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合集下载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点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点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工作研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点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青岛市政府秘书长 李众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这对于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进一步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

政府办公室(厅)作为政府的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大局,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主线,着力从保障民生、畅通民意和源头治理三个层面,切实推动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创新思路理念,主动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工作举措,狠抓重点难点,积极探索创新,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同时更应看到,当前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我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日益加大,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总体形势和我市市情,立足办公厅工作职能和实际,努力在完善服务中提高管理效能,在加强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更加注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

立足于城市定位,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导向。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途径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途径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途径作者:姜凌雯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5年第03期;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的关键和重点。

但以往我们在社会制度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体制机制都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有必要加强对社会治理体制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体制;;制度创新一、正确认识社会以及社会体制过去300年在人类历史上是利己主义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到了现在这样一个阶段,全世界共同面临着财富差距不断扩大,贫穷问题不断突出,人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双轮驱动的新的发展模式。

所以我们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要从表层走向深层,真正建立起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同样道理,我们要从中国社会体制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国际的社会体制的不同类型,以及从社会本质的特点去看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是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制度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体制体现出来的,而社会体制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制度。

我们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通过完善和创新各种各样的具体制度。

其次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之下,体现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所以社会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表现。

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的阐述,另外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对社会体制的具体内容也做了一个阐述。

首先,社会体制是建立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之上的,它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实际上是说社会体制的背后必须有一套价值来支撑,这个价值就是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它体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二、社会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途径目前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个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包括两个体制、一个体系以及一个机制。

创新社会管理的立足点_民生

创新社会管理的立足点_民生

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绩为世界瞩目。

但是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领域的社会矛盾频频发生;因劳资关系、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在眉睫。

然而,我们社会管理的主体格局、主要方式,甚至包括管理理念,还是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十分及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

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

社会管理应当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最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柔性管理”,注重服务为先。

要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等方式的现代管理转变。

完全依靠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

柔性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使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通过服务实现柔性管理,前置处理社会矛盾,实现政府提出的将矛盾消融在萌芽状态之中,为飞速发展的经济创造柔性社会机制。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改进党在基层的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建立调整、处理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途径

加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途径

会 体制是其 中的一个具体 制度 。 我 们 完 善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就 是 要 通 过 完 善 和 创 新 各 种 各 样 的具 体 制 度 。 其 次 在 多 种所有制并 存的经济制度之下, 体现 为经济体制 、 政 治体制 、 文
化体制、 社会体制 , 所 以 社 会 体 制 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的具 体 表 现。 这 是 党 的 十八 大 报 告 对 社 会 体 制 的 进 一 步 的 阐述 , 另 外党 的 十八 大 报告 里 面 对 社 会体 制 的 具 体 内容 也 做 了一个 阐述 。 首先 , 社 会 体 制 是 建 立 在 社 会公 平保 障体 系 之 上 的 , 它包 括 权 利 公 平 、 机会公平、 规 则公 平 。 实 际上 是说 社 会 体 制 的背 后 必 须 有一 套 价 值 来支撑 , 这个价 值 就是社 会公 平保障 机制 , 它 体 现 为 权 利 公 平、 机会 公 平 、 规则公 平。
方 聚 集 在 一 起 ,这 就 是 在 社 会 领 域 中 进 行 的 一 些 创 新 。除 此 之
外, 国 务 院 专 门 做 了规 定 , 即加快政府购 买公共服务的决定 , 这 实 际 上 是 推 动 政 府 把 原 来 政 府 承 担 的 社 会 服 务 交 给 市场 和 社 会 组 织 去 经营 , 去服 务 , 去创新。 也就是说 , 政 府 给 社 会 组 织 一定 的
关键 词 : 社 会 治理 社会 体 制 制 度 创 新
明 确 了 改 革 的 方 向之 后 , 在 具 体 操 作 层 面 就 涉及 到 了 社 会 体制 创新的方 式和途 径 。 党 的 十 八 届 三 中全 会 第一 次 提 出了 社 会 领 域 的 制 度 创 新 。由政 府 来 搭 建 桥 梁 , 各 类 社 区 组 织 等 需 求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河北日报/2011年/12月/21日/第011版知与行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刘邦凡徐水陈光辉执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想群众之所想,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利民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基层组织进一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让群众的事情能够得到及时办理。

