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重难点: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能够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3.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4.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5.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6.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协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课堂实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课堂实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课堂实录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课题】:“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信息窗1。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

【教材沃苏什卡】:本节课就是乘法自学的初始部分,就是以分后东西做为重新认识起始的。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启程,以一幅情境图“有意思的聚会”童话故事导入,然后自始至终都紧紧围绕着这幅情境图展开教学,构成一个完备的情景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孩子们的亲手操作方式并使他们介绍平均分的含义,体验什么平均分,掌控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突破】:教师创设情景,使学生从情景图中找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用学具去挂一挂,解决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知什么就是平均分。

为了协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平均分,教师应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或游戏使学生亲自操作方式,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教学准备】:学生独立自主准备好学具,20根小棒。

教师课前准备有关这个内容所设计的习题,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们可以高兴了,因为他们必须举办一次美味的宴会,宴会准备工作了很多美味的东西。

那这文言咱们就回去出席它们的宴会,帮忙动物们分后一分食物,不好吗?二、讲授新课1师:咱们现在就回去看一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森林里摆放的各种食品,教师说:今天的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心情格外高兴,因为他们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

请小朋友观察,宴会为小动物们都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呀?生:20个桃子,12个胡萝卜,10个竹笋,15个松果。

师:存有这么多美味的,大家看一看谁去了?生:两只熊猫、五只猴子、除了兔子和松鼠。

师:我们先看熊猫吧!好像遇到问题了,大家猜熊猫遇到了什么问题呀?生:怎么科炭喝竹笋?师:你觉得熊猫会怎样分竹笋呢?一定把你的分法说出理由。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 除法的初步认识 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 除法的初步认识 北京版

平均分教学内容: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课本第34~35页教学目标: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和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认识平均分1、分糖屏幕展示6块糖的照片师:看,这是什么?(糖)喜欢糖吗?6块糖,要分给3个小朋友,你想怎么分?生:每人分2块师:你呢?你们都是这么想的!为什么每人分2块?(公平)小结:6块糖,每人都分2块,每人同样多,很公平。

(板书:6 2 2 2 公平)2、分书读书节到了,学校打算分给二年级一些图书,看公平吗?为什么?(每班都是4本)同意吗?每班同样多评价:不管分糖,还是分书,同学们都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

3、分绳接下来,请同学们帮我个忙,这里有一根长绳,要分成长度相等的4段,有办法吗?生:对折(说完,再动手操作)预设:绳子两端对齐师:你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力气弄齐绳子的头?(保证对齐,保证公平)你做事真认真!师:现在可以剪了吗?你来剪。

(剪完,举起绳子,露出绳子的两头)怎么样?每根同样长评价:谢谢你的帮助。

小结:(指着说)分糖时,每人分2块,每人同样多;分书时,每班同样多;分绳时,每根同样长,像这样,我们就说“每份同样多”(板书,你读、你读、生齐读)读的真好,保证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就叫“平均分”。

(板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分。

4、练习(1)、(出示草莓图)判断下面的做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每组3个,每组同样多谁能用刚才学习的知识说一说。

(每份同样多)评价:小眼睛真亮,真会学习!(2)、(出示磁扣图:2、2、5)老师这里有一些磁扣,我也分了分,我这是平均分吗?师:看,这里是2,这里也是2,不是同样多的么,为什么不是平均分?看来,只有每一份都是同样多的,才是平均分。

康保县中心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案新人教版

康保县中心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2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案新人教版

2 表内除法(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1.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1.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为此,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理解“平均分”。

2.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时,要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使学生初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探索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时,把“怎样求出商”的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适时引导,让学生探索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合理组织学习,使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除了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从乘除法的关系中理解求商的思路外,还应当合理组织练习。

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或用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机会。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0课时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知识结构】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1)【教学内容】本教材第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3页,平均分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磁粒、猴子图片、兔子图片、松果图片、练习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答。

师: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小动物们也特别喜欢秋天,每年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小动物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劳动成果。

今年它们又聚集在一起了!瞧,都谁来了?生回答。

师:它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有多少呢?生:竹笋6个,桃子12个,萝卜16个,松果15个。

师:(教师黑板摆放食物)说的真清楚,小朋友们,假如你是小动物们中的一员,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对呀,老师也很高兴,可是,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却盯着这6个竹笋,它们在想什么呢?生:怎样分竹笋呢?二、你问我说1.分竹笋师:对呀,怎样分竹笋呢?谁来帮帮他们?生1:哥哥3个,弟弟3个师:老师把这种分法记下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生1:这样公平。

生2:哥哥4个,弟弟2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2:........师:还有别的分法吗?生3:......师:在这几种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比较特殊,是哪一种呢?生:3和3师:哦,大家都找到了,是3和3,为什么特殊呢?生:这样很公平。

