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_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_成灾与治理

四川5.12汶川地震主震区包括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

震中汶川县位于北纬31°,东经103.4°附近。

主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破碎程度较高,地震频繁发生。

汶川5.12地震伤亡40余万人,重灾地区超过10X104km2,对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州等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图1)。

地震造成地层破裂,地表破碎,在余震和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极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影响深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

当前,地震造成的原生灾害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对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较少。

一些学者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了预测和模拟,还有学者做了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但从灾害学角度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研究成果很少。

本文从灾害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灾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汶川地区防震、抗震和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1坡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坡地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暴雨频繁发生,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

滑坡是雨季发生最多的灾害,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大地震经常引发滑坡,有的与地震同时发生,有的滞后一段时间发生,使老滑坡复活。

汶川、茂县、北川、彭州是地震重灾区,在暴雨等致灾因子的作用下,滑坡和泥石流广泛发育,已有数万人丧生。

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

地震震动强烈,导致地面出现裂隙,形成地裂缝。

地面塌陷受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状况、上覆岩层载荷、水动力与溶蚀条件等因素制约。

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溶蚀作用增强,容易引发塌陷。

汶川地震后发现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929处,其中特大型隐患点158处,大型隐患点1271处,中型隐患点1817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业界观察处,严重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

汶川地震震害及其引发的思考

汶川地震震害及其引发的思考

4.结语 4.结语
地震中所出现的震害情况和所暴露的 设计缺点远不只这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 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也远比上文提及的要 多。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完善设计方法,才能造出更多安全、舒适、 耐用的建筑。
The End
教工宿舍倒塌
砖混结构房屋倒塌严重
2.震害情况 2.震害情况
2.1房屋震害情况 2.1房屋震害情况 虽然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坍塌,但仍 有部分能顶过强震,屹立不倒。这不由得 会使我们对其产生思索。
该结构是一住宿楼,结构布置比较规则,结构整体 性能好。规则的结构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所 以不容易整体垮塌。
1.汶川地震灾害概况 1.汶川地震灾害概况
1.2地震地点及范围 1.2地震地点及范围 地震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 地震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 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中国除黑 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中国除黑 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 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 本等地均有震感。
2.2路桥震害情况 2.2路桥震害情况 桥梁作为生命线程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桥梁作为生命线程中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在地震中也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在地震中也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据 不完全统计, 受损桥梁已达3053 座 不完全统计 , 受损桥梁已达 3053座 , 计 135162延米 。 135162 延米。 一部分桥虽然结构尚未破 坏,但是许多部位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但是许多部位发生了严重的破坏。
震中附近影响范围示意图
1.汶川地震灾害概况 1.汶川地震灾害概况
1.3成因分析 1.3成因分析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 高原快速隆升。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三是呈浅源地震,因此破坏性巨大。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

在总结汶川地震中山区公路桥梁震害及启示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 先,地震对山区公路桥梁的影响十分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其次,通过对震害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最后,汶川地震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类 似灾害,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应对。
基本内容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 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之一。在这次灾难中,灾区的建筑物、道路、 桥梁、植被等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灾区的受灾情况,遥感技术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2、地球物理因素: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仅约为10公里,使得地震 能量更易传播,影响到更大的范围。此外,地震发生时,地下水位也较高,增加 了地震的破坏力。
3、人类活动因素:虽然人类活动不能直接导致地震的发生,但人类的活动 可以对地震的破坏程度产生影响。例如,人类工程建设、采矿等活动可能改变地 下水位或地质结构,从而增加地震的破坏程度。
4、社会经济因素:汶川大地震发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地震灾害 的重要因素。当地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有效的灾害应对体系,增加了地震 灾害的影响。
四、结论
汶川大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成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 造背景、地球物理因素、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为了减少地震灾 害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研究,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也需要 加强社会防灾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反思汶川大地震中公路桥梁的震害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1、加强桥梁的维护和检测:对于处在地震活跃地区的公路桥梁,应定期进 行维护和检测,确保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本次地震中,部分桥梁由于 日常维护不足,导致地震时受损更为严重。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桥梁的日常维护 工作,防患于未然。

