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历史文化建筑
青岛栈桥知识点

青岛栈桥知识点青岛栈桥是中国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
作为青岛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它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故事。
本文将介绍青岛栈桥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其历史、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价值等。
一、历史青岛栈桥的历史可追溯到1892年,当时青岛还是德国殖民地时期。
它是为了方便码头货物运输而建造的。
最初的栈桥由木质结构构建而成,供人们步行和运输货物使用。
随着青岛的发展壮大,栈桥不断扩建。
到20世纪初,栈桥已成为青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特点1. 结构:青岛栈桥采用了典型的西方桥梁建筑风格,包括桁架结构和木制扶手。
它的主体是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给人稳固和坚实的印象。
2. 长度:栈桥的总长约440米,为人们提供了俯瞰整个青岛海岸线的视野。
3. 风格:栈桥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元素,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桥梁的韵味,又带有异域情调。
4. 灯光:栈桥的夜景灯光设计迷人,成为夜间游览的一大亮点。
灯光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增添了浪漫的氛围。
三、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青岛栈桥见证了青岛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过程,是青岛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2. 旅游景点:作为青岛的旅游景点之一,栈桥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在栈桥上散步,欣赏到海岸线的美景,感受青岛的独特魅力。
3. 文化交流:青岛栈桥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许多国内外游客都会来到这里,体验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
4. 拍照胜地:栈桥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海景背景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拍摄地点之一。
许多人在这里留下美好的照片和回忆。
四、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青岛栈桥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他们对栈桥进行了维修,增加了安全设施,并进行了灯光升级改造,以提升游客的体验。
此外,青岛栈桥也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来传承和弘扬其文化价值。
例如,在栈桥附近的广场上定期举办音乐会、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附近居民和游客的娱乐选项,还进一步宣传了栈桥的文化内涵。
青岛栈桥历史文化解析

青岛栈桥历史文化解析青岛是一座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而青岛栈桥则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作为青岛的象征,栈桥见证了这个城市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对青岛栈桥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解析,揭示其背后的故事和独特之处。
一、栈桥的历史背景栈桥是在青岛建城初期修建的,它最初的功能是为了方便人们登船、卸载货物以及进行贸易往来。
栈桥的设计灵感源于欧洲,尤其是英国的码头建筑风格。
这也体现了当时青岛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重要性和对外贸易的意义。
二、栈桥的建筑风格青岛的栈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吸引了无数游客。
它结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特点。
栈桥的主体结构以木材为主,细腻的雕刻和装饰让人赞叹不已。
同时,在栈桥的两旁还有华丽的石雕、石塔以及欧式建筑,给整个栈桥增添了一丝古典的浪漫气息。
三、栈桥的文化意义除了作为建筑物,栈桥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见证了青岛的发展,记录了这个城市走过的每一步。
栈桥也成为了青岛的名片,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都会来到栈桥,欣赏这座建筑的美丽,感受这里的历史气息。
四、栈桥的周边环境青岛栈桥所处的位置也是其独特之处。
栈桥位于青岛市中心的海边,旁边是广阔的海景和壮观的青岛湾。
栈桥不仅可以享受优美的海景,还可以感受到海风的清凉和海浪的声音。
周边还有着各种餐馆、咖啡店和商业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和娱乐区域。
在这里漫步,可以感受到青岛的独特气息和人文魅力。
五、栈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栈桥也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改建。
如今的栈桥既保留了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栈桥现在成为了一个融合了休闲、观光、购物和文化交流的场所,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总结:青岛栈桥是一座历史和文化相融合的建筑,代表着青岛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风貌。
建筑的风格与设计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城市的烟火气息。
栈桥所处的周边环境更是为其增添了一份浪漫和诗意。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青岛,位于中国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被誉为“海滨之城”。
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优美的海岸线和迷人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人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青岛海滨之城的历史文化与名人故事。
一、历史文化青岛历史悠久,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齐鲁时期。
在清朝时期,青岛成为了德国的租借地,德国殖民地时期留下了许多现存的建筑。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欧洲风格成为了青岛城市风貌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万国建筑群,被誉为“东方小巴黎”。
青岛还是中国现代近代史的重要一页。
1919年5月4日,青岛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大批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
五四运动为中国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名人故事青岛海滨之城涌现了众多杰出的名人,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1. 鲁迅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深深地印在青岛人的心中。
鲁迅曾经在青岛医学院任教,他的独特思想和深刻洞察力使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压迫,对于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纪念堂纪念堂是青岛最重要的历史纪念性建筑之一,矗立在五四广场上。
这座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和鲁迅而建造的。
它是由青岛市政府投资,仿照罗马古建筑风格而建造的。
纪念堂内部设有展览室,陈列着大量与五四运动和鲁迅有关的文物和照片,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3. 易中天易中天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作家,出生在青岛。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历史讲解,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易中天的作品《大国之路》等畅销书籍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波历史读书热潮。
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青岛增添了一道文化瑰宝。
4. 屋里慧芳屋里慧芳是中国著名的女性学者和作家,也是青岛的骄傲。
青岛历史古迹探究报告

