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体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
01
《诗品》中的诗体观
论述了诗体的分类、特点及代表作品,为古代诗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
02
《文镜秘府论》中的文笔说
探讨了文笔之分及各自特点,揭示了文笔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03
《文章流别论》中的文体流变
阐述了文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发展,为全面理解古代文体提供了视
角。
05
古代文体在现代社会应用与发 展
古代文体与世界文学对话
古代文体与现代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共同点和差异,促进文学交流。
古代文体在国际舞台传播
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古代文体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 认同。
古代文体在跨文化创作中的运用
外国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中国古代文体元素,丰富世界文学宝库。
06
结论与展望
商业繁荣催生城市文化,为文体演变提供土壤 。
经济变革与文人境遇
经济变革改变文人境遇,推动文学风格及文体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文体演变中作用
经典传承与模仿
01
古代经典作品传承,为后世文人提供模仿与创新基础。
文化交流与融合
02
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文体融合与创新。
文人探索与创新精神
03
文人不断探索尝试新文体,推动文体演变进程。
近体诗
格律严谨,押韵、对仗、 字数等均有规定,包括律 诗、绝句等。
散文类文体
历史散文
辞赋
以记述历史事件为主,如《左传》、 《战国策》等。
以铺陈事物、抒发情感为主,如《离 骚》、《九辩》等。
诸子散文
以议论说理为主,如《论语》、《孟 子》等。
小说类文体
志怪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
古代议论文“论”“说”文体辨析
古代文学古代议论文“论”“说”文体辨析曾中辉【摘 要】在古代议论文中,“论”、“说”都是文体的名称。
“论”着重在阐发理论,重在逻辑说理。
“说”着重在用动听的言词使人高兴接受意见,重在形象说理。
二者在起源、文体特点和表达规范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
把握这些不同,对我们阅读理解古代议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有一定帮助的。
【关键词】论 说 文体 六国论 师说在古代散文中,有多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按曹丕的《典论论文》,已有“奏”、“议”、“书”、“论”的区分[1],陆机的《文赋》中,“铭”、“箴”、“颂”、“论”、“奏”、“说”大体也属于议论文[2]。
区分最全面的,当属刘勰的《文心雕龙》。
光是大的议论文体,他就有颂、赞、祝、盟、铭、箴、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议、对、书、记等二十多种划分,小的分法则有几十种之多。
这些议论文体,随着时代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今天已大多消亡了。
但有一些,比如“论”、“说”,直到今天依然在用。
其中有一些名篇经典,代代相传,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
本文拟根据文体的不同规范,辨析古代议论文中“论”“说”这两种文体的异同,以期对理解古代的名篇经典,并指导写作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文心雕龙》对“论”“说”的论述作为六朝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篇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声训、义训、形训的方法,考镜源流,对“论”“说”文体命名的本义、起源、功用、特点、发展演变进行了质实而又具有深度的阐述,并对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规范和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主要之点如下:(一)含义、起源不同《文心雕龙》阐述“论”的起源是:“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
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群论立名,始于兹矣。
”[3]也就是说,论这种文体,本是为阐述经典义理而产生的,它的目的就是要有条有理、没有差错地阐明圣人经典的含义。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发展脉络以及文学家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就已经发展了千余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包括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概念、文学体裁和文学家的分类。
中国古代文体学以文言文为基础,涵盖了文学体裁的范围,包括诗、词、书、曲、章句、诗、绝句等。
其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它涵盖了许多文体,比如长篇、短篇、抒情、颂词、讽喻、抒情等。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抒情诗,表达了他对离别别离的悲伤,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另一方面,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
一,比如《礼记》、《诗经》、《春秋》、《楚辞》等,它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还有诸如章句、诗、绝句等文学体裁,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抒发着文人雅士的心情,展示着古代文学家的智慧与艺术。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体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文学学科,它涵盖了诸多文学体裁,深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质和精髓,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论”体文之起源诸说
