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拓展阅读:贺敬之的诗歌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拓展阅读:贺敬之的诗歌

拓展阅读:贺敬之的诗歌三门峡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前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我们来啊,我们来,昆仑山惊邙山呆:展我治黄万里图,先治黄河腰中带——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黄河女儿梳妆来!梳妆来啊,梳妆来!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摘,万里锦绣任你裁!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啊,无限青春向未来!贺敬之《放声歌唱》节选——献给母亲节四而现在,在我的献给祖国、献给党的诗篇里,我要来歌唱,关于:我——我自己。
啊,“我”,是谁?我呵,在哪里?……一望无际的海洋,海洋里的一个小小的水滴,……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的一颗小小的谷粒……——我啊,一个人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把我自己提起?……一个寒冷的黑夜。
在一间漆黑的茅屋里:一块残缺的炕席,一把破烂的棉絮——我,生下来了……我的第一声呼喊,唤起母亲的连声叹息:“天呵!叫我怎么养活呵——这个可怜的小东西?……”……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
一个可怕的天气!刮着大风,下着大雨。
我,奔跑着,奔跑着……跌倒在泥水里,怎么也爬不起……我的慌乱的眼光,迎着父亲的严厉呵斥:“看你!就是这个样子!命里注定: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啊!我亲爱的母亲!现在,我已经三十二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学课件(含同步教案和习题)

思念 感恩 热爱
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本诗综合运用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 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千声万声呼 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夸张、比喻的 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回延安时欢喜、激动的心情。
2.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抒情性强,有口头传唱的意味,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此外, 诗歌还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 情。
4.“米酒油馍木炭火,……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这两节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亲人团聚时的场面?
主要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描写了亲人团聚时热烈的 场面。
5.“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 节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比喻。用“千万句话”极言话之多,以“长 江大河起浪花”说明亲人之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无 穷无尽,展现出诗人与延安亲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 了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无论登上哪座山顶,绕着山路转一圈,每个角度都能见到不一样 的梯田。__________春季,微风过处,梯田波光粼粼,像极了木 刻年画;夏季,禾苗生长,梯田青翠欲滴,自是清新水彩画…… A.然而,哈尼梯田的模样,却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 B.不过,哈尼梯田是什么样子,更取决于你在什么季节看到它。 C.是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这样,无论什么季节看哈尼梯田,它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毛 主 席 登 上 了 天 安 门!
答案:(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2)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3)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3.下列有关《回延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情
【名师部编版】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贺敬之《回延安》 赏析

贺敬之《回延安》赏析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回延安】(附知识点解析以及课后习题解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清单【回延安】(附知识点解析以及课后习题解答)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等合作,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二、字音词义盏zhǎn:1.小杯子;2.量词,用于灯。
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pàn: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眼眶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三、主题概述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回延安。
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的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
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
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
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五、鉴赏品读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①用表示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
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诗人运用的是“激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诗人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解决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贺敬之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歌赏析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1.①运用多种修辞。如“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延安当作“母亲”,表达了诗人与延安人民的亲密感情。“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母亲的眷恋和怀念的深情。“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在抒发了诗人看到延安城的喜悦心情。②运用恰当生动的动词。“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句中,“抓”和“贴”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无比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延安的热爱、怀念和感激的思想感情。③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几回回”“羊羔羔”“手把手儿”等词语,使诗句口语化,叠字的使用,音韵和谐,很有节奏感,表达诗人对陕北的热爱之情。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______________。“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________的关系。
【解析】
【详解】
(1)考查朗读诗句时是节奏(停顿)。可断为“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心口呀”主语部分,“莫要这么”与“厉害地”这两个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跳”。所以要把一个主语部分,两个状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之间划开。
(2)考查朗读这一诗节应采取的语调。体会好诗歌的情感是作答的基础。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黄土贴心,极写感情的深挚。这几句话写出了诗人终于回到延安后兴奋喜悦的心情。故选A。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回延安》练习(含答案解析)

_回延安__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昔日的旋律,依然敲打心灵的柔软,汩汩流淌的思念,仿佛还在耳(pàn)__畔__回响……借谁的目光看昨日笑靥如花,一条街一条街地走过,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唯有那一(zhǎn)__盏__灯的光芒……【解析】“畔”注意和“畈(fàn)”的区别;“盏”注意上半部分的正确书写。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D)(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A.靠抱扑B.贴搂靠C.靠绕扎D.贴搂扑【解析】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重点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便不难作答本题。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A.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B.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借代)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D.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解析】D项的修辞应为拟人。
4.文学常识积累。
《回延安》的作者是__贺敬之__,当代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歌剧《__白毛女__》。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__信天游__”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读起来悠扬高亢。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5.这节诗回忆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案】这节诗回忆了作者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深厚的情谊。
【解析】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作者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赏析诗歌炼字(解析版)

