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本制度旨在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管理要求,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所有相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1. 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岗位和工作区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并按照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2.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 化学物质的存储和使用- 作业区域的工艺安全风险- 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 人员活动与行为的安全风险三、危险源控制措施1. 企业应按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结果,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2. 针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措施:- 确保设备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要求-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 建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教育- 设置设备安全警示标识3. 针对化学物质的控制措施:- 建立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分区分级存储要求- 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培训指导- 建立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预案4. 针对作业区域的控制措施:- 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护栏、防护网等- 建立作业区域安全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演练5. 针对电气设备的控制措施:-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保养- 确保设备安装符合相关要求- 建立电气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 设置电气设备操作警示标识6. 针对人员活动与行为的控制措施:- 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强化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 建立员工安全奖惩制度-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评估四、危险源管理责任及培训1. 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相关岗位员工应接受必要的危险源管理培训,了解危险源的特点和控制措施,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3. 危险源管理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估。
五、紧急情况处理1. 企业应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制度(5篇)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管理目的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事故苗头,特制定本制度。
公司总工程师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项目总工程师负责____相关人员对该工程危险源进行辨识、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
项目安质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实施登记和管理。
二、工作程序1、过程流程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危险源更新2、危险源辨识危险源主要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安全管理缺陷。
2.1辨识范围:(1)所有人员:包括内部人员,分包商和访问者;(2)所有活动:包括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3)所有设施:包括建筑物(自有的和租用的)、生产用的机械设备、物资材料等;(4)管辖范围内的作业场所:包括从事生产施工场所及影响从事生产活动的周边环境;(5)辨识时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2.2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询问交谈、检查现场、查阅记录、安全检查表等方法。
实际操作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几种方法合理组合使用。
3、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估办法,它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以及一旦发生事故后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评分”的办法和对比手段,根据总的危险分值简易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
项目部工程技术部长及安全员根据本程序的规定____有关人员对所辖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分评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实施控制。
4、重大危险源管理(1)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路体系和识别监控小组,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分公司、项目部分别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管理制度。
(3)项目总工程师马骏是本要素全面负责人,____项目部全体管理人员对该施工工程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列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制度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预防事故的发生,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下面是一个关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2.辨识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危险源清单、危险源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工作场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
3.辨识内容:对工作场所的设备、场地、人员、流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辨识,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性、工作现场环境的危险性、员工的作业方式和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等。
二、风险评价1.风险评价的目的: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各类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安全与健康的影响程度,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评估方法: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可能的危害,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分析、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等。
3.评估内容:对危险源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风险等级等指标,以及风险源对员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控制措施管理1.控制措施的目的: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减轻事故的危害,确保员工安全与健康。
2.制度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保护设备和设施的维护管理等,明确控制措施的实施要求。
3.实施过程:制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负责控制措施的实施和监督,同时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控制措施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管理制度1.管理要求:建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的全过程记录和档案,包括辨识报告、评估报告、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等。
2.培训与教育:组织员工参加相关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高危险源辨识能力和风险评价水平。
3.定期检查与评估:定期进行危险源的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估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与目的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公司制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消除或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降低与危险源相关的风险。
二、范围适用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以及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办公区域、实验室等。
三、术语定义1.危险源:指可能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物质、设备、环境或工艺。
2.风险评价:指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过程。
3.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程度,一般包括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
4.管理措施: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控制风险、防范预防、应急处理等措施。
5.责任人:指被指定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管理措施的人员。
四、制度要求1.危险源辨识(1)各部门负责人要组织员工对所辖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将辨识结果记录并进行归类分析。
