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体

论中国古代文体
论中国古代文体

第32卷第3期2015年9月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Vol.32,No.3

Sep.2015论中国古代文体

曾枣庄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谈到中国古代文体学,一般会想到诗词文等体裁,其实,文体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即体裁、体格、体类。详尽梳理这三个层面,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体;体裁;体格;体类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4142(2015)03 -0056 -09

一提起文体学,人们往往只想到诗词文等的体裁。其实,文体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体裁、体格、体类&

(一)体裁

体裁之体指诗、文、词、曲、小说、戏剧等的外在形式,如诗之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唐?成伯.《毛诗指说?文体第四》仅就《诗经》的诗体就论及《诗经》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句;论及篇之大小,章之多少,“或一章为五篇”,“或 二章为一篇”;有的诗只二句,有的多达三十八句;“或重章共述一事,《采苹》是也;或一事而有数章,《甘棠》之诗是也”;有“首章同而末异者”,“有首章异而末同者”;而诗中助词的用法更是五花八门。

后代诗体更杂,唐.成伯.《毛诗指说》云:“于 是有辞,有咏,为引,为行,悲愤成谣,长吟效古,寓言感兴,即事陈情。今古不同,未知其极,斯则变中之变也。虽无美刺之目,并属诗家之流。”《四库全书总目?毛诗指说》提要云(“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长短,篇章之多寡,措辞之异同,用字之体例,皆胪举而详之,颇似刘氏《文心雕龙》之体。”可见体裁涉及面很广。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 变而为沈(佺期)、宋(之问)律诗。五言起于李陵、苏武(有异议),七言起于汉武《柏梁》,四言起于汉楚王傅韦孟,六言起于汉司农谷永,三言起于晋夏侯湛,九言起于高贵乡公。”这里所讲的也是诗歌体裁。

文中的辞赋、四六、散文,诗词曲以外的韵文及其内部的各种文体,如辞赋的骚体辞、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四六文的制、诏、表、启;散文的论、记、书、序、题跋;韵文的箴、铭、赞、颂、哀祭文之类,也是指的体裁。词的词牌,曲的曲牌是不同词、曲的体裁。

诗、文、词、曲的体裁,指为适应不同需要而形成的各种体式,是其语言形式、结构形态、表述形式的有机统一。分体的标准,或依据语言形式,包括句式,即每句的字数;词、曲句式看似比较自由,实际各句字数都有限定。或依据语言格律,如李之仪《姑溪居士集》卷一六《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把诗分为近体、古体、格律、半格律,以及叹、行、歌曲;吕祖谦《宋文鉴》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也是依据其是否有格律。或依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否讲究骈俪,要求对偶,从而形成骈文和散文的区别。或依据音韵形式,是否要求押韵和平仄相叶,从而形成韵文与无韵文的区别。或依据篇章结构,如诗、词、散曲、戏剧,都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各体散文和小说,结构相对不太固定;词、曲则有固定的分阕,而辞赋、骈文、散文及诗词以外的韵文一般不分阕。或依据篇幅大小,如张炎《词源》把词分为令(小令)、慢(慢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把五十八字以内的词定为小令,把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的词定为中调,把九十字以上的词定为长调之类(以上诸说都有异议,

收稿日期:2015 -06 -05

作者简介:曾枣庄(1937—),男,四川简阳人,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主要从 事杜甫、三苏与宋代文学研究。

56

曾枣庄 论中国古代文体

兹不赘述)。比较起来,散文是最为自由的文体,在句式上以散行单句为主,可骈可散,比骈文、四六文自由;在语言上,可有平仄韵律,但不要求平仄韵律,比辞赋、诗、词、曲自由。