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

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

y R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并综合多个研究机构得到的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该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开始破裂,并且破裂以3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向北偏东°方向传播,破裂长度约300km ,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秒,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秒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米,震源深度约23公里左右,矩震级7.9,面波震级8.0。

地震破裂为单侧破裂,由西南的汶川映秀镇往东北方向的北川县、青川县扩展,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吻合。

我国大陆处于印度板块和太平、菲律宾板块的双重作用之下。

按活动地块理论,我国大陆又可划分为5个一级活动地块区和若干活动地块。

(见图)历史地震显示,我国大陆%以上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一级和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构造带上。

汶川地震震中位置在青藏地块区和华南地块区的边界构造,龙门山断裂带上。

具体而言,其西北为向东南运动的巴颜喀喇地块,其东南为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

(见图2)三叠纪(约2.3亿年)开始发育的龙门构造带,一直强烈活动,造就了与其伴生的四川前陆盆地。

经过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至今仍在活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主要由山前隐伏断裂、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后山断裂组成。

断裂带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4C hi na E m er genc escue.1491905y R 在走向上还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

(见图3)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地壳缩短、隆升,同时伴随地壳物质向东流动。

具体表现为由左旋走滑速率约为10m m /a 的昆仑断裂和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为边界的巴颜喀拉地块的向东南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地块)的阻挡,导致应力积累,突发破裂,汶川地震发生。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张培震 汶川地震特征与成因(构造大会报告)

张培震 汶川地震特征与成因(构造大会报告)

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的特征和成因的初步认识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汶川地震的震源破裂基本特征二、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三、GPS观测到的区域地壳变形图像四、对汶川地震成因的初步认识中国强震震中分布图王卫民,姚振兴等,2008精定位后的余震平面分布(地震目录据黄媛等,2008)沿龙门山断裂的地震深度分布剖面垂直比例尺是水平比例尺的二倍据黄媛等2008年资料绘制3530252015105映秀北川青川01020304050607080903020100302010001020304050607080903020100横穿映秀、北川和青川的震源深度剖面(据黄媛等2008精定位后的结果绘制)垂直与水平比例尺相同南段以逆冲为主,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郑勇等,2008)王卫民,姚振兴等,2008二、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汶川-茂县断裂,这次地震时没有发生破裂;中间的一条叫映秀-北川断裂,连续性较好,这次8.0级地震破裂主要发生在这条断裂上;东边的一条叫灌县-江油断裂,沿龙门山与成都平原交界处分布,这次地震形成了70公里长的地表破裂。

北川县擂鼓镇柳林村地震错断现代河床,镜向北西地震前美丽的北川县城遭遇地震浩劫后的北川县城再次遭到劫难的北川老县城切过北川县城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前山断裂错断白鹿镇中学校园,距断层数米处的教学楼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三、GPS观测到的5.12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区域地壳变形5.12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5.12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垂直同震位移场5.12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大区域地表变形震后GPS观测揭示以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为核心发生相向运动, 形成强烈的地壳水平方向的缩短。