(2)对于发现的新危险源,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或消除,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辨识结果应明确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影响范围等信息,并进行文档化保存。
2.风险评价(1)辨识后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2)风险评价要综合考虑潜在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暴露时间以及员工的易感性等因素。
(3)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文档化记录。
3.管理措施(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明确责任人。
(2)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教育、设立防护设施、完善应急预案等。
(3)责任人要负责组织、执行和监督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4.监督与评估(1)公司要定期组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组织相关部门、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能力。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一)什么是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例如,一台老化的机器设备、一个未设置防护栏的高处作业平台、一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等都可能成为危险源。
(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现场观察法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工作流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情况,直接发现潜在的危险源。
2、询问交流法与一线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和风险,获取有关危险源的信息。
3、查阅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设备说明书等资料,从中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4、安全检查表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相关标准,制定详细的安全检查表,对工作场所进行逐一检查,确定危险源。
(三)危险源辨识的范围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包括日常的生产作业、设备维护、办公活动,以及临时的抢修、搬迁、改造等非常规活动。
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本单位员工、外来访客、承包方人员等。
3、工作场所内的所有设施和设备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物料等。
二、安全风险评估(一)风险评估的概念在辨识出危险源后,需要对其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并确定风险的等级。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1、定性评估通过经验判断、直观观察等方法,将风险分为高、中、低等不同等级。
2、定量评估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数据,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值,以更精确地评估风险。
(三)风险评估的因素1、可能性即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可分为几乎不可能、很少、有时、经常等不同级别。
2、后果严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声誉影响等方面,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灾难性等不同级别。
三、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一)风险控制的原则1、消除风险如果可能,应首先采取措施消除危险源,从根本上杜绝风险的发生。
2、降低风险对于无法消除的风险,应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危险源的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危险源的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危险源的辨识是制定有效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首要步骤。
辨识危险源是指识别出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因素或情况。
这些可能的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电力等),化学因素(如有害物质、易燃物质等),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人为因素(如操作不当、违规行为等),以及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等。
通过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可以为后续的安全风险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
其次,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是指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这些措施和规定旨在降低或消除危险源的风险,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风险评估和分类: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造成事故和伤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
2.设定安全目标和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具体的安全目标和要求。
这些目标和要求一般包括控制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等,同时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3.设计和实施预防措施:根据辨识出的危险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安全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物理控制措施(如安装护栏、防护装置等),管理控制措施(如工艺改进、操作规程等),以及组织管理措施(如培训教育、岗位责任制等)等。
4.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程序: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程序,明确工作责任、流程和要求。
这些制度和程序需要包括作业安全规范、事故应急预案、职责分工等内容,以保证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5.风险监控和改进:通过定期的检查、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风险问题。
同时,还需要对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不断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危险源的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员工和相关方的安全至关重要。
企业或组织应该重视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管理工作,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保障员工和相关方的安全与健康。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涉及危险源的工作岗位和生产环节。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1)各级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对各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以发现隐患和未控制的危险源,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2)危险源辨识要全面、细致、准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程序等方面。
(3)危险源辨识要视具体情况制定辨识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一次。
2. 风险评估(1)危险源辨识后,对于发现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后果等级。
(2)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可能的损害程度、是否有保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多个因素。
(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危险源的风险被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四、风险控制措施1.危险源控制原则危险源控制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控制:(1)优先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如改进设备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2)其次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如制定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3)最后采取个体控制措施控制危险源,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岗前培训等。
2. 危险源控制文件和制度的建立(1)建立并完善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完善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建立并完善工艺流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工艺的顺利进行。
(3)建立并完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消防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等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5)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度,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四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一、前言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是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事故和保障工人健康的基本措施。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危险源,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
