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 姿势、步态及行走
康复治疗9 第九章 步行功能训练
四、常见异常步态
㈠异常步态分类 1.基础分类:支撑相障碍和摆动相障碍。 ⒉疾病原因分类:中枢性疾病、末梢性疾病、运动系统疾病。 ⒊按肌紧张异常分类: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 ⒋按步行异常类型分类:中枢型异常、末梢型异常。 ⒌按畸形类型分类:动态畸形和静态畸形。
㈡常见步态异常及分析
1. 拮抗肌协调障碍 常见的有足下垂、拇趾背伸、膝僵直、膝过 伸、髋过屈、髋内收过分、髋屈曲不足等。
观察法-步态观察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 前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和步态, 包括步行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 手臂摆动、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 助装置(矫形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 少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 步行),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 支撑(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 评估。
步行控制与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具有复杂的 关联。肌肉活动具有步行速度及环境依赖性。
步态异常与肌肉活动的异常通常有密切关联。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
步行周期
骨盆
关节运动角度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摆动初期 摆动中期 摆动末期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5 °旋后 中立位 5 °旋前
观察法-观察评价
步态观察分析表:包含47种常见异常表现。检查人员 能够系统地对每一个关节或部位在步行周期的各个分 期中的表现进行逐一分析。该表横行为步行周期的各 个分期;纵列按躯干、骨盆、髋、膝、踝及足趾的顺 序将 47种异常表现依次列出。表中涂黑的格子无需观 察;空白格和浅灰色格子则表示要对这一时间里是否 存在某种异常运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有异常存在的 格中打“”。如为双侧运动则用“左”或者“右”表 示。空白格表示最需要重点观察的情况。
康复评定 运动功能康复评定之步态分析(康复护理课件)
Ⅲ级:需监护或言 语指导 Ⅳ级:平地上独立
Ⅴ级:完全独立
能行走,但不能正常或不够安全,需1人监护或用言语指导, 但不接触身体。
在平地上能独立行走,但在上下斜坡、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或 上下楼梯时仍有困难,需他人帮助或监护
在任何地方都能独立行走。
4 实验室步态分析
主要观察步态的距离和时间参数特征, 运动学分析 如步长、跨步长、步频、站立相和摆动相
3 胫前肌无力步态
胫前肌无力时,由于踝背伸肌无力 ,患侧下肢表现为足下垂, 摆动期使髋膝屈曲角度加大,以防 止足拖地,又称跨阈步态。
4 股四头肌无力步态
由于伸膝肌无力,行走时患腿在支撑期 不能保持伸膝稳定, 患者身体前倾,让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 ,使膝被动伸直,患者在支撑期常俯身用 手按压大腿,以便使膝伸直。
11 臀大肌无力步态
臀大肌无力时,伸髋障碍 躯干用力后仰,重力线通过髋关节 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 并控制躯干的惯性向前,形成仰无力时(髋外展肌群无力),髋无力外展,不能
维持髋的侧向稳定, 故患者在支撑期使身体向患侧弯,以依靠内收肌来维持 稳定,同时防止髋部下沉并带动对侧下肢提起及向前摆动。 如果双侧臀中肌均无力,步行时上身左右摇摆,形如鸭 子走步,又称鸭步。
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的概念与目的
步态分析常用参数 步态分析的方法
步态
- 步态——是指行走时人体的姿态,它是人体结 构与运动调节系统,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 表现,是诸多独立性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
步行周期
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 间或过程,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站立相(支撑相)
从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 足尖离地的过程,
疼痛 步态
如患侧负重时疼痛,患者常缩短 患腿支撑相,以减轻疼痛,表现为 短促步。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2012)目录步态训练操作规范 (3)关节活动度操作规范 (7)关节松动术操作规范 (14)呼吸训练操作规范 (19)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22)假肢矫形操作规范 (27)矫正训练操作规范 (32)脑功能治疗训练操作规范 (34)平衡训练操作规范 (37)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操作规范 (45)协调训练操作规范 (70)转移训练操作规范 (72)步行训练操作规范【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禁忌证】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操作程序】1.步行前的训练(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肌力训练。
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
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2)起立床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变弱等),可利用起立床渐渐倾斜直至调整到直立的方法使患者达到站立状态。
只有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
起立床训练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的脉搏,如脉搏加快,提示患者目前的倾斜角度不适。
(3)平行杠内训练: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
由于平行杠结构稳固,扶手的高度和平行杠的宽窄度均可调整,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因此很适合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等。
站立训练以每次10~20mim开始,依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延长训练时摆过步:双侧腋杖同时向前方伸出,患者支撑把手,使身体重心前移,利用上肢支撑力使双足离地,下肢向前摆动,双足在腋杖着地点前方的位置着地。
躯体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二、步态分析
(一)方法 1、定性分析 通常采用目测观察的方法获得
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经验进行分析。 2、定量分析 需要简单仪器或高科技设备采
集数据和分析步态的运动学和运动学特征。
(二)观察要点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步行周期 步行节律 疼 痛 膝关节 踝关节 足
测定时间参数
病人在规定距离的道路上行 走,用秒表计时,实测行走 距离不少于10米
步态分析
一、概述
(一)定义
人体在行走时的姿态 通过髋、膝、踝、足趾的一系列连续活动 身体沿着一定方向移动的过程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骨 骼肌肉系统的协调工作
(二)正常步态的特征
稳定性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滑石粉或墨水使病人行走 时能在规定走道上或地面铺 的白纸上留下足印