映秀一带的南段几乎没有水平右旋位移, 向北逐渐增大, 与地震波反演得到的分布特征一致.垂直同震位移在龙门山断裂带下盘以下降为主, 断裂上盘先上升后下降, 这种图像与高角度逆断裂产生的弹性位移场类似.四、对汶川地震成因的初步认识5.12汶川大地震破裂的几个显著特征地震破裂由南向北扩展为主地震破裂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地震的水平缩短作用明显分段特征明显,南段以逆冲为主,北段具有右旋走滑分量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很低龙门山逆冲推覆体的强度大于两侧地块导致本区构造变形和强震发生的驱动力源:青藏高原东缘向东和向北的扩展下地壳流动、囤积导致的垂直隆升Clark et al., 2005地壳厚度60km 左右存在壳内低速层存在壳内电性高导层低介质品质因子高泊松比或高波速比低Pn 值高热流值晚新生代岩浆活动川西高原地壳厚度40km 左右不存在壳内低速层不存在壳内电性高导层高介质品质因子低泊松比或低波速比高Pn 值低热流值没有晚新生代岩浆活动四川盆地地球物理现象“热”、“软”、“厚”、发育“低速”“高导”层“冷”、“硬”、“薄”、不发育“低速”“高导”层地壳物理性质汇总资料来源于:王椿镛等,2003;2008;Wang et al., 2003, 2007; Li et al., 2006; Xu et al., 2008; Yao et al., 2006, 2008; 孙洁等,2003;赵国泽等,2008;马宏声等,2007;汪素云等,2008;王绪本等,2008;朱介寿等,2008龙门山之下具备发生中下地壳流动和囤积的条件5.12汶川大地震的成因的初步认识高原内部的地壳物质向东和向北扩展,导致高原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增生。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成灾与治理

四、结论
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教训。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我们需 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来降低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 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完善地质和气象灾害的 预防和治理措施,提高灾区的抗灾能力。还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防 灾减灾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3、社区参与和培训
加强社区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对地震和次生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四、结论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在 未来的灾害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同时采 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和社区参与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影响和损失。我 们应该认真总结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能力。
2、气象灾害治理措施
对于海啸等气象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强海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 发现并预报可能出现的海啸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沿海城市,应提高城市的防 洪排涝能力,通过修建防洪堤、排水渠等工程来减少海啸造成的损失。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海啸等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 展开救援工作。
一、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地球内部的构造、物理化学 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地质灾害和气 象灾害。
1、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主 要与地震造成的地质环境改变有关。地震的震动使得山体稳定性受到破坏,从 而引发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另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岩体崩裂、断层破 裂等灾害。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场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规模达到了里氏8.0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首先,调查报告指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两个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四川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

而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由于地壳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其次,调查报告还指出了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源的浅层位置有关。

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的浅层,使得地震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了强烈的地面震动。

同时,汶川地震震源附近的地质构造也对破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震源附近存在着断裂带和断层,地震能量释放时,这些断层会发生滑动和位移,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

调查报告还详细描述了地震对汶川地区的影响。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导致了近7.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同时还有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毁坏。

特别是汶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还引发了多次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调查报告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救援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同时,国际社会也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和援助。

然而,调查报告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均衡、救援队伍的协调不够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灾害应对中需要做出改进和提高。

最后,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报告呼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汶川地震道路震害调查与分析

汶川地震道路震害调查与分析
西俯冲。 长 期 的 运动 诱 发 了龙 门山 压 缩 变 形 , 导 致 主 干 断 裂继
2 . 4 地 震引 起道路 震害 的特 点规 律
从 震 害 的特 点 规 律 方 面 着 手 。 这 对 于震 害的 预 防 具 有 很 高的
道 路 震 害是 道 路 建 成 后 的 隐患 , 如 何 防 治震 害 的发 生 . 要 7 0 k m。每 一条 大断 裂 的 西 盘 向 东超 迭 、 仰 冲, 而 东南 盘相 对 向
区, 年 降水量多为 1 3 0 0 ~ 1 8 0 0 m m, 最大达 2 0 0 0 ~ 2 5 0 0 mm. 经 常 引发 泥 石 流 。 由 于丰 富 的 大 气 降水 . 该地区地下水丰富 . 埋 藏 较 浅, 时常 有 水从 半 山腰 流 出 , 加 之 气候 温 和 而 凉区处 于 著 名 的 龙 门山 构 造 带 上 。 龙 门山 构 造 带 位
于 青藏 高原 东部 边 缘 上 , 是 经 过 强 烈 地 壳运 动 形 成 的 。目前 仍 然是 处 于 活动 状 态 的 内陆造 山 带 。 该 地震 带 长约 4 0 0 k m, 宽约
参 考价 值 。 因 此及 时对 震 害 特 点 规律 做 总 结尤 为 重 要 。 此 次 在 承 性 活 动 . 从 而 引 发 大 地 震 。 正 因为 这 样 特 殊 的 地 质 构 造 , 使
调 查 和 分析 的基 础 上 ,汶 川 地 震 造 成 道 路 震 害的 主 要 特 点 规 得 灾 区道 路 受 灾里 程 基 数 大 . 部 分路 段 出现 较 大 的 路 面 错 位 、
石 比 较破 碎 , 岩 石碎 屑 的 坡 面移 动 比 较 强 烈 , 这就 为滑坡 、 崩 塌 灾 害 的发 生 创 造 了前 提 条 件 路 线 经过 该 地 区 , 必 然 会 开挖 山 体 . 使得岩体 暴露 . 同时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郭迅
【期刊名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年(卷),期】2009(29)6
【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从工程抗震角度分析了震区房屋倒塌的原因,指出地震时房屋倒塌与否与诸多因素有关。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害严重的四个主要因素:震级大,烈度高,断层破裂长;震区人口稠密,房屋、路桥等人工工程多;抗震设防水平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严重。