“ 论" 体 文之起源诸说
蒲春 燕
( 西华 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四 川 南充 6 3 7 0 0 2 )
摘 要 : “ 论 ” 体文是 中国古代散 文创 作 的 大 宗,在 中 国古代 散 文 史上 占据 着重要 地位 。 关
于论 体 文的起 源 .中 国学术 史上历 来存 有 争议 。 学者或认 为论体 文起 源 于儒 家经典 《 易经》 ,
次, 《 日 三 子) )中出现 2 8 次,
子) )中出现 6 3
子》 中出现 l 8 次, ( 韩非子》 中出现
之诸子,各以所学著书 ,诏后世。 ” 即论体文起 源于先秦诸子散文 。笔者 以为这一观点颇近事
实。
二 、先秦诸 子散 文 中的 “ 论 ”体 形式
曲解 ,就需要通过 “ 论 ”这一文体来进行论述 ,
因为 “ 论 者 ,伦 也 ;伦 理无 爽 ,则 圣 意 不 坠 ” ,
即 “ 论 ”体 文 的特 点 就 是 论 文 有 条 理 。刘 勰 认
即 “ 论”体文是一种分析讲理的文体 ,它讲究分 析精密而叙述明畅。陆机对于论体文的认识 比曹 丕更进一步 ,曹丕对 “ 论 ”这一文体的认识并未 独立 ,他将 “ 论 ”与 “ 书”同论 ,没有区别他们 之间的各体特色 ,而陆机则单论十种文体 ,指出
十类 文体 的风格 特征 ,认识 更 为科学 化 。遗憾 的
文章 编 号 :2 3 0 2 0 1 1( 2 0 1 5 )0 2 — 0 0 6 7 — 0 4
“ 论 ”体 文是 中 国古代 散文 创作 的基本 类型
体物 而浏 亮 。碑 披文 以相 质 ,诔 缠 绵而 凄怆 。铭
之一 ,由于其创作数量之多 ,在中国散文史上 占 据着重要地位 。 “ 论”体 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 “ 论 ”体 文是 指论 说类 文章 ,包括论 、 辨 、说 、传 、注等以阐明事理为主要 内容 的所有 说理论事类散文类型。狭义的 “ 论 ”体文是指以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一、古代文体论的源头
古代文体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文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并将其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其中,《诗经》是古代文体论的重要资料,它提出了“诗歌有五韵”的理论,把诗歌分为五类,即“大雅”、“小雅”、“颂”、“周南”和“赋”,从而为古代文体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体论的发展
古代文体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诗经》的影响,文学家们把诗歌分为五类,并
且把诗歌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汉书》、《史记》、《晋书》、《魏书》等史书的影响,文学家们把史书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文体论的发展受到《古文观止》、《文心雕龙》、《梦溪笔谈》等
文学著作的影响,文学家们把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系统地归纳为文体论。
三、古代文体论的影响
古代文体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还为文学作品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此外,古代文体论还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浑和性生成
赋 体 文学 以后 的 发展 , 仍 然 循 着 文体 整 合 的路 子 进行 。如 南朝 骈 赋 显然 是 赋 与 骈 文 的整 合 , 唐 宋 文 赋则 是赋 与散 文 ( 或古文 ) 的整 合 。但 是 , 遗憾 的 非 革命 性 的改 良或 升 级 。总 之 , 无 论 骈 赋 还是
文赋 , 至多都只是一种复合文体 , 而非新一代之“ 巨 型 文体 ” 。 自两汉 以后 , 赋一 直 试 图 、 但 终 未 能再 次
跃 升为 新 的 巨型 文 体 。 这 说 明赋 体 的 张 力 是 有 限
的。到 了元代 , 一 种新 兴 的 、 更具 活力 的文 体终 于 出
两汉 盛行 的散 体大 赋是 第一 代 巨型 文体 。 目前 学界 的共 识是 , 大 赋 的源 文体 至 少有 八 种 , 即诗 经 、 楚骚 、 战 国策 、 宫 廷 俳优 艺 术 、 先 秦 神话 、 先 秦 隐语 、 先秦俗 赋 、 秦汉 说话 艺术 等 。其 实 , 汉赋 浑和 的应 远
宙, 总览人物” ( 《 西京杂记》 卷二 ) , 应含此意。《 说
文解 字 ・贝 部 》日 : “ 赋, 敛也 ” 。赋 , 本意是 聚敛 。 赋 是一 种 以聚积性 为 主要特 征 的文体 。现在人 们也 常说汉 赋 具 有 “ 宏 巨” 之 美 。还 说 汉 赋 介 于诗 文 之
种新 文体 ( 浑和文体 ) , 最后 出现 巨型文体 。 巨型文体可涵容所有 已有文体 ( 含 非文学文体) , 所 以是 文体 演化的最 高 型态。 巨型文体也是不断更新换代 的, 没有终结者 巨型文体 。在我 国, 第一代 巨型文体是 汉赋 , 第二代 是戏剧 , 第 三
代是 长篇 小说 。长篇 小说 文体的最终 生成 , 既是对所有 已有文体的 浑融 , 也是 对前代 巨型文体 已经成功达成 的文体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汇报人:日期:•引言•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具体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影响和价值目•结论录引言01 CATALOGUE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文体分类的特点与背景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文学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现代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启示和影响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历史演变02CATALOGUE03《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虽然主要是哲学著作,但它们的文体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萌芽与初创01《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民歌、颂歌、祭歌等多种体裁。