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可能产生危险的设备、工艺、材料、场所、人员等要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记录。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危险源辨识:(1)开展危险源辨识调查:调查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引发事故的条件,包括设备、工艺、人员、作业场所等方面;(2)借鉴现有经验和数据:了解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事故经验和数据,分析其产生事故的原因和危险源,并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类比和推演;(3)参考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危险源的划定和识别标准,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逐项核查。
2.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量化、定性或定量评价的过程。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危险源评价:(1)定性评价: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比较其与安全标准和要求的符合程度,判断其对人身安全和设备设施的威胁程度,从而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和排序;(2)定量评价:通过测量、分析危险源的物理参数、化学成分、人体接触剂量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可以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方法进行测量和分析,如测量设备的噪声、光照强度、化学品的浓度等。
三、危险源控制危险源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对安全和健康的威胁。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危险源控制:1.技术措施(1)优化工艺和设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或消除危险源的产生。
例如,通过改进设备的设计和结构,减少安全隐患和操作错误的可能性;(2)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作环境和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一种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危险源的管理方法。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因素。
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可以减少事故和灾难的发生,保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危险源辨识是指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灾难的因素。
它可以通过对工作场所的调查、观察和记录来实施。
辨识到的危险源应该尽可能详细地进行登记,包括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和可能造成的伤害等信息。
辨识危险源的过程应该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全面而准确地识别到所有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到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评估危险源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可能威胁程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风险的可能性是指事故和灾难发生的概率,后果的严重程度是指事故和灾难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
风险控制是指采取措施来减少、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
风险控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事前控制是指在危险源产生之前采取措施来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
事中控制是指在危险源产生时进行控制,减轻事故或灾难的后果。
事后控制是指在危险事故发生后采取措施进行事故调查和救援,以减少损失并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为了有效地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组织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这些制度和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责任分工与权限划分、工作程序和要求、监督检查和评估、培训和教育、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等。
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确保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减少事故和灾难的发生,维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总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是一种用于识别、评估和控制危险源的管理方法。
它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来减少事故和灾难的发生,保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管理制度(5篇)
安全风险辨识管控管理制度1.目的持续对公司范围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依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指南》制定本制度。
2.术语与定义2.1危险有害因数:简称危害因素。
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2.2危害因素辨识: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2.3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2.4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
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2.5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
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2.6风险评估: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职责____公司主要负责人组织本公司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工作。
3.2安全办是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3.3各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4.工作程序4.1危险源辨识和分析按评价过程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安全风险。
4.2危险源的辨识4.2.1各部首先摸底排查部门的岗位和各岗位作业活动内容,工段填写《作业岗位清单》和《岗位作业内容清单》。
根据清单所涉及内容进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辨识应考虑以下方面:4.2.1.1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包括公司管理和作业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开停车、抢修等)。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内部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的辨识、控制及管理,确保企业人员、财产和环境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岗位及人员。
二、术语和定义1. 危险源:指可能引发事故或危害人身、财产或环境安全的物质、设备、区域或操作等因素。
2. 安全风险:指在特定条件下,危险源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和后果。
3. 辨识:为了识别和评价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而进行的过程。
4. 控制:通过采取措施减少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过程。
5. 管理:通过建立制度、组织体系、管理责任、检查考核等方式对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进行全面管理。
三、制度内容1.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的辨识(1)组织各动、静力设备、压力容器、管道、建筑、岗位等基础设施及各种作业活动的设备、工具、方法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2)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根据可能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程度,评估安全风险。
(3)对评估后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确定优先控制的安全风险。
(4)建立危险源及安全风险清单,定期更新和公布。
2.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的控制(1)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并确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优先控制重大及高风险的危险源,并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3)对在作业活动中发现的新危险源及风险,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进行记录,补充危险源及安全风险清单。
(4)对出现的安全事故、事故后果和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的管理(1)建立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制度、流程和工作规范。
(2)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落实安全管理属地化。
(3)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应对安全风险。
(4)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档案,对危险源及安全风险的辨识、控制、监测和评估等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前言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保护员工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需要建立完善的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为生产流程提供可靠的保障,保证生产的高效性和高质量。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在生产流程中,通过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控制,避免意外事故发生,以达到保证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和员工身体的安全。