(三)临床常见异常步态
1、肌痉挛步态 2、肌无力步态 3、关节强直步态 4、蹒跚步态 5、慌张步态
1、肌痉挛步态 1)偏瘫步态
2)截瘫步态
2、肌无力步态 1)臀大肌无力 2)臀中肌无力 3)胫前肌无力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
(三)步态分析的对象
有步行障碍的病人
– 神经系统
中枢性和周围性神经损伤 –中风、头部外伤、脑性瘫痪、脑肿瘤、脊髓损伤、脊髓 炎、尺、桡、胫、腓神经损伤等
4、蹒跚步态
– 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摇晃不稳,不 能走直线,状如醉汉,又称酩酊步
5、慌张步态
康复治疗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 正确的行走姿势和步态,提高下肢肌 肉力量、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步态训练的重要性
01
促进康复
步态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
疾病、老年性疾病等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
恢复行走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沉浸式的步态训练 体验,提高训练效果。
多模态数据融合
将多种传感器数据融合,获取更全面的步态信息,为步态训练提供 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机会
医学与工程学合作
01
医学和工程学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研发更加先进的步态训练
技术和设备。
康复治疗步态训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步态训练概述 • 步态训练的理论基础 • 步态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 步态训练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步态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 步态训练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步态训练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步态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 练习和活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行 走功能,提高行走能力和舒适度。
02
提高生活质量
步态训练不仅有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正
确的行走姿势和步态可以减少疼痛、疲劳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和自尊心。
03
预防并发症
步态训练还可以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跌倒、骨折等。对于老年人
和身体虚弱的患者来说,正确的步态训练尤为重要。
步态训练的发展历程
早期发展
肌肉力学
肌肉是产生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步态训练需要合理利用肌肉的力学特性,提高 肌肉力量和耐力。
康复评定技术步态分析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时空参数
步长: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
间的纵向直线0-80cm。左右步长不一致 时反应步态不对称的敏感指标。 跨步长: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的 纵向直线距离。正常人约为100-160cm。
步态分析
1. 了解病史 2. 体检
肌力、ROM、肌张力、本体感觉以及周 围神经检查。 3. 步态观察
总接归纳,分析异常点的产生原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观察内容
步态的总体情况 步行节奏、对称性、流畅性、重心偏移、
躯干在行走中的趋向性、上肢摆动、辅助器具的 使用、行走中的神态等。 识别步行周期的时相与分期特点 观察身体各部位的情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常见病理步态
臀中肌无力(鸭子步态)
上身左右交替摇摆,状如鸭子
屈髋肌无力(跛行)
蹬离期至迈步相中期,躯干向后、向 健侧倾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常见病理步态
股四头肌步态 在足跟首次着地期和站 立相时俯身用手按压大腿 以助膝关节伸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常见病理步态的原因
疼痛 肌无力 畸形 感觉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常见病理步态
臀大肌无力(挺胸凸腹状)
躯干在整个站立相始终 保持后倾,肩关节后撤
康复护理之步态分析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意识和能力
谢谢
01
步态分析仪:通过传感器记录和分析步态数据
03
肌电图检查:了解肌肉功能状态
05
平衡功能检查:如平衡测试、平衡板测试等,了解平衡能力
02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了解骨骼和关节情况
04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了解神经传导功能
06
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测试等,了解心肺功能状态
处理要点
观察患者步态,评估步态异常程度
02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康复目标,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时间、康复内容、康复方法等。
04
康复效果评估:定期对康复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计划。
5
常见护理措施
康复训练
运动疗法:通过运动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
01
02
03
04
物理疗法:利用物理因子,如电、光、热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运动控制障碍:如共济失调、平衡障碍等
生物力学因素:如足部畸形、步态异常等
1
2
2
临床表现
步态异常表现
步态不稳:行走时身体摇晃,重心不稳
步幅异常:步幅过小或过大,不协调
步频异常:行走速度过快或过慢,不均匀
关节活动异常: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行走
肌肉力量异常:肌肉无力,影响行走
感觉异常:感觉迟钝,影响行走
04
家庭训练:指导患者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步态训练,巩固训练效果。
05
定期复查:定期检查患者的步态情况,调整训练方案,确保训练效果。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使用红外相机和标记点,精确测量关节角度和运动轨迹。
电极贴片
通过贴片在肌肉上收集电信号,分析肌肉活动和协调性。
常见步态失调的原因和影响
神经系统问题
如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身 体姿势和运动异常。
肌肉骨骼问题
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影响 步态平衡和力量。
疼痛和创伤
如关节炎、骨折等,限制运动 范围和步态流畅性。
使用最新的步态分析技术 和设备,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3 个性化服务
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关注每个细节。
结论和展望
通过康复医学的步态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未 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步态分析将变得更加精确和智能化。
步态分析的意义和应用
1 功能评估
通过步态分析评估一个人的行走功能,揭示潜在问题和改进潜力。
