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原文.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对立制约)
《素问·通评虚实论》 “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ﻩ
《素问·至真要大论》
“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相互转化的含义ﻩ
《灵枢·论疾诊尺》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素问·灵兰秘典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ﻩ
《素问·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ﻩ
《素问·脉要精微论》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人体的脉象可随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
朱肱,吴兴人,进士登科,喜论医,尤深于伤寒。
在南阳时,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汤证也。
”请并进三服,至晚乃觉满。
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以视之,乃小柴胡散也。
肱曰:“古人制㕮咀,谓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
今乃为散,滞在膈上,所以胃满而疾自如也。
”因依法旋制,自煮以进二服,是夕遂安。
因论经络之要,盛君力赞成书,盖潜心二十年而《活人书》成。
道君朝,诣阙投进,得医学博士。
肱之为此书,固精赡矣。
尝过洪州,闻名医宋道方在焉,因携以就见。
宋留肱款语,坐中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
由是观之,人之所学固异邪?将朱氏之书亦有所未尽邪?后之用此书者,能审而慎择之,则善矣。
(宋·方勺《泊宅编》)。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二)正治与反治1•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用注住药辆治疗耳 有假热症北的病证 舉因寒用用寒书药糊活行具 有假寒症状的病证反治:■、扶正与祛邪(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扶正L•扶助正u 捷商机体抗邪・扶正英屈扌卜山方袪>卜.•祛除病邪,便邪去正安•祛邪參用泻实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鼻(二)扶正祛邪的运用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对于阴阳啊衰.即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篩丽蠡丁**阳中求阴-揭阴中求阳”I四、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感冒续表咳嗽续表喘证续表胸痹续表不寐续表胃痛续表续表泄泻续表便秘续表中风(一)半身不遂(二)语言不利头痛续表眩晕续表消渴续表淋证续表阳痿续表郁证虚劳续表痹证续表中暑续表乳癖痤疮续表痔疮续表续表跌打损伤续表续表月经不调续表续表痛经崩漏续表带下过多续表绝经前后诸症积滞厌食续表鼻渊口疮咽喉肿痛续表(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中医基础理论》
•
气逆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气上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晕目眩,昏厥,吐血
病例分析
• 病人,男,10岁,节日后来就医,症状为 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脘部胀痛, 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噎膈反胃
病例分析
• 饮食停滞而引起的胃气上逆
血
梁 永 林
第 二 节 三
三、血
血的基本概念
化生血液:营注脉中,与津液调和,化为血液。 营养全身: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为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物质。
营气与卫气 营 气 卫 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 有营养作用的气。 有保卫作用的气。 概念 营气属阴,又称营阴。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生成 行于脉中 行于脉外 分布
血的生成
血的主要功能 血的运行
(一)血的基本概念
红色液体 循行于脉中 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
富有营养
(二)血的生成
化生之源
水谷之精——营气和津液 物质基础 肾精
相关脏腑功能
脾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 生成的物质基础 心肺:营气和津液由脾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 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化赤而为血。 肝:疏泄气机,影响脾胃运化;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配合肾精化血(阳生阴长)。 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 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
化生血液 功能 营养全身
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 • • •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 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 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 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 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 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 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原文考点总结
2006-5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 的是:【心神】
考点
肺 生理功能
脾 生理功能
肝 生理功能
肾 生理功能
原文
真题对比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
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
的升发太过,则气的升发就显现过亢,气的下降就不及,从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 2004-9/1996-7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变化,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病理变化,甚则可 2001-8 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 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 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 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 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孤 2005-14 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此为:【阳中求阴】
1991-1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
间存在着:【互根互用】
情较轻浅。如《难经经释》说:“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 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10.28
1.简述阴阳学说基本内容,说明如何指导养生防病。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指导养生防病,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
此即所谓“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2.试以阴阳学说分析人体病理变化基本规律。
答: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阴阳双方出现偏盛、偏衰、互损,协调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
阴阳学说用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来概括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盛则阳病,阴盛则寒;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
阴阳偏衰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终致阴阳两虚。
3.阴阳偏盛偏衰治疗原则及具体运用?答: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阳”而使机体阳气亢盛所的病理病态。
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实热证的表现,如口干唇燥、舌红少津等。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机体阴气亢盛所致的病理状态。
可出现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实寒证的表现。
如畏寒肢冷、蜷缩、脉迟伏等。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风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邪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淫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
2.季节性
3.地域性
淫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邪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
④调养脾胃饮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 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 定人之寿天的重要因素,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 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 充盛,则精气充足,脏腑功能强盛,神自健旺。脾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 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 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中 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 医养生学十分重视调养脾胃,通过饮食调节、药物 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 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气功调节、起居劳逸 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 等调摄,以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 目的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先天生后天,后天 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养先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调补脾肾是培 补正气之大旨, 补正气之大旨,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⑴养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养生增强体质,
养生的基本原则 ①顺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 依赖于自然而生存, 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 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 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生活起居,要 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 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饮食 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 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人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 存 。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 取相应的摄生措施, 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理论原文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人有阴阳,即为气血,气血充足,百病不生。
3.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4.肾,先天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5.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久病及肾,肾好则百病不生
6.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7.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9.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10.《针灸大成》:“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主力更著。
11.《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之灸火,具回阳、理气之功效.。
中医经典名著必背原文