危险源辨识应满足以下要求:1. 以系统化方式进行危险源辨识应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通过对生产流程中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确定潜在危险的来源、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确定各个危险源的重要性和优先级,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和管理。
3. 针对性强危险源辨识应针对具体生产过程进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保证辨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因工作造成的事故和职业疾病而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管理,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面:1. 预防控制、保险控制相结合保险控制的核心是为工作中会出现的所有风险准备相应的保险措施,从而在事故发生后得到相应的经济赔偿。
然而发生事故之后,对于生命及财产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因此在制度中同时加入预防控制,对于生产过程中危险源的辨识和防控,能够更好地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风险所带来的问题。
2. 紧急状况的处置制度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应准备好安排保障措施,制定相应的紧急响应预案,保障员工及时终止工作、疏散人员,并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可能出现的风险。
3. 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对员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规范。
员工应了解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知识、紧急事故处理方法在内的必要安全知识;企业领导应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企业应采取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处罚,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公司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规定
公司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规定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识别程序1.各部门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工作,并在工作前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
2.危险源识别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物理性危险、化学性危险、生物性危险、心理性危险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等。
3.识别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作业环境、工艺流程、设备设施以及操作规程等因素,同时结合历史事故和行业经验进行综合分析。
二、危险源评估方法1.评估过程中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如风险矩阵、风险指数等,对危险源进行分级评估。
2.对于重大危险源,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安全风险评估流程1.安全风险评估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过程中需结合历史数据和行业标准进行综合判断。
2.评估完成后,应将评估结果告知相关部门和员工,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风险。
四、风险控制措施制定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措施应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培训教育等方面。
2.控制措施应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间,以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五、风险控制措施实施与检查1.各部门应按照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
2.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并对相应责任人进行处理。
六、重大风险报告与处理1.对于重大风险,各部门应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以确保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2.对于不可控制的重大风险,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七、危险源及风险信息更新与维护1.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危险源及风险信息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
2.更新后的信息应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和员工,以确保安全生产的持续进行。
八、相关方危险源及风险控制1.对于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应明确其危险源及风险控制要求。
在合同中应明确双方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公司应对相关方的危险源及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标准。
危险源的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规定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1 适用范围1.1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管理.1.2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1.3 本制度所指重大危险源分为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建筑行业规定的重大危险源.2 重大危险源的定义2.1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28001对中危险源规定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2.3 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来之于国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在适用范围中明确指出:“本标准不适用于:a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d危险化学品的运输;e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2.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28001中危险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重大危险源的定义的区别:2.4.1 安全生产法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所指重大危险源仅适用于易燃、易爆、有毒类的化学物质.它的局限性较大,不适用于建筑业等,也没有涉及存在能量的装置设施、作业活动等.2.4.2 综合以上原因,本制度所指危险源是建筑工程活动中的危险源定义,按照建设部建质安函2006145号转发南京市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存在重大施工危险的分部分项工程.2.5 公司在本制度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是指:除国家规定的重大危险源以外,还包括对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重大机械、设备损坏以及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活动、设备、设施、场所、危险品、危险作业等.3 工作主体职责3.1 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3.1.1 组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促进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要求;3.1.2 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管理、监控、隐患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分公司、项目部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控制措施;3.1.3 综合协调和指导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实现重大危险源的可控在控.3.2 分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职责:3.2.1 组织分公司、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3.2.2 督促分公司、项目部做好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预案工作,组织落实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落实技术方案和资金,组织整改,做到可控在控.3.3 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职责:3.3.1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及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完善重大危险源管理规章制度;3.3.2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和危险源辨识知识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3.3.3 负责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中危险源的监督、管理、指导工作;监督所属项目重大危险源管理情况;3.3.4 协助公司、分公司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及项目部研究制定和执行预防事故措施,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针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审查,并督促落实;3.3.5 根据公司、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及时掌握、分析、评估公司、分公司系统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提出强化危险源管理措施,组织安全生产检查;3.3.6 参与重要安全设施和设备的验收工作.3.4 公司、分公司其他部门职责:各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3.5 项目部职责:3.5.1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公司的规章制度;3.5.2 按照公司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定,落实预测、预警、预案工作,做好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建档登记、风险评估、监控管理,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3.5.3 录入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数据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无遗漏;3.5.4 完善项目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演练,落实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3.5.5 及时如实报告重大危险源造成的各类事故;3.5.6 重大危险源管理必须责任到人,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对项目部的重大危险源做到可控在控.4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流程确定施工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估→登记重大安全风险→危险源防控.