2 康复治疗
根据步态分析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步态质量和生活品质。
3 疾病研究
步态分析可用于研究特定疾病的影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步态分析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传感器技术
使用传感器测量步行动作和力量分布,例如加速计、压力垫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中的步态分析是研究人体行走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相 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重要方法。
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
运动学
研究人体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包括步伐长度、步幅、步周期 等。
动力学
研究影响人体运动的力量和力 学特性,如肌肉力量、关节活 动度等。
康复应用
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为 步态康复治疗提供客观数据和 指导。
个体化步态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帮助病患恢复正常步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步态分析是通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步行功能和诊断步行障碍的一种手段。
它主要包括步态周期、步数、步长、步行速度、双侧对称性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步态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可以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患者行走时身体的各项数据,并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系统不仅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还能够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步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治疗师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客观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通过分析步态数据,治疗师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如步态不稳、行走速度缓慢等,并从中找出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和病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步行问题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步态分析,治疗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其步态异常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康复护具的使用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除此之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接受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可以重新进行步态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以评估康复效果。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三、步行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步行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案例
康复治疗案例患者简况:患者王先生,男,45岁,因车祸导致右腿多发性骨折,经过手术治疗后,出现了行走困难和肌肉萎缩的情况,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方案:1. 物理治疗。
针对王先生的腿部伤情,物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热敷、按摩、牵引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同时也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2. 康复训练。
针对行走困难的问题,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逐步增加负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方式,帮助王先生逐渐恢复行走能力。
同时,还需要进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以恢复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3. 营养调理。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营养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膳食搭配可以帮助促进骨折愈合,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的速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4. 心理辅导。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因为受伤导致的行走困难和生活上的不便,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的情况。
因此,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同样是康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倾听,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总结:通过上述的康复治疗方案,王先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逐渐恢复了行走能力,肌肉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康复治疗的成功案例,也为其他类似情况的患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充分证明了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治疗手段,更多的患者能够重返健康的轨道,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269《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征求意见稿2/269《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9第一章物理治疗评定 (9)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9)一、姿势 (9)二、身高与体重 (10)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10)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1)一、四肢关节 (11)二、脊柱关节 (12)第三节肌力评定 (13)一、徒手肌力评定 (13)二、等速肌力评定 (15)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6)四、肌肉耐力评定 (17)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7)一、手法评定 (17)二、仪器评定 (20)第五节感觉评定 (20)一、浅感觉 (20)二、深感觉 (21)三、复合感觉 (21)第六节平衡评定 (22)一、临床观察 (22)二、量表评定 (23)三、仪器评定 (25)第七节协调评定 (25)一、上肢 (26)二、下肢 (26)第八节步行评定 (27)一、步行能力 (27)二、步态 (28)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9)一、心率 (29)二、血压 (30)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31)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32)第十节呼吸评定 (33)一、通气功能 (33)二、代谢当量 (35)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36)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7)一、压力测痛法 (37)二、目测类比评分法 (37)3/269三、疼痛问卷 (38)第二章运动治疗 (39)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39)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39)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40)三、主动运动 (41)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42)一、上肢 (42)二、下肢 (44)三、脊柱 (44)第三节牵伸技术 (45)一、上肢 (45)二、下肢 (46)三、躯干 (47)第四节肌力训练 (47)一、徒手肌力训练 (47)二、等长肌力训练 (48)三、等张肌力训练 (49)四、等速肌力训练 (49)第五节步行训练 (50)一、步行前训练 (50)二、步行训练 (51)第六节呼吸训练 (53)一、腹式呼吸训练 (53)二、抗阻呼气训练 (53)三、深呼吸训练 (54)四、局部呼吸训练 (54)五、排痰训练 (55)六、呼吸肌训练 (56)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56)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56)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57)三、仪器平衡训练 (58)四、协调训练 (58)第八节有氧训练 (59)一、器械有氧训练 (59)二、无器械有氧训练 (60)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 (61)一、Brunnstrom技术 (61)二、Bobath技术 (63)三、PNF技术 (64)第十节运动再学习 (68)一、上肢功能训练 (68)4/269二、口面部功能训练 (69)三、卧位到床边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70)四、站起与坐下训练 (71)五、站立平衡训练 (71)六、行走训练 (72)第十一节医疗体操 (73)一、偏瘫 (73)二、颈椎病 (75)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76)四、肩周炎 (78)五、膝关节骨关节炎 (79)六、脊柱侧凸 (79)第十二节牵引治疗 (80)一、腰椎牵引 (80)二、颈椎牵引 (82)第三章物理因子治疗 (83)第一节电疗法 (83)一、直流电疗法 (83)二、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84)三、低频电疗法 (85)四、中频电疗法 (86)五、高频电疗法 (86)第二节光疗法 (90)一、红外线疗法 (91)二、紫外线疗法 (91)三、激光疗法 (93)第三节磁疗法 (94)一、静磁场疗法 (94)二、动磁场疗法 (94)第四节超声波疗法 (95)一、超声波疗法 (95)二、超声药物透入疗法 (96)第五节冷疗法 (97)一、冷疗法 (97)二、冷冻疗法 (97)第六节热疗法 (98)一、石蜡疗法 (99)二、湿热袋敷疗法 (99)三、泥疗法 (100)第七节压力疗法 (101)一、正负压疗法 (101)二、负压疗法 (102)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103)5/269第八节生物反馈疗法 (103)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03)二、手指皮肤温度生物反馈疗法 (104)附录 (106)附表1-2-1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6)附表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6)附表1-2-3 脊柱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7)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108)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120)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127)《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作业治疗部分 (131)第一章作业评定 (131)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31)一、作业需求 (131)二、日常生活活动 (132)三、工作 (133)四、生存质量 (135)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36)一、手功能 (136)二、知觉功能 (138)三、认知功能 (146)第三节物理环境 (149)一、家居和社区环境 (149)二、工作环境 (150)第二章作业治疗 (152)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52)一、日常生活活动 (152)二、娱乐与休闲活动 (156)三、职业康复 (157)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62)一、功能性作业活动 (162)二、手功能 (168)三、知觉功能 (173)四、认知功能 (177)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 (179)一、自助具适配 (179)二、助行器使用 (179)三、轮椅选择与使用 (181)四、环境适应与改造 (184)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 (185)一、矫形器制作 (185)二、矫形器使用 (186)6/269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 (187)《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言语治疗部分 (189)第一章听力障碍 (189)第一节评定技术 (189)一、主观测听 (189)二、客观测听 (190)第二节治疗技术 (190)一、声音察觉训练 (191)二、声音辨别训练 (191)三、声音识别训练 (191)四、声音理解训练 (192)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 (192)第二章失语症 (192)第一节评定技术 (193)一、失语症 (193)二、口面失用症 (197)三、言语失用症 (197)第二节治疗技术 (198)一、听理解治疗技术 (198)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 (200)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 (201)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 (203)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 (204)六、辅助交流技术 (204)第三章构音障碍 (207)第一节评定技术 (207)一、呼吸评定 (207)二、喉功能评定 (208)三、口唇评定 (209)四、下颌评定 (210)五、软腭评定 (211)六、舌评定 (212)七、反射评定 (214)八、言语评定 (215)第二节治疗技术 (216)一、舌感觉运动技术 (216)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 (217)三、下颌运动技术 (218)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 (219)五、声带运动技术 (220)六、呼吸训练技术 (220)7/269七、发音训练技术 (221)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 (222)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 (223)第四章吞咽障碍 (224)第一节评定技术 (224)一、口面部评定 (224)二、吞咽功能评定 (225)三、摄食吞咽评定 (226)四、吞咽失用评定 (229)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 (229)第二节治疗技术 (231)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 (231)二、咳嗽训练 (232)三、门德尔松手法 (233)四、屏气吞咽训练 (233)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 (234)六、电疗 (235)七、球囊扩张技术 (235)八、进食训练 (236)第五章发声障碍 (238)第一节评定技术 (238)一、发声的客观评定 (238)二、声质的评定 (238)第二节发声训练治疗技术 (239)一、基础发声训练 (239)二、发声矫治训练 (240)第六章口吃 (242)第一节评定技术 (242)一、儿童口吃评定 (242)二、成人口吃评定 (243)第二节治疗技术 (244)一、儿童口吃治疗 (244)二、成人口吃治疗 (245)第七章唇腭裂 (247)第一节评定技术 (247)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 (247)二、语音评定 (248)第二节治疗技术 (249)一、发声异常训练 (249)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 (250)三、构音训练 (250)8/269第八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252)第一节评定技术 (252)一、物体操作评定 (252)二、语言发育能力评定 (253)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 (254)四、交流态度评定 (255)第二节治疗技术 (255)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 (255)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 (256)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 (256)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 (258)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 (259)第九章孤独症语言障碍 (261)第一节评定技术 (261)一、简易婴儿孤独症筛查量表 (261)二、克氏行为量表 (261)三、ABC孤独症行为量表 (262)四、CAR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 (262)第二节治疗技术 (262)一、行为教育治疗 (262)二、行为分析 (264)三、结构化教育 (264)四、语言交流训练 (265)五、心理治疗 (267)六、感觉统合训练 (267)七、听觉统合训练 (268)八、视听音乐统合训练 (269)9/269《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第一章物理治疗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康复评定技术008步态分析技术
支撑相分期
1,支撑相:占步行周期的60%
• 支撑相是在步行中足与地面始终有接触的 阶段,支撑相包括单支撑相和双支撑相。
•
单支撑相:占40%
通常指一侧下肢足全部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过程,单位 为s,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40%。
为了进行步态矫正和训练的方便,提出以下动作要点: (1)足跟着地: 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伴有足下垂、内翻的患者难以完成。 (2)全足底着地: 自步行周期的7.6%开始,全足底在地面放平。伴有足内翻、 足下垂的病人难以完成。
2.膝关节最大屈曲 是从一个步行周期的67.9%开始的, 摆出的下肢刚刚通 过身体的正下方。
3.髋关节最大屈曲 自步行周期的84.6%开始。此阶段已完成下肢向前摆出 的动作,开始减速,直至足跟着地。
4.足跟着地 完成步行周期的100%。
摆动相分期
1,摆动早期
摆动相
2,摆动中期
摆动相
3,摆动末期
后足:楔形骨 舟状骨 骰骨 跟骨 距骨
趾骨 跖骨 跗骨
足部的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
• 足是多关节部位,共包括30多个关节,增强足弓 的弹性,有些关节属于微动关节
•主要的运动关节包括: 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跟骰关节、 跗跖关节、 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
足弓结构及功能
纵弓 外侧纵足弓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供2019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用
康复治疗-平衡、协调、步行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重复性训练 3.针对性训练 4.综合性训练
协调训练方法
上肢协调训练
1. 轮替动作练习:双上肢交替上举或交替摸肩上举、 双上肢交替前伸、交替屈肘、前臂旋前、旋后、 腕屈伸、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动作练习注意节 律性,先慢后快
2. 方向性动作练习:指鼻练习、对指练习、指敲桌 面、画画、下跳棋等。动作练习注意节律性,先 慢后快
单腿负重训练
患腿伸髋站立 健腿跨越障碍
步行分解训练侧方迈 步.mpg
步行分解训练前后迈 步.mpg
减重步行训练
• 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gait trainer)又称部分重量支撑(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步行训练,是指通 过器械悬吊的方式将患者身体的重量部分向上 吊起,使患者步行时下肢的负担减轻,以帮助 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平衡训练
• 如果配合运动平板(Treadmill)进行训练, 效 果更好
减重步行训练
• 治疗作用 稳定重心 纠正病理性步态
• 适用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恢复期 假肢、矫形器穿戴前后的下肢步态训练 其它如直立位作业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
• 禁忌证
脊柱不稳定; 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损伤处于不稳定阶段; 患者不能主动配合; 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 体位性低血压; 严重骨质疏松症; 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 以免发生关节损伤。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 →坐位→双膝跪位→半跪位→站立位
仰卧位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躯干的平衡训练 1:桥式运动 2:重心转移:床上翻身、床上移动
康复评定--步态分析
胫前肌
首次触地至承重反应结束 足离地至再次首次触地
骶棘肌:使脊柱后伸、头后仰,维持人体于直立姿 势;在支撑相初期和末期活动达到高峰,以确保行 走时躯干正直。
臀大肌:为伸髋肌,摆动相末期开始收缩(使向前 摆动的大腿减速),于负重期达到高峰(稳定骨盆、 控制躯干前倾的加速度,使髋关节在支撑相保持伸 展位)。
节的分析。
观察场地面积足够大,光线要充足; 被检者尽量少穿衣服以便于观察; 避免在观察部位和观察步行周期时相上的跳跃; 矢状面观察步态时应分别从两侧观察; 注意行走时疼痛出现于步行周期的时相。
是一种描述性的定量分析,反映了被 检者的步态特征。
C1
C2 C3
C4 C5 C6
双支撑相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
单支撑相: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即对 侧的摆动相;
