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资源 优化课堂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用教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在依托教材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同时,需要对数学教材进行再一次的“深度加工”,通过对教材符合创造性原则的结构重组、知识创生、生活还原等,实现教材的“再度开发”,从而让数学教材在“创造性运用”中增值。
一、结构重组——追求整体感悟的数学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因受到理性课程观的影响,常常是老师一点一点地教,学生一点一点地学,人为地把整体知识机械地割裂成一个个部分。
这种“局部积累的数学教学”很难让学生领悟到知识的有机联系,不能让知识彰显出内在的生命。
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对教材知识实施结构重组,建构“整体领悟”的教学乐章。
首先,把数学教科书中以横向的“点”为单位的符号按其内在的类型特征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先整体感悟认识再局部把握知识。
如在立体图形体积计算中,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时,既需要共同的方法“底面积×高”,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特殊的方法。
教学时,我一般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悟,建立初步的整体认识;在以后的几个教时中再让他们分别把握局部。
这种“整体感悟式”策略的运用,可以摆脱只有知识点而没有整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摆脱大量的机械训练,使遮掩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得以呈现。
其次,把数学教科书中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进行融合,通
过有主有从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形成灵活判断与主动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数的运算”教学,教科书将其按照两个角度编排:一是运算的类型,即:加、减、乘、除;二是算法的形式,即:口算、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
于是出现今天教加法估算,学生就会“将估算进行到底”,而不会去思考什么时候进行估算,也不会思考有没更简便的方法等。
针对这一现象,我用综合的教学策略对数学教材的结构进行微型的调整,删除教科书中过多重复的习题,突破单一的算法,补充多维变化的习题,唤醒学生深层次的灵活主动,从而实现计算教学的教育价值。
二、知识创生——追求自主创造的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提供也不例外。
因此我在依托原有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建构”,即所谓的“创新开发”。
充分挖掘学生群体的创新潜力,使学生潜在的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显性的现实的创造力,真正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语)过程。
三、回归生活——追求“教育形态”的数学教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是怎样的?我常常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观察
与思考。
尽管数学教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实质上却是就教材教教材,用华师大张奠宙教授的话来说,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是“学术
形态的数学教学”,并没有对学生形成真正的教育意义。
那如何变化为一种“教育形态的数学教学”呢?
1.还原
教科书上的不少概念,只配一两幅图就得出结论,学生不理解。
因为这是“冰冷的美丽”,如何将这“冰冷的美丽”转换成“火热的思考”?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而必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必须将学术形态的数学变为教育形态的数学。
2.变换
教材中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因此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学术形态的数学。
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变换教材情境,使问题生活化、趣味化。
例如:学习抽象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书上的例题内容平淡,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就会索然无味。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组统计每一组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换成用分数来表示。
如:第一组有4人喜爱唱歌,3人喜爱绘画,换成新的说法为:第一组喜爱唱歌的人是全组人数的(),喜爱绘画的人是全组人数的()。
学生根据课堂中当场生成的信息,自己编题,找到计算方法,学习就变得生动有趣。
3.拓展
结合数学知识把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闻等引入课堂,数学就增添了文化的气息,让学生特别喜欢。
因此,教师应
进一步丰富数学的文化积淀,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数学背景资料。
如教学比的意义,我对这一平淡的内容进行了背景资料的采掘:早在1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弗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与会的朋友展示了五个大小各异的长方形,尺寸分别是5×8、9×10、12×27、8×13、21×34,并要求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5×8、8×13、21×34这三个长方形……这样一个小小的数学故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就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诱人的探究魅力,丰富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数学的丰富、数学的有趣,使学生更乐于接近数学。
数学教学应当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质性的操作、交流;少一些与数学无关的活动,多一些有助于数学思考的探究、实验;少一些浮躁的热闹,多一些对数学的充分体验和感悟。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师生共同探究数学本质的教学活动,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