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汉乐府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汉乐府

(3)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 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 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 榜样。
参考书目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版。
2、吴小如等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版。
4、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 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 物的性格特征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 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逐渐趋于五言。
(5)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6)孔雀东南飞
人物形象 刘兰芝 焦仲卿
艺术成就
首先, 成边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第三,结构细针密线,完整、紧凑、细密

第四,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 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孔雀东南飞》,得力于繁简得当 的剪裁。
5、汉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
3、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6、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7、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汉乐府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 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 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 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 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一 乐府民歌的采集
★ 《汉书· 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 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 品。 ★ 《乐府诗集》(南宋· 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 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 曲的歌辞。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 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 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 ,即“原型”。 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 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 小雅· 采 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 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 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 型”。
•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 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 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 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 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 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 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 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 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 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下)

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下)

知识归纳:先秦两汉文学(下)第一部分先秦两汉文学三、简答题答案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分)。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2分)。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2分)。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2分)。

结合作品来谈(2分)。

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分)。

(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2分)。

在艺术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2分)。

(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

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分)。

(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2分)。

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

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

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

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

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文学公元前 221年。

秦灭齐。

秦始皇三十七年(BC210年),赢政死于巡行途中,年五十。

二世胡亥嗣立。

二世三年(BC207年)八月,宦官赵高杀胡亥立子婴(胡亥兄之子)。

BC206年十月,子婴降于刘邦,秦亡。

吕不韦《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汉代文学BC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1、出现了汉赋这种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2、文学创作兴盛,以汉武帝时代为例,写作辞赋的有武帝本人,有淮南王等诸侯、有董仲舒、司马迁这样的学者,更别说还有司马相如等一批专门写作的的人;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司马相如、东方朔、枚乘、枚皋、严助等等;4、由于辞赋的兴盛,作品的增多,汉初还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后世通行的各种文体,基本上都不是在先秦形成的:五言诗,东汉中后期开始在文人中间流行。

七言诗也是在汉代开始孕育的。

在辞赋的推动下,汉代出现了各种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碑铭、诔lěi(芙蓉女儿诔);“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刘师培汉代文学之一:散文西汉前期:1、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气息2、陆贾《新语》:从战国策士之文到西汉争论散文的过渡3、贾宜《过秦论》《论治安策》:政论散文的代表西汉中期散文:随着专制制度和君主权威的强化,以及辞赋的盛行,散文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董仲舒《贤良文学对策》:充满了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也变得引经据典、典雅纯正,没有多少价值,但却开启了下一时期政论文的主流。

2、司马相如《喻巴蜀shu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出现了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

,这种文章风格后来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继而在六朝时期发展成骈文。

3、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成就最高在中国文学史上,纯粹cui的抒情散文是从cong私人书信这一体裁开始形成的,《报任安书》直接开启了这一传统。

三、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三、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
• 汉乐府民歌源于民间,所反映的都是社会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喜怒怨愤,与汉代 文人文学以反映上流社会生活为主有天壤 之别,因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
• 同时汉乐府民歌以叙事的手法反映生活,强化了 诗歌的生活气息。 • 汉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生活事实早已存在,而且后 来也长期存在,这不仅使读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也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尤其是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汉乐府民歌体现出关 注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批 判精神。
• • • • • • • • • • • •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十五从军行》汉乐府
•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升旅谷,井上升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 ②乐府民歌展现了战争和劳役给民众带来 的深重苦难。
• 《战城南》: • 直接描绘战死的士卒横尸疆场听任乌鸦啄 食的惨烈场景,这是民生的悲剧。 • 《古歌》、《悲歌》抒发出远离家乡的征 夫浓厚而沉重的乡愁和怨愤。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2诗歌体裁的名称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一、汉乐府的含义
• 1、音乐机关的名称
• 职能: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广泛收集民歌。
2、诗歌体裁的名称
汉代人把配乐的歌辞叫歌诗,魏晋以后,人们 便将这种在乐府机关合过乐的歌诗直接称为“乐 府”,而将没有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于是, 乐府便由音乐机关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最完备 的一部总集。
• 考:老也。 • 寿考:犹言老寿。 • 奄忽:急遽。 • 随物化:指死亡。
• 荣名:指荣禄和声名。
• 一说为“美好的名声”。
这首诗从百草的更新,联想到人生寿命的短暂, 因而发出“立身苦不早”的失意慨叹。
小结
• 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它 标志着四言诗的衰微和五言诗的兴起,《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 着汉乐府的最高成就;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在艺 术上的成熟。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 • • • •
《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 • • • • •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题:
1、简述“乐府”含义的演变。
2、什么叫“汉乐府”
3、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 点?代表汉乐府最高艺术成就的是哪篇作品?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汉乐府民歌主要的特色与成就
• 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 我的忧愁来自心中,至今不能断绝。远方 宾客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彼 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心中惦念着往日情 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鹊展翅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 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 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短歌行
(东汉)曹操
《短歌行》
•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 于《相和歌·平调曲》。
•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 为四言乐府诗,这里要介绍的是 其中的第一首。
• 《短歌行》实际上是一曲“求贤歌”、以 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忧思天下和渴求 贤才的宽广胸怀。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
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 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 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 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阳光下鹿 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如 果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隆 重款待。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纤纤擢* 素手*,札札* 弄机*杼 。 *
* 终*日*不成* 章,* 泣* 涕零**如雨。**
* 河* 汉清且** 浅,相去* 复几许* *。
* *
盈* *盈一** 水* 间*,*脉* 脉* 不**得*语。*
*
*
*
*
*
主题把握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以牵 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 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星 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发了现实 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 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篇章。