确定施工作业过程,首要是划分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一般性原则可按单位工程分部、分项施工活动、施工生产生活设施设备相对空间位置、危险有害物资储存场所来划分识别评估单元,使识别评估单元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5 危险源的分类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和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5.1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以及自然状况.包括动力源和能量载体以及具有危害性的物质本身.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和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5.2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造成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措施失效或被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5.2.1 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分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不安全行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危险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5.2.2 物的因素物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隐患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不符合安全技术要求的状态.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安全装置、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5.2.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如影响施工作业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5.2.4 管理因素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甚至杜绝.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技术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等活动予以控制.6 建筑安装施工危险源辨识6.1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6.1.1 第一类危险源从以下方面进行辨识:a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现场配电箱、空压机等;b 使人体或物件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起重机械、提升机械、坠落高度差较大的作业场所等;c 能量载体,如运动中的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的导体等;d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充满爆炸性气体氧气瓶、乙炔气瓶、低温液氧气瓶、液化石油气瓶和空间等;e 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例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等;f 危险物质.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g 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氧气、乙炔、油漆、稀料储存设施等;h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例如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尖等.6.1.2.第二类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危险源与临建设施危险源两类,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辨识.a 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集中表现在“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b 与物的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使用等危险源中.c 与环境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d 与管理因素有关的危险源主要表现为管理缺失,如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分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6.2 危险源辨识过程按以下步骤进行:6.2.1 选择施工现场或部门中的作业活动;6.2.2 识别施工作业活动中的危险因素;6.2.3 对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6.2.4 确定重大风险.6.3.选取作业活动对象:6.3.1 前期施工准备;6.3.2 基础施工阶段;6.3.3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结构安装阶段/设备安装阶段;6.3.4 设备搬运/设备安装/调试、试车、运行阶段;6.3.5 其他辅助活动包括大型起重机械和施工升降机的安装拆卸、厂内车辆运输、供电和临时用电等.6.4 危险源的识别6.4.1 危险源的分类:根据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a 物体打击;a 2.车辆伤害;a 3.机械伤害;a 4.起重伤害;a 5.触电;a 6.淹溺;a 7.灼烫;a 8.火灾;a 9.高处坠落;a 10.坍塌;a 11.锅炉爆炸;a 12.容器爆炸;a 13.其他爆炸;a 14.中毒和窒息;a 15.其他伤害.6.5.危险源和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6.5.1.施工现场危险源常用的辨识方法.1.经验分析法:经验分析法包括对照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辨识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局限性,对此,可采用安全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类比分析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事故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估对象的危险因素.总结以往事故的教训和管理经验,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故或未遂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不难辨识出危险因素.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危险因素主要是通过经验分析方法来辨识.2.材料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分析法了解施工安装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害辨识的基础,危害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有:毒性、物理化学性质、燃烧和爆炸特性等.施工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的危险性质加剧.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也称定量分析法,详见本制度7.5条款.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估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 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L×E×C,D值愈大,说明危险性愈大,当D值超过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时,就认定为重大危险源.6.5.2.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的辨识.由于危险性有潜在的特点和性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故在未发生事故前,如何辨识出潜在的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就至关重要,为了能迅速辨识危险源或危险因素,应采取如下预先分析方法:1.调查危险源作业危险因素.先对施工作业目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作较为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按照过去的经验和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分析作业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人员受伤和物质损失的危险性.2.识别危险因素.潜在的危险性往往是很难辨识的,危险性存在具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应采取系统地去辨识它,才不会造成遗漏.3.根据过去的经验及同类施工中所发生过的事故教训,进行综合分析,施工现场存在着主要的“五大伤害”,既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这五类事故是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类型,是建筑安装施工现场存在的常见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其他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还有窒息、中毒、爆炸、火灾等.6.5.3.