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的高度分别是 6厘米 、 厘米 、 3 5厘 I成 绩 如下 :
排名表 , 日本人 的平 均 寿命 为 七 十 米 、2厘 米 ,这 4个杯 子 水 面 的平 1
匡盂互叵 互匿口 _ i = 百
均高 度 是多 少 ? [ 四岁 半 , 世 界第 一 。 居 分析 : 你认 为哪 几 位 同学 比赛 () 2 据广 州 日报报 道 , “ 交 在 广 集体练习, 个别回答 。 l 为 板 书 : 面高 度 总 和 ÷杯 敷 : ’ 成绩 比较好 什 么 ? 水 会 期 同 , 州 的 出租 车 司机 平均 广 小 结 : 均 数在 衡量 一 个数 在 平 水 面平 均高 度 。 l 每人 拾 金 不昧 3 0次 。 组 数 据 中 的 大 小 是 偏 太 还 是 偏 3 .抢 答赛 : 只列 式 , f 不计 算 ) ( )据苏 州 日报报 道 , 0 年 3 2 01
●
占 目
— — — — — —
玎
由 尊
口
虹 }
—
—— 曩 l
一
豳
热 会 敷 价 与乐 长 体 不到 的 值 趣。
感 , 去对 数 学 的信任 : 失
申 殖 香
汪 老 师在 课 堂 上提 供 的 信 惠
资料 真 实 可 靠 ,而 且 同生 活 实 际
听 了汪 老师 上 的 “ 平 均敷 ” 套 求平 均敷 , 时平 均 数 的音 义 是 密切相 关 , 生读 起 来有一 股 亲切 求 但 学
诗 定奇 深 八人 心 , 井避 步转 化 为教 理 解 平 均敷 上 着 力 。
师 的 自觉 行 为 。 我 首 经听过 很 多上 “ 求平均敷 ” 的课 ,一般是 在 求平 均敷 的 方法 与 均数 的技 巧 .而 时平 均敷 的理 解与 十与 平均敷 有 关 的事例 ,这是 为 了 让 学 生体 验 纠 平 均数 的 应 用价值 . 识 学 习的必要 性 。在 “ 固练 习” 巩 环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师:我们搞一次拍球竞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成功队。
这个竞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一个同学提出每人轮番拍,然后把总数加起来。
吴老师〔面带迷惑〕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每个同学都来拍,时间太焦灼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时,同学们鸦默雀静,吴老师在等待。
突然,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小手,她说:让全队同学推举代表来拍。
吴老师征求大家的看法后,共同商量每队选出3名代表竞赛。
课伊始,趣已生。
从同学喜爱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爱好,让同学自己想出竞赛的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同学。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竞赛开始,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与拍球竞赛,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
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结果算出来,吴老师〔热忱洋溢地〕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
吴老师面对获胜方〔深情地〕表示庆贺。
〔一声庆贺,一个鞠躬,表达了对同学的尊敬。
〕这时老师恳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
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
乙队欢呼,甲队那么没有反应。
吴老师耐烦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皱着眉思索着〕一个同学〔勇猛地〕举起了手,〔急迫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竞赛不公正。
〔吴老师的耐烦等待究竟使同学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断胜败不公正。
莫非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同学。
在同学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同学请出平均数。
同学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涌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一次促使同学进一步的思索与探究。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
(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
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二、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平均数公开课教学实录
平均数公开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当我把挡板拿开,里面的水会怎么样呢?生:水会变成相同的高度。
师:这个相同的高度就是它们的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比最高处的水要?生:高。
师:比最低处的水要?生:高。
师:和中间水的高度相比怎么样?生: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师:对了!这个平均高度代表的是挡板里面四处水高度的平均水平,它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有可能等于中间的。
师:如果给这个平均高度一个具体的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就是一个平均数。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猜猜,平均数会是一个这样的数呢?你见过这样的数吗?它表示什么意义?有什么特点?你会求平均数吗?好,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学习平均数。
二、看书自学,自主探究。
出示自学目标,布置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XX~XX页学生安安静静地看书自学,边看边用笔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划上线,有疑问的地方圈出来。
看完后尝试独立完成《美好数学》导学资料中“美好知识”部分的练习题。
评析:阅读的时间是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吸收、和探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三、展示交流、知识梳理。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一定有了不少收获。
现在我们来做个展示和交流。
1、认识平均数师:同学们,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四、回忆课本,深入探究。
师:经过自学和展示交流。
同学们对这节课的知识已经基本了解和掌握了。
下面我们回忆课本,看看里面的内容是否已经全部看懂了,还有没有存在疑问或学习文档仅供参考被忽略了的地方。
学生回忆课本。
五、总评这节课采用了“美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了“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学生看书自学,自主探究;三、展示交流,知识梳理;回忆课本,深入探究;应用练习,稳固提高”的思路实施《平均数》的教学,遵循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简单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平均数俞正强教学实录 《平均数》教学实录
平均数俞正强教学实录《平均数》教学实录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平均数》教学实录”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教学目标: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
