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之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
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
”该结论()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的新视角C.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D.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
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3.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
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
”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
据材料陆九渊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4.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
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
……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
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
”其目的是()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C.实现普遍平等民权D.挽救国家民族救亡5.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
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
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该措施()A.阻碍了经济发展B.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动摇了农本观念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3.土地私有化确立于战国时期,汉唐时期“抑兼并”政策频频出现,而宋代却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宋代推行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是A.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态势缓解B.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C.地方割据分离势力受到制约D.政治权力的分配出现下移4.汉初,因“除钱律,民得铸钱”致使民间私铸钱币一度得到发展,部分郡国“即山铸钱,富埒天子”。
汉武帝时期下令全面禁止民间铸币,“盗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西汉时期A.律法松弛导致金融混乱B.经济特权助长王国势力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冲击5.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
”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6.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7.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3.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
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
材料旨在说明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4.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
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A.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B.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C.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D.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5.《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6.《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
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5届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联考(高三)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距今5300-4800年的郑州西山城遗址平面略近圆形,城内原面积2.5万余平方米,若将城墙城壕计入,则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
城墙采用方块版筑法,墙外有壕沟。
城内发现地面式房基200余座,其北侧有面积达数百平方米的广场。
这说明当时该地A.建筑技术世界领先B.氏族之间联系紧密C.贫富分化较为严重D.文明曙光已经显现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项羽生平时,力图还原历史,塑造一个性格多面、情感复杂的悲剧英雄形象。
而班固在《汉书》中将项羽塑造成负面的形象,凸显其残暴、贪婪的~面。
这主要是由于两者A.史学素养的高低B.治史观念的差异C.史料占有的多寡D.阶级立场的不同3.下表为三国时期部分书札与论序作品。
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文化政策相对宽松B.商品经济日益繁荣C.士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市民阶层价值多元4.宋初.进奏院由各州、郡自行设置和管辖,朝廷主要依靠各地驻京机构和其所辖的进奏官来完成中央和地方的信息交流。
981年以后,宋太宗将原来符州驻京城的进奏官改由朝廷统一任命,并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
该变化反映出A.巾火集权的加强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C.中枢机构的异变D.内部动乱因素的消除5.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交换的媒介,继而出现了“商品一白银一商品”的流通方式,借贷关系中也出现了“白银一增值后的白银”的现象。
同时,白银跨地区流通的限制减少,流通费用降低,甚至出现了借助汇兑实现白银流通的现象。
材料所述现象A.彰显了商品生产的区域性分工B.推动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普及C.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D.反映了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6.鸦片战争后,清朝某些官员对建造战船提出建议:“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船式样作法,庶堪与该夷对敌。
惟最大夷船,炮位三层,可安大炮七十余位,船身长十七八丈,亦觉制造维艰,兹拟就其中等兵船式样如法制造。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秦律规定,中央、郡、县的长官要负责向国家保举人才。
秦律还要求官吏“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除害兴利,慈爱万姓”。
这表明A.官僚政治形成B.选官重视品德C.重视吏治建设D.治国刑主德辅2.魏晋时期,士人由两汉时对外在功名操守的追求转入对内在实体和人生真谛的追求,形成豪放不加掩饰的为人品格与思辨学风。
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传统价值体系趋向瓦解B.新政治势力开始崛起C.官吏选拔标准发生变化D.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3.宋代大部分地区通行用铜钱,四川则使用铁钱,山西、陕西两地是以铜钱、铁钱并用,广东是兼用金银。
这表明宋代A.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B.货币流通具有区域特色C.商品经济发展不平衡D.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4.用朱笔圈阅奏章是皇帝的特权,也是控制内阁越权的利器,但是明代中后期后,这种“批红”特权却被官官把持,因此出现内阁掌管“票拟”之权,司礼监(宦官)掌管“批红”之权的现象。
材料发映了A.皇帝任人唯亲造成朝政混乱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宦官专权导致权力逐渐下移D.阁员与宦官共治朝政5.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高达4200份。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这表明当时A.国民参政议政意识普遍提高B.民众政治地位普遍提高C.报刊与时俱进反映社会思潮D.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6.某历史学家回忆说,日寇投降不久,他从重庆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其原因在于A.国民党大肆掠夺国统区人民B.上海经济的崩溃最为严重C.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D.国民政府失当的货币政策7.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前最高水平年增长了一倍到四、五倍以上,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 年增长了53.2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43.1% 上升到56.5%。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2.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札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3.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咀上官员禁止经商。