青岛历史古迹探究报告引言: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历史古迹,这些古迹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探究青岛的历史古迹,介绍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
一、栈桥栈桥是青岛最著名的历史古迹之一,也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栈桥建于1892年,是当时德国殖民者为了方便登船而修建的。
栈桥的设计独特,结合了欧洲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城市景观。
如今,栈桥已经成为了游客们游览青岛的热门景点之一。
二、德国风情街德国风情街是青岛的另一个历史古迹,位于市中心的中山路上。
这条街道保存了大量的德国建筑,如德国总督府、德国领事馆等。
德国风情街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德国殖民时期的风貌,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青岛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三、八大关八大关是青岛的一个历史街区,位于市南区的海边。
这里曾是德国殖民时期的外国租界,保留了大量的欧洲建筑。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德国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等,展现了不同国家的建筑特色。
在这里漫步,仿佛可以穿越到百年前的青岛,感受历史的厚重。
四、崂山崂山是青岛的一座著名山峰,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崂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
山上有许多古老的道观和寺庙,如太清宫、大崂宫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道教在青岛的传播和发展,也是青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海军博物馆海军博物馆位于青岛市的崂山区,是中国海军的主要博物馆之一。
这里展示了海军的历史、装备和发展。
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实物展示,如舰艇模型、军服、武器等。
通过参观海军博物馆,游客们可以了解中国海军的光辉历史和现代化建设。
结论:青岛的历史古迹丰富多样,每一个古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意义。
这些古迹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发展,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探究青岛的历史古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青岛,亲身体验这些历史古迹带来的魅力和感动。
青岛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遗迹

青岛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遗迹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以其独特的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其中,八大关是青岛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该城市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大关以其西式建筑而闻名,这些建筑物见证了青岛过去的辉煌和洋人的足迹。
本文将介绍八大关西式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独特之处。
青岛的西式建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德国人开始在这里建造建筑物。
八大关的西式建筑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们展示了德国建筑风格的特点。
这些建筑物包括别墅、官邸、教堂和商业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观。
在八大关的西式建筑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曾在青岛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
这座建筑是典型的德国风格,具有浓厚的欧洲风情。
它是青岛历史遗迹的重要象征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除了毛泽东旧居,八大关的西式建筑还包括蕃茄红楼、浸锁园、德国总督府等。
这些建筑物在外观和内部装饰上都保留了德国建筑的特征,展示了德国人在青岛的建筑才华。
走在八大关的街道上,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德国小镇,这种独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这些西式建筑的保存状态良好,部分建筑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确保这些历史遗迹得以保留并向公众开放。
游客可以自由漫步在八大关的街道上,欣赏这些古老建筑的壮丽风貌。
八大关的西式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象征。
它们反映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成为青岛独特的文化遗产。
这些建筑物还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和欣赏的机会。
总的来说,青岛八大关的西式建筑是该城市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德国风格和独特的历史意义而受到赞赏和保护。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建筑物,了解青岛的历史和文化,并欣赏其独特的魅力。
青岛的八大关西式建筑是必游之地,为游客提供了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有关青岛地方的古代典故