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重点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陆老师喜欢打篮球,最近小丁丁和小胖还约我进行了一场一分钟篮球挑战赛,想不想了解比赛的情况?【讲授】新授首先出场的是小丁丁,他一分钟投中了5 个球,可是他对这一次的成绩似乎不满意,想再投两次,结果他后两次的投篮成绩也很有趣,(出示后两次的成绩还真巧,小丁丁3次都投中了5 个,现在看来,表示小丁丁一分钟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 来表示他一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小胖一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看一看。
出示小胖三次的成绩(3 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巧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可以用4 来表示,因为3、4、5 三个数,4 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她的成绩。
师:不过,小胖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 个,一次比4个少一个,那么把5 里面多的1 个送给3,这样就都是4 个了。
求平均数实录1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看过篮球比赛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当回小教练,咱们去参加一场小篮球比赛。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展示篮球比赛片段:这是红队和蓝队进行在一场冠军争夺赛。
红、蓝两队比赛异常激烈,比分在交替上升。
现在红蓝两队的比分达到了36:30,蓝队暂时落后。
师:仔细看,蓝队教练要做什么呢?生1:替换队员生2:想从7号和8号队员中选一名。
师:7号和8号两名运动员到底该换谁上场呢?小教练们,你应该考虑些什么?生1:选身材高的。
生2:选投篮准的。
生3:选状态好的。
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现在2名运动员的身高、体能等都差不多,你会考虑什么?生:得分高的。
师:教练也是这样想的。
为了在关键的时候找准队员,教练就拿出了2人在小组预赛中的成绩记录,对他们的战绩进行分析:请看:们讨论的结果写在导学案“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的下面。
师: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一组生1:我们小组选7号上场。
因为7号只打了3场,而8号打了4场。
师:你们小组的意思是轮流着上。
大家同意吗?3组想说生2:不同意。
打得好才能上场。
我们小组通过比较第一场和第四场,7号的得分比8号多,所以选7号。
师:3组的意思是只比较1、4场,其他场打得好坏可以不管,这样行吗?(学生纷纷喊出不行)只比较一两场比赛是有偶然性的,7号队员有可能超常发挥。
生3:我们小组把7、8号的总分算出来了。
8号一共得了40分,7号只得了33分,我们一致认为选8号上场。
生4:7号上场3次,8号上场4次,不能比较他们的总得分,这样不公平。
师:经这位同学这样一说,我也觉得不公平。
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既能代表两位队员的真实水平,又能公平地进行比较的分数,到底怎样比较好呢?生5: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比较两个人平均每场得分数。
师:这个小组想到了“平均每场的得分”,了不起。
这个“平均每场的得分”是什么意思?生5:每场得分一样。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六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乐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个难点,让学生理解比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的关键是明了“移多补少”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设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呢?(生踊跃举手,纷纷回答喜欢足球、篮球、跳绳、踢毽子、骑自行车等。
)师: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来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比赛,好吗?生:好。
师出示三个篮球,宣布比赛规则:三个组举行拍球比赛,各组民主讨论,自己命名队名;各选出一名裁判,为别组计数,并写在黑板上;三个组分别选出三、四、五名队员参赛;每次拍球时间20秒。
(三个队分别自命名为飞虎队、梦之队、飞鹰队。
拍球计数结束)师:你们说,哪个组拍的好?为什么?生甲:飞鹰队拍的最好,因为他们拍的总个数最多。
生乙:梦之队拍的最好,因为他们中有一个同学拍了73下,所以最好。
生丙:这样比赛不公平,拍的最好的应该是飞虎队,虽说他们的总个数少,可他们只有三个人。
许多学生也纷纷表示赞同生丙的意见,认为应该看每组平均每个同学拍的个数,这样比较才公平。
师:同学们说的好。
你们讲的平均每个同学拍的个数,数学中叫做“平均数”。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和研究平均数问题。
板书:平均数二、引探究,思考1、动手操作,摆、移卡片①师: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来摆卡片和移卡片。
第一行摆9个正方形,第二行摆5个正方形。
要使两行摆的正方形同样多,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想一想,试一试。
学生操作与反馈。
教师放课件,直观验证学生的操作过程。
②师: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我们初步解决了从“不相等”到“相等”的问题(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并板书:不相等→相等)。
现在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第一行有9个正方形,第二行有4个正方形,第三行有8个正方形,要使三行的个数同样多,不去摆和移,猜猜看,相等时每行有多少个?生:每行有7个。
平均数的课堂实录
平均数的课堂实录平均数的课堂实录平均数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可以从多方面获得一些数学信息。
以下是平均数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览!教学准备:每人8个圆片教学环节1:导入,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来了哪些小动物呢?它们分别带来了什么食物啊,谁来说说。
生:熊猫带来了竹笋、小猴子带来了桃子、小兔子带来了萝卜、小松鼠带来了松子。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那谁能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啊?生:能说出数量,可能顺序不同。
(说谁点谁,课件上出示数量)教学环节2:初步认识平均分师:这么多好吃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你们看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他们心里最想干什么?生:分竹笋/怎么分这些竹笋呢?师:恩,熊猫兄弟也是这么想的,那你利用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帮熊猫兄弟分一分好不好,那你应该数出几个圆片呢?生:6个师:恩,那你们分一分吧,待会儿请同学分一分。
师:谁能说一下你是怎么分的呢?生1:熊猫哥哥分3个,熊猫弟弟分3个。