最后,将汶川地震震害与1976年唐山地震震害作了对比。

所得结论可供理解汶川地震震害、改进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总页数】14页(P74-87)
【关键词】汶川地震;结构抗震;震害;倒塌;地质灾害
【作者】郭迅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9
【相关文献】
1.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柱震害初步分析——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灾区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柱震害考察的思考 [J], 韩丽霞;金德保;莫庸
2.5·12汶川大地震两当县建筑震害特点及分析 [J], 王强;赵建昌;边华伟
3.汶川特大地震房屋震害特点和分析研究 [J], 李琳
4.汶川8.0级特大地震汉源县震害特点与烈度异常成因探讨 [J], 雷东宁;蔡永建;李恒;陈蜀俊
5.汶川大地震甘肃灾区房屋震害调查和震害分析 [J], 曹宝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分析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分析

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成因分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

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构造。

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这次8级强震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和2)。

图1 龙门山断裂带及强震分布映秀-北川断裂全新世(10000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其长期地质滑动速率小于每年1毫米。

GPS观测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现今构造变形也是以逆冲和右旋剪切为特征,但变形速度不大(图2)。

因而,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

图2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地壳运动速度场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图3)。

由于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高度积累,以至于沿映秀-北川断裂突然发生错动,产生8.0级强烈地震(图3)。

图3 青藏高原向北和向南运动对龙门山构造带形成的挤压构造示意图。

综合多个研究机构得到的汶川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该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开始破裂,并且破裂以3.1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向北偏东49°方向传播,破裂长度约300km,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秒,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秒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米,震源深度约10多公里,矩震级7.9,面波震级8.0。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征与成因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征与成因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特征与成因强震能量传遍整个地球形成长达300公里的余震带中国地震台网测定“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源深度约为14公里,地震主要能量的释放是在一分多钟内完成的。

这次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弹性波的形式传遍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地球,地震波引起强烈地面震动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和近7万人的死亡。

地震还引发数以万计的山崩、滑坡、塌方、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毁坏了交通、通信等生命线系统,还形成众多的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群众带来极大威胁。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地震形成长300公里、深30公里的大断裂最大垂直和水平错距分别达5米和4.8米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组织了500多人的队伍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评估和地震地质进行考察。

考察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内映秀—北川断裂活动的结果。

在地震发生的短短一分多钟时间内,地壳深部的岩石中形成了一条长约300公里、深达30公里的大断裂,其中的200余公里出露地表,形成沿映秀—北川断裂分布的地表破裂带。

该带从映秀镇以南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经北川县,过平通镇和南坝镇,终止在青川县的石坎乡附近。

另外,龙门山与成都平原交界的都江堰—江油断裂也发生了60多公里的破裂。

地震地表破裂带延伸方向是从西南到东北,断裂面向西北方向倾斜,相对于四川盆地,龙门山沿这条地表破裂带既有向上的运动,又有向东北方向的运动,其最大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分别达到5米和4.8米,沿整个破裂带的平均错距可达2米左右。