02《左传》、《春秋》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以记事为主,没有固定的文体分类。
1秦汉时期:初步发展23《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杂家著作,融合了各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历史叙事方式和人物传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赋是汉代新兴的文体,以描绘城市、宫殿、动物等为主,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魏晋南北朝:繁荣与多样化建安文学、正始文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骈文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文体,以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为特点。
小说《世说新语》以短小精悍的故事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物性格。
010203唐宋元明清:深化与成熟唐诗、宋词、元曲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
明清小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成就,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的浮华和繁琐。
戏曲是元代新兴的文学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如《西厢记》、《牡丹亭》等。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03CATALOGUE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儒家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传达道德教化,服务于社会和政治。
中国古代文体划分
中国古代文体主要可以划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
1.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
其中,诗又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2.骈文,即骈俪文,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押韵
和对仗,包括古文、记、叙、议、论、说、表、书等。
其中,古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除了以上三大类文体,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文体,如小说、戏曲、传记、奏疏、日记、书信等。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古代文体的分类与文体论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古代文体的分类与文体论文学批评,是专门研究文学现象,企图概括地说明文学创作中各种问题的论著。
文体论,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分支,是对各类文体的特征、文体的划分,及其发生、发展和流变做专门的观察和研究。
魏晋时期,开始正式论述到文体的同异、特点问题。
例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的散文集《尚书》。
都产生于先秦时代,分别汇总编集。
风、雅、颂的划分,这说明当时已经按照某种标准,试图对诗歌进行分类。
稍后的《周礼》也有“作六辞”的记载。
《礼记》中已有某些论述文体性质、用途、源流的文字。
如,“夫鼎有铭。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
”。
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除部录专书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术数、方技五略外,又将单篇诗、赋著录为“诗赋略”,又把赋分为四类(屈原赋、孙卿赋、陆贾赋和杂赋)。
我国的文体论,始发于魏晋,盛于齐梁以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能诗善文的人,于是出现选录诸子百家作品的总集出现,继而提出文体的归类问题。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篇文论,提出了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问题等,也正式提出了文体问题。
其中有云: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本同”,是指凡属一切文学创作的共同要求、共同特征。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认为文学创作乃是作家气质、才性的表现,与一般学术性的著述不同,要求有个性、有才情。
“末异”,指文学作品有文体的差异。
他把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八类,归纳为四科,雅、理、实、丽。
开了以体论文,探讨写作特点的风气。
晋初陆机写了论文的专著《文赋》,它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讨论文学问题的著作。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报告范式换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式的转换■爱斌《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容提要中国古代文体畴的基本涵是指具有各种特征的多层次的文章整体。
文体畴的产生,标志着古代文章整体观的自觉和成熟;各种辨体理论的兴起,反映了古人对各种文章整体特征认识的深化和细化;有关文体发展和创作的体用论,揭示了特征各异的现实文体的生成机制。
一体多用的文章整体论克服了“体裁和风格二分论”研究式的学理缺陷,实现了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体论与传统文化的在联系,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涵。
在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中,人们对“文体”(简称“体”)畴一般有“体裁”和“风格”两种释义。