每个步行周期包含两个单支撑相,各 占40%。
支撑相
◦ 首次着地(IC)
指足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此时骨盆旋前5度,髋 关节屈曲30度,膝和踝关节中立位。 正常人首次着地方式为足跟着地,病 理步态时表现各异:脑瘫患儿可出现脚 掌着地,脚后跟疼痛患者可见足底外侧 缘或内侧缘着地。
步长: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的纵向直线距离, 步长与身高成正比,正常人两侧步长基本相等,约为 50-80cm;左右步长的不一致性是反映步态不对称的 敏感指标;
跨步长:指同一侧足跟前后两次着地间的纵向直线距 离,相当于左、右两个步长相加,约为100-160cm;
跨步时间:即步行周期时间;
◦ 行走能力的评定根据行走的距离和辅助量 两方面评分。
ROM受限:软组织挛缩以及骨性结构受限引起 ROM受限可以增加肌肉的负荷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一)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
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
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
因此,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
一、概述步态分析是康复医学评定中的重要内容。
康复医生掌握和了解步态分析的方法,以及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影响行走功能的因素(一)行走功能与步态行走:双下肢交替、对称、有节律的运动。
这种运动使身体得以在空间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之一。
步态:行走时所表现的姿态或行走模式。
大量研究成果证实,可以通过分析一个人的步态特征,来识别和区别不同的个体,从而为识别罪犯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行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婴儿在出生后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上面几张图片表示一个婴儿出生后,运动功能发育过程。
第 1 张图表示婴儿在 3 个月的时候可以抬头,可以做腹支撑。
第 2 张图表示7 、8 个月时,婴儿可以肘支撑。
第3 张图表示8 、9 个月时,婴儿可膝手位支撑开始爬行。
到10 ~12个月时,婴儿可以站立。
1岁时开始学会走路,但需要其它人扶。
许多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出生后在婴儿时期很快消失,而牵张反射、姿势反射等就成为运动功能,尤其是步行能力的基础。
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行走能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 )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 2 )肌肉和关节的活动( 3 )躯干肌协调运动。
(见右图)神经系统的精确控制指肌肉随意运动支配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通过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到达脊髓的前角,支配随意肌运动。
此外锥体外系结构,如纹状体、红核、黑质等对脊髓、脑干、小脑和大脑的运动反馈环路也起调整作用,这些结构与锥体束有着密切联系,并直接影响脊髓活动。
前庭小脑系统通过复杂的调节和反馈机制,维持肌张力,协调平衡,使人体能够完成许多技巧性运动。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引入本文主题: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并概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步行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通过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恢复部分的步行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偏瘫患者特殊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的挑战性,步行训练对治疗师来说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本文旨在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以指导治疗师开展有效的康复训练。
下面将对本文结构和目的进行详细介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本文将围绕偏瘫患者步行训练展开,重点介绍了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1. 引言部分:1.1 概述: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背景和相关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3 目的:阐述本文的目标和意义,为读者明确全文的写作目的。
2. 正文部分:2.1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详细介绍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的重要作用,包括恢复肌力、提高平衡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技能等方面。
2.2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挑战:探讨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所面临的难题和困难,例如肌肉萎缩、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等问题。
3. 结论部分:3.1 总结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具体介绍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包括基础训练、平衡训练、模仿训练、递进训练、步幅训练和日常应用训练等内容。
3.2 对步行训练的展望:展望未来步行训练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措施,如结合新技术、提高康复设备等,以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训练效果。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六个基本步骤,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并为康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通过对未来步行训练的展望,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六个基本步骤。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步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周期中主要下肢肌群的活动
步态的定性分析
• 目测的步态分析:RLA评价表包括47项常 见的异常,针对髋、膝、踝、骨盆、躯干 在步行周期逐一分析。
• 观察顺序由远端到近端,先矢状面后冠状 面。
• 双侧观察,对问题归纳总结。
评价要点:
全面:全身状况,平衡能力,ROM,疼痛。 观察步态:穿衣观察的服装,多走几遍,从前后左右观察。 观察要点:运动的对称性
• 剪刀步态
由于髋关节内收肌 痉挛,迈步时向前 内侧,足尖着地, 成交叉或剪刀样, 严重时行走困难。
3.与失调有关异常步态: 由于运动失调引起,行走时足高抬, 落地重,步距大,躯干动摇较大。
小脑性失调步态,醉汉步态
• 失调步态
行走时双上肢外展, 以保持平衡,双足 间距过宽。高抬腿, 落地沉重,不能走 直线。摇晃不止, 状如醉汉。
4. 评定病情的进展
测量工具:
主要包括:卷尺、 垂线、 水笔、记录表格
评定过程:
观察: - 头部位置,胸廓形状,腹部形状,背部两侧 是否对称; - 两肩,两髂棘,两上肢自然下垂时是否对称; - 脊柱是否有异常弯曲,活动度如何, 肌肉痉挛及异常隆起; - 骨盆有无倾斜.