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
嘉靖时,首埔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
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A.轻商意识淡化B.经济模式变化C.内阁地位上升D.吏治惭趋腐败4.1758~176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增至为784864050(两)。
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5.1916年至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新式煤矿的产量,由44.95万吨增至488.97万吨。
l913年至1919年中国的轮船吨数,由13.32万余吨增至28.75万余吨。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近代交通业已形成规模B.蒸汽机使用比较广泛C.重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D.列强经济侵略已减弱6.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米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
这一事件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C.受北方政治形势的影响D.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7.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笫二步去办了”。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有在春天祭日、秋月祭月的礼制。
据此判断,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源于历史故事,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①围魏救赵②秦晋之好③指鹿为马④楚河汉界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4.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不包括:A.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B.秦朝时《书》在民间流传较为畅通C.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D.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统治阶级巩固统治5.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
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6.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
后甚至有“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
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大幅提高B.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C.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D.战争期间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7.从图的秦印、汉瓦与画像石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①秦印中的文字多为小篆②东汉画像石反映出当时牛耕的景象③汉瓦中多为篆、隶字体④文物反映着秦汉时期制瓷业的发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8.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这一变化说明( )A.牛耕技术支配家庭的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形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形成D.地主阶级上地所有制的形成2.中国最早的财神像出现于宋代,称为“财马”是一种用黄纸印的财冲画像:《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在隋唐时期是以瘟神形象出现的,北宋以后才被供奉为财神。
财神的出现反映出A.古代卫生状况的好转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D.神魔小说的兴盛3.科举制发展到明朝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个制度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
这一制度的出现主要由于( )A.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B.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C.中原地区战乱的影响D.南北文化教育水平的影响]4.下图是1723-1903年中国税收变化的统计。
据此可推知( )A.工商杂税的迅猛增长反映了政体的变化。
B.农业税收的平稳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持续C.税收总额的变化说明了税收结构的调整D.财政支出的扩大促使政府调整经济政策5.民初的剪辫意外地促进了服饰的改革,诚如孙中山所指明的:“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 )、A.剪辫巩固了革命成果B.易服成为社会共识c.服饰变革具有经济性 D.社会崇洋风气盛行6.1938年3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明确指出:“抗战之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发动全国民众,组织工、农、商、学各职业团体,改善而充实之,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为争取民族生存之抗战而动员”。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
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
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A.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B.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C.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D.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2.有学者认为,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
西周推行分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
这表明西周政治体制的特点是A.方国外服体制B.统一的地方分权体制C.家国同构体制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3.下表中的诗句节选自《诗经•小雅•角弓》。
诗文意在原文译文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尔之远矣,民胥然兴。
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
A.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B.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C.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
D.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4.荀子说: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这是合乎自然的道理。
如果人们的权势地位相等,而爱好与厌恶又相同,那么由于财物不能满足需要,就一定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一定会混乱,社会混乱就会陷于困境了。
荀子是在强调A.争夺财物会导致社会混乱B.高贵者与卑贱者应和平共处C.消灭役使别人的富贵阶级D.阶级差别是维护社会秩序所必须5.秦初并天下,徙天下富豪20万户咸阳;汉初徙齐楚大姓五族于关中。
其效果时人谓之“邑里无盈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
这本质上反映了A.秦汉统治者对富人的仇视B.秦汉统治者对富人的友善C.移民的政治斗争色彩D.土地私有没有法律保障6.《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
主要是因为“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存在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2.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得知A.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推动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体经济的繁荣C.政治形势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D.土地兼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3.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后的外甥女再嫁他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所顾忌地饮酒和旅游,南宋孝宗更亲自出面为一个两度嫁夫的妇人主持葬礼。
这些事件说明当时A.理学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B.封建统治秩序开始崩溃C.商品经济发展致使物欲泛滥D.理学思想遭到普遍抵制4.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