02、回延安——群文阅读一字见工拙, 赏析诗歌炼字《回延安》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一些动词的运用非常精练。
如“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动作迅速,而且热烈,表现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的喜悦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的“迎”,也都用得十分传神。
【考点解读】阅读诗歌, 赏析炼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同时,赏析炼字也是中考诗歌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试分析句中“XX”字的妙处。
2、诗中的“XX”字历来为人称道, 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诗句中的“XX”字能不能换成“XX”字? 为什么?【技法点拨】赏析炼字这类题要求品味经诗人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诗句中,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一般答题思路:1、字不离句.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句不离篇.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般答题模式: 含义+文意+表达作用或主旨情感。
【真题演练】(一)窗花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贺敬之《回延安》课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贺敬之《回延安》课文(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字词搂( lǒu )定糜( méi )子满窑( yáo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杜甫( fǔ)川羊羔羔( gāo )宝塔( tǎ)山油馍( mó)3、读课文回延安贺敬之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dǔ 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méi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56年3月9日, 延安。
《回延安》诗歌赏析

《回延安》诗歌赏析1. 《回延安》这首诗,就好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带着满腔热情又有几分感慨。
诗人贺敬之在这首诗里,就像回到自己童年时的故土,每一句话里都透着一种熟悉又深情的味道。
2.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点像炽热的阳光,铺天盖地地洒满了延安的每一个角落,读起来让人感觉暖洋洋的,好像阳光穿透了厚重的乌云,温暖直接射进心里。
贺敬之对延安的情感就像那温暖的阳光,一点都不吝啬地洒向每一寸土地。
3. 诗中的“宝塔山”就像是一位久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依然屹立不倒。
贺敬之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描写宝塔山,就像我们看到家里那老旧的门楣,虽然斑驳但充满回忆,让人心生敬意。
4. 还有那延河水呀,就好像一条温柔的臂膀,环绕在延安的大地上。
贺敬之把延河水比作母亲的怀抱,滋养着延安的儿女,就像是老朋友的手紧紧握着你,给你力量和安慰。
5. 在诗中,贺敬之的情感有点像滚烫的开水,汹涌澎湃又无法抑制,尤其是在看到那些老战友、老房子的时候,他的情感像水一样溢出来。
就像我们小时候见到许久未见的亲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是藏不住的。
6.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就像是你在异乡思念家乡时的心情,梦里都在想着回到那熟悉的地方,好像把最深的情感都化作了一个温暖的拥抱,紧紧地搂住家乡的一切。
7. 贺敬之在诗中不断地描述延安的山水、人情,就像是在看一张老照片,每一处细节都那么熟悉,每一处都能勾起回忆。
延安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像是一个能让人安顿心灵的地方。
8. 诗歌的节奏很快,像是心跳加速般的急切,那是一种归乡的急迫感,就好像你在机场看到家人向你挥手,忍不住快步跑过去的那种心情。
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热情,好像一口气说完,生怕把情感憋在心里似的。
9. 《回延安》充满了一种“家”的温暖感,贺敬之的笔触就像是母亲的手,抚摸着延安的每一寸土地,用深情的文字把故乡描绘得像童话般美好。
这种情感,温柔而又炙热,让人读来感同身受。
10. 我觉得,《回延安》不只是对延安的怀念,也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致敬。
部编版八下2.《回延安》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运用兴,先说山上物产,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引出当年火热的生产、
战斗和学习生活的回忆。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写出了党的培育之恩。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抒发对母亲延安的怀念 天南海北想着你…… 和感激。
2. “手把手教会了我” ,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 者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月。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比喻、夸张,写出亲人团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聚是热烈交谈的情景,表
长江大河起浪花。
现出人们欢欣激动的心情。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可以想象出滔滔不绝、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 材料,用排比、铺陈、反复的手法,一个“新” 字便跃然眼前。
五、赞延安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革命万里起高潮!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写作借鉴
1.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夸张、 比喻、拟人、比兴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2.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信天游的形式,充满 地方特色的词语(窑、油馍、白羊肚手巾等 )。
课堂小结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这首 诗通过诗人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对延 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辉煌成就, 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之情和对 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回延安贺敬之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回延安贺敬之原文及翻译及赏析关于这一篇的文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里面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将这篇的文章保留了下来。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延安原文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56年3月9日,延安回延安翻译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2 《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