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

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因此,政府在出台管理举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听取民意。

只有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吸纳群众意见,政府的社会管理措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领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实践离不开党的理论指导,社会管理的利益协调、政策法规的科学制定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只有党才能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因此,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2月19日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8点意见,这是指导基层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纲领性要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特别是通过到苏州等先进地区的学习考察,同时结合我们的实际,个人认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应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是民生为先,加快亲民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要始终坚持弘扬亲民爱民的理念,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只有让发展带来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而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工作中自觉地把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不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加大民生投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让经济发展的春风化为滋润民众的“及时雨”,让社会进步之花结为可供百姓分享的丰硕果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二是稳定是福,大力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二是解决怎么管的问题。其实,这些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已经创造了不少社会管理的新办法。比如,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使他们进入城镇社会管理工作范畴;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整合基层资源和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等等。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加快转变职能,善于运用协商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实施社会管理,注重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问题,努力实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应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从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入手,着力解决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使各种社会管理措施产生最佳社会效果。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体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上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出现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较短时期内集中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流动性、开放性大为增强,社会管理的难度在增加;相比之下,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同时,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也对我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深刻反映了在现阶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破解这些难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谁来管”、“怎么管”、“建立长效机制”等几个重要着力点,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讯网2012-06-01 /2012-06-05/142108779.html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深刻分析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一)主动做好群众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通过构筑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以基层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工作网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做到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始终带着感情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贯彻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社会管理中以群众期盼为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群众现实的生活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二)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使得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要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重提这一传统话题,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胡锦涛同志在最近发表的“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讲话中,重申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提出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一)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更多投入,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

2、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

3、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

4、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

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

5、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

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的角 色 , 有利 于避免 社会管 理 中出现越 位 、
公 民缺 乏应 有 的知 情权 及参 与载 体 ,依 法
有 序参 与社 会 管理 渠道 不畅 ,社 会 规范 体 系 不健 全 ,社会 信 任度 不高 ,守 法 意识 薄 弱 。公 民参 与社 会 管理 的志 愿精 神 以及 公
众的 主体 地位 。 公众参与是 根本 。 公众参 与, 就 是要 强化 人 民群 众是 社会 管理 主体 的理 念 ,真心 实意 地 相信 人 民群 众 ,坚定 不移
管 理 、分散 管理 、难 以形 成有 效 合力 的 问 题 没有解 决 。
共服 务 与管理 职 能 。政 府 负责 是 关键 。政 府负 责 ,就是 要强 化 责任 与服 务 、民主 与 法 治 的理 念 ,明确 政府 职 责 ,履行 好政 府 作 为 市场 守夜 人 与公 民守护 人职 能 ,努 力 提供 优 质公 共服 务 ,依法 行政 ,促 进 社会 管理 方 式从行 政强 制 型 向法 治型 、服 务型 转变 ; 强化 政府 的 社会 管理 职 能 ,做 到 要 职 能 到位 ,既不越 位 ,也 不缺 位 。要依 据 现 有 法律 法 规和 规章 ,界 定政 府 履行社 会 管理 职 能的权 力 边界 和职 责 范围 ,合理 划 分社 会 事务 的管理 权 责 ,规 范 政府 在 实施 社会管 理 中的行政 行为 , 以提高 政府效 能 。
加强社会管理的成效与不足
浙江省 委高 度重视 社会 管理 与体 制创 新 ,把 加强 和完 善社 会管 理作 为 党委 和政 府 的重 要职 责 。 着 社会 主 义市场 经 济和 随 工 业化 、城 市化 、信 息化 、全 球化 深 入发 展 ,各种 新 的社 会 问题不 断 出现 。同 社会 主 义市 场经 济体 制要 求 与人 民群 众新 期盼 相 比 ,浙江 省社 会管 理面 临着 一 些亟 待解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突破口和着力点的选择。