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C.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D.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5.唐代某书法家其书宽博正大、雄强遒劲,运笔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中,被书论家认为是唐人重气象、求气势的典范——楷书宽绰开张、雄浑丰厚、有浩大气势,行书壮美豪放、挥洒遒劲、有叱咤气概。
该书法家是A.欧阳询B.颜真卿C.赵孟頫D.王羲之6.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淸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皇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C.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D.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7.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围.该流程图反映出A.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C.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D.自然经济体系最终解体8.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代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欧阳修在《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其中的三元指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A.状元、榜眼、探花B.解元、会元、状元C.举人、贡士、进士D.生元、会元、状元2.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③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态度④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4.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法律制定,许多法学家纷纷前来献策。
下列四人的主张不可能被采纳的是A.甲建议政府保护一切自由民的财产不可侵犯B.乙倡导自由民平等、法律公正C.丙主张废除原法中基于身份等级的不平等D.丁提出增加处理经济纠纷条款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6.中国古代天文发达,近代欧洲天文成就斐然,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以这个领域的革命为开端。
下列有关评述正确的是①二者的兴起都是由于农业发展的推动②前者受“重农”“天人感应”思想影响③前者是经验总结的成果,后者是实验研究的成功④前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后者有利于思想的解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D.实行三公九卿制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3.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
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
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
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
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4.民国初年,河南人白朗率领农民起义,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年,白朗联合各地绿林头目,吹响了起义的号角。
1913年二次革命前后,起义军接受了革命党人联合反袁的要求,策应革命军的讨袁战争,白朗自称“中华民国扶汉讨袁司令大都督”,起义军改称“公民讨贼军”。
1914年,白朗起义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失败。
据此,以下论述正确的是A.白朗起义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其实质是维护共和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白朗起义的发生,说明辛亥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C.从白朗起义来看,革命党人已经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D.白朗起义反映了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普通班)历史试题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普通班)历史试题1.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A.由分裂走向统一B.政权频繁更迭C.诸侯割据复现D.门阀政治衰落2. 唐朝实行的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两税法()A.缓解了土地兼并和社会矛盾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继承了租庸调制的征税原则D.因税制合理受到地主阶级支持3.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
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这说明当时()A.政府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B.中央对地方管控的加强C.国家为开拓疆域进行准备D.商人经商环境较为宽松4. 如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
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5. 有学者认为,西周宗法制度是贵族间相互联系的黏合剂。
这种制度虽然植根于传统的血缘关系,但是它在许多方面又减弱了血缘关系的社会作用,因为在血缘与等级二者之间,它更注重的是社会等级。
由此可见,宗法制()A.淡化了血缘关系B.以等级关系为核心C.化解了贵族矛盾D.利于稳定统治秩序6. 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
这一举措()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7. 吴宓先生在《空轩诗话》中写道:“寅恪尝谓唐代以异族入主中原,以新兴之精神,强健活泼之血脉,注入久远而陈腐之文化,故其结果灿烂辉煌……”。
材料体现李唐文化A.批野质朴的黄土气息与美感B.兼容并蓄和浑融整合的特点C.经世致用的观念和进取意识D.英武豪迈与温婉细腻的特色8. 1965年10月24日,河北省易县武阳台大队社员在村西耕地时发现铁剑、铁戟各一件,刀币数枚,于是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出土大量铁器,其中铁农具有犁、铧、铲、镰等,且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9. 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2.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两汉C.南北朝D.唐朝3.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字记载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4.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
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5.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6.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钦定的法学教科书中说:“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因为根据赋予他权力的王权法,人民把他们的全部权威和权力移转给他。
”这说明( )A.《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B.王权法丧失了法律效力C.古罗马皇帝崇尚“君权神授”D.古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7.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作品的命名方式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姓名式(如《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东坡全集》)外,还有一些其他命名方式。
下列作品中以帝王年号命名的是A.《太史公书》B.《梦溪笔谈》C.《元氏长庆集》D.《资治通鉴》2.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3.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B.“秋七月,初税田”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4.《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作品,文学界称《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
其中《海国记》“册封琉球国记略”页中的文字清晰地记载了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领域内的事实。
由此可见A.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D.史书典籍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凝聚力5.结合所学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A.古代中国和欧洲的人口曾经长期维持稳定B.中国人口在两宋时期突然达到第一个高峰C.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人口出现第二个高峰D.世界人口数量急剧攀升主要是缘于工业化6.“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不可谓之变法”。