C.肩膀(bǎng) 眼眶(kuāng)登时(dēng)赤卫军(chì)
D.气喘(chuǎn)浪花(làng) 明镜(jìng) 高潮(cháo)
21.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3)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表示声音延长) ( )
(4)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解释说明) ( )
36.本段诗句重点围绕哪两个字展开描写?写出景致的名称。
37.“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从________________方面赞美漓江的美景。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延安人待客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④②⑤③①B.④①②⑤③C.④③①②⑤D.④①③②⑤
23.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历害 心窝 呼唤 红旗飘飘
B.羊羔 革命 脚步 天南海北
C.浪花 发展 高潮 鸡毛信
D.欢喜 窗花 头顶 杨家岭
2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
《回延安》拓展阅读-《西去列车的窗口》(贺敬之)

西去列车的窗口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婴儿在母亲怀中已经睡熟。
呵,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时候,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你可曾想见:那些年青人火热的胸口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你可曾听到呵,在车厢里:仿佛响起井冈山拂晓攻击的怒吼?你可曾望到呵,灯光下:好象举起南泥湾披荆斩棘的镢头?呵,大西北这个平静的夏夜,呵,西去列车这不平静的窗口!一群青年人的肩紧靠着一个壮年人的肩, 看多少双手久久地拉着这双手……他们呵,打从哪里来?又往哪里走?他们属于哪个家庭?是什么样的亲友?他呵,塔里木垦区派出的带队人三五九旅的老战士、南泥湾的突击手。
他们,上海青年参加边疆建设的大队军垦农场即将报到的新战友。
几天前,第一次相见是在霓虹灯下,那红旗飘扬的街头。
几天后,并肩拉手在西去列车上,这不平静的窗口。
从第一天,老战士看到你们呵那些激动的面孔、那些高举的拳头……从第一天,年轻人看到你呵-- 旧军帽下根根白发、臂膀上道道伤口……呵,大渡河的流水呵,流进了扬子江口,沸腾的热血呵,汇流在几代人心头!你讲的第一个故事:"当我参加红军那天";你们的第一张决心书:"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呵,指导员牺牲前告诉我:‘想到呵,十年后……百年后……’”“呵,我们对母亲说:‘我们永远、永远跟党走!……’”。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贺敬之《回延安》赏析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贺敬之《回延安》赏析贺敬之《回延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文:一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二.作者贺敬之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回延安》赏析

