织。
他给激进派报刊写过不少文章,内容起先是关于工程方面的,但后来主要涉及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到了1848年,他终于时来运转,担任了英国最有名望的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有了一份收入较高的固定工作。
第三章社会分层
2、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 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 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 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 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 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3)声誉法。又称他人评价法。调查员从一个 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 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 归类。 (4)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 (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2、社会分层的根源
(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 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资源主要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 资源和声望资源等,正是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 占有与否和占有多少使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 而人们是否占有或占有资源的多少又与人们获取 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直接相关。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还与人们获取资源的 机会相关。机会不同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原因, 是因为社会差异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相关, 又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2.精英的流动
(1)什么是精英 精英是在相关领域分层中占据最上层的少量人物, 他们的行动对于该领域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帕雷托把精英分为两种: 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 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 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 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 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 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 的统治者精英。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p81
• 1、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又称为人口规模,是对人口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 2、人口质量 • 人口质量,又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 想素质。
• 中国人口成为社会包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 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p76
•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p76
• (一)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 (二)社会的特征p77
• 1、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人(人群)是最基本要 素
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速。 • 5、人口性别失衡。我国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
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很多。 •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解决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必须着眼的目标是建设“人口均衡
型社会”。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B
•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第一,有用性。比如工具、技术等
第二,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如音乐、舞蹈、体育、管理等容易被采借,而宗 教、民族服饰等不容易被采借
• 文化融合,是指采借过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 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咖啡馆、歌舞厅、超市 等
五、文化多样性p91
• (一)文化震惊 •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社会学概论精编第三版第3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概念
(对事物 或现象的 抽象)
变量
(具有多个 取值的概念)
指标
(表示变量含 义的具体事物)
例:
社会阶层 上、 中、 下
职业划分 教育程度 收入水平
取值 事物 1 事物 2
. . . 事物n
概念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以下概念是否可以进行社会测量?
自由、 同情心、 幸福、 偏见、 歧视
概念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
社会研究范式案例
一、《自杀论》 (1898)是实证研究范式的典范, 是自然科学的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研究步骤: 第一步——界定概念、 确定问题、 提出假设。
第二步——收集资料、 对各种解释进行验证。
社会因素
个人心理、 生理因素
自杀行为
各类人的自杀率
气候……
第三步: 运用假设检验法选择符合调查资料的、 较好的解释
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 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研究 以及许多社会工 作研究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如何提出一个研究问题? 如何选择研究适当的策略和方法? 如何找到研究对象? 如何收集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理性目标指导下, 通过不断的 演绎和归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饭菜的质量
人均住房面积
娱乐活动场所的 多少 空气质量如何 (具体指标)
二、社会学的解释
(二)假设
社会学研究中的假设是一种预设的变量关系和尝试性解释。
假设分为研究假设(H1 )和虚无假设(H0) , 研究假设就是 研究者所要验证的假设, 是研究目的, 虚无假设是指和研究假 设相对立的假设。
最后上升到理论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支持), 一种共性解释。
社会学:第3章-社会学理论流派整理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各主要理论流派2、理解社会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主要理论流派的观点教学难点: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各流派的异同点教学内容:§3 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话语:主要的理论流派20世纪世界社会学最重大的事件是迎来了许多新学派的诞生,这节课就将历史上形成的几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和流派作简要介绍.§3.1 结构功能论一、理论渊源结构功能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经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理论,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独霸美国社会学界.有两个主要原因:1、美国社会在这个时期正是太平盛世,社会安定,国势雄伟壮大;功能论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整合,正适合解释当时的美国社会.2、当时哈佛大学大帕森斯教授与其在全国各地的门生正主宰着美国社会学界.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合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与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功能论相信,社会里的成分和各部门对社会都有某种程度的贡献和功能.社会总是向着稳定整合的方向运行.如果某一部门发生变动,其他部门必然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动,把失调的社会体系再调整回来,以维护社会的整合.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是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以与20世纪的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布朗的功能论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社会里的结构与组织都是为此而存在的,而运动的.要研究社会结构就不能离开它的功能.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信仰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功能论不相信社会会产生激烈的变动或埃与破坏,社会问题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失调.因些,功能论很少重视社会变迁的研究.但是美国与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都遭受了激烈的变乱:学生运动、妇女运动、运动、嬉皮士文化、吸毒等社会问题充斥于社会里.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功能论受到怀疑,冲突论趋势出头.二、代表人物〔一〕帕森斯功能结构论体系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当代的社会学家帕森斯.他的功能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社会系统》、《现代社会系统》中.但在他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为他的结构功能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结构功能论中的主要概念和基本思想是:〔1〕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立了将社会秩序作为它的社会学理论中的中心议题.