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主要做法.应针对建筑安装工程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公司、分公司、项目部自身管理水平等情况,根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充分辨识出本工程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控制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列出清单,并采用适当的分析评估方法,评估已辨识的全部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施工现场场界内外的影响,将其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且事故发生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源、危险因素和环境因素确定为重大危险源.6.5.4.建筑安装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1.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及以前一些事故案例,可作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作业危险性分析的主要依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第4.1.1条规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第5.0.3条为强制性条款,规定“当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的等级为不合格时,必须限期整改达到合格”.6.国家住建部发布的历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对建筑施工事故的类别、发生部位进行了全面的统计,也是辨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依据之一.6.5.5.重大危险源的认定.6.5.5.1.施工现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认定为重大危险源:1.违反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条文规定的;2.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的规定检查,分项检查中保证项目得分不足40分或保证项目中有一项得分为0分的.6.5.5.2.存在重大施工危险作业的分部分项工程,主要包括:1.施工现场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地下室三层以上含三层或深度虽未超过5m含5m,但地质条件中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极其复杂的基坑、沟槽工程;2.地下暗挖工程;3.水平混凝土构件横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荷载大于15KN/m的高大模板工程以及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大模板等.4.30m及以上高处作业与悬吊作业;5.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装拆卸;6.起重吊装工程;7.悬挑式脚手架,高度超过24m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吊篮脚手架;8.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交叉作业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7.安全风险评估管理7.1.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或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其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估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施工环境、减少和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7.2.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安全风险评估一般按照划分的施工作业单元和作业活动,识别危险和有害因素、评估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等步骤进行.2.作业活动划分一般按照作业区域、施工任务、施工工序、施工设施和设备进行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使用进行划分,以能够清晰辩别危险、有害因素并无遗漏为准.可将设施、设备、工器具的使用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拆除等和相同工序、相同操作内容的作业活动进行单元划分,施工作业涉及此部分时不再重复划分.3.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主要从施工环境条件、施工总体布置包括施工区、生活区的布置、施工过程和工序、施工设备和设施、尘毒噪温有害作业部位、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救援设施、辅助作业、生活设施、劳动组织、施工人员生理、心理因素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识别.在辨识充分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有可能引起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4.对不可承受的安全风险,制定并实施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一般按照消除、消弱和个体防护的顺序和原则选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对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预评审.5.当工程项目的内外部条件发生显着变化,以至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受到显着影响,对现有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产生疑义,应及时再进行危害辨识、安全评估和控制措施的评审.7.3.安全风险评估范围:1.施工规划、施工过程、试车投产运行等阶段;2.常规施工活动和采用“四新”施工活动;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4.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7.人为因素,包括“三违”和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7.4.风险评估准则: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安全技术规范、规程、标准;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7.5.风险评估工具:可根据安全生产管理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常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工具有安全风险评估工具定义见附录5: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2.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3.过程危险分析法PHA;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6.故障树分析法FTA;7.事件树分析法ETA;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7.6.定量评估主要采取作业条件风险评估法,也称LEC法,即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估系统产生安全风险的大小.7.6.1.其公式是: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7.6.2.D=L×E×C 分值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的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为1,但在作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件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暴露在此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地暴露3.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C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变化范围很大,对伤亡事故来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结果;对于机械设备及火灾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从1万元到1000万元.由于范围广阔,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轻伤或1万元财产损失规定分数值为1,把造成十人以上死亡或1000万元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在1与100之间.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分数值人员伤亡机械设备或火灾损失万元10010人以上死亡1000403~9人死亡200151人死亡507严重,重伤203重大,致残51轻伤14.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危险;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着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险等级划分D值——风险级别值分数值状态评价﹥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70~160显着危险,需要整改.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7.6.3.重大危险源或重大危险因素的确定原则,根据评价人员的经验判断,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均应评估判定为重大危险:1.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2.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3.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没有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预防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套规章制度。
该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全面辨识和评估工作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对工作安全的潜在影响,并根据风险的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和管控,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危险源辨识旨在识别与工作环境相关的潜在风险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物品、机械设备、人为因素等。