保持立位机能的条件:
• 支持面的宽度 • 重心的高低 • 支持面与重心的关系 • 生理学要素
在膝立位给予各方向刺激 单膝跪位给予各方向刺激
偏瘫侧的躯干伸张
2在骨盆伸展位开始做伸展,利用治疗师自身的体重
1偏瘫侧在上,侧健屈曲45度 治疗师使骨盆稍向后
2在骨盆伸展位开始做伸 展,利用治疗师自身的体重
侧卧位诱发步行范型
偏瘫侧髋关节屈曲伸展的诱发
患侧在上,患侧下肢屈曲的诱发,健 侧下肢伸展时加抵抗
异常步态的分类:
• 原因 1.与肌肉麻痹有关
臀大肌步态 臀中肌步态 四头肌步态 三头肌步态
• 臀大肌步态:
臀大肌无力,足 跟着地时胸部用力 后仰,重心落在髋 关节后方髋关节被 动伸展,站立中期 膝关节过伸展,形 成仰胸挺腰凸腹的 臀大肌步态。
• 臀中肌步态
在行走时髋 关节的侧方稳定 受到影响,为维 持平衡,身体左 右摇摆。
抗重力肌的活动:股四头肌,竖脊肌 股二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姿势反射,平衡反应
• 其他:
维持立位姿势机制:
1. 正常的脊柱生理弯曲:颈椎,腰 椎前凸,胸椎,骶椎后凸
2. 抗重力肌的活动及平衡被破坏时 将重心移动还原的机制
3. 胸腹腔内压从前方支撑体重
4. 平衡的保持:牵张反射,交互伸 张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 性颈反射等各种反射的调节作用
姿势、步态及行走
主要内容:
• 评价:1人体站立姿势 2 步态分析 3常见的步态异常
• 站立及行走的训练 1负重训练 2重心移动 3步行的辅助具及行走模式 5病例
姿势:
包含体位和构造两方面的内容 • 体位:身体轴与重力的关系 • 结构关系:各部分之间位置关系
姿势的定义
• 人体抵抗重力体位
• 人体的一种自然状态
使用腋拐上下楼梯
偏瘫的步行训练
影响偏瘫患者步行的因子:
痉挛,瘫痪 姿势调节能力障碍 高级脑机能障碍(半侧无视,步行失用) 感觉障碍 运动调整,协调性障碍
各肢位的安定性是步行的基础
1头部,颈部安定性的训练
骨盆及脊柱安定性训练
骨盆和脊柱从前方 的调整
骨盆和脊柱从后方的 调整
侧方的调整
膝立位时给予外界刺激训练
评价方法:
• 了解病史 • 测量:使用铅垂线将垂线置于规定的解
剖部位,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与人 体中心线是否一致。
从侧面观察:
垂线通过的标定点: 外耳
肩峰
大转子
膝关节前(髌骨后)
外踝前2cm
从侧方观察 :
头、颈的位置 胸椎、腰椎的排列 手臂的排列 腹部形状 骨盆 膝
任何向前方或后方的倾斜 任何脊柱屈曲度的增大 任何向前或后的变化 平坦、突出 前倾、后倾 过伸展
标准拐应具有的条件
扶手的安定型好
长度适合
材质轻且结实
有防滑的橡胶帽
常用的助行器
使用单拐的步行模式
三点步行
两点步行
拐 患侧 健侧 拐和患侧同时 健侧
使用拐杖上下楼梯
• 三点步行
• 两点步行
使用腋拐的步行模式
• 交互式蹭步
• 同时蹭步
• 摆至步 • 摆过步
• 四点步行
两点步行
三点步行 三点非负重步态
• 弹力绷带包裹肌张力低下的关节 • 运动学习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步态的定量分析
• 步态的距离测量 步长、跨距、步宽、足角的测量 足印法
• 步态的时间测量 步频、速度、支撑期的时间、摆动期的时 间 秒表
异常步态:
• 原因 • 特征 • 分类:病因
步容
原因:
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 一侧下肢负重,另一侧下肢向前外侧迈出, 重心随之转移。
• 注意: 髋、膝应具有支撑体重的的能力 防止头部、躯干侧屈 防止前倾,后倾
常见的拐杖类型
拐杖高度的测量
腋拐长度的确定
• 身长的77% • 腋托距腋下两横指,同侧足外侧15cm • 仰卧位腋窝到足底的距离加5cm • 扶手的高度肘屈曲20—30度
• 训练要点: 双侧全足着地 保持对线关系 膝关节稍屈曲
• 注意事项 防止疲劳 防止膝反张
重心的左右移动训练
• 可在平衡杠内练习,在治疗师的介助下, 向支撑侧移动。 非支撑侧抬腿,治疗师选择适度的移动量
• 注意要点: 移动量不要过大,不是肌肉的控制 防止头部和躯干侧屈 运动开始部位是骨盆,标志点是大转子
步行周期的划分