其具体做法是将文类文体论(有关诗体、赋体等的文体论)中的“文体”或“体”畴解释为“体裁”,而将作者文体论(如“太白体”)、流派文体论(如“竟陵体”)、时代文体论(如“盛唐体”)等中的“文体”或“体”畴解释为“风格”。
在此基础上,学界建立了“体裁论”与“风格论”二分的古代文体论研究模式,并长期普遍遵循。
该研究模式的形成既与中国古代文体论的部构成有关,又深受西方文类学(TheoryofGenres)和语体学(Stylistics)并存互异的理论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直接从中国学界通常将Genre(文类)和Style(语体)译为“体裁”和“风格”、将TheoryofGenres和Stylistics译为“体裁学”和“风格学”看出来①。
这一具有西方学理背景的二分式研究模式,为中国古代文体论的现代阐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但其学理缺陷是,在这种分而治之的阐释视野中,中国古代文体论仅仅保持了形式上的完整,而缺少统一的本体论说明。
为了弥补“二分模式”的这一欠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文体”畴的“体裁”和“风格”二义,重新界定中国古代文体论的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论应指关于“文学体裁”的常与变的理论,而那些被理解为“风格论”的文体论则应被排除在外②。
从表面上看,这种做法确乎达到了学理自洽的目的;但从更深层看,这一思路又难免简单和保守。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中国古代文体学传统的起源和发 展
中国古代文体学传统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体学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各种文献和著作中已经有了诗 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学文体。随着历史的发展,文体学传统逐渐丰富和完 善,到了唐代和宋代,更是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和文体学家。例如,杜甫和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鲜明,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2、文本形式分析:古代文学文体学还重视对文本形式的分析。这包括对文本 的篇章结构、段落分布、句子长度和词汇使用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3、语境与背景研究:古代文学文体学强调对文本产生的语境和背景的研究。 这包括对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考虑。这些因素都会对 文本的创作和意义产生影响。Biblioteka 参考内容二一、引言
一、引言
古代文学文体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学科。 它不仅文本的表面含义,还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因素。 本次演示将再次探讨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并对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二、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
1、文体风格研究:古代文学文体学首先的是文体的风格。不同的文体,如诗 歌、小说、戏剧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研究这些不同的风格,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文体学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 支,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于 理解古代文学文体的内涵与外延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次演示将从中国古代文体学 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方法以及古代文学 文体研究的现状和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古书论的文体及其特征
中古书论的文体及其特征
中古书论文体属于文学体裁,是汉语古代文学文体之一,主要有《宋书》、《元书》、《明书》、《清书》四大家,是整个汉语文学文体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古书论文体的特点主要有:
(1)文字严谨。
中古书论文体的文字以极高的文采表达思想,并且极尽工整、端庄。
文字押韵,韵调紧凑,保持着极高的文学性与文学文体表达。
(2)押韵有致。
中古书论文体专注于正式文体,对古典文学文体有极高的要求,严格押韵,运用精美的文字制作出结构严谨、韵律优美、文间层次端庄的古典文体写作。
(3)内容丰富。
中古书论文体有着严谨的文学表达,涵盖了宏观、积极的观点,其中包括论述政治、经济、外交、宗教、道德、社会等多种元素。
它能够以整体的方式有效地表达人们的思维,将数千言一语于汉语文化中得以续存,这就是中古书论文体的魅力所在。
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
刘勰有对文学文体“囿别区分”的四项基本原则,其 中第一项就是“原始以表末”。文学文体的原始是“诗”与 “赋”,若作二级分类则名目众多,如《昭明文选》诗分 23 类, 赋分 15 类。那么,批评文体的原始是什么?《四库全书总 目》卷一九五《诗文评类一》序云:“建安、黄初,体裁渐 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诗文评是严格 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依四库馆臣之见,魏文《典论》之“论” 体当为批评文体之首。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魏文《典论》 已佚,据《全三国文》卷九所辑佚文,可知《典论》不仅 止“论文”,而几乎是囊括了《文心雕龙·论说》篇所列举 的“论”体之四大条流:陈政、释经、辨史和诠文。二是 “论”体并不始于魏文,早在周秦诸子之中已有“庄周《齐 物》,以论为名”(《文心雕龙·论说》)。简言之,魏文《典论》 既非“论”体之首,其《论文》亦非批评文体之始。
二 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与文、史、哲的互渗