(二)体格

文体还指体格,即诗文风格。文体学,国外常称为风格学。作为风格的古代文体,称谓尤为复杂:有以下多种不同名目。

一称格或体格,皎然《诗式》云体格简放曰逸。”《旧唐书?高适传》云(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唐末徐寅《雅道机要》有“叙体格”一节。洪迈指责当时应试之文“唯务贪多,累 牍连篇,何由精妙?宜俾各遵体格,以返浑淳”(《宋史》卷一五六《选举》二》%。《四库全书总目?王魏公集》提要称王安礼“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视安石虽规模稍隘,而核其体格,固亦约略相似也。”又《北海集》提要评綦崇礼云:“今观是集所载内外诸制,大约明白晓畅,切中事情,颇与《浮溪集》体格相近。”祝堯《古赋辨体》提要云(“其书自楚辞以下,凡两汉、三国、六朝、唐宋诸赋,每 朝录取数篇,以辨其体格。”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这类“体格”都是指风格。

二称体、文体、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所论“八体”即指风格(“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 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脉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渺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这里的“八体”不是指诗文的体裁,而是指诗文风格。

沈约《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论》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曹植%、仲宣(王粲%以 气质为体,并標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飈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降及元康,潘(安%、陆(陆机、陆云)特秀,律异班(固%、贾(贾谊%,体变曹(曹植%、王 (粲%,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梁孝王所建%之逸响,采南皮(曹丕所游之地)之高韵,遗风余烈,事极江左(西晋%……爰逮宋氏(南朝宋%,颜(延年%、谢(灵运%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这里所说的“文体三变”,也不是指诗文体裁之变,而是指诗文风格之变。

唐人刘知几《史通?自叙》云(“词人属文,其体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异彩。”以甘辛、丹素喻体,显然也是指诗文风格。

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俊,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 善论者不能优劣也。”这里所说的“二家诗体”,也不是指五言、七言、古体、今体等外在形式,而是指诗歌风格。

三称体制,也多指诗文风格、韵味,南宋徐鹿卿《清正存稿》卷五《跋黄瀛父适意集》云(“余幼读少陵诗,知其辞而未知其义。少长,知其义而未知其味。迨今则略知其味矣。大抵义到则辞到,辞义倶到则味到,而体制实矣。故有豪放焉,有奇崛焉,有 平易焉,有藻丽焉,而四体之中,平易尤难工。就唐人论之,则(李)太白得其豪,(牧%牧之得其奇,(白)乐天得其易,晚唐得其丽。兼之者少陵(杜甫%,所谓集大成者也。”这里的“体制”,豪放、奇崛、平易、藻 丽“四体”亦指风格。

四称品。文有文品,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三云(“开府之荣名重矣,矧优其礼命,视于文品为第一。”王士祯《分甘余话》卷四云(“宁都魏禧叔子以古文名世,余观其《地狱论》上中下三篇,殊非儒者之言。宣城吴肃公《晴岩街南集》文品似出其右,而知之者尚少。”

诗有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列雄浑、冲 淡、纤秣、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 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多指诗的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日深,日远,日长,日雄浑,日飘逸,日悲壮,日凄婉。”这也是论诗的风格。他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以时而论”所列诸体),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以人而论”所列诸体),不同的总集有不同风格:“又有所谓选体、柏梁体、玉台体、西昆体、香奁

57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熔铸其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渗透其中。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旗帜之一。加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追寻中国文学的过去,展望中国文学的未来,缅怀昔日的荣光,创造未来的辉煌。这是历史的重托,这是民族的期盼,这是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是: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主攻的领域内,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及其它艺术门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材料,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以文献为基础,研究唐五代及宋代多体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成就,重点研究唐五代及宋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及其规律。 .元明清文学 研究元明清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内在规律,重点研究明清小说与诗文,尤其是重要作家与作品。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与演变,重点研究诗歌与辞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至二年为硕士必修课程和指定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年级进行教育实习、

