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合集下载

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导语: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多种矛盾凸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

对处于这一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这也是我们的战略机遇,只有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能幸福,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够实现!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第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破除落后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滞后,一直特别注重经济建设而轻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并没有错,不可否认,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

但是,仅有经济发展是完全不够的,不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说的是就这个道理。

我们还要警惕社会管理就是简单的管制和控制的思想,这种管理理念,一切以稳定为目标和目的,完全没有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压制了社会的活力,使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有效疏导,不能从源头上,疏通和化解矛盾。

第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社会管理所规范和协调的社会关系、组织行为等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

而对人的管理是不同于对物的管理的,因此,社会管理一定要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的价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具有统领的作用,它强调的是一种服务意识,而不是单纯的控制思想。

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体制上的完善和创新。

社会管理体制是指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安排。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探讨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探讨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探讨【摘要】面对社会广泛深刻的变化,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包括: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各级干部管理社会事务能力、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管理、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群众合法利益的保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关键词】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

2010年以来,中央多次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充分表明中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

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人们的思想观念明显变化。

为此,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一)社会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公有制经济改革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新型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商会等新型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

社会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两新”组织的发展壮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重组,造就了企业董事长和股东、职业经理、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新社会阶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

利益不同,诉求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来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说企业劳资纠纷、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拆迁、失业问题或者说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些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社会管理办法与之相适应。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河北日报/2011年/12月/21日/第011版知与行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刘邦凡徐水陈光辉执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想群众之所想,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利民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基层组织进一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让群众的事情能够得到及时办理。

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

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因此,政府在出台管理举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听取民意。

只有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吸纳群众意见,政府的社会管理措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领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实践离不开党的理论指导,社会管理的利益协调、政策法规的科学制定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只有党才能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因此,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2月19日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8点意见,这是指导基层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纲领性要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通过到苏州等先进地区的学习考察,同时结合我们的实际,个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应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是民生为先,加快亲民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要始终坚持弘扬亲民爱民的理念,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只有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而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工作中自觉地把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不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加大民生投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让经济发展的春风化为滋润民众的“及时雨”,让社会进步之花结为可供百姓分享的丰硕果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二是稳定是福,大力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二是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已经创造了不少社会管理的新办法。比如,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使他们进入城镇社会管理工作范畴;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整合基层资源和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等等。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善于运用协商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实施社会管理,注重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问题,努力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应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从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入手,着力解决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使各种社会管理措施产生最佳社会效果。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体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较短时期内集中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大为增强,社会管理的难度在增加;相比之下,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同时,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也对我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刻反映了在现阶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破解这些难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谁来管”、“怎么管”、“建立长效机制”等几个重要着力点,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把握六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把握六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把握六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最终实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要解决兴业县现阶段凸显的社会问题,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发展大会战”,促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开展“转变作风,提升绩效”干部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才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改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解决好民生民本问题,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生民本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上多想办法,多出真招,多办实事。

当前,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关系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兴业将每年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学、劳、病、老、居”基本保障、基本权益,过上应有的幸福生活。

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优势ok

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优势ok

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今年初,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个必然要求”阐明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表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将成为党和国家一项重点工作。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的重要法宝,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中,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又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理应有所作为。

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战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管理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的要求,也是当前统一战线在服务大局中的根本任务。

统一战线只有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进程中,才能体现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实现统一战线自身的价值。

当前,社会管理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统一战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应超前思考,主动作为,着力整合社会各种力量资源,凝聚各阶层、各方面的人心,坚持把他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团结在党的周围,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

一、统一战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优势从政治意义上看,统一战线是有共同目标的政治力量的联盟,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形式,其服务社会管理相较于其他行政部门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一)维护稳定隐形性。

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讯网2012-06-01 /2012-06-05/142108779.html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深刻分析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一)主动做好群众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通过构筑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以基层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工作网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做到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始终带着感情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贯彻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社会管理中以群众期盼为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群众现实的生活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二)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使得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要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读本》临沂市2012年继续教育考题及答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读本》临沂市2012年继续教育考题及答案

临沂市2012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读本》考题及答案本答案得分93分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的有()。