我们说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是“无体之体”,并非是 说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没有自己的文体。《四库全书总目》所 标举的五例诗文评著作,实为古代文论常见的批评文体: “(刘)勰穷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钟)嵘第作品之甲 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 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攽《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 诗话》,又体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 这 五例若辨其文体则有“论”与“说”两类:勰著为论;后 四种皆为诗话 ,而诗话“体兼说部”,其源头在笔记小说, 与《四库全书》子部的“小说家”同类。由此可见,即便 是最典型的批评文体,实质上与哲学类的论体和文学类的 说部有着密切的关联。前述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发生及演
·89·
文学评论 2009年第2期
变,周秦之“寄生”已经使其先天性地具有了无体无界之 特性,而两汉以降之“借用”和隋唐以降之“仿制”,又使 其逐渐秉有文学之诗性、历史之叙事性和哲学之论辩性。 比如《戏为六绝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论衡·超奇》 均为批评史名篇,属批评文体;但它们又是文、史、哲名 篇,依次属于文学类之诗体、史学类之传记体和哲学类之 论体。或者这样说,这三例批评文体分别与文、史、哲三 大类的子文体发生了互渗关系,这也是古代文论批评文体 “无体之体”的重要表征。就“文体”一词的广义诠释而言, 它除了指称体裁(体制),还可以指称表达方式(体式、语 体)和风格(体貌、体性),而批评文体在“体式”和“体 貌”这两大层面,从文、史、哲三大类的诸多子文体中获 取了丰富的资源和营养。
中国古代文体论渊源与《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体论渊源与《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体论萌芽于先秦,发韧于魏晋,成熟于齐梁,此后便蔚成大观,绵延千余年。
中国文学的起源有两个源头:一是由原始神话、宗教所孕育出来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始诗歌,一是应用于各种社会生活场合中的种种文字。
虽然诗歌的渊源更长、更古老,但首先获得细密区分的却是各类文章,原因在于诗是以乐获得区分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以风、雅、颂三个部分对所收录的诗作加以苑囿区分,殷商甲骨卜辞是中国最初的定型文字,因而也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散文雏形。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章的演进,于是,文章的表述形式日见丰富。
从春秋到秦统一之前,除了记叙、说明等文体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完善外,语录式的纪言体、论说体亦相继出现,形成了“至战国而着述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①]的局面。
南宋陈骙在《文则》中指出了《左传》中保存的八种文体:“命、誓、盟、祷、谏、让、书、对”,这是文体发展的一大跃进。
文章的发展促进了文体的完备,也推动了文章写作理论的研究。
人们开始对各种文章现象进行分析、探索,试图找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文章的写作,这样有关文章写作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其中包括文章体裁的探讨。
一、文体理论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易经》中讲的“艮其辅、言有序”和《诗经》中讲的“出言有章”这些只语片言的朴素理论如果说是文体研究的初始,那么,汉代王充《论衡》中有关篇章组织的较具体的论述,则可以说是开了文体理论研究的先河。
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
”这里提出了字、句、章、篇几个文章结构的单位,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从意、数、体几个方面阐明了文章体制的组织系统,这是我国文体理论上的一个首创。
文学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文体分化和流变的历史。
文体分化产生了辩体的需要,辩体的系统化、理论化产生了文体论。
由此看来,文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文学分体现象是文体论产生的现实基础,而文体论则是文学史中文学分体现象在文论中的表现。
从文学、文体内涵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方法
收稿日期:2020-03-05作者简介:〔韩〕诸海星(JE Hae-sung),男,韩国晋州市人,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韩国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从文学、文体内涵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方法〔韩〕诸海星(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韩国大邱42601)摘要:中国古代文体学内容丰富,体类繁复。
由“文”“文章”“文学”及其相关观念演进到“文体”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等,都对古代文体分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的体裁特点、风格特征、韵律有无,是古代文体分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文章体裁都具有一定的功用、特定的应用范围和特殊的表现手法及固定格式,各类文体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划分的。
文章体裁还与风格紧密相关,风格附着在特定文体;风格又是划分特定文体的标准。
此外,东汉以来“文”“笔”问题的提出,是文体归类和辨析的进一步发展。
从刘勰《文心雕龙》起,古代文体专著多用文、笔分类,语言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这对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影响深远。
关键词:文学;文章;文体;分类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0)04-0110-08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历代文学作品的累积非常可观,所以四部分类中,集部的内容最为丰硕,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不仅文学作品的数量多、体裁各有不同,而且内容差异更大。