宋代文赋文体概念刍议

宋代文赋文体概念刍议 王 朋 (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11130 )*摘 要:宋代文赋的文体概念的实质是 以文为赋 ,所谓 以文为赋 包含两个维度:赋的解构与文的浸入三具 体而言,赋的解构主要体现为在宋代文赋中传统的 赋体物 观念逐渐消退,题材对象的铺陈赋写已不再是赋写的 中心所在,造成了 赋之本色 的缺失三文的浸入主要体现为宋代文赋中多种句式可以交互使用,随性搭配,同时押 韵形式宽泛自由,渐成为了 有韵之文 三关键词:文赋;文体;以文为赋 d o i :10.3969/j .i s s n .2095-5642.2018.04.100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8)04-0100-07 关于宋代文赋的文体概念,学界已有通行的定义:宋代文赋是一种宋代新兴文体,其内容以议论说理为主,形式上则是以散化行文为主三通常情况下,一种文体概念内涵的确定,往往会带来文体数量的统计,但反观宋代文赋,笔者发现学界似乎有意忽略掉了宋代文赋数量的统计工作三此外,在已有的文赋数量统计中, 各家的统计数量往往差距甚大,如曾枣庄统计宋代文赋不足100篇[1],常先甫则计有270多篇[2]三文赋篇章数量统计差异的背后,则是文赋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所致,故而笔者认为有理由重新审视一下宋代文赋文体 概念问题三 一二文赋文体本色的缺失 明代胡应麟‘诗薮“在判断一种文体时曾言: 文章自有体裁,凡为某体,务须先寻其本色,庶几当行三 [3]针对宋代文赋,我们似乎无法准确定位宋代文赋的本色所在,例如在宋代文赋的概念界定中,有学者偏重从 内容角度出发,认为宋代文赋是一种说理赋,以议论为主: 不拘其语言形式为散体二骈体或骚体,凡具 文 体 ,以议论为宗,饶富情趣者,皆尽括于 文赋 之内,总结而言,可以说文赋等同于说理赋三 [4]文赋虽然有尚 理的特点,但在宋代文章尚理的风气下,说理成为宋赋普遍的内容特征,如宋代律赋普遍具有强烈的议论色 彩三李调元‘赋话“曾言: 大略国初(宋初)诸子,矩矱犹存(依唐人赋则),天圣二明道以来,专尚理趣,文采不 赡,衷诸丽则之旨,固当俯让唐贤,而气盛于辞,汪洋恣肆,亦能上掩前哲,自铸伟词三 此外又如苏轼的‘昆阳 城赋“‘洞庭春色赋“虽属于骈赋,但同样具有浓重的说理色彩三 又有学者试图从文赋的行文特征入手,认为宋代文赋主要是以散化行文为主的一类辞赋,如铃木虎雄将 散文风气之有无 作为断定是否为宋代文赋的标准三但散文句式行文特征并不是宋代文赋所独有,如在屈原的辞赋中,‘卜居“和‘渔父“两篇已经大量出现散句,具有明显的散文特质三正如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 及文赋时言: 按楚辞‘卜居“‘渔父“二篇,已肇文体三 [5]而到了汉代扬雄的‘长杨赋“更是通篇以散文句式行 001第34卷 第4期V o l .34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E N G D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018年4月A p r .2018*收稿日期:2017-12-08 科研课题:成都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宋代文赋释名辨体研究 (C S 17S B 03 )阶段性成果三 作者简介:王朋(1987 ) ,男,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辞赋三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摘要】古代文体种类远远多于现代,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家齐放的局面却彰显了文体理论的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历程。尽管各家自持一己观念,分类标准多样,但梳理之下可以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我们现代文体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文心雕龙 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其中,既有零星的片段性言论,如蔡邕“二类八体”、王充“五文说”、曹丕“四科八体”、陆机“文体十科”,也有成体系的专门言论,如东晋李充《翰林论》;既有理论分类专著,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有文选分类专著,如南朝《昭明文选》、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清代姚鼐《古文词类撰》。 纵观这些文体种类,分类标准各一,系统研究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文笔之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其在《论衡·超奇》中谈及“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里的“文笔”指的是文章,两者还没有区分开来。最开始对文和笔区分的是在南朝时期,如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这是涉及文笔之分的最早言论,但是颜延之并没有谈及两者的区别,对这两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的是南朝梁刘勰。其《文心雕龙·总述》言及: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至此,从音韵角度对文体做出分类算是正式浮出水面,这都归功于刘勰。在提出区别之后,刘勰又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纵观《文心雕龙》50篇中,有21篇是在“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言》),可见刘勰对文体分类的重视。 另外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做过区分,他在《金楼子·立言》言曰: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除了刘勰所说的有韵与否外,他还加上了情感和内容方面的区分:侧重情感的为文,侧重实用的为笔,这也就是清代章炳麟所说的“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 以上只是从理论上做的区分,而真正的践行者则是在宋、齐、梁连续担任秘书职务的任昉,他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成为文笔之分的见证人。任昉写作才能超群,在当时名气很大,王公表奏没有不请他写的,就连萧衍代齐建梁时的禅让文告都是任昉的手笔,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说。 按照我们今天观点看,文和笔的区别可以近似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区别,它是当时人们面对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了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曾是六朝讨论激烈的话题之一。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按照音韵与否分类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按照语言风格分类 古代诗赋作品通常采用此特点分类,多按节奏、韵律分,如赋中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最早有意识以语言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当属曹丕,其《典论》曰: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在这里曹丕概括的不是当时所有的文体,而是在评价建安七子之文得失时的举例性质的说明,对文体特征分析的也不很准确,但是他根语言风格归类却首开文体分类先河。 其后西晋陆机直承曹丕,《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而且对每一种文体特征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研究: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和曹丕的不同在于,一个侧重同中寻异,如诗重在“缘情”而赋重在“体物”;另一个侧重异中求同,如“诗赋欲丽”。 这种分类,刘勰也涉及过,《文心雕龙·定势》篇言: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习题全北京大学精品课

