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误用现象剖析_赵丕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赵丕杰
成语误用现象剖析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直沿用下来的意义完整、形式简洁、结构定型、表现力强的固定词组。
在语言表达中适度地、正确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
正如吕叔湘先生在为一本成语词典的题词中所说,“成语之妙,在于运用”。
而正确运用成语的前提是全面正确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南辕北辙。
目前误用成语的现象相当严重,误用的例子在媒体中屡见不鲜,令人忧虑。
为了纯洁祖国的语言,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有必要对成语误用的情况作一番考察和辨析。
一
成语误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全面、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
不能全面、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成语误用的最主要的原因。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今释古
绝大多数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词义,是我们理解这些成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
例如“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现多指一言不发。
“赞”是参与、加入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赞”的常用义是称赞,因此这条成语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
2008年2月14日《南方都市报》有一句话:“对于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倡的手纺手织,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
”既然“苛评有加”,肯定不是一言不发,怎么
能说“不赞一词”呢?再如“不足为训”
的意思是不值得作为典范或准则。
“训”
是典范、准则的意思。
这个意义现在已
不常见,很容易把这条成语误解为不足
以成为教训。
又如“差强人意”的意思
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差(chā)”
是大体、稍微的意思。
这个意义在现代
汉语中只保留在“差强人意”、“差可告
慰”等少数词语中,很多人把它同当欠
缺、不好讲的“差(chà)”混为一谈,
从而把这条成语误解为不能令人满意。
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切不可以今释古,
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2.没有抓住关键词的含义
许多成语中往往只有一个词不容易
理解,弄不清这个关键词的含义,就会
把整个成语的意思搞错。
例如“罪不容
诛”是说即使处死也不足以原谅他,也
不能抵偿他的罪过。
“容”是宽容、原
谅的意思。
有人误解为“容许”,从而
把这条成语误解为所犯罪行还不容许处
死,即还没到非死不可的地步,与原意
大相径庭。
再如 “不名一钱”的意思是
连一文钱都没有,形容穷到极点。
“名”
是“占有”的意思。
有人没有弄懂这个
关键词,把它同“不值一钱”混为一谈。
又如有人不懂得“充耳不闻”的“充”
是“塞”的意思,
“充耳”就是堵住耳朵,
误解为充满耳朵。
声音充满耳朵却听不
见,那就不是故意不听,而是耳朵有毛
病了。
此外,像把“蹉跎岁月”中的“蹉跎”
(虚度光阴)误解为“苦难”,把“灯火
阑珊”中的“阑珊”(暗淡、零落)误
解为“辉煌”……都会造成误用。
还有一些成语本不难理解,但是其
中有一个词具有关键作用,抓不住这个
关键词,也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这条成
语。
例如理解“感同身受”的关键在“同”。
既然说“同”身受,显然就是没有“身受”,
因此凡属亲身感受,都不能说“感同身
受”。
再如理解“身临其境”的关键在
“身”。
只有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才能说
“身临其境”,说看看电视、图片之类,
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显然是错误
的。
又如理解“栩栩如生”的关键在“如
生”,没有生命的东西只能说塑造得像
真的一样,绝不能说像活的一样。
3.断章取义
成语是由几个词构成的固定词组,
它是通过整体来表示一定意义的,因此
必须全面掌握成语的含义,只见局部不
见整体,只能造成误解和误用。
例如“风
雨如晦”是说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如
同黑夜,比喻社会黑暗,环境险恶。
有
人只见“风雨”,不见“如晦”,把它同
比喻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曲折,适用于任
何时代的“风风雨雨”混为一谈。
再如
“人满为患”是说人多得超过容纳的限度
以致造成麻烦、困难,甚至灾难。
