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胃息肉的诊断标准
胃息肉的诊断标准胃息肉是指黏膜下或黏膜表面出现的良性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等因素引起的。
胃息肉通常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但并非所有的息肉都需要治疗。
对于胃息肉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和治疗方案。
一、内镜检查1. 胃息肉的形态:内镜检查时需要观察息肉的大小、形状、表面光滑度等特征。
2. 胃息肉的数量:需要确定患者是否有单个或多发性息肉。
3. 胃息肉的位置:息肉的位置也需要被记录,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组织学检查1. 组织学类型: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息肉的类型,如非典型增生、腺瘤、异型增生等。
2. 组织学分级:根据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学异型性等特征进行分级,以确定治疗方案。
三、影像学检查1. 腹部B超或CT检查:用于评估息肉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腹部MRI检查:对于大型息肉或有合并症的患者,可以进行MRI检查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影像信息。
四、临床症状1. 消化道出血:是否有反复出现的黑便、便血等症状。
2. 腹痛不适:是否有反复发作的腹痛不适感。
3. 恶心呕吐:是否有反复发作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1. 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胃息肉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阳性则需要进行根除治疗。
六、并发症评估1. 息肉出血:判断息肉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2. 息肉变性:判断息肉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
七、治疗方案根据以上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后,可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方案。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息肉,可以选择观察不治疗;对于大型、有出血风险或癌变可能的息肉,则需要考虑手术切除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治疗方式。
在诊断胃息肉时,需要综合考虑内镜检查、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同时,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息肉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胃息肉 病情说明指导书
胃息肉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胃息肉概述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起源于胃上皮层并向胃腔内突出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
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
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与组织分型、瘤体的大小等有关,部分分型有较高癌变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胃镜下摘除等治疗措施。
英文名称:gastric polyp。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胃痛。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胃。
常见症状: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乏力。
主要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慢性胃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心理因素。
检查项目:血常规、便常规、大便潜血检测、纤维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黏膜活检、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Hp-UBT)、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有发生癌变可能,出现胃息肉相关症状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胃炎患者,以及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息肉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尽早就诊。
临床分类:1、国内广泛应用的是以组织学分类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可分为:(1)增生性息肉:以胃窦部及胃体下部居多。
好发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炎者。
多单发且较小(<1cm),有时可见充血、糜烂。
(2)炎症性息肉:胃黏膜炎症可呈现结节样改变。
(3)错构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正常成熟的黏膜成分呈不规则生长,黏液细胞增生,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黏膜肌层向表层呈放射状分割正常胃腺体。
(4)肿瘤性息肉:胃腺瘤最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约占全部胃息肉的10%,好发于胃窦或胃体的中下部。
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可根据病理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0%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癌,需要早期切除。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实验室检查】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
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胃息肉的检查注意事项
胃息肉的检查注意事项
一、概述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可出现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所以大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及时治疗,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下胃息肉检查的三、注意事项。
二、步骤/方法:
1、上午做检查:前一天晚上8时以后,不进食物及饮料,禁止吸烟。
前一天晚饭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
因为病人即使饮少量的水,也可使胃黏膜颜色发生改变,如显著萎缩性胃炎的本色病变,饮水后胃黏膜可变为红色,使诊断出现错误。
2、下午做检查:可让病人当天早8点前可喝些糖水,但不能吃其他东西,中午不吃东西。
如幽门梗阻病人,在检查前一天晚上必须进行洗胃,彻底洗清胃内容物,直到冲洗的回流液清晰为止。
在洗胃后胃管抽出以前,病人采取头低足高仰卧姿势,以使胃内残留液完全排出。
不能在当天洗胃,因为洗胃后能使胃黏膜颜色改变。