在地表破裂带经过之处,所有的山脊水系和人类建筑均被错断毁坏,并形成大量的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之相对应的地表均是震灾最严重的地方。

由于地震的能量主要沿断裂释放,造成地震破坏在垂直于断裂的方向上衰减很快,所以这次地震对成都平原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

因破裂起始点在汶川地震因此命名为“汶川大地震”这次地震的破裂起始点在地面的投影对应着汶川县,所以被称为“5·12”汶川大地震。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调查报告》导言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的特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全面了解地震灾情,我们组织了一支专业的调查队伍进行调查研究,本报告就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专家研讨的综合结果。

一、地震背景根据调查结果,汶川特大地震是由构造应力释放引发的。

该地区处于横断山系与四川盆地的结合带,构造活动频繁。

地震发生前,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未能提前预防和减少损失。

二、地震灾情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大约6.6万人死亡,3.5万人失踪,8.2万人受伤。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道路中断,给汶川县和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抗震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汶川县的一些抗震设施和建筑并未按照抗震标准建设。

此外,地震发生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响应不够迅速和有效,局部地区的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供应存在不足的情况。

四、经济影响汶川特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地震导致了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基础设施损毁,特别是对农田、水电站等重要设施的影响较为显著。

此外,地震造成了旅游业、农牧业等相关产业的重大损失。

五、社会影响地震发生后,汶川地区受到了全国和全球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捐款和物资的大规模支援,以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为地震灾区带来了重要的救援和支持。

六、教训与启示这次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在今后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应加强地震预测和预警机制建设,提高抗震设施和建筑的质量,完善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体系,提高社会和经济的恢复能力。

七、建议与展望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抗震设施建设,提高抗震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在灾后重建阶段,应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合理规划和布局,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八、总结汶川特大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和教训。

2023汶川地震报告总结

2023汶川地震报告总结

2023汶川地震报告总结引言2023年汶川地震是中国大陆发生的一次严重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报告对该地震的发生原因、损失情况以及救援与重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一、地震概况2023年汶川地震发生于X月X日,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附近,震级达到X级。

此次地震规模巨大,造成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山体滑坡,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和通信状况。

据初步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X人遇难、X人受伤、X人失踪。

二、地震原因分析经过专家的研究,汶川地震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构造活动:四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壳构造活跃,地震频发是这一地区的常态;2.汶川断裂带:汶川地震发生在汶川断裂带上,该断裂带长达数百公里,地震能量积累较大;3.非线性滑动:地震期间,断裂带上的岩石会发生非线性滑动,导致地震能量的释放。

三、损失情况1. 人员伤亡根据初步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X人遇难、X人受伤、X人失踪。

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汶川县以及周边地区。

2. 财产损失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山体滑坡,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据初步估计,地震导致的财产损失高达X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破坏地震给当地的交通和通信状况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道路和桥梁被毁,通信设备也受到了严重损毁。

四、救援与重建工作1. 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

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并协调了军队、警察、医疗队伍等各方力量,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灾区,展开搜救被困人员、提供医疗救治和物资救援等工作。

2. 重建工作随着救援工作的进行,中国政府也开始了重建工作。

重建工作主要包括重建受损的房屋、修复基础设施、恢复交通通信等。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为灾区的居民提供住房补贴和经济支持,以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五、教训与启示此次地震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教训和启示:1.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人们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2.加强地震区域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加强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9-17)郑州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9-17)郑州
29
彭县-灌县断裂
Ya'an
27
101
103
105
107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PVAQ VSL
EGAK ESK KBS ADK KIP
KEV SUW WDD TAM
JOHN KMBO LSZ MSEY RER NWAO
2008-05-12 MS8.0
CTAO CAN TAU
ESK SUW PVAQ VSL WDD TAM
KBS KEV EGAK ADK
N
北东
B
KIP JOHN
W
KMBO LSZ MSEY RER
T
E
P
KNTN
南西
走向225° 倾角39° 滑动角117°
S
CAN TAU NWAO
CTAO
北东 南西
150 s
北东-南西走向、倾角39°、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主要是龙门山断裂带三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大地震成因断层的震源机制 由南至北逐渐地变化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地震震源机制由南至北逐渐地变化。
到了青川,以右旋 走滑为主兼具有少 量的逆冲分量。 在北川,右旋走滑 分量增加,变成逆 冲-右旋走滑的断 层错动。
化的地方, 这些地方便是各种活动构造带, 如
海岭、 海沟、 岛弧、 平移大断层和山系。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地震的成因
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弹性回跳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MS8.3,MW 7.9)地震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汶川大地震地震报告

