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启示 答案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提要:《资本论》科学地说明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阐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不断被破坏,引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三卷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进而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通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展开阐述。

《资本论》是对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首先阐述了整体研究的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展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结构,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局限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然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

《资本论》常见问题及解答

《资本论研读》常见问题及解答绪论1、《资本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谈谈其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答: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确立;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强大武器。

2、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

答:马克思主要以比较成熟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考察对象,其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货币——资本(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思转、周转周期、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生息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三位一体的公式;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阶级)3、我们应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什么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精神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革命的批判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资本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3)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4)二、《资本论》的财富观概述 (5)2.1 财富的本质和分类 (6)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7)2.3 剩余价值理论 (8)三、《资本论》中的财富观分析 (10)3.1 财富的生产过程 (11)3.2 财富的分配过程 (12)3.3 财富的价值形成过程 (14)四、《资本论》的财富观对现实的启示 (15)4.1 财富观念的更新 (16)4.2 财富分配制度的改革 (17)4.3 财富价值的实现途径 (18)五、结论 (20)5.1 《资本论》财富观的理论贡献 (21)5.2 《资本论》财富观的现实意义 (22)5.3 《资本论》财富观的未来发展展望 (24)一、内容描述财富的本质:《资本论》财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来源于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财富的创造: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从而创造了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这种剥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抽取,即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其创造的价值。

财富的分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分配是不公平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过程,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大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财富的消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消费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消费观念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消费观念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通过对《资本论》中财富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剥削现象等。

马选《资本论》

马选《资本论》
判断: 人应该是“……”的,但是现实的人不是如此,
所以应该提升。
人(具体的人)是“……”,其内在矛盾和社 会矛盾将带他走向“……”。
四、研究方法
1.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方法
五、学期总结
• (一)马克思的历史角色定位 • (二)马克思理论风格定位 • (三)论文写作建议
(一)马克思的历史角色定位
• 1818年,出生。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P111)
三、揭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P111)
• 循环模式1:W-G-W
• 循环模式2:G-W-G’
• G’=G+△G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 △G===增值额===剩余价值
• 资本逻辑:“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 唯
•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史
•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观 )
• 1849年6月,巴黎

• 1849年8月,伦敦 •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 1849年8月,伦敦 •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治 经 济
政 治 经 济 学
•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系统和主要内容概要:《资本论》科学地说了然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构造、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向。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论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定致使社会重生产实现条件不停被损坏,惹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迸发;第三卷研究了节余价值的分派理论,从而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经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纳由抽象上涨到详细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经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睁开论述。

《资本论》是对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第一论述了整体研究的解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节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节余价值的据有,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不行战胜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限制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定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自己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观察时呈现的各样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样状况惹起的全部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中心是节余价值生产。

1、解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观点是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解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了然作为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资的劳动,从而为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生产、分派和社会构造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心得体会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资本论》的过程中,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以下是我个人对学习《资本论》的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认识《资本论》一书中的第一部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我从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为基础的。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剩余价值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化的对象,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削,这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所在。

第二部分: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资本论》的第二部分着重研究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交换价值是通过货币来体现的。

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普遍等价物的作用,它起到了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

这让我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它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部分: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在《资本论》的第三部分,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积累的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来的,而资本积累则是依靠剩余价值的再投资来实现的。

我从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第四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资本论》的第四部分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的表现。

我从中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周期性的危机和波动,这是资本主义本质的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综上所述,学习《资本论》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和思考,我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认识到货币和商品的重要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性。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资本论》是由马克思在19世纪初发表的一部经济著作,用于解释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个体经济行为和全体社会走向的过程。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逐步深入,并强调对个体、社会、经济理论的关系的把握。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方法是从哲学到实践的方法,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表达实际经济现实的经济形式为目标。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论》时,首先运用哲学手段,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了自由的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以及隐含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

其次,他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情况,揭示商品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形态的框架。

《资本论》研究方法将对实践的研究作为重点。

这种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了各种实际经济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研究了市场和资本的实际运行,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行机制,并以此形成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显示了资本主义在社会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本论》研究方法汇聚了哲学、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潜力,运用对实践的相关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有效的研究,揭示了它的整体运行机制和成因,促使经济学家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资本论》也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启发了国家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效果。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现了现代经济学本质上综合性的研究特点,使研究者进入更广泛的学科范畴,并将它们结合到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的观念主要受当时日益发展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对今天的学者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资本论》以其独特的深刻见解和历史进程研究,逐步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理论体系。

而在把握社会运行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和经济学的路径必定会受到改正和调整。

为此,《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探寻此类研究的有效途径,系统的提炼研究实践过程的有效研究方法,以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经济理论体系,更好地把握和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形态。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3、流通中的价值规律
等价交换的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但等价 交换交换不意味着每次交换商品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 现实中价格与价值往往不一致。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科学的抽象法
研究经济学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实际上就是从具体的抽象再上升到具体 的思维方法。
研究方法
叙述方法
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思维活动 的两条道路。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 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 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 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 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价值规律的 作用
一、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有用物可以从质(性质)和量(多少)两个角度考察 物的有用性(即物的效用)决定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过程中得到实现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同人们取得它时所耗费的劳 动没有必然关系 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生产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客观上决定着商 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
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利 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 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含义:一是劳动的社会化或 社会生产过程;二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侧重 点有时强调前者,有时强调后者。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跨越了经济、Z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S界W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