3、钡餐检查:钡餐钡剂可能附于胃肠黏膜上,特别是溃疡病变的部位,使纤维胃镜诊断发生困难,故必须在钡餐检查3天后再做相应的检查,在此期间饮食需加强注意,忌辛辣及硬质的食品。
三、注意事项:
检查前患者至少要空腹6小时以上,所以重症及体质虚弱禁食后体力难以支持者,检查前应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液。
检查完成后可能会有呕吐感,此时不要立即下床,以免晕倒。
胃息肉护理诊断与措施
胃息肉护理诊断与措施胃息肉概述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突起的良性肿瘤,它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
胃息肉的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息肉样腺瘤、错构瘤等。
胃息肉通常是无症状的,但一些大型息肉可能会引起胃腔狭窄或出血等并发症。
对于已经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诊断1. 饮食与液体摄入不足•护理诊断描述:由于胃息肉的存在,患者可能出现饮食和液体摄入不足的情况。
•相关因素:–恶心和呕吐症状。
–烧心和胃酸倒流。
–胃腔狭窄导致食物难以通过。
•期望结果:–患者的饮食和液体摄入量达到正常水平。
•护理措施:–鼓励患者分次进食,每次饮食量不宜过多,以减轻胃的负担。
–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流质饮食、软食或半流质饮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
–鼓励患者多饮清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量。
2. 胃腔出血风险•护理诊断描述:胃息肉可能引起胃腔出血,患者存在出血风险。
•相关因素:–恶性息肉的存在。
–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
•期望结果:–减少或避免胃腔出血的发生。
•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黏膜出血迹象,如黑便或呕血。
–注意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
–避免给予患者可能导致胃腔出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有必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胃黏膜上皮修复剂或内镜下止血。
3. 情绪困扰•护理诊断描述:胃息肉的存在可能引起患者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等。
•相关因素:–对疾病的不了解和恐惧。
–对治疗过程的担忧。
•期望结果:–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
•护理措施:–向患者详细解释胃息肉的性质、病程和治疗方法,帮助其了解疾病。
–倾听患者的情绪抒发,提供情感支持。
–建议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总结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胃肠息肉健康教育
胃肠息肉健康教育一、认识胃肠息肉定义:胃肠息肉是胃肠内部的良性病变,通常呈突出生长,不会扩散转移,但可单发或多发。
症状:多数胃肠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等症状。
诊断:胃肠息肉主要通过内窥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诊断。
分类:根据病理类型,胃肠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病程:胃肠息肉的生长速度和恶变风险因人而异,与息肉类型、大小、位置等因素有关。
二、胃肠息肉的预防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定期检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肠息肉。
三、胃肠息肉的治疗治疗方法:根据胃肠息肉的类型、大小和位置,可选择内镜下切除、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等治疗方式。
治疗效果: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胃肠息肉恶变的风险,提高治愈率。
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遵循医生的建议,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调适: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
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调养: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四、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患者及家属应学会自我管理,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参与治疗决策。
心理支持:家属应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其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治疗的信心。
情绪调节:患者可通过适当的运动、音乐、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
家庭护理:家属应掌握正确的家庭护理知识,帮助患者康复,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社会支持:患者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寻求社会支持,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
五、胃肠息肉患者的生活调养饮食调养:根据胃肠息肉的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运动康复: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胃肠息肉指南最新标准
胃肠息肉指南最新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胃肠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上长有的一种肿块,常见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等部位。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病理诊断标准
胃底腺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窦和胃底部位,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息肉。
病理诊断标准如下:
1.组织学特征:胃底腺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而成,形成小肿瘤,其大小通常在1cm以下,而且息肉的颜色一般为黄色或棕色。
2. 组织结构:胃底腺息肉主要由腺体组成,而且腺体内部常常包含大量的黏液。
此外,胃底腺息肉的形态结构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的结构相似,组织学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腺体类型进一步细分为胶原蛋白型、肥大型、纤维上皮型、胃底型和多发性型等。
3. 病理分级:根据组织学条件,胃底腺息肉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别为:良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良性是指胃底腺息肉的组织形态无异于正常组织,细胞增生率相对较低。
低度恶性是指组织学病变略有恶变倾向,但是未突破基底膜。
高度恶性是指组织学病变明显,腺体结构破坏,细胞异型性显著且突破基底膜。