汉乐府民歌是指发源于东汉时期的一种民歌体裁,最初是由乐府所发表的,后来广泛传播于民间。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传承。

它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涵盖了宗教、婚姻、爱情、战争、壮丽景色等方方面面的主题,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乐府民歌是古代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以其朴实自然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以往文人官僚的创作传统,给予了广大民众更多的表达空间。

这种民歌以其直观的语言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风貌,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还表现为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众所周知,唐代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充满了乐府民歌的影子。

唐代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仿古乐府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乐府的形式特点,又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可以说,没有汉乐府民歌的存在,就没有唐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和辉煌成就。

再次,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还表现为其对后世民间文学的影响。

正是通过汉乐府民歌的传唱和流传,才有了后来的顺口溜、童谣等民间文学形式。

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流传至今,成为人们传承文化、感受民间风情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在推动和丰富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还在于其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形态。

汉乐府民歌的创作既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各地方的民间文化特色,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多彩面貌。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创作的集大成者,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又展现了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风貌。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与传播为古代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代时期,由于统一了文字和语言,乐府民歌得以广泛流传。

这些歌曲把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的生活真实反映在了人们的歌声中,使得这些歌曲成为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

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与表演使得这些歌曲具有更加普遍的听众和更加广泛的传播途径,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差异和多元性。

汉代时期,由于社会的长期战乱和开放交流的发展,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日益加大。

乐府民歌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当地社会状况,反映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

通过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些民歌激发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活力和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与表演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范例。

乐府民歌中的音乐和歌词紧密结合,音乐与情感的表达相辅相成。

乐府民歌以古琴等乐器为伴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也促进了音乐和诗歌的融合发展。

这种音乐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此外,汉乐府民歌还通过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感染力,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传播范围。

乐府民歌不仅为乐府文学的日益繁荣做出贡献,也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扩大了古代文学的受众面。

这些歌曲通俗易懂,表达直观,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为文学创作的普及提供了重要契机。

汉乐府民歌通过其广泛的传播途径,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

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步阻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

然而,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荣。

下面,我们对其要紧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专门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巨与痛楚。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专门人物的专门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至于汉代往常,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然而,《国风》尽管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点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巨与痛楚之处。

《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专门的方面。

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叮嘱夫君要好好养育小孩,不要打骂他们,但是她死了以后,小孩们无衣无食。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总结

第四章汉代乐府民歌总结

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 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陌上桑》截取事件发展中最富戏剧性
的一个横断面,作横向展开,以罗敷为 中心,所有冲突都围绕罗敷与观者、罗 敷与使君的关系产生,在冲突达到高潮 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孔雀东南飞》则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
人物的性格、命运,建立在更广泛、更 复杂的社会关系上。
(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
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 (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 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 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
(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
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 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 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从而达到形 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堂,行(复)取(趋)殿下堂。孤儿泪 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 为错(皵què,皮肤皲裂),足下无菲 (屝fèi草鞋)。怆怆பைடு நூலகம்霜,中多蒺
藜;拔断蒺藜肠(脚胫骨后的肉)月
(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xiè流 泪不断貌),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 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 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
前半部分:
将焦、刘的深情厚爱,交织在恶化的婆
媳关系与不和谐的母子关系中,从而形 成爱情与家长权威的矛盾,冲突以封建 家长制的胜利暂告一段。
后半部分:
波澜又起,县令、太守相继求亲,主簿、
郡丞巧言为媒,刘兄趋炎,刘母柔顺, 焦母冥顽,进一步左右着人物命运,推
动着情节发展。主人公的抗争,终未能
鸣东西厢。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 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 丝方未央。 (《相逢行》一曰《相逢狭路间行》)