当前,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管理创新要以超前谋划为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超前谋划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管理方向、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超前谋划,有利于牢牢把握社会管理的主动权,及时防范和有效应对社会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社会建设和管理。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因此,社会建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社会事业,同时还要为经济、政治、文化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

但是,人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不如对经济建设、经济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探索社会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诸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阶段新挑战要求我们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然而我国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束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治、 综合治理 ; 要多措并举 、 综合施策 ; 要
相机行事 、 灵活应对 ; 要刚柔并济 、 情法
并重 。
善 于发 挥 “ 会 协 同” 突 出作 用 。 社 的
社 会敏感与实 际危 害之间的关系 , 虽然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 的相关性 , 但是社会 敏感的事件未必 实际危害大 , 危害性大
社会组织 , 注重统筹和整合各种社会力
惭探索让城 乡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
果 的新 政 策 、 途 径 、 措 施 和新 服 务 。 新 新
量和社会资源 , 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
问题 , 补充市场和 国家在资源配置和社 会协调方面的不足 , 在市场和 国家都无 法充 分发挥作用的地方 , 发挥排除不和 谐 因素的功能 。 三、 社会管理创新要 以做好基层群
果。社会 管理 , 说到底是对人 的管理 和 服务 , 涉及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切身利 益 。

切社会管理工作在根本上都 是为群众
的事 件未必人们敏感 ; 三是 处理好高发
与高危之间的关系 , 有些 事件的发生概 率很高 , 但危害却未必大 ; 而有些事件 的 危 害性很大 , 但未 必发生概率高 。从构
本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 的效率 , 在保持 稳定 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 。这要求在
社 会 管 理 实 践 中 , 加 注 重 培 育 和 引 导 更
建和谐社会 的战略高 度出发 , 对那些高 危、 高发 、 高敏感 的社会风险和社会矛盾
进行科学评估 , 做好预案 和疏导 , 综合施 策, 既未雨绸缪 、 运筹帷幄 , 又驾轻就熟 、 从容镇定 , 从而既避免疏 于管理 , 又避免 过度控制 , 最终有利 于最大限度地消除

握六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2页精选文档

握六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2页精选文档

把握六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最终实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要解决兴业县现阶段凸显的社会问题,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发展大会战”,促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开展“转变作风,提升绩效”干部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才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改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解决好民生民本问题,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生民本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上多想办法,多出真招,多办实事。

当前,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关系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兴业将每年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学、劳、病、老、居”基本保障、基本权益,过上应有的幸福生活。

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把握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明显增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社会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找准着力点,探索新办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内部各种具体矛盾呈现出热点多、燃点低的状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的特征。

这就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现实问题。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着力点的调查研究发展战略组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8年来,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在探索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存在不少,压力依然巨大,迫切需要找准着力点,尽快扭转工作被动的局面。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探索市、县(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先后将其列入“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并在夯实民生基础、优化决策程序、构建“和谐村矿”关系、创新人口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

(一)夯实民生基础。

加大民生投入,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新增资源税收入全部用于改善民生。

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元,为全省最高水平,并实现市级统筹。

实现义务教育“零收费”,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92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27万。

开发公益性岗位6220个,用于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的大中专毕业生。

加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消除“零就业”家庭4000多户。

(二)优化决策程序。

印发《榆林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2—2016年)》,提出了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基本制度框架。

出台《榆林市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实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制定《榆林市房屋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并对驼峰北路(长虹路)、环城北路(二里半)房屋征收进行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三)改善村矿关系。

市上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涉煤县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村矿和谐发展领导小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村矿矛盾的“13351”工作总体思路,出台了《推进和谐村矿建设的工作方案》。

县级政府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县级政府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县级政府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孙彩红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迫切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的现实要求,许多地方政府都在围绕社会建设、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等工作尝试和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

然而,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是不同的,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对于县一级政府来说,主要是维护基层的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更为有效地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县级政府在农村的社会管理职能履行方面应突出强调如下三个重点。