精品解析:河南省漯河市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表明曾国藩注意到掌握技术先要掌握自然科学,这是注意到了西方科技发展的新趋势,B项正确;曾国藩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科技,并未突破中体西用,也未超越“器物”层面,排除A、C两项;他提倡办翻译学校,并没有提倡把传统学堂改为近代学校,排除D项。故选B项。
C.选官已藏隐忧D.书体盛行草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王羲之出自东晋王氏望族”、“方入靖室请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是九品中正制,标准是家世,因为王凝之家族显赫,所以不懂兵法仍被委以重任,反映出选官制度存在着弊端,已藏隐忧,C项正确;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排除A项;孙恩与王凝之都是汉族,不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提及王凝之擅长草隶,但不意味着当时草书隶书盛行,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初期,宋真宗颁布“文臣七条”,要求官员时刻按照清心、奉公、修德等原则做人做官、廉政自律,并将其镶嵌在大堂内,让官员接受社会监督,说明宋代注重官员 监察考核,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宋代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A项;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与北宋政府要求官员廉政自律无关,排除C项;“文臣七条”碑不能说明北宋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通过中国传统以来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是思想来管理在中国的西洋人,从而导致了中国主权的丧失,由此说明传统的治理模式影响近代外交,A项正确;清政府是不谙近代外交的规则导致主权的丧失,并不能体现统治阶层的腐朽和主权意识淡薄,排除BC项;清政府是受传统治理模式的影响,而政策的示意图。这一政策的实施( )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
分封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D.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2.河南农谚说:“立春睛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3.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初A.皇权有所衰落B.君臣关系已经恶化C.相权有所削弱D.中枢体制亟需改革4.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A.田制已遭到破坏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C.官吏的腐败贪污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5.古代关于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入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
据此可知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B.租佃关系认知呈多样性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事实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6.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司,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据此可推知宋代A.政治源于立国传统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7.1980年,史学界经过对光绪脉案等清宫档案的仔细研究,普遍认为光绪是由于体虚病久而自然死亡,并非死于谋杀;2008年,史学家运用中子活化等实验方法对光绪头发进行检验,证明光绪系中毒死亡。
据此可推知A.科技推动历史认知变化B.档案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C.历史事实因时代而改变D.史学家决定史学观点变迁8.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
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60分)24、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B.纵横家C.法家D.农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兼并战争,符合“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故A正确。
纵横家,主张合纵连横,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排除。
法家主张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故C排除。
农家,主要在农业领域,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墨家25、《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田开始出现,早于铁农具骤然增加,故①排除;铁农具骤然增加导致农业产量的提高,故②正确;“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反映了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属于铁农具骤然增加的影响,故③正确;铁农具骤然增加也导致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
①②③④自由化错误,故B排除。
①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铁农具26、汉初一篇文章记载:昔日秦人家中稍富且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分居自立门户,家中贫困但子弟身强体壮者往往为女方所招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TOP二十名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TOP二十名校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思考如何发展农事生产以满足生存需要时,逐步认识到“天时”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天象观测的传统。
如距今5300年的青台遗址遗存中,指导农业的“斗柄授时”证明当时已观测出“北斗”天象。
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A. 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征B. 提升了历法的准确程度C. 加速了早期国家的形成D. 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2.如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人物或观点学派“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
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儒家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人君唯毋听观乐玩好,则败。
凡观乐者,宫室、台池,珠玉、声乐也。
此皆费财尽力伤国管子之道也。
”墨家“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
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A. 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B. 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C. 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D. 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3.有学者在谈及秦统一的原因时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
所以人们关心的是生产、作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而不注意仁义之兴废、礼乐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
”该学者意在强调( )A. 秦人汲取了法家强权的思想B. 功利主义价值观念推动秦的统一C. .秦朝的国家组织力较为强大D. 耕战思想利于强化专制集权统治4.汉高祖时期,“(诸侯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与中央官的设置类似。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以后,规定王国丞相改为相,省去御史大夫、廷尉等官。
汉成帝又令相治民如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这些做法( )A. 减轻了中央财政压力B. 表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C.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D. 推动了中枢行政体制逐步完善5.6.7.20世纪70年代初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两壁上绘有一幅以六人组成的“客使图”(如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山二高分校2020-2021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马云审题:梁义说明: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分卷;试卷共2大张8 页;2大题33 小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