汶川大地震地震报告

汶川大地震地震报告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属于7.9级地震。

这次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立即就开始研究该次地震,以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发展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应对类似灾难提供参考。

地震的起因与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汶川大地震则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

在地壳活动的过程中,板块之间出现相对运动,而近代重大地震则是因为板块边界发生了过错滑动和断裂,导致地震释放能量。

而在汶川地震中,印度板块向北相对欧亚板块运动,两板块边缘发生了滑动和压缩,最终在汶川附近断裂并释放了巨大的能量。

这一地震对于四川地区来说,乃至整个中国,都是近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强度和震级被广泛用于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强度是根据地震震感反应的强弱来进行划分的,而震级则是根据地震能量来进行评估的。

在汶川大地震中,震中附近的地面震感非常强烈,许多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严重,土石流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造成了更多的破坏。

根据专家们的测算,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9级,能量释放相当于24颗“大威力原子弹”。

可见,这一次地震的威力是相当可观的。

地震灾害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中国政府的统计,这次地震造成了约7.6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另有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废墟中的悲痛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人心碎。

此外,地震还造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道路中断、桥梁塌陷、房屋倒塌等都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面对这次突发的地震,中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行动,派出了大批救援人员和物资参与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为地震灾区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回顾这次地震,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的发生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们无法预测地震,但是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地震监测体系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又称“5·12地震”,是指于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二、地震成因汶川地震主要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在这一地区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

地震发生的地点位于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和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导致了地壳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当时的地震。

此外,汶川地震发生在断裂带的一段,使得能量释放更加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17万人受伤,超过4000人失踪,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其中,汶川县伤亡最为严重,几乎全县遭受灭顶之灾。

2.建筑损坏: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尤其是学校和住房。

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无法抵御这次地震的力量,导致了大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伤亡。

3.经济损失: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大量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企业和商家也因地震而无法经营,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四、救援工作1.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救援队伍、提供救灾物资和搭建临时医疗点等。

在第一时间救援了大量被困人员,为伤者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治。

2.灾后重建: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包括重建住房、学校和基础设施,并且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以致力于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

五、教训和启示1.加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警示地震活动,提高人民的紧急逃生反应能力。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地震频发区域,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汶川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向北东逆冲运动;地震强烈波动时间长达100秒(地震史上少见),持续的强烈振动对各种房屋结构安全造成持续叠加型破坏。

3 地震对房屋建筑的影响分析3.1 不同地质构造及场地条件下的房屋震害分析1、地质构造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由于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构造中传播速度和方式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的震害情况明显不同。

处于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比处于单斜或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破坏严重。

其中,以断裂构造区域内的房屋建筑震害最重,水平岩层构造区域内的震害较轻。

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两侧20千米范围内为断裂或褶皱构造发育区,房屋震害异常严重[3]。

2、场地条件差异对房屋震害影响在比较密实稳定的土层或基岩场地,地震破坏小;在比较松散没有胶结的洪积层、河流冲积层或土层中富含水分的场地,地震破坏大,且震害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加强。

3.2 不同房屋结构类型的震害分析3.2.1 砖混结构不少地方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砖混结构中较多地使用了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结构形式,当时的抗震规范没有从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上提出更多的要求,加上大量使用与墙体连接锚固不充分的预制空心楼板使砖混结构的整体性也受到了影响,这些结构形式的建筑在重灾区普遍都发生了严重的破坏或整体倒塌,砖混结构中,以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等建筑形式的震害最为严重[4]。