《回延安》赏析《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
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
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
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
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
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
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
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贺敬之的诗歌
三门峡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门前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啊,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治黄河腰中带——神门平,鬼门削,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梳妆来啊,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摘,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啊,无限青春向未来!
贺敬之《放声歌唱》节选
——献给母亲节
四
而现在,在我的献给祖国、献给党的诗篇里,
我要来歌唱,关于:我——我自己。
啊,“我”,是谁?
我呵,在哪里?……一望无际的海洋,
海洋里的一个小小的水滴,
……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的
一颗小小的谷粒……
——我啊,一个人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把我自己提起?
……一个寒冷的黑夜。
在一间漆黑的茅屋里:
一块残缺的炕席,
一把破烂的棉絮——
我,生下来了……
我的第一声呼喊,唤起母亲的连声叹息:
“天呵!叫我怎么养活呵——这个可怜的小东西?……”
……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
一个可怕的天气!
刮着大风,下着大雨。
我,奔跑着,奔跑着……
跌倒在泥水里,
怎么也爬不起……
我的慌乱的眼光,
迎着父亲的严厉呵斥:“看你!就是这个样子!
命里注定:一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
啊!我亲爱的母亲!现在,我已经三十二岁。
父亲呵,你看!
我站在这里!——在这镰刀斧头和五星
交相辉映的旗帜下,
在我们亿万人肩并肩、臂挽臂前进的行列里!
我啊在党的怀抱中长大成人,我的鲜红的生命
写在这鲜红旗帜的皱褶里。
祖国啊,你给我无比光荣的名字:“公——民”,
党啊,你给我至高无上的称号:“同——志”!
我的工作:为祖国
劳动和歌唱,
我的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啊,在党委组织部的档案袋中,我的眼睛正闪闪发光,在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簿上,我的头正高高地昂起!
我啊,和我们的毛主席一起呼吸,
我和我的同志们一起攀登共和国大厦的阶梯。
在祖国千里江山的画图中,有我的身影!
在万里晴空的明镜里,
映照出:
我面前的道路,
是这样的壮丽!……
雷锋之歌(节选前三节)
一
假如现在呵,我还不曾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让我呵,再一次开始开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这广大的世界上呵,哪里是我最迷恋的地方?
哪条道路呵能引我走上最壮丽的人生?
面对整个世界,我在注视。
从过去,到未来,我在倾听……
八万里风云变幻的天空啊,
今日是几处阴?几处晴?亿万人脚步纷纷的道路上,
此刻呵谁向西?谁向东?哪里的土地上
青山不老,红旗不倒,大树长青?哪里的母亲能给我
纯洁的血液、坚强的四肢、明亮的眼睛?
让我一千次选择:是你,还是你呵——中国!
让我一万次寻找:是你,只有你呵——革命!
生,一千回,生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
活,一万年,活在伟大毛泽东的事业中!
呵,一切都已经证明过了……
一切一切呵还在证明——这里有永远不会退化的红色种子;这里有永远不会中断的灿烂前程!
看步步脚印……望关山重重……
有多少英雄呵
都在我们行列中
领我走,教我行……跟上一步呵,一次新生
……滚滚湘江水呵,闪闪延河的灯……
使我怎能不日日夜夜
梦魂牵绕……上甘岭头雪呀,越秀山下松……
使我怎能不千番万回热血沸腾
望天安门上那亲切的笑容——
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呵,
送新战士入伍,听连营的号声——
我的心中怎能又不风起云涌?……
我迷恋我们革命事业的
艰苦长途上——一个斗争
接一个斗争!我骄傲
我们阶级队伍的生命群山中——
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
呵!真正地幸福呵!何等地光荣
在今天,我用滚烫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的红旗——
又一次把母亲的衣襟牵动……
让我高呼吧!看呵,在我们的大地上在党的摇篮中——
此刻,又站起来一个多么高大的我们的弟兄!……
二
让我呼唤你呵呼唤你响亮的名字
你——雷锋!我看着你青春的面容,
好象我再生的心脏在胸中跳动……
我写下这两个字
“雷、锋”
——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
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
我是在写呵我的履历表中家庭栏里:我的弟兄。
你的年纪,二十二岁——是我年轻的弟弟呵,你的生命如此光辉——却是我无比高大的长兄!
……我奔向你的面前,带着母亲给我的教训,和我对你手足的深情……仿佛一刹那间越过了千山万岭……
呵!我象是突然登上泰山,站立在日观峰顶……
我看见海浪滔滔的母亲怀中——新一代的太阳挥舞着云霞的红旗,
上升呵上升!……
……惊蛰的春雷啊,浩荡的春风,——正在大地上鸣响;正在天空中飞行一阵阵,一声声——“雷锋!……”“雷锋!……”“雷锋
道路上的列车呵,海港里的塔灯——有多少个车轮
在传诵啊;有多少条光线在回应……
一阵阵,一声声——“雷锋……”“雷锋……”“雷锋
那红领巾的春苗啊面对你顿时长高;那白发的积雪啊在默想中顷刻消溶……
今夜有灯前送别;明日有路途相逢……“雷锋……”——两个字
说尽了亲人们的千般叮咛;“雷锋……”——一句话,
手握手,陌生人红心相通!……
三
你——雷锋,我亲爱的同志啊,我亲爱的弟兄……
你的名字竟这样地神奇,胜过那神话中的无数英雄……
你,我们党的一个普通党员,你,我们解放军中一个普通士兵。
你的名字怎么会飞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激荡起亿万人心——那海洋深处的浪花层层?……
……从湘江畔,昨日
那沉沉的黑夜……到长城外
今天,这欢笑的黎明——
雷锋呵,你是怎样度过你短暂的一生?
从日记本第一页上黄继光的画像……到领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呵!雷锋!你是怎样地怎样地长成?!……
呵!我看着你,我想着你……我心灵的门窗向四方洞开……我想着你
我看着你……我胸中的层楼呵有八面来风!
……看昆仑山下,红旗飘飘,江东去……望几重天外,云雾弥漫,风雨纵横……十万言——一冲破云雾的飞天长虹!……两个字——中国的
一代新人的光辉姓名!……呵,念着你呵——雷锋!
呵,想着你呵——革命!一九六三年的春天,
使我们如此地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啊!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啊!是梦境啊,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啊,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胸襟,
此景此情战士的心——
是诗情啊,是爱情?
都在漓江春水中!
三花酒掺一份漓江水,
祖国啊,对你的爱情百年醉……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七星岩去赴神仙会,
招呼刘三姐啊打从天上回……
人间天上大路开,
要唱新歌随我来!
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
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
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
春光万里到故乡。
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