它假定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社会秩序正好来自人们这种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例如西方社会中的##就代表此类价值观念,他告诉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和什么是不可以做的.〔2〕他晚期的著作的中重点发展了他的社会系统论.帕认为任何社会系统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过程中都分化出了四个子系统,即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法律子系统和亲属子系统、各系统相互协调,使系统达到均衡.〔3〕晚期著作中还发展了他的社会进化论.他主X人类历史的过程是一种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包括四个过程:分化,适应力的提升、容纳、价值的通用化.〔二〕默顿默顿曾是帕森斯的学生,他在很多方面将导师的结构功能论发扬光大.莫顿首先批评他的老师的理论过于抽象和宏大,他主X发展所谓的中程理论——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神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其次,他还批评了过去功能主义理论的三个错误:功能统一性观点、功能普遍性观点和功能不可替代性观点.莫顿对于结构功能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主要概念.显功能就是指那些人们可以预料的和容易被大家认识到的功能.而潜功能是指那些不明显、不为人所预料的的不容易被大家认识的功能.§3.2冲突论一、理论渊源冲突论是与结论功能论并驾齐驱的另一种宏观社会学理论.冲突论是建立对结构功能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当结构功能论如日中天的时候,很多冲突论者指责和批判他们的社会整合社会协调的观点,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中的对抗与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在社会变迁发挥着作用.马克思的阶段斗争学说和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对现代冲突论影响最大.齐美尔强调现实社会里的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冲突并非只有破坏性的一面还有建设性的一面.冲突论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是造成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也是权力关系,总有一方掌权而居上,另一方无权而处下.人基本上自私的,只求权力的获取.社会的实际状态不是整合,而是斗争与冲突.这种观点用可以用来解释分析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受到年轻学者的欢迎.二、代表人物〔一〕达伦多夫辩论冲突论达伦多夫深受马克思和齐美尔的影响.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冲突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权力和权威必然会引起竞争、社会冲突、社会变迁、整个社会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统治之上的,所以权力与权威就成了解释这些冲突的关键点.〔二〕科塞的功能冲突论冲突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科赛,他的理论深受齐美尔的行使社会学影响.他把他的理论集中在探讨冲突在社会体系内的功能上.饿饿而且科赛试图将两种对立的理论结构论和冲突论结合起来.他承认社会的有些结构的形式是整合、均衡的结果,但他也指出社会群体得以形成和建立的另一个过程——社会冲突.科塞认为社会体系内的各个部分是相通的,这种相互关联是一定会存在紧X、失调和冲突现象.冲突的起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报酬的不均衡分配,以与人们对社会合法性的质疑和否定.社会冲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社会机构和人们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冲突也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他可以促进群体的形成,可以促进团体界限的确定,可以促进社会团体的团结.(三)哈贝马斯他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人物,他大大发展了批判理论,与前辈相比,他的观点多了些综合,少了些激进,他提出的"沟通行动理论〞与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哈马贝斯的合理性概念为基础,运用语言和逻辑分析工具,通过多功能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沟通行动理论.他把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的:目的性的行动规X调节行动戏剧化的行动沟通行动在他看来,沟通行动是最基本的社会行动.他的理论试图综合理论与实践、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新的理论取向§3.3 互动论一、理论渊源宏观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结构,而微观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关注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社会间的相互联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互动的动态性.米德的思想对互动论的创立起了关键作用.他强调人类心智,社会自我和社会结构的产生是与社会互动过程密切相关的.二、两个流派:拟剧论和符号互动论1、戈夫曼的拟剧论他发展了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就像演员一样在与人交往中不断塑造自己的形象.2、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而沟通依赖于符号.符号就是代表某物的东西."牛〞这个字并不是代表一头牛,代表牛这种动物i,如果人类不能使用符号的话,只有当牵过一头牛你才知道牛.所以符号沟通效率是非常高的.它取决于人们破译理解符号的能力.在同一个社会成长的人们能够彼此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就是因为对这些符号有共同的理解,例如:中国人见面"吃了没?〞中国人懂得这话的含义,用来打招呼.可是外国人不懂,可能就认为你要请他吃饭.这一理论的重点就是研究人们在不同符号上所赋予的意义,互动者如何把握互动情景、符号对不同的人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等.§3.4 交换论一、理论渊源交换理论是一种综合心理行为科学与经济学观点的理论,它相信人与人的互动必有目的,也就是要获得酬赏.互动的双方既然是有目的的,那么互动就会像经济行为里的利害关系的计算,尽量减少成本或付出,更尽可能扩大其利润或酬赏.同样的一种酬赏在不同人眼中,其价值并不完全一样.交换理论同时指出,个人在互动中所欲获得的利润与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成正比.代价越大,利润越高.例如:一个人在恋爱过程中,越是追不到对方,越是死心塌地地认为是真爱,值得追.这就是代价与利润相对高低的问题.交换理论社会学上用得最多的是小团体的研究,也用在夫妻关系的解释上.不过由于社会互动过于经济化的解释,是四##论应用X围最小的.二、代表人物1、霍斯曼的交换论他的交换论认为社会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学派所说的的社会角色或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他的交换理论包括六个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理性命题2、布劳的结构交换论布劳在很多方面弥补和发展了霍斯曼的交换理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出于交换,但不是所有行为都是交换行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交换原理:§3.5 社会学理论的新总合计新视角社会学经过近20年的发展的,出现了综合的趋势,一方面,人文主义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各流派相互交织,形成新理论一、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二、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三、布丢的反思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社会学概论课件3
七、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八、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 、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 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 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 “带规律性的模式”。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十二、 十二、社会结构
1、概念:当社会关系发展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 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 的状态时,可称之为一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 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力量(或社会整体的构成 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特征:整体性、有序性、稳定性、动态性。 3、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价值、社会制度、社会 群体和组织、社会角色。
二、社会的特点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系统具有精神的、心理的联系。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 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的功能 交流的功能 导向的功能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为: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1)整合的功能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
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②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③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教程第一章: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社会变革和工业化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本章将介绍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社会学家的贡献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了解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
本章将介绍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