汉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汉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试论汉乐府诗的文学成就摘要:本文试从诗歌反映的现实生活;对于古代叙事诗的意义;感情的表现特征,对于生命的深度思索;生动活泼的想象力和五言体、杂言体的使用等六个角度,论述了汉代乐府诗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日常生活;叙事诗;情感直露;杂言体;五言体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6-02汉代乐府诗,作为在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促使诗歌在汉代逐渐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对汉代文坛的统治。

在中国文学史上,含乐府诗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含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一、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日常生活在汉代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以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

作为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的汉代乐府诗,则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两汉时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貌。

如《妇病行》描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

她死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回到家,见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底层人最普通的生活,又是最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直接站在贫苦者视角上,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貌直笔摹写的诗歌,在汉乐府前不曾有过。

同样写孤儿,还有《孤儿行》。

诗中的主人公,原是富家子弟。

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

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

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

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的悲痛呼喊!这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和生活矛盾的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再现。

《东门行》描写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

2、表现游子的漂泊之悲 • 2.1漂泊怀乡的文化情怀及其形成的文化原因 2.1漂泊怀乡的文化情怀及其形成的文化原因 • 漂泊怀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文学 漂泊怀乡, 母题, 诗经》以还, 母题,自《诗经》以还,历代无数诗人都吟唱过这 样一种悲愁。这绵延不绝的乡愁诗,充分凝聚着中 样一种悲愁。这绵延不绝的乡愁诗, 国文化的特性, 国文化的特性,表现了中国诗人一种共通的文化情 怀。 • 首先是家园意识与儒家重安宁思想的影响。 首先是家园意识与儒家重安宁思想的影响。 • 其次,是农业人生观重土思想的影响。 其次,是农业人生观重土思想的影响。
二 、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汉书·艺文志》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 汉书·艺文志》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是有赵、代之讴, 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凡28家 314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西汉歌诗凡28家,314篇, 130余篇 基本为乐府诗(其中民歌约有130余篇, 基本为乐府诗(其中民歌约有130余篇,数字已经接近 诗经》中的《国风》 可惜这些民歌大都已经亡佚了) 《诗经》中的《国风》。可惜这些民歌大都已经亡佚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 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 大风歌》 安世房中歌》17章 郊祀歌》19章 《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 铙歌》18首 以及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 《铙歌》18首,以及为数不多的几首民歌。其他乐府诗 都作于东汉。 都作于东汉。 至于留存至今的汉乐府民歌,不过六十首左右, 至于留存至今的汉乐府民歌,不过六十首左右,而 且大多是东汉时的作品。 且大多是东汉时的作品。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

两汉乐府诗歌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歌是由朝廷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一.乐府的兴废: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

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

二.两汉乐府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说西汉乐府诗歌:“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歌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两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各个生活层面。

也体现了许多个人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这更多的体现于相和歌辞中,典型的诗篇是《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以及表现富贵之家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诗歌。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麋。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4、叙事过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民歌大多表现现实的人们生活,表现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愿望,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诗经的风范,又有骚妇的风格,如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者任意霸占民间妇女的黑暗社会,又塑造了罗敷这一人民理想的化身,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调动想象、夸张、铺叙、烘托等艺术手段,给这一形象投射下色彩缤纷的理想光芒.5、叙事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强烈真挚,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汉乐府民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其中有惨死战场的将士;有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反抗者;有孤苦伶仃、痛不欲生的孤儿;有苦于兵役、无家可归的征夫;有美丽机智、不畏权势的农家女子;有愁肠百结、渴望爱情的思妇;有不屈礼教、勇敢殉情的青年男女;也有清身苦体、劝善锄恶的官员等等.语言特色方面:如陌上桑的语言特色是广用铺排夸饰,除第二解以对话推进情节之外,首尾两解全用铺陈排比构成.一解写罗敷之美包括两段铺排:先写罗敷的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好,后写众人旁观神态之专注;二解写罗敷夸夫则包括三段铺排:一夸气派,二夸官职,三夸仪表风度.铺陈排比中还有不少偶句,排句与偶句套用,相同的句式和节奏,形成强烈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如孔雀东南飞一诗正是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行动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个反封建的青年男女的典型,也塑造了刘兄和焦母两个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人物形象;东门行与妇病行中的男主人公,一个刚毅,一个软弱.6、寓言诗的创作.植物和人的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如宋子侯的董妖娆虚拟桃子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枝折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的力量使春天早夭.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杂言和五言体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少量杂言诗.汉乐府民歌的句式有杂言和五言两种,一般说来,西汉乐府多杂言,而东汉乐府多五言.汉乐府诗的句式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展现了中国诗歌由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过程.杂言诗形式自由,句式长短随意,从一字句到十字句均有,根据内容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都是杂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