4.危险因素:发生胃底腺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胃息肉家族史、胃息肉数量、胃息肉大小等多种因素。
综上所述,胃底腺息肉具有明显的组织学特点、组织结构、病理分级和危险因素,可以基于这些特点作出准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指导。
在实践中,细致的病理学检查和严格的诊断标准是完全必要的。
胃肠息肉健康教育
胃肠息肉健康教育胃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是指在胃肠道黏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
虽然大部分胃肠息肉是良性的,但某些类型的息肉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胃肠息肉非常重要。
1. 胃肠息肉的病因和分类胃肠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
根据形态和组织学特点,胃肠息肉可以分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等。
2. 胃肠息肉的症状和诊断胃肠息肉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症状,只有在出现明显的症状时才会引起患者的关注。
常见的症状包括便血、腹痛、腹泻等。
诊断胃肠息肉主要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3. 胃肠息肉的预防和控制预防胃肠息肉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建议大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
定期进行体检和胃肠道检查也是预防胃肠息肉的重要手段。
4. 胃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治疗胃肠息肉的方法主要包括内镜切除、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小型的胃肠息肉,内镜切除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或者烧灼。
对于大型的胃肠息肉或恶性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5. 胃肠息肉的注意事项和生活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
此外,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
6. 胃肠息肉的预后和复发风险大部分胃肠息肉是良性的,切除后患者的预后良好。
但是,一些高危因素如大型息肉、多发息肉、家族史等可能增加复发和恶变的风险。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
总结:胃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及早发现和治疗胃肠息肉非常重要。
预防胃肠息肉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胃肠道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镜切除、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等。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并定期进行胃肠道检查。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消化道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多发于中老年人。
息肉很少引起症状,较少产生出血和梗阻,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70年代后,X线、B超以及内窥镜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增加,发现率>10%,对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逐渐成为了消化内镜医师的临床日常工作。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在胃肠道粘膜局限性增生形成的隆起肿物,从发生部位上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形态上分为:广基(Sessile)和带蒂(Pedunculated);组织学上分为:炎性(Inflammatory)或假性息肉(Pseudo-adenoma)、增生性(Hyperplastic)、腺瘤性(Adenomatous)、错构瘤性(Hamartomatous)等。
1 胃息肉1.1 分类多发于中年,发病率0.6%~10%,一般位于胃窦和胃体部,也可发生在胃底或其它部位,通常是单个,也可是多个,广基或带蒂,息肉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但大多<2 cm。
内镜下肉眼胃息肉形态学分类常用日本山田法[1],分为4型(图1)。
I型最多见,息肉形态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II型息肉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90°,表面较红,中央可见凹陷;III型息肉无蒂,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息肉与黏膜间角<90°,好发于窦部幽门区;IV型息肉有蒂,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颗粒状。
IV型息肉的癌变率高达25.7%。
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3类:(1)炎性假性息肉,炎症反应致黏膜上皮再生,组织学结构为血管和纤维细胞,伴大量炎性细胞侵润;(2)增生性息肉,约占所有胃息肉中的75%,是炎症反应引起以腺体增生形成的粘膜结节,直径一般<1 cm,较大的息肉则有蒂,多伴有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
胃息肉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
胃息肉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导读:胃息肉(gastric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息肉这一名称不表示它的病因及组织学构造,只表示肉眼观察到的隆起物。
症状体征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
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病因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
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
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
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 Hp感染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
胃炎发生常见于Hp感染,Hp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
胃上皮细胞在有Hp 感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加快,而根除Hp后其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抗Hp治疗能有效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其电切治疗后的复发。