有人
只见“人满”,不见“为患”,只要人多
(例如剧场座无虚席、商店顾客盈门)就
说“人满为患”。
又如“义无反顾”只能
用于为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有人只见“无反顾”,丢掉了“义”,把
死心塌地干坏事也说成“义无反顾”。
“不
寒而栗”是说不寒冷却发抖,形容非常
恐惧。
有人只见“寒而栗”,丢掉了“不”,
把因为寒冷而发抖也说成“不寒而栗”。
此外,像“首当其冲”只取一个“首”,
“过犹不及”只取一个“过”,“投鼠忌器”
只取一个“忌”,
“炙手可热”只取一个“热”,
“洛阳纸贵”只取一个“贵”,而置其余
于不顾,如此断章取义必然造成误用。
4.望文生义
许多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
的,有些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
古代诗文,有些具有深层的含义,如果
仅从字面上去附会,就要犯望文生义
的错误。
例如“目无全牛”源于庖丁解牛的故事,形容技艺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有人从字面上附会为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把它同“支离破碎”、“以偏概全”等相提并论。
再如“火中取栗”出自外国寓言《猴子与猫》,比喻受人利用去干冒险的事,自己吃了苦头却一无所得。
有些人附会成冒着危险(“火中”)为自己谋取利益(“取栗”)。
又如“如坐春风”比喻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到亲切的教诲。
有人附会为温暖如春。
在“外面风吹雨打寒气逼人,屋里宾主谈欢如坐春风”(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13日)这句话中,“如坐春风”与“寒气逼人”对举,显系望文生义。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很多人附会为守在一个什么地方去等待一个什么对象,诸如警察守在车站等待抓捕犯罪嫌疑人之类,错误更加明显。
“休养生息”指国家大动荡之后,采取措施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繁殖人口,以恢复元气。
有些人既不了解这条成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定含义,也没有弄懂“休养”(休息调养)和“生息”(滋生繁衍)的字面义,想当然地把它当成“休息”的同义语,更是近于荒谬了。
(二)没有弄清使用对象、范围或条件
有些成语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范围或条件,这是由成语的出处、意义和长期使用的习惯决定的,只能严格遵守而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必然造成误用。
1.用错了对象
例如“豆蔻年华”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作为成语固然不必拘泥于这个年龄段,但绝不能相差太大。
有人把它用于二十多岁的青年妇女,甚至用于男性,显然是用错了对象。
再如“人老珠黄”比喻女子人到中年,青春不在,遭人嫌弃。
有人却用来比喻男子,甚至老年男子,显然不妥。
又如“严阵以待”的对象只能是来
犯之敌,而不是自己希望见到的什么人;
“反戈一击”的对象必须是自己原来所
属的或拥护的一方,而不是攻击过自己
的敌对的一方。
此外,像“比翼双飞”
只能比喻夫妻, “耳提面命”只能用于
尊长,“雀屏中选”的只能是女婿……
随意改变这些约定俗成的使用对象,只
能造成误用。
2.扩大了范围
例如“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优
点、成绩等全部否定,也可比喻把成绩
和问题全部否定,唯独不能比喻只否定
缺点和错误,与“一笔勾销”不同。
“络
绎不绝”只能形容人、马、车、船等来
来往往,接连不断,而不能形容事情接
连不断地发生,与“接踵而至”不同。
“休
戚相关”形容彼此利害一致,关系密切,
只用于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用于人与集
体之间,但是不能用于事物之间,与“息
息相关”不同。
“良莠不齐”比喻好人
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只能用于人,不能
用于事物。
“不可磨灭”指痕迹、印象、
事迹、名声等可以铭刻记载、长期流传
的事物,而不能用于时间、声音、形势、
状态等转瞬即逝或随时可以转化的东
西。
“涣然冰释”形容疑惑的消除,也
形容误会、隔阂的消除,但不能形容烦
恼、苦闷、紧张等情绪的消除。
“巧夺
天工”说明技艺胜过天造地设,“鬼斧
神工”强调技艺非人工所为,都只能用
来赞美人的技艺高超,而不能形容天然
景物精美。
诸如此类的成语,使用时都
不能随意扩大它们的使用范围。
3.忽略了使用的条件和环境
有些成语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
提条件或语言环境,否则就会造成误用。
例如使用“莫衷一是”的前提是众说纷
纭,意见分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
可能出现不能断定孰是孰非、不能取得
共识的情况。
因此,不交代存在的不同
说法,或只举出一种观点、见解,都不
能说“莫衷一是”;并非观点、意见的
分歧,或本无所谓对错,无须取得一致,
更不能说“莫衷一是”。
再如“名正言顺”
指做事名义正当,有充分的理由。
使用
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正