在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迁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经验的累积,各种体裁必然会有一个产生、演变、盛衰的过程,对它们的观察和研究,能使我们具体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文人、学者早已注意到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体分类,于是产生了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文体论”。
所谓文体论,主要是对各种文体的性质、特点和分类及其源流、发展和演变作专门的分析和论述,中国古代又称之为“文章流别论”。
至于文体论的名称,现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们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立场,大多将其称为“文学体裁论”,或简称“文体论”。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
学术研究 2005年第1期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郭英德 [摘 要]中国古代文体的分类有三种生成方式,即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和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
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首先萌生于人们对特定社会行为的分类,不同行为方式的区别类分是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原初的生成方式。
按照文本自身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区别文体,则生成了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
就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而言,泛文学观是其得以滋生繁衍的沃壤,因文立体是其得以生成确立的基本路数,异中求同则是其得以归纳类属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文体学 文体分类 行为方式 文本方式 文章〔中图分类号〕I 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1-0122-06作者简介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中国古人对文体进行自觉的、系统的分类,并且形成特定的文体分类观,大致始于魏晋时期。
但是,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人就对文体的分类进行了许多实践的操作和理论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的雏形。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二是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三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
以下分别论述之。
一、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大都基于与特定场合相关的“言说”这种行为方式,这一点从早期文体名称的确定多为动词性词语便不难看出。
所谓“言说”,包括“言”、“诵”、“歌”等行为方式,如《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汉书·艺文志》引传云“不歌而诵谓之赋”等。
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为了达致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说行为,这种特定的言说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于是人们就用这种言说行为(动词)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名词),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
而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正是从对不同文体的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功能的指认中衍生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 说》。
赠序文:文体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 称为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序跋文:序也作“叙” ,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 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 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多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 ,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和 表达方式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 简介编写体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 ,有如今日的“引言” 、“前 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 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 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 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 简介编写体例和 内容的, 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 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 《〈呐喊〉自序》、《〈农村 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 、《伶官传序》等。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