一、先秦文学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思考题: 一、《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二、《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思考题: 一、《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二、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叙事文 思考题: 一、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二、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第四章说理文 思考题: 一、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二、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四、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二、秦汉文学 第一章汉赋 思考题: 1.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汉代散文 思考题:

1.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2.《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汉乐府诗 思考题: 1.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第四章汉代的五言诗 思考题: 1.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古代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文体常识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的发轫之作。 曹丕—— 将当时流行的文体分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并概括其特征分别为:“雅”、“理”、“实”、“丽”。曹丕的论述,开创了对文体进行分类研究的先河,在文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机—— 把文体扩大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对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索,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说,魏晋时期,已经开始对文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地系统地论述文体的著作。书中作为篇名标示的文体有三十三类: 诗、乐府、赋、颂、赞、祝、盟、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啟、议、对、书、记。 《文心雕龙》,形成了周详的体例,为后世的文体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具体地探讨了各种文体的源流,解释了名称的含义,阐述了个体的特点,是研究文体的重要文献。 清代姚鼐: 编纂《古文辞类纂》选取从战国到清代文章,同时把历史上流传的诸多文体合并为十三类: 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 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古代文体的实际,因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直到今天,仍以其分类法为主要依据。 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可以把古代文体分为三大类: (一)散文: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叫做散文。其语言形式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意写作。经、传、史书,都属于散文。 (二)韵文:押韵的文体叫做韵文,诗、词、曲、辞、赋、以及颂、赞、箴铭等,都属于韵文。因文体不同,其用韵的严、宽也不相同。 (三)骈体文:讲究骈偶的文章,是在辞赋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像散文,却讲究平仄和对仗;像诗歌,却不押韵。自成一类。 古代的散文 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可以把散文分成四大类:论说文(说理文)、传状文、杂记文、应用文。 论说文: 或称“说理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辨明是非正误为主要目的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沟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刘勰《文心雕龙》) 一、论说文的发展:

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文学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 (一)诗歌 一条线索,两大传统: 线索: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 传统: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传统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到春秋(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诗”。按体例编为风雅颂三部分,多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人们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复唱的形式,是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代表作《关雎》《伐檀》《硕鼠》。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共收入屈原及后人仿制的作品 25 篇。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被称为楚辞。这种诗体以六言为主,多用“兮”字,便于抒情。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风骚并称”,用以代指诗经楚辞,甚至代指文学方面的事情。我们学过的《涉江》,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一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名句。

汉赋:汉代以赋闻世。赋是一种介乎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讲究字句的整齐,韵律的和谐,语言上多用四六句,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辞采华丽,富于音乐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实际内容。代表作家、作品: 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长扬赋》《羽猎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 高中学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 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一个官署的名字,掌管音乐,负责从民间搜集民歌,供宫廷演唱。这些民歌的歌词保留下来,被称为乐府诗。后世诗人仿照乐府古题所写的诗歌也叫乐府。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出现了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的好作品。诗歌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诗题有“歌、行、引、曲、吟”。同时,有诗就有歌,在当时都有曲谱可以传唱。一直到唐代,诗与歌才算真正分开,撇开音乐注重社会内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变乐府为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木兰诗》选自宋·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这两首诗被人们称为“乐府双璧”。大家熟悉的《敕勒歌》《陌上桑》等也都是乐府名篇。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古代文体“表”简介

古代文体“表”简介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有一种名为“表”的文章。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说,“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当然,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不同的时代也有变化。单以“表”来说,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明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词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 用散体写的表文,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晋李密的《陈情表》,都是名著。《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时上给后主刘禅的,表中反复劝勉刘禅要奋发有为,励精图治,并充满了诸葛亮个人对先帝刘备的“受恩感激”之情。《陈情表》是李密辞不应征,上给晋武帝的表。文中陈诉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不能远离,所以不能应召;陈说他辞命不就并不是有意矜尚名节,留恋旧朝。两者的内容虽不同,但都意在表白心迹和恳切陈情,可知“陈情”确是表文的特点。如《出师表》是这样结尾的: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指刘备)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郭攸之),祎(费祎)、允(董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采访征询)善道,察纳雅言(正直之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现出一片拳拳之心、恳切之情。李密的《陈情表》,更是一篇意在倾诉衷情之作,如其中一段写道: 今臣亡国贱俘(李密曾仕蜀,蜀亡,故称),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美术》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 三、周学时:3-0 学分: 预修课程:素描、博物馆学 课程主要内容: 从博物馆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品和实用美术品的发生、发展、演变流程。掌握古代美术的重要文献纪载,古代各类美术作品的源起及传承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熟悉古代美术家和工艺美术家及理论。了解宋元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比较古代美术品和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 六、推荐材料: 《中国美术史》王伯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书画》杨仁恺主编,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美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美术(Ancient Arts of China) 一、课程号:04122580 二、周学时:3-0 学分:3 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教学目的:从研究博物馆学与艺术学专业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的发生、发展。 2.基本要求: (1)掌握工艺器皿、雕塑、建筑、墓室、石窟等装饰绘画艺术发展演变流程。 (2)掌握有关于美术作品的古代文献记载。 (3)掌握古代各朝代绘画艺术各种画种、画派的源起和传承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 (4)熟悉中国古代著名美术家以及绘画理论。 (5)了解宋代以后文人绘画的传播。 (6)比较古代美术品与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以便于懂得全面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5学时) 第一节史前美术(3学时) 一、旧石器时期晚期的装饰品 二、石器时期陶文化产生的奥秘 三、从陶塑、陶绘上看新石器时期的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 四、装饰的形成 第二节先秦美术(2学时) 一、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徐向昱)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识,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能力。同时,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向心力。 本课程除了指定的文学史教材外,还会要求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在课外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common sen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ficiently, grasp the main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classic writer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broad cultural perspective,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spiritual charm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patriotism.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extbooks, this course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outside clas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and cultural literacy. - 9 -