3.2.2 框架-砌体混合结构无论是底部框架上部砖混的竖向混合结构还是部分框架部分砖混的水平混合结构,由于刚度突变、传力途径复杂和变形能力不协调等因素,大量此类建筑破坏严重,如使用混合结构的商场、办公、医疗、学校等公共建筑。

3.2.3 框架结构震害调查显示,此次灾区一些框架结构的破坏体现为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

规范中考虑框架的抗震作用主要是抵抗水平振动、水平荷载的作用,但此次地震的竖向作用十分强大,震中区域的框架柱出现了(水平竖向、叠加作用的)粉碎性压缩破坏。

柱先出铰破坏,梁还较好的情况也不少。

3.2.4 排架结构震害调查中发现,灾区的不少厂房及仓储用房的排架结构由于跨度大、屋架重、柱间连接弱,加上一些年久失修等原因在此次地震中破坏严重,跨塌较多,其中单跨比双跨震害重,重屋架比轻屋架震害重。

3.2.5 木结构房屋和轻钢结构木结构采用榫卯连接,榫头在榫卯节点处可轻微转动,具有“柔性”连接的特点,柱根直接放在柱基石上,水平震动时柱根可在柱基石上轻微滑动,厚重的屋盖通过穿斗或斗拱的连接方式与内柱、檐柱体系连成一体,保证了木结构房屋的整体性。

在灾区还有少量的轻钢结构形式的轻工业厂房,由于其质量轻、连接可靠、结构整体延性好,加上与之配套的屋盖和墙板均采用轻质材料,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这次地震中震害主要表现为柱间支撑连接被拉断、钢构件防火涂料剥落等,震害较轻。

4 结论对汶川特大地震震害分析,尤其是对房屋破坏规律的研究,对我国房屋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思。

通过对这次地震的特点和不同情况下的房屋危害情况分析,如地质构造及场地条件下、房屋类型、不同材料下房屋的破坏特征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处在断裂构造或褶皱构造区域内房屋震害比较大,地基比较好情况下房屋震害危害较小。

(2)大开间、大开窗、外走廊的砖混结构震害较严重,框架砌体混合结构、框架结构、排架结构震害比较严重,而木结构和轻型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震害较轻。

(3)随着我国对建筑材料抗震性能的要求提高,一些采用新材料的房屋震害较小,而原来可以用而现在禁止使用的材料的房屋震害较小。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2一、四川汶川大地震与断裂构造带活动密切相关从甘肃天水-陕西汉中-四川汶川-四川汉源存在一条规模巨大的裂生线型深大断裂带,它属于一条大陆岩石圈消减带,正是西部海西期地槽构造层(松潘-甘孜褶皱带)与东部晋宁期地台构造层(扬子地台)的分界线,也是基本大地构造单元分界线。

它主体表现为逆断层特点,具明显的逆冲、右旋、挤压断裂特点。

这条规模巨大的裂生线型深大断裂带就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大断裂,长约500公里、宽约70公里,走向为北东-南西。

从遥感影像(图1)上清晰可以看到,这条断裂可以分为三组:东南部为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都江堰-和县断裂);后龙门山大断裂(西北部为理县断裂);主中央断裂带(中间为映秀-北川断裂)。

这三组断裂在影像上十分清晰,呈近乎平行等间距分布,次级断裂十分发育,显现“束”状特点。

据历史资料分析,在这三组断裂带上,大小地震活动非常频繁,尤其是在都江堰西北至北川一带以及理县一带,6~7级以上地震次数多,强度大。

四川汶川大地震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作用引起东缘龙门山构造带运动,使构造应力在北川-映秀地区强烈释放,导致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发生了破坏性巨大的浅源地震。

二、四川汶川大地震与垂向隆升作用引起的岩石破裂作用密切相关(一)汶川地震极震区崩塌、滑坡显示地震垂向力作用明显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单位面积内数量之大是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一大特点。