师:可以吧,你是怎么想的啊?(这样分公平)师:恩,可以,还有其他的分法吗?生2:熊猫哥哥分4个,熊猫弟弟分2个师:这样分可以吗?你是怎么想的呢?生2:熊猫哥哥大,吃的.多师:恩,你的想法也不错,还有其他的分法吗?生3:熊猫哥哥分2个,熊猫弟弟分4个师:可以吗?你是怎么想的呢?生3:熊猫哥哥让着熊猫弟弟师:恩,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分法,你觉得那种分法比较特殊呢?生:第一种师:特殊在哪里呢?生:他们分的一样多师:恩,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谁能说说什么是平均分?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恩,你说的真好,我们再看看熊猫兄弟如何平均分的,出示课件6个竹笋,平均分给2只熊猫,每只分得3个。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你看看下面是不是平均分?是平均分是平均分不是平均分师:怎样才能平均分呢?教学环节3:如何平均分师:熊猫兄弟分得了同样多的竹笋,很高兴。
《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讲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应用拓展(1)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分组讨论,交流解题过程,分享心得。
(2)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评、指导。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
2. 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际操作、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在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个别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知识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九、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
2. 探索求平均数的其他方法。
3. 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1. 下一节课内容:求中位数和众数。
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 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求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
《求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六册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使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能够从多方面获得一些数学信息。
2、水平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水平。
3、创新目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主动探究知识蕴涵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水平。
4、德育目标:数学知识生活化,价值化,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更加热爱生活。
三、教学分析与处理1、教材分析(1)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初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使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能够从多方面获得一些数学信息。
2、学生分析(1)知识准备: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水平准备:三年级学生初步具有观察、比较及分析的能力;能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心理准备:三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探求知识的欲望强,愿意提问的特点。
3、创新点:并能使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到能够从多方面获得一些数学信息。
4、德育点:在数学课堂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价值化。
使学生通过数学课堂更加热爱生活,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空白点: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四、教具的使用:课件、体育器械等。
四、教学内容:(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课前老师请了几个特派员,协助老师调查了我校学生家庭住房情况。
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调查的结果。
生:想师:老师从他们调查的结果中采集了以下信息,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上出示:小红家54平方米小名家65平方米李丽家42平方米)师:看这组信息,从面积上看,你认为哪一家居住的条件好一些哪?生:我认为小名家的条件比较好,因为他家的房子面积最大。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
平均数”教学实录1(张齐华)时间地点:组织教学:师:好,让我来看看三一班的孩子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我找到了一位男生,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啦。
真好。
我发现咱班女生的眼神比男生亮一点,这儿,整体水平差不多。
我们等音乐结束,我们就上课。
师:不会说不认识我吧。
生:认识。
师:是的,天天都在你们教室门口走来走去,今天张老师选择和三一班的孩子来上一节数学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眼神看着就不情愿,高兴吗?生:高兴。
师:张老师和大伙沟通一下,我有个要求,因为已经第三节课,早饭已经消化的差不多啦,回答问题的声音千万不要太响亮,很响亮会伤神,没关系,我会给你们递话筒,只要你们用温柔的声音说话就行了,保证全场都能听见。
但是你的声音不能拖沓,我最忍受不了的,特别是三二班的孩子,我问,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他们回答:准——备——好——啦!生:笑。
师:大家可能发现,张老师说话的语速有些快。
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特别快。
张老师昨时希望三一班的孩子说话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师:四个字——干脆利落。
两个字——简洁。
一个字——快。
可以吗生:可以(声音小点)师:可以吗?生:可以师:其实,这可以压缩一半。
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腾出来的。
师:这就叫聪明,你说三年级六个班,除了我自已班,我上哪个班啦。
干吗非要上三一班呢,因为三一班有他独到的地方,师:其实,名声传在外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十分钟里头,咱三一班的孩子是不是真是是个传说。
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从第一节课开始,眼神就亮的孩子。
一、建立意义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生:跑步师:小伙子,一看就是个跑步健将。
生:游泳师:看不出来,文弱的女生最拿手的是游泳。
生:跳绳,生:踢足球师:发现三一班每人都有自已的运动强项,不过,你们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张老师的体育强项是什么?生:打篮球。
师:都看出来吧。
从哪看出来。
生:瘦,长得很高。
“求平均数”数学教学实录评析
“求平均数”数学教学实录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浙江版试用)73~75页。
教学目标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
(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
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二、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平均数”教学实录