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

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 相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和独到的发声及音律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本次论文作者主要以相声的“说”和“逗”中的精彩片段为例子来说明相声如何将中国的文字和声韵音律运用到极致。 相声的表现方式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特色是形式和意义。相声的表现形式有单口相声(一个人表演),对口相声(两个人表演),群口相声(多人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其中对口相声为大部分相声的表演形式,两个表演者各有分工,一个叫逗哏,另一个叫捧哏,俗话说“三分逗,七分捧”。逗哏的演员兼讲故事者,他负责把故事讲出来,讲述过程中设置包袱(就是笑点),而捧哏的演员作用很大,他是观众的代表,负责领着观众听故事,在此过程中负责质疑,评论,转折,帮助逗哏演员把包袱抖得更响。逗哏和捧哏演员的配合有的是以逗哏演员为主讲,捧哏演员为辅助,有的是以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斗嘴”、“吵架”的形式是相声表现得更用张力。而其意义主要是讽刺当前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丑恶事件以及滑稽人物。使观众在笑声当中窥见社会之丑恶,净化心灵。 相声中的“说”主要指讲故事,说绕口令和贯口。讲故事即说明相声中故事发生的人物、时间、事件及其线索脉络,在整个故事事件发展的脉络中把一个个包袱抖出来。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需要表现出整个相声的美学特点。首先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相声中的定场诗,用单口相声《官场斗》做例子,开头有一段定场诗:初三十三二十三,两口子吃饭把门关。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老婆在家算了一卦,伤财惹气陪盘缠。本定场诗以中文中“an”做韵脚,体现了其韵律美,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与相声内容相关的意思,其只是告诉各位听众或观众表演即将开始,请大家注意不要再吵闹,应该安静下来欣赏节目了。这句定场诗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以其合辙押韵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含蓄地请大家保持场内安静。 其次从音系学角度分析相声中用人名或谐音来以小见大,表现现实社会。谐音是中文特有的,以此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即诙谐又有教育意义。以单口相声《假行家》为例,其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满不懂,假行家,窝囊废。其字面意义分别为什么都不懂,假的懂行人,什么都不会。这三个人一起开药铺,折射出深层含义:讽刺现实社会上好多人不懂装懂,假装知识渊博、业内人士,实则外行,没有担当、不敢担责任,没有什么大能耐的人。从文体学角度来说,相声是以小见大,以有趣小故事讽刺社会大问题的文化现象。 再次,从词汇学和语义学角度分析。相声中有许多口语化的东西,也包含许多方言的东西,比如北京话、天津话、河南话、山东话等,这在文体学中称为言语,这些言语在相声中的表现性多种多样,有的演员故意用方言以显得整个相声有趣,有的演员在表现某个特定人物时用方言,如在相声《关公战秦琼》中,侯宝林用山东话表现出大军阀韩复榘的父亲骄横跋扈,不懂历史却妄加点戏以致闹出笑话的滑稽嘴脸,有的演员用方言表现出故事中某个人物可笑的嘴脸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如相声《古汉语专家》中郭德纲用河南方言表现出于谦的父亲(杜撰)装作古汉语的专家,实则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滑稽可笑的模样,从而讽刺了社会上有些号称专家却连基础知识都不能很好掌握的人的丑恶嘴脸,揭示了社会上的某种丑恶现象。 第四,从音系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分析贯口。相声中的贯口是相声独有的表现形式,它有点类似于美国的说唱,已连续、快速的一段话来表现其含义。典型例子是相声片段《报菜名》,片段中的五花八门,令人光听名字就谗涎欲滴的菜名是以满汉全席108道菜为原型的。菜名一开始各种山珍海味,飞禽猛兽,甚至熊掌、鹿尾、鹿茸等名贵食材应有尽有,表现了统治阶级醉心享受,奢侈无度;另外,只丸子一道类就有白丸子,红丸子,四喜丸子、溜丸子、炸丸子等10道左右,虽表面上看起来宫廷御厨精于厨道,精益求精但实则从能深层含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言志”说: 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 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 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 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 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虚静”说揭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题心灵的一个重要特点,即超功利的,是美学和文学理论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和规律。 “情志统一”说: 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荀子以来的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来诗歌通过抒情来达志的特点,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讽谏”说: 出自《毛诗序》,“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中包含劝说的意思,这是批评时政、揭露弊端的观点,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讽谏”说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言之者无罪”,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为后来进参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敢于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