党委会议听证会制度开放会议网上新闻发布会2.首次把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明确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扩大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的会议是()。

十四届四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3.基层群众通过社会组织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增强社会管理的合力和活力,这种做法对于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协同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自治4.()会议上,我党明确提出当前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六大十七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5.()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程。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6.()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和谐家庭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机关7.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由原来的“三位一体”扩大为“四位一体”的新格局,“四位一体”比“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多的一项建设内容是()。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8.以下对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的基本要求的表述,错误的是()。

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9.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社会协同的内容不包括()。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10.以下各项中,不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的是()。

精简社会机构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11.以下各项中,不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性特征的有()。

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适应性12.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手段不包括()。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统治手段13.公共行政的最终目标在于()。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突破口和着力点的选择。

当前,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管理创新要以超前谋划为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超前谋划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管理方向、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超前谋划,有利于牢牢把握社会管理的主动权,及时防范和有效应对社会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社会建设和管理。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因此,社会建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社会事业,同时还要为经济、政治、文化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

但是,人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不如对经济建设、经济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探索社会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诸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阶段新挑战要求我们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然而我国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束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及建议摘要:面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应加强各类民间组织的管理,提高公众自我管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护,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完善网络舆论导向机制等。

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措施对策引言:目前,为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健全法制体系,有效地整合社会治理资源,为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平台和渠道,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目标得以实现。

1、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紧迫性1.1社会转型导致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随着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到来,开放的经济迅速发展,国企的改制和非公有制的发展迅速,各种类型的所有制结构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商会等新兴的社会团体也纷纷涌现。

“两新”组织的产生与发展,促使了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分裂与重组,包括董事长与股东、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各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等。

利益的差异,需求的差异,势必会引起各方的矛盾。

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公司劳动争议、城镇拆迁、土地征收、就业、环境污染等新问题[1]。

1.2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以某市为例,社会管理体系是“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网络”(即指区一级政府、区街道三级管理、区、街道三级网络)。

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不合理,致使街道等部门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脱节,出现了事责分离,权责分离,事事分离现象,其城市委员会所承担的责任过大,存在着行政管理的突出趋势,以及缺乏完善的社区民主体制,这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行政两难”与“社区两难”[2]。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2.1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安机关职能任务的深刻变化,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容、特点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的形势和局面更加复杂,困难和挑战愈加艰巨。

需要我们不断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加强改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为公安工作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

一、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特点之浅析(一)从工作性质来看。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从未改变。

没有强有力的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公安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清醒的看到,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性、源头性工作,问题更加复杂、压力更加凸显、意义更加突出。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必须充分认清新形势下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以更加强有力的手段和举措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平安稳定的坚实基础。

(二)从工作内容来看。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人财物的大流动、社会管理模式理念的大革新,公安基层基础工作不论从深度、广度还是难度来看,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一是对社会人的管理难度加大。

“社会人”流动性强,管理和控制难度大,原有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等人口管理模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管理真空。

二是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压力增大。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力量薄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导致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三是对虚拟社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方式,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也是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的新战场,但目前公安基础工作中对虚拟社会管理手段不多、管控不力,导致虚拟社会管理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发展战略组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8年来,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在探索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存在不少,压力依然巨大,迫切需要找准着力点,尽快扭转工作被动的局面。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市、县(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先后将其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并在夯实民生基础、优化决策程序、构建“和谐村矿”关系、创新人口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

(一)夯实民生基础。

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新增资源税收入全部用于改善民生。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元,为全省最高水平,并实现市级统筹。

实现义务教育“零收费”,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2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27万。

开发公益性岗位6220个,用于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

加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消除“零就业”家庭4000多户。

(二)优化决策程序。

印发《榆林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2—2016年)》,提出了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基本制度框架。

出台《榆林市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制定《榆林市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并对驼峰北路(长虹路)、环城北路(二里半)房屋征收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改善村矿关系。

市上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涉煤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村矿和谐发展领导小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村矿矛盾的“13351”工作总体思路,出台了《推进和谐村矿建设的工作方案》。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考试相关答案10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考试相关答案10