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情节、环境 是小说的三要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上古到先秦两汉, 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神话” 、“寓言”。如《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3期2015年9月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Vol.32,No.3Sep.2015论中国古代文体曾枣庄(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谈到中国古代文体学,一般会想到诗词文等体裁,其实,文体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即体裁、体格、体类。
详尽梳理这三个层面,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体;体裁;体格;体类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4142(2015)03 -0056 -09一提起文体学,人们往往只想到诗词文等的体裁。
其实,文体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体裁、体格、体类&(一)体裁体裁之体指诗、文、词、曲、小说、戏剧等的外在形式,如诗之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
唐•成伯.《毛诗指说•文体第四》仅就《诗经》的诗体就论及《诗经》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论及篇之大小,章之多少,“或一章为五篇”,“或 二章为一篇”;有的诗只二句,有的多达三十八句;“或重章共述一事,《采苹》是也;或一事而有数章,《甘棠》之诗是也”;有“首章同而末异者”,“有首章异而末同者”;而诗中助词的用法更是五花八门。
后代诗体更杂,唐.成伯.《毛诗指说》云:“于 是有辞,有咏,为引,为行,悲愤成谣,长吟效古,寓言感兴,即事陈情。
今古不同,未知其极,斯则变中之变也。
虽无美刺之目,并属诗家之流。
”《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指说》提要云(“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长短,篇章之多寡,措辞之异同,用字之体例,皆胪举而详之,颇似刘氏《文心雕龙》之体。
”可见体裁涉及面很广。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 变而为沈(佺期)、宋(之问)律诗。
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有异议),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
”这里所讲的也是诗歌体裁。
文中的辞赋、四六、散文,诗词曲以外的韵文及其内部的各种文体,如辞赋的骚体辞、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四六文的制、诏、表、启;散文的论、记、书、序、题跋;韵文的箴、铭、赞、颂、哀祭文之类,也是指的体裁。
词的词牌,曲的曲牌是不同词、曲的体裁。
诗、文、词、曲的体裁,指为适应不同需要而形成的各种体式,是其语言形式、结构形态、表述形式的有机统一。
分体的标准,或依据语言形式,包括句式,即每句的字数;词、曲句式看似比较自由,实际各句字数都有限定。
或依据语言格律,如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卷一六《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把诗分为近体、古体、格律、半格律,以及叹、行、歌曲;吕祖谦《宋文鉴》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也是依据其是否有格律。
或依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否讲究骈俪,要求对偶,从而形成骈文和散文的区别。
或依据音韵形式,是否要求押韵和平仄相叶,从而形成韵文与无韵文的区别。
或依据篇章结构,如诗、词、散曲、戏剧,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各体散文和小说,结构相对不太固定;词、曲则有固定的分阕,而辞赋、骈文、散文及诗词以外的韵文一般不分阕。
或依据篇幅大小,如张炎《词源》把词分为令(小令)、慢(慢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把五十八字以内的词定为小令,把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的词定为中调,把九十字以上的词定为长调之类(以上诸说都有异议,收稿日期:2015 -06 -05作者简介:曾枣庄(1937—),男,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主要从 事杜甫、三苏与宋代文学研究。
56曾枣庄 论中国古代文体兹不赘述)。
比较起来,散文是最为自由的文体,在句式上以散行单句为主,可骈可散,比骈文、四六文自由;在语言上,可有平仄韵律,但不要求平仄韵律,比辞赋、诗、词、曲自由。
(二)体格文体还指体格,即诗文风格。
文体学,国外常称为风格学。
作为风格的古代文体,称谓尤为复杂:有以下多种不同名目。
一称格或体格,皎然《诗式》云体格简放曰逸。
”《旧唐书•高适传》云(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唐末徐寅《雅道机要》有“叙体格”一节。
洪迈指责当时应试之文“唯务贪多,累 牍连篇,何由精妙?宜俾各遵体格,以返浑淳”(《宋史》卷一五六《选举》二》%。
《四库全书总目•王魏公集》提要称王安礼“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
”又《北海集》提要评綦崇礼云:“今观是集所载内外诸制,大约明白晓畅,切中事情,颇与《浮溪集》体格相近。
”祝堯《古赋辨体》提要云(“其书自楚辞以下,凡两汉、三国、六朝、唐宋诸赋,每 朝录取数篇,以辨其体格。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这类“体格”都是指风格。
二称体、文体、诗体。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所论“八体”即指风格(“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 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脉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渺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这里的“八体”不是指诗文的体裁,而是指诗文风格。