1920年9月,上海新青年社发行了李汉俊翻译的德国马尔西原著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

把《资本论》全部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很早即为我国革M 志士和进步知识分子的热切期望,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由陈启修翻译);1934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册(由吴半农译、千家驹校),才使人们得以初窥其貌。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论》三卷本和第四卷先后出版。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

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优秀8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及其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四)地租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五)收入分配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其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过去对唯物主义坚持的 不够彻底的地方
例如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及对“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资本是物化了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人格化了的资 本。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人类社会
剩余劳动实现和占有的规 律是分析人类一切社会矛盾运动 的基础。
首先对生产力的分析
有了剩余劳动就有了社 会分工,有了科了技术,有 了生产社会化。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价值形式 商品拜物教 货币的起源、本质及职能,货币 流通规律
价值规律(价值、价格、货币、供求)
2.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 (2)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意义。 (3)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值理论
四次科技革命。
四次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史上发生过四次意义深远的革命。 第一次是工具制造革命,大约发生在250万年前, 它使人区别于动物,人类进入原始文化发展阶段。 第二次是农业革命,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它使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人类随后进 入农业文明发展阶段。第三次是工业革命,大约 发生在200多年前,它使人类生产方式从手工生 产变成机器生产,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阶段。 第四次是知识革命(信息革命),大约发生在20 多年前,它使人类消费模式从物质消费型转向知 识消费型,人类进入知识文明发展阶段。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资本论》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பைடு நூலகம்
其次是生产关系演变
剩余劳动占有方式(剥削方式)的发展 变化——剩余劳动量越少越靠权力占有, 剥削方式越残酷。
劳动产品商品化和权力商品化。 劳动者的人身解放过程。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社会制 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是上层建筑的变化
民主政治 专制政治 集权政治 民主政治
第四是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三)资本积累理论的 内容及其意义
1.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2.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1.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形式: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的积累,受社会财 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和其他商品生产者对 立);
资本集中(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为大资 本,“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资本集 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也不受资本 增长量的限制,是通过竞争和信用这两个 杠杆发展起来的。)
(3)生产资料和资本的区别
资本一般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权和资本所有权的区 别及其意义 所有制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 公有制的性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占 有形式的变化;剩余劳动的创造者 和占有者的矛盾之变化。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力特别 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 (劳动价值理论重要意义的延续)
第三阶段:金融经济
公式: G——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债务
居主导地位的观念——债务、信用 发展结果——金融危机(信用膨胀)
第四阶段:知识经济
公式: Z——G 经济发展主动力要素——知识 居主导地位观念——知识、信息 发展结果——知识大爆炸(信息 危机)
(4)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劳动价 值理论没有过时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就是提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它是与其它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与其它劳动共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社会生产,也就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合比例的分配(经济调节作用)。

第二,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刺激作用);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社会作用)。

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本条件(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因为:资本就是通过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是价值增殖不会在第一阶段G—W的货币上,这里货币是作为一种购买手段,它是价值是一个既定的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第二阶段W—G~上,因为这一阶段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价值量不会改变;价值增殖发生在货币到商品G—W这个阶段的商品上,资本家找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

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五、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叫资本积累。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和方法——《资本论》研究第一次讲课内容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解释、认识世界要有抽象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抽象度,搞经济研究更要有思维能力,现象描述不是经济学。

马克思研究《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抽象法,即采用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马克思还区分了研究的方法和叙述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即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研究的方法,就是充分占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曾经阅读过大量的文献,这可以从《资本论》所使用的浩如烟海的材料上看出来。

所谓叙述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和表达。

《资本论》就是按这种思路展开的,第一卷分析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抽象的形式;第二卷研究资本在流通中的形式变化,资本已表现为较具体的形式,如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等;第三卷则研究资本总形式的变化中出现的更具体的形式,如商人资本、生息资本、土地所有权等。

大体说来,经济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即哲学的方法和数量的方法,大部分著作都要采用哲学的方法,特别是逻辑的方法。

《资本论》研究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第二版跋就是谈逻辑方法的。

经济研究过程中,能够使用模型的可以使用,但不能被模型牵着鼻子走。

我前段时间去武汉大学讲学,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问我,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喜欢提对策与建议。

我告诉他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学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必须关心民生,重点是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将来中国发展上去了,我们也可以搞一些纯模型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两大理论体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我们解决和处理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和理论支撑,都要学习好、掌握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经济关系的本质分析,是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就是论资c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全称《资本论之政治经济学批判》,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并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该书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并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