有关青岛地方的古代典故古代典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青岛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古代典故。
本文将围绕着青岛地方的古代典故展开讲述。
一、“胶东古道”:胶东地区包括现今的青岛市和周边地区,这里曾经是古代的交通要道。
在古代,胶东地区的道路发达,尤其是胶东古道,是连接山东和京畿地区的重要通道。
这条古道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胶东地区已经成为齐国的核心地带。
胶东古道的修建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齐鲁之地也包括了现今的青岛地区。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青岛地区作为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和传统艺术形式。
例如,青岛地区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在这里诞生和成长。
此外,青岛还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舞蹈家都在这里磨炼出自己的艺术才华。
三、“八大关”:八大关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区之一,也是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是一处保留完好的旧式建筑群,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殖民时期。
八大关的名字来源于八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它们曾经是德国租借地时期的领事馆和官邸。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欧洲的古典和现代主义风格,是青岛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
四、“海军博物馆”:青岛是中国海军的重要基地,拥有悠久的海军历史。
海军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北区,是一座展示中国海军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博物馆展示了从古代船舶到现代舰艇的发展历程,包括了海军武器装备、战争历史、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中国海军的发展和成就,感受海军的威武和荣耀。
五、“啤酒节”:青岛是中国著名的啤酒产地,也是世界著名的啤酒城市。
青岛十大名胜古迹

青岛十大名胜古迹
1.青岛崂山:位于青岛市南部,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被誉为“山海结合处,天下奇景”。
崂山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是青岛最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
2.青岛老虎山:位于青岛市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岩洞景观之一。
古老的老虎山湖泊坐落在这里,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3.青岛大明湖:位于青岛市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湖。
它以其壮丽的景色,湖光山色,独特的生态系统成为青岛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4.青岛白塔寺:位于青岛市西部,是青岛最古老的古迹之一。
它是一座以白塔为代表的佛教寺院,拥有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每年都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5.青岛即墨印象:位于青岛市西北部,是青岛的文化遗迹。
即墨印象由四座古建筑,九道景观组成,收集了许多古老的建筑,使游客能够直观地体验到青岛的文化历史。
6.青岛黄岛:位于青岛市东南方向,是一个富有海湾风情的小岛,拥有众多景点,令人叹为观止。
7.青岛熊猫岛:位于青岛市东北部,是青岛最大的游乐场所之一,拥有众多游玩项目,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游客,令人流连忘返。
8.青岛开发区:位于青岛市东部,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现代工业的象征之一。
这里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先进的科技和工业加工,使其成为青岛最具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
9.青岛莱西温泉:位于青岛市西北部,是青岛最著名的温泉景点之一。
这里有着众多的温泉池塘,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是游客度假休闲的绝佳去处。
10.青岛火车站:位于青岛市中心,是青岛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火车站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青岛历史景点