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B.抑制了君权的集中C.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D.可以有效管理地方2.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图中进军路线好似一个倒着的巨大问号。
此次行动探求的重大问题是A.创建根据地 B.革命目标C.革命领导权 D.革命道路3.“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上述文本最有可能选自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罗马法规定:凡不经司法程序而以强力向持有人如承租人、借用人等自行夺回其所有物的,即丧失对该物的所有权,该物即无偿归持有人所有。
这说明古代罗马A.财产私有原则遭到破坏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重视维护罗马公民权利 D.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稳定5.美国独立后,邦联政府面临着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权颁布税收法令、无权维持常备军的窘境。
为化解上述难题,美国实行了A.联邦制B.三权分立体制C.国会两院制D.总统否决权制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7.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认为封建分子与资产阶级已经叛离,“无产阶级将实行其领导权”,党应该“执行激进的土地改良政纲和创造乡村的革命民主政权”。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基本形势B.彻底摆脱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D.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8.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工矿项目。
它以国家政权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
该措施A.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B.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D.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9.《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B.听取了不同阶级与阶层的诸多建议C.见证了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D.经历了新中国空前规模的普选过程10.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材料中“这个革命”的结果是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结束了国内革命战争11.下表反映的是两晋南朝入仕类别统计。
据此推断合理的是A.太学考试开始出现B.察举选官注重才能C.选官权向中央集中D.州郡县吏升迁缓慢12.针对中国“百弊丛积”的现状,他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体制内寻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国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
”这里的“他”主张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13.由于中共旅欧党、团员的加入,国民党旅欧支部人数急增。
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欧的国民党员,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巴黎成立通讯处,任命周恩来为通讯处筹备员。
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B.国共两党共同反帝反封建C.国民大革命潜伏失败危机D.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要求14.民国《大公报》曾发表通讯,为东北流亡学生呼吁:“十七年前父母逃亡,十七年后子女又流浪,东北两代人交的都是厄运。
……因军事关系,东北师生心理上大感不安,学生成群结队入关,想找到一个安定的读书环境。
”通讯中的“军事关系”最有可能是指A.日军侵占东北三省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C.国民政府扩大内战D.国共进行淮海决战怀有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强烈愿望。
可惜我们中华民族驱体上还保留有西方殖民主义留下的毒瘤,面积虽小,痛苦却大。
前年,香港回归了……从此以后,我们真正是金瓯无缺,神州大地焉能不载歌载舞、普天同庆呢?”据此推断,该书序应作于A.“一国两制”提出之初B.澳门回归祖国之前C.“九二共识”达成之时D.两岸实现停火之际16.18世纪中,因为党派政治的影响,英国内阁大臣更加听命于下院。
所以,在国王任命大臣时,受议会支持的大臣往往会提出一些前提条件。
1746年和1757年,乔治二世就不得不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大臣。
这说明当时A.英国国王失去行政大权B.议会有权任命内阁大臣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D.大臣已是议会的代言人17.如表展示了雅典官吏从当选到卸任要经过的公民大会“四关”检查这表明古代雅典A.贯彻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B.实行权力的合理分工与制衡C.不断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D.直接民主制降低了行政效率18.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一法案实现了①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②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③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④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C.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20.《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这表明古代希腊()A.城邦体制造就了民主政治生活B.民主政治的运行得到法律保障C.真正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公民的政治权利没有受到重视21.《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这表明该法律A.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C.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D.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22.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
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
这些言论旨在A.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B.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C.提高英国议会决策的效率D.阐释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2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内阁更换频繁,但在1879年到1940年的94届政府中,74届内阁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来自前内阁,有40届内阁一半以上的部长来自前内阁。
这一现象A.巩固了议会权力中心的地位B.体现了各派政治妥协的特征C.利于维护统治的延续与稳定D.导致内阁行政权力过度集中24.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者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25.下表反映的是1923年6月~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的人数变化情况。
从中共人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A.国共两党关系状况B.反侵略的殊死斗争C.党内路线斗争情况D.中共革命历经曲折26.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
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
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由此可见,当时A.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B.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C.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D.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27.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
但多年来,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
这反映出当时A.欧美急于扩大侵华权益B.清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华夷之辩观念28.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
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29.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30.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分析题31.(12分)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把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摘编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