中医经典名著必背原文温病学名著必背原文节选自中医经典必备叶天士《温热论》必背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则与伤寒大异也。
【提要】论述温邪首犯部位与传变特点。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夢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提要】论述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及温病初起的治法。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提要】论温邪挟风、挟湿的特点及与伤寒的鉴别。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提要】论风热与湿热传入营分的证治。
5若斑岀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
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提要】论邪热入血发斑的证治。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⑴,令邪与汗并,热达媵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灌溉一身的生理效应。
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由于离经之血离开了脉道,失去了其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就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二、血的生成(一)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1.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故曰是谓血”(《灵枢·决气》):“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妇人良方·调经门》)。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由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饮食营养的优劣,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9向着血液的化生。
“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医门法律·虚劳论》)。
因此,长期饮食营养摄人不足,或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2.营气: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旷“夫生血之气,营气也。
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3.精髓:…‘血即精之属也”(《景岳全书·血证》)。
“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侣山堂类辨·辨血》)。
“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
由上观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4.津液:“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痈疽》)。
津液可以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满盈。
“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1
亚健康的基本调控方法
• • • • • 心理平衡 适量运动 适时休息 戒烟限酒 合理膳食
•
•
药物干预
中医防治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无病重防 欲病早治 已病防变
第二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四大经典古籍
一、《黄帝内经》 诞生于大约公元前770-222年(东周时期),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中国,始为秦(公元前221-206)。 黄帝处于五帝时期(公元前26~约前22世纪至约公元 前21世纪初)。《黄帝内经》是假托黄帝之名。 当时世界上尚无完整的医学理论专著。 《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从《内经》 记载看,我国古代的解剖、生理、生化等方面,发展很早。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个人生活方式为主要影响因素
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 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非健康非患病 的中间状态,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发病率约70%
亚健康的类型
躯体性亚健康 躯体性症状,以疲劳为主,还可有失眠、便秘、 头痛、腰背酸痛等。 心理性亚健康 急躁、焦虑、抑郁、担心、恐惧等。 社会交往性亚健康 与他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往频率下降, 人际关系紧张等。
(4)阴阳转化
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 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 学说加以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望闻问切)。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总结
【气与血】1997-100 以阴阳对立
是:【阴阳的互根关系】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
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
阴阳 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
相互转化 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的含义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
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南方生热,热 为:【哕】
事物 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变动为忧(言 2001-75 脾之变动为:【哕】 五行属性 语吞吐,反复不定)。中央生湿,湿生土, 2001-76 心之变动为:【忧】 的推演与 土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哕(干呕)。 2000-73/1996-73 肝之变动为:【握】
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010-1/2003-1/1997-1/1992-2“动极
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
阴阳
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约(消
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
对立制约
长平衡)】
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的含义
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
互根互用 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 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的含义 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 【阴阳互根互用】
升而泉源不竭。”
2019
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 2009-2/2006-2 “无阳则阴无以生,
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辨病论治 ﹡辩证论治 对症治疗
医学课件
27
(2)临床实践中常用辩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 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
⑶ 临床实践中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⑷ 辩证论治的应用:
1.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2. “四大经典”: 3.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
经》
医学课件
8
《黄帝内经》
•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 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 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 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 《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9
B.病理方面: 内脏病变可反映到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病变可相互影响, 并可以影响整个整体
C.诊断上:有诸内,必形诸外 局部症状是整体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应,与全身脏腑、阴阳、 气血的盛衰虚实有关,因此治疗时主张通过整体加以调治
医学课件
20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 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 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统一性
病性和邪正关系,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医学课件
26
辩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 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辨 证的关键是“辨”,辨证的过程是对疾病的病理变化作出正 确、全面判断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分析 并找出病变的主要矛盾
中医基础理论
• 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肝脏与胆腑。造化的 木气,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由秋季降入 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 身的木气亦然。 • 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 ,心与小 肠主血,有宣通作用。 • 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肺与大 肠主皮毛,有收敛作用。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
五
行
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气有疏泄能力,火气有宣通能力,金气 有收敛能力,水气有封藏能力,土气有运 化能力,能力亦称势力,亦称作用。 • 春气由冬气而来,故曰水生木。夏气由春 气而来,故曰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 来,故曰火生土。秋气由长夏之气而来, 故曰土生金。冬气由秋气而来,故曰金生 水。夏秋之间为长夏。
火曰炎上
炎 热、 光 明、
向 上、
升 腾。
五
行
•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 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 火热,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土下的水 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大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 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 属水气。南方在地面之上,北方在地面之下,故北方属水 气。 • 春气属木。一年的大气圆运动,冬时为终,春时为始,终 即始之根也。上年夏时,太阳射到地面之热,经秋时金气 收而降于土下,又经冬时藏于土下的水中。火水化合,水 气温暖,则往上升。此温暖之气,交春升泄出土,草木发 生,故属木气。木者水中火气,由封藏而升泄之气也。
•
•
现代科学的证明
• 法医学检验:婴儿尸体,以通大气者, 为已有生命。未通大气者,为无生命。 未通大气者,肺脏肉质,未成海绵体, 是紧小的。人的生命,始于一吸,终 于一呼。 化学证明:化学化验大气,大气中有 氢气,炭气,氧气,氮气。氢气之性 上浮。炭气下沉。氧气上升。氮气下 降。化学乃化验不整个不运动的大气 也。河图者,示人以整个圆运动的大 气。 生物学证明:化验生物死体,尽是氧 氢氮炭等毒质,兽脏粉内尤为显着。 然若是毒质,人人呼吸大气?因大气 中氧氢氮炭本是升浮降沉圆运动而中 和的。中和者分析不开,彼此融合, 彼此互化,如河图的中气是也。五行 的中气,是生物的生命。氧氢氮炭的 中和,即使生物的生命。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 人有阴阳,即为气血,气血充足,百病不生。
3.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4. 肾,先天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
阴,通于冬气。
5.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久病及肾,肾好则百病不生
6.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
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7.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
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9. 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10. 《针灸大成》:“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多为温热芳香之
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主力更著。
11.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纯阳之性、通
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以之灸火,具回阳、理气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