师:哦,他说这样很公平。

(擦掉其他的分法,留下3和3)在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生:.......师:咱们再看这种分法,刚才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给几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到几个竹笋?谁来完整的说一说刚才我们分竹笋的过程呢?生:........师: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非常喜欢这种分法,它们每人抱着3个竹笋高高兴兴的跑到一边去吃了。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66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66

七、教学评价设计
使孩子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能够协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 用。使用直观手段,使学生理解、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但这节课上完后,我 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低年段的教学,主要应培养鼓励学生多动手, 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贯穿整节课的一个引导 者、纪律的组织者,有些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的地方,在教学平均分时,虽说 有个别说出了不一样的想法,而我还是更注重同学的多样化。在数学的教学 中没有很灵活, 仅仅注重于让学生能熟练, 没有注重让学生充分探索、 思考、 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自设计意图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 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 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提起学 生的兴趣,引出 新知识
八、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让学生一步一步实行学习解决问
题。 2.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自己探究出问题时,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是 学生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3.“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 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4.在这节课中 ,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注 意力将会集中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新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平均分的概念知识,学生 有了动手操作的水平。本班的学生活跃性较强,动手水平比较积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感,

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新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案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P7~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1~4小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图片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情境导入,教学例1。

(1)、二(一)班的同学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他们准备了很多丰富的食物。

老师要把6个糖果分给3个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可以怎样分呢?请你动手帮他们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分法一:1 1 4 分法二:1 2 3 分法三:2 2 22、观察、对比分的结果,初步认识平均分。

(1)、请学生观察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把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同学们取的名称都很好,在数学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就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像刚才的分法三我们可以说把6个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2个是一份。

(2)、同学们再说说上面的分法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学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吗?(4)、学生交流、汇报4、及时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时说说为什么是平均分或为什么不是平均分?(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并采用多种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练习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练习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每份分后的数量相同,一样多)除法:总数÷份数=每份数(把总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每几个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被除数÷除数=商读作:()除以()等于()。

2、用乘法口诀求商:一般一句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两个除法算式的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做除法,乘法口诀来帮忙,口诀中,缺谁谁是商。

具体为:一、明确含义,二、乘法表关系,三、想几的口诀。

四、口诀缺谁,商就是谁。

如12÷3=想口诀三()十二,缺四,商就是四。

3、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读题三遍,2、了解题意,圈数量,找出条件和问题。

3、分析题意,看关键词,4、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5、带上单位,检验作答。

1. 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 平均分的方法(1)先确定每份的个数,再看看平均分成几份;(2)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看每份分得多少个。

3.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4. 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无论是已知总数和和每份的个数求分成几份,还是已知总数和平均分成的份数求每份分得多少个,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5. 除法算式的读法如:6÷2=3 读作:6除以2等于3. (除法中“÷”读作“除以”)6.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7. 计算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练习一、填一填(每题3分,共18分)1. 在算式15÷5=3中,()是被除数,()是除数,()是商。

2. 12÷3=4读作(),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3. 把9支笔平均插在3个笔筒里,每个笔筒里插()支。

4. ○○○○○○○○○○ 10个○,每5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2. 平均分的含义及运用。

3.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平均分的含义。

2. 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用,平均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森林故事视频、除法卡片。

2. 学具:计算器、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森林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4.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平均分。

5. 小组讨论:讨论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和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的含义-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除法和平均分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3. 写一篇关于森林保护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森林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后反思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平均分》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平均分》 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理解“除”和“被除数”的概念。

2.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配情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

2.能够应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平均分配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除”和“被除数”之间的概念关系。

2.多种情况下的平均分配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准备1.板书、黑板、彩色粉笔。

2.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3.小组合作卡片。

4.十字色棒。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加法概念,复习一些相关例题,引出除法概念。

第二步:概念认识1.讲解“除”和“被除数”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第三步:示例讲解1.通过黑板上的例题,详细讲解平均分配的方法和步骤。

2.让学生尝试在小组合作中解决类似问题,鼓励他们展示解题过程。

第四步:课堂练习1.发放十字色棒,让学生通过色棒的数量实际操作平均分配的过程。

2.提问学生多种情况下的平均分配方法,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六、巩固练习1.课堂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

2.在下节课开头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练习平均分配的各种情况。

2.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纠正错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初步认识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和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优秀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优秀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3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分实物的过程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学具准备:桃子图片、小猴图片、萝卜图片、小兔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师:这节课王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分东西中的学问。

你会分东西吗?试试看。

(出示情境图)把10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你怎么分?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一:全部平均分。

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二:有一部分平均分。

师:哪种分法最公平?这样分的结果怎么样?师板书:平均分的定义,突出“一样多”。

小练习: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并说明理由。

师:你在生活中做过用平均分解决的事吗?二:合作交流,动手探索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知道你们在生活中已经大量的接触了平均分这件事了,对吗?那如果让你们自己去做,你们会平均分吗?1.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师:请你把看到的图片信息用数学语言说出来。

生: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

)全班交流:先说说你们分的结果。

(多找几个孩子说)再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师:总结分桃子的过程,并让学生完整的说一说,同时板书。