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PPI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也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强胃酸作用的PPI密切相关,PPI致使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产生抑酸作用,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尤其是可使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增加,其可能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关于胃息肉的那些事
健康博览2022/1127□文/王艳婕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突起的乳头状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他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的。
胃息肉诊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胃镜检查确定是否为胃息肉;另一方面就是在发现胃息肉之后进行胃息肉性质的确认,通过病理检测判断是普通的炎症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甚至是其他的恶性疾病。
一般来说,息肉可以分为三类:●炎症性息肉,主要是各种炎症导致的细胞增生。
●增生性的息肉,这种情况主要是长期的胃酸刺激、胆汁刺激引起的。
●腺瘤样息肉,其原因有很多,要注意的是它有癌变的趋势,可能会发展为腺癌。
胃黏膜在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刺激下,会使胃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导致胃息肉的形成,特别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还有可能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引起的。
另外胆汁反流、遗传、环境等因素也会引起胃息肉,但是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息肉发病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
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者,可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贲门部息肉患者,时有吞咽阻挡感;幽门管息肉患者,如果息肉较大,阻塞于幽门管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的治疗需根据息肉部位、大小选择具体处理方式。
大部分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电灼或者圈套切除,甚至楔形切除。
比较大的息肉、发生在特殊部位、发生梗阻,甚至有癌变者通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如做胃部分甚至是全胃切除手术。
由于胃息肉发病原因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缺乏、胃炎慢性病史有关,所以在外科治疗的同时,通常也给予内科治疗辅助,比如PPI(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胃息肉可以在内镜下治疗,较小的息肉(直径在0.5厘米以下),可以采取氩离子束凝固术;如果直径在0.5~1厘米之间,这时候可以采取胃镜下胃息肉黏膜切除术;如果息肉大于2厘米,可以采取胃镜下的黏膜剥离术治疗息肉。
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一、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二、如何预防胃息肉的发生三、胃息肉不切除有哪些危害
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1、胃息肉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1.1、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1.2、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胃息肉有哪些主要的详细分类
2.1、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最常见的息肉,一般直径都小于 0.5cm,扁平无蒂,表面光滑。
这种息肉在健康人和行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人中常常发现,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病人中出现率更高。
胃底腺息肉的癌变的风险几乎没有。
只有在非常少见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中,胃底腺息肉有癌变的风险。
2.2、增生性息肉:。
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病变性质及与病理诊断的差异
临床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良性病变且在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个别类型的胃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当胃黏膜进一步发展为糜烂、溃疡时会表现出相应的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在胃息肉的病理分型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最高,仅次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且可与胃癌共存,因此一经发现胃息肉,应进行及时的诊疗[3-4]。
内镜下钳夹活检术是目前用于胃息肉病变性质诊断的常用方法,但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内镜下钳夹活检术因获得的标本微小,并不能提供完整的病变信息,其病理诊断结果与内镜下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并非完全一致[5-6]。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诸多内窥镜技术如圈套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剥离术等逐渐被应用于胃息肉的临床诊疗,临床以内镜下电切术后获得的组织学结果作为诊断胃息肉的“金标准”[7]。
现有研究均表明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病变性质及与病理诊断的存在差异性,但对于具体影响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与病理诊断胃息肉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无系统性的研究结果,且研究结论存在争议性:有研究发现胃息肉大小≥15mm 是活检钳低估病变性质的独立预测因素[8],而有研究表明胃息肉大小与诊断一致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9]。
基于此,本研究对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病变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与病理诊断胃息肉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总结如下。
Difference between endoscopic clamp biops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gastric polypYANG Hong,ZHOU Min,WANG Zhidong,REN Hongfei,ZHANG Minggu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钳夹活检诊断胃息肉的病变性质,探究其与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后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