同时,还将探讨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章: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本章将介绍社会结构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家庭、社区、组织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关系的类型和特点,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控制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本章将介绍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如家庭、学校、媒体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控制的机制和作用,如法律、道德等。
第五章: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变迁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章将介绍社会不平等的类型和原因,如阶级、种族、性别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变迁的影响和后果,如社会动员、社会革命等。
第六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社会问题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章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并探讨社会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和解决。
第七章:社会变迁与文化变迁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章将介绍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本章将介绍社会学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社会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结语:社会学的意义与挑战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本结语将总结社会学的意义,如提供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提出社会改革的建议,并讨论社会学面临的挑战,如全球化、技术发展等。
通过以上章节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对社会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对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1、塑造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人格完善、能够扮演角色) 2、传递文化 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 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和 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则能 传递文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 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作用—— 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儿童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 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 德行为的标准;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 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1.5)、肛 门期(1-3) 、性器期(3-7)、 潜伏期 (7-青春期)、生殖期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开始) 5个阶段。
(2)人格发展的角度 A、人格(个性、自我):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行为 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即“我是谁”。刚出生的婴儿没 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 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独特人格(个性)的人。 B、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著名理论: 库利(美)的“镜中自我”:第一,自我意识(人格)是在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二,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自己设想 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方式) 的评价;最后是自己根据对别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这三个步骤经 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所以叫“镜中自我”。
社会学3
1、“社会群体”概念与特征;与“集群”“类群”的区别社会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持续互动的人组成的有机共同体。
共同体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且有相似的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和社会期待。
“集群”:暂时处同一空间而互不隶属的个体总和。
“类群”:拥有某些相似特征但互不交往的人群统计。
特征:1)群体成员间有持续互动。
2)群体成员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3)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谢尔夫(M. Sheilf)关于群体界限的实地研究4)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行为规范和行动能力⏹2、“初级群体” 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小规模较大规模面对面长时间互动,短时间互动,人格特征较全面表现成员联系往往通过中间环节感情较深厚、人际关系亲密缺乏相互了解成员很难替代成员可替代由习惯、道德、群体意识等由明文规则进行正式控制进行非正式控制初级群体的功能:能满足我们归属感和对亲密关系的情感需要。
⏹3、多元化社会中将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为何非常危险?威廉·萨姆纳:按群体成员对自己群体与他人群体的感受分——“内群体”: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
“我们”“外群体”:成员感到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
“他们”把社会成员分成“我们”和“他们”会带来2个后果:1)在多元化社会里,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种族隔阂;宗教隔阂等。
纳粹对待犹太人的态度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纳粹看来,犹太人象征着邪恶,会引起恐惧和痛恨。
因此,屠杀犹太人虽然“不光彩”,但是非常必要。
“9·11事件”后,一些美国人把阿拉伯人看成“外群体”,认为他们是险恶的、凶残的暴徒。
飞行员拒绝起飞,除非有“阿拉伯长相”的乘客下飞机。
2)Robert Merton观点:群体成员对内外群体可能持双重标准:用德行(virtues)标准衡量内群体(把内群体特征看成美德);用罪恶(vices)标准衡量外群体(把外群体的同类特征看成恶习)。
社会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
第三章社会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一)社会的涵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是特殊的自然,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的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
主要表现是:①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②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②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是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个人才是真实,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才是真实,代表人物涂尔干)。
1、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也称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相反,它是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因而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所谓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活动。
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的一种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
二、自然资源
(一)什么是自然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
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环境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二是生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三是矿产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二)自然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源的有限性。 第二,潜力的无限性。 第三,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第四,自然资源空间布布的不均匀性。
第三章 社会
本章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 社会结构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的涵义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在汉语古籍中社会 的涵义:社,祭神的地方; 会,聚集之地;社会,即 人们为祭神而聚集在一起。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
初级关系的特点:
第一,是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 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 关系。
第二,是简单和初步的关系。
第三,是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 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
(2)次级社会关系 次级社会关系是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
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和工作关 系等。
人的社会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但人的复杂关系不 是在自己有了独立行为时才有的。人的社会关系是伴 随生命的出现而产生的。
先天的关系,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后天的关系, 邻里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二)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