师:不管怎么分,最后的结果是每只熊猫分的一样多。

2. 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师:反复读一读题目,体会小兔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意思?(一起动手分一分。

)展示交流:4个4个的分。

为什么是这样分啊?生:题目要求是这样。

师:我们把4个萝卜给一只小兔,再拿4个给第二只小兔,再拿4个……(边说边板书,并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啊?为什么?(学生说说理由,加深理解。

)变式练习:还是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请你快速分出来。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故事,课件辅助)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和她的四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发现了一大片桃树林,于是,她就给孩子们摘回了8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到家后,她让猴宝宝们自己分桃子。

猴老大拿了3个,猴老二拿了3个,猴老三1个,猴老四1个,结果老三和老四都哭了。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两个为什么哭呢?生:因为这样分太不公平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能公平的分一分呢?1.感悟平均分(生借助手中的学具用圈一圈的方法尝试公平的分一分)师:谁能告诉我,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生:每人分两个。

师:你是怎样分得?生1:我是1个1个分的。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小猴分了2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

(师板书课题,生跟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猴子分桃子,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情景图,借助学具,尝试平均分。

师:森林了来了好多小动物,想请你们把他们的食物公平的分一分,你最喜欢谁,就给谁分好吗?(师指名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分得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描述自己是怎样分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课件展示)2.开放练习(有12瓶矿泉水,要平均分一分,怎样分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教学难点之一。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计算卡片、实物模型(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演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互动练习: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水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板书设计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关键概念:除法的定义、平均分的计算步骤。

3. 示例:具体的计算示例,展示平均分的过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关于除法和平均分的习题。

2. 实践作业:在家中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等,并记录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理解除法的概念1. 引入生活实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 (8-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师:谁愿意汇报?
生1: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生2:有2个小朋友分橘子,手里还拿一个。

师:你猜一猜他打算放在哪儿?
生:放在2个橘子那堆里,就都是3个啦。

生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4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今天老师也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一些水果,快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

学生活动,教师查看。

师: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生1:我组有8个香蕉,我给他俩都是3个,我2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不够了,就剩下2个。

生2:我们组有6个苹果,每个人都是2个。

生3:我们组有7个梨,谁都分到了2个,还剩下1个。

生4:我们组有9个水果,我们3个人都分到了3个水果。

──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老师很感动,大家在分水果时都很公平,(师指其中平均分的几个组),看这几组每个人得到的水果个数怎么样?
生齐:同样多(还有喊一样多,一边多)
师:其实像你们刚才这些分法在数学上还有他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
生1:一样分。

生2:同样多。

生3:平均分。

师:名字起得不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齐读,指名读。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

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

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

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

渗透每份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

师:几个懂事的孩子,正在给同学们分橘子呢,你知道有几个橘子?他们想怎样分吗?
生:小明要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师:对,同学们帮帮他,想一想怎么分呢?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方法。

师:大家拿出18个水果图片和6个盘子,动手分一分,边分边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生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5个盘里,每盘分3个苹果。

生2:我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下6个,我一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生3:任意拿几个,不一样多,再把多的拿出来放到少的盘子里。

生4:我是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

师:你分得很快,谁是这样分的?(班级有三分之一是这样分的)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我想口诀三六十八,我就知道每个盘子里3个。

生2:我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生3:我会用除法,15除以5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师:你们想得太好了,善于动脑,找到了简捷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帮着小明想出了这么多分橘子的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都是3个苹果,是平均分的。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5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展示分法,学生评价。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师:小明非常喜欢小动物,他买了12个香蕉,想平均分给3只小猴(课件出示:桌面上小明放有12个香蕉,下面蹲着3只小猴)你知道每个小猴分几个吗?
知道的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不知道的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每只小猴4个,可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猴。

师:唉呀,又来了一只小猴,咱们要重新分这12个香蕉了。

生:把12个香蕉平均分给4只小猴
师:好主意,那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讨论,汇报:每只小猴3个)
课件演示又来了2只小猴
师:小猴越来越多,这次要把12个香蕉要平均分给几只小猴?(6只)每只小猴分几个?(学生一齐喊出来是2个)
师:噢,每只小猴只能得到2个香蕉了。

通过刚才给小猴分香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小组说一说。

生:猴子多了,每只小猴得到的水果个数就少啦!
师:你们可真聪明,能够发现这个问题。

2.拓展练习
任意拿出几个盘子和水果,平均分一分,小组可以合作。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

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都可以。

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把18个橘子平均成3份,每份6个。

□□□□□□□□□□□□
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什么叫平均分。

揭示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这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三次实际操作。

第一次,小组同学互相分水果,重视学生分的结果,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在课的始终,我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再次感受平均分的含
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值得反思的地方是,应该返回头来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第二次,重视分法: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体现了学生对物品的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

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应该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

应该追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使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优化分法。

第三次,分香蕉,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不过值得自己思考的是: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如何让自己提问时的语言更加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思考、回答更明确,清晰,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