如何正视胃息肉
如何正视胃息肉一、胃息肉1、胃息肉的概况胃息肉(Gastric polyps)指的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一种良性隆起性病变,其表面通常都比较光滑,且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发生癌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胃息肉的检出率大概为1.1%至6.49%,由于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不同,所以其流行病学的特征也将会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近些年来胃底腺息肉的比例也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趋势。
胃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
女性患者通常都比较容易患有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老年男性比较容易患有腺瘤性息肉,且腺瘤性息肉的男女比例大致为3.69:1。
2、胃息肉的病因胃息肉的具体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的医学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萎缩性胃炎、遗传以及环境等因素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病因,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胃黏膜,使得胃上皮细胞出现过度再生的现象,最终导致胃息肉的形成,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Hp感染作为胃息肉形成的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一定要进行积极的治疗,这对于胃息肉患者疾病的治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胆汁反流进去胃部,可能会使得胃黏膜出现炎性反应,大量胆汁的流入将会严重破坏胃内的酸性环境,进而促成胃息肉的形成。
由于PPI具有抑制胃酸的作用,因此很有可能会使得人体经常性地处于低胃酸状态,甚至还会引发胃泌素血症,最终导致胃息肉的发生,且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也将会大大增加。
由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了增生异常的现象,因此很有可能会引发胃息肉。
除此之外,遗传、环境以及年龄等因素在胃息肉的形成过程当中也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其他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暴饮暴食、吸烟喝酒、作息不规律、长期心情低落等,这一系列因素很有可能会使得胃息肉的发病率增加。
3、胃息肉的症状一般情况下,胃息肉并不会引发任何的不适体征或者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但是这部分症状也并非胃息肉特有的临床表现。
胃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胃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是息肉的好发部位,以结肠息肉多见,随着胃镜的普及,胃息肉的报告也逐惭增多,检出率在0.6%~10%,且有逐年增加倾向。
小编整理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龚均老师讲解《胃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欢迎大家一起学习,批评指正。
定义息肉指粘膜突向内腔形成局限性隆起的一类上皮性良性肿瘤,大多表面色泽有变化,如充血发红或色略淡,可伴糜烂,也有色泽同周围粘膜者。
病因有研究认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抗Hp治疗可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电切后的复发;PPI的长期使用使胃底腺息肉发生率增加;有些息肉病因明确如Peutz-Jeghers 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呈错构瘤性息肉。
家族性息肉病多为腺瘤性息肉,极易癌变,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诊断虽然B超、CT、钡透都能诊断息肉,但是胃镜诊断仍是胃息肉诊断的“金标准”,且可活检做病理学诊断,并可行胃镜下治疗。
1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又称过形成息肉,为最常见的息肉,可见于全胃,以胃窦多见,也有报告胃体多见,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常为单发,也可多发。
息肉表面光滑或略分叶,顶部粘膜有时有糜烂,大的息肉常有蒂或亚蒂。
2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多发生在无萎缩的胃底腺范围,即胃体和胃底部,由胃底腺的过形成和囊状扩张形成。
也有胃窦、贲门部异位性胃底腺息肉的报道。
女性多见,常为多发也可单发,呈半球形或球形、广基底,数毫米大小,息肉表面光滑,淡粉红色或无色调变化,有的在短期内增加或消失,一般不会癌变。
该类病例Hp感染率较增生性息肉低。
近年来报告长期(1年以上)服用PPI制剂可导致胃底腺息肉发生率增高。
部分患者停用PPI后胃底腺息肉会自行消退。
3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多无蒂,体积小,如绿豆或黄豆大,也有较大者,以伴有慢性炎症的老年人多见。
息肉较脆,表面可有糜烂。
炎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的区别在于病理学上炎性细胞浸润占主导优势,也与Hp感染有关。
胃息肉
胃息肉文章目录*一、胃息肉的概述*二、胃息肉的典型症状*三、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四、胃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胃息肉的并发症*六、胃息肉的防治方案胃息肉的概述1、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胃部。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消化内科。
胃息肉的典型症状1、胃息肉的典型症状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2、胃息肉的分类 2.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2、腺瘤性息肉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病因病机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出现的良性肿瘤,它通常是无症状的,但也可能引起一些不适。
本文将介绍胃息肉的症状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1.胃部不适:胃息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包括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2.消化道出血:一些胃息肉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这是胃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黑便或便血的症状。
3.贫血:由于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过多,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等。
4.腹痛:在一些情况下,胃息肉可能会导致腹痛,特别是当胃息肉发生幽门梗阻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腹痛。