当的名义或名分,二是要凭借这个名义
或名分去做某件事情。
二者缺一不可,
否则都不能说“名正言顺”。
又如使用“当
仁不让”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当
仁”,即面对的是合乎正义的事情,也
就是好的、应该做的事情,绝不能用于
不好的、不应该做的事情;二是“不让”,
即不推辞不退让,积极主动承担应该承
担的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某
种结果。
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才能说
“当仁不让”。
“相濡以沫”的意思是被
困在陆地上的鱼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
沫互相浸润,只能比喻在困境中竭尽微
薄之力互相安慰救助,而不能形容在顺
境中互相关心支持。
现在很多人用这条
成语形容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互相支持,
甚至描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间、共产
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60多年来相处的
历史,显然都是错误的。
(三)褒贬颠倒,谦敬错位
语言不仅表达思想,而且表达感情
和意志。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不仅要求
语义确切,还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否
则就会造成误用。
1.褒贬颠倒
有些成语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必
须准确把握、恰当运用。
褒词贬用和贬
词褒用都是使用成语时常见的错误。
例
如:
“集腋成裘”的意思是狐狸腋下的
皮毛虽小,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制成珍
贵的皮袍,比喻积少成多,积小成大。
狐白裘是名贵的皮衣,集腋成裘是一件
难得而可贵的事,这就赋予了这条成语
以鲜明的褒义色彩,不能用于消极事
物。
消极事物可以使用中性成语“积少
成多”“积微成著”,也可以使用贬义成
语“积羽沉舟”,绝不能使用“集腋成
裘”。
春雨过后,竹笋怒长,一派生机
勃勃,令人欢欣鼓舞。
用“雨后春笋”
比喻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形象生动,
富有诗意,而用来比喻坏人坏事的大肆
泛滥,感情色彩就很不协调了。
“功败垂成”表示事情在即将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有惋惜之意。
只有那些有意义、有价值,令人寄予厚望的事才值得惋惜,错事、坏事没有成功显然不能说“功败垂成”。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子诅咒首先用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的话,后用“始作俑者”比喻某项坏事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开创者,是贬义成语。
很多人把它当做“创始人”、
“首创者”的同义语,用于褒义,显然是错误的。
“狼奔豕突”,意思是像狼和猪一样东奔西窜,比喻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或仓皇逃窜,是一条感情色彩十分鲜明的贬义成语。
有些人把它同“东奔西跑”、“左冲右突”之类的成语混为一谈,例如说“让人误以为那时尚在毛儿盖一带狼奔豕突的毛泽东等人发布了这个宣言(按,指《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2月16日),便近于荒唐了。
“在所难免”的意思是实在难以避免。
所谓避免,就是设法不让某些不好的或不希望出现的事情发生,说成功、胜利、获奖等“在所难免”,也不妥当。
2.谦敬错位
汉语中谦辞和敬辞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不能随意混用。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用“家父”代替“令尊”尊称对方父亲的笑话,类似的现象在成语应用中也不罕见。
例如“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缩略语,借指穷苦人家的房屋或穷苦人家。
称自己的家为“蓬荜”是谦虚,称对方或别人的家为“蓬荜”就近乎侮辱了。
所以“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说别人的到来或题赠给自己家增添了光辉,而不能说自己给对方的家或一个人使另一个人的家增添了光辉。
再如“信笔涂鸦”形容书画幼稚拙劣或胡乱写作,常用作自谦之辞,不能用来形容别人,更不能用来赞扬别人。
有人竟然把“信笔涂鸦”用在梵高、托尔斯泰这样的大师身上,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又如“鼎力相
助”通常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帮助自己,
也可以用来叙述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
唯独不能用来表示自己帮助别人。
某省
2010年8月12日在致邻省的慰问信中
说,“如有需要,我省将全力以赴,鼎
力相助”,显然也犯了谦敬错位的错误。