“平均数”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许多统计知识,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些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吗?生1:我们可以用统计知识来计算一个组或一个班级的平均年龄、平均体重。
生2:我们可以用统计知识来比较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
生3:我们可以用统计知识来求某一商品的价格。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是一次数学测验,看看谁的分数最高。
(出示表格)(学生计算,教师巡查。
大约3分钟后,学生基本上都做完了。
)生1:(90+83+89+95)÷4=89(分)生1:我是把四个人的成绩加起来,再除以4。
师:对!这个89分叫做这四个人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好!那么平均数是怎么计算的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师:对!我们先把每个数据加起来,得到总数,然后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合并加法,总数相除”。
(板书)师:(出示表格)这是小华一周的5次测验成绩,你们能算出他这周的平均成绩吗?试试看。
(学生计算,教师巡查。
大约3分钟后,学生基本上都做完了。
)生1:(80+85+90+83+75)÷5=84(分)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呢?生1:我把小华这周的成绩加起来,再除以5。
师:好方法!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生:(齐声说)是!师:那么这个84分是每一个成绩吗?生1:不是,它是小华这周的平均成绩。
师:对!这个84分叫做这五次成绩的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小华这周的成绩怎么样?生:(齐声说)进步了!师:为什么?生1:因为他从原来的80分进步到了84分。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引入: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
吴正宪平均数课堂实录及评析吴正宪是一位著名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她执教的平均数一课被认为是一堂优秀的小学数学课。
以下是该课的课堂实录和评析。
一、课堂实录1. 课堂导入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
然后,吴老师展示了一张平均分的蛋糕图片,并问学生:“你们知道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纷纷回答:“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都是一样的。
”2. 讲授新知接下来,吴老师让学生看书,并告诉他们今天要学习“平均数”。
吴老师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她告诉学生,平均数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比如这组数据是 10,20,30,40,那么它们的平均数就是 (10+20+30+40)/4=25。
3. 学生操作吴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业本,告诉他们要用统计的方法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计算自己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4. 课堂总结吴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
最后,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二、评析该课的课堂实录体现了吴正宪老师教学的特点,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导入部分,吴老师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平均分的资源,这种开放式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
在讲授新知部分,吴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利用统计的方法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这种授课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总结部分,吴老师鼓励学生多练习,并提醒学生平均数的几种写法,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平均分(课堂实录)
平均分(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
2. 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 理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二、教学内容:平均数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情景导入老师拿着一堆苹果示例:请看这堆苹果,你们觉得这些苹果的重量大概是多少呢?让学生想一想,然后班里指定一个同学去称苹果的总重量,记录下来。
(2)讲解平均数将总重量除以苹果的数量,就是这些苹果的平均重量。
这就是平均数。
(3)让学生自己计算老师让学生自己计算出这些苹果的平均重量。
2. 计算平均数(1)例题引入老师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小明一周考了五次试,分别是98分、87分、92分、95分、87分,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2)做题过程1)将五个分数相加:98 + 87 + 92 + 95 + 87 = 4592)将总分数除以五:459 ÷ 5 = 91.8所以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是91.8分。
3. 练习时间老师让学生们在册子上做一些小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4. 平均数的应用老师给学生们举一些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计算一个狗狗一天的饭量、一个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等等。
五、巩固练习:请计算以下题目:1、小明上周参加五次数学模拟考试,分别得分为93分、85分、95分、92分、90分,这五次试的平均分是多少?2、某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期中考试,60名学生的总成绩是5400分,这次考试的平均分是多少?3、计算以下几个数的平均数:10,20,30,40,50,60六、作业:请学生们在家里完成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并写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例如:计算一个孩子一天的总体力消耗等)。
七、教学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举了一些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例。
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
八、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情景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们看到了苹果的总重量,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计算平均数。