二、治疗方法1.观察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胃息肉,医生通常会选择观察治疗。
这意味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大小和变化。
如果息肉没有增大或出现恶变的趋势,通常不需要其他治疗。
2.内镜切除术:对于大型或有症状的胃息肉,内镜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手术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可以有效地去除胃息肉,同时也能进行组织检查以排除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3.微创手术:对于一些较大或有高度恶变风险的胃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微创手术。
这包括胃镜下肿瘤切除术、腔镜手术等。
这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4.放射治疗: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
放射治疗使用高能射线照射胃息肉,以达到收缩或消除胃息肉的效果。
5.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用于胃息肉的治疗。
例如,贴敷药物或口服药物可以帮助减少息肉的大小或减轻相关症状。
总结: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症状的。
然而,一些胃息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内镜切除术、微创手术、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来确定,患者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意见。
胃息肉的症状都有哪些
胃息肉的症状都有哪些胃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胃息肉,一般来说,息肉是由于起源于黏膜的细胞生长聚集形成的,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胃息肉有哪些症状,该怎么治疗?专家解析——胃息肉的症状(一)胃部疼痛不适: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疼痛不适,但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二)消化道出血: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份胃息肉的病人出现消化道出血,常常见于比较大的增生性或者腺瘤样的息肉,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
(三)失血、贫血:也有病人因息肉而长时期慢性失血,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四)恶心、呕吐:靠近幽门生长的较大的息肉还可以引起幽门的梗阻,表现为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专家提示:不同类型的息肉,不同病因的息肉也会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
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会有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淋巴瘤患者可以有慢性发热,消化道出血。
类癌可以导致类癌综合征等等。
由于胃息肉的症状没有特异性容易与其它胃病混淆,因此,胃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
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胃肠彩超等。
日本奥林巴斯无痛胃镜是对胃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胃息肉是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无痛胃镜从口腔置入,可以检查食管、胃和部分十二指肠。
胃镜可以清晰的观察上消化道的黏膜面,对隆起的息肉非常敏感,小到几个毫米的息肉都能够发现。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生不仅可以发现胃息肉,而且可以治疗息肉,而且能够对息肉的病理类型进行初步判断。
在无痛胃镜下,可以通过活检而确诊息肉的病理性质。
无痛胃镜检查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检查零创伤、无痛苦、准确率高,被国际上誉为“胃病检查金标准”!胃息肉治疗,选择新中西医平衡疗法镜下切除治疗最有效首先,运用光波物理疗法:很多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利用光能波对病变组织表层和肌肉内层的穿透力,使胃肠黏膜产生热固化效应和生物共振吸收效应,可针对引起胃病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进行彻底的杀灭和清除,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诊断胃息肉
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
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
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
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实验室检查】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血实验阳性或黑便。
【其他辅助检查】
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1.0cm 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
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2.X 线检查 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诊断】
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
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
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
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X 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的主要方法。
X 线胃钡餐透视显示胃腔内呈现圆形或半圆形边界整齐清晰,表面平整的充盈缺损,多数在1cm 左右大小,有蒂者可见其移动。
胃镜检查对诊断实属必要,镜下可见胃壁黏膜上有圆形或半圆形隆起,一般小于2cm,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呈正常黏膜象或呈鲜红色,质地柔软,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
部分息肉呈菜花状表现,其表面或有糜烂或有溃疡。
菜花状息肉和体积大于2cm 者有恶变之可能,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胃息肉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部位不同,性质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胃息肉少见,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
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
原文链接:/2014/0730/18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