(四)关系错乱,比喻失当
有一类成语涉及具有特定关系(如
主次关系、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的两种
事物或两种做法,表示二者的位置没有
摆对或二者互相矛盾。
如果自己所说的
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同成语所设定的关
系不一致,就不能使用这条成语。
例如
“舍本逐末”讲的是主次关系或轻重关
系,有人说“高等学校只顾科研而放弃
教学,无疑是舍本逐末。
”(《人民日报》,
2008年9月11日)对于高校而言,教
学与科研不是主次关系,只顾科研而放
弃教学是错误的,只顾教学而放弃科研
也是错误的,无论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能
说“舍本逐末”。
再如“南辕北辙”比
喻行动、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
而彼此
之间在立场、观点、意见、态度等方面
存在差异,并非行动同目的之间发生矛
盾,显然不能使用“南辕北辙”。
又如“缘
木求鱼”比喻方向错误或方法不对头,
一定不能达到目的。
“缘木”是手段,
“求
鱼”是目的。
如果只有手段、只有目的,
或者既没有手段也没有目的,也都不能
使用“缘木求鱼”。
还有一类成语涉及两种不同的人,
他们之间具有特定的关系,被比喻的对
象不属于这种关系就不能使用这条成
语。
例如“为虎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
帮凶,帮助恶人干坏事。
把不是“虎”
的比作“虎”,不是“伥”的比作“伥”,
也会造成误用。
2009年5月12日人民
网上有一句话:“(邓玉娇的)悲剧充分
暴露部分官员的腐败,依仗权势为虎作
伥的丑恶嘴脸。
”在邓玉娇一案中,邓
贵大等腐败官员本身就是为非作歹的
“虎”,把他们比作“伥”显然是搞错了
关系。
再如“投鼠忌器”中的“鼠”比
喻要打击的坏人,“器”比喻打击对象
身边的人,特别是他所依附的或无辜的
人。
2004年11月14日《新民晚报》上
有一句话:“伊朗成美国下个打击目标,
布什欲动武投鼠忌器。
”在这句话里,
“投”的是伊朗,“忌”的是美国自己将
为此付出比打击伊拉克更大的代价。
伊
朗不能比为“鼠”,美国更不是“器”,
当然也不能说“投鼠忌器”。
(五)叠床架屋,自相矛盾
成语中已经包含的意思,使用时一
般就不必重复了,否则容易叠床架屋。
例如“芸芸众生”意思是为数众多的普
通人,本身就包含了“众多”和“普通人”
两个意思。
因此,不能再用“众多”“广
大”之类的形容词和表示多数的数量词
修饰,也不能再接受“普通”的修饰或
用来修饰“普通人”。
再如“忍俊不禁”
意思是忍不住要笑,其中的“忍俊”就
是忍笑。
因此“忍俊不禁地笑了”,“忍
俊不禁的笑声”之类,都是叠床架屋的
说法。
又如“星罗棋布”中的“罗”和
“布”就是罗列、分布,因此不能再说“星
罗棋布地分布在……”“完璧归赵”本
身就包含了原物(“璧”)和原主(“赵”),
使用时一般不必再重复原物或原主,更
不能把原物或原主当成“完璧归赵”的
宾语或补语。
同时也要防止同成语隐含的意思互
相矛盾。
例如“巧夺天工”意思是人工
的精巧胜过天然形成的精巧,如果用它
来形容天然景物,就等于说天然景物胜
过天然景物,岂不逻辑混乱,自相矛盾
了吗?再如“改头换面”的意思是只改
变形式、不改变内容,根本不可能彻底
发生变化,说“彻底改头换面”就自相
矛盾了。
(六)音近、形近成语混为一谈
有些成语读音相同或相近,有些成
语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有明显区别,
甚至迥然不同。
使用时必须认真分辨,
严格区别,否则极易混为一谈。
例如:
“艰苦卓绝”和“坚苦卓绝”读音
相同,但意思不同。
“艰苦卓绝”形容
斗争极其艰苦,无可比拟;“坚苦卓绝”
形容坚忍刻苦的精神超乎寻常。
“艰苦”和“坚苦”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别由它们组成的成语当然不可能意思相同。
不仅使用者常常分辨不清,有些成语词典也把它们当成异形成语。
“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读音相近,意思却截然相反。
很多人没有弄清“孚”(使人信服)和“负”(辜负)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
“无可非议”是说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论行动合情合理,并无错误;“无可厚非”是说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厚:重、过分),表示虽有缺点,但可以原谅。
二者只有一字之差,极易混淆,就连有的成语词典也把它们处理成互见条目。
“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不加重视。
这两条形近成语也常常被人混为一谈。
除了以上六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生造成语。
近年来,一些貌似成语的词组悄然走红,在媒体中经常被使用。
例如“有所起色”就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
“所”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同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有”、“所”连用放在双音节动词前面,可以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
而“起色”是名词,根本不能同“所”或“有所”结合。