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标准教材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设计)Mathematics is the door and key to science. Learning mathematics is a veryimportant measure to make yourself rational.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设计)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统计的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能从各种信息中,发现并提出平均数问题,并探索的方法。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体验平均数在描述事物时存在状态方面的优越性。
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红旗和黄旗各一面、课件、三个笔筒(21支铅笔)、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
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掂球比赛引出争论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高兴吗?像老师这样掂球你会吗?好今天红队和黄队来比一比谁掂得多,有信心吗?各队赶快推选出自己乒乓能手上台来!谁愿意当裁判来数一数?老师把大家的成绩统计在黑板上,请各裁判汇报!看看比赛成绩哪个队获胜了呢?…看来不能以某一个孩子的成绩来比;…看来也不能以总成绩来比;怎么办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解决评优的问题。
裁判选手各就各位掂球比赛各裁判汇报成绩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到评选优胜小队,学生都乐于其中,所提的问题与已学知识构成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
录)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六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结合统计的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能从各种信息中,发现并提出平均数问题,并探索的方法。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体验平均数在描述事物时存在状态方面的优越性。
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关键: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的多种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红旗和黄旗各一面、课件、三个笔筒(21支铅笔)、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展开。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掂球比赛
引出争论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高兴吗?像老师这样掂球你会吗?
好今天红队和黄队来比一比谁掂得多,有信心吗?
各队赶快推选出自己乒乓能手上台来!
谁愿意当裁判来数一数?
老师把大家的成绩统计在黑板上,请各裁判汇报!
看看比赛成绩哪个队获胜了呢?
…看来不能以某一个孩子的成绩来比;
…看来也不能以总成绩来比;
怎么办呢?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我们就能解决评优的问题。
裁判选手各就各位
掂球比赛
各裁判汇报成绩
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到评选优胜小队,学生都乐于其中,所提的问题与已学知识构成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笔筒分笔
方法渗透
老师先考考大家:怎样使这三个笔筒里的笔同样多呢?
…我们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难道只有这种办法吗?
…老师给你的办法取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的笔有7支。
…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使笔筒里面的笔同样多,真聪明!
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同时说说过程。
通过简单的,具体生动的笔筒分笔,让每一个孩子初步体会到“移多补少”“先合后分”能使几种东西同样多。
学习例题
新知建构
1、出示例题。
在废品回收活动中,四个小朋友上交的矿泉水瓶如图:
你获得的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也就是要使每个小朋友收集
的矿泉水瓶同样多,怎么办?…
3、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4、谁能用算式表示出刚才“先合后分”的过程?…引导孩子说出用瓶子总的个数除以人数。
5、
6、小结。
刚才孩子门用了两种方法都可以知道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课件演示统计表),这13个是小红收集的吗?是小兰收集的吗?是小美收集的吗?那这个“13”是个什么数呢?对,这个“13”就是这四个小朋友收集的平均数,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个平均数“13”与这四个小朋友实际收集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是呀,这个平均数13并不代表实际每个孩子收集的,而是反映的四个小朋友收集的整体水平,它比最多的15个少,比最少的11个多,是处于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
学生汇报所获信息。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边课件演示,过程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的表述准确清楚。
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平均数“13”的特点,各抒己见。
在学生体验了两种方法之后,探索的方法,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用数学算式抽象出操作过程,使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呈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
评选优胜
运用新知
现在你们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评优”问题了吗?怎么评呢?…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用平均数来评价两个队的成绩,现在大家觉得公平了吗?你是怎么认识平均数的?它有什么好处呢?…启发孩子明白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是呀,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
两个队交换计算平均数
评选优胜队
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
首尾呼应,突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孩子体验感悟平均数的优越性。
新知拓展
总结提升
1、教材44页第2题。
气温。
2、平均数论坛。
(1)游泳池平均水深120厘米,小雪说:“我有142厘米,不会有危险的!”她说得对吗?
(2)数学故事:小陈应聘,他受骗了吗?公司员工平均月工资2000元,怎么理解呢?
3、小会计师。
4、教材45页第4题。
5、总结
记录本地一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算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学生讨论交流
帮银河之星大擂台的选手算分。
(1)甲、乙两种饼干的平均月销售量谁多?多多少?(2)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3)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做?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