的社会关系体系。
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1)初级关系
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出,但社会关 系大量表现为次级社会关系。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根据肯定与否定的
状态,把社会关系分为结合关系和对立关系。
(1)结合关系 结合关系是指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
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2)对立关系 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
的基本关系,其它关系是这一基本关系的表现或产 物。
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 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要素很多,但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
能相互关联,成为一个系统。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 人,而是以角色的名义出现的具体的个人。
社会交往有两个维度,分别是范围和层次。
4.社会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表现为四点: 第一,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口资源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的生命过 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 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婚姻家庭形式中 进行的,一定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制 约,社会也通过婚姻家庭制度影响人口资源的数量 和质量。
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
(一)社会唯名论 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
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 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二)社会唯实论 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存在的
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 只是当其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 个别事物。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第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第三,人的生
活有目的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
第四,人能认 识和改造自然,推 进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关于社会和组成社会的个人,二者哪一个具有
真实性而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看待社会和个人的社会 理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三)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 素质等。
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包括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 儿童知力水平;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熟练劳动者 的比重等。
在我国,人口成为经济发展包袱的原因:第一, 人口基数过大;第二,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所造成的。
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大
幅度的提升,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对自 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济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摆到了人类面 前,如“三废”物质污染、噪声污染、水资源污染、 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等。
水污染
土地沙漠化
臭氧层空洞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第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 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
第二,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 生命之所在。
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 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动了 自身的发展。
第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 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 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 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角色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角色中的职位是非人 格化的社会规定,而角色扮演是人格化的,所以,角 色包含着人格。
人格包括三种要素,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他 给角色以个性活力。价值标准决定角色行为的取向和 目的,能力为角色行为的目的服务,气质是角色行为 的心理动力,影响角色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
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 业的分工,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 出来 ,以行业为基础,形成了业缘关系。
(三)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 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
(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简 单堆积,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互作用 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 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因而是社会的基础本质。
不同层次需求的人,其价值标准和行为层次也 不同。
需求的满足要通过行为交换才能实现。
布劳,将人的一切关系都视为交换关系。
交换与分工相连,分工与权力相关。
行为交换体系是人与社会的第四层关系体系。
二、社会关系
(一)什么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 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物质关系和精神关 系。
(二)质
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 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作 为唯一永恒的自然条件,劳动是 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它 创造了人,也创造了社会。
社会一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 本质的统一,一方面又是人与人 交互作用的产物。由于劳动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 发展史的钥匙。
三、什么是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 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 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
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结构: 第一,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 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 能力。即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内具有劳动能 力的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
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 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 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 口规模。人口数量一方面受 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社会 G·齐美尔,社会是人们之间彼此互动的模式。 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
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 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角 色人格体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力制度体系和行 为交换体系。
(一)角色人格体系
(三)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资源对社会的制约关系,或者说人类 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关系。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而且只有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掌握的自 然资源,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才可能世代延 续,因此,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角色与人格是有机联系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个人 与社会的初始关系体系。
(二)价值规范体系
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 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
价值标准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但通常表现 为主观性。
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是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内 在的价值标准转化为规范,只讲价值标准不讲社会规 范,则价值标准无法体现,只讲规范而不讲价值标准, 规范就会失去内在依据。
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结合关系是社会共生的基础,对立关系与结合 关系相比处于从属地位。
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