青岛历史景点NO.1 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
华严寺系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未成而毁于兵火。
清初由其子黄坦移址续修,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华严寺”,又名“华严禅寺”;1931年改称“华严寺”。
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为四进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间,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
寺周围还有那罗延窟、挂月峰、望海楼、鱼鼓石等名胜。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就设在这里。
NO.2 太清宫太清宫位于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
崂山方圆百里,宫观星罗棋布,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其中以太清宫最负盛名。
据记载,汉时有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庙”。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道士李哲玄来此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
金章宗明昌年间,全真道士丘处机、刘长生等曾在此弘阐全真道。
刘长生在此创全真随山派,信众甚多,太清宫便成为道教全真随山派之祖庭。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词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
崂山太清宫与北京的白云观、山西的永乐宫、陕西的重阳宫、四川青城山的天师洞、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宫、江西万寿宫等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道教宫观。
NO.3 天后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
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
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
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它建筑物均为清水墙、小灰瓦,且经苏州式彩绘点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
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
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
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
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
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
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
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
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
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
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
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
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
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
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
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
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
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第七,历史文化建筑是随着历史的推延过程,经济和社会价值会变的越来越高的物质财富,而且它具有不可再造的特性,保护的过程就是其价值增加的过程。
所以说,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是有生命的躯体,随着生命的持久,它显现的生命力越强盛,被重视的程度也越高。
所以,它拥有的价值不是用简单的折旧评估方法去衡量的,而是需要在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得到充分的尊重。
二、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对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措施需要我们充分借鉴从19世纪末起,欧洲许多国家就已经认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不断地在保护的立法方面做出努力并付诸实施。
最初的保护概念仅限于文物建筑,但是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这个概念已由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扩展到城市与乡村的整体保护。
历史遗产的判定方法与保护管理的办法也日趋成熟。
例如今天的法国,列入保护范围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在一些行政省这个指标达到了16%,而在一些城市甚至达到了50%,历史遗产已无庸质疑地成为法国人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们愉快的生活在历史建筑中,享受并汲取着历史文化带给的精神和物质食粮。
保护措施欧洲国家一般将保护分为3个层次:1、文物建筑周围区域;2、历史保护区;3、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
历史优秀建筑周围区域的保护有几种不同的方式:(1)严格控制此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2)修复与历史优秀建筑紧邻的建筑;(3)保存围绕历史优秀建筑的街道广场的空间特性(街道小品、地面铺装、街道照明等等);(4)保护文物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树木、河流、植栽草坪等等)。
法律保障法国立法中最为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登录建筑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
根据1913年的历史建筑法,一旦某个“历史建筑”被确定,在其周边便自动形成500m为半径,约78.5hm2的面积的保护范围,在其中的建设活动都受到严格控制。
包括:在其中不能有任何没有得到特殊准许的建设,保护和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自然元素(独立的树木、树篱、成行的植株、树林等),保护围绕历史建筑的建筑物,保护基地上或街道上的特征(城市家具、铺地材料、公众照明等),这些周边环境都具有"珍藏首饰的首饰箱"这样的作用。
规划控制一旦政府划定了历史街区,就要编制保护规划(简称PSMV)。
这是详细的土地使用规划,在其所覆盖的地区将取代土地利用分区规划,而规划文件与土地利用分区规划是一样的。
它制定每一地块的城市设计原则和规定,目的在于保护遗产。
规划指定哪些建筑或其局部不能拆除和改变,以及哪些建筑或其局部在进行开发时要强制拆除。
规划的规章和图解文件说明建筑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对于这些建筑以及其城市环境的保护。
法国的保护区规划由国家制定和执行,对保护区单独采用"一步到位"的规划编制方法,直接用于指导建设,使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能够具备详尽充分的依据,也使规划真正产生实质性效果。
有以下三点:(1)、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调的基础;(2)、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现,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和再利用的指导;(3)包含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充分关注保护区内居民有关居住、就业、服务和交通等的需求。
位于保护区周围的城市区域被确立为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就可以延续保护区的城市性格,同时可以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建设,事实上,保护与发展是互补的,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使得城市能够在经济、社会与功能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政策使得城市在文化方面得到发展。
思考与启示(1)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
古城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组成城市肌理的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这些要素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有个性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素质,是构成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加速了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个性和特色的丧失。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快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立法的步伐。
(2)保护内容:坚持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生态风貌环境保护并重。
我国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保护体系已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病。
仅仅对指定的“单位”进行保护,只能将保护停留在孤立、静止、消极的状态。
对历史环境的保护同时保证了历史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的延续。
(3)保护方法:由专业保护发展为综合保护。
由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4)保护目标:从历史留存发展到价值重现。
对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应重点考虑在保护了历史风貌以后如何实现其价值:①历史资源的再利用价值;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价值;③适应时代要求的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价值;④重塑地区精神,激活城市活力的价值。
三、把握历史,着眼未来,以提升城市整体势力为原则,加强对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青岛开埠于1897年。
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模式建造,并使城市具有了欧洲风情的历史文化。
随后而来的日本人于1914年占领青岛,建设依然按德国人的规划设想布局,但基于掠夺的目的,沿铁路线建造了大量纺织工厂,使城市格局和历史文脉发生了新的变化。
1922年至1937年间,青岛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前后15年的统治,此时的青岛城市中文学艺术创作活跃,文化内涵增多,渐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这时期,伴随文化发展,社会网络丰富,也使得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大量出现。
从1937年日本人二次占领青岛至1945年国民党军队伴随美军入驻,直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这段时期因战火弥漫,所以青岛城市中没有进行真正有序的大规模建设,建筑文化也就变得非常苍白和暗淡。
贯穿这条青岛城市近代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楚看到,青岛城市建设历史的踪迹,其实是一条西方文化掠夺与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
因此,如何保护利用与开发好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筑,需要在了解掌握过去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方能提出相应的措施。
(1)应尊重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与保护城市风貌结合起来,使社会网络有机和谐的延续。
青岛城市创建之初是严格按照德国人的思想实施的,所以形成的建筑风格、城市风貌严谨有序。
城市未来的发展中,对那些已形成了和谐有序空间的建筑组群,应加以充分的保护。
同时应按不同的建筑时期加以分类,按不同的建筑环境分组团、街道和主要景点进行控制保护。