支撑期(stance phase)60%分为 足跟着地(heel contact) 足底着地(foot flat) 支撑中期(mid stance) 足跟离地(heel off) 足趾离地(toe off)
摆动期(swing phase )40%分为 加速期,摆动中期,减速期
各期的观察(肉眼易观察)
立位的重心的位置:
• 从下测量身长的56%:男性55%:女性; 儿童位置较高
• 骨盆内第2骶椎前缘
良好姿势:即用最少的能量消耗便可高效率地 完成功能性动作的一种体位
良好姿势观察
观察角度不同,对姿势的理解和判断的标准不同
1.力学角度: 从稳定性角度来考虑:重心线落在支持面内 2.生理学角度:以不产生生理性疲劳为佳 3.心理学角度:以精神舒服为佳,姿势受人的心态,人格,
• 非强制的,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姿态:即 构成身体 的各个组织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内脏,神经系 统互相关联所构成的姿态
• 人体的头、颈、躯干、骨盆、四肢在空间的一种 排列方式
基本姿势: 包括卧位,坐位,直立位
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 坐位:椅坐位,长坐位,横坐位,盘腿坐 直立坐:膝跪位,单膝跪位,立位,单腿立位
A
B
右 利 手 , 左 利 手
c
脊 柱 侧 弯 : 型
型
s
重 心 前 倾 , 后 倾 , 逆 时 旋 转 头 前 倾
骨 盆 前 倾 , 腰 骶 前 凸 ,
步态的评价
• 有关步态的概念 • 步态分析
步行周期的定义(walking cycle)
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跟再次 着地所用的时间。成为一个步行周期。基本单位以 秒计算
• 神经系统的异常引起步行节律,平衡机能 随意控制等异常。
• 由于肌肉的原因,引起的肌力下降 • 由于骨关节系统的异常,如骨发育不全,
如可动域障碍造成的挛缩,强直 • 由于疼痛造成异常步态,易出现在腰部,
髋,膝,踝
异常步态的特征:
• 过度的异常的活动 • 左右及重心的非对称性 • 步行速度的过快和异常
有关步行分析的概念
单步长:在行走中, 从后足的足跟到 前足的足跟的 距离 跨距:两 个单步长为一个跨距 足宽:stride行走时两足心之间的宽度。
人在跑步时步宽变窄,稳定性变小。 人在行走时步宽加大,稳定性增加。(10-15cm) 步频:cadence指每分钟走的单步 足角:长轴与行走时的角度。(15-30度)
4.与帕金森并有关的异常步态
• 刻板步态 • 蹭步 • 加速步行 • 奇异步行
• 帕金森步态
表现为刻板的 步态,步行启动困 难,行走时下肢交 替迈步消失,躯干 前倾,髋膝轻度屈 曲,擦地行走步幅 小,骤停和转向困 难。
5.与下肢的骨关节疾病有关的异常步态: 短缩:坠落性步态 膝伸展挛缩:画圈步态 上提骨盆步态 外展步态
• 四头肌步态 股四头肌肌力弱,小腿伸展困难。
• 胫骨前肌步行:鸡状步行
2.与肌张力有关的异常步态:
脑瘫、偏瘫的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 如偏瘫步态,画圈步态,尖足步行
• 偏瘫画圈步态
其表现为患侧膝关 节迈步时屈曲减少, 踝关节跖屈内翻, 为使患侧迈出,骨 盆代偿性抬高,下 肢需画一个半圆才 能将肢体迈出。
情绪等影响较大 4.美学角度:美丽健康为佳 5.消耗能量:恰当的消耗量为佳
不良姿势
原因:
1)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2) 疼痛、创伤 3) 心理紧张 4) 习惯性、遗传性 5) 不适合的服装、鞋
及装饰品 6) 身体疲劳
姿势的评定:
意义
1. 找出造成不良姿势的原因及严重程度
2. 帮助诊断病情及预后
3. 制定训练方法
6.与疼痛有关的异常步态 为了逃避疼痛,引起的异常不行
如间歇性步行障碍,各关节痛引起的异 常步行
•步容
1.画圈 2.外展 3.内收 4.剪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态:双髋内旋,内收 5.尖足:足跖屈位挛缩,足尖着地 6.坠落性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