沈约《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论》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曹植%、仲宣(王粲%以 气质为体,并標能擅美,独映当时。
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飈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
降及元康,潘(安%、陆(陆机、陆云)特秀,律异班(固%、贾(贾谊%,体变曹(曹植%、王 (粲%,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缀平台(梁孝王所建%之逸响,采南皮(曹丕所游之地)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左(西晋%……爰逮宋氏(南朝宋%,颜(延年%、谢(灵运%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这里所说的“文体三变”,也不是指诗文体裁之变,而是指诗文风格之变。
唐人刘知几《史通•自叙》云(“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
”以甘辛、丹素喻体,显然也是指诗文风格。
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
子美笔力豪俊,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 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这里所说的“二家诗体”,也不是指五言、七言、古体、今体等外在形式,而是指诗歌风格。
三称体制,也多指诗文风格、韵味,南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五《跋黄瀛父适意集》云(“余幼读少陵诗,知其辞而未知其义。
少长,知其义而未知其味。
迨今则略知其味矣。
大抵义到则辞到,辞义倶到则味到,而体制实矣。
故有豪放焉,有奇崛焉,有 平易焉,有藻丽焉,而四体之中,平易尤难工。
就唐人论之,则(李)太白得其豪,(牧%牧之得其奇,(白)乐天得其易,晚唐得其丽。
兼之者少陵(杜甫%,所谓集大成者也。
”这里的“体制”,豪放、奇崛、平易、藻 丽“四体”亦指风格。
四称品。
文有文品,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三云(“开府之荣名重矣,矧优其礼命,视于文品为第一。
”王士祯《分甘余话》卷四云(“宁都魏禧叔子以古文名世,余观其《地狱论》上中下三篇,殊非儒者之言。
宣城吴肃公《晴岩街南集》文品似出其右,而知之者尚少。
”诗有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列雄浑、冲 淡、纤秣、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 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多指诗的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日深,日远,日长,日雄浑,日飘逸,日悲壮,日凄婉。
”这也是论诗的风格。
他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以时而论”所列诸体),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以人而论”所列诸体),不同的总集有不同风格:“又有所谓选体、柏梁体、玉台体、西昆体、香奁57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体、宫体。
”词有词品,杨慎著有《词品》六卷。
曲有曲品,涵 虚子《词品》实论元曲风格马东篱如朝阳鸣凤,张 小山如瑶天笙鹤,白仁甫如鹏抟九霄,李寿卿如洞天春晓,乔梦符如神鳌鼓浪,费唐臣如三峡波涛,宫大用如西风鵰鹗,王实甫如花间美人,张鸣善如彩凤刷羽,关汉卿如琼筵醉客,郑徳辉如九天珠玉,白无咎如太华孤峰,以上十二人为首等。
”五称派,除以“体”论诗文风格外,古人还常以“派”论诗文词风格。
这是因为同一风格的诗文多了,就形成了流派,如诗有江西诗派、江湖派,词有豪放派、婉约派,文有桐城派、阳湖派之类。
文学流派是由文学风格相近的文人形成的。
(三)体类体类之体是指各种诗文的体裁、题材、时序的类别。
类的概念是萧统《文选序》首先提出的(“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
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也就是说,《文选》不仅是按体裁编排的,也是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的,各类之文又以时代先后为序。
他把所选的诗文分为赋、诗、骚、七等三十八体;每体又按题材内容分若干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 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小类;诗又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燕、祖饯、咏 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 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等小类;各类下再按时代先后分系各个作者的作品,如 赋体京都类就收有班固的《两都赋》、左思的《三都赋》等。
《文选》以后的总集多仿用这种体例,吴曾祺《涵芬楼文诀•辨体第六》云(“自《昭明文选》而下,如《唐文粹》、《文苑英华》、《宋文鉴》、《金文雅》、《元文类》、《明文海》诸书,皆主分体,而离合之间,均不无可议。
到国朝桐城姚惜抱先生(鼐)始约之为十三,曰论说,曰序跋,曰奏议,曰书说,曰赠序,曰诏 令,曰传状,曰碑志,曰杂记,曰箴铭,曰颂赞,曰辞赋,曰哀祭。
湘乡曾文正公(国藩%著《经史百家杂抄》,因姚氏之书而稍有变易,而大致不殊。
于是论文体者莫不以此为圭臬。
”《文心雕龙》同样主张“体既不一,又以类分”,首先是把文体分为文与笔两大类,其末卷《序志》云:“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摘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畧,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文心雕龙》多以两种文体为篇名,《论说》本身就包括了论与说两种文体(“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咨悦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