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

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

《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

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

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

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

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

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

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

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

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东门行》写了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①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①此处语义费解,汉乐府中常有类似情况。

通常标作“今非,咄!行!”似乎可通,但作为歌辞,恐怕很难演唱。

无衣无食,又无任何希望的岁月,使得这位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宁可铤而走险。

女主人公则苦苦解劝,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违法而危险的事情。

这个场面,也是非常感人的。

《艳歌行》写了远离家乡谋生的流浪者生活中一件细琐的小事,情感不像上述几篇那样强烈,但同样浸透了人生的辛酸: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在异乡为别人家干活的兄弟,有幸遇上一位贤惠的女主人,愿意为他们缝补衣衫,她丈夫回来看到了,心怀猜疑地斜视着他们。

这使流浪者深感“远行不如归”。

然则归又如何呢?倘非为生活所迫,也就不会出门了。

其他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人,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无亲人,只看到累累荒冢;《战城南》写战死的士卒,横尸战场,听任乌鸦啄食。

凡此种种,都写出了孤苦无助的人在人间的悲惨遭遇。

这种生活事实从来就存在,而且后来也长期存在下去。

在汉乐府民歌中,它第一次被具体而深入地反映出来,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生活气息浓厚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于上述反映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但也不是仅有这一类作品才具备。

譬如《陇西行》,赞美一位能于的主妇善于待客和操持家务,也很有生活气息。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

前面所说汉乐府民歌的第一个特色,即生活气息浓厚和深入具体地反映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痛苦,也是因为采取了叙事诗的形式。

这些叙事性的民歌,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事件显得自由灵活。

在结构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

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艳歌行》同样只写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十五从军征》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

一切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园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这首仅十六句的诗不仅涵量大,而且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长篇的《孔雀东南飞》,则是另一种写法。

这里有更多的描叙,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具体的我们放在后面一节再谈。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在先秦文学部分我们分析了《诗经》的情感表达,指出它的总体的特征,是有所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

古人以“温柔敦厚”四字来概括,并没有怎么说错。

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当激烈的;但作为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

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

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

如《战城南》这样来描述战争的惨烈: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激战过后的战场上,尸体横陈,乌鸦在上空盘旋,准备啄人肉,又想象死者要求乌鸦在吃他的肉体之前,先为他嚎叫几声。

如此描绘战争之惨烈,在《诗经》中完全看不到踪影;楚辞中的《国殇》,也有所不及。

《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写得很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的末日。

《诗经》中即使最强烈的表达,如《唐风·葛生》所说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比较之下,也显得平静而理智了。

对于背叛爱情的人,《有所思》又是毫无留恋,毫无《诗经》中常见的忧伤哀怨,而是果断地愤怒地表示决裂: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等,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想思与君绝!诗中主人公听说对方“有他心”,立即把准备送给对方的宝贵的爱情信物折断摧毁并烧成灰,这还不够,还要“当风扬其灰”,以表示“相思与君绝”!《古歌》和《悲歌》抒发乡愁,又是那样浓厚沉重,无法排遣。

前者如下: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综上所述,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次情感表现的解放。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之作,便是指这一特色而言吧。

对于诗歌的发展,这一点同样是很重要的。

后代情感强烈的诗人,常从这里受到启发。

李白的《战城南》,就是对汉乐府民歌的模仿。

第四,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汉代两首流行的丧歌《薤露》和《蒿里》,就是这样的作品: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前一首感叹生命就像草上的露水很快晒干一样短暂,却又不像露水又会重新降落;后一首感叹在死神的催促下,无论贤者、愚者,都不能稍有停留,都成了草中枯骨。

应当指出,汉代人并不是只在送葬时唱这种歌;平时——甚至在欢聚的场合,也唱它们。

《后汉书·周举传》载,外戚梁商在洛水边大会宾客,极尽欢乐,“及酒阑倡罢,续以《薤露》之歌,座中闻者,皆为掩涕”。

这似乎常常在提醒自己:乐极生悲,欢尽哀来。

从中可以感受到汉人普遍的感伤气质。

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

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伤,也是自然的感情。

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长歌行》强调了努力奋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人以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由此咏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