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介绍 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

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

(小学美术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中国古代绘画欣赏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的概况,提高对古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美术的分类。(美术大致分:绘画和工艺美术) 2、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绘画的一些特点。 二、新授 1、中国古代绘画从题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2、你了解中国古代哪位或哪几位画家?他们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纠正边补充。 4、教师把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兴(东吴)是第一位有记载的有影响的画家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有《洛神赋图》 魏晋和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隋代历时不长,但绘画创作已出现向新的高峰发展的迹象。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唐初有阎立本,盛唐时期有画圣”吴道子,在仕女题材画方面有周肪(专门表现贵族阶层生活)。 五代两宋是唐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五代南唐有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 宋代画风流派多样化,最具代表的是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宋代山水继五代之后继续变得更为成熟,代表作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元代出现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艺,《黄甲图》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别号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笔墨功夫很有艺术魅力。 5、学生讲述自己对书本范图的理解及艺术魅力。 6、学生自习〈〈韩熙载夜宴图〉赏析〉

7、师生共同分析〈韩熙载夜宴图〉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第二段:观舞 第三段:宴毕休息 第四段:听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线条准确流畅,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绚丽雅致。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历史与中山大学的历史同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广东大学即设有“中国文学部”,“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文学部”的主干课程。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中国文学部”也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从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设立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课程,前辈学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艺术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研究等,都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季思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还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戏曲史研究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教学师资,此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进修教师和学生到本校学习戏曲史。他主编的《全元戏曲》(12卷)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黄天骥、吴国钦、欧阳光、康保成、罗斯宁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少有的戏曲研究与教学群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本课程初期以中国文学批评史驰名,国内最早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作者陈中凡先生即在1925-1926年间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即是与课程教学同步编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版,至今仍是相当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60年代,黄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这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间仅有的两种批评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和古代词论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影响颇大。本课程方向目前在编在岗的教授三名,课程负责人吴承学教授是全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誉为国内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孙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国古代文论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教师在解放后各个时期都站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编、容庚、吴重翰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大学教材公开出版,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几十年风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在世纪之交,黄天骥教授作为分卷主编参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响最大的教材。(本系欧阳光、董上德老师也参加编撰) 本课程以坚固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本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全国重点学科,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长期而精心的课程建设,我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在2000年广东省优秀课程的评审中,本课程成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学省级优秀(A级)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从“文科基地建设”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改革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建立并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依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时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加上一门《中国文学批评史》,共5门专业基础课,再配以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及创作实践课,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论”四大研究系列课程和“创作实践系列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新体系。在基本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专题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体系既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知识网络,又以一些研究型、专题型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赋予传统课程以当代意义。 “专家”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 “专著”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学》、《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专史”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古代诗词发凡》、《唐名家诗导读》、《宋名家诗导读》、《唐宋名家词导读》、《晚明小品研究》、《中国戏曲史》、《古代小说史》、《傩戏艺术源流》等; “专论”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诗词理论》、《唐宋词学研究》、《唐诗研究》、《词史专题研究》、《文言小说研究》、《宋元诗社与书会研究》、《戏曲文化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等。 “创作实践课”的课程有——《诗词创作》、《散曲创作与鉴赏》、《诗词创作大赛》、《戏曲观摩与话剧创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