首先,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可能导致的安全风险。
其次,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相应的防控措施。
最后,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和事故。
安全风险分级是根据危险源的危害程度、概率和暴露度来确定的。
根据风险分级,可以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等级,以便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对于低风险的危险源,可以选择采取风险消除或控制的方式进行管控;中风险的危险源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同时加强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高风险的危险源则需要进行重点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对于危险源的管控措施,可以分为风险消除、控制、监测和应急响应几个方面。
风险消除是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更换危险设备、替换危险物质等方式来消除危险源。
风险控制是通过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影响,如安装防护设备、明确作业流程、制定操作规范等。
风险监测是指通过设备检测、巡查、自查等手段,对危险源的存在进行及时监测和报告。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时,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以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在制定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并结合企业或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同时,应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定期对制度进行评估和更新,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总之,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保障工作环境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可以帮助企业或组织识别和评估工作中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5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防范事故风险,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项目和岗位。
第三条本制度的任务是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的评价,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事故预防能力。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工作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
第五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全面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六条风险评价工作应当与公司的安全生产目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
第七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第八条危险源辨识工作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排查,识别出存在的危险源。
第九条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文献调查、专家咨询等。
第十条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技术条件及设备设施是否达到安全标准;(二)工艺流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三)原材料和半成品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四)职工操作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五)周边环境是否对安全产生影响;(六)其他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第十一条危险源辨识工作应当有针对性、全面覆盖,记录辨识结果并及时整理。
第十二条危险源辨识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作频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第三章风险评价第十三条风险评价工作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第十四条风险评价应当根据公司的安全生产目标和相关规定进行。
第十五条风险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对危险源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二)对危险源引发的事故后果进行评估;(三)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进行防控的危险源。
第十六条风险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第十七条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当记录并进行汇总,形成风险评价报告。
第十八条风险评价应定期进行复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调整和改进意见。
第四章风险控制第十九条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当对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和各部门、项目、岗位进行指导,明确风险控制措施和责任。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1.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识别和确定可能引发事故和危害的因素,包括人员、设备、工艺和环境等方面。
通过查找历史事故记录、现场巡查、询问员工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危险源,包括常见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化学品等。
2.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的评估标准包括危险性程度和暴露频度两个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1.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方面。
技术控制包括改进设备、改善工艺、使用防护设施等;管理控制包括制定操作规程和紧急预案、进行培训和教育等;个体防护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等。
2.明确风险控制的责任主体和管理程序,并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岗位。
指定专人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的工作,确保相关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三、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1.制定危险源管理制度,明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的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
包括危险源信息登记、监测和更新,以及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制和审批程序等。
2.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南,对危险作业和特殊工作进行具体规范,包括工艺流程、安全操作程序、应急预案等。
3.制定安全培训与教育制度,明确安全培训的内容、对象和周期。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4.建立事故报告和调查制度,对发生的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正和预防措施。
5.建立危险源监测和评估制度,定期对危险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为了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对危险源进行辨识与风险分级是必不可少的。
危险源辨识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是一套系统的方法和规范,旨在对各种危险源进行全面评估和管控,以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一、危险源辨识1.收集信息:收集有关工作场所、工作任务、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的信息。
2.识别危险源: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例如机械设备、电器设备、化学品、噪音、震动等。
3.分析危险源:对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危险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造成的伤害。
4.评估风险:结合危险源的性质和程度,评估危险源对员工的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
5.制定控制措施:针对评估出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伤害的可能性。
二、安全风险分级安全风险分级是根据辨识出的危险源对员工的实际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类处理。
根据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的范围,通常可以将安全风险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重大风险:对员工造成重大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死亡或重伤。
2.较大风险:对员工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重伤或短期休工。
3.一般风险:对员工造成轻微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轻伤或不适。
4.轻微风险:对员工造成极小伤害或危害,可能导致短暂的不适。
根据安全风险的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的危险源和安全风险等级,需要制定不同的管控措施,以控制和降低风险。
管控措施应包括预防措施、保护措施和救援措施三个方面:1.预防措施:包括制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安装安全设备等,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2.保护措施:包括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建立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安全围挡等,以减轻事故的影响。