良好的治安管理
广泛的社区参与(该项是标准答案)
完善的社区服务
优美的生态环境
20、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是()。
技术手段的创新(该项是标准答案)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
社会环境的变迁
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
二、多选题 (共 10 题/总 20 分)
已答:0 未答:10 不确
定:0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性主要包括()。
公益性
社会性(该项是标准答案)
平等性
15、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行时间是()。
1998年
1994年(该项是标准答案)
1985年
2000年
16、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主要情况是()。
颁布了相关法规
出现了一些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协会
以“限制”为主
数量急剧膨胀(该项是标准答案)
17、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情况描述不准确的是()。
加强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建设(该项是标准答案)
发展社会自治和自我管理(该项是标准答案)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该项是标准答案)
三、判断题 (共 20 题/总 40 分)
已答:0 未答:20 不确
定:0
1、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建设进入一个自觉
构建的阶段。
正确
错误(该项是标准答案)
政府的层级职能(该项是标准答案)
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府的运行职能
5、下列不属于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的是()。
强化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政治——行政”过程(该项是标准答案)
建立多元化公共服务融资机制
经济引入市场机制
完善公共服务监管体系
6、NGO是指()。

论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概要

论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概要

论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李好臣一、政府是社会管理的行政主体,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就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加强社会管理,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赖以存在的前提。

发挥政府的应有作用,就是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一)突出政府的公共性,为社会提供其他组织所不能和不愿提供的具有排他性的公共产品这主要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公共安全;发布公共信息,等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二)强调政府的责任性,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作为负责任的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既不能供给不足,又不能为了展现自己的政绩而过度供给;同时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边界,凡是分内的准公共产品绝对不能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随意交给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承担,尤其是在其成熟度不高、担当公共服务责任乏力的情况下,即使是准公共产品也不能随意转移责任。

(三)强调政府的回应性,保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缺位政府必须对社会职能的扩张作出及时回应,加强对虚拟社会的服务与管理,创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和秩序;加强对新兴经济组织的服务与管理,规范和引导它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政府必须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作出及时回应,加强社会风险管理,保障公共安全。

政府必须对公民利益诉求及时回应,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提供便捷且人性化的服务。

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根据系统论原理,政府发挥应有作用的着力点,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责体系作出整体规划,中观层面完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机制,微观层面着力解决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责体系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理顺社会管理体制一是合理界定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责范围及实现方式。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前沿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

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2011年06月22日12:12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课题组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有利于避免社会管理中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这也正是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思考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

加强社会管理的成效与不足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与体制创新,把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相比,浙江省社会管理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从构建社会管理基本格局的层面观察,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些地方的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还不强。

一些地方的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能力不强,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不高,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还不清晰,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没有解决。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缺位、越位等现象并存。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社会管理机构庞杂,社会管理职能分割严重,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履行上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并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公共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

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

浙江省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

社会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结构不甚合理,现行管理体制与手段不能适应培育发展要求,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人民群众社会参与渠道不多,参与程度不高。

公民在社会管理中参与度不高。

公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及参与载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社会规范体系不健全,社会信任度不高,守法意识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朱春玲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26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明显增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内部各种具体矛盾呈现出热点多、燃点低的状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

这就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现实问题。

地方政府应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
良好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领域出现复杂情况,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人口流动、阶层变动不断呈现出新特点。

与社会领域快速变化的形势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创新。

在思想观念上,应努力实现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在管理主体上,应努力实现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

在管理方式上,应努力实现从重管制控制向重协商协调转变,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管理环节上,应努力实现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
向源头治理,社会管理关口前移,使社会矛盾少产生、少激化。

在管理手段上,应努力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等多种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这些举措,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新模式。

坚持共建共享,大力营造知法守法、诚信文明的社会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共建共享,持之以恒地开展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创建活动,弘扬知法守法、诚信文明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首先,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

法制宣传教育应紧密结合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坚持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满足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现实需求,做到宣教内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宣教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让法律意识入脑入心,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环境。

其次,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

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应通过开展“讲诚信、树新风”系列活动,加大诚
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以政务诚信建设为先导,以商务诚信建设为重点,以个人诚信建设为基础,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诚信风尚。

第三,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引导人们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发扬奉献精神,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