第一,坚持走群众路线,网络式维护社会稳定。

没有广大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

对于县级政府来说,要尤其坚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结合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新形势新特点,通过构建城乡联合网络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河北青县党委政府主动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局势的新变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三级防控网络”,在城区防控的基础上,强化了农村的多层级防控网络。

一是以村为单位组建村级巡防队伍,实现“村内自防”。

二是以中心村为基础整合辐射村庄巡防力量,实现“区域联防”。

三是以镇乡为单位整合辖区内村街巡防力量,实现“镇域联防”。

同时,采用先进科技构建农村的“平安互助网”。

第二,实行特色信访制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县级政府的信访工作处于基层,应重点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首先,要积极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问题。

在传统信访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开通人民来信绿色通道和县长公开电话。

有条件的县,还可以设立网络渠道,方便群众反映各种诉求。

其次,要建立健全县级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轮流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制度。

通过建立专业接访、对口约访、应急处访等特色信访制度,加大初信初访的办理力度,不断拓展和延伸领导干部接访工作的长效机制。

如青县结合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建立“首调”机制,将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化解工作落实到村。

再如,江华县实行了“信访代理制”,在乡镇设立信访服务中心,在村设立信访代理服务站,就地化解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前沿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

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2011年06月22日12:12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课题组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有利于避免社会管理中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这也正是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思考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

加强社会管理的成效与不足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与体制创新,把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相比,浙江省社会管理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从构建社会管理基本格局的层面观察,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些地方的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还不强。

一些地方的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能力不强,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不高,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还不清晰,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没有解决。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缺位、越位等现象并存。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社会管理机构庞杂,社会管理职能分割严重,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履行上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并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公共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

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

浙江省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

社会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结构不甚合理,现行管理体制与手段不能适应培育发展要求,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人民群众社会参与渠道不多,参与程度不高。

公民在社会管理中参与度不高。

公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及参与载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社会规范体系不健全,社会信任度不高,守法意识薄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7-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杨宜勇《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9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对“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编者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

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

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新社会管理,当前需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向基层倾斜。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二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创新“谁来管”: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的管理主体由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四部分组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主体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单位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这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管理格局。

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

党的领导,是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

在社会管理中,党委领导主要表现为统筹兼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效促进社会整合。

政府负责,是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

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过程中,政府应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职能作用,负责具体的组织管理——包括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

社会协同,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途径。

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

公众参与,既有利于社会管理得到群众支持,又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充分依靠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形式。

目前,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内容和形式。

这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当前的主攻方向是:在全局性和局域性社会管理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创新“怎么管”:完善各种社会互动机制创新“怎么管”,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互动机制,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合法、合理获取利益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行为,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调整不同利益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

四是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给利益受损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一定补偿,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须遵循完整性、便捷性、有效性原则。

完整性是指能够全面准确收集情况;便捷性是指诉求渠道便捷通畅、低成本;有效性是指群众诉求能够到达相应的层面并获得响应。

当前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优化已有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形成反应灵敏、运作有力、执行高效的工作链条。

具体地讲,就是要让群众有地方及时表达诉求;有关部门对合理的诉求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解释,对不合理的诉求要进行疏导,对一些带有倾向性和重大的问题要及时报告,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发生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二是推行领导干部接待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同时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多发的形势,搭建多种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加强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诉求表达制度安排。

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有关地方和责任部门及单位应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群众利益诉求问题,像分析经济发展形势一样分析群众利益诉求形势,像抓重点工程一样对待群众利益诉求问题。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排查调处矛盾纠纷须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开展源头治理,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完善各项制度,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全面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全面提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

重点是维护好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一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尤须建立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

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保制度。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二是保障就业。

将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落到实处,特别是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三是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国家财政新增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尽可能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四是保障受教育权。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尽快促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五是保障政治参与。

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行使民主权利。

比如,发展民主协商,协调各方利益;加强民主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治,规范公权力的运行范围和使用方向;推进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的参与权;等等。

作者简介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政策、人口与就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