表示事物出现变好的样子,可以说“略有起色”“颇有起色”“大有起色”,也可以说“有所好转”“有所改观”“有所回升”,唯独不能说“有所起色”。
又如“尽如人意”意思是完全符合人的心意,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
它的否定式是“不”尽如人意或“不能”尽如人意。
现在有人生造了一个“不尽人意”,作为“尽如人意”的否定式正在被广泛使用。
所谓“不尽人意”,唯一的解释就是“不完全人的心意”,丢掉了关键的动词“如”(符合),不仅不合语法,而且变得不知所云了。
成语应用中常见的错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主要就是以上几类。
希望使用
成语的朋友切实注意,严肃对待,力求
避免类似的错误。
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是防止误用的最有效的办法。
同时,切
忌盲目赶时髦。
一人误用,群起效尤,
是一种浮躁的文风,害人不浅,应该引
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只要做到这两点,
我想误用成语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成语
在长期流传、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某
些变化。
有些成语的语义转移了。
例如
“按图索骥”原比喻办事拘泥成法,不
知变通,现多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有些
成语使用范围扩大或缩小了。
例如“息
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只用
于人与人之间,现在也可以用于人与事
物、事物与事物之间。
有些成语感情色
彩转换了。
例如“后来居上”原指资历
浅的人反而位居资历深的人之上,含贬
义,后用来赞扬后起的超过先前的,变
成褒义成语了。
当然也有由于古人误用,
以致积非成是、以讹传讹的。
例如“每
况愈下”语出《庄子·知北游》,原作
“每下愈况”,字面义是用脚踩猪腿来验
猪,越往下越能看出猪的肥瘦(况:甚)。
从宋朝就开始讹变为“每况愈下”,沿
用至今。
又如“反唇相讥”语本汉·贾
谊《陈政事疏》,原作“反唇相稽”,意
思是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质问对方
(稽:计较,责难)。
后来讹变为“反唇
相讥”,意思也走样了。
对于诸如此类已经发展变化、约定
俗成的成语,毫无疑问应该按照今天的
意义和用法理解和运用。
问题在于有些
成语现在可能正处在演变的过程中,还
没有定型,判断它是正常的发展还是误
用,就比较麻烦一些。
例如“空穴来风”
意思是有了空洞才招进风来,比喻消息
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但是现在多
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有人对
《人民日报》近十几年来使用这条成语
的情况做了考察,发现没有一例是表示
事出有因,传播有据的。
因此近年来新
出版或修订的几部有影响的词典,在释
义中都反映了这种变化。
再如“美轮美
奂”本来只形容建筑物华美、高大而众
多,使用范围很窄。
现在使用范围不断
被扩大,几乎可以用来形容一切华美的
东西。
《现代汉语词典》过去并没有收
录这个词条,2005年第5版开始补收,
释为“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
布置等美好漂亮”,便有限制地扩大了
它的使用范围。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今天
被认为是误用的成语,将来有一天会积
非成是,最终被辞书界所认可。
但是,这种情况毕竟为数不多。
目
前有一些呼吁为误用成语开绿灯的文
章,它们所举也不外乎“七月流火”、“明
日黄花”、“空穴来风”等少数例子。
而
目前媒体上被误用甚至滥用的成语数量
很大,而且有增加的趋势。
当前的主要
倾向,是某些使用成语的人过于随意,
缺乏规范意识。
违背长期以来形成的、
广大群众都在遵守的规范,随心所欲地、
想当然地加以改变,显然是错误的。
因
此,不能因为有少数成语将来可能约定
俗成,便对今天大量成语被误用的现象
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对成语误用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
和看法,为纠正成语误用贡献绵薄之力,
是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辞书编纂工作
者、语文教师和媒体编辑义不容辞的责
任。
特别是语文教师和媒体编辑,对于
纠正成语误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
了纯洁祖国的语言,促进语言文字的规
范化,衷心希望这件事能引起广大语文
教师和媒体编辑的高度重视。
(本文是《成语误用辨析200例》一
书“前言”的前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作
者近年来在《语文建设》、《语言文字报》、
《青年记者》、《新闻与写作》等几家语文
和新闻刊物发表的辨析成语误用的短文
200余篇,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
者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
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