地质灾害类型以崩滑为主,崩塌远多于滑坡。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近15000多处滑坡,仅汶川县境内,滑坡就多达164处,崩塌1732处。

汶川地震区的龙门山构造带是由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左行雁列的紧密褶皱和3条主干大断裂及次级断裂系组成,自东向西包括龙门山前主边界断裂带、主中央断裂带和后龙门山大断裂构成的复杂褶皱冲断带。

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密度最大的地区主要在汶川、什坊、绵竹、安县、北川和青川等地,主要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和后龙门山大断裂带展布。

从密度上统计,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汶川映秀-安县高川-北川陈家坝-平武南坝一线,滑坡密度大于50%以上,最大可达70%。

此次地震引起的滑坡与常见的滑坡有显著不同的特点:1.汶川地震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有连续的、完整的滑坡面,剪出口滑坡特征不明显,呈现明显的“尖点凸起”或“边缘突出”特征,清晰反映出上部滑坡体被地震震动解体,甚至是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碰撞。

根据强震地面运动记录和实地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汶川地震极震区,触发滑坡的地震垂向力作用十分明显,大量滑坡经历了初始斜坡-地震抛掷-撞击崩裂-高速滑流的作用过程。

在汶川地震区,震中距小于10公里的极震区,即龙门山主中央断裂构造带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约300公里的地震带上,垂向地震加速度大于水平地震加速度。

统计显示,在极强震区,大量滑坡体呈现上部山体被抛掷后迅速下坠并撞击下部基岩凸起或台阶,形成光圆的凸起或台缘。

北川陈家坝太洪村滑坡是一个典型范例,山体在地震力作用下,上部崩滑体被分离母体抛掷,然后在台缘与下覆基岩发生碰撞崩裂,转化为高速碎屑流。

这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

2.此次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在山体上呈现群滑特点明显,影像上浅色区域顺坡向放射状排列的滑坡群十分清晰。

一般情况下,一般外力引发的崩滑大多以单体居多,影响深度有限,崩滑以原岩结构不受破坏,且滑坡多余崩塌为特点。

而汶川地震引发的崩滑,导致崩滑的地震波来自地壳内,这种自内而外的伤筋动骨的破坏远比一般外力对山体表层的破坏严重的多。

这就说明,此次地震引发上下震动的作用力远比水平作用力要强的多。

综上所述,汶川地震及震区崩塌、滑坡的产生显示出此次地震垂向力作用明显。

(二)汶川大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垂向隆升作用引起的岩石破裂作用密切相关从川陕甘青地区新构造-地震-遥感影像图(图3)分析,川陕甘青地区存在上述甘肃天水、陕西汉中-汶川-汉源这条规模巨大的近南北向的裂生线型深大断裂带,从已发生的地震分布来看,该带正好为一条南北地震带。

该南北地震带在中部与那曲-西安东西向地震带穿插,南部与甘孜-甘洛北西向地震带相交插。

这条南北地震带是从在宁夏-陇东-川西-云南贯穿中国大陆,走向大致为南北的地震密集带,是中国三大强震带(天山、台湾、南北地震带)之一。

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重力梯级带,其西部地壳厚度大而东部厚度小;也是地震频度和地壳活动性差异分界线,其西部地震活动频发,地壳具有很强的活动性,以东除华北外地震要平静得多,活动性锐减;其两侧宏观应力场差异巨大,以西整个岩石圈处于印度板块与西北利亚板块之间的南北挤压环境中,岩石圈没有达到均衡,以东岩石圈处于西太平洋扩张的东西拉张环境中,基本上已达到均衡,正是由于应力场由压缩转变成拉张产生剪切应力造成南北地震带。

“5.12”汶川大地震是南北地震带在映秀-青川地段垂向隆升作用所引发,发震机制明显显示为岩石圈岩石破裂而不是断层错动引发。

主要理由如下:1.汶川大地震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的龙门山,震中及余震分布在映秀与青川之间北东向近360公里的狭长地带,但地表观察不到映秀-北川断裂在地震中重新移位与复活现象,但南北地震带西侧地面有明显抬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