3.救援措施:包括组织应急演练、建立应急疏散通道、培训急救人员等,以及时处置事故。
此外,对于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危险源,还需要建立监测系统和应急预案,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和处理。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工作安全保障的基础,意在预测和规避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风险,从而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以下是一份危险源辨识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的范例,仅供参考。
一、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和原则危险源辨识是通过对职业环境和职业操作的分析,以确定可能对工人造成危害的因素。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在于发现这些因素,并通过逐步消除或控制它们来降低工人在工作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危险源辨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系统性危险源辨识需要对工作系统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以便发现可能对工人构成风险的因素。
2. 参与性危险源辨识需要在组织内部涉及多个层级的参与,以确保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循序渐进危险源辨识需要按照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以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佳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 风险分析矩阵基于职业危害的类型、强度和频率等因素,将危险源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2. 工作场所旁观法通过观察、研究和描述职业环境,如地点、活动、设备等因素,确定职业危险源所在。
3. 参与式评估调查、询问、评估相关方面人员,以获取有关职业危险源的信息,并依据其评估结果强化或改进管理。
三、风险管理制度1. 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的程序和措施,明确职责,将危险源管理纳入组织的日常运营,确保管理中存在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得到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2. 向组织内成员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相关信息,以提高职业环境管理的自觉性和规范性,增强组织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能力。
3. 通过职工安全培训,鼓励员工了解新的职业安全和卫生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风险管理周期的运作1. 规划:在风险管控前根据相关职业危险源类型,制定管理计划和销毁计划,并审核和更改管理措施以适应组织和职场变化。
2. 实施:落实相关职业危险源的管理措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预防工作被甩下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
青岛今世远轻工有限公司
2017年01月01日
危险源及安全风险辨识控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持续对全项目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为消除事故隐患奠定基础。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
3.2勤部门是项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3.3 各部门和单位负责其管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参加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
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
4.2 危险源的辩识
4.2.1 危险源的辩识应考虑以下方面:
4.2.1.1 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包括项目管理和工作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
4.2.1.2 项目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4.2.1.3 项目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公司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食品、办公用品、生活物品等。
4.2.1.4 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
4.2.1.5 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
1) 六种典型危害
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
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2) 三种时态
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
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3) 三种状态
a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
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
c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
4.2.2 识别的方法
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3) 通过收集其它要求(如:客户的要求等)和专家咨询获得的信息。
4) 通过现场观察、座谈和预先危害分析进行辨识:
现场观察:对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进行现场观测,分析人员、过程、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
座谈:召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讨论分析作业活动、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对现场观察分析得出的危害进行补充和确认;
预先危害分析:新设备或新过程采用前,预先对存在的危害类别、危害产生的条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
4.3 风险评价
4.3.1 矩阵法
4.3.2 定量评价法
式中:D-风险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L、E、C分值分别按照下述表格确定: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说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指存在某种情况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指这种情况在我公司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车辆带病运行时,出现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L值应为6或10),而不是指我单位车辆带病运行的可能性有多大(此时L值为3或1)。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3)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4) 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分为极其危险、高度危险、显著危险、一般危险、稍有危险五个等级。
具体划分见下表:
注:D>70的危险源为重大安全风险。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
4.4.1各部门按照上述规定,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填写《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中的“序号”、“场所/设备设施/活动”、“危险源”、“可能的损害”、“现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内容。
4.4.2 各部门根据“矩阵法”和“定量评价法”,对已识别危险源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风险评估”和“风险级别”的内容。
根据评价结果,将重大安全风险汇总填写《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4.4.3各部门将《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上交公司人资行政部。
人资行政部对各部门的《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进行审核和确认,汇总编制公司的《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4.5 风险控制的策划
4.5.1 风险控制的策划应首先考虑消除或减少危险源,其次考虑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最后考虑个体保护。
4.5.2 重大安全风险控制
4.5.2.1 在一段时期内需采取专门措施控制时,应建立详尽的实施计划(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5.2.2 紧急情况下的重大安全风险,应制定应急预案。
4.5.2.3 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编制相关安全操作规程或作业指导书。
4.5.2.4 监控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4.5.2.5 对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4.5.2.6 加强有关设备、设施的检查和维护。
4.5.3 一般风险控制
对一般风险危险源,对职工进行安全风险教育,有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和措施,加强运行监控。
4.6 危险源的更新
各部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危险源的更新工作,对新增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新增重大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1) 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时;
2) 在工作程序将发生变化时;
3) 开展新的活动之前(如新建工程等);
4) 采用新设备、设施前或设备技术改造后投入使用前;
5) 采用新的物质;
6) 发现新的危险源时。
各部门根据补充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填写新增《危险源辩识调查评价表》和《重大安全风险清单》,报人资行政部备案。
5 .记录
5.1 《危险源辨识调查评价表》
5.2 《重大安全风险清单》
